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精编版
中国女权主义发展历程初探

中国女权主义发展历程初探摘要:女权主义(feminism),也被译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自诞生以来,对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造成强烈的冲击,后来从文学和称谓方面过渡到女性主义。
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是一种理论发展,在这些不同的称谓里包含有女权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递进的过程。
关键词:女权主义搭车解放“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力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显示出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力平等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提法,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考虑在内,同时也减弱了“激进女权”的西方色彩。
另外一些学者则继续使用“女权主义”的概念。
中国的在舶来西方的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土壤上还没有扎根的同时就开始了趋向温和的女性主义变化,所以女权主义在中国都被叫做女性主义。
由“ 女权”而“女性”,这意味着其中怎样的变化?20世纪初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诞生之际,欧洲启蒙运动基础上产生的西方女权运动与现代女性主义观念就开始对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影响。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更是以女权问题为突破口来提倡个人权利、反抗传统文化。
女权问题在那时被视为现代文明的标尺、个性/人性解放的先决条件,甚至意眯着现代男性知识分子的“自我年体”的重塑,如胡适在其译著《贞操论》序中说:“女子问题,女子自己不管,男子也不得不先来研究。
一般男子不旨过问,总有少数觉悟了的男子可以研究。
我译这篇文章就足供这极少数男子的参考。
”毛泽东最早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认为,女性是处在各种封建压制的最底层,但对解放步骤的设想是“家族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周恩来亦提出过这种“自然而然”的女性解放观:“妇女运动解放的对象,是制度不是人物或性别,要是将来一切妨碍解放的制度扣‘破了,解放革命马上就能成功,故妇女运动是制度革命,非‘阶级’的或性别的革命。
中国女权发展史

三.如今女性的现状
在女性解放运动过程中,要彻底根除几千年来形成的旧思想、 旧礼法,仅仅由某几个人去发起一场改革运动是远远不够的, 这需要彻底从思想上发生转变。不过,在新文化运动及以后的 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妇女解放在不断扩大。到今天,除局部地 区外,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如今,女权甚至超过了男权,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
新文化运动正在中国大地如火 如荼的进行着,新思想不断影响 着妇女的言行,在破处封建礼教 的口号下,妇女解放运动愈演愈 烈····
破 封 有 了 妇 制 如 想新 。 建 同 妇 女 的 摒 得文 礼 等 女 权 婚 弃 到化 仪 权 们 利 姻 缠 了运 对 利 要 的 制 足 广动 妇 的 求 提 度 陋 大中 女 愿 获 出 等 习 的提 的 望 得 , 等 , 妇出 束 。 和 强 。 废 女的 缚 渐 男 烈 一 除 认一 被 渐 性 勾 系 旧 同些 打 地 享 起 列 体 ,思 ,
谢 谢 观 赏 !
封建家庭教育男尊女卑 ,认为女子无才便是 德,不鼓励女子受教育。 “女子但令识字,教之孝行礼节,不必多读 书。” 封建社会时期,各个书院均不招收女性。 “女子止主中馈女红纺织之事,不得操夫之 权,独秉家政,及预闻户外事。”
女子无才便 是德
女子缠足
缠足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李后主有位爱 妾窈娘,妩媚风骚,能歌善舞。李煜为她 筑了六尺高的大莲花台子,饰以宝物细带。 窈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屈突而足尖成新 月形,在莲花台上展姿起舞,以博后主欢 心。这种风气随之在民间追求时髦的女子 之中传播开。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死从子仪礼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礼天官九嫔礼天官九嫔??妇德谓贞顺品德妇德谓贞顺品德??妇言谓辞令辞令妇言谓辞令辞令??妇容谓婉娩仪态妇容谓婉娩仪态??妇功谓丝炱手艺妇功谓丝炱手艺??七出七出即即七去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详细整理的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羞而真正浮出了历史地表,女性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着重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和处境进行探讨,由此揭示出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从属被压抑的位置。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菜娜西苏提出来的,着重于强调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中国女性批评家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一定的开敞性,它包含着文学的书写和非文学的书写,包含了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也包括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很难给予高度评价,但可能具有作为女性的自传、女性的反抗、女性的口述史、个体生命史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关于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1)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所创作的一切文学。
(2)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生活题材的作品。
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
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3)指一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女性文学。
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
(4)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
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而后的三四十年代又形成了诸如萧红对女性自我放逐心灵历程的诉说,张爱玲对殖民都会与闺阁政治的指涉,以及丁玲的走向民族叙事等既相互区别有可相互参照的多样化女性书写样式和文本形态。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中国女权意识的发展

中国女权意识的发展众所周知,女子承担孕育生命的重任。
然而中国上下数千年,女子的地位并不高,女子一直被压迫在沉重的苛条教令之下。
女权意识的发展一直受到颇多的阻碍。
历史的潮流注定了女权意识的萌芽、生长。
先从传说说起。
女娲是汉族的母亲,女娲时代正是母族氏(部)社会。
而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之前,女子有着极高的地位,女权达到极致。
古文有云,《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臼季(即晋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之,敬,相待如宾。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也就是说,在大部分中国女子都自以为不配有和丈夫相等地位、大部分男子自以为高贵的时候,还是有一部分的人有一定的女权意识,懂得疼爱妻子。
南朝宋时期,有一名颇受现代腐女关注的女子山阴公主。
刘楚玉曾经向废帝(刘子业)说:“孤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
陛下六宫万数,而孤惟驸马一人,事太不均。
”这位颇受关注的女子有着极强的女权意识,勇敢的坚持着自己的思想。
一句“事太不均”,冲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在中过女权意识上打出了一个响亮的炮仗。
太武皇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木兰不在家做一个守妇道的乖乖女,而是她骨子里的女权意识觉得自己不输男儿,替父从军。
明朝末年曾有一位冲破束缚的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秦良玉。
然而,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女子一直被所谓的男权主义压迫着,女子也是人,女人的不幸是社会的不幸。
在殷商时期,卜辞中就有“贞,有子”和“不佳,有女”的内容;韩非子也云:“产男则想贺,产女则杀之。
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迁

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迁关于中国女性主义思潮的流变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空白期(中国封建社会及以前)、引入期(20世纪初期到新中国成立)、畸变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其中,第二时期与第三时期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为了论述的方便,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区别不同社会性质的一个分界点。
1. 空白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里,华夏历史上虽然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女性,但是传统文化并没有孕育出像西方那样激烈的、富于战斗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女性主义思潮。
所以,这一漫长的时期,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女性主义思潮的空白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
中国文化在构造阶级等级的同时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的本体论和价值观。
周易和易传的哲学就是从天地、日月、阴阳、乾坤的天人秩序来论证男女的尊卑、内外、刚柔、贵贱的关系;儒学的创始人孔孟的重“人道”的伦理主义把这种秩序人道化和具体化了;到了汉儒那里,从天人合一、感应出发,论证“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秩序的永恒性,从阴阳五行来求证“三纲六纪”、“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宋代理学家从“太极”、“天理”来论证“三纲五常”的普遍性和“灭人欲”以“存天理”的必要性……,到了封建帝国后期,儒释道合流,多重文化构设将性别制度的不平等论证成天经地义的永恒真理。
对于中国来说,女性主义的确是“欧风美雨”下的泊来品。
封建社会中,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的纲常伦理思想对女性的极大束缚,中国没有女性主义思想产生的先天土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但是中国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几千年以来,“慈母”与“严父”这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孝”这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赋予了作为母亲形象的女性以相当的家庭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 女性的才智和创造力只能体现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中,发挥着“静能制动”,“柔能胜刚”,“无为而无不为”的家庭关系协调员的作用。
女权主义在中国..

女权主义被认 为是“无病呻 吟”,中国妇 女地位已经普 遍高于西方世 界,搞什么女 权主义
西方女权主义
第一阶段:
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女权主义兴起和发展,当时的女权运 动是与反封建运动结合。——早期的女权主义对理论层面上的差 异性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自然性别来展开。
第二阶段:
女权主义在20世纪 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基调是消除两性 差别。这一时期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的基调是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 分析性属所造就的两性性格的差别,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差别 等。
文革
新中国
“男女都一样”实 际上是“女人男性 化”,“女性雄 化”,即把“男女 平等”理解为“等 同男子”。这种畸 形的平等,实际上 忽略了女性自身特 殊的自然本性与社 会本性。
改革开 放
共和国政府颁布的 第一部重要法律— —婚姻法(1950 年4月13日,5月1 日实行);《劳动 保护条例》 (1951);《选举 法》;《宪法》
中国女权主义
缠足与婚姻
儒释道合流,多 重文化的构设
传统背景
被奉为女教经 典的“女四书”
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
近现代发展
维新和 新文化 运动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中提出的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个性 解放等观念已被引 入中国最先提出男 女平等思想的康有 为在他变法前写的 《大同书》中用大 量篇幅论述了妇、“我 喜欢,我愿意”
“阴阳思想” 对策思路
绝对的平 等就是对 自由的侵 犯。
未来展望
THANKS
谢 谢 聆 听
第三阶段:
女权主义发展在20世纪80-90年代,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 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这一时期的研究注重关于女性更加重大的 紧要问题和其解决方法,并对出现的各种女权主义理论做了一个 综合的考察,从而发展成为有着众多流派分支的理论体系。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史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史1. 前言女权主义是指通过争取平等地位和权益,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的一种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
在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女权主义的历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女权主义的萌芽中国女权主义的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探讨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的议题。
鲁迅、陈独秀等知名人士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关注女性权益和社会地位的改善。
这为后来的女权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3. 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女性解放的初步实现在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女权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妇女解放问题,并积极推动一系列妇女权益的改革。
《妇女解放纲领》的颁布,带动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性开始参与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妇女地位的提升成为时代的重要变革之一。
4. 文化大革命时期:女权主义的暂时停滞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而混乱的时期。
随着政治运动的展开,女权主义的发展遭受到了重大挫折。
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议题被压制,女性的地位和权益遭受到了打击。
然而,一些勇敢的女性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权益,他们的努力为中国女权主义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5. 改革开放时期:女权主义的复兴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女权主义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一系列女性权益保障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保障。
女权组织和倡导者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女权主义的影响力。
6. 当前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当前社会,中国女权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显著的提高,女性的参与度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性别歧视和父权制度的存在仍然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构成着阻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
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一、女权主义的概念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
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
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
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千古一帝—武则天,晚清五十年,尽在此女慈禧太后,安史之乱的杨玉环以及两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这些人物的出现难道不能代表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吗?没错,这些女性都非常杰出,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些女性也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很多年才出那么一个。
而女性主义既然称之为一种主义就,就应该是大范围的,能够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
并不是一个或两个的出现就可称之为起源的。
所以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起源还要从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传入开始算起。
2、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女权主义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阻碍,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且一直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附属品。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女权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较将女性主义介绍到中国的是朱虹,她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校详尽的评述了女权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现实表现及其影响,拉开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序幕,具有启蒙的意义。
九十年代,世界妇女大会的到来成了女权主义的新起点。
“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被带入中国,也第一次把妇女权利纳入了人权的范畴。
“社会性别”的概念挑战了八十年代男女性别自然化的“本质主义”思维,而把性别归为社会构建的结果,这也形成了九十年代后期的女权主义的根本动力——消灭操演着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运作机制。
随着中山大学的教授艾晓明在2003年创立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并带领学生排演女权主义话剧《阴道独白》,中国的女权主义思潮逐渐地走向了大众。
2012年,青年女权倡导小组BCome在北京成立。
以肖美丽、赵思乐和艾可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被媒体称作“青年女权行动派”。
她们充满了创造性和行动力,有时甚至有些荒诞。
她们把平权倡导诉诸话剧和行为艺术当中。
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平权行动有倡导反家暴的“带血的婚纱”街头行为艺术、抗议高考招生性别歧视的“剃光头亮瞎教育部”行动、呼吁男女厕所厕位比例不均的“占领男厕所”等行动。
这些行动给她们带来了不少年轻的支持者,也有的放矢地推动了国家政策上的一些改变。
她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自我赋权,她们更多地想要影响制度,做游戏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西方的女权主义通常发展为多个流派,而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个方面的具体关怀。
在现实话语的实践中,中国女性成长为话语主体,为社会的全面解放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流派。
四、中国与西方女权主义的差异1、起源过程和目的不同“中国的女性解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发的以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运动,女性平等地位问题首先是由近现代史上那些对民族历史有所反省的先觉者提出,后来又被新中国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定下来的”。
从这句话既可以看出,中国的女性主义并不是西方那样,为女性的权利和幸福而战斗,而是在民族危机和封建压迫下,作为人的解放而发展的,所以一开始的目标就不同,发展的方向也就有所改变。
中国的女权运动必然是在民族兴衰的大背景下才能被提及2、中国的女权主义较为温和,而西方的女权主义比较激进。
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强调阴阳调和,讲究孝道。
女主内,男主外。
在家庭中女性还是有一定权利的。
而西方女性在和父权制抗争的同时,还要和不同形式的反女权思想进行斗争。
并且收到不同传统文化影响的中西方女性,在性格上大体还是有差别的。
中国的女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当一个贤妻良母,学会温婉,顾全大局,做一个“淑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女性抗争意识都比较薄弱。
而西方的女性经历自由民主平等的熏陶,本性中就有一种权利的主体意识,因此总是能够主动的,积极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3中西方女权主义中男性所起的作用不同。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女权主义起源来说。
中国的女权主义并不只强调女性自身个体解放,也不直接与国家、民族、社会以及男性群体对立,而是能够和男性结成同盟,把个体融入救亡图存的革命群体洪流中,个体权利让位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
”所以男性在这一过程中起来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国妇女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女性用200多年完成的社会化。
4、中国与西方女权主义内涵上有所差异。
西方的女权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变异。
由“女权主义”变为“女性主义”由“妇女解放”变为“解放妇女”处于目标失落与对象错位的尴尬之中。
五年前在一次采访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英桃教授说道:“中国人一谈起性别问题,常常会声明‘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好像自称女权主义者是丑陋的事。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女权主义常常被丑化,甚至被妖魔化。
”有些人倡导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平等。
男人办到的女人也要办到,甚至是大女子主义。
这无疑是忽视了客观现象,漠视性别差异的。
但这种女权主义在当今中国却好似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以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慢慢的偏离了其原本的方向。
五、女权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了迅猛发展,社会环境也大幅度改变,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也随之转化。
女权主义也不再被当作民族解放的催化剂,而被赋予了其真正的意义:为女性争取权利,幸福和自由。
当然这里所说的女性主义是理性的合理的女性主义,不是倡导男女绝对平等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使得中国广大女性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妇女代表以新中国主人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
1986年我国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201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城乡低收入组中,女性比男性高19.6和31.4个百分点;在城乡高收入组中,女性比男性低38.2和51.2个百分点,可见在工资收入上女性还是处于不利地位。
不仅是工资收入,在就业机会发展机会上女性都处于劣势。
这些事实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一些政策相继出台。
各界人士给与了更多的帮助,广大女同胞们也纷纷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
. 2015年的春晚被女权主义者抗议“歧视女性”。
报道说,网络上发起抗议春晚歧视女性的请愿书征集到了1300个签名,并且得到了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日报》和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
这封抗议信指出,今年的春晚有44处针对未婚女性、家政、全职妈妈和其他人士的歧视现象。
抗议信的联名者要求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和晚会导演进行道歉。
还有周国平“直男癌”事件、“武媚娘剪胸”事件等等都有女权主义者的身影这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出现无不在说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开放,逐渐与世界接轨,女权主义要发展就必须要吸收欧美女权主义的精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克服自身的弱点,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不单单以某个社会事件来吸引眼球,而是以渊博的知识,实际的成效,合理的思维来推进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女权主义才会被人们真正接受和喜爱。
参考文献: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探索与崛起老子阴柔之道与中国当代女权主义唐超前沿 2012(3)二十世纪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宋敬敬牛瑞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八期后现代女权主义对我国当代女性的意义吴瑕中国女权主义的国家革命责任及男性特色--兼论中西方女权主义差异《广西社会科学》 -2015年3期程铭莉赵海月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 -2008年2期李燕从女权到女性——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与变黄剑,苏州大学,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施旻, 2003年02期,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吉丽娜,吉林大学女权主义方法论意义的中国化解读于晓琪,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02期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闫占萍;延安大学;社会研究(2011年14期)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意识曾艳兵,台州师专学报, 199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