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中较为复杂的领域。

由于中西方诗歌在文化、诗歌结构、诗歌韵律上的不同,诗歌翻译往往难度比较大。

而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意象的翻译则更是如此。

传统的翻译原则注重诗歌结构或是韵律上的对等,但是本文希望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诗歌意象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诗歌的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

过去对于诗歌的意象曾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例如张保红就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中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了分类,还提出了意象与意境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而对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王晓农、张福勇和刘世贵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一书中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并提出了翻译中的翻译补偿的概念。

本文希望可以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从认知的角度看待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译本为例,分析在诗歌意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其他的翻译措施。

诗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认知的不同,意象翻译往往是诗歌翻译中的难点。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诗歌的意象不再仅限于解释为简单的情景交融,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关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法。

传统的概念中,意象是一种物象,用以寄托诗人的情愫,抒发情感,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实物情感寄托,也是构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

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一种看待世界、认知世界的一种体现。

(二)关于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目的简单地说,翻译其实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中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更是一种将一种语言中的认知方式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

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翻译往往是以尽可能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减少文化缺失为主要目的的。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重要 , 只要有 可能, 译者 就应 设法传 递原 语的形 象 , 或者 代之 以译语读 者较能接受的另一个形象 , 作为补偿 , 在喻
义和形象不能两全时 , 应舍形象 , 保喻义。柯平先生 提出 了五种具体的翻泽方法 : 直译法 ; 归化法 ; 明喻法 ; 直译 加 注法 ; 概略或释义 法。国外对 隐喻 翻释进 行深入 系统研
第1 O卷
第 4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0URNA F JX NI RST L O I IU VE I Y
V0 . O N0 4 11 . Au . 01 g2 0
21 0 0年 8月
文章 编号:6 2—65 (0 0 0 0 9 2 17 7 8 2 1 )4— 0 4—
1 译法。 .直
直译法是指把出发语的独特的隐喻概念域 映射 方式 直接移植到 目的语中的翻译方法。美国著名 的翻译 理论
家 E gn i ue eA Nd a主张 “ 功能 对等 ” “ 态对 等 ” 因为 和 动 , 尽管文化背景不同 , 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 , 却拥有 诸多 共 同的因素 , 这些东西 决定 了在语 言文学 中英汉 两种语
中 图分 类 号 : 35 9 H 1. 文献标识码 : A

隐喻一直作为修 辞学研 究 的内容 , 当作 是一 种文 被 学意义上 的修辞手段 。它是以人们熟知或实 际感 知到 的 事物来表达未知 的或抽 象的事 物。现代语 言学 , 特别 是 2 O世纪 6 0年代 以来 , 随着认知 语言学的兴起 , 喻研究 隐 呈现 出了一种 多角度 , 多层 次和 多学科 的多 元化 态势 。 隐喻不仅仅被看成是作 为修 辞的一种 语 言现象 , 它更是
隐喻 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 隐喻 的。美 国著名的语言哲 学家 Jh . er onR Sal e曾经说 : 当我 们谈 到隐喻意义的时候 , 际上是 在推 测语 言使用者 通 实 过表面的语言表达所传递 的真正含义。这说明人们在 交 际的过程 中, 要不断地 在词 义表 面的基 础上揣摩 对方 的 意图 , 即不断地在不同 的认知域之间寻求相似 、 共鸣 的东 西, 以求双方 的交际能够顺 利进行。2 0世纪 8 0年代 ,a L. kf和 Jh sn合著 了一本名为《 o o no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 , 书中指出语言是受控 于整个隐喻思维系统的 。 在认知语言学 中, 隐喻被看作是修 辞和认知 的过程 , 是 一个 认 知 域 被 映 射 到 另 ~ 个 认 知 域 的 过 程 , 隐 喻 中 即 常被提 到的 目标域 和来源域 。L kf认为我 们对抽 象事 ao 物 的理解和认知是建 立在具 体的经验 或物 质之上 的 , 几 乎所有 的人类的思维和语言都是隐喻形 的。隐喻 是理解 抽象概念 , 进行抽 象思 维的 主要 手段 。隐喻 的实质就 是 通过对一事物具体认 识来理 解和 感知 另一事 物。例如 : L v u y 这是一个典 型的隐 喻。L v 爱情 ) oeiaj me. s o oe( 作 为隐喻中的 目标域是 一个 完全抽 象 的事 物 , 我们把 它 比 喻成可以亲身经历 的一 次 ju y 旅行 ) 即来源域 。人 o me ( , 们 利用诸如此类 的, 在两个 认知 域 中对 相似 事物 的想 象 以达到对客观世界 中的抽象 事物 的真实 理解 、 感受 和认 识 的 目的。Soi lb n也认 为 : 语 言通 常是一 具 体 的经历 ,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
出一 些 在 诗 歌 意
知 语 言 学 的视 角 下 . 意象是一种 隐喻 . 是 一 种 看 待 世
认 知 世 界 的 一 种 体 现 象翻 译 中可 行 的 翻 译 方 法 的 建议 . 以便 更 好 地 传 递 诗 界 、 那么什么是隐喻? 认 知语 言学 认 为 隐喻 是 在 有 生 歌 意 象映 射 下 的 文 化 认 知 方 式 理 的 基 础 上 的 一种 心理 机制 的运 作 . 是从 源域 向 目标 关键词 : 意 象翻 译 认 知 语 言 学 隐喻 翻 译 方 法
就 是 一 种 隐 喻 在 诗 歌 意象 中有 许 多 分 类 . 张 保 红 在 其《 汉 英 诗 歌 翻译 与 比较 研 究 》 一 书中, 就将 诗 歌 的 意 象分 为以下几类 : 视觉意象 、 听觉意象 、 肤觉意 象 、 味 觉意象 、 嗅觉意象 、 动觉 意象 和意 觉 意 象 。 以 视 觉 意 象 为 例 ,视 觉 意 象 是 一种 以 意象 为 基 础 的视 觉 形 象 . 是
翻译 措 施

作 为 目的 域 名 . 以大 家共 有 的对 于 杨 柳 的 认 知 印 象 为
基础 . 将“ 杨柳” 映射 到 “ 离 别 之情 ” 的概 念 中去 让 读
者 在 读 诗 的 过 程 中能 自然 通 过 已有 的 认 知 经 验 获 得 形象意识 , 故 而 与作 者 产 生 共 鸣
意 象 曾有 一 些 学 者 做 过 研 究 , 例如张保红 就在其《 汉
英 诗 歌 翻 译 与 比较 研 究 》 中 对 诗 歌 的 意 象 进 行 了分 类. 还 提 出 了意 象 与 意 境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概 念 。而 对 于 认 知 语 言 学 视 角 下 的 翻译 . 王 晓农 、 张 福 勇 和 刘 世 贵 在《 基 于 认 知语 言 学 的语 篇 翻译 研 究 》 一书 中也提 出 了他 们 的 观 点 . 他们认为 “ 语 言 和 文 化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相对性” . 并 提 出 了 翻译 中 的 翻译 补 偿 的概 念 。 本 文 希 望 可 以将 认 知 语 言 学 与 翻译 学相 结 合 . 从 认 知 的 角 度 看 待 翻译 , 以许 渊 冲 《 枫桥 夜泊》 的英文译 本为例 , 分 析 在 诗 歌 意 象 翻 译 中存 在 的 问 题 并 提 出 一 些 其 他 的

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_评_围城_及其英译本

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_评_围城_及其英译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OCE AN U NIVE RSIT Y OF CH INA (Social Sciences E dition )2008年第5期N O.5.2008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评 围城 及其英译本*梁淑梅!章晓雯(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它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从认知视角分析文学名著 围城 及其英译本,可以鉴赏其新奇、犀利的隐喻和准确、传神的翻译。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隐喻;映射;源域;目标域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35X(2008)05 0094 03!!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已从单纯的修辞学扩展到哲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认知工具和看待、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既然如此,隐喻就不可否认是一种认知现象。

[1]笔者试图从认知对等、认知偏移及认知缺省的视角,分析文学名著 围城 及其英译本,以鉴赏作者新奇、犀利的隐喻和译者准确、传神的翻译。

一、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有Jackendo ff,Lakoff,Jo hn son,Langacker 和Talmy 等人。

认知语义学采用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 phy)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探讨人类思维、经验、语言及心理、生理系统间的辨证关系。

它研究概念化(co nceptualization)的形成、隐喻投射、(metaphori cal projection)、范畴化(categorization)、原型(pro to ty pe)、寓比(parable)、理想认知模型(ICM )、语音接口层次(PIL)、概念接口层次(CIL)等认知语义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的隐喻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的隐喻翻译

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去解决 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要从 管
理这一层 面上去彻 底根治 师资缺 乏所带来 的 问题 , 我 们也只有进行 长期 发展策划 ,循序渐进地对专 职体 育 教师队伍进行 建设 ,同时要加强与各 院校 间的密切联
系, 对相应教师 队伍进行监督管理 , 解决 师资流动性这 顽 固问题 ,我们可 以以学期或学年 为单位聘请专用
基础上 , 让学生根据 自身条件 进行选择更大范 围项 目。
阳光体育 运动保 障体制 , 加大经费 的投入 , 善院校的 完 体育设备与设施 , 壮大教学队伍 , 为鼓励学 生们能够真
正走进操 场 , 走进大 自然 , 到阳光下而奋斗 ! 走
参考文献:
[I 1T峰 . 影响 学校 开展 阳光体 育运动的 因素 与对策研 究 U. 1 河 南教育学院学报 ,09 ( 4 2 0 ,0 ) 【 刘海元, 2 】 袁国英. 关于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若干 问题 的探讨 U. 】
的 隐喻翻译进行初步探 讨 , 旨在分析 中国古诗的翻译策略 , 体现英汉两种文化的 内涵和意义 , 促进 两种 文化 的交
流。
关键词 : 认知语言学; 隐喻 翻译 ; 中国古诗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 92 ( 02 0 — 18 0 17 — 34 2 1 )8 0 6 — 3

的体育教师 ,避免教师变更频繁给教学 进程和教学体 系带来的影响。
三 、 结 小
阳光体育运动如果 能够顺 利开展 ,保障青少年 的 锻炼时 间到位 , 激发青少年 的锻炼兴 趣 , 对提高他们 的 身心健康是有积极 的影响的 。 但是 总的来说 , 阳光体育 运 动在河 北省独立 学院 的开 展现状 是不太 乐观 的 , 这 现状是 与独立 学院的办学性质是密不可分 的 。因此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马霜(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较为含蓄的比喻形式,是通过表面上的意思来表达另一种深层次的意思,其不仅在中文中经 常使用,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在英语文章中,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经常出现隐喻,这些隐喻既有 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明显的也有非明显的。

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将隐喻看作是人类重要的认知 方式之一,这就给英语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翻译隐喻属于比喻的范畴,可将其看作一种特殊的明喻,只是采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委婉。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英语隐喻翻译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而通过将认知语言学引入到英语隐喻翻译研究之中,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进行准确地翻译。

1英语隐喻的概述1.1隐喻的定义在英语中,对隐喻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a com parison b e tw e e n tw o th in g s,b a s e d on resem b lan ce or sim ilarity,w ithout using‘lik e’or‘a s’。

真正 把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者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语言观”,这就把隐喻从纯语言的范畴上升到了思维认知的范畴。

来考夫强调隐喻存在于方方面面,不但出现在语言中,同时也隐藏于思维中,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之中,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将隐喻概括为“跨概念域的映射”。

换种说法,隐喻是人们把特定领域的经验用于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类认知活动,是产生新语言意义的源头,本质上讲,隐喻就是借助另一种事物来解释某类事物,它是将不同概念有效联系起来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这 就是所谓的隐喻的认知现象。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具有相似特性的事物来描述另一事物 , 而不需要使用 dman 的投 射 。 隐喻 的本 质是 指借 它类事 物理解 和 o i) “ “ 好像” 这一类 的词 。 在我们的生活 中, 隐喻随处可见, 体验该类事物,L kf& ono 90 ) , ao Jhsn18 : ,作为始源 ( 5
式。这就意味着隐喻和人们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 构隐喻是将一个域中的概念转化到另一个域 中, 而 比如 认 知 方式 在 很 大程 度上 受 到人 们 所处 的历史 文化 的 “ ru n :aw r。方位 隐 喻是用 诸 如上下 、 Agmets a” i 内外 、 影响。在分析汉语隐喻和英语隐喻异同的基础上 , 前后 、 此 左右等表达空问方位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
的形 式 , 隐喻 涉及 至 少两 个词 或 事物 , 中一 个 在构 移( as r; 其 t nf )而翻译 (r s tn来 自于拉丁语。 r e Ta l i ) n ao , 指的
是转化 的( as r d 意义。这就意味着这两个词在 t nf r ) r ee 而 但是 , 真正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很多方面具有相关性。隐喻不止是一种修辞方式 , 也不过是一二十年的事。 ao 和 Jhsn 我们赖 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现如今 , Lkf ono 在《 其已经变成人们认识 这个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认知方式。 隐喻为一种从始源 以生存 的隐喻》 M t hr WeL e y ( e pos i )一书中对认 a vB
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 了变化 。 对于隐喻意义的理解其实就 知隐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 从而在隐喻的研究领域引 域到 目标域的结构映射 。 发了一场革命。他们认为, 隐喻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 中 是用始 源域 中的 事物 反映 目标域 中 的事物 , 从而达 到 无处不在 , 它不只存在于语言中, 还存在于我们的思 认识 目标域 中事物特点的目的。因此 , 隐喻意义就是 维和行为 中, 存在于我们 的概念体系中 , 我们的思维 将本体 的特点转移到事物 自身中去。 和行为从实质上来说都是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者认为, 将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 Lkf和 Jh s 将隐喻定义为跨域映射(r s 是进行又一次喻化认知过程。 ao ono n co — s 这个过程包括译者在原 dm i m pi ) o a ap g ,或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 问的结 语 语 言 范 畴 的诸 多 特征 中选 择 哪些 特 征 ,以及 用 目 n n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发行。

这一书的问世,象征着隐喻从传统的修辞领域走向认知领域。

隐喻的重要性从此不仅存在于文本与日常交流的口语之中,而更多体现在其作为人们理解世界的工具而存在。

它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管辖着我们日常的运作,构建着我们的个人世界于他人的关系。

同时,它也并不是能够轻易被人们察觉到的,人们每日只顾按照其固定或相似的逻辑程序运转其生活,很难从表象中跳出来去思考自己思维中的“范式”是如何在脑海中逐渐被形成且日益牢固的。

唯有借助对语言的研究,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才有可能被人们认识与捕捉到。

本文从莱考夫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根据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与弗罗斯特诗集的两个汉语译本(徐淳刚,2011:顾子欣,2016)为语料进行分析。

将诗歌中的隐喻分为词汇隐喻、句子隐喻和篇章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借助词、句的隐喻分析篇章隐喻中所包含的主题思想,并借助对构成隐喻的关键词句的翻译对比分析来检验隐喻的对等翻译效果。

从而达到寻求出原诗中隐喻的适宜译法之目的,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隐喻的翻译过程对隐喻式思维的捕捉需要借助对语言的分析,其原因在于:隐喻式思维先于隐喻式语言而存在,即先存在用描述A 来表达B 的思维模式,才产生语言的隐喻。

与此同时,在文本与日常口语中大量存在的隐喻式语言也向人们反向传递着隐喻式思维,两者相辅相成。

由此,若要真正认识到思维中由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作为概念衍生物与传播者的所在——隐喻式语言。

被认作为文学中最高形式的诗歌,便是隐喻的完美化身。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诗歌与隐喻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即都试图通过对另一件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由此,对于诗歌的翻译,译者在关注韵律与词藻之外,更应关注诗歌中所隐含的隐喻是否被对等地在译本中得到呈现。

准确地捕捉到原诗中所隐含的隐喻,便是对译者实现隐喻对等翻译的重要前提之一,译者需要对原作者的生平,其所处的时代与其自身经历做尽可能详尽的调查所描述的事A 的特征,从而推导出诗歌中隐含的思想与情感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发表时间:2013-06-14T08:42:16.56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5月供稿作者:韩春晖[导读]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韩春晖(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诗歌作为文学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诗歌不断地被译者们所翻译和传播,在诗歌中,诗人们常常运用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认知视角诗歌隐喻翻译概念整合理论语言学[作者简介] 韩春晖(1975-),女,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89-02一、诗歌隐喻的概述著名诗人奥尔特加•卡赛特曾经说过“诗歌就是隐喻”。

诗人从读者的常用语境中获取一些熟悉的事物,用一些优美的语言从新角度来对其进行讲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实读者对事物的认识。

而隐喻所具备的认知功效正好符合“诗言志”的需求。

由于在诗歌中蕴含着隐喻,因而诗歌又被人们叫做“隐喻式语言”。

诗歌隐喻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创造性,诗歌隐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创造性,诗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并通过个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来创作诗歌,成为一种隐喻表述。

第二,模糊性,诗歌隐喻的模糊性是指诗歌隐喻的意义对语境的依靠性,同时在诗歌中,诗歌语言比较含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表达的是一件事,而隐喻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第三,连贯性,在话语组成部分中,连贯性能够使话语内容的前后一致,具有很好的衔接性,而诗歌的隐喻也是如此,不然就会出现“伪连贯”的现象。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歌隐喻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认知功能,诗歌利用各种隐喻方法,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概念,加深读者人生的理解。

第二,构建功能,诗歌隐喻的构建功能主要是根据诗歌隐喻的连贯性特点所提出的,诗人通过将主题隐喻进行扩展,紧紧围绕诗歌的主题来展开隐喻,促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从而构建语篇。

第三,审美功能,诗歌隐喻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事物的表述,同时还要为读者提供一种审美体验,通过诗歌丰富的言语,来表现诗歌的意境模糊美,体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增强读者的审美感受。

第四,社会功能,在诗歌言语上通过委婉和礼貌的表达方式,揭示出诗歌的隐喻意义,起到一种暗示效果。

诗歌隐喻通常情况下在非传统应用中采用常规隐喻,这些应用主要包括:第一,常规隐喻的扩大使用:第二,在扩大意象图式时常采用特殊的例子;第三,对常规隐喻的局限质疑;第四,通过非常规的隐喻合成手段,将一些常规的隐喻合成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复杂隐喻。

通过对这些隐喻的解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其中在生成的过程中,概念整合理论是对诗歌隐喻认识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概述概念整合理论这一概念是由Fauconier为代表的一群学者所发起的,Fauconier认为,概念整合其实就是一种基础的心理运作,而这种心理运作会产生一种抽象概念和新的思维,有利于记忆,同时还能对松散的思维进行有效地控制。

在概念整合理论中,隐喻现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在概念整合中就包含了对隐喻的理解和生成,由此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优于传统理论。

三、在诗歌隐喻的翻译中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将语言能力看作是人认知能力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认知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隐喻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译者本人不仅是诗歌隐喻的解读者,同时也是隐喻的建构者,简而言之,就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将诗歌的隐喻进行再现,其翻译过程也是诗歌再创造的过程。

但是要注意在翻译中,是不能随意进行创作的,必须要促使原文与译文的隐喻意义一致。

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翻译时,其翻译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整合过程(拆解和整合),其中这两个整合过程都是独立的,译者根据原文本解读和整合,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原文本的概念意义。

例如译者在翻译诗歌中的句子时,首先译者得先读完全文,根据诗歌全文的意义由译者自己用语言整合,将原文的句子拆解并解释原句,努力对原文进行重构,力图表现出作者的原文意义。

由于诗歌的隐喻概念具备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文化的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化。

对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在目标语中找到与原文相似或者对等的语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其中第一个输入空间中就包括了第一次整合中所产生的语言表述,在第二个输入空间中也包含了目标语的相关语言隐喻概念,从而整合两个输入空间,形成最后的语言隐喻表达。

为了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整合理论在诗歌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本文以《浮雕宝石》中一小节诗歌为例进行阐述,当译者在翻译这首诗歌隐喻时,首先得明确这篇诗歌讲述的是什么,诗歌中的浮雕宝石属于隐喻性还是文学性,诗人通过浮雕宝石隐喻出情人之间各自的记忆,利用一件艺术品来体现诗人的情感,而这种体现主要来自于mind is entity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一种意象图式。

诗人通过悬崖、灯塔、船以及海湾等具体的事物来构建离别的场景,从而隐喻出情人分别后各自的怀念。

对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其概念进行整合,其诗歌隐喻的翻译过程主要如下:第一,拓展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在诗歌隐喻翻译过程中,构建一个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对应表,根据这些对应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二,加强细节的描述,诗歌隐喻通常情况下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思维,比如mind is entity,在诗歌隐喻中根本没有进行具体的描述,也就是人们在运用mind is entity这一思维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诗歌。

诗人通过对海边场景的详细、独特和具体的描述,根据这些细节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将多个隐喻整合,即将诗歌中的各种隐喻整合到一个隐喻中来,从而建立一个复杂、和谐的隐喻框架,促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诗歌原文的隐喻意义表达出来。

第四,对常规隐喻的质疑,在我们的思维中存在很多常规隐喻,久而久之,这些常规隐喻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很容易导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缺乏更深层次的隐喻。

对此,译者在翻译诗歌隐喻的过程中,对常规隐喻要敢于提出质疑,为其思维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促使译文能够更好地展现原文的隐喻意义。

很多人在阅读翻译作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雾里看花的现象,对诗歌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和深入。

对此,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诗歌隐喻的理解,在原文上进行再创造,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现代隐喻的一些理论观点,整合翻译和隐喻这两种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诗歌隐喻翻译工作的质量。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隐喻不仅是诗歌的本质,同时还是诗歌的基础,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属于一种思维方式。

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模糊性等,要想彻底的理解诗歌,必须要理解诗歌言语的隐喻性。

同时在诗歌隐喻翻译中不能将其简单地认为是基本概念的转换,要从诗歌隐喻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结合诗歌原文作者所采用的隐喻手段,来分析诗歌的隐喻意义,从而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鉴赏视角,真正实现与诗人之间的对话。

主要参考文献:1.刘远芳.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D].2011.2.郭凤霞.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论诗性隐喻翻译的两个世界忠实再现[D].2008.3.王淼.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唐诗隐喻翻译的研究[D].2007.4.丁礼明.隐喻认知视野下劳伦斯诗歌的实证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26(5).5.邓宇.图式理论与中西诗歌中生死概念隐喻研究[D].2010.6.徐萍.诗歌隐喻的创新思维与当代诗教[J].大家,2010,(6).7.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的解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8.牛惠君.语用学视角下的诗歌隐喻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8).(责任编辑:周奇)(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2522326,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社科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编号2010W-M16,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168。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Poem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Han ChunhuiAbstract: As one important form of literature, poem is of unique literature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ems, in which the poets frequently apply metaphorical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have been widely spread and translated to another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n poem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Key words: cognitive perspective; metaphor in poems; translati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linguis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