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7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孕育出来的,要想很好地学习中医、发展中医,就必须先全面地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一、中医文化释义“中医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中医是对人体病理、生理、防病治病规律的探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科学术语大文化,所以受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狭义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汉民族的医学。

二、传统中医文化(一)传统中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关医药起源的说法,最早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

在经过了长期与病痛的斗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医学知识已经是非常的丰富了。

关于在大众嘴里经常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就是对我们祖先的医学医学回忆。

医学早在夏朝、商朝跟周朝就已经是处于萌芽发展期了,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是在战国、秦与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其中标志性的理论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跟《伤寒杂病论》等。

从理论到实际临床的中医学新发展,最早出现在两晋至隋唐,并且还不断完善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

晋王叔和着了《脉经》,关于脉学的一些理论还有基本知识记载都是十分丰富的,《备急千金要方》最为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由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邀着。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形成了“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养阴派”金元四大家。

革新趋势的医药学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发展的。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二)传统中医文化以医家为传承载体从历代名医大家著作中看出中医文化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了特有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唯物辩证思想、哲学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

1.中医文化的形成受到儒家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汉朝的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我国历史的变迁,儒家经典更是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专业:07医学信息工程姓名:邓亮辉学号:113200*********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前言: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和发展,中医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不可或缺,同时,中医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作为一名大学生,即使不是中医专业的,但是认识中医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去做的一件事。

所以,藉以这次选修课的机会,我从多个方面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同时也对以前对中医近乎文盲的认识而感到羞愧。

一、中医的发展简史中医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他们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些植物可以用来治疗伤口,于是他们就更加留意这样的食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更多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于是中药学的起源便从这开始;另外,在使用石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刺激后能减轻另一部位的病痛,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针灸学。

其实,不仅仅是中药学和针灸学,中医的许多组成部分都是起源于石器时代,限于作者水平,便不再赘述。

纵观中医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医里面的许多结论都是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发展。

说到中医,便不可不说一本医学上的巨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同时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的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该书成篇于战国时期,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到了东汉,“医圣”张仲景在深入研究前人的医学典籍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民间的各种有价值的药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记载了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近四百种的药方,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而且该书经久不衰,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足见其对中医影响之大。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积累了几千年岁月的智慧结晶,它渗透于中医之中,在中医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为中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并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中医理论主要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这些理论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

例如,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相对矛盾的方面,而人体也是如此。

这一理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而生、相互补充的思想,对中医的病因病机的理解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行学说则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互对应,相互制约。

这一理论在中医中被广泛运用,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为目的,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提供了实践的指导。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的经验智慧。

这些经验智慧在中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中医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养生养性,并从饮食、运动、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维护人体的健康。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养生保健”观念是相符合的。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和谐,而中医的养生理念也强调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不同方面的关系。

此外,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疗法,这些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悠久的历史。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鼓励人们自我调理身心,注重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得到了重视。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心性修养和内外调和的思想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和为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从容,并通过修身养性、修养心性的方式来达到身心健康和内在的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与实践。

中医里的文化作文

中医里的文化作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作文篇1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它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在我国使用。

我们的祖先选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身边的各种疾病,保护人的身体健康,防治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可以使人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作各种外科手术,而且病人在做完手术醒来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作完了手术。

中医的这种麻醉剂比西医的'麻醉剂要早整整一千年。

只可惜,麻沸散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从书上找到这种记载。

华佗不仅发明了麻沸散,他还独创了五禽戏,来锻炼身体。

五禽戏是通过模仿鹤、猴、虎、鹿、蛇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达到活动身体各部位,使人体始终保持一种活力,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体育锻炼。

中医文化十分丰富,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中医与传统文化作文篇2暑假里,我们雏鹰假日小分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活动是去鸣鹤国医馆学习中医文化。

一到国医馆,我就闻到了一股中药的清苦味,令人神清气爽。

紫檀木制的桌椅,透着古风。

讲台上摆着一张人体穴位图,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穴位。

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严谨又不失幽默,让枯燥而难懂的中医文化知识变得简单而有趣。

同学们都听得专心致志,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连家长也投入讨论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学习劲头很足。

接着,老师领着我们去药材馆,我们见识了各式各样的药材。

大家七嘴八舌,胡同学说:“这不是橙皮吗?我奶奶经常泡茶喝。

”我说:“这是艾草,我妈妈常常用薰。

”杨同学说“我家里种着薄荷、紫苏叶,把整个家都变香了。

”老师听了,微笑着说:“你们真有心,发现这么多生活中的中药,了不起。

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我们要继承、发扬中药文化。

”大家纷纷点头,明白了老师的教诲。

然后,我们亲手制做了香囊,大家跃跃欲试,都选择自己喜欢的药草。

我挑了红色的囊包,用镊子夹了些薰衣草铺底,再洒上柠檬草,接着放入几层白芷、紫苏叶和陈皮,一个香囊就诞生了。

传统文化有关中医的作文

传统文化有关中医的作文

A320系统知识普及帖之17-前起落架减震支柱A320的前起落架减震支柱采用的是单腔式油气减震器.在支柱顶部有一个标准充填活门用于向减震支柱内填充液压油和氮气.上部活塞腔(CYLINDER)充气,下部装油.油气减震器采用的油液是粘度相对较高,高温下化学稳定性较好的石油基液压油俗称红油,常见的是 BMS3-32 TYPE2.采用的气体是干燥的氮气,避免液压油在高温,高压下氧化支柱上有孔,如支柱动封圈处渗漏,可从孔中观察,拆换减震支柱时不需要排放液压油.前起落架减震支柱内部装有两个定中凸轮,下面的凸轮(LOWER CAM)和活塞腔(CYLINDER)相连,上面的凸轮(UPPER CAM)与滑动筒是一个整体,当减震支柱完全伸出时定中凸轮接合,使前轮定中.前起落架减震支柱工作原理见下图油气减震器主要利用气体的压缩变形吸收撞击动能,利用油液高速流过小孔的摩擦消耗能量。

在压缩过程中,撞击动能的大部分由气体吸收,其余则由油液高速流过小孔时的摩擦和密封装置等的摩擦,转变成热能消散掉。

在伸张过程中,气体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转化成飞机的势能,另一部分则由油液高速流过小孔时的摩擦和密封装置等的摩擦,转变成热能消散掉。

它的基本组成包括:外筒,活塞,带小孔的隔板和密封装置等。

调节油针(METERING TUBE)图中叫CENTER ROD用来调节油液流速防反跳腔(RECOIL CHAMBER)利用防反跳活门(RECOIL PLATE-单向节流活门),在伸张行程中堵住一部分通油孔,限制流速,达到防反跳的目的.支柱上标有填充曲线,温度压力对照表用来检查在正确压力下,滑动内筒的伸出长度(H值).檫镜面目的主要是检查有没有油液渗漏,检查镜面的光滑程度,有无划伤等,避免尘土和沙砾对内筒下端封严的损伤有公司要求航前擦,有公司要求航后擦,一般可以在航后下完客和货,飞机不再移动时擦.。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念体系、理论构架和治疗方法。

中医文化则是中医学所囊括的文化形态,包括对中医学的理解、应用、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文化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一、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医、方士、道家等,这些古老的传统医学体系融合了许多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

中医学在隋朝、唐朝时期经历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的形成和系统化,成为正式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纵横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基础在于华夏文明,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行为规范等方面。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医文化是传统中医学在文化层面的表现。

中医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承尊重中医学注重传承和尊重长辈师傅的经验和智慧,在传承中注重感性认识的学习,通过连贯的故事和例证,传递经验和知识。

这种传承和尊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念和家族文化。

(二)阴阳五行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阴阳哲学和自然观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天地同理”的思想的产物,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通、相互作用的。

(三)调和平衡中医学强调“调和平衡”的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是一种平衡状态的表现。

中医学施治时贯穿“平衡论”,通过调和人体的机能和气血、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这种调和平衡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
联系。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为基础的,而这
两个学说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
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分为五种属性,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

而阴阳学说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对矛盾但又相
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即阴与阳。

中医的养生观念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认为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
疾病的诊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将人
作为整体来看待,强调人的内外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文化还包括中草药的应用和中医的针灸疗法等。

中草药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治疗中。

中医
的针灸疗法则以针刺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也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独特疗法之一。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外,还在其他领域有所体现。

比如,中医对于食物的研
究也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草药的配伍等。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的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有着深厚的渊源。

中医的养生观念、针灸疗法以及对食物的研究
都体现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
要医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一种医疗理论和方法体系。

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

中医学通过对天地人的观察,总结出了“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以及“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的治疗原则。

第二部分: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核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

中医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强调和谐与平衡,认为人体内外的阴阳、五行应保持调和状态;重视预防为主的医疗观念,注重人体的自愈能力等。

中医文化的特点是多元综合性和系统性,既继承了古代哲学思想,又吸收了民间的传统医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第三部分: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相互渗透,形成了特殊的人文医学观念,如尊医重德、行医格况等。

中医学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第四部分:当代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引进,中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我们需要在当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对中医学的教育与研究,提高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中医学也需要与当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治疗,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我们还需要加强中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通过推广中医药、中医养生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医文化的独特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

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

“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

”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

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

于是,便有了“医古文”。

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

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

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

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

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周围贫苦百姓也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

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志于学医”,并下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

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

因自己多病虚弱而立志习医者还有《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针灸学之祖皇甫谧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国彭等人。

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著作十分丰富。

像他这样因亲人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

天伦与人伦、天理与人理,天道与人道,天理人情合二为一,谓之道德。

《易》曰:“与天地合其德”,君子之德也。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

儒家创始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

而“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

道家创始者老子,把“慈爱”作为他的“三宝”之一。

他要求人们,要发扬“水”的品格,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些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要仁爱和本分。

有了这个道德基础,学医、业医便能站在更高尚的角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且,还能够扩大学习中医的队伍,使中医事业的发展真正成为一项事业,而非简单的谋生存的手段,并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奉献终身的中医生。

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

中医吸收了传统文化很多门学科的精粹:中国古代哲学、兵学、文学、武术等等。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要“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

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培养自己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辨和触类旁通的医学灵感。

他们所反映的中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的。

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张景岳深究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通晓天文历法、数术、吕律,主张学医必先知《易》。

历来的中医大家几乎全是集理论家、教育家、临床家于一身。

他们的成就见证了一个核心:“勤”。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提到,学医要“精勤不倦”。

树立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势必造就一批博古通今的中医生,势必推动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

时代在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就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医学在这个方面已经作出了榜样。

中医要发展,也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博积医源”的基础上,努力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如此,则有可能将传统中医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而促成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和进步。

继承、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没有很好的继承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新,没有很好的继承就有可能导致学术的萎缩甚至消亡。

传统文化在过去给了中医很丰富的营养,今天、未来,传统文化仍将是中医发展的营养来源。

我们应该正视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从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和自我完善,这一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时快,有时慢,但从历史上看,绝没有停滞不前。

中医学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轨迹和规律,那就是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发展必然同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凝结的纽带、存在的价值、民族灵魂之所寄,决定着民族的种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医学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发展核心,以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发展手段,将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目的,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发展,宏扬中医之要旨,迈向康宁之通衢!中医学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文化”界说二、“中医”界说三、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中医学关系的意义第一章传统易学与中医第一节易学内容一、《周易》的构成二、“周易”的含义三、《周易》的性质四、《周易》的哲学意义第二节医易同源一、医易的始祖与成书二、医易同源的实践活动三、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基础四、医易妙用第三节易道与中医阴阳学说一、易以道阴阳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原理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四、阴阳学说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第四节象思维与传统医学一、整体性思维二、功能性思维三、形象性思维四、变易性思维第五节《周易》三才观与中医天人相应观一、《周易》三才论二、人与自然界三、人与社会四、人身小宇宙第六节易道与中医组方用药一、三才封髓丹二、交泰丸三、清震汤第二章道家思想与中医第一节道家宇宙观与中医整体观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三、气之聚散与中医四、道家和谐观与中医调养观第二节道家思想与中医身心观一、道家哲学境界与中医形神观二、道家知慧境界与中医清心养神观三、道家宽让境界与中医顺应观四、道家社会理想与中医和谐观五、道家心灵净化与中医养生观第三节中医术语命名与道家道教思想一、命名源于归真返朴思想二、命名体现道家养生学说三、命名反映宗教思想四、化裁典故传说五、借用相关词语第三章元气论与中医第一节中国古代元气论一、太初与气二、“道生一”与“阴阳之气”三、“精气”说的产生与发展四、“元气”说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儒家文化与中医第五章佛教与中医第六章语言阐释与中医第七章古典文学与中医第八章性命情性与中医第九章饮食文化与中医第十章气功与中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