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堂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8. 信息时代的化学教育前景9. 关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期探讨10. 现代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1. 论中学历史教材中应增加科学史的份量的必要性12. 化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3.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14. 提高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15.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6. 略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17. 略论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18.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19. 如何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20.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2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22.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23. 浅谈数学知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24.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25.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26. 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测量与评价研究27.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28. 化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29.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3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31. 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32. 论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法33. 优化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34.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5. 在化学教学中倡导创新精神36.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探索37.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38. 从教学理念更新到教学行为探索39. 环境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40. 浅谈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4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及环境影响分析42. 浅谈我国中学教育模式与高考制度的关联性及利弊4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44. 中学生的早恋调查及分析45. 中学厌学的家庭、社会原因分析46. 义务教育阶段对辍学生的对策研究47.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兴趣4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49.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50. 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研究51. 浅议大气臭氧层破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52. 浅议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53. 浅谈村、镇建设的规划与耕地保护54. 浅议化学兴趣(提高)班教学的组织与实践55. 乡村化学教材的编排与使用调查研究56. “启发性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57. 环境保护兴趣组的组织与实践58. 大气污染物(如粉尘)对农作物的影响调查与分析59. 浅谈乡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60. 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及污染途径分析6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类型、课时分配与内容安排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规律62.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关系63. 化学学科前沿知识对中学化学内容的影响与渗透研究64. 中学化学、物理、生物内容的相互交叉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及内在规律65. 中学化学、物理、生物内容相互交叉的特点与教学规律66.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现有状况的协调性研究67. 中学化学实验室装备现代化的特点、要求与标准研究68. 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形成特点与实用推广价值研究69. 中学化学教学课外活动的选题特点与组织形式70. 中学化学教师自身素质特点与教学特点的相关性研究71. 化学电池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与光化学电池研制的可行性研究72. 一种地方资源与化工产品的开发研究73. 一种固体废弃物化学处理新方法研究74. 一种废气源的组成特点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力研究75. 农用化学品对耕地品质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76. 化学原理在一种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77. 一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78. 室内装修材料种类与化学污染指数的关系79. 一种新型冷冻剂的开发与研究80. 量子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现81. 立体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82. 有机化学中的溶剂效应83. 有机反应历程的教与学84. 芳环上取代基分类方法的探讨—取代基中心原子的氧化数与取代基类型85.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办法86. 中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87. 化学教学与能力培养88.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89. 中学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素质要求的调查与研究90. 中等教育对师范专业学生能力要求调查与研究91. 中学有机化学教与学研究92.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方向的研究93. 软硬酸碱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研究94. 有机化学中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研究95. 中学生化学学习动因调查分析96. 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97. 中学课程改革调查与研究98. 现阶段中学化学教材在农村中学的适应性调查与研究99. 中学化学教学的调查与研究101. 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利用化学史设计高中化学教案

利用化学史设计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史的发展,掌握化学史的重要事件及人物;
2. 探讨化学史对现代化学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1. 古代化学:古代文明中的化学知识和实践;
2. 中世纪化学: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化学发展;
3. 文艺复兴时期的化学:化学与炼金术的融合;
4. 17-18世纪的化学革命: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定性分析;
5. 19世纪的化学发展: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的创新;
6. 20世纪以来的化学:化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通过讲述化学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史的发展;
2. 实验演示: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古代和中世纪的化学知识和实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化学史对现代化学的影响,并展示讨论结果;
4.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学企业,了解化学技术的应用。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讨论参与度、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实验报告等,进行作业成绩评价;
3. 期末考核:进行结课考试,考核学生对化学史知识及其对现代化学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课本:选择适合本课程内容的化学史教材;
2. 多媒体:准备化学史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便于讲授和示范;
3. 实验器材:准备与化学史相关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
备注:本教案仅做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基础题)单选题(共30题)1、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并加热,反应后再加入水,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B.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CuCl2的生成C.将CuCl2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并蒸干,得到无水CuCl2固体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人盐酸中浸泡,除去铜绿【答案】 D2、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
A.纸笔测验B.档案袋评价C.作业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 D3、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B.演示观察法C.启发讲授法D.实验探究法【答案】 B4、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
A.成绩测验B.量化指标C.教学目标D.常模参照【答案】 C5、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A.NaOHB.HClC.Na2SD.Na2O2【答案】 A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饱和Na2SO4、CuSO4溶液,都会因盐析产生沉淀B.司母戊鼎、定远舰甲板、有机玻璃等原材料属于合金C.聚酯纤维、碳纤维、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验酒驾,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答案】 D7、利用下列数据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用沸点数据分析分子的稳定性B.用溶解度数据推断固体混合物分离的可能性C.用原子(离子)半径数据推断某些原子(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D.用C的燃烧热和2CO(g)+O2(g)=2CO2(g)的反应数据,推算2C(S)+O2(g)=2CO(g)的反应热【答案】 A8、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学语言应具有的特点?()A.科学性B.逻辑性C.启发性D.人文性【答案】 D9、发现法的广泛使用被限制的原因是()。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引言概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化学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一、化学元素的发现与研究1.1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逐步发现了一系列化学元素,如氢、氧、氮等。
他们通过研究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建立了元素周期表,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在19世纪,化学家们通过电解、燃烧等实验方法,发现了更多的元素,如金、银、铜等。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形成规律,为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1.3 20世纪初,化学家们通过分析和实验,发现了更多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镭等。
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核化学的发展,还为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二、有机化学的崛起与发展2.1 19世纪初,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和合成有机化合物,如醇、酮、醛等。
他们发现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与无机化合物有所不同,从而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2.2 在有机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家们逐渐建立了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如结构理论、键合理论等。
他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有机合成和有机反应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2.3 20世纪初,化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合成有机化合物,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如激素、抗生素等。
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医药化学的发展,还为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研究3.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化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了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体系。
3.2 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中,化学家们通过分析和实验,揭示了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研究分子的构成和结构,解释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学习化学史的意义

学习化学史的意义摘要: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启迪读者,对于化学教学更是有特别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史作用教学一、化学发展简述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让我们回头看看,化学到底经历了哪些发展历史。
我认为化学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燃素化学时期;定量化学时期;科学相互渗透时期。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此时火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手段,表明化学实验开始萌芽。
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
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在这个阶段,诞生了一些原始的化学实验方法,如焙烧,溶解、过滤、结晶、升华,特别是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蒸馏方法的广泛使用,促进了酒精、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剂和试剂的发现,从而扩大了化学实验的范围,为后来许多物质的制取创造了条件。
燃素化学时期。
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碳和其它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合成方法。
了解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化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有机化学最初是以合成有机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而化学是从古代的炼金术演化而来的。
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金属、酸碱等物质性质的研究和探索,了解到早期的化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
通过了解化学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在化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有机化学的历史还涉及到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家和实验成果。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到早期的化学家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了酚、醛、酮等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著名的化学家如默克、诺贝尔等对有机化学的贡献和研究成果。
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家和实验成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此外,化学史中的一些错误理论和失败的实验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
化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错误理论,如火用说和视觉说等,这些错误理论的出现和推翻为有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错误理论和失败的实验,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的能力。
最后,了解化学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合成方法,同时还要了解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了解化学史,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于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化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加深对于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奖科研报告

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奖科研报告摘要:化学史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它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及演变的规律,而且体现了、化学科学家们的科学思想、意志品质、敬业精神等许多精神财富。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定的化学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精神的培养,有相当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作用著名化学家乔治·萨顿曾说:“科学史是人类统一的历史,人类的崇高目标的历史和人类逐渐得到拯救的历史”[1] 。
表明了科学史在人类文名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
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曾经说过:“化学史不仅可以给人以知识,还可以给人以智慧。
”在课程改革和学科交叉的今天,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知识单纯知识点的讲授,而更重视学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
全面的化学教育必须是知识与能力并重。
既要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化学史的渗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1知识方面化学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化学史知识也是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观的4类知识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是通过教学的知识而形成教学的发展链,引导学生追踪化学发展的科学足迹,拓展视野,在实践和探索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浅谈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有机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学在工业、医药、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而在教学过程中,化学史的研究、了解和启发对于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有机化学史上发展和演化的客观事实,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有机化学家主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并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此外,化学史的研究还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思考,激励学生关注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并且更加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学的课程内容。
究其原因,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众多伟大科学家的贡献。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提出不少新的理论,从而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4⁃18[作者简介]吴伟(1963-),男,山东无棣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㊂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 Aug.2007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吴 伟(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 要]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穿插化学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㊁科学态度以及献身科学㊁勇于探索的精神等㊂实施化学史教育应注意史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忌将化学史教育庸俗化,注意联系历史背景等㊂[关键词] 化学史;有机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086-(03) 当今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化学教育能够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化学人才,所以化学教育应是全面的化学教育,即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㊁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㊂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中,化学史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㊂在向学生讲授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如果说实验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进行训练的话,那么化学史教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㊂傅鹰先生曾多次在课堂的黑板上书写过这12个字: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㊂这句言简意赅的话是一位资深科学家的经验结晶,是引起科学家们产生共识的真知灼见,深刻说明了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性㊂本文结合有机化学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就化学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实施化学史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与同行商榷㊂一㊁化学史教育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迅速㊁内容丰富的学科,照本宣科地课堂讲授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内容繁杂㊁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呆板㊂引入化学史辅助有机化学教学是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使教学充满新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㊂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㊂不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对科学产生的兴趣,同样,兴趣也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直接动力㊂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穿插有关化学史的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史的发现过程中,使学生品尝到科学研究㊁探索的乐趣,无疑可以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㊁探索化学的内在兴趣,并从史实中受到启示㊂现行有机化学一般以有机化合物的类别为主线,主要介绍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㊁化学反应和性质及在有机合成和官能团转换反应中的用途等㊂众多的有机化学试剂和有机化学反应是其突出的特点㊂其中有许多试剂和反应其最初的发现和其发展过程被文献记录下来并在后来被冠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㊂这首先是为了纪念首次发现这个(类)反应或试剂或是对其作出深入研究的的科学家,其次也是为了便于记忆㊁方便学习和应用㊂现代有机化学自19世纪发展以来,仅人名反应就已超过1千个,为一般有机化学工作者所熟知的也有数百个㊂[1]很显然,要学好有机化学,掌握更多的人名反应并熟悉其发现和发展史是一个素质要求㊂(二)加深和帮助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大部分内容可以说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代表的,这些众多的反应式学起来是相当抽象的㊂这也是容易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㊂比如在苯和芳香族化合物内容中,关于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由于烷基化和酰基化试剂的多样性和反应本身的特点,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记忆㊂讲授这68一部分内容时,如果从这一反应的最初发现者付瑞德尔(C.Friedel1832 1899)和克拉夫茨(J.Crafts1839 1917)当时的实验记录(可在网上查到)及发表的论文入手,学生便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复杂的问题便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同时,也会理解这一反应国际上统称Friedel⁃Crafts反应的原因㊂另一方面,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所接触的有机化学知识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但很多理论或结论不是绝对正确和永远不变的㊂随着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原来一些静止的㊁孤立的知识内容会有所改变㊂比如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机化学时,很多学生就会发现原来中学里讲过的有些概念㊁观点是错误的㊂即使在大学有机化学内容中有些知识的介绍也是不完整或片面的㊂如介绍硼氢化钠的还原性时,很多教材认为 它只能还原醛㊁酮”㊂[2]这种知识就是静止和孤立的,只能说是一般规律㊂而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硼氢化钠可以还原羧酸㊁腈和酰胺等通常认为氢化铝锂才能还原的有机物㊂如果这时将作过这类还原的化学家及其实验内容和过程介绍给同学,既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教会学生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㊂这类事例在有机化学知识体系中经常可以见到㊂(三)启迪科学思维,训练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类发现真理㊁改造自然的桥梁和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资讯急剧增长的时代,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越来越显得重要㊂化学史也是一部化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㊂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教育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方法㊂俄国生理学家㊁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1849 1936)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㊂蔡元培(1868 1940)说:科学结论是点成的金,量终有限;科学方法是点石的手指,可以产生无穷的金㊂他曾指出:中国科学之落后,不但是知识和技术贫乏,尤其是思想和方法之落后㊂因此,化学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化学科学知识,而且还在于向学生揭示蕴含于其中的化学家的思维方法㊂例如讲诺贝尔在研制炸药时的丝丝入扣㊁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范霍夫(J.Van’t Hoff,1852 1911)为有机化学的发展铺下第一块基石,即提出碳四面体概念时的过程;又如讲科尔(R.Curl Jr.1933 )㊁斯马累(R. Smalley1943 )和克拉图(H.Kroto1939 )在发现C60过程中的思维和方法等,让学生在领悟科学家思维的同时,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㊂这样的事例介绍能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方法论的启发,并通过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㊂(四)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有机化学中众多的以化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人名反应㊁人名结构㊁人名规则和人名历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素材㊂例如魏梯希试剂㊁付 克反应㊁休克尔规则㊁费歇尔投影式等㊂通过化学史教育可以学习科学家们在科研活动中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㊂例如还原醛㊁酮的常用方法沃尔夫 吉日聂耳 黄鸣龙反应,最初是由吉日聂耳(N.Kishner1867 1935)和沃尔夫(L.Wolff,1857 1919)分别在1911和1912年报道的,由于反应时间长㊁条件苛刻及反应产率较低,一直没有被广泛采用㊂中国化学家黄鸣龙(1898-1979)在1946年于哈佛大学化学系工作期间作这个反应时,出现了意外情况㊂但他并没有弃之不顾而是认真地继续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外的高产率㊂于是经仔细分析原因和一系列对反应条件的探索实验研究,终于成功地改进了这个反应,使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00多小时减少到数小时,产率也由原来的50%提高到90%,使这个反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个反应国际上一般称为Wolff Kishner Huang 还原反应㊂这是目前唯一一例具有中国化学家名字的有机化学反应㊂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他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种品质以及类似的事例在有机化学家中非常普遍㊂由此可以教育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具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㊂(五)学习化学家献身科学㊁勇于探索的科学品德学生都知道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 1896)一生研究炸药遭到过许多不幸,但仍始终不渝,他在晚年积劳成疾,去世前不忘将他的全部资产包括他的躯体留给科学事业㊂在有机化学领域,献身科学㊁勇于探索取得卓著成就的化学家人数众多,如第二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㊁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奖的有机化学家㊁ 威廉皇帝学会及其研究所(现马普学会)之父”费歇尔(Emil Fischer, 1852 1919)[3],其生平事迹和其对科学的贡献一定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㊂他的第一次重大科学发现是苯肼游离碱的制备㊂他在研究过程中表现的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至今仍为人称赞㊂费歇尔之前数位化学家由于缺乏费歇尔那样敏锐的洞察力而与苯肼这一重要化合物的发现失之交臂㊂费歇尔成78名后由于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曾谢绝了Aachen 大学及德国著名的 巴底希苯胺 碱公司”的高薪聘请,他说:对我自身和研究来说,自由是极为宝贵的,我不愿用它来换取财富㊁金钱和权力㊂但费歇尔并非象牙塔型科学家,他坚持与德国化学工业界保持密切联系㊂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具有实用的工业价值,甚至有人说:从费歇尔的实验室里,随便拿出一个方案,就可开一座大工厂㊂费歇尔一生对德国的化学工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㊂其在苯肼和苯胺染料㊁嘌呤药物化学㊁糖化学和蛋白质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都是与他的优秀的科学素质分不开的㊂由于长期与苯肼打交道,使之慢性中毒而疾病缠身,最后一代科学伟人在柏林自己的寓所里坦然服下氢氰酸自杀身亡㊂许多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一些这样的例子,科学家实事求是㊁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㊁持之以恒的拼博精神以及百折不挠㊁献身科学的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㊂二㊁实施化学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注意史料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化学史不同于社会发展史和哲学,取材较困难,内容选择上没有十分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规范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都要靠教师自己去摸索和探讨㊂由于化学史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在有限的学时内只能选择重要的㊁典型的和紧扣教学内容的事例来讲㊂在选材时应特别注意科学性和准确性,关键的内容要先加以考证,否则就会出现张冠李戴㊁以讹传讹的情况㊂如科学发现中的偶然事件,有些是能够考证的(如实验记录,文献等),可用以说明发现者的善于观察㊁科学思维的素质㊂但有些难以考证的史料应慎用㊂如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㊁在很多教科书及教学研究论文中出现的关于凯库勒(F.Kekule,1829 1896)梦中发现苯的结构的描述,尽管最早于1865年出自这位大师自己的报告中,但其可信程度值得怀疑㊂这个梦有时被描述为一条蛇,有时被说成六只猴子㊂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苯的环状结构最早出于1861年洛希米德(J.Loschmidt,1821 1895)的著作‘化学研究“,有证据表明凯库勒曾在他的梦之作之前阅读过该书㊂尽管凯库勒对于早期有机化学的贡献不容置疑,但这一个梦却成千古之谜,因此这一史料不适合作为化学史教育的经典范例㊂类似的众人皆知却难以佐证的史料又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据‘科学美国人“杂志2007年6月11日报道: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一直认为他是在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并裸奔上街大呼 我发现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故事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骗局,阿基米德是通过了大量复杂艰苦的研究后发现了浮力定律,而并非坐在澡盆里㊂而像黄鸣龙改进还原反应㊁付瑞德尔发现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及费歇尔发现苯肼等偶然事件却蕴含着必然的因素,是真实可考的,在进行化学史教育时可以采用㊂(二)防止将化学史教育庸俗化引入化学史教育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片面地将化学史教育理解成仅是活跃课堂气氛则是很肤浅的㊂化学史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演义或趣闻,而是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生动的再现,在介绍现在成熟知识内容的原始形式的同时,也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教育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化学史料背后的启示进行思考㊂(三)建议采用英文名称的人名反应或试剂由于化学史上国外有机化学家的人名的中文翻译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种教科书上对出现的同一人的中文的译名差别很大㊂因此建议在教学中给出国外科学家的英文名,以方便学习和交流㊂(四)注意联系历史背景现在看来简单的㊁明确的内容在当时可能是该领域的难题㊂因此在讲授化学史内容时应注意联系当时有机化学的发展水平㊂现代先进分析仪器的应用对于有机的结构鉴定和成分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因此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在大量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是进行创新性的科技活动所必备的品质㊂总之,随着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穿插化学史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㊂在化学教育中重视化学史教育应当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也应当引起中国化学教育界以至整个科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㊂[参考文献][1]J.J.Li.有机人名反应[M].荣国斌,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9.[2]袁履冰.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5.[3]张清建.埃米尔㊃费歇尔:一代化学巨匠[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5):79⁃84.[责任编辑:陈墨]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