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合集下载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摘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总结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了其成本及效益,以期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原理;技术;成本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粮食及其制品品质及安全性日益重视。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它的发生危害会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

赤眼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铃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1]。

现就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作一探讨。

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玉米螟谷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玉米螟分布广,持续性大,危害大,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个世界性的害虫,凡有玉米栽培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玉米螟发生。

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折寮、掉棒、风蜇、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据多年研究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50~70头/百株,玉米减产5%~7%;中等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70~90头/百株,玉米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百株,玉米减产13%~15%。

螟虫平均在180头/百株以上为特大发生年,玉米减产20%以上。

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为2 500万hm2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

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造成产量损失在10%以上,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仅辽宁省每年因玉米螟的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6.5亿元。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作者:李腾来源:《吉林农业》2019年第10期摘要:玉米螟,又名钻心虫、箭秆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昆虫,是世界性害虫,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从而造成玉米减产。

根据其发生特点,采取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可以有效降低其为害程度,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关键词:玉米螟;发生特点;防治方法1玉米螟发生特点在我国境内分布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个品种,其中以亚洲玉米螟为害为主,主要为害玉米、高梁、谷子、水稻等粮食作物。

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从南到北逐渐递减,在辽宁省调兵山市一般一年发生2代。

玉米螟一般情况下卵期为3-5天;幼虫期第一代为25-30天,第二代为15-25天,越冬老熟幼虫可长达200天以上;蛹期为7-11天;成虫寿命为8-10天。

成虫昼伏夜出,具有明显的趋光性,飞行能力较强。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补充营养,1-3天后即可完成交配。

雄蛾习惯多次交配,雌蛾一般一生只交配一次。

雌蛾交配1-2天后开始产卵,每个雌蛾产卵约300-600粒。

玉米螟以幼虫蛀秆为害为主,幼虫多为五龄,前三龄主要在叶心、雄穗、苞叶以及花丝处为害,四龄以后,大部分钻人茎秆内为害。

幼虫咬食叶片,形成花叶,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幼虫咬食雄穗,造成折雄,影响授粉;幼虫咬食茎秆,导致折秆,破坏植株内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幼虫蛀入雌穗,造成雌穗发育不良,空秕粒增多,从而降低玉米产量。

2主要防治方法2.1农业防治方法2.1.1消灭越冬虫源将带有越冬代幼虫的秸秆用做燃料使用,在其化蛹前尽量烧完;或将玉米秸秆铡碎留作牲畜饲料使用;对用于塑料、造纸等工业用途的秸秆、穗轴进行封垛存放,且尽可能做到隔年使用。

在越冬代幼虫羽化前,处理玉米茎秆是降低第二年玉米螟虫来源的有效措施。

2.1 2选用抗螟品种的玉米种植抗螟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环保、安全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已鉴定筛选出一批抗螟品种,选出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抗虫自交系,并推广种植了丹玉13等抗虫杂交种。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种植业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每年仅病虫害就造成约1000万吨的产量损失。

2007年农业部主推的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采取农业(如选择抗性品种、适时播种、合理施肥、控制田间积水、结合间苗及时拔除病苗、减少田间菌源、适时收获等栽培措施和合理轮作、间作、土壤深翻等耕作措施)、物理、生物技术,协调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本文选摘了其中四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供读者参考。

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一年可发生1代~7代,以幼虫蛀食玉米心叶、茎秆和果穗,其中,在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花粒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并导致霉烂、品质下降、减产10%~30%,是玉米生产的最重要害虫。

防治技术要点为: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虫品种。

②在夏玉米区,在玉米收获时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越冬基数。

③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

如沤肥、用作饲料、燃料等,可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为害。

④夏玉米3代发生区,尽可能减少春播玉米、高粱、谷子等播种面积,可有效地减轻夏玉米受害。

⑤利用玉米螟成虫喜欢选择高大茂密玉米田产卵习性,有计划种植早播玉米或谷子,设置早播诱虫田或诱虫带,诱集玉米螟成虫产卵集中防治。

⑥玉米打苞抽雄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在为害严重地区,这时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可消灭70%幼虫。

2.赤眼蜂生物防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其发育而消灭害农民文摘年第期ZH O NG Z HIYE虫卵,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是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较为理想的措施。

该技术包括赤眼蜂不同产品、放蜂量和最佳放蜂时期及方法等关键环节。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田间释放 赤 眼蜂 , 必须 协 同 当地 的植 保部 门 , 好 玉米 搞
螟 的 预 测 、 报 工 作 , 确 切 掌 握 害 虫 卵 发 生 规 律 的基 础 预 在
玉米 螟 谷称 钻心 虫 . 杆 虫属鳞 翅 目螟 蛾 科 。 米螟 分 箭 玉
布 广 , 续性 大 , 害大 , 害 的植 物 有玉 米 、 梁 、 子 、 持 危 危 高 谷 棉 花等 2 O多 种 . 一 个 世界 性 的 害虫 , 有 玉 米 栽培 的 国家 是 凡 和地区. 均有 玉米 螟发 生 。 虫 是玉米 螟 一生 中危害 作物 的 幼
玉米 螟 卵 米螟 幼 虫 的
活蛹 率达 1 %左 右 , 5 再往 后延 1 0d即 为第 1 放蜂 适 期 , 次 我 国北 方 地 区 防治 1代玉 米 螟 是在 6月下 旬 至 7月初 , 时 此
枯、 早熟 、 折寮 、 掉棒 、 蜇 、 风 倒伏 , 至颗 粒 不 收 , 重 影 响 甚 严
唯 一 虫态 , 幼 虫蛀 茎 取食 破 坏 组 织 , 成 籽粒 不饱 满 、 以 造 青
上, 制定 详 细 的 生产 计 划 及放 蜂 计 划 。 在放 蜂 时 期 上 , 眼 赤 峰对 寄 生 卵 的新 鲜 程 度 有 严格 的选 择性 , 以放 蜂 时期 很 所
关键 . 是影 响防 治 效果 的重要 因素 之 一 。 1次放 蜂 在 田 间 第
了 作 物 的 产量 和 质量 。 多 年 研 究 和 试 验 证 明 , 玉 米 螟 据 在

般发 生 年 份 . 虫 平 均 为 5 ~ 0头/ 螟 O7 百株 , 米 减 产 5 玉 %~
正是 玉米 喇叭 口期 , 米螟 卯量 约 占全 年 总卵量 的 2 %, 玉 0 螟 卯 孵化 后 螟 虫均 集 中在玉 米 鲜叶 内 , 活 率高 , 主要 危 害 成 又 雄穗 , 临近 蛀茎 危 害 , 于玉 米 的 生长 发 育 危 害极 大 , 致 对 导 折 雄 影响 授粉 , 破坏 玉米 功 能叶 和折 秆 , 因此控 制 住这 阶段

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建

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建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建昌县是辽西地区主要的玉米产区,玉米生产面积占全县土地播种面积的80%以上。

但由于耕作制度及管理的粗放,虫害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特别是玉米螟的危害。

一般年份玉米螟发生减产可达到6%-9%,严重发生年份减产可达15%以上,玉米种植广泛发生,给农民造成很大困扰。

下面就玉米螟的发生及防治作以阐述,以供参考。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1、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一般不同的玉米品种,其发生数量也有明显不同。

玉米螟的发生除与越冬基数直接有关外,还与气象条件、天敌数量、种植制度、品种等关系密切。

玉米螟在辽西地区一年可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

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玉米或高粱上产卵。

玉米螟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

长期干旱,会使螟蛾卵量减少。

大风大雨能使卵及初孵幼虫大量死亡,减轻其为害。

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

1~3龄幼虫群集在心叶喇叭口及雄穗中危害。

幼虫发育到4~5龄,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雌穗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

幼虫老熟后,即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和叶鞘内化蛹,蛹期6~10天。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

1.2 玉米螟危害症状玉米螟为杂食性害虫,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

玉米螟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都可以危害玉米植株的地上部分,取食叶片、果穗、雄穗。

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出现花叶和排粪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则茎秆易断。

若未抽出的雄穗被害,则穗轴易断。

雌穗被害状为咬断花丝,蛀食穗端和子粒,会造成缺粒和秕粒,籽粒产量下降。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2.1 农业防治选择抗螟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治螟措施。

除此之外,处理玉米秸秆也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那么,玉米螟有哪些形态特征?它危害起玉米时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为什么防治起来这么困难?什么时间防治最好?如何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有关玉米螟防治上的那些事儿,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玉米螟的形态特征1. 卵玉米螟的卵一般接近于圆形,呈扁平状。

其长宽比例约为5:4,大小约为为1mm3,表现的光泽度略为明显。

通常,十几或几十个卵构成鱼鳞状卵块。

卵块初为乳白色,后转变为半透明的黄白色。

在孵化前,可看到卵中的黑点,其余部分为白色。

适宜温度下,可直接孵化而变成幼虫。

2. 幼虫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长度为1.5mm左右,头部为黑色,身体为半透明乳白色。

经过几个龄期后,玉米螟幼虫可长至二、三十毫米,头部从黑色转变为深棕色,身体则变成浅红或浅灰褐色。

3. 蛹玉米螟虫蛹一般为纺锤形,长度约为15mm。

成蛹初期为粉白色,逐渐转变为黄褐色,再转变为红褐色,羽化前为黑褐色。

4. 成虫玉米螟雄性成虫体长约为10mm,翅展可达30mm,胸部背面颜色为浅褐或浅黄,前胸为淡暗褐色,胸部腹面为浅黄白色,前翅有褐色波纹形状的两条横纹,横纹间还有两条短纹,后翅灰褐色,中央有浅色宽带。

雌虫与雄虫形态基本形同,不过,与雄虫相比,雌虫稍大,翅色较浅,前翅为淡灰黄色,稍带或不带黄褐色。

二、玉米螟的危害特征1. 侵蚀玉米叶心玉米螟对玉米的侵害主要是以玉米螟幼虫为主,特别是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会爬到玉米叶上来吸住叶片汁液。

随着玉米螟幼虫逐渐长大,其会侵入到叶心,使玉米叶心出现不规则、半透明的小圆孔。

2. 影响玉米产量玉米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后,因为玉米螟的杀伤力比较大,从幼虫开始就侵入到玉米叶片和茎秆中,通过咬食玉米内部组织为生,所以,会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使玉米生长变弱,容易枯折,使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3. 影响玉米质量如果玉米螟侵蚀了玉米,当玉米在生长中打苞时幼虫会集中到玉米最上面的叶子上。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①、 选用抗虫 品种 : 选用 高抗虫害玉米 品种 , 能 有效 防
治玉米螟发生 。 ②、 秋季应及时将茎秆粉碎还 田或运出处 理 , 在春季玉 米螟蛹羽化前 , 将上一年 的秸秆完全处理干净。 2 、 物理防 治 : 利 用高压汞灯或频振 式杀虫灯诱 杀玉米 螟成虫 。开灯时间为 7月上旬- 8月上旬 ,开灯时间为 晚 9 时至第二天凌晨 。 3 、 生物防治 : 白僵菌封跺 5月 中旬发现有越冬幼虫爬 出洞 口时 , 每立方米垛量 用 白僵菌( 每克含孢子量 3 0 0亿 ) 1 0 — 2 0 克喷粉封垛 。


温上升 , 越冬幼虫死亡率大 大降低 。夏季雨水 比较调和 , 有 利于玉米螟生长发育 。 2 、 玉米种植面积和种植密度增大 , 秸秆转化率低 , 虫 源 基数增多。 特别是地膜玉米面积的扩大 , 长势 良好的玉米将 会受到玉米螟 的严重为害 。 . 3 、 对 玉米螟危 害认识不足 , 长期 以来农 民不重视防治 。 分户种植 不利 于? 玉米螟 的防治 , 致使虫量上升 。 4 、 育种工作忽视 了抗虫性 研究 , 绝大多数 玉米品种是 高感玉米螟 , 抗玉米螟的品种很 少 , 为玉米螟大发生提供及 为有了的物质基础 。 不 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 , 这与品 种中含有 的抗螟素 多少有关 。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 能力 降低 。
五、 发 生 规 律
玉米螟在我县一年 发生一代 , 老熟幼虫在 玉米 的秸秆 、 穗轴 、 根茬 里越冬。越冬代幼虫在 6 月 中旬开始化蛹 , 6 月
下旬为化蛹盛期 , 蛹羽化盛期是 7月中旬。? 成 虫产卵盛期 是 7月下旬 , 卵期一般是 5— 7天。? 玉米螟卵孵化盛期约 7月下旬 , 也 就是 玉米螟幼虫开始 田间危害玉米的时期 , 危 害最严重 时期是 8 月初 一 8月下旬。9 月份幼 虫进 入越 冬 状态 。 六、 玉米螟 的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玉米螟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 防治措施 1 、 农业防治 :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对策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对策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对策篇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咱农民种玉米那可是年年都盼着有个好收成,可这玉米要想高产啊,那里面的讲究可多着呢。

我就拿咱村里老王家种玉米的事儿给大家讲讲。

老王家有块地,那土啊,经过好几轮的深耕和施肥,就跟那被精心伺候过的娃娃似的,松软又肥沃。

你瞧那翻起来的土块,稀松得就跟面包渣似的,这第一步就给玉米种子创造了个舒适的小窝。

老王家在选种子的时候那也是特别上心,他专门挑那种颗粒饱满、看着就精神的种子。

他常说啊,这种子就跟挑人似的,得找那些强壮的,以后才能长得好。

到了播种的时候,老王家那地被划分得整整齐齐的,行距和株距那都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来的。

种子一下去啊,就跟安排好了队形的小士兵似的,在地里排得明明白白。

播完种,老王家还不闲着,他会精心地给地盖上一层薄薄的薄膜,这膜就跟给玉米种子盖了一层小被子似的,既保暖又保湿。

玉米苗子刚露头的时候,老王家就天天往地里跑。

他就像照顾自己孩子似的,看看这苗子有没有缺水,有没有被害虫欺负。

要是发现有苗子长得弱,他就给那苗子单独施点肥,就跟给身体弱的孩子开小灶似的。

到了抽穗的时候,他更是瞪大了眼睛盯着,一旦发现有雄穗发育不好的,立马就剪掉,好让养分都集中到雌穗上,让玉米粒长得更饱满。

为了让玉米长得壮,老王家还时不时地给玉米松松土、除除草。

他说啊,这杂草就跟和玉米抢饭吃的坏家伙似的,不把它们除掉,玉米哪能长得好呢。

经过老王家这么一番精心照料,他家的玉米长得那叫一个喜人,杆子又粗又壮,棒子又大又沉,产量比别家高了不少。

所以啊,咱种玉米要想高产,就得像老王家这样,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

篇二《玉米病虫害防治对策》玉米种下去了,那还得时刻提防着那些病虫害。

就说咱村里有几年,玉米螟闹得可凶了,不少人家的玉米都遭了殃。

那年啊,我记得特别清楚,开始的时候玉米叶子上出现了一些小眼儿,就像被小虫子拿针扎过似的。

大家都没太在意,结果没过几天,那些小眼儿越来越多,而且有的玉米杆子上还出现了钻蛀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摘要:文章论述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技术
1 赤眼蜂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1.1 形态特征
赤眼蜂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纹翅卵蜂科、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天敌。

它是专门寄生在许多害虫卵的小型寄生蜂。

赤眼蜂的成虫体长约0.3-1.0毫米,体呈黄色或黄褐色,复眼和单眼均呈红色,故称为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

1.2 生活史
赤眼蜂为完全变态昆虫。

它的各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予蛹-蛹-成蜂五个发育阶段,完成这五个阶段叫做一个世代。

一般完成一个世代历期约12天左右,其中卵期1.5天、幼虫期2.5天、予蛹期3.5天、蛹期3.5天,发育到成蜂后经20小时左右破卵飞出寄主卵。

2 赤眼蜂防治害虫的作用机理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在昆虫卵内的寄生蜂,它防治害虫的作用机理是:赤眼蜂雌蜂的成蜂将卵产在害虫卵内,蜂卵在害虫的卵内很快孵化为幼虫,并立即取食害虫卵内的营养,使害虫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虫。

但赤眼蜂却以害虫的卵液作为养料,在害虫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经交尾后,又继续去寻找新的害虫卵作为寄主寄生、繁殖。

如此循环不断,将害虫消灭在卵阶段。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应用技术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只有在害虫卵期时释放才能收到防治效果。

因此准确、详细掌握靶标害虫成虫的发生时间、产卵习性及落卵数量及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3.1 玉米螟的预测预报
3.1.1 化蛹进度调查吉林省地区从6月1日开始,西部地区从5月20日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越冬代玉米螟化蛹情况,直到化蛹率达20%为止。

在玉米秸秆垛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每点取40棵玉米秆进行剥秆调查,共计调查200棵,记载幼虫数量,计算化蛹率。

3.1.2 成虫发生期调查黑光灯诱捕玉米螟雌、雄蛾。

3.1.3 田间百株卵量调查调查玉米田间百株卵块数。

3.2 放蜂时间
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后推11天为第一次放蜂时期(约7月5—10日),间隔5天,即第一次放蜂后推第6天为第二次放蜂期;黑光灯同时诱到玉米螟雌、雄蛾2天后即可放蜂;当玉米田间百株卵块达到1~2块时,即可放蜂。

3.3 放蜂数量和点数
每亩(667㎡)共释放赤眼蜂1.5万头,为一个释放点。

分两次释放,第一次释放数量为0.7万头,第二次释放数量为0.8万头。

3.4 赤眼蜂田间释放方法
3.4.1 赤眼蜂田间释放点的设置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第20条垄为第一放蜂垄,顺第一放蜂垄向里走20步为第一个放蜂点,再顺垄向前走40步为第二放蜂点,以此类推直到地头后,间隔40条垄为第二放蜂垄,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即每公顷15个蜂卡。

3.4.2 释放赤眼蜂的挂卡方法方法1:在放蜂点就近选一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沿叶脉向茎方向卷成筒状,然后把准备好的蜂卡用有斜尖的别扦或针线别(缝)在里面既可。

方法2:在放蜂点就近选一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用别扦或牙签将蜂卡别在叶背主叶脉上。

4 注意事项
4.1 放蜂日期
放蜂日期是影响防治效果最重要关键因子。

第一次放蜂应在害虫产卵初期,宜早。

成虫(蛾)的羽化高峰期可作为初次放蜂指标。

如过早,则害虫卵少,没有寄主,赤眼蜂2-3天即死亡,造成浪费。

过晚,害虫卵已经孵化,赤眼蜂对幼虫无效,致使防治失败。

4.2 放蜂数量
放蜂量随害虫量进行调节,赤眼蜂释放过少,将影响对害虫的防治效果。

4.3 放蜂次数
放蜂次数则关系到赤眼蜂是否可以控制整个害虫卵期。

4.4 放蜂点
要使赤眼蜂在整个防治区域内均匀分布,玉米田与小面积其他作物间种的地块,应计算在放蜂的面积内。

4.5 温湿度
适温为20℃-29℃、相对湿度在70%-85%左右。

干燥、高温地区,应选择傍晚时放蜂,并把蜂卡卷别在植株叶内;潮湿地区,适于在上午放蜂,这样有利于赤眼蜂的羽化和寄生。

4.6 风雨
风雨如较大,易将蜂卡冲、刮掉,影响其正常飞行寻找害虫卵寄生。

如遇小雨时可以释放,遇大雨时应将蜂卡存放在冷凉的地方。

放蜂时最好选无雨无大风的天气为宜,对赤眼蜂的飞翔活动有利,寄生效果也好。

4.7 农药
蜂卡送到后,要及时将蜂卡释放到田间,切勿与农药放在一起。

赤眼蜂对大多数化学农药特别敏感,如在放蜂期间施药,赤眼蜂就会被大量杀死,失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需要协调赤眼蜂与化学农药之间的矛盾,尽量选择生物农药或毒性较小的化学农药,采用对赤眼蜂影响较小的放药时期和放药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