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传播流传方式
乐谱媒介与音乐传播关系探究

了受传者只能尽可能的把初创者作品的 风格框架记下来,然后根据自己对作品的 理解和需要,进行修改、加工和润色。这种 “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使得音乐作品处 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当中,音乐在传播过 程中的这种变异性,同时也体现了音乐传 播的模糊性特征。
造成音乐传播效果模糊性的原因,笔 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音乐审美过程意会信息的模糊性 信息传播模糊性的客观基础表现为 客观世界和实践过程的模糊性。音乐传播 者在音乐审美鉴赏及传播过程中,将某些 精确成分与模糊元素加以调整、匹配,使 之更为模糊,该模糊性的建构导致了思维 客体(传播信息)的模糊性,形成一种向受 众传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效 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类认识活 动中常常出现的情景和感受。英国哲学家 罗素把知识分为“言传知识”和“意会知 识”。 “言传知识”主要通过人的意识活 动,用语言文字、符号及图像等进行表达 及论证“;意会知识”主要依靠认识主体从 整体把握事物,通过综合评价和全面理 解,形成模糊体验的顿悟发现。意会知识 尤其在人类认知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 重要作用。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意会知识 占极大比例,受众在接受音乐传播信息 时,模糊不清的意会知识要比明晰可表达 的言传知识更为基本,而传播者的意图归 根到底只有通过顿悟式的意会才能被表 达和理解。 2. 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在原始传播 中的不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间音乐往往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当 受众接触它的时候,依靠的是听觉和视觉 从具体的音乐音响中得到的感受。这种口 头性的音乐传播,使民间音乐得到了传承 和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同时也造成
中国传统民谣传唱

中国传统民谣传唱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传统民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歌声传承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民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流传至今。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特点和流传方式等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民谣的传唱现状。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与中国古代文化、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早在古代,民谣就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
宋代的《江城子》、元代的《西厢记》、明代的《十面埋伏》等经典民谣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这些民谣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成为文化传承的瑰宝。
二、特点中国传统民谣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与其他类型音乐相比中显得独具一格。
首先,中国传统民谣注重情感表达。
民谣歌词简练明快,随着旋律婉转流畅,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其次,民谣注重韵律和节奏的变化。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形式,这使得各地的民谣具有地域特色。
最后,中国传统民谣通常采用传统乐器伴奏,如二胡、琵琶、古筝等,这些乐器能够更好地衬托出歌曲的情感。
三、传唱方式中国传统民谣的传唱方式多样,既包括口头传统,也包括文化活动和现代媒介的传播。
口头传统是传统民谣传唱最为基本的方式,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在年轻人中,传统民谣往往通过亲友间的传唱传播,有时候还会在特定场合或聚会上进行表演。
此外,文化活动也成为了传承和发展民谣的重要途径。
传统节日、文化节等各类活动中,民谣表演和传授成为了重要的环节。
同时,现代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民谣的传唱。
例如,音乐平台、网络视频等媒体为传承传统民谣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传唱现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民谣在当代社会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流行音乐的兴起,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的是现代流行音乐,传统民谣的传唱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然而,一些音乐家和文化爱好者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传统民谣的传唱。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一、什么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传统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
传统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
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传统音乐中包括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
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
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
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
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
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
民族民间音乐 第一讲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

第一讲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一、传统音乐的概念我国音乐包括以下几种概念: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等。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
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我们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为传统音乐。
二、传统音乐的分类:1、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
雅乐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通常为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受厚古薄今观念支配,多沿用古乐或攀拟古乐,肃穆端庄而缺少活力。
燕乐用于宫廷中宴会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经过挑选和加工改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需要。
2、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
古琴音乐:我们都知道,古琴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古琴音乐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从“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的音乐功能观,到“中正平和”、“静、远、淡、逸”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出有入无”的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词调音乐:比如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歌曲、文人念诵诗词、古文时的吟诵歌调等,都属于词调音乐。
吟诵音乐:吟诵音乐是文人用读唱方式诵读诗、文言文所形成的音乐门类。
3、宗教音乐:在我国主要是佛教与道教的音乐。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所使用的音乐。
佛教在印度创立时期就已使用音乐,伴随着佛教向亚洲各地的流传,佛教音乐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成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我国的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音调。
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中配合使用的音乐。
民歌小笔记——精选推荐

民歌1、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称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的集体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民歌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2、民歌不同于专业创作歌曲在于:1)他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艺术2)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不使用曲谱将其版本固定化。
3)民歌集中了不同时代人民的智慧和情趣。
3、民歌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民歌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1)教育与传承功用 2)人生利益功用 3)祭祀与驱邪功用 4)用于恋爱、交流等实际功用。
4、民歌的特点1)民歌往往具有歌词通俗而富于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和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等特点2)常常是两句或四句的一个乐段,却浓缩了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和深远意境。
3)它的表现手法简洁、朴素,音乐形象真切、生动,音级的运动流畅而自然一、汉族民歌部分1、汉族民歌体裁分类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1)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能的民间歌曲。
号子的特性(功用):实用性:在于为劳动者调节体力、解除疲劳,在多人劳动中还起着组织劳动、指挥劳动的作用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
二者关系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
劳动强度越大,对号子音乐表现的限制也就越大;反之,劳动者就有精力斟酌号子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号子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如《哈腰挂》),工程号子(如打硪号子)、农事号子(如《催咚催》、船渔号子(如《川江船夫号子》),作坊号子。
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2)节奏的律动性(长律、平律、短律)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4)领、和相结合的歌唱形式(交替呼应式、重叠式、综合式)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简单、乐段独立性不强)(2)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引言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与音乐一直紧密相连。
古人通过将优美的诗集成歌曲,创造了许多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
这种结合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影响以及具体示例。
一、结合方式1.歌谣传播:古人常将流传于民间或自己创作的诗词集成歌谣。
这些歌谣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广为流传,使得优秀的诗作被更多人熟知和传唱。
2.诗仙作曲:有些古代文人士大夫本身就是音乐家,他们将自己所写的佳作进行曲调设置、配器编排,并演奏出来。
这种方式使得原本已经优美动人的文字进一步融入音符之中,增添了韵律感和魅力。
3.舞蹈表演:在一些重要场合或节日庆典上,人们会将诗词的内容通过舞蹈形式表现出来,并配以音乐演奏。
这种结合方式不仅强调了美感,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影响1.促进文化传承:通过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使得古代文化能够以更直观、易于传播的方式流传至今。
这种结合方式大大提升了古代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得后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2.提升艺术价值:将优秀的诗作与音乐相结合,不仅为文学作品增添了魅力,也给音乐注入了美妙的歌词。
这样的结合使得艺术价值得到提升,并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3.塑造审美观念:通过诗词与音乐相互映衬,人们对于美感、旋律和韵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这种影响塑造着人们对于美学欣赏的理解和趣味,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三、具体示例1.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被搬上歌谣,以古典音乐的形式演奏出来。
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共同勾勒出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中郁结出的深重思绪。
2.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融入民间曲调,通过舞蹈演绎出音乐与身体的完美统一。
场景再现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描绘和情感抒发。
3.辛弃疾《破阵子》:这是一首以文人自嘲为主题的词曲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音乐元素,加深了主题表达与情感投射。
结论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多样而独特,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承,也提升了艺术价值。
音的传播和特性

音的传播和特性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振动的方式传播,人们通过声音的传播与交流。
音的传播和特性是研究声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探讨音的传播和特性方面的知识。
一、音的传播方式音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两种。
1. 空气传播空气是音波传播的主要介质,声源产生的振动通过空气中的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
空气分子在声波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压缩和膨胀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的纵波,这些纵波以速度传播。
2. 固体传播固体是另一种常见的声波传播介质,它的传播方式与空气有所不同。
固体中的分子间接触更紧密,使得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大。
固体传播可通过物体的振动来实现,例如铃铛的声音通过杆子传到手中。
二、音的特性音的特性主要涉及频率、振幅和波长三个方面。
1. 频率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用赫兹(Hz)来表示。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音,越低则声音越低沉。
人类可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20kHz之间。
2. 振幅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在当前位置与平衡位置之间的最大位移距离。
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反之则响度越小。
振幅大小与声音的音量有直接关系。
3. 波长波长是声波传播中颗粒振动一个完整周期所需的距离。
波长与频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当频率增加时,波长相应减小。
波长决定了声音能否通过障碍物传播,例如低频声音波长较长,能够通过墙壁传递。
三、音速和声速音速和声速是指声音传播的速度。
1. 音速音速是指声音在给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其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在理想条件下,空气中的音速约为343米每秒,而在固体中的音速通常大于空气中的音速。
2. 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的实际传播速度。
声速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海拔高度也会对声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回声和共鸣回声和共鸣是音的传播特性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1.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撞击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声音。
回声的产生与声音传播速度、障碍物与声源的距离以及障碍物表面的特性等有关。
民族音乐的特性

民族音乐的特性
所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瑰宝,其中包括: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歌曲、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曲音乐以及民间器乐等,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表现我国独有的艺术风格。
关于民间音乐我们可以用四点概括其特征:(一)丰富性
我国浩土无疆、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而各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进而衍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
(二)不确定性
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都是口口相传,尤其是不少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音乐大多是由老人教给下一代,所以在传播的时候非常容易使这些音乐发生变化,甚至教授者会根据自己的心情或者对音乐的理解对民族音乐做出改编,这些不断被加入的创新,再加上民族音乐也在随着时代而发展,也就形成了它的不确定性。
(三)通俗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最早的歌是劳动号子,最早的音乐产生于劳动。
民族音乐的内容大致展现的是各民族不同的劳动景象,通过描述他们当时真实的生活状况来传递各民族的思想感情。
因此,民族音乐通俗易懂,能够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和喜欢。
(四)实用性
民族音乐是在早期的劳动中出现的,所以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实用性,例如现在流传下来的劳动号子或者不少相似的音乐,它直接的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的传播方式
科目:音乐鉴赏
教师:
姓名:
学号:
班级:
音乐的传播方式
一、音乐的起源
音乐不仅是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而且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或者更确切的说。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
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
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
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
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
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
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二、音乐的传播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其传播方式及传媒技术与人类的所有信息传播同步发展。
传播媒介的形式是根据传媒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形成的,传媒技术直接关系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影响到人类的音乐传播活动。
人类的音乐传播经历了从原始的音乐传播,到人类梦想的实现——音频记录技术的突破,再到音乐传播技术的飞跃——从模拟到数字,显示出传媒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重大发明,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推动了音乐传播和发展,接着音乐传播学的产生也对音乐传播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1、原始的传播方式
大量的民间音乐现象使我们可以推测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
在这种原始形态中,参与音乐传播行为的人只包括音乐传播者(创、唱、奏)和音乐受传者(听众),中间没有经过任何媒体,音乐传播者将音乐信息传播于受传者,受传者接受音乐信息并以相应的方式发出反馈信息并以此协调音乐传播者的行为。
这种传播方式里由于没有中介媒介和传媒技术的推动作用,音乐传播的范围小、速度慢,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音乐只能是少数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只能是局部的活动。
2、音频记录技术的突破
乐谱的发明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乐谱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一个相对标准的平台上进行音乐的交流和传承,当乐谱传播借助于印刷技术后,其传播的规模就产生大幅度的扩展。
但这仅仅是音乐文本形态的传播,音乐的音响形态还是无法记录和再现。
因此,印刷传播还是一种不完全的音乐传播形态。
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声音记录器成功地实现了人类对声音能量的管理,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录音公司——爱迪生录话公司。
从此,声音记录——种新兴的录音事业在世界上开始发展。
真正使音乐进入大众传播阶段的是近现代音频技术的发展。
1898年丹麦人波尔森发明钢丝录音机,第一个通过磁性的取向录放了声音信号,为磁性记录奠定了技术基础。
唱片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两者使音乐大众传播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
3、音乐传播技术飞跃——从模拟到数字
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进步,模拟卡带作为不能录制新信息的乙烯基密纹唱片(LP)的替代品,这一发展既可让用户播放事先录好的声音,也可让用户录制新的信息。
模拟卡带具有既便宜小巧又易于操作等优点,它的音带销售很快占据了唱片市场的大块地盘,卡带式录音机更是人们进行音乐信息传播交流时的方便的工具。
自CD面市以来,发展迅速,不到4年便几乎完全取代了处于音频市场顶点的LP密纹唱片。
这在音乐大众传播史上无疑是一个翻天覆地的事件。
90年代初,索尼公司开发出第一台完全家庭化MD播放机/录音机。
MD机器操作起来非常像CD播放机,而新的功能是用户可以擦洗、重复和选择特定的轨道。
在现代录音史上,模块式数字多轨系统,或称之为MDM的引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低廉的价格使模块式可扩充的录音系统引起了音乐工业的一场革命,家庭录音室如雨后春笋出现,音乐家可以在自己的录音室里,仔仔细细地推敲修改自己的创作,音乐传播也增添了新的技术手段。
最后要着重提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MIDI技术以及MIDI技术对音乐制作和音乐传播的影响。
这种系统提供了处理音响制作领域不断扩展的各种新任务的能力,包括音乐制作、为视频配音、电影后期制作、多媒体及舞台演出设计等。
4、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交互性、融合
传媒技术的最大进步是从信号的模拟方式快速地向数字方式过渡,这是大势所趋,它将进—步推动多媒体在全球的发展。
数字音频作为录音和播放媒体最终会完全替代模拟音频,这只是时间问题。
音乐大众传媒中的广播电视将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单向广播逐步升级过渡到交互式通信系统。
由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各种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具有不同的爱好。
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节目和信息是不同的。
对广播电视系统而言,21世纪将是满足不同层次观众不同要求的时代,音乐节目和其它影视节目的点播必定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样也是其他传媒技术的发展方向。
5、音乐大数据
音乐数字化早已开始,但距离真正让消费者满意还很远,这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更新算法和推送,每个流媒体音乐提供商又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音乐产业;不仅听众发现与消费音乐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企业为了应对行业内竞争也在用新科技武装自身。
流媒体服务商在促进了音乐推荐算法发展的数字技术中看到了前景,同时,当下的内容提供商也受到数字技术诱人增长的驱使,得意的对外界宣布他们最近在与行业领先的软件服务商合作,而他们的服务器中的社交数据正以TB级的规模持续增加。
音乐发现的未来,甚至艺人发展的未来,将极大地依赖数字化的发展。
主动的听众能够借助这项服务发现与自己喜好相似的音乐人并且
更深入的发掘他们喜欢的流派,被动的听众则只需要单击一下鼠标就能听到无尽播放的音乐列表。
6、音乐传播学
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就说明了人们在认识音乐传播现象、传播音乐文化的同时,正在开始理性地认识音乐传播。
而这种音乐传播现象,不是我们简单地理解的、当今的狭义的媒介现象。
它起始于音乐的传播现实,展开于音乐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与音乐受众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科技背景,最终指向对象的特征、特质、概念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规律。
音乐传播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音乐文化体系中音乐传播现象的学科。
音乐传播现象,则是由音乐表演者、创作者、音乐受众、音乐传播媒介、音乐传播媒介操作者等有机组合的一个音乐传播体系及其运转的现象,在运转中实现了音乐的现实存在、功能和音乐的多种价值。
音乐传播学将以音乐传播媒介发展为轴心(零媒介→多种媒介),解析、透视、深究音乐传播体系及其运转,进一步发现音乐文化现象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因为音乐传播现象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现象,音乐传播体系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体系,音乐传播媒介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媒介。
音乐的传播方式将随着科技人文的发展不断扩展完善,为人类提供更高质、便利的音乐。
参考文献:
《音乐传播与传媒技术》——庄元南京艺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稿源:中音网)
百度百科:音乐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