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

合集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ContentContents sAcknowledgements................................................................................ (I)Abstract............................................................................................................... ......................................II 摘要........................................................................................................................... ...........................IV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 (1)1.2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4)1.3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5)1.4Research Methodology (6)1.5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6)Chapter Two On Skopos Theory (8)2.1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8)2.1.1Reiss and her text typology (9)2.1.2Justa Holz-M?ntt?ri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11)2.1.3Hans J.Vermeer and Skopostheorie (12)2.1.4Christiane Nord’s principle of loyalty (13)2.2Basic concept and rules of Skopos theory (15)2.2.1Basic concept of Skopos (15)2.2.2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17)Summary (20)Xu’’s Translation Theory (21)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 on Xu3.1Illustration o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 (21)3.1.1“Three beauties”theory by Xu Yuanchong (22)3.1.2“Three transformations”theory by Xu Yuanchong (24)3.1.3“Creative translation”theory by Xu Yuanchong (26)3.2Intention,criterion,and objective on Xu’s poetry translation (28)3.2.1Intention of translating CCPs by Xu Yuanchong (28)3.2.2Criterion of the translated poems (29)VI3.2.3Objective of Xu’s speci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0)3.3Comments on Xu’s English versions of CCPs (32)3.3.1Rhymed translation (32)3.3.2Option of“formal resemblance”and“spiritual resemblance” (34)3.3.3Perfect poetry translation (34)Summary (36)Xu’’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in Skopos Theory·37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Xu4.1Essentials of Skopos theory and connection between Xu’s theory and Skopos theory (37)4.1.1Essentials of Skopos theory (37)4.1.2Connection betwee n Xu’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kopos theory (39)4.1.3Xu’s translation purpose (40)4.2Case study of Xu’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41)4.2.1Case study of Xu’s poetry translatio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kopos theory (41)4.2.2Comparative analys is of Xu’s poetry translation (43)4.2.3Vers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its skopos (46)4.3Comment on Xu’s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50)4.3.1Popularization and traditionality (51)4.3.2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51)4.3.3Aesthetics and artistry (52)4.3.4Literariness and creativity (53)4.3.5Systematicness and competition (53)4.4Comment on Mr.Xu Yuanchong (55)Summary (56)Chapter Five Expansion of the Study (57)5.1Expansion in translating English poetry (57)5.2Expansion in translating other English literary works (59)Summary (60)Chapter Six Conclusion (62)Bibliography (64)Appendix (68)VII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At present,we are on the threshold of a new century of the boom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mong our magnificent ancient cultures,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ms,with their unique beauties,strongly attract more and more eyes of the east and west.To introduce this gem of our literature to the western world is a very significant way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Out of this common expectation,even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a large number of master translators of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their great efforts in providi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CCPs).However,due to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e poetic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s not all easy matter.“Translated verses of poor quality not only severelyaffect the spread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but also affect the rea ders’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ms”(Mu Shixiong,2004:1).Thus the translators have much heavy responsibility on their shoulders for presenting better translated works to their readers.Mr.Xu Yuanchong,the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Chinese translators,has translated a lot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and devotes himself to transmit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According to his own practice,he has established his series of translation theory,which should be summarized as“Art of Beautification,Creative Translation Being Like Competition”,in Chinese means“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every Chinese character has its implied meaning,which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The theory of“three beauties”is the ontology and destination in his poetry translation,which can be also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se and fiction.Mr.Xu Yuanchong argues that the beauties of the sound,form an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s should be transmitted in translating poems.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1。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作者:高阳光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一、引言十九世纪以后,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诗经》相继在世界各国出版,全译本有之,选译本或选译的诗篇更是不计其数,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遍了世界。

仅以《诗经》的英文全译本而言,就已达10余种之多:有的是散文式的直译有的是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无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与原文相去甚远的自由发挥。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试图通过对庞德、许渊冲《采薇》的英译文本分析来揭示目的论对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框架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Vermeer, Justa Holz Manttari 和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对象,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

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因此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读者的文本。

原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且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其中的某些信息,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是在理雅各之后,第一个把《诗经》译成自由体的诗人。

他的译本于1915年在剑桥出版,1954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重印。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英译本。

庞德译本《采薇》W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set out,it’s blowin’an’ snowin’as we go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 doubt(no one feels half of what we know)《采薇》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Press me the worst.My grief o'erflows.Who knows? Who knows?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完全没有忠实于原文,像是在创作自己的诗歌。

目的论视角下许渊冲诗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许渊冲诗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许渊冲诗词英译许渊冲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以其才华横溢和诗词创作高超而闻名。

在目的论视角下,我们可以通过许渊冲诗词的英译来深入理解他的创作目的和艺术手法。

首先,许渊冲诗词的创作目的是表达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词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通过诗词的表达来反映他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许渊冲诗词的艺术手法十分高妙。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来表达诗意。

他的诗词充满了富有表现力的描绘和感人的情感,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许渊冲的一首诗词的英译:“一池春水向东流,满城春色关不住。

百花齐放百草青,繁华落尽桃李稀。

路人已尽芳草色,山路更幽人未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In a pond, spring water flows to the east,The city is filled with the colors of spring, impossible to contain.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 hundred grasses are green,The prosperity fades, leaving only a few peaches and plums.Passersby have already seen the colorful gras,The mountain roads are even more secluded, no one has returned.After the fresh rain on the empty mountain,The weather is late in coming, it's autumn now.。

目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读者接受(15页)

目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读者接受(15页)

将目的论运用于许渊冲《琵琶行》的翻译
・ (1) the goa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对应
的是“三似论”和“三美论”,分别是翻译过程 中的最终目标和最低 要求。
・ (2)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ode:
对 应的是“三化论”,也是翻译的方法论,采取 “等化”、“浅化”和“深化”。
翻译目的论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 贾Gntra—
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冇可读性 和可接受性,能够
使接受者理解井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 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 语际连贾*致
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每--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翻译冃的论的发展
• 第一阶段: 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莱斯汄为理想的 翻 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荇,语吉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 而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翻译是以原
好之、乐之。
翻译目的应用的三种方式
• (1)番羽译过程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goa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2)翻译模式the translation mode: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ode;
• (3)番羽译全n Uithe translation result: the function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古诗词的翻译尤为重要。

而许渊冲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下来分析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强调诗意的翻译。

他认为翻译古诗词首先要忠于原作的诗意和意境。

他在翻译《静夜思》时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许渊冲将原作的诗意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将原作中的对月明的赞美与思乡之情融合在了一起,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捕捉原作的情感和意境,保留原作的诗意,并将其移植到目标语言中,使得其翻译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表达力。

许渊冲注重音韵的翻译。

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美感的源泉。

在翻译中,许渊冲努力保留原作的音韵韵律,使得翻译作品在音韵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

他在翻译《登鹳雀楼》时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翻译《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写道:“缀碎春波,秋云蔚蓝,悠悠夜色从前天坠。

”这些翻译作品保留了原作的抑扬顿挫和韵律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音韵之美。

许渊冲注重形象的翻译。

古诗词以其形象性的语言和艺术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翻译古诗词时,许渊冲注重表达原作中的形象,使得翻译作品能够通过形象的表达来传达原作的意境。

在翻译《白日依山尽》时,他将原作的形象表达得鲜活生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读者可以在翻译作品中看到山的高耸和日的明亮,感受到原作中所描绘的宏伟壮丽。

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将原作的形象传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翻译作品时,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他在翻译中注重诗意、音韵和形象的表达,使得翻译作品真实地传达了原作的美感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翻译水平,还展示了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为推动中国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渊冲翻译理论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许渊冲翻译理论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

许渊冲翻译理论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中文摘要】翻译论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 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

该理论把翻译关注的重点由原文、原文作者转向译文、译文读者,关注为某一具体翻译而要求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即为达到某一翻译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不同的翻译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样一来,论便大大拓宽了翻译的研究范围,也增加了翻译技巧的适用范围,为译者灵活处理源语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

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实际上是基于源语文本,尽量反映源语文本的内涵,在“三美”无法兼顾的情况下,作了取舍,正如功能论所主张的,决定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论所主张的翻译理念并非只是依赖于译者的,译者在翻译时也考虑到了忠实原则,在忠实的约束下考虑翻译的,灵活选择翻译的手段,这样的翻译才是真正的翻译。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从费米尔的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索了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的优势,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作者主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大量中外诗歌翻译事例对其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进而也使读者比较深刻地了解了功能翻译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在撰写论文时,作者先在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及研究方法和采用的数据。

然后着笔撰写论文的主题部分,首先作者对功能翻译论进行综述,包括论提出的时间、背景及发展概况,论的核心内容及规则等,使读者对其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着作者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后面分析其理论优势作铺垫。

这主要包括许渊冲的“三美”、“三化”、“创译”等理论。

再者,作者从论的角度分析了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的优势,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

作者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诸多中外诗歌翻译事例对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读者比较深刻地了解了功能翻译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此外,作者还给予许渊冲翻译以理论评价,使读者更系统地了解其实践和理论的优越性;接着作者阐述了本研究对翻译的启发作用。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发表时间:2018-06-06T11:57:28.2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作者:苗丹妮[导读]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

而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有很大帮助。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

而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有很大帮助。

而目的论这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翻译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目的论的三原则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并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是由翻译目的论决定。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方法;目的论;三原则1.引言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

他的译文韵律丰富,节奏感强,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他将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译成英文,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由“三美、三化、三知”论,创优竞赛论,译诗观构成的翻译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探究许渊冲教授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2.许渊冲翻译思想理论概述许渊冲教授把自己的诗歌翻译理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他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译诗“三美说”,具体来说,美是指“音美、意美、形美”,其中“音美”指的是译文要尽可能的和原文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尤其是在诗歌当中;“意美”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传达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而所谓“形美”是说译文诗歌要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的统一。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

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许渊冲诗经翻译赏析,欢迎借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

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

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At first, when we set out,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许译: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

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

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文 或 其表 层 结构 ,而 应考 虑 翻译 服 务对 象 的文化 背 景 、阅读 期 待及 交 际需 求 。因而 在 目的论下 ,译 者 被看 作是 翻译行 为的专 家 , 他 要对 所 承 担 的任 务 的执行 以及 译 文 的定 稿 负责 。对 于翻 译 目的的界 定 ,弗 米 尔 认 为这 一概 念 可 以用 于 三个 方 面 ,因而 有三 层 意 思 : “ 翻译 过 谈 程 时 ,指 过程 的 目标 。谈 翻 译 结果 时 ,指 译 文 的功 能 。谈翻 译模 式 方 法 、策 略 时 ,指 模式 的意 图。 ” 2 目的论 三原 则 、 根 据 目的论 ,所有 翻 译遵 循 的 首要 法 则 是 “目的法 则 ”翻 译 行 为
“ ”是说 要 “ 优 发挥 译 语优 势 ”, 即要 充分 利用 译 语 中最 好 的表达 方
都是译 界 的头 等难 题 。诗人 所 追求 所 要达 到 的 目的决 定整 个 翻译 行 为 的是用 最 精炼 的语 言表 达最 丰 富 的 的过 程 ,即 :结果 决定 方 法 。而 另 情 感或 者 体验 ,而 诗歌 译者 所要 完 外两 个 法则 ,是 指 “ 贯 性法 则 ” 连 成 的任 务不 仅 是原 原本本 地 传达 诗 和 “ 实性 法则 ”。前 者 是指 译文 忠 人 的情 感与 体验 ,还 要最 大 限度 地 必须 能 让接 受者 理解 ,并在 目的语 保 留原 诗 的形式 美 。面 临这种 翻 译 文 化 以及 使用 译 文 的交 际环 境 中有 重任 ,中外翻 译 学者 都在 尝试 各种 意义 。后 者则 是 指译 文在 一 定程 度 翻译 策 略与方 法将 诗 歌 的音 、形 、 上 要 忠实 于原 文 ,而 忠 实 的程 度 取 意完 美 的表现 出来 。许渊 冲 则是 其 决 于 译 文 目的 和 译 者 对 原 文 的 理 中之 一 ,他 不仅翻 译 了大 量 的 中国 解 。连 贯 性法 则和 忠 实性 法 则都 从 古典 诗歌 作 品 ,还 在 实践 的基 础上 属 于 目的法则 。如果 目的法 则要 求 提 出了 自己的翻译 理论一 “ 化之 原文 与译文 的功 能不 同 ,那 么忠 实 美 艺术 ,创优似 竞 赛 ”。 性法 则 不再 适用 。如果 目的法 则要 翻 译 的 目的论 求译 文 不通 顺 ,那 么连 贯 性法 则将 1 、翻 译 的定义 不再 适用 。 汉 斯 ・ 米 尔 的 目的 论 将 翻 译 弗 二 、许 渊 冲翻 译 中国 古诗 的 目 视 为 以源 文 为基 础 的翻 译 行 为 ,像 的 其他 任 何行 为一 样 ,翻译 也 受翻 译 早 些 年 , 渊 冲 教 授 就 提 出 许 目的 的支配 。在 弗米 尔 的翻译 定 义 “ 国文 学翻 译 工作 者 对世 界文 化 中 中,翻译 要对 其 预期 的 目标和 接 受 应 尽 的责 任 ,就 是把 一 部分 外 国文
者起 作用 ,即达 到预期 的 目的 。每 翻 译行 动都 有一 个 目的 。那 么 , 每 一 翻 译 行 动 要 采 取 何 种 翻 译 策 略 ,均 以预 期达 到 的 目的 为基准 , 由这 一 目的所 决 定 [ ] 1 。决 定 翻 译 目的 的重要 因素 是委 托者 和 译者 就 译文 的预期 接受 者 、翻 译 目的达 成 的明确指 示和 协 议 。从这 个 意义 上 说 ,译 者 不 必 对 源 语 文 本 和 源 文 作 者 惟 命 是 从 ,不 必 一 味 拘 泥 于
心 ,音 美 则是 说译 诗和 原 诗 一样 要 有悦 耳 的韵律 , 而所 谓形 美 是讲译 诗 要尽 可 能保持 原 诗 的形 式 。三美 之中 “ 意美 ”居 首 位 , “ 音美 ”次 之 , “ 美 ”再 次 之 。 “ ” 即 形 化 “ 化 、浅化 、深 化 ” 。深化 包括 等 特殊 化 、具 体化 、加词 、 一分 为二 等 。浅 化包 括一 般 化 、抽象 化 、减 词 、合 二为 一等 。而等 化包 括 灵活 对 等 、 词性转 换 、正说 、 反说 、主 动 、被动 等 。 “ ”是指 “ 之 知之 、 好 之 、乐 之 ” 。是说 不但 要 使读 者 知 道 原文讲 了什 么, 而 且要 使他 们 喜 欢 译 文 并 且 感 到 读 译 文 是 种 乐 趣 。 “ 术 ”是 说翻 译 ,尤 其是 文 艺 学 翻译 是 艺术 而 不是 科学 ,文 学翻 译 不但 要译 词 ( 似 ),还要 译 意 形 ( 意似 )。 “ ”指文 学 翻译 是再 创 创作 ,它要 求 译者 忠 实于 原作 的意 图要 运 用适 合 原作 风格 的 文学 语言 即要 “ 发挥 译语 优 势 ”诗 词翻译 要 创造 性地 传达 原 作 的 “ 三美 ”。好 的 翻 译 要 从 心 所 欲 而 不 逾 矩 。而
从 目的论 看许 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
文◎ 张艳 ( 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 湖北武汉 )
摘 要 :作 为文 学翻译 的最 高形 式 ,诗歌 翻译 历来被 翻译 界 争论 较 多。 而许 渊冲先 生对 诗歌 翻译 提 出 了新 的理 论 、策 略 与方 法 ,这对 中 国古典诗 歌翻 译 的 实践无 疑有 很 大 的帮助 。本 文 以翻 译 目的论 为理 论 基础 ,通 过 目的论 的三原 则探 讨许 渊冲对 中 国古典诗 歌翻 译 的 策略 与 方 法 ,并 认 为许 渊 冲的翻译 方法 与 策略是 由翻 译 目的论 决定 。 关键 词 :古诗 ;翻译 ;许 渊 冲: 目的论 ;二 原贝 三 1 中图 分类号 :H 5 09 直 以来 , 中 国古典诗 歌翻 译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式 。因 为每种 语 言 都有 自己的优 势 和 劣 势 ,译者 应 该在 翻译 过 程 中充 分 运用 译 语 的优 势 , 同时尽 力避 免 其 劣势 , 从而 创造 出具 有 “ 三美 ” 的译 文 。 所 谓 “ ”则 是 指 “ 似 形
似 、意 似 、神似 ” ,即译 文不 但 要 在 字面 上或 形 式上 与 原文 相似 ,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