第2次实验内容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2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2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分析,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所用到的软件和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Packet Tracer 软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包括一台交换机、四台计算机和一台服务器。
为每台设备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等网络参数。
(二)网络协议分析1、启动 Wireshark 工具,选择对应的网络接口进行抓包。
2、在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网页浏览等操作,观察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
3、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包括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数据长度等信息。
(三)网络性能测试1、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的连通性和延迟。
2、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测试网络的带宽和吞吐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搭建了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各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IP 地址配置正确,网络连接稳定。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1、在文件传输过程中,观察到使用的主要协议为 TCP 协议,数据包有序且可靠地传输。
2、网页浏览时,发现涉及到 HTTP 协议的请求和响应,包括获取网页内容、图片等资源。
(三)网络性能测试结果1、 Ping 命令测试结果显示,网络中设备之间的延迟较低,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网络连通性良好。
2、带宽和吞吐量测试结果表明,网络能够满足一般的数据传输需求,但在大量数据并发传输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拥塞现象。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IP 地址配置错误在配置设备的 IP 地址时,出现了部分设备 IP 地址冲突的问题,导致网络通信异常。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究一些基础的无机化学实验,包括盐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滴定等内容。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将深入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正文内容:一、盐类反应1. 盐的定义及特性- 盐的定义: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 盐的特性:盐具有晶体结构、熔点高、易溶于水等特性。
2. 盐的化学反应- 酸碱反应:当酸与碱反应时,产生盐和水。
- 氧化还原反应:某些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
- 沉淀反应:通过两种溶液反应生成难溶沉淀物。
二、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电子转移:观察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 氧化数变化:观察氧化物和还原物的氧化数变化。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
- 腐蚀:金属在环境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造成金属腐蚀。
- 防腐剂: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防止物质的腐蚀。
三、酸碱滴定1. 酸碱滴定的原理- 酸碱滴定根据酸碱中和反应进行。
- 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是酸碱滴定的关键。
2. 酸碱滴定的操作步骤- 准备滴定溶液及标准溶液。
- 滴定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酸碱滴定的应用- 测定酸和碱的浓度。
- 酸碱滴定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酸碱滴定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四、离子溶液的性质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离解,产生多少溶液中就有多少离子。
- 弱电解质在水中只部分离解。
2. 离子溶液的电导性- 观察离子溶液的电导性,可以判断其含有的离子种类和浓度。
3. 离子在溶液中的活度- 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溶液中实际的化学活性。
- 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根据离子间相互作用力来估算。
五、配位化学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 配位化学研究复杂离子或分子中的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之间的配位键。
- 配位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结构。
二期临床试验方案(例)

临床批件号:XXXXXXXXXXXXXX用于镇痛的Ⅱ期临床试验方案临床研究组长单位:XXXXXXXXXXXXXXX临床研究负责人:XXXX临床研究参加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申报单位:XXXXXXXXXX试验负责人:XXXX1.研究题目XXXX与XXXX对照治疗术后疼痛和癌性疼痛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2.研究背景XXXX为全合成强效镇痛药,化学名为XXXXXXXXXXXXX。
其结构和药理活性与XXX相似。
由XXX公司研制,于1957年上市(商品名:XXXX)。
国外临床前研究认为,XX与XX同属于XX受体激动剂。
其镇痛强度约为XX的4倍,XXXX12-50倍,用药后15-30分钟起效,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半衰期比XX长,因而作用时间也较长,长期用药后,体内有一定的蓄积作用。
其毒副作用与XX相似,依赖性潜力与XX 相当。
可能的不良反应有:XXXXXXXXXXXXXXXXX等,这些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随用药时间延长会逐渐减轻和消失,或于停药后消失。
本品由XXXXXXXXXX研制,现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XXXXX)进行II 期临床试验研究,由XXXXXXXXXXXX(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为临床研究负责单位,XXXXXXXX、XXXXXXXX和XXXXXXXXX为参加单位。
3.研究目的考察XXXXXXXXX临床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申报单位和研究单位申报单位:XXXXXXXXXXXX地址:XXXXXXXXXXXX试验负责人:XXX:xxxxxxxxxxx E-mail: xxxxxxxxxxxxx临床监查员:XXX:xxxxxxxxxxx E-mail: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E-mail:xxxxxxxxxxx临床研究组长单位:XXXXXXXXXXXXXX地址:XXXXXXXXXXXX试验负责人:XXXX:电话:xxxxxxxxx E-mail:xxxxxxxxxxx参加单位:XXXXXXXXXXX 试验负责人:XXXXXXXXXXXXXXXXX 试验负责人:XXXXXXXXXXXXXXXXX 试验负责人:XXXXXX5. 试验设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

第二次入学实验下摘要:1.实验背景和目的2.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4.实验结论正文:在教育领域,入学考试一直被视为衡量学生能力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入学考试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许多学校开始尝试第二次入学实验,即在学生入学后进行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测试,以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第二次入学实验,分析其实验过程、结果及结论,探讨其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实验背景和目的第二次入学实验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旨在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从而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一实验主要针对已经在校就读的学生进行,通过对其知识、能力、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测试,旨在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实验过程第二次入学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知识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
2.能力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3.心理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性格、兴趣、动机等心理特征,以便了解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4.行为观察: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社交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三、实验结果第二次入学实验的结果通常会以数据和报告的形式呈现,以便学校和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实验结果也可以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四、实验结论第二次入学实验的结论表明,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第二次入学实验也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第二次入学实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高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共15篇)

高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共15篇)篇1:科学实验报告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
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实验过程: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
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
(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
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3、可以用燃烧的纸片代替蜡烛,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点,放多了难吸光。
4、要保持距离,让火焰离自己远一点。
篇2: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二: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三: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实验过程:(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

连接图形元素.
③使用“数据流”连接线将“接口”、“进程”和“数据存储”等形状互相连接起来。
逻辑连接:将数据流起点、终点拖拽到进程或接口中央位置,进程或接口被红色框包围时松开鼠标,这时可看到数据流符号相应端点为红色方框。拖动进程或接口,可看到流据流的端点随着进程或接口的移动而移动.
教师批阅:分数/等级:
评语:
教师签名(手写):
批阅日期:年月日
第三次实验实验项目名称:数据库设计-ER图
时间:年月日
实验环境及原理说明:
(一)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P4以上的个人计算机环境,要求内存不少于512MB,硬盘不小于20G.。
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XP
3。数据库: Sql Server 2000以上 或 Access 2003以上
1.静态模型图
①将类、对象形状拖到绘图页上,代表要在类静态结构图或概念模型中包
含的类或对象.
②双击每个形状,打开其“UML属性”对话框,可以在其中添加特性、操作和其他属性。
③右击每个类或对象形状,单击“形状显示选项",选择要在形状上显示的属性以及要隐藏的形状部分(如特性、操作和模板参数)
④使用“关联”、“链接"、“依赖关系"、“泛化"或“复合”形状,指示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熟悉Visio
时间:年月日
实验环境及原理说明:
(一)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P4以上的个人计算机环境,要求内存不少于512MB,硬盘不小于20G.。
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XP
3。数据库: Sql Server 2000以上 或 Access 2003以上
免疫第二次实验流程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琼脂融化后应尽快浇板,防止琼脂冷却 琼脂融化后应尽快浇板, 琼脂融化后应尽快浇板 凝固,但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浇板。 凝固,但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浇板。 2.加样于琼脂孔中时应小心,防止加样时 加样于琼脂孔中时应小心, 加样于琼脂孔中时应小心 液体溢出与其它孔内样品相混,影响结果。 液体溢出与其它孔内样品相混,影响结果。 3.电泳时电压过高或电泳时间过长,琼脂 电泳时电压过高或电泳时间过长, 电泳时电压过高或电泳时间过长 易拉断,因此电压电流不宜开得太高。 易拉断,因此电压电流不宜开得太高。 4.取量一定要精确,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取量一定要精确, 取量一定要精确 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孔,牙签挑出孔中琼脂 牙签挑出孔中琼脂
加样:用微量移液器按图加
抗原、抗体(勿溢出) 抗原、抗体(勿溢出)
将琼脂板放入电泳槽内,抗原孔靠近负极端, 电泳:将琼脂板放入电泳槽内,抗原孔靠近负极端,用浸湿 的纱布将离子琼脂板的两端与缓冲液相接,使端电压为 的纱布将离子琼脂板的两端与缓冲液相接 使端电压为40V, 使端电压为 , 通电约1h后取出观察结果 通电约 后取出观察结果.
思考问题
1.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是否出白现色沉淀线 有几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是否出白现色沉淀线?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是否出白现色沉淀线 为什么? 条?为什么 为什么 2.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有时在阴性对照组中出现白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中有时在阴性对照组中出现白 色沉淀线,为什么? 色沉淀线,为什么? 3.若测得 若测得IgG的含量不在正常范围内 将考虑哪些因 的含量不在正常范围内,将考虑哪些因 若测得 的含量不在正常范围内 素? 4.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豚鼠血清? 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豚鼠血清? 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豚鼠血清 5.分析溶血实验结果 第几号管出现溶血 为什么 分析溶血实验结果:第几号管出现溶血 为什么? 分析溶血实验结果 第几号管出现溶血?为什么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自控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对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一台、自控实验箱一套、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以及相关的连接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典型的控制系统,如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 G(s) = K /(Ts + 1),其中 K 为增益,T 为时间常数。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可以表示为 G(s) =ωn² /(s²+2ζωn s +ωn²),其中ωn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ζ 为阻尼比。
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阻尼比等,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实验设备。
设置不同的时间常数 T 和增益 K,通过信号发生器输入阶跃信号。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输出响应。
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同样按照电路图连接好设备。
改变阻尼比ζ 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输入阶跃信号。
用示波器记录输出响应。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一阶系统当时间常数 T = 1s,增益 K = 1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逐渐稳定在一个固定值。
当 T 增大为 2s,K 不变时,上升时间明显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但稳态误差基本不变。
2、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ζ = 05,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 1rad/s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过渡过程,没有明显的超调。
当ζ 减小为 02,ωn 不变时,系统出现了较大的超调,调整时间也相应变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阶系统,时间常数 T 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慢;增益 K 主要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实验内容3-9 Boost开关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Boost开关升压变换电路的基本原理与电路结构特点;1.熟悉电路的各部分的波形,掌握它们的调试方法;2.对Boost开关升压变换电路的特点进行研究;4.掌握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IC UC3842的应用方法及稳压原理。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实验线路如图3-23所示:图3-23 Boost电路实验线路图Boost 电路因其输出直流电压U O 是大于或等于输入直流电压U d ,故称升压式变换器,图3-24 是Boost 电路主电路工作原理图:图3-24 是Boost 电路主电路工作原理图简述其工作原理如下:当0≤t ≤t 1晶体管VT 导通,二极管VD 截止,其等效电路如图3-25所示,图3-25 VT 导通等效 图3-26 VT 关断等效图假定在此期间U d 不变,电感电流从I 1线性上升到I 2则有,21L d 112Δ-d ====d i I I I U U L L L t t t L 当t 1≤t ≤t 2晶体管VT 截止,二极管VD 导通,其等效电路图如图3-26所示,假定在此期间U d 不变,电感电流从I 2下降到I 1,则有21L O d d d 21212Δ-=+=+=+--I I I U U U U L U L t t t t据此分析我们可推导出:d O =1-U U DD :导通占空比。
从公式可得出只要占空比D 趋近于1,理论上U d 就可变为无穷大。
上述情况仅适用于当负载电流I >ΔL i 时,电感电流工作于连续导通状态。
且K > K crit (D ) 式中 2S Lk RT K crit (D )=1-D当负载电流I <ΔL i 时电路工作于断续导通状态。
对于电感电流断续状态,则有:o d U =并且,当 K < K crit (D )= 1-D 时成立。
控制VT 基极脉宽变化的控制芯片为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UC3842。
其引脚8个,功能分别如下:“1”端为COMP 端;“2”端为反馈电压接入端;“3”端为反馈电流接入端;“4端接RT 、CT 确定锯齿波频率;“5”端接地;“6”端为推挽端;“7”端接电源,电压可在8~40V 范围间;“8”端为内部基准电压5V ,带负载能力50mA ;这是一款性能优良的控制芯片,详细介绍请看附录。
三.实验内容1.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IC UC3842的功能研究(1)输出PWM 控制信号测试;(2)电压反馈环功能测试;(3)电流反馈环功能测试;(4)工作频率的测试。
3.开环控制的Boost 电路研究(1)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连续导通状态时,电路相关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观测;(2)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断续导通状态时,电路相关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观测;(3)工作频率的高低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4)负载电阻变化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5)主电路电感L的大小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6)研究缓冲电路的作用;(7)研究占空比D和输出电压U O的函数关系。
3.闭环控制Boost电路研究(1)电压反馈环的作用研究;(2)电流反馈环的作用研究;(3)负载调整率测试。
四.实验设备和仪器1.DDSX 01型电源控制屏;2.DDS 32“Boost Cuk电路”实验挂箱;3.DT 10“直流电压、电流表”实验挂箱;4.示波器等。
五.实验方法1.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IC UC3842的功能研究(1)输出PWM控制信号测试。
首先,将挂箱右下角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连接“UC3842 PWM IC应用电路”单元中的“20”和“21”,再连接“23”和“25”。
(注意:接线都在UC 3842单元内进行,不要将接线错接在其它单元内)开启电源,用示波器观察“24”端对地波形,应有一系列脉宽可调的方波产生,此波形即PWM波。
(2)工作频率的测试。
保持原接线,转动R P5电位器从小到大,调节频率,“24”端输出波形应同步发生频率变化,测量频率变化范围。
“24”(3)电压反馈环功能测试。
将R P6电位器左旋到底。
转动R P4电位器,端PWM输出波形应同步发生占空比变化,当转动R P4电位器到某一点时,“24”端PWM输出波形会突然消失,此点电压即它的调节极限点电压。
用电压表测试“20”和“21”端模拟反馈输入电压,记录它的电压变化范围和占空比变化范围(占空比变化在“24”端观察)。
(4)电流反馈环功能测试。
调节R P4电位器,将“20”端电压调节至2.45伏。
转动R P6电位器,“24”端PWM输出波形应同步发生占空比变化。
用电压表测试“25”和“22”端模拟反馈电流输入端电压,当R P6电位器调节到某一点时,“24”端PWM输出波形突然消失了,此点电压即为过电流保护电压。
记录它的电压变化范围和占空比变化范围。
2.开环控制Boost电路研究(1) 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连续导通状态时,电路相关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观测。
将“Boost”单元电源开关S1断开。
按表3-9 -1接线:表3-9-1接线完毕,核对正确后,将示波器探头接在“7”和“10”两端,开启S1电源开关。
将负载电阻R P3调到中间标准位置,调节R P4电位器,观察此时电感电流i L的变化,使电感电流i L处于连续导通状态,测量此时的u DS(10、11)、u GS(9、11)、u VD(15、16)、u L(5、7)、i DS(11、12)、i L(7、10端标注数值)、i VD(10、15)。
按时序记录波形,同时测量记录输出电压u O(18、19)的纹波电压△u O(测△u O示波器耦合:交流)的大小。
(2)主电路电感电流处于断续导通状态时,电路相关各工作点波形的研究观测。
保持原接线,调节R P4电位器,使电感电流i L处于断续导通状态,如果调节R P4无论如何也无法使i L处于断续导通状态,则可增大负载R L,调节R P3电位器,使i L处于断续导通状态。
测量此时的u DS、u GS、u VD、u L、i DS、i L(标注数值)、i VD,按时序记录波形。
同时测量记录输出电压u O的纹波电压△u O的大小。
(3)工作频率的高低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
保持原接线,调节R P4电位器,使电感电流i L处于临界连续导通状态,然后再调节频率电位器R P5,改变频率从低到高,观察记录电感电流i L的变化。
(4)负载电阻变化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如果前面已调节过负载电阻R P3则可不做。
)保持原接线,调节R P4电位器和频率电位器R P5,使电感电流i L 处于临界连续导通状态,调节负载电阻R P3改变负载电阻从大到小,观察记录电感电流i L的变化。
同时,观察记录负载电压的变化。
(5)主电路电感L的大小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研究。
保持原接线,将负载电阻R P3调到中间标准位置,使电感电流i L处于临界连续导通状态,然后连接“5”和“6”、“7”和“8”,即将电感线圈L2和L3并连,观察记录电感电流i L的变化。
然后再拆除“5”和“6”、“8”和“7”的连接,拆除“5”和“4”的连接,将“4”和“6”、“5”和“8”连接,即将电感线圈L2和L3串连,观察记录电感电流i L的变化。
(6)研究缓冲电路的作用。
拆除“4”和“6”、“5”和“8”连接,恢复“4”和“5”的连接。
将示波探头接在“10”和“11”两端,观察并记录u DS 波形;然后连接“10”和“13”,再观察并记录u DS波形,研究缓冲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7)研究占空比D和输出电压u o的函数关系。
用电压表接在“1”、“2”两端,观察输入电压U d的数值;然后用电压表测量“18”、“19”两端输出电压u O;用示波器探头接在“9”和“12”两端,调节R P4电位器,观察占空比的变化,从小到大,记录5—6组数据填入表3-9-2:表3-9-2(完成此表格)根据实验数据,绘制D ~ u0的曲线,推出函数表达式。
3.闭环Boost电路研究(1)电压反馈环的作用研究。
保持原接线,拆除UC 3842单元“20”和“21”的连接,将“17”和UC 3842单元的“21”相连,即将取样电压反馈环接入。
调节R P2,使电压表应显示为58伏左右(以无啸叫声、电路稳定为宜),我们一边调节负载电阻R P3的大小,一边观察电压表和占空比D,记录它们的变化。
(2)电流反馈环的作用研究。
将“14”和UC 3842单元的“23”相连,即将取样电流反馈环接入。
我们一边调节负载电阻R P3的大小,一边观察电压表读数和占空比K,记录它们的变化。
(3)负载调整率测试。
负载调整率即稳压电源抵抗负载变化保持输出稳定的能力。
其公式为:(V O1 - V O2)/V O1 ×100%然后,我们将“17”和UC 3842单元的“21”的连接,将“14”和UC 3842单元的“23”相连,即将电压反馈环和电流反馈环全部接入。
将负载电阻R P3差不多左旋到底,观察电压表读数,设此刻的输出电压为V O1;再将负载电阻R P3右旋到底(负载电流最小),观察电压表读数,设此刻的输出电压为V O2,计算负载调整率。
六.实验报告:1.按时序画出电路在连续两种状态下的u DS、u GS、u VD、u L、i DS、i L、i VD 各测试点波形。
(根据理论分析画图,实验过程注意观测)2.根据实验所测的输入电压U d、输出电压U O、占空比D、工作频率f等,求主电路电感L、C的值。
3.输出电压u O的纹波电压Δu O幅值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若要降低纹波电压Δu O幅值,一般可采取哪些措施?4.简述Boost电路的特点,缓冲电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简述稳压的原理。
6.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讨论。
附录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UC3842简介UC3842A是高性能固定频率电流型控制器。
它们用于脱机和DC.DC的变换器,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经济而所需外部元件又少的解决方案。
这种集成电路的特点是有一个调定的振荡器,用来精确地控制占空比。
有一个经过温度补偿的基准电压,一个高增益误差放大器、电流传感比较器和一个适用于驱动功率MOSFET的大电流推挽输出。
它还具有一些保护功能,其中包括各有其滞后的输入和基准电压的欠电压锁定、逐个周期的电流限制、可控制的输出死区时间和用来记录单脉冲的锁存器。
图3-27 UC3842脉宽调制器方框图及外型引脚图图3—27示出UC3842的内部方框图及外型引脚图。
由图可知,其引脚有8个,但一样可以使用内部E/A误差放大器构成电压闭环,利用电流测定、电流测定比较器构成电流闭环。
端8为内部供外用(一般当参考电压)的基准电压5V,带载能力50mA。
端7为集成块工作电源Vcc,可以在8--40V,端4接R T、C T,确定锯齿波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