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英文小说书名的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书名翻译

12月25日出版 2019年第6期地掌握英语,书中介绍了独特的习得英语的方式。
表面看来,《千万别学英语》这个书名与书中的内容并不符,但实质上它仍然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书籍的中心思想和精髓。
如果观察一些畅销书书名的翻译,会发现大多数书籍的书名都直接或间接、直白或隐晦地传递着书籍的中心思想和精髓,读者即便第一眼没有理解书名的意图,但看完全书后会豁然开朗。
(二)推广和宣传书籍书籍只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书名在这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外文书籍时,如能够给书名拟一个好名字,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
有的书名直译过来就已经很精彩有趣,但是有的书名直译过来非但没有趣味性,而且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甚至会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在选择书名翻译策略时,须重点考虑书名是否有利于译著的推广和宣传。
(三)实现审美价值一般而言,书名具有简洁美,许多外文著作的英译本甚至还常用中文的四字成语或者其他四字表达进行翻译,典型的例子有《怦然心动》《无人生还》《远大前程》这些译著,书名朗朗上口,让读者印象深刻。
当然近年也有很多书籍反其道而行,试图通过长书名来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也能取得成功。
在现代,好的书名翻译还可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态,它们或优雅或幽默或标新立异,很好地给译著读者传递出整本书的美感。
三、书名翻译策略在目的论关照下,根据对原书名翻译的忠实度和修改度,可总结以下三大策略。
(一)直译直译可以说是书名翻译最常见的策略,也最忠实于原书名。
这个策略使用起来最简单直接,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忠实的翻译原则,当然翻译书名时采用直译有其优缺点。
在翻译非文学作品时,可以首先考虑直译的策略。
尤其当书籍正文内容属于说明文范畴时,直译往往是最恰当的翻译策略。
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学习之道》、《正面管教》、《东南亚简史》等书籍,在翻译书名时采用直译的策略可让译文简单明了,直接反映了书籍的中心内容。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这样简单直接的译名方便读者通过搜索迅速找到所需书籍。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Of Studies》是英国文学家培根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这篇散文可以了解到培根对于治学的看法,以及他对于学习的态度。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散文,了解培根想要传达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Of Studies》进行翻译和解读。
在《Of Studies》中,培根首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多种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是为了让人更加完善和充实,而不是为了追求虚荣或者权力。
从这一观点来看,《Of Studies》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培根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的素养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这与当代社会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理解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翻译中对这一观点进行强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培根的用意。
培根提到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于学习的影响。
他认为,有些书籍是为了消遣而写的,而有些书籍则可以帮助人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理解能力。
从这一观点来看,《Of Studies》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学习。
在翻译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培根所提到的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和解释,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培根对于书籍选择的建议。
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
培根强调了实践和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这一观点来看,《Of Studies》的目的在于提醒读者不要陷入死读书的境地,而是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在翻译中,我们可以通过培根所举例的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观点。
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和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浅析《活着》英译本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浅析《活着》英译本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s)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维米尔(Vermeer)和赖斯(Reiss)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
翻译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译者必须明确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并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产生意义。
“忠实原则”指译文传达原文完整的意义及风格。
根据目的论,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
因此,译者应明确翻译目的,针对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或策略。
1.《活着》简介、译者简介及译者翻译目的《活着》是现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声名远扬。
它主要讲述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福贵的人生感言。
《活着》是部伟大的作品,以简洁朴实的文字传达了人类共通的精神情感。
《活着》英译本是由美国译者白睿文翻译完成。
白睿文(Michael Berry),中国文学与华语电影研究学者、译者、专栏作家。
《活着》英译本在国外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外国媒体的热烈讨论。
美国《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西雅图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给予这部作品以高度评价。
白睿文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白睿文访谈录》中谈到:“身为译者,我希望读者看不到Michael Berry的风格。
我希望我扮演是一个透明人的角色。
通过我,原作可以在英语环境中开口说话,来表达原作的精神世界。
我的翻译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译得好。
”由此看出,白睿文的翻译目的是通过翻译余华《活着》这部小说,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读到富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丰富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
2.翻译目的论在《活着》英译本中的体现《活着》译文的目的是传达了原文完整的意义及风格,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
因此,白睿文在翻译时多采取异化或直译的翻译策略,让英美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小说。
从目的论看《傲慢与偏见》的字幕翻译

从目的论看《傲慢与偏见》的字幕翻译从目的论看《傲慢与偏见》的字幕翻译引言:《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以英国乡村庄园为背景的经典文学作品,由简·奥斯汀创作。
该小说通过对社会阶级、婚姻和个人成长等主题的探讨,深刻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界广受赞誉,也被改编为多部电影和电视剧。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增加,外语电影和电视剧的字幕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字幕翻译的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翻译者以及受众的目的和需求。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傲慢与偏见》的字幕翻译。
一、字幕翻译的目的论基础目的论翻译是在目的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和达成交流的目标。
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尽力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傲慢与偏见》的字幕翻译中的挑战1. 文化差异:《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的英国,涉及到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礼仪规范等,这些文化背景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而言是陌生的。
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进行积极的调整和解释。
2.语言风格:该小说的语言风格优美、细腻,有时运用特殊修辞和幽默手法,翻译者需要注意如何保持原文的优雅和幽默,并且将这些特点在字幕中尽可能地体现出来。
三、目的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1.完整传达剧情:字幕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准确、完整地传达剧情。
翻译者需要尽量保留原文中的细节和情感,确保受众能够理解故事的发展。
2.解释文化差异:对于观众来说,了解和理解原作所展示的19世纪英国社会文化是一个挑战。
为了传达更准确的信息和情感,翻译者需要在字幕中解释一些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并将其与受众熟悉的背景进行对应。
3.保留原文风格:《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是其一大魅力。
字幕翻译中,翻译者需要确定如何传达原作的特点,如保留一些特殊修辞和幽默的方式,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1、导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国的大量优秀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同时相当数量的中文图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在图书翻译中,内容的翻译固然重要,但其书名是整本书的灵魂,起着解释作品意蕴和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很可能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要购买这本书,因此书名的翻译十分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因此,书名的翻译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做到妥善处理,使译出的书名能准确地达意,而避免误解与不确切(丰华瞻,1980)。
也就是说,书名的翻译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基本观点——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翻译方法由翻译目的与译文的预期接受者决定。
2、功能主义目的论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以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主要代表。
1971 年,凯瑟琳娜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的学生汉斯则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在《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它也是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理论。
他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Jeremy Munday,201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诺德对翻译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也是对弗米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诺德在其著作中强调:“翻译就是要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随着英国文学的影响日益扩大,英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也逐渐受到关注。
其中,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的案例,由于该小说语言简洁,情节紧凑且富有幽默感,不仅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而且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爱好者和读者。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出发,对不同的《傲慢与偏见》翻译进行赏析。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在翻译领域中,目的论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方法。
目的论翻译方法强调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过程,即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所想表达的内容,并在目标语中保留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目的论翻译方法不强调对原文的忠诚度,而是强调在翻译的同时,尽可能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和思想,创造出一种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二、《傲慢与偏见》的不同译本比较1.《傲慢与偏见》(梁实秋译)梁实秋是早期将《傲慢与偏见》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之一。
他的翻译风格在当时具有创造性,尤其是译文中充满了朴实的语言,使得读者们可以轻松地理解原文中的复杂情节和深刻的思想。
虽然梁实秋的翻译相对于现代翻译而言,有时显得过于古板,不够流畅自然,但这种老派译本的翻译方法强调的是原文的意义阐述与意味的确切表达,因此该版本翻译的中文词汇选择和句型结构较简单,方便中文读者的理解。
2.《傲慢与偏见》(陈诗怀译)陈诗怀的翻译版本强调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美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律动感和语言韵味。
她运用了一些古典汉语词汇,使得译文显得更加高雅,隐含有古代文学之美。
但是,这种偏向于美感的翻译方式忽略了原文的实际意义,并且在一些语句表述上,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使得读者在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
3. 《傲慢与偏见》(郑振亚译)郑振亚的翻译版本力求准确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注重准确传递原文语境下的语气和情感,让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原文的情感。
同时,在翻译中,他采用了许多比较贴切的中文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会出现理解障碍。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Of Studies》是英国文学家培根的一篇散文,其中作者探讨了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这篇散文强调了学习的几个重要目的。
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个人成长和发展。
培根提到,知识是一种权力,通过学习,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智力、见识和能力。
他认为,通过获取知识,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和环境。
学习帮助人们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培根指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纯粹的追求知识的欲望,而是为了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实际的目标。
他举了几个例子,包括学习语言以便与他人沟通,学习数学以便解决问题,学习历史以便从中吸取教训等等。
这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成功和满足。
学习的目的也包括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
培根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包括培养人们的品格和道德。
他主张,通过学习,人们能够获得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培养自己的道德感和正直品质。
他强调,真正的学习应该使人们更加明智和善良,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利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还包括为社会作出贡献。
培根认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
他提到,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对社会问题的更好理解和解决能力,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认为,学者应该是社会的明灯和引领者,通过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强调了学习的几个重要目的,包括个人成长和发展、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以及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些目的使得学习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主题思想2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3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4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5 浅析小学汉英双语教学6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7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8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 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10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 wo Cities11 A Brief Analysis of Political Euphemism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14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15 中式菜名的英译16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19 Differences of Talent Require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mployment Advertising20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21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22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23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24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25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26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27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28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29 宗教对英汉语言的影响30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31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32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33 《飘》中的女性意识34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35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36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37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38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39 “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40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41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42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43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44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45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46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47 论英语无灵句与汉语有灵句的互译48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49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50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51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52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53 On Nonequivalence of “Ren Min” in Chinese Legal Texts to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parison54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55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56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57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58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59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60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61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62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63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64 浅析《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悲剧65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66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67 任务型教学在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68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69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70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2 古诗词中数字模糊性的语用分析73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74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75 《诗经》中修饰性叠词的比较研究76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8 从成长小说角度比较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79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8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81 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82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83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84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85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86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87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88 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芬青少年时期的比较研究89 金钱在婚姻中的角色:《爱玛》和《名利场》中女主人公婚姻观的差异90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91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92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93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94 《红字》中作者霍桑对清教认识的模糊性95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96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97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98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99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100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无秩序性101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102 论中美礼貌用语差异103 浅析狄更斯《双城记》中所折射出的人道主义精神104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10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06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107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108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09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110 The Application of Role-pl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11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 Henry’s Major Works112 穷人的大团结,通往希望之乡的必经之路:《愤怒的葡萄》研究113 中英文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114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115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116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17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118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11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20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 M. Coetzee’s Disgrace121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22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123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124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125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意译126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27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128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29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30 美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运用得与失的研究131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32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33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134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135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Copies136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137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138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139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140 麦当劳成功之道141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42 语言变体的翻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两汉译本的比较143 A Portrait of Martin Eden as a Nietzschean144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45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146 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中式菜单翻译147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148149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50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151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152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153 《小妇人》结局分析154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155 论《莎乐美》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他们分别所代表的的社会阶层156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157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158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59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160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161 女性主义视角下《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162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163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164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165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66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67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168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169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170 服饰语的认知凸显:认知语言学角度171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72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173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174 The Translation of Puns175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176 A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Cultur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77 汉语请求策略的分析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9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180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181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82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183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184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85 论促销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186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187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研究188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189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190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1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2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93 论杰伊·盖茨比的悲剧194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95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196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197 论翻译的艺术198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199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200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