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

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

3、归化在各种流派中的不同应 用
在中国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归化在不同流派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胡适等译者提倡“直译”,意在保留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然而, 这种“直译”并非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而是通过归化手段,将原文中的文 化、历史等因素融入到目标语言中。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翻译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当时的译者更注重对原 文的忠实性,追求“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种归化方式被称为“文化传 真”,其目的是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例如,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翻译 《红楼梦》时,采用了归化的手法,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 习惯,从而让更多的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1、归化的定义和特点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为基准,将源语言的文化、习俗、传统等 因素进行本土化的转换,以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归化的特 点在于将源语言中的文化、语言、历史等因素融入到目标语言中,使译文更符 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2、归化在中国文学翻译研究中 的流变
归化和异化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两种重要策略。归化的意义在于将目标语 言的文化、习俗、传统等因素融入到译文中,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和 文化背景;而异化的意义在于保留原文的文化、语言、历史等因素,使译文更 贴近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这两种策略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推动中国文 学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文学翻译研究中,归化的流变可以从清朝末年至今。在晚清时期,由于 西方文化的引入,归化开始出现。当时的译者多采用意译的方式,将西方文学 作品翻译成中文,以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这种归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 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归化翻译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的译者更注重保持原文的文化 和语言特色,力求在保留原文韵味的同时,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这种归化方式被称为“文化传真”,其目的是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英汉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英汉译文更具有文化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更要注意文化的衔接。

因此,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便成为尤为突出的现象。

当谈及归化时,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种以译者在译作中加以体现其本文化背景的能力。

他以母语作者的方式发掘和当地语种读者相关联的文化信息,并构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质的新的文字表达。

也就是说,译者减少文化隔阂,使读者不致迷失在译文之中;使其能够快速地理解译文,并够以母语的角度理解其中的文字表达。

归化在翻译中被广泛应用,因其能够尽量之源于文本精髓,从而让文字表达更具有通俗性,从而让读者和原作者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性。

然而,当提到异化时,它又取不同的意义,它是指译者将原文中任何有文化色彩的元素进行转换,译成读者所能理解的用文,同时又具有文化色彩的外文表达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新的文字风格,使译文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质。

这样的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能够将源文的文化语义经由转换和夸张,将新的译文与母语文化相结合,并诠释出创造性的文字突破,从而使小说的文学性和意象性不可比拟的完善。

因此,归化与异化不仅仅是翻译语言风格上的问题,更涉及到作品中文学性、意象性、艺术性等高级语言表现形式的问题。

从学术角度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作出合理的取舍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文字更加流畅,而且也能不亏待原作信息,开展出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

总之,归化与异化是影响英汉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因素,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理智地取舍,意识到翻译的技巧的复杂性,并尽力获得一份卓越的翻译作品。

只有充分理解文学,把握常识性的知识基础,且能够把握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辩证法等文化理论,才能够将文学翻译变得更具艺术性,更有吸引力。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 (2)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 (2)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1. 引言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归化和异化具有不同的定义和应用。

本文将对归化和异化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归化的概念和应用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特色等部分被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归化的目的是使翻译结果在目标语言中更加自然流利,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归化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使翻译更加符合目标文化的需求。

归化在不同领域的翻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原著的文化氛围和情感表达。

在技术翻译中,归化可以使翻译结果更易于使用和理解。

然而,归化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比如可能导致信息的丢失或改变,或者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歧义或误解。

3. 异化的概念和应用异化是指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特色等尽量保留在翻译中。

异化的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独特性和文化差异。

异化强调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或特定场景的翻译来说,异化可以产生独特的效果和感受。

异化在文学翻译领域应用广泛。

通过异化,翻译能够更好地保留原著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异化也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读者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异化也可能给读者带来困惑或理解上的困难,特别是在目标语言文化与源语言文化相差较大的情况下。

4. 归化和异化的比较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两种不同的策略。

它们各自强调的是翻译结果在目标语言中的自然程度和保留源语言特色的程度。

归化追求的是与目标语言文化一致,使翻译结果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异化则试图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强调源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归化和异化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翻译任务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和把握。

在某些情况下,翻译人员可以根据文本类型、读者群体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归化是指翻译者将原作中的语言、文
化等特征改编成接受读者本地语境中可理解的形式。

异化是指翻译者在不影响原作整体风
格的前提下,将原作中的艺术形象、文字特色、思维活动及文化传统转化为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的形式。

有些文学翻译家认为,归化是一种正确的翻译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通顺的,以及能够使读者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对象。

然而,有些人对归化也有着一定的反对,认为归化会破坏原作的精神风貌,使原作失去原有的特色,令读者无法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者设置的氛围。

而异化则能够更加准确地重现原作的内涵,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精神,从
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要让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真
正体会到原作的风貌,需要翻译者的精准语言加以包容,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的欣赏原作
中的艺术形象、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文学译者应根据翻译对象的不同、接受读者语境的不同,正确地选择归化与异化,将原作最原有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一个新且独特的文学感受。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与异化翻译是诗歌翻译的核心策略,由于诗歌主要是要表达创造性的文学思想,使诗歌能够更加生动地传达意义,因此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反映出更加准确和完整的文化内涵是很有必要和便利的。

首先,归化翻译策略是一种处理诗歌文本和文化元素的重要方法,而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内容主要是根据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整体风格特点来进行写作的,归化的翻译将会根据诗词内容的本质特点,辅以广义的文学语言来反映诗词本身的意义,使得诗词能够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得到准确的翻译。

其中不乏一些描述诗句的形象和修辞特点的词汇,这就要求翻译者有充分的文学功底和认识语言文字的熟悉程度,同时也要求翻译者有较强的创意文字把握和处理能力。

其次,异化翻译是另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它把原诗歌中的抽象思想转化成译词语言所允许的表达的形式,这种方法可以保留诗句的整体性,其枝叶也充分对应于原文的特点。

但异化翻译也很容易拿不起放下,翻译不足当地语言文化背景,以致使译文读者理解意义不准确,这也是一些译者说诗歌翻译要处处拿捏有利度的原因。

以上,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诗歌翻译中不可缺少的两种翻译方法,而要用好这两种翻译方法,则需要有较强的文学功底和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认知能力,此外,也要有较高的创新意识,以便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本质,精准顺畅地传递诗歌的情感和诗句的文学精髓。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一、归化与异化的含义归化与异化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提出来的,后来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实际上是为了抵制强势的外来文化入侵,而导致弱势文化被其淹没的危险。

谈到归化,他特别强调的是强势文化的话语策略,对于异化强调的则是文化干预手段。

归化的目的在于侵吞霸占原文,消除原文的异国情调,给原文抹上译语文化色彩,处于强势文化翻译弱势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时,常常采取这种手段,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中心论。

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构,有利于构造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

当然,异化翻译策略也会破坏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概念,挑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韦努蒂1995:20)。

简单地说,归化就是要把原文作品本土化,翻译时要用译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把原文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要求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这样一来便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而异化则与归化相反,在翻译上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色彩和语言特点,采取原文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二、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边城》英译本中的体现《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茶峒为背景,用优美的笔触,将掌舵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娓娓道来,不仅描绘出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事态民风,同时也展现了当地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更体现出了湘西人民澄澈的心灵,整篇小说突出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风情之美和人性之美。

小说《边城》的英文译本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共同完成的,下面简要举例说明一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该英译本中的体现。

粽子是我国人民在过端午节时食用的传统节日食品,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以往的翻译中,有的将其译为ricedumpling,也有的译为steamedglutinousricewrappedinbambooleaves,这两种都是根据粽子本身的特点或制作工艺翻译的,目的语读者很容易就能根据文字的描绘想象出这种食品的样子。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实践中常用的策略,用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
间的文化差异。

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表现形式,
不过度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

通过异化策略,译者试图呈现源语言
文化的特点和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韵味。

这种策略常见
于翻译文学作品,例如保留原文的地名、人名、习俗等。

但是,过度使用
异化策略可能导致目标语言读者难以理解或感受到源语言文化的真实性。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
和规范。

通过归化策略,译者试图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这种策略常见于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目的是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然而,过度使用归
化策略可能导致原文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丧失。

在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

在保证
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应适当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以及文
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同时,译者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跨文
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处理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平衡关系。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每一部文学作品所使用的特有语言往往会被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记。

同样,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纽带。

文章对西方文学翻译史中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简评,借此进一步深化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

通过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对归化与异化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当最初的不自觉的翻译发展到自觉的规模性翻译之后,就产生了归化和异化的交锋。

最近20 年,在国内的各类学刊发表的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数以百计的文章中,提到“归化”、“异化”,许多学者都从我国的文学翻译入手进行研究,而对于西方文学翻译史中归化、异化的研究情况却鲜有提及。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对西方文学翻译史中有关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简评,借此进一步深化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

一、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
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是众说纷纭,概无定论。

翻译界总是不平静的。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本人也一直在对自己的研究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发展从提出到放弃翻译科学理论这整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同样,对于翻译的方法论研究,也是从不断地深入证明,推倒再证明,再推倒再证明。

异化法和归化法是在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于1995 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的。

作为直译和意译的延伸,异化和归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了语言、文化和美学等范畴。

在翻译理论中,归化和异化是一种理论体系下的两种倾向。

异化译法受到译入语文化价值观的民族偏离主义压力,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感受到异国情调。

如把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鳄鱼的眼泪”,把an olive branch 译为“橄榄枝”,把the cold war 译作“冷战”。

归化译法就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如把love me, love my dog. 译为“爱屋及乌”,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译为“一箭双雕”,把to grow 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

二、翻译例句分析
有人说翻译是个抉择的过程。

而对于译者来说,他始终面临着异化和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在接近作者和接近读者之间找到“融汇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组例句。

例句①“my dear mr .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 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
(j . austen : pride and prejudice , ch. 1 ,ⅴ. ⅰ)
译文一: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了吗?”
译文二: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亲爱的班纳特先生,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了吗?”
从这一段翻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译者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握英语称谓以及中文称谓的关系。

而这里译文一中所说的“老爷”不只运用于中国妇女称呼其丈夫叫“老爷”,一般还用来说明被称呼对象的地位。

宋、元时期,对官有另一种说法,官等于“老爷”可看出译文一是明显的归化法。

这样读者肯定就一目了然,但是否还忠实于原文呢?答案是否定的,翻译成“老爷”不仅会误导读者去多想其是不是还有官职,而且就连最后一点洋气都屏除了。

相比之下,译文二“亲爱的班纳特先生”则更忠实于原文,也不会让读者有更多遐想,通俗易懂更贴近作者的原意。

例句②黛玉道:“你也不用起誓,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姐姐指的是薛宝钗,妹妹是黛玉。

第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版本,另一个是大卫·霍克思翻译的版本:
(ⅰ)“there’s no need f or you to swear ,”said dai - yu ,“i know very well that cousin dai has a place in your heart .
the t rouble is that as soon as cousin chai comes along ,
cousin dai gets f orgotten. ”
(ⅱ) there’s no need to swear . i know i have a place in your heart . but whenever you see her , you f orget all about me.
相比之下,霍克思的翻译更显流畅,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则显得比较中庸,“as soon as cousin chai comes along , cousin dai gets f orgotten”几乎完全保留了中文的语序和语义,这里属于异化,更贴近的是作者,杨宪益夫妇翻译更忠实于原文。

而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s)的地道英文,虽通俗易懂,但是背离了作者的文化和历史,西方人只把它当做一部通俗小说来消遣时间,因此这种归化完全抹杀了原文的实际意义。

三、归化法和异化法相辅相成
在当今国际翻译论坛,引起归化和异化之争的人应该是奈达(nida),而将这一对概念引入你死我活的角斗场的则是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venuti)。

美国翻译家奈达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

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

随着后结构主义时期的到来,奈达受到了以韦努蒂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译论家的批判。

在韦努蒂的眼中“,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
略(strategy),即“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而意译与直译却是两种翻译方法,显而易见,“归化”与“异化”的说法已突破了语言本身的束缚,开始从语言外部考虑问题。

四、总结
通过对以上西方文学翻译历史上的归化与异化的简短审视,我们不难看出,不论归化还是异化,都和翻译目的紧密相联,而每一种主张,又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醒人们在翻译时注意到社会和文化的深层结构。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汉语表达与理解[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吕萍.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j]. 中国翻译,2004,(5)
[3]潘绍中、赫迎红.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2)
[4]彭桦.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特殊作用[j ]. 广州大学学报,2002,(5)
[5]孙利.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02,(6)
[6]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娅(1978~),女,江西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