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盛连喜第一章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讲义(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概述生态学现实意义生态学基本理论生态学方法论二、环境生态学定义一般认为,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映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金岚盛连喜等,1991)三、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1、产生: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Silent spring> 美Rachel Carson (1962)2、理论发展、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增长的极限》the Club of Roma《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2) <Only One Earth>3、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第一本《环境生态学》(1987 )(B. 福尔德曼)教科书《我们共同的未来》WCED(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国第一本系统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金岚,1991)四、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体系1、研究内容✦经典生态学基本理论✦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变化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2、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3、发展趋势人为干扰的方式和强度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4、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不同层次的生物体系✦分支学科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交叉性✦分支学科3)其他学科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

环境生态学导论PPT

环境生态学导论PPT
前已达127.68万平方公 里,占国土面积的13.3%,仅内蒙、新疆、青海三省区就有 14.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
分别于1972年(左)和1987年(右)拍 摄的非洲乍得湖照片显示,这个世 界第六大湖已经减少了90%。
沙漠化中的中国
六、土壤退化
生物多样性是生 态系统产品和服 务的基础
10-15% 物种可能在未来 30年消失
全球变化会加剧生物多样 性减少
四、水土流失
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世界重大的环境问题 之一,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全 世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25亿公顷,占全球耕地、林地 和草地总面积的29%。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世界上各 种水土流失的形式和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和踪迹,而且我国的水 土流失面积大,强度也大。从1949年以来,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 从1.16 亿ha扩大到目前的1.48亿ha。
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土壤侵蚀, 常见的土壤侵蚀除上述的水土流失、土壤 沙漠化外,还有地力衰退、土壤盐碱化和 沼泽化等。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土壤退化已威胁到生 物圈的未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据统计, 全世界土地养分亏缺的面积为29.9亿ha,占陆 地总面积的23%。中国的地力衰退地很严重, 有2/3的耕地属于中低产水平。据联合国估计, 世界每年约有12亿ha的灌溉土地因盐碱化而损 失生产力,目前盐碱地广泛分布于干旱与半干 旱地区,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39%。
例如,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组织对 鸟类的调查表明:在3500~100万年前,平均每300年有一种鸟类 灭绝,从100万年前到近代,平均每50年有一种灭绝,可是最近 300年间,平均每两年灭绝一种,而进入20世纪后,每年就灭绝 一种。

环境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ppt

环境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ppt

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一门新兴的、学科渗透性很强的交叉科学课程。
➢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将来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门课程对我们将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主题:
2007年 “冰川消融,是个热点话题吗?”
2008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Only one Earth) 。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提交了《我们 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 –提出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措施的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古代的环境生态思想: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环境生态学产生于20世纪60 年代初。
1.《寂静的春天》- 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
Silent Spring :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 逊(Rachel Kar-son,1962) 。
意义: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要生态系统功能
续发展
教材:
[1]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主编.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2(主讲教材)
[2] 《环境生态学》 程胜高等主编.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3 (参考)
[3] 《环境生态学》 金岚主编. 出版社,1992(参考)
北京:高等教育
课程简介:
《环境生态学》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基 本主线,系统、客观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不同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变化。以此为 切入点,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及其发展的原因和 变化过程,论述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相互联系 的主要形式和影响结果,明确了“环境生态学” 的学科的内容与任务。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环境生态学盛连喜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环境生态学盛连喜
第3页/共47页
一、景观及景观生态学
傅伯杰等(2001)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景观的概念的基础上, 总结了对景观的五个方面的理解: 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 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 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 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 尺度性。 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及影响
环古 境代 的狩 利猎 用采 和集 影社 响会
人 类 对
影农 响业
革 命 对 环 境 的 利 用 和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第27页/共47页
三、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 (一) 自然驱动因子 • 景观变化的自然驱动因子包括地貌因子、气候因子、生命的定居、土壤因素以及自然干扰等。
• 引进斑块 当人们把生物引进某一地区时,就随之产生了引进斑块。
第9页/共47页
(二) 斑块大小和形状的生态学意义
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 • 物种丰富度(或种数) =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基质特征,斑块隔离程度) • 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斑块的大小密切相关。 • 在进行自然保护区设计时应考虑如何保持:①较高的当地物种多样性。②稀有种和濒危种。③稳定的生态
系统。
第10页/共47页
(二) 斑块大小和形状的生态学意义
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 • 一般来讲,自然过程造成的斑块(如自然生态系统)常表现出不规则的复杂形状,而人为斑块(如农田、
居民区、城市等)往往表现出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斑块的形状对于生物的散布和觅食具有重要作用。
第11页/共47页
(二) 斑块大小和形状的生态学意义

《环境生态学盛连喜》PPT课件讲义

《环境生态学盛连喜》PPT课件讲义

四、生态学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基础
▪ 人类在实践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态管理经验,但是其目标一般只是为了 获得产品,而忽视了这些高度管理生态系统的持续力也是密切依赖包围 在周围的很少受到管理的生态系统的;并且,其管理的目标主要对准获 取最大的产量和经济收益,而不是长期的可持续能力。正由于这种与现 代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不一致带来了下面几个问题:①对环境的生物多 样性方面的信息相当贫乏;②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普遍存在着知识 不足;③对于超出管理界线外面的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系统间相互连接 认识不足;从而在管理者的思想上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要求压 倒了受损生态系统带来的未来风险。因此,对于生态系统管理更为重要 的、要指向克服这些问题。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再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于复杂性 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 效益为目标,并依据随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 期监测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其它几种定义:
▪ 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原理仔细地和专业地管理生 态系统的生产或恢复,或长期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理想的条件、 利用、产品、价值和服务(Overbay,1992)。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包括:
生态系统管理要求融合生态学的知识和社会科学技术,并 把人类自身和社会价值整合进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
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 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
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定义生态系统退化的 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
▪ 1990 年以来,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的专著陆续问世。 这些专著支持大多数 的资源经营活动,而且强调用环境科学知识满足社会经济目标。 自此, 生态学界开始注意生态系统管理,并将生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 美国开始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与评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框架 形成。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 1994)
生态学(Ecology)定义
➢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 相互关系的科学。 “Ecology” 来自希腊文 “Oikos”(住所,栖息地)和“Logos”(学问,研 究),亦即生态学在创建之初就表达为研究生物 有机体与其栖息场所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述生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 (Haeckel,1866)首次提出的。这是生态学至 今最为全面的定义。但是首先使用“Ecology” 一词学者是亨利.索瑞(Henry Thoreau,1858)。
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 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 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 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 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 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 可能因此患上癌症。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 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 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 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 问题的产生及演变

2环境学基础-生态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原理)

2环境学基础-生态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原理)

环境学基础—生态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原理)参考书目:盛连喜. 环境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掌握以下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差异限制性因素●基于生态系统的考察,将环境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限制性因素:对于某种生物的生存来说,其中某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因素成为限制性因素。

●耐受范围:以鱼类的生存为例。

生境和小生境●生物的生境是生物栖息的所在,生物所生活的空间。

●生物的小生境是它在环境中的功能性作用。

●栖息地保护计划2 生物层次结构及其特征●细胞:生物的最小功能单位,主要由一个原生质所组成。

●个体: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生物系统,一般而言,个体都是由很多细胞所组成。

●种群:由一群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区的同种个体组成的生物系统。

●(生物)群落:一个能将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区和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若干种群集合在一起的生态系统。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决定哪个个体将繁殖并将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过程。

●观察到的某个物种后代基因和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成为进化。

●二者的关系?进化模式●物种形成:从以前已经存在的物种形成新的物种,称为物种形成,这是一种物种被分隔为两个亚群落而独自进化的结果。

●灭绝:整个物种的消失,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普遍特征。

●共同进化:两种或更多种生物相互影响对方的进化方向。

生物相互作用类型●捕食●竞争: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竞争排斥性原理●共生关系: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长期的、密切的自然关系。

●寄生●互利共生●难以归类的一些关系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关键物种●在维持一个特定的生态中起关键作用的物种。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 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中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的过程称为物质循环。

●生物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课堂讨论●从以下方面讨论人类对营养物质循环的影响●对营养物质循环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影响营养物质循环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后果●解决手段4 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组成环境的具体因素称为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的类别:●温度●光和辐射●水●空气●土壤●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拮抗作用●协同作用5 干扰生态学理论●干扰(生态因子角度):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突然中断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波动,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损害或改变现象。

第1章生态工程绪论

第1章生态工程绪论

四、生态工程与工程的关系 五、生态工程的学科分支与分类 按区域分类:山地、水体、湿地、滩涂、 草原、盐碱地、沙漠、过渡带及环境脆弱 带生态工程。 按产业类型分类:农业、林业、畜牧业与 水产、景观、环境及城市生态工程。 按工程目的分类:生态保护、生态恢复、污 水处理及固体废物处理生态工程。
1.2 国内外生态工程特征比较
在马塞诸塞州,于沼泽及盐滩上建立生态工程, 处理陆上废水,防止海洋的富营养化。 在丹麦,1972~1976年对防止Glums湖富营养 化的生态工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生态模型, 结果去除了进湖污水中90-98%的磷, 1976~1981年对模型进行改进和修正。

在瑞典,应用机械法、生物法和化学法3个步 骤处理污水,已有80%的生活污水受到处理。 还有利用污水作为肥料、农田灌溉处理污水, 使波罗的海内海“赤潮”大为减少。另建温 室培养多种水生植物净始较大规模的发展。 70年代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 位对有机磷和有机氮严重污染的鸭儿湖进行 了防治生态工程。

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等单位又 从生态系统水平研究了以凤眼莲为主的污水 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不仅治理了苏州、丹 阳、山东、安徽等地的一些河道、湖泊和沟 渠的有机污染,还增产了大量青饲料,推动 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我国环保生态工程具有的特点: 以整体观为指导,目的是多目标的,即同步 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调控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为主,来提 高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与环境容量 通过分层多级利用,使污染物质资源化,变 废为宝。
我国环保生态工程可粗略地划分为5类: 无(或少)废工艺系统,主要用于内环 境治理,在一些工厂或工业城市中的废 物再生和利用系统。 分层多级利用废物生态工程,使生态系 统中的每一级生产中的废物变为另一级 生产过程的原料,使所有废物均被充分 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 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 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 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 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 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 的河闸全部关闭。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 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 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 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 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十大事件
从1972年至1992年间,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污染事件屡屡发生, 其中著名的有十起,称之为“十大事件”: (2)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 卡迪兹号”,满 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 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 海鸟死亡2万多吨。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 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 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世界上著名的十大事件
从 1972 年至 1992 年间,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污染事件屡屡发
生,其中著名的有十起,称之为“十大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
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随着人口增加,砍伐森 林、捕杀动物、开垦土地,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远古时代(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自然为主,人类为奴隶;洪水猛兽 人类被动的适应和利用环境,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 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未对自然产生太大伤害。 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响。
开发援助
海洋污染 二氧化硫 氮的氧化物 环境问题 考虑不足 发展中国家 公害问题
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沙漠化
酸雨
野生生物 物种减少
热带雨 林减少 有害废物 越境转移
烧荒为田移 动工作等
过渡放牧 耕作
人口急剧增加 发展中国家
经济水平上升
贫穷外债
全球环境问题群简图
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
人把自然当奴隶 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迅猛
发展,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对全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 破坏;蒸汽机的出现、机械化
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大公害事件屡屡发生,形成了环境
问题高潮;
人类逐渐认识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环境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后工业时代)
(3) 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 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 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平台陷入熊熊火海之中,原油以每天4080吨的流量 向海面喷射。后来在伊斯托克井800米以外海域抢打两眼引油副井,分 别于9月中、10月初钻成,减轻了主井压力,喷势才稍减。直到1980年 3月24日井喷才完全停止,历时296天,其流失原油45.36万吨,以世界 海上最大井喷事故载入史册,这次井喷造成10毫米厚的原油顺潮北流, 涌向墨西哥和美国海岸。黑油带长480公里,宽40公里,覆盖1.9万平方 公里的海面,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5)四日市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 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 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
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 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 流泪等症状。
3,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 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火山喷发
天灾图片
龙卷风
泥石流
印度森林火灾
人祸图片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化
人类出现
原始社会:对环境影响很小且是局部的
农业社会:人类改造环境的初级阶段,对植被损害加重 工业社会:人类统治环境的时代,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分为三个 阶段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
环境生态学导论
授课人:邓焕广
《环境生态学导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与主要生态系统功能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人视自然为朋友 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
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人类积极进行环境保护。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三 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初露端倪,进入20世纪90年代,地球荒漠
化、海洋污染、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更是突破了国界,成为影
(5)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 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 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 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 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 “黑森林”,是因枞、松树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 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 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 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农业文明时代
自然与人“平起平坐”相互抗衡 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铁
器的出现
由于农业砍伐围垦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对自然有较大伤
害,但限于局部区域。
人类被动地接受环境惩罚或逃避环境灾难。 造成的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东汉的大规模开垦 •巴比伦王国
近代工业革命时代
(9)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mg/m3,超过国家标准(mg/m3)59%,发出了 红色危险讯号。11时浓度升至mg/m3,超过mg/m3紧急危险线。中央政 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禁止所有私人汽车在市中心行驶, 限制出租汽车和摩托车行驶,并令熄灭所有燃料锅炉,主要工厂削减 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中午,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mg/m3, 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许多市民出现头疼、 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市区到处响起救护车的呼啸声。 下午16时30分,戴着防毒面具的自行车队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高喊; “要污染,还是要我们!请为排气管安上过滤嘴!”。
(6)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 午夜,座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 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 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 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 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 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 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 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 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 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 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 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 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美国受 酸雨影响的水域达3.6万平方公里,23个州的17059个湖泊有9400个酸化变质。 最强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亚洲,酸度值(pH)1.4。纽约州阿迪龙达克山区, 1930年只有4%的湖无鱼,1975年近50%的湖泊无鱼,其中200个是死湖,听 不见蛙声,死一般寂静。加拿大受酸雨影响的水域5.2万平方公里,5000多个 湖泊明显酸化。多伦多1979年平均降水酸度值(pH)3.5,比藩茄汁还要酸, 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天灾
分类:
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地
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 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人祸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 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主要不是自然灾害问题(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天灾),而 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次生或第二环境问题,人祸)。 • 这种人为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形成生态环境质 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 题。 • 这些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天灾,常常因人祸而增强。 砍伐森林、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地震、洪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