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合集下载

用生物手段防治玉米螟

用生物手段防治玉米螟

用生物手段防治玉米螟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不仅防治效果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而且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产品安全无残留,提高玉米商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特别在玉米螟严重发生的年份,体现的效果更明显。

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防治玉米螟的方法。

一、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赤眼蜂,不论单眼复眼都是红色的,属于膜翅目赤眼蜂属的一种。

赤眼蜂的成虫体长0.3~1.0毫米,黄色或黄褐色,大多数雌蜂和雄蜂的交配活动是在寄主体内完成的。

它靠触角上的嗅觉器官寻找寄主。

先用触角点触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

1.释放时间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适期,间隔5~7天放第二次。

2.释放数量每亩地释放1.5万只赤眼蜂,第一次释放0.7万头,第二次释放0.8万只。

3.释放点数每亩设1个放蜂点,在释放时要根据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大时,应在上风头适当增加布点和释放量,下风头可适当减少。

4.释放方法厂家按照每次一亩地释放的数量,生产的标准蜂卡为一张20块、一块一亩地,先将蜂卡撕分成小块,用秫秸皮或玉米叶主脉,把蜂卡别在放蜂点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背面距离基部1/3处即可。

二、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技术1.封垛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前,进行白僵菌封垛。

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吉林省西部地区在5月1日~15日或提前,东部应在5月15~30日或提前,也可采取以测报方法确定当地的封垛时间。

4月中旬开始,每天对玉米秸秆垛进行检查,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开始活动,即可进行封垛。

2.封垛方法先计算玉米秸秆垛体积,按每立方米喷白僵菌生产粉2.5公斤(30亿活孢子以上/克)准备好机动喷粉器,把白僵菌防治粉加入箱内,两人一组,一人背器械,一人协助操作,在玉米秸秆垛的茬口侧面,用木棍向垛内捣洞20厘米,启动机器将喷管插入洞内,加大油门进行喷粉,待对面冒出白烟为止,再喷其他位置,直到全垛喷完为止。

利用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

利用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

利用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汇报人:2023-11-19CATALOGUE目录•引言•载菌赤眼蜂生物学特性•利用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利用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优势与局限性•利用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未来展望引言010102研究背景传统化学防治方法对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寻找更加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世界性玉米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分析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种环保、高效的玉米螟防治方法。

推动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有助于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载菌赤眼蜂生物学特性02赤眼蜂是一种常见的寄生性昆虫,分布广泛,全球很多地区都有分布。

种类在中国,赤眼蜂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等地。

分布赤眼蜂种类及分布赤眼蜂的寿命较短,一般为数天至数周。

生命周期赤眼蜂通过寄生在其他昆虫卵内的方式进行繁殖,以玉米螟卵为主。

繁殖方式赤眼蜂喜欢在白天活动,寻找寄主卵进行寄生。

生活习性赤眼蜂生活习性在自然界中,赤眼蜂会寻找玉米螟卵进行寄生繁殖。

自然繁殖人工繁殖载体选择通过在实验室或养殖场内提供寄主卵和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可以人工繁殖赤眼蜂。

通常选择玉米螟卵作为赤眼蜂的寄主卵,因为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较高。

030201赤眼蜂繁殖方式利用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03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

载菌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天敌,能够寄生于玉米螟的卵中,从而控制其繁殖。

生物防治原理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作用的繁殖数量。

赤眼蜂的寄生能够破坏玉米螟的卵,从而降低其幼虫的数量,减轻对玉米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利用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种类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摘要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表明,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可挽回玉米产量375 kg/hm2,666.67 hm2地共可挽回玉米产量250 t,按玉米1.0元/kg计算,总增产值25万元,扣除防治成本2万元,新纯增收益可达2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0∶11.5。

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效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1]。

2006年玉米螟在伊通县大发生,发生面积为6.47万hm2,据植保站4月中旬至5月中旬调查,全县剖检玉米秸秆3 400秆,平均活幼虫234头/秆(35~580头/秆),是2005年同期的2.2倍。

为了更好地做好玉米螟防治工作,伊通县农业中心于2006年在双辽市进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示范。

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示范概况示范地点设在王奔镇呈祥村、仕家村,示范地玉米集中连片地块,未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地势较平坦。

示范面积为666.67 hm2。

示范材料为赤眼蜂、牙签。

1.2示范方法采用大区对比设计方法,放蜂区面积为666.67 hm2,对照区面积为66.67 hm2(不采取任何防治方法)。

并采取开“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现场会”的方法,以点带面,示范指导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于6月20日及27日分别在王奔镇呈祥村和仕家村,举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现场会。

放蜂分2次进行,第1次为6月20日,第2次为6月27日。

放蜂量为24万头/hm2,每次放12万头/hm2 [2-3]。

1 hm2设置30个放蜂点,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22条垄,顺第1放蜂垄向里走22步为第1个释放点,再沿垄走44步为第2个释放点,以此类推到地头;再由第1个放蜂垄向下数44垄为第2个放蜂垄,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

在放蜂点选1株玉米植株中上部叶片,在其背面中脉距叶鞘1/3处,用牙签别牢(用牙签不用大头针,主要是防止玉米秸秆作饲料牲畜食后损伤口腔和胃肠,引起疾病)。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13 2018.5粮油农资板2,太阳能电池板2与箱体1之间通过支撑架3固定连接。

箱体1内的顶端固定设有蓄电池组4,箱体1的下方设有支撑腿5,支撑腿5与箱体1固定连接,支撑腿5远离箱体1的一端螺纹连接地插6。

箱体1内的底端固定设有输送泵7,输送泵7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连接进水管8与出水管9,进水管8与出水管9均穿过箱体1。

箱体1内位于输送泵7的一侧设有扬声器10,扬声器10通过固定架11与箱体1固定连接,扬声器10固定连接扩音喇叭12,箱体1上开设有与扩音喇叭12相对应的安装孔,且扩音喇叭12与箱体1固定连接。

输送泵7远离扬声器10一侧的箱体1内设有储物盒13,储物盒13与箱体1固定连接,且箱体1上开设有与储物盒13相对应的开合门。

开合门与箱体1之间通过合页转动连接,且开合门上设有插销,开合门位于箱体1内的一侧的四周设有橡胶密封条。

扩音喇叭12与箱体1采用密封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且扩音喇叭12上涂设有防水防腐蚀涂层。

蓄电池组4的外侧设有蓄电池安装架,且蓄电池安装架与箱体1固定连接。

蓄电池组4与太阳能电池板2之间通过逆变器电性连接,蓄电池组4还通过导线与输送泵7、扬声器10典型连接。

箱体1的底面还固定连接四个行走轮14,行走轮14与支撑腿5交错分布。

储物盒13内固定连接有数个挂钩。

地插6为钢材料制成,且地插6与支撑腿5的外表面均喷涂有防腐防锈涂层。

白天有光照时,太阳能电池板2通过吸收太阳光进行发电并将电能储藏在蓄电池组4中。

当需要进行驱鸟工作时,扬声器10与电源连通,扬声器10通过扩音喇叭12将声音放大,对鸟类进行驱赶。

当需要田间灌溉时,将进水管8远离输送泵7的一端连接至水源处,将出水管9连接喷头,来对田间农作物进行灌溉。

作业结束后还能将剪刀、铲和手套之类的小物件放入储物盒13,等待下次取用,十分方便。

除此之外,地插6与支撑腿5螺纹连接,在装置拆卸和组合时都十分方便。

当将地插6拆卸后,由于箱体1底端还设有行走轮14,可将箱体1在路面进行推动,来达到方便移动的效果。

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

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

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一、技术概述赤眼蜂是水稻、玉米、棉花、甘蔗、蔬菜、茉莉花等作物多种鳞翅目重大害虫的卵期优势寄生性天敌,对靶标害虫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我国可规模化大量繁育和释放应用的赤眼蜂种类主要有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等。

农作物生产中进行人工繁殖赤眼蜂的田间大面积释放,通过寄生目标害虫卵,可显著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有效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棉铃虫、甘蔗螟虫(条螟、二点螟、黄螟)、茉莉花蕾螟等害虫,替代化学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量。

我国应用人工繁育和释放赤眼蜂控制害虫技术,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成功经验以及良好的技术和产业支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人工大量繁育和释放,形成了科研-生产-应用一体化的天敌应用体系,明确了各区域靶标害虫的优势赤眼蜂蜂种,开发了专用释放器具,形成了适宜多种作物的赤眼蜂释放控害技术,并规范了优势蜂种选择、产品质量标准、田间释放规范及效果评价方法,控害效果稳定提高;吉林、辽宁多年坚持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吉林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广西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替代化学农药,取得了显著的控害和减药效果,保障了农田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区域建设了多家规模化人工赤眼蜂繁育基地,实现工厂化生产,赤眼蜂种类齐全,可基本满足目标作物靶标害虫的控害需求。

由于赤眼蜂寄生害虫卵,生产中可以与生态和农艺措施、昆虫性诱剂(诱杀成虫)、微生物农药(防治幼虫)等绿色防控技术协调应用,实现全程绿色控害,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增产增效情况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可显著降低靶标害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具有良好的控害效果,靶标害虫卵期每代次释放赤眼蜂1—2次,一般卵寄生率可达60—70%,防治效果80—90%,减少施药1—2次。

释放赤眼蜂成本3—20元/亩次(不同蜂种价格不同),田间释放的人工效率高,劳动强度低,每个工日平均放蜂100亩左右,用工成本显著低于施药用工(10—15元/亩)。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一、玉米螟病害加剧影响因素!、气候因素玉米螟相关虫态生长适宜温度为"# 左右,而在玉米生长期间大多数温度均在"" 左右,同时在温度符合玉米螟生长的基础上,越冬玉米螟幼虫大多通过咬食潮湿的茎秆进行化蛹,在六月下旬整体空气湿度较大,这就导致整体玉米螟的产卵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在相对湿度大多$%&以上时,玉米螟产卵量得到全面最高峰。

"、种植密度在玉米种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若其种植密度增加将会导致整体秸秆转化率下降,进而促使虫源基数增加。

现阶段玉米种植密度由以往的'()*!%'株+,-"上升到#.'*!%'+,-",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导致玉米植株间空气湿度上升,从而为玉米螟生长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玉米螟生长存活率大大增加。

)、防治措施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并没有正确认识玉米螟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危害,从而导致大多数玉米种植人员没有在玉米螟虫害发生前期进行有效的可行性防治评估,更不用说针对玉米螟的专用防治措施,而由于玉米螟大多以玉米心叶为食,这就导致常规的药剂喷施并不能法规良好的效用,从而促使"代玉米螟危害持续增加。

二、赤眼蜂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赤眼蜂释放时间及数量控制根据玉米植株生长特点,可选择在六月中下旬左右进行放蜂区域的制定,然后在位置一定的情况下加大对玉米螟化蛹、羽化情况的观测。

然后在玉米螟化蛹率为"%.!&后的一个星期内为玉米螟产卵前期,这种情况下进行首次赤眼蜂释放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由于玉米螟寄生产卵速率较快,可在首次放蜂一个星期后进行复次放蜂,对玉米螟产卵高峰时期进行针对防治。

赤眼蜂释放数量直接影响了玉米螟防治效果,而根据玉米螟不同生长阶段需进行赤眼蜂释放数量的适当调整。

如在玉米螟首次释放时,需选择赤眼蜂释放数量在$%%!头,而在赤眼蜂再次释放时需控制赤眼蜂数量在/%%!头左右。

赤眼蜂对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广技术及成效

赤眼蜂对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广技术及成效

赤眼蜂对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广技术及成效示例文章篇一:《赤眼蜂对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广技术及成效》嘿,你知道吗?在我们的农田里,有一种小小的蜂,叫赤眼蜂,它可厉害了!它就像是玉米螟的“克星”,为保护我们的玉米立下了大大的功劳!先来讲讲玉米螟吧。

这玉米螟可坏了,就像一个偷偷搞破坏的小恶魔!它们会钻进玉米杆里,啃食玉米的叶子和果实,让好好的玉米变得病怏怏的,产量大大降低。

这可愁坏了我们的农民伯伯们,他们辛辛苦苦种的玉米,可不能让玉米螟给糟蹋了呀!就在大家着急的时候,赤眼蜂出现啦!赤眼蜂虽然个头小小的,但是能量可大着呢!它就像是一位勇敢的小战士,专门去对付玉米螟。

那赤眼蜂是怎么防治玉米螟的呢?原来啊,赤眼蜂会把自己的卵产在玉米螟的卵里面。

这就好比是赤眼蜂在玉米螟的家里“安插”了自己的“小兵”,等赤眼蜂的卵孵化出来,就会把玉米螟的卵吃掉,这样玉米螟就没办法出生来搞破坏啦!为了让赤眼蜂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农民伯伯们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呢!他们专门学习怎么培育赤眼蜂,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就好像我们学习数学,得一点一点地钻研,一个步骤都不能错。

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去农田,看到农民伯伯们正在放赤眼蜂。

他们小心翼翼地,就像对待宝贝一样。

我好奇地问:“伯伯,这小小的蜂真的能行吗?”伯伯笑着说:“孩子,别看它小,作用大着呢!”后来啊,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再去看那片玉米地,哇!之前被玉米螟祸害的迹象明显少了很多。

玉米长得又高又壮,绿油油的叶子在风中摇摆,好像在说:“谢谢赤眼蜂,谢谢农民伯伯!”你说,这赤眼蜂是不是很神奇?它就像是从天而降的救星,拯救了我们的玉米地。

这不就跟我们遇到困难,突然有人来帮忙一样让人惊喜吗?通过赤眼蜂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我们的玉米产量提高了,质量也更好了。

农民伯伯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笑容比阳光还灿烂!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所以说呀,赤眼蜂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真的太棒啦!它既环保又有效,让我们的农田变得更加美好!示例文章篇二:《神奇的赤眼蜂:玉米螟的“克星”》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广阔的农田里,有一种小小的昆虫,它可是玉米螟的大“克星”,它的名字叫赤眼蜂!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赤眼蜂对玉米螟生物防治的那些事儿。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

赤眼蜂蜂卡。
率 =穗 上 部 折 秆 产 量 损 失 率 X 穗 上 部
折 秆 株 率 +穗 下 部 折 秆 产 量 损 失 率 × 穗 下 部 折 秆 株 率 +穗 柄 受 害 产 量 损 失 率X 穗 柄 受 害 株 率 +秆 受 害 产 量 损 失

2 . 1 . 2 放 蜂 时 间 与 次 数 当 玉 米 螟 始盛期 且化 蛹率 达到 1 5 %左 右 时 , 后 推l 0天 为 第 一 次 放 蜂 最 佳 时 间 。 第 一 个 示 范 村 可 于 7月 4 日、 9 日和 1 4日 放 蜂 。第 二 个 示 范 村 可 于 7月 1 4日、 1 9 日和 2 4 日放 蜂 , 即 每 个 示 范 村 放 蜂 3次 , 每 次 间 隔 5天 。 2 . 1 _ 3放 蜂 数 量 与 方 法 放 蜂 卡 的 方法。 可 以 选 择 一 株 长 势 健 壮 的玉 米 , 将 玉 米 秆 中部 一 个 叶 子 沿 中间 撕 成 两 半, 一 半放上蜂卡 , 之 后 向茎 秆 下 方 卷 成筒状 , 用 别 针 或 牙 签 固定 住 。 放蜂 的 总数 量一般 为 2 2 . 5万头/ 公 顷 ,分 3 次放 , 每次放 7 . 5万 头 。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田问防效测定与评估
口 韩 闳博
玉 米 螟 是 威 胁 玉 米 产 量 比 较 严 重 的害虫之一 , 如果处 理不当 , 会 导致 玉 米年产量损失 8 %左 右 , 严 重 的 会 达 到 2 0 %。 玉 米 螟 对 玉 米 的 危 害 主 要 是 对 果 穗 和 籽 粒 ,这 种 危 害 严 重 影 响 玉 米 产量。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进 行 玉 米 螟 防治 , 是十分有必要 的。 本 文 从 赤 眼蜂 防 治 玉 米 螟 的 优 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包括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东亚、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又名箭秆虫,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杂食性、分布广、危害十分严重;可取食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水稻、棉花等几十种农作物及野生植物,以玉米受害最严重,其次是谷子和高梁等。

吉林省玉米螟主要是亚洲玉米螟,20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较轻,80年代后,由于杂交玉米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加上气候的变化,使田间生态环境发生了有利于玉米螟繁衍生息的变化,玉米螟的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吉林省玉米田的重要害虫。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第1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

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未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孔洞,使受害植株的养分和水分疏导受阻,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瘪粒而减产,若遇风雨天气,穗下茎秆易被折断,产量损失更大。

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烂。

二、生活习性
吉林省一年发生1-2.5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根茬里越冬为主,其次是在玉米穗轴里越冬。

越冬幼虫第1代第2年5-6月化蛹,蛹期5-15天。

蛹羽化成成虫后,白天潜伏在麦田或田边,傍晚开始活动,晚上八九点是成虫交尾产卵的盛期,夜间九点左右开始潜伏。

成虫有趋光性,夜间飞翔力强,卵大多数产在离地50厘米以上的玉米叶背面叶脉两侧,成虫寿命5-9天,每头雌蛾产卵300-600粒。

卵期3-5天,卵孵化后,幼虫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向植株幼嫩部分爬行,3龄前幼虫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3龄后幼虫大部分散钻入茎秆、穗轴、穗柄,蛀食茎、轴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和养料输送。

三、发生规律
玉米螟在吉林省各地普遍发生,以长春、四平、白城、松原等中西部地区危害最为严重。

白城、松原等西部地区,1年发生1-2.5代。

第1代主要为害玉米和谷子,从心叶钻茎为害,第2代主要为害穗轴。

越冬老熟幼虫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为化蛹盛期和第1代成虫出现初期,成虫盛期为6月下旬。

第1代卵盛期为6月末到7月初,7月初为卵孵化盛期,幼虫期40天左右,幼虫老熟后在茎内、叶鞘内或叶片上化蛹。

第2代成虫7月末开始出现,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期,8月下旬幼虫为害玉米穗轴。

四平、长春和辽源等中部地区1年发生1-1.5代,6月下旬为越冬幼虫化蛹盛期,此时成虫开始出现,6月末7月初为第1代成虫盛期,第1代卵盛期为7月上中旬。

第2代成虫8月下旬开始出现,9月初为第2代幼虫初期。

吉林、通化和延边等东部山区和半山区,一年发生1代。

越冬幼虫在6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开始出现成虫,7月中旬到达盛期,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卵孵化盛期为7月末至8月初,幼虫8、9月为害。

四、综合防治
1.防治指标:一般百株玉米秆越冬虫量达100头以上则属发生较重,谷子每米垄长平均有卵0.5块,玉米、高梁花叶株率在20%以上即需全面防治。

2.防治策略:由于玉米螟具有迁飞性,消灭玉米螟,必须联防,采取田内田外结合、越冬期与生长季节结合、农业防治与其它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工作,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3.防治时期:防治玉米螟,必须抓住三个关键时期,一是越冬期,压低越冬基数,二是产卵期,三是幼虫蛀茎之前。

4.防治方法:吉林省玉米螟防治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一些效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性信息激素防治等多种方法。

(1)农业防治:因为玉米螟幼虫在玉米、高梁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所以,采取烧柴、秸秆封垛、机械灭茬、秸秆还田、沤肥、做饲料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

另外选用抗螟品种也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目前已连续几年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中国农业网认为其原理就是利用赤眼蜂将卵产于玉米螟的卵中,使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孵化出玉米螟而是孵化出赤眼蜂,孵化出的赤眼蜂再寄生玉米螟卵,如此周而复始,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赤眼蜂蜂卡使用说明:
①使用面积及放蜂量每张蜂卡放40亩地(2.67公顷);分两次放蜂,每次每亩放0.75万头,两次放蜂间隔5天时间。

②使用方法撕卡方法:每张蜂卡中卵粒都是成条排列的,并且每小块之间都有缝隙,按照上面的缝隙均匀的撕成小块,注意不要将卵粒撕掉。

放蜂点的设置:每亩设1个放蜂点,从边垄开始数第20条垄为第一个放蜂垄,然后每隔40垄为一个放蜂垄。

在每个放蜂垄上,从地头向前走20步为第一个放蜂点,然后每隔40步为一个放蜂点。

释放方法:于放蜂点处选一棵玉米植株,在中部叶片背面将蜂卡用牙签或秫秆皮别在基部30%叶脉处即可。

③注意事项放蜂卡要及时投放,取卡当日即放入田内;不要对折和挤压蜂卡,防止弄破卵粒;放蜂点数量要适宜,且要分布均匀;严格按照蜂卡的使用方法操作,不可将蜂卡直接置于地上或夹在叶鞘内;遇大雨不能下地放蜂卡时,可将蜂卡置于阴凉通风处,待雨停时立即将蜂卡置于田间;两次放蜂是指在同一地块放两次蜂。

(3)物理防治:采用高压汞灯或修建捕虫池等。

(4)化学防治:6月下旬至7月初,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或幼虫蛀茎前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40-50毫升兑水喷雾或21%灭杀毙乳油1000倍液喷雾;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向玉米心中投撒3%呋喃丹颗粒剂,每公顷用7.5-10公斤等等。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