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赤眼蜂如何防治玉米螟

放 赤 艰 蜂 , 使 其 将 卯 产 在 乇 米 螟 印 内, 而 使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 ,
达芋 J 】 防 治 玉 米 螟 的 目的
开 始数 第 l 5条 垅 为 第
步 为筇 一 个释 放 点 ,
・ 个 放
} f } 垅
岛及 栽树 犁 ,宵适 时修 9 顶端
, ¨ 旰 盛 的 枝 条 .通 常 栽 l 建
分之 一
磷 、钾 施 肥 比例 为 I:2 :1
推广 植 物 营 养 诊 断 和配 ‘ 施肥 ,
议修 低处 及 1 人 J 部细短 卡 支祭.以
造通风Ⅱ 枝 I : 优 美 的俐 J 秋
放 的
( 绿 . 椭保 )
必 须 连 片 ,应 存 米 蝮 产 卵 } J J ! 引 的一 I J 『 } j J 背 光处 ,方法 为选 一 J f : 始放蜂 . f i 地放 蜂 总 : 2 、 水怖 株 r f t 部 叶 片 .将 叶 片 m 卜
蚓{ = I ! 的 侏 行 为 0 . 5 X 0 . 5水 2 6 6 6铢 / 【
第 一 次
f t 午或 大风天 , 地 1 万 .第 避开 t
仃赶降
的【 I l f , 后推 l 0 天, 第 ・ } 欠放蜂 .
5 ~ 7人 第 二 次 放 蜂 ,j 江 次 放
蜂 l 0 0 0 0
一
次
地 1 万 头
m .幢 任雨 后 放蜂 ,小雨 / f 影响
3 . 蜂 卡 别 法 :将蜂 1 均
分开 ( 一般 每 个 蜂 卡 约 7 ( ) 粒 柞
( 2) 取 到蜂卡后 , 、 【 { I J 圳刮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做到“一清楚、二全面、三注意”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做到“一清楚、二全面、三注意”作者:孔令峰李桂萍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24期赤眼蜂是一种寄生在昆虫卵内的寄生蜂。
赤眼蜂常见的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二十多种。
我们现在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它是人工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蜂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作用机理是:赤眼蜂雌蜂的成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蜂卵以玉米螟的卵液为养料,并取食玉米螟卵内的营养,在玉米螟的卵内很快孵化为幼虫,幼虫在玉米螟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经交尾后,又继续去寻找新的玉米螟虫卵作为寄主寄生、繁殖。
如此循环使玉米螟在卵期不能孵化出幼虫,将玉米螟消灭在卵阶段。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只有在玉米螟产卵期时释放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因此要准确的掌握玉米螟成虫的发生时间、产卵习性及落卵数量及规律。
抓住最佳放蜂时期,利用适合的释放方法和技术,达到理想的防治玉米螟目的。
1 清楚赤眼蜂的生活史赤眼蜂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纹翅卵蜂科、赤眼蜂属。
寄生在许多害虫卵内的小型寄生蜂。
赤眼蜂的成虫体长约0.3~1.0mm,体呈黄色或黄褐色,复眼和单眼均呈红色,故称为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为完全变态昆虫。
它的各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蜂四个发育阶段,完成这四个阶段叫做一个世代。
一般完成一个世代历期约12天左右,其中卵期1.5天、幼虫期2.5天、蛹期7天,发育到成蜂后经20小时左右破卵飞出寄主卵。
2 全面正确掌握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只有在害虫产卵期时释放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要准确、详细掌握玉米螟成虫的发生时间、产卵习性和落卵数量及规律。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其幼虫俗称钻心虫、箭杆虫等,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各地玉米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受害。
钻心虫在玉米喇叭口期取食叶肉或将纵卷的心叶蛀穿,致使叶片展开后出现排列整齐的半透明斑点或孔洞,俗称花叶,抽穗后钻心虫钻蛀穗柄和茎秆,导致运输管道受影响,籽粒干瘪,青枯早熟,严重时风折倒伏,危害雄穗造成折蓼。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

赤眼蜂蜂卡。
率 =穗 上 部 折 秆 产 量 损 失 率 X 穗 上 部
折 秆 株 率 +穗 下 部 折 秆 产 量 损 失 率 × 穗 下 部 折 秆 株 率 +穗 柄 受 害 产 量 损 失 率X 穗 柄 受 害 株 率 +秆 受 害 产 量 损 失
2 . 1 . 2 放 蜂 时 间 与 次 数 当 玉 米 螟 始盛期 且化 蛹率 达到 1 5 %左 右 时 , 后 推l 0天 为 第 一 次 放 蜂 最 佳 时 间 。 第 一 个 示 范 村 可 于 7月 4 日、 9 日和 1 4日 放 蜂 。第 二 个 示 范 村 可 于 7月 1 4日、 1 9 日和 2 4 日放 蜂 , 即 每 个 示 范 村 放 蜂 3次 , 每 次 间 隔 5天 。 2 . 1 _ 3放 蜂 数 量 与 方 法 放 蜂 卡 的 方法。 可 以 选 择 一 株 长 势 健 壮 的玉 米 , 将 玉 米 秆 中部 一 个 叶 子 沿 中间 撕 成 两 半, 一 半放上蜂卡 , 之 后 向茎 秆 下 方 卷 成筒状 , 用 别 针 或 牙 签 固定 住 。 放蜂 的 总数 量一般 为 2 2 . 5万头/ 公 顷 ,分 3 次放 , 每次放 7 . 5万 头 。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田问防效测定与评估
口 韩 闳博
玉 米 螟 是 威 胁 玉 米 产 量 比 较 严 重 的害虫之一 , 如果处 理不当 , 会 导致 玉 米年产量损失 8 %左 右 , 严 重 的 会 达 到 2 0 %。 玉 米 螟 对 玉 米 的 危 害 主 要 是 对 果 穗 和 籽 粒 ,这 种 危 害 严 重 影 响 玉 米 产量。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进 行 玉 米 螟 防治 , 是十分有必要 的。 本 文 从 赤 眼蜂 防 治 玉 米 螟 的 优 势
赤眼蜂的认识及防治螟虫技术

赤眼蜂的认识赤眼蜂的认识及防治螟虫技术目的:通过对赤眼蜂的形态,防治原理,优点等特点的认识,了解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意义和作用;并重点说明了田间施放赤眼蜂技术及注意事项,对实践中提高赤眼蜂田间寄生率和羽化率进行正确指导,有效地防治螟虫为害,使防治成本降低,收入增加,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1、生物形态及品种成虫大小0.3-1毫米,复眼或单眼均为红色,顾名思义称为赤眼蜂。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知的赤眼蜂种类共有82属747种,而我们繁殖和释放的为螟黄赤眼蜂。
2、赤眼蜂的防治对象赤眼蜂防治对象很多,而我们利用的螟黄眼蜂不单单只防治甘蔗螟虫,而且对水稻、玉米和棉花等作物害虫均有防治效果。
3、赤眼蜂的防治原理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害虫,主要有甘蔗黄螟、二点螟和条螟,也故称为“甘蔗钻心虫”。
赤眼蜂是一种专性卵寄生蜂,成蜂在田间主动寻找寄主卵(害虫卵),并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中,在害虫卵里吸食物质供自己生长发育,被寄生的害虫卵物质被子吸干后,便不能再孵化幼虫出来为害,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4、国内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历史及成就我国研究赤眼蜂始于1934年,解放初期,广东省华南农学院蒲蛰龙,农科院落刘志诚在广州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害虫和人工大量繁殖研究。
广东省平沙农场连续释放赤眼蜂防治蔗螟27年,广东省红旗农场应用赤眼蜂18年,害虫虫口密度逐年下降,害虫天敌逐年增多,广东省丰收糖业公司2006-2007年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虫害率从42.75%下降到13.45%,下降了29个百分点;枯心率从12.79%下降到5.23%,下降了7.6个百分点,防治效果明显。
5、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优点螟黄赤眼蜂是一种专性寄生生物,具有保护环境的特性,主要体现如下几点:(1)、不污染环境。
从繁殖到田间释放,每个环节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不破坏生态平衡,可以保护自然界多种害虫天敌。
作为专性寄生生物,在甘蔗田间只对螟虫有防治作用,对其它物种无影响,保证了天敌的多样性。
玉米螟绿色防控-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推广应用

·101·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3期摘要:玉米螟是我县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常年损失5~10%左右,重发生年损失达20%以上,严重影响我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我县大面积推广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从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玉米;玉米螟防治;绿色防控;赤眼蜂;放蜂方法;防效1 我县玉米螟发生情况玉米螟在彰武县一年发生二代,以二代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根茬处越冬,翌年春化蛹、羽化、繁殖为害,每年由于温度、湿度不同,各虫态的历期有所不同。
彰武县一代玉米螟危害盛期一般为6月中旬,二代玉米螟危害盛期为8月初。
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原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作用达到防治目地赤眼蜂喜欢找初产下来的新鲜卵寄生,因此防治时要搞好玉米螟的预测预报,使释放赤眼蜂的时间与玉米螟的产卵盛期相吻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防效。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是我国目前人工繁殖量最大和应用范围最广的寄生性天敌产品。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方法近几年,玉米螟在我县连年发生,严重制约着彰武地区玉米产量的提升,十年来连续进行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示范,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2014年我县全覆盖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非常可观。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并且能更好的保持生态环境,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切实可行。
3.1 释放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或田间百株卵量达到1~2块时),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时期。
一般在6月中下旬,间隔5~7天放第二次,共释放2次。
3.2 释放蜂量共释放2万头/667m 2,分2次释放,第一次释放1万头,第二次释放1万头。
3.3 释放方法按亩放蜂量,每次放4点/667m 2,即以据田边15步,边行15垄为第一放蜂点,并以此放蜂点依次间隔30步,30垄为下一个放蜂点,均匀分布,用玉米秫秸或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
玉米应用赤眼蜂生物防治增产技术

初 ~6 月初 ,每5 调查 1 ,从6 日以后 ,每 隔3 调查 1 d 次 月1 d
次 。调查方 法是 :每个 测报 点需 指定 一个测报 样 点( 玉米
垛) ,每 次 调 查 抽 取 10 玉 米 秸 秆 ,按 钻 柱 孔部 位 进 行 剖 0株 杆 ,调 查 玉 米 螟 幼 虫 、 蛹 的 活 虫 数 和 死 虫数 量 ,并 逐 次 详 细 记 载 ,做 好 统 计 分 析 ,掌 握 好 玉 米 螟 幼 虫 的 冬 前 基 数 和
C N SE OR C T E HI E H TI UL UR AB R TS ST AC
玉米应用赤眼蜂生物 防治增产技术
王会 君 杨玉秀。 刘思军。 侯庶恪 王 赫
( . 宁省大连市金 州区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 ,辽宁 大连 ¨6 0 ;2 辽宁省大连 市金州区亮 甲店农业技术推 广站 1辽 10 . 辽宁 大连 16 0 ;3 辽 宁省大连 市金州 区北乐农业技 术推广站 ,辽宁 大连 16 0 10 . 1 1 ) 1 0
民 欢 迎 。现 简要 介绍 赤 眼 蜂 生 物 防 治 技 术 、 增 产 机 理 及 增 产 效益 。
13 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 .
() 1因赤眼蜂孵化速度 比较快 ,因此在发放 赤眼蜂卡 时 需做到有 计划 、有步骤 、快速 及时将赤眼蜂卡发放 农户手
中 ,并 于 当天 将 蜂 卡 释 放 到玉 米 地 里 。
经多年调查统计 :赤眼蜂在玉 米螟 卵块 中寄生率 可达 9 %以 上 ,在 卵粒 中寄生率可 达9 %,总体平均 防效可达 3 5 8 %。赤 眼蜂较高 的寄 生率 ,彻 底破坏 了玉米螟 卵块的正 3
化蛹率。从6 月初 ~6 0 月2 日每隔3 进行 百杆取 样剖杆 ,主 d 要调 查玉米螟幼虫的化蛹率 和蛹的孵化率 ,及时掌握 玉米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好 的防 治效果 和 显 著 效益 , 项 生 防技 术 已 成 为全 这
市 大面 积 开展统 防 统 治 、 制玉 米螟 危 害 的 有 效 措 控
施。
1 赤 眼蜂 防 治 玉 米 螟 的 主 要 特 点
1 1 防治效 果好 .
放 蜂 后对 田间 玉 米螟 卵 寄 生情 况 进 行调 查 , 并
要 , 19 从 9 4年 开 始示 范应 用 赤 眼蜂 防治 玉米 螟 , 到 20 0 0年全 市 累计应 用 面积 2 . 3万 h , 到 了 良 13 m。 收
门会 议 , 层层 分解 落 实 。有 的把 其 纳 入 乡 村 干 部 的 政绩 考核 内容 , 各 地 各 级 及 早 明 确 任 务 , 中有 使 心 数, 早做 安排 。二是 组 织 早 建 立 。 为 了保 证 生 防任 ’ 务 的完成 , 市几 年 来 一直 采 取 组 织 集 团 技 术 承包 全 形式 , 成 了 由市 、 、 领导 和技 术 人 员 参 加 的 承 形 县 乡 包集 团 , 到 层 层 负责 , 层 有 人 抓 , 做 层 一抓 到底 。三 是 培 训 早 进 行 。为 了 宣传 生 防 , 及 生 防 技 术 , 普 从 19 9 4年冬 开始 从 上 到 下 开 展 了广 泛 韵 生 防技 术 培 训, 市站 复制 了生 防 录像 带 及有 关 技 术 手 册 等 。四
应用 赤 眼蜂 防 治 玉米 螟 , 公 顷放 蜂 3 每 O万 头 , 分 两次放 蜂 , 每公 顷蜂 卡费 用 1 . O元 ; 配制 成 的 8O 而
繁殖赤眼蜂 防治玉米螟

究 竟 保 存何 处 为 合 适 ? 我 们 又 将 种 蜂 分 别 放 至 冰 箱 ( 恒 温 4一 S 温
,
高
由 于繁 殖 剧 增 ( 蜂 的 繁 殖 速 度 约为 玉 米
,
c
)
、
室 外百 叶 箱 ( 变
螟 繁 殖 速 度 的 4倍 )
至 8 月下 句 寄 生 率 达
。
最冷为
“
一
7
“
c
)和 室 内 保 湿 沙 笼 内 (
,
夺 取 粮 食高 产
,
眼蜂 最活跃
。
对 玉 米螟 寄 生 率 最 高 时
、
进行
我 咬 匝 过 田 间 调 查 和 室 内词 养
, ,
,
墓本
采 蜂 当次 年 玉 米 螟 第 一 代 对 玉 米为 害 期
时
, ,
二 代 特别 是 第一
,
上 掌握 了 赤 眼 蜂 的 繁殖 技 术
通过三 年 田 间 对 玉 米螟 卵 寄
:
第三 代发 生 于 8 ) J
。
{ 卜 甸至
,
一
发生 (
产卵 )
,
即 分 批 向 田 间 放 蜂 治螟
:
为 害 夏 玉 米 穗期
、
在 豫北 发 生 的 特 点
。
我 们 把 全 部工 作 简 单 总结 为
“
秋季 采蜂
”
,
是
一代 重
二 代轻
。
、
三代 又重
,
冬季 保 种 无 到
春 季繁 殖
,
夏季 放 蜂
7
、
第二年 3 月底 4
(
生 于 5 月 )戊 至 6 月 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粮食及其制品品质及安全性日益重视。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它的发生危害会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铃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1]。现就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作一探讨。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玉米螟谷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广,持续性大,危害大,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个世界性的害虫,凡有玉米栽培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玉米螟发生。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折寮、掉棒、风蜇、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多年研究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50~70头/百株,玉米减产5%~7%;中等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70~90头/百株,玉米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百株,玉米减产13%~15%。螟虫平均在180头/百株以上为特大发生年,玉米减产20%以上。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为2500万hm2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造成产量损失在10%以上,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仅辽宁省每年因玉米螟的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6.5亿元。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仅为0.2~1.0mm,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赤眼蜂外形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银光,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上面有1对复眼和3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因其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又称红眼蜂[2]。由于赤眼蜂非常小,因此在感官上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作用,很多放过赤眼蜂的地区,一些农民都说看不到它起了什么作用,不像施农药那样,虫子死了,效果立竿见影。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即主动寻找新鲜的玉米螟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生长发育,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育蛹及成虫等5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卵消灭在卵初期,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3]。
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必须协同当地的植保部门,搞好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工作,在确切掌握害虫卵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及放蜂计划。在放蜂时期上,赤眼蜂对寄生卵的新鲜程度有严格的选择性,所以放蜂时期很关键,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第1次放蜂在田间玉米螟卵初期[4],以辽宁省中部地区为例,当玉米螟幼虫的
活蛹率达15%左右,再往后延10d即为第1次放蜂适期,我国北方地区防治1代玉米螟是在6月下旬至7月初,此时正是玉米喇叭口期,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20%,螟卵孵化后螟虫均集中在玉米鲜叶内,成活率高,又主要危害雄穗,临近蛀茎危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导致折雄影响授粉,破坏玉米功能叶和折秆,因此控制住这阶段的螟卵至关重要。第2次放蜂再往后推5~7d,是在玉米螟卵发生的盛期以前。此时,玉米已经抽雄,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45%,这些螟卵孵化后,螟虫大部分集中在雌穗顶部危害,这次放蜂主要是控制玉米螟对雌穗的危害,在放蜂数量上,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的搜索能力,一般释放量为22.5万头/hm2
。在放蜂方法上,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
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放30~45点/hm2
,将赤眼蜂卡均匀布
置在玉米田间,选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做到防晒挡雨。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成本及效益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农民投入约30元/hm2
,可挽回
粮食损失525kg/hm2左右,以每年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下转第203页)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鲍晓来(辽宁省绥中县农广校,辽宁绥中125200)
摘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总结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了其成本及效益,以期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原理;技术;成本中图分类号S476.3;S435.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199-01
收稿日期2010-12-28
植物护理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3期
199!!!!!!!!!!!!!!!!!!!!!!!!!!!!!!!!!!!!!!!!!!!!!!!!!!!!!!!!!!!!!!!!!!!!!!!!!!!!!!!!!!!!!!!!!!!!!!!!!!!!!!!!!!!!!!!!!!!!!!!!!!!!!!!!!!!!!!!!!!!!!!!!!!!!!!!!!!!!!!!!!!!!!!!!!!!!!!!!!!!!!!!!!!!!(上接第198页)
材线虫病的危害性,增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依法采取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积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以“疫病不除、预防不止”的决心,切实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工作。要搞好监测工作,早发现,早治理,在疫情发生面积小、危害程度轻时下大决心、下大力气进行防治,尽量把松材线虫病消灭在萌芽状
态中。3参考文献
[1]汪中良.安庆市松材线虫病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14):160,165.[2]李鸿飞.浅述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对策[J].现代园艺,2010(8):41-42.[3]方贤华,郭树林,翟田俊.舒城县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
技,2010(11):179-180.[4]王国明,赵颖,陈斌,等.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
样性的动态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2):170-177.
(上接第199页)面积66.67万hm2计算,农民可多挽回粮食损失35万t,玉米价格按0.8元/kg计算,每年增加收入近2.6亿元,投入产出比较高,长期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使一些天敌昆虫免受化学农药的杀伤,不仅可使赤眼蜂在田间建立起优势种群,也可以使其自然天敌昆虫的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对害虫的控制水平,保持自然界昆虫的生态平衡;同时也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根据十几年来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实践经验,以及持续放蜂治螟的效果证明,凡是长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地区,由于螟虫数量逐年下降,而使螟害下降,化学农药的残留得到控制,生态
平衡得到恢复,保证了玉米生产高产优质。据统计1996—2004年,仅辽宁省放蜂治螟面积就超过280万hm2
,平均防
治效果达到65%,共挽回玉米损失147万t,农民挽回损失近12亿元,可见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参考文献
[1]王立达,赵秀梅,周传余,等.应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效果研究
[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69-71.[2]武予清.加快玉米螟赤眼蜂群体的改良、生产和应用[J].种业导刊,
2010(6):8-9.[3]王楫,杜冬梅,张立军,等.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
科技,2010(17):164.[4]王会君,杨玉秀,刘思军,等.玉米应用赤眼蜂生物防治增产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2010(2):172,157.
(上接第200页)利生长。二是人工防治,在棉花出苗后,人工封土并利用薄膜的高温效应将其烫死,减轻其对棉苗的危害[3-4]。由于龙葵随着滴水的进行,深层土壤的种子就会萌发,形成了棉田总是有龙葵的现象。这就要求滴1次水拔除1次,特别是7—8月龙葵开花,正是新疆地区棉田打顶后时期,应对龙葵进行1次彻底的清除,从而减少翌年的危害。3参考文献[1]张玉聚,孔建.50%禾宝乳油的除草原理与应用技术[J].河南农业科
学,1997(5):18-19.[2]刘辰华,杨春燕,贠清峰,等.棉田除草剂种类及其使用技术[J].中国
棉花,2010(2):4-6.[3]高孝华,李凤云,曲耀训.棉田除草剂应用新技术———播种盖膜后喷
药[J].中国棉花,2010(1):33.
[4]孙友庆.隔年超薄型除草地膜可用于棉田除草[J].中国农学通报,
1997,13(2):41.
(上接第201页)非必要地面覆盖物,以减少马陆栖身所。5结语
通过大面积积极防治马陆试验,本着安全为重,高效、经济、环保的原则,选用物理机械防治方法,不仅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人畜安全。在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上,以阶梯式隔离为主,不仅降低了防治成本,而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马陆防除。同时,选择残效性、渗透性混合药剂对同
一田块以不同时段重复喷药等,马陆密度已明显降低,防效显著。6参考文献
[1]陈昭君,张学文.台湾奇马陆科(倍足纲)的分类研究[D].高雄:国立中
山大学,1992.[2]张崇洲,张福祥.蜈蚣和马陆[J].生物学通报,1983(6):6.[3]张乃光,张崇洲.滇带马陆属及其一新种(倍足纲:奇带马陆科)[J].动
物分类学报,1989,14(4):415-418.[4]陈建秀,孟文新.雕马陆属一新种记述(倍足纲:异蛩目:仿角囊马陆
科)[J].动物分类学报,1991,16(4):394-397.
5节节麦、多花黑麦草、日本看麦娘、早熟禾、蜡烛草等禾本科麦田杂草化除技术近年来,禾本科杂草在小麦上的危害逐年加重。节节麦、多花黑麦草、蜡烛草等已成为麦田难以防除的恶性禾本科杂草。对这类麦田杂草的防除,可在小麦冬前期或小麦返青期,对以节节麦、日本看麦娘、蜡烛草为主的麦田可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375~450mL/hm2+助剂或70%氯唑磺隆水分散粒剂60~75g/hm2+助剂,对水450~600kg均匀喷雾。以多花黑麦草等为主的麦田可用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300g/hm2,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450~600g/hm2,对水450~675kg茎叶喷雾,可以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甲基二磺隆对小麦安全性较差,施药过晚、施药不匀、施药量过大易发生药害。6野燕麦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麦田杂草化除技术对这类麦田可在冬前小麦三至五叶期,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87.5g/hm2,对水450~600kg喷雾,对野燕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