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作者:焦阳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1期【摘要】在传统的语言学中,隐喻(metaphor)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中运用大量隐喻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中有许许多多的令人难以忘记的隐喻用法。
这些诗歌包括《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修墙》(“Mending Wall”),等等。
本文将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两首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来分析其诗歌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隐喻;诗歌;罗伯特·弗罗斯特0 引言隐喻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1943)美国著名现代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易懂,但是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地设计、构造、在平淡、简单形式下运用隐喻传递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以下是对罗伯特·弗罗斯特两首诗歌的隐喻分析:1 《雪夜林边小驻》《雪夜林边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歌描述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个旅行者牵着一匹马停在了一片树林边,这片树林很美,昏暗而幽深。
一切的一切都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着。
他独自地享受着这美丽的宁静的景色久久不愿离去。
然而为了他的诺言他不得不继续前行。
大量的隐喻在本首诗歌中出现。
树林(“Woods”)频繁出现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其隐喻的是充满着奇妙和吸引力的大自然。
英诗汉译的译语修辞手法探讨--以弗罗斯特诗歌翻译为例

英诗汉译的译语修辞手法探讨--以弗罗斯特诗歌翻译为例
罗长斌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英语诗歌表面上看起来显得比较简单易懂,可是译者却往往译错。
原因
是没有理解到英诗的深刻内涵,没有遵守诗歌的翻译原则,更没有注意到译语的修辞要求。
原诗是格律诗时,其用词用语也都是简洁浓缩的,寓意也是深刻的。
尤其是它的韵律和节奏使之拥有音乐之美。
因此,翻译时应该争取用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和相对应的译语质量、修辞来表现之。
否则,对于很看重格律诗的弗罗斯特而言,以自由体形式来翻译他的格律诗以及忽视修辞的作用将会大大弱化其诗作的价值。
【总页数】4页(P132-135)
【作者】罗长斌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语言背后的秘密——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研究综
述 [J], 杨莉
2.英诗汉译中生态美的诗意构建\r——以雷克斯罗斯诗译为例 [J], 李燕霞;章国军
3.英诗汉译的翻译原则探讨--以狄金森的诗作翻译为例 [J], 罗长斌
4.诗的节奏与翻译:以英诗汉译为例 [J], 王东风
5.试论“五四”时期的文言古体诗译诗——以《学衡》的英诗汉译为例 [J], 姜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角度看弗洛斯特诗歌中的隐喻

一、 引 言
二、 弗洛斯特的隐喻观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着源远流长的研究 历史。在《 修辞学》 中, 亚里斯多德指明“ 隐喻最能使 风格显得明晰。” 1 ] l [ 。 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观在古罗 马修辞学家昆提利安的《 演说的原理》 中也得到认 可: 隐喻是“ 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饰物。’ , 即 ‘ 深受这 种隐喻观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隐喻可以在不丢失
摘 要: 探究弗洛斯特的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之间的关系及其诗歌中的隐喻在读者解读过程中的认知
功能, 为弗洛斯特的诗歌研究 提供一个新的诊释视角。 关键字: 隐喻; 弗洛斯特; 认知角度; 映射; 建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 1 1 6. 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2一 7 4 7X( 4 2 08 )0 1一 0 18 一 。
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 标。通过这一结构映射 , 读者 显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以及面临选择而身处 的窘境。与此同时, 该诗也隐喻性地指出, 人们一旦 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就不能改变其生活的命运 , 即使 仍有很多令人向往的选择( 即没有选择的路) 吸引
身 在旅途的 我⑤ 久久站立, 尽力 地
沿其中的一条向前面望去,
数次 :
得在睡觉前走上好多里地。哪 “
该诗是评论界和文献中引用频率最高的一首。
在冬季的一个黄昏, 叙事者牵马停留在一树林旁欣 赏银装素裹般的美丽雪景。突然, 马儿摇响挽具上 的铃挡使他如从睡梦中惊醒而又继续 自己的旅途。 对这首美妙的田园诗歌的不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 广阔的想象空间, 即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丰富想象 力来积极参与其解读过程。这实际上也就是此诗中 的隐喻所要达到的效果 : 两个“ 思维空间” 之间的 互动。“ 走上好多里地” ( “ m l i st e og o” ) 不仅标志着 旅行者正在进行的旅途 ,而且也预示着等待他的 生活或还未走完的人生历程。“ 信守我答应的约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作者:魏梦婷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可以说诗歌与隐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1]。
语言学自上世纪起就对隐喻进行研究,从单纯的语用学视角到现今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有关隐喻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在其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即CMT)。
他们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
在“A即B”这一形式中,B则可以被称为概念隐喻。
源域通常相對具体,而目标域则更加抽象。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隐喻突破了以往的修辞学特性[2]。
2.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MT并不适用于所有隐喻,尤其是一些新奇的隐喻,这是由隐喻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同于含义相对固定的转喻,隐喻含义常常会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发生改变,进而出现新的隐喻,最常见的如漫画、宣传广告等,但概念隐喻理论却无法解读这一类隐喻。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即CIT)。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贾彦文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3)006
【摘要】隐喻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思维现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从其自身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是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从隐喻思维的发展、隐喻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翻译和诗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隐喻和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
【总页数】4页(P597-600)
【作者】贾彦文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天津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J], 赵振华
2.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J], 姬广礼;胡大伟
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 [J], 章国军
4.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J], 李气纠;李世琴
5.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 [J], 胡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搜索白白桦树的现代作文偶现代古诗

搜索白白桦树的现代作文偶现代古诗英文回答:The Betula platyphylla, commonly known as the white birch tree, is a deciduous tree native to East Asia.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for its distinctive white bark, which peels off in thin, papery layers. The white birch tree is often found in cool, moist environments, such as riverbanks and wetlands.The white birch tree has a slender and graceful appearance, with its branches spreading out in a delicate manner. Its leaves are triangular in shape and have serrated edg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summer months, the leaves are a vibrant green color, creating a beautiful contrast against the white bark. In autumn, the leaves turn a brilliant yellow, adding a touch of warmth to the landscape.Apart from its aesthetic appeal, the white birch treealso holds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many East Asian countries. In China,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purity and elegance, and is a popular subje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In Japan, the white birch tree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 renewal and resilience.In modern times, the white birch tree has also foundits way into literature and poetry. Its delicate beauty and symbolism make it a compelling subject for artistic expression. Writers and poets often use the white birch tree as a metaphor for purity, strength,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中文回答:白白桦树,学名为白桦,是一种落叶乔木,原产于东亚地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林”隐喻探析杨海英(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摘 要]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场景或者日常生活,诗人借助隐喻使得这些简单的日常场景变得富含深意。
隐喻对于弗罗斯特来说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弗罗斯特希望他的读者可以联系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发现其诗歌中的隐喻,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弗罗斯特诗歌中多次出现的“树林”意象,探索其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含义,分别代表着诱惑、死亡、选择、希望和快乐,进而揭示弗罗斯特诗歌中传达出的或积极或消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树林[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20)05 0022 02 [收稿日期]2019-11-22 一、引言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从20世纪初开始发表重要的诗歌作品。
他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同时代诗人创造的隐晦的诗歌形式,作者曾经说过:“我想要一些没有‘含义’(meaning)的东西,我厌恶含义。
”[1]在他看来,一首好诗应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歌的妙处,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
弗罗斯特的诗歌可以吟唱,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热爱大自然,并且善于观察,能从简单的生活中找到意义。
他的大部分诗歌创作都源于他的真实生活,包含着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而隐喻在诗歌的创作和理解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文学中,隐喻是从“文字的字面意思引申到比喻意义”。
[2]“使用隐喻创造想法的新组合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3]将新想法重新组合,能够使诗歌产生新的含义。
隐喻的想象力和比喻意义对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弗罗斯特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不仅单词和短语可以使用隐喻,一首诗本身也可以是隐喻。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发行。
这一书的问世,象征着隐喻从传统的修辞领域走向认知领域。
隐喻的重要性从此不仅存在于文本与日常交流的口语之中,而更多体现在其作为人们理解世界的工具而存在。
它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管辖着我们日常的运作,构建着我们的个人世界于他人的关系。
同时,它也并不是能够轻易被人们察觉到的,人们每日只顾按照其固定或相似的逻辑程序运转其生活,很难从表象中跳出来去思考自己思维中的“范式”是如何在脑海中逐渐被形成且日益牢固的。
唯有借助对语言的研究,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才有可能被人们认识与捕捉到。
本文从莱考夫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根据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与弗罗斯特诗集的两个汉语译本(徐淳刚,2011:顾子欣,2016)为语料进行分析。
将诗歌中的隐喻分为词汇隐喻、句子隐喻和篇章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借助词、句的隐喻分析篇章隐喻中所包含的主题思想,并借助对构成隐喻的关键词句的翻译对比分析来检验隐喻的对等翻译效果。
从而达到寻求出原诗中隐喻的适宜译法之目的,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隐喻的翻译过程对隐喻式思维的捕捉需要借助对语言的分析,其原因在于:隐喻式思维先于隐喻式语言而存在,即先存在用描述A 来表达B 的思维模式,才产生语言的隐喻。
与此同时,在文本与日常口语中大量存在的隐喻式语言也向人们反向传递着隐喻式思维,两者相辅相成。
由此,若要真正认识到思维中由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作为概念衍生物与传播者的所在——隐喻式语言。
被认作为文学中最高形式的诗歌,便是隐喻的完美化身。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诗歌与隐喻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即都试图通过对另一件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由此,对于诗歌的翻译,译者在关注韵律与词藻之外,更应关注诗歌中所隐含的隐喻是否被对等地在译本中得到呈现。
准确地捕捉到原诗中所隐含的隐喻,便是对译者实现隐喻对等翻译的重要前提之一,译者需要对原作者的生平,其所处的时代与其自身经历做尽可能详尽的调查所描述的事A 的特征,从而推导出诗歌中隐含的思想与情感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八 十年代 ,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逐渐从修辞方面转向了
认 知方 面 , 以美 国著 名认 知语 言 学家 莱考 夫 ( Ge o r g e , L a - k o f f ) 和约翰 逊 ( Ma r k , J o h n s o n ) 合 著 的《 我们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为标 志。在书 中他 们提 出“ 隐喻普遍存 在于我们 日常生 活 之中 , 不仅大量存在 于人类 的语 言中 , 也 广泛存在 于人 类 的思维 和行 为中 , 人类借 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 是 隐喻 的, 隐喻是人类所 有认知活动 的基 础” 。 ” 他们得 出 : “ 隐喻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 ” 可 以看 出 , 隐 喻已不再仅表现在 语言学层面上 , 隐喻是人类 思维的基本方式。 “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 言现象 , 它更重要 的 是一种人类 的认 知现象” 。 人 们借助所熟悉 的事物 , 称作源 域( s o u r c e d o ma i n , 喻体 ) 通过映射( ma p p i n g ) , 去理解未知 的 事物 , 称作 目标域 ( t a r g e t d o ma i n , 本体 ) 。 众所周 知 , 罗伯特 ・ 弗 罗斯特 ( R o b e r t ・F r o s t ) 的诗歌 中
V 0 1 . 2 6 No . 6
J u n . 2 0 1 3
认知视域 下英语诗歌 中隐喻的翻译
以弗罗斯特的诗歌 《 白桦树》为例
姬广礼 ,胡大伟
(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 2 1 0 0 1 ) [ 摘 要] 诗 歌 中充满着隐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 隐喻与诗 歌同质。从认知方面探讨 隐喻的本质及其 与诗歌 的关系,将 弗
“ 隐喻是基 于体 验性的” , 这是隐喻 的哲学基础 。人们
借助 自己在 生活 中对事物 的观察所 获得 的经验去理解 未知 的事物 。隐喻是普遍 的 、 无处不 在的 , 隐喻是平常人 都能够 理解的 , 诗歌之 中的隐喻也不例外 。 诗人在诗歌 中运用的创造性的隐喻 , 是诗人在生活 中的 体验 , 是诗 人对周 围环境或者是社会 的观察所获得 的。诗歌 中的隐喻之所 以新奇 , 是 因为诗人有双善 于观察 的眼睛 、 精
充满 了大量 的隐喻 , 诗 人 的观 点是 “ P o e t r y b e g i n s i n t r i v i a l
me t a p h o r s, p r e t t y me t a p h o r s , ‘ g r a c e ’me t a p h o r s , a n d g o e s o n t o t h e p r o f o u n d e s t t h i n k i n g t h a t we h a v e .Po e t r y p r 0 一
于思维 的大脑和 丰富的人生经验而 已 , “ 经验对 构建概念知
识 起重要 作用 ” , 诗歌 中 的隐喻 , 我 们正 常人 同样 可以理 解 。弗罗斯特就是一位长期体验大 自然 的诗人 , 因此在他 的
v i d e s t he o n e p e r mi s s i b l e wa y o f s a y i n g o n e t h i n g a nd
罗斯特 一首著名诗歌—— 《 白 桦树》 中的隐喻分为词 汇隐喻 、句子 隐喻和篇章隐喻 ,结合 该诗 的两个译本 尝试提 出英语诗 歌 中隐喻的翻译 的篇章隐喻对等映射法 、关键词 汇等效映射法和新奇隐喻直接映射法三种方法 , 旨 在探寻英语诗歌 中隐喻 翻译 的最佳方法 ,为 中国读者更好的理 解英语诗歌有所裨 益。
[ 关键 词] 隐喻;认知;翻译 ; 白桦树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基金项 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 罗伯特 . 弗罗斯特启智思想研究”( 1 2 W L H 4 1 ) [ 作者简介] 姬广礼 ( 1 9 8 6 - ) ,男 ,硕士 ,助教 ,研 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修辞翻译。 亚里士多德从修辞学 角度 阐述 隐喻 , 认为隐喻是一种修 饰文章 的手段之一 , 只有赋有才能的人方能驾驭隐喻。到了 的隐喻 只不过是 词语 语义 的一种偏 离 , 是非 正常 的语 言表 达。诗歌隐 喻被认 为是诗人用 以表达 自己模 糊不定 的思想 感情 的手段 。诗歌 中的隐喻往往被认为是诗人 的独创 , 只有 诗人才能理解 , 一般读者则难 以体会 。 然而 , 从认 知方面 , 隐喻则是人类思维 的一种方式 , 人 们 总是通过隐 喻式 的思维 , 把 已知事物 的概念 , 即源域 的事 物 投射到未知事物 之上 , 即 目标域 。源 域中意象 的多样化 , 给 对 目标域事 物的理解增添 了难 度 , 使 得隐喻就有模 糊性 , 即
第2 6 卷第 6 期 2 0 1 3 年6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诗 歌 中把 大量 的 自然事 物作为 源域 ( 喻体) 就 不足 为怪 了。
无论是 中国古代《 诗经》 中的隐喻还 是 国外其它 诗歌 中的隐 喻, 无一不是来 源于生活 、 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 , 从这一点上 讲 隐喻与诗歌本 质上是相 同的。隐喻是借助某 一事物去描 述另一事物 , 而诗歌也是如此 , 说此而 意在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