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技术
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

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利用田外白僵菌封垛、田内释放赤眼蜂综合防治玉米螟技术。
防治结果调查表明,实施田外白僵菌粉封垛技术,使玉米螟垛内僵虫率平均达到70%左右;实施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技术,使玉米螟卵块平均寄生率达到67%左右,生物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防治成本较低,通过“虫口夺粮”,每667m2玉米可增收100元以上。
同时,可有效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玉米螟;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1 玉米螟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玉米螟,别名钻心虫、玉米髓虫、粟野螟、挖心虫、钻茎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为黄褐色,体长10~13mm,翅展20~30mm;老熟幼虫,体长25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
在我国,玉米螟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发生代数随纬度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n45°以北1代,n40°~ 45°2代,n30°~ 40°3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我国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
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一般年份造成产量损失8 %左右,严重发生年份造成产量损失20 %以上。
同时影响玉米质量,影响玉米销售价格,影响玉米安全保管。
2 生物综合防治办法生物综合防治就是田内田外结合,蜂菌结合,组织白僵菌封垛专业服务队和释放赤眼蜂专业服务队,田外利用白僵菌封垛,田内释放赤眼蜂。
为确保防治效果,在生物综合防治时,应统防统治,尽可能在较大的行政区域内做到“六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药品和蜂卡发放、统一封垛和放蜂时间、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检查验收。
3 生物综合防治技术3.1白僵菌封垛3.1.1白僵菌杀虫机理白僵菌是一种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具有营养器官—菌丝和繁殖器官—分生孢子,菌丝有横隔有分枝。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要点摘要: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玉米螟具有分布广、食性杂、为害大的特点,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
玉米螟以幼虫的形态蛀入寄主的茎取食汁液,从而破坏其组织细胞,导致作物的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遇风倒伏,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危害比较严重的年份产量损失率可达20%以上。
关键词:玉米螟;防治;赤眼蜂;白僵菌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第1大害虫,一般年份玉米受害减产7%~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20%以上,严重发生地块减产可达50%,甚至绝收。
目前推广的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3种,白僵菌封垛、释放赤眼蜂、撒施白僵菌颗粒剂。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是玉米生产的第1大害虫,在吉林省玉米产区广泛分布,玉米螟每年发生的代数随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玉米螟的成虫每年从6月下旬开始陆续进入玉米田,在玉米中上部叶片背部产卵。
玉米螟卵经过几天孵化为1龄幼虫,孵化出的幼虫开始分散爬行到玉米的幼嫩组织,如心叶、叶鞘、雄穗和花丝等隐蔽处觅食,经过十几天的生长,小龄幼虫成长为大龄幼虫后开始蛀茎,蛀穗,持续为害玉米植株,一直到玉米收获期。
在秋季玉米螟以最后1代的老熟幼虫在玉米的秸杆、穗轴和根茬中越冬,进入滞育期,在我省约80%的越冬幼虫集中在玉米秸杆垛中。
第2年春季5月份,越冬的幼虫开始发育活动,化蛹而发育成成虫。
玉米螟食性杂,为害周期长,一般年份玉米受害减产7%~10%左右,大发生年可使玉米减产20%以上,严重发生地块减产可达50%,甚至绝收。
目前推广的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3种,按防治时间顺序分别为:1 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1.1 机理白僵菌封垛方法防治玉米螟主要是利用玉米螟在春季打破滞育后,从秸杆中爬出寻找水源,喝水化蛹活动的特点,在玉米螟活动前喷施白僵菌,使玉米螟在活动时接触上白僵菌,消灭玉米螟发生虫源,减少玉米螟的田间危害。
玉米螟的生物防治

放两次 。每亩释放 1 . 5 万头 , 第一次释放 7 0 0 0头, 第 二 次 释放 8 0 0 0头 。释 放 时 要根 据风 向 、 风速 设 置点
位, 如风大时 , 应 在 上 风 头 适 当增 加 布 点 和 释 放 量 , 下 风 头 可适 当减少 。第 2 0条 垅 为第 一个 放蜂 垅 , 顺
第一放蜂垅 向里走 l 3 米为第一个释放点 , 再沿垅 向 前走 2 6米 为第 二个 释 放 点 , 以此类 推 到 地头 , 再 由 第一个放蜂垅向下 间隔 4 O 条垅为第二个放蜂垅 , 按 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在放 点 , 选 一棵 健壮 玉米 植株 中部 叶片 , 沿 主 脉撕 成 两 取其 中一 半放上蜂卡 , 沿 茎杆 方 向轻轻 卷 成筒 状 凑后 用线 或用竹 签 订牢 。
斤细沙与 0 . 7 5千克 白僵 菌混拌均匀 ,然后再加入余
下的细 沙充 分 混拌 均匀 , 制 成 白僵菌 颗粒 剂 。 施 用 时 间和方 法 。在 玉 米 大喇 叭 口期 , 幼 虫蛀茎 前, 约 7月 2 0日左 右 进 行 田间 防螟 。将 配 制 好 的 白
灭玉米螟发生虫源 , 从而减少玉米螟的 田间危害 。 利 用 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 简便易行 , 效果显著 。一般 每 亩( 6 6 7平 方 米 ) 增 产玉米 1 O ~ 2 O千 克 , 每 亩 防 治 费
生物制剂配制的颗粒剂 ,使玉米幼虫在心叶内活动 时接触 , 从 而达 到杀死 玉 米螟 幼虫 。田间试 验表 明撒 颗 粒剂 防治 玉米 螟效 果 达 到 8 0 %以上 。
制 作方 法 。 每公 顷 用 白僵 菌 0 . 7 5千克 , 过筛 细沙 9 0千克 , 并 加 入 细沙 量 8 %的水使 其 潮湿 , 先取 出 3 0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

玉米螟易发生、防治难、危害重的防治技术那么,玉米螟有哪些形态特征?它危害起玉米时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为什么防治起来这么困难?什么时间防治最好?如何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有关玉米螟防治上的那些事儿,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玉米螟的形态特征1. 卵玉米螟的卵一般接近于圆形,呈扁平状。
其长宽比例约为5:4,大小约为为1mm3,表现的光泽度略为明显。
通常,十几或几十个卵构成鱼鳞状卵块。
卵块初为乳白色,后转变为半透明的黄白色。
在孵化前,可看到卵中的黑点,其余部分为白色。
适宜温度下,可直接孵化而变成幼虫。
2. 幼虫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长度为1.5mm左右,头部为黑色,身体为半透明乳白色。
经过几个龄期后,玉米螟幼虫可长至二、三十毫米,头部从黑色转变为深棕色,身体则变成浅红或浅灰褐色。
3. 蛹玉米螟虫蛹一般为纺锤形,长度约为15mm。
成蛹初期为粉白色,逐渐转变为黄褐色,再转变为红褐色,羽化前为黑褐色。
4. 成虫玉米螟雄性成虫体长约为10mm,翅展可达30mm,胸部背面颜色为浅褐或浅黄,前胸为淡暗褐色,胸部腹面为浅黄白色,前翅有褐色波纹形状的两条横纹,横纹间还有两条短纹,后翅灰褐色,中央有浅色宽带。
雌虫与雄虫形态基本形同,不过,与雄虫相比,雌虫稍大,翅色较浅,前翅为淡灰黄色,稍带或不带黄褐色。
二、玉米螟的危害特征1. 侵蚀玉米叶心玉米螟对玉米的侵害主要是以玉米螟幼虫为主,特别是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会爬到玉米叶上来吸住叶片汁液。
随着玉米螟幼虫逐渐长大,其会侵入到叶心,使玉米叶心出现不规则、半透明的小圆孔。
2. 影响玉米产量玉米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后,因为玉米螟的杀伤力比较大,从幼虫开始就侵入到玉米叶片和茎秆中,通过咬食玉米内部组织为生,所以,会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使玉米生长变弱,容易枯折,使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3. 影响玉米质量如果玉米螟侵蚀了玉米,当玉米在生长中打苞时幼虫会集中到玉米最上面的叶子上。
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应用技术

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应用技术和案例赤眼蜂是小蜂总科(Chalcidoidea)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
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
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取得了了显著效果。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已经成功进行工厂化生产,目前生产赤眼蜂的厂家有10多家,成为目前防治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一、释放赤眼蜂的主要技术要点天敌昆虫的增强释放,是在害虫生活史中的关键时期,有计划地释放适当数量的饲养的昆虫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的作用,从而限制害虫种群的发展。
在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时,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除必须释放活力强的赤眼蜂外,还必须做到:①放蜂期与害虫发生期相一致,即蜂、卵相遇;②使放蜂量适应于害虫的发生数量,在释放前正确估算每批赤眼蜂的母蜂数量,预计实际的释放量;③调查自然界当时的赤眼蜂种群数量;④在正确掌握赤眼蜂飞翔扩散能力的基础上,综合上述情况制订出田间释放赤眼蜂的方案。
赤眼蜂的田间增强释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必须根据柞蚕和赤眼蜂的发育生物学和田间生态学原理,赤眼蜂在田间的扩散。
分布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及害虫的发生规律等,来确定赤眼蜂的释放时间、释放次数、释放点和释放量。
以做到适期放蜂,按时羽化出蜂,使释放后的赤眼蜂和害虫卵期相遇机率达90%以上,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赤眼蜂在农林害虫防治中应用的成功案例赤眼蜂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最成功的是在哎玉米上防治玉米螟,在吉林玉米生产带: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品系,田间寄生率60-75%;在北京松毛虫赤眼蜂,田间寄生率60%左右;在河北:玉米螟赤眼蜂,田间寄生率80%以上。
平均防治效果达75%以上。
释放赤眼蜂关键点:1)放蜂期防治对象为玉米螟。
要求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采样调查越冬幼虫,并系统调查它的发育进度,记录当时的气候情况,参照过去发生及为害的历史资料,综合分析,然后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发生期预测,据此制订玉米田释放赤眼蜂的技术方案,使得赤眼蜂田间的释放时间更符合玉米螟卵的发生期。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高粱田亚洲玉米螟技术的研究

http ://hljnykx ・ haasep ・ cnDOI :10・ 11942/j ・ issnl002-2767・ 2021.1・ 0064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1):64-67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王连霞•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高粱田亚洲玉米螟技术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1):64-67.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高粱田亚洲玉米螟技术的研究王连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摘要:为加强高粱田玉米螟的生物防治,进一步提高高粱的产量和质量,针对玉米螟在高粱上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使用不同放蜂量进行玉米螟防治,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调查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螟的平均防 治效果,最终确定最佳放蜂时间与放蜂量。
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能有效防治高粱田玉米螟。
当玉米螟田间卵块1〜2块・100株|时开始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放蜂量3.5万头・667 m?,放蜂2次,第一次放蜂 1. 5万头,7 d 后第二次放蜂2.0万头,每667 n?放蜂3点,秋季调查防治效果达65.29%。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治效果好,防治成本低,在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高粱高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重要的粮食和工 业原料来源。
由于高粱根系发达,叶片狭窄,植株 表面覆盖蜡质的特点,使得高粱水分损耗少,水分利用率高,因此具有良好抗旱性和耐涝性,同时高 粱还具有极强的耐盐碱性,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⑴。
影响高 粱产量和品质的原因很多,其中亚洲玉米螟(以下简称玉米螟)的危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⑵,高粱生 长的中后期玉米螟以幼虫蛀食茎秆、叶片和果穗 为害,尤其对甜高粱和穗型紧凑的高粱品种危害 比较严重,一般年份造成减产30%,严重高达60%以上⑶。
高粱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敏感,如果使用不当会对髙粱的产量与品质产生严重的影 响。
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建昌县是辽西地区主要的玉米产区,玉米生产面积占全县土地播种面积的80%以上。
但由于耕作制度及管理的粗放,虫害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特别是玉米螟的危害。
一般年份玉米螟发生减产可达到6%-9%,严重发生年份减产可达15%以上,玉米种植广泛发生,给农民造成很大困扰。
下面就玉米螟的发生及防治作以阐述,以供参考。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1、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一般不同的玉米品种,其发生数量也有明显不同。
玉米螟的发生除与越冬基数直接有关外,还与气象条件、天敌数量、种植制度、品种等关系密切。
玉米螟在辽西地区一年可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
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玉米或高粱上产卵。
玉米螟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
长期干旱,会使螟蛾卵量减少。
大风大雨能使卵及初孵幼虫大量死亡,减轻其为害。
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
1~3龄幼虫群集在心叶喇叭口及雄穗中危害。
幼虫发育到4~5龄,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雌穗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
幼虫老熟后,即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和叶鞘内化蛹,蛹期6~10天。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
1.2玉米螟危害症状玉米螟为杂食性害虫,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
玉米螟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都可以危害玉米植株的地上部分,取食叶片、果穗、雄穗。
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出现花叶和排粪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则茎秆易断。
若未抽出的雄穗被害,则穗轴易断。
雌穗被害状为咬断花丝,蛀食穗端和子粒,会造成缺粒和秕粒,籽粒产量下降。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2.1农业防治选择抗螟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治螟措施。
除此之外,处理玉米秸秆也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
越冬的幼虫主要的寄主是秸秆及玉米根茬,因此一般的做法是将玉米秸秆铡碎沤肥或垫圈、牲畜饲料,也可将有虫的秸秆用作燃料烧掉,先烧掉幼虫的多的秸秆,消灭越冬虫源。
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110 2018, V ol.38, No.02农业与技术※种植与养殖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梁慧明(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摘 要: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玉米螟的危害程度也比较严重,寻求绿色有效防治方法是当务之急。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具有安全、无毒、使用方法简单、省工、防治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等优点。
本文介绍了玉米螟及其在黑龙江省的发生情况,继而阐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并针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091玉米是黑龙江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饲料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螟是危害玉米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害虫。
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其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对农田部分害虫有着显著的克制作用,现如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天敌昆虫,也被广泛应用于玉米螟的防治过程。
本文就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进行探讨。
1玉米螟简介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是完全变态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玉米螟一个世代要经过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它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农田常见的有2个种群,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
危害我国玉米的主要是亚洲玉米螟,其冬季以虫体越冬,主要是隐藏在玉米的秸秆根系等地区,第2年化蛹。
玉米螟1 龄幼虫主要取食心叶幼嫩部分,危害叶片,随着玉米螟的不断生长,危害逐渐加大, 4龄后的玉米螟就能为害玉米地上部分,是玉米作物中非常常见并且危害极大的害虫之一。
2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情况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为全国的粮食供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玉米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产量高、耕作技术成熟、应用大型机械方便等优点,是农民喜爱的种植作物之一。
虽然近些年国家收紧玉米种植面积,但黑龙江省依然是玉米种植大省,也是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大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赤 眼蜂 属昆虫 ,是世 界范围内害虫生物 防治巾研究最 多、
应川最r ‘ 的 ・ 类卵寄牛蜂 ,也足 许多农林 害虫的 最要 人敌 , 已被 各 个 I 家 和 地 i x : j ‘ 泛应 用。成蜂体 长 0 . 5~ 1 . 0 mm ,
4 经济 、生念和社 会效 益
3 . 2 效果好
用赤 眼蜂 防治 玉米螟连续 释放 3午,防效达 9 0 % 右 。 后续 叮持续控 制 多年。泰 来县在 1 9 9 5~ 1 9 9 7年连 续释 放
赤 眼 蜂 ,直 到 2 0 0 2午后 株 虫量 才 呈 升 趋 势 。
3 . 3 使 用方便
将蜂 R 挂在 米叶背面H ¨ 可。1 次每 6 6 7 m 地 朴 2个 蜂 ,2 次放蜂挂 4个蜂 。每人每天 叮 释放 1 3 . 3 3 h m 。
学药 剂相 比,每 6 6 7 m 成本是 化学药 剂的 1 / 1 5~ 1 / 1 0 。 而H 日前 只 有 玉 米 制 种 …可 采 用 化 学 药 剂 防 治 。 生 产 } I J 玉 米 植 株 高 大 ,根 本 无 法 控 制 米 螟 为 害 。
螟成 虫产 卵始期 ,向 … 人 1 . 释 放赤 眼蚧 , 、 蜂将 卯产
4 . 1 经济效益
通过【 l 1 州调查与 数据统 计分析 : 叭蜂防 治卡米螟 每 6 6 7 m 成本费 2兀 ,每 6 6 7 I n 挽叫 K 米损火 5 0~ 7 5 k g , 每6 6 7 m 增加 经 济 效 益 8 0~ 1 2 0元。 令 县 施 J { { 赤 眼 蜂
3 . 4 无污 染
用赤 眼蜂防治 米螟 足当 前大 力提侣 的生物 防治 、净
化 环 境 、减 少 农 药 污 染 的 重 要 途 径 。
2 赤 眼蜂防治1 { 米螟原理
赤眼蜂 是 自然 界 ・ 类 寄生性 天敌 ,属膜翅 } j l 纹 翅卯蜂
3 . 5 防虫范 围广
赤H b 5 蜂在 龙 I : 省1 午 繁殖 3~ 4代, a r 有效地控制 米螟第 2代幼虫,并且防虫范 , ,兼防多种鳞翅 H害虫。
l 泰来县近年 玉米蜞发生 与危害情 况
泰来 县现有耕地 1 7 . 6 7万h m ,常年玉 米播种面积 在 1 0万h m 左 右 ,占耕地 面积近 5 7 %。 于玉米价格 卜 扬, 播 种面 币 j J 有逐 年 J 升趋 势 。近 几 年,泰来县 玉米螟 发生 严
重 ,2 0 0 9 2 0 1 1 年全 县平均 百株玉 米有 虫分别 是 l 5 6头 、
可到 9 J J 份。
损失 1 . 2~ 1 . 8 亿 元 ;连续释 放 3年 , 计挽 粮 食损 失 2 . 2 5~ 3 . 3 7 5亿 k g,增 加 经 济 效 掩 3 . 6~ 5 . 4亿 元 。
l 0 h m ,挽 网玉 米 损 火 0 . 7 5~ 1 . 1 2 5亿 k g ,挽 网 经 济
吖以 寄生鳞 翅 f l 、鞘翅 ¨等所 属 2 2 0多种 昆虫 的卵 。【 人 ] 其
叭和 复 叭均 红 色 ,故取 赤 眼蜂。赤 眼蜂的 寄主 范I _ } ; I 很, ‘ ,可以寄 牛 米螟 、廿蔗螟 、苹果卷叶蚁 、棉铃虫 、 松毛虫 、草地螟 、 } r 监 夜蛾 、菜粉蛾 、火 豆食心虫 等 多种 农林害虫 的卵 。赤 眼蜂 是 利 川 头部的 嗅 觉 器 找害 虫 卵 , 用尾 部 的 产 卵 器将蜂 卵 产 在 害虫 卵 1 人 】 ,利 用 害 虫卯 的 营 养进 行生 长 发 育 ,最 后 使 害 虫 卯 出 蜂 不 出虫 ,这 样 , 赤 眼 蜂便把 害 虫消 火在 卵期 ,进 『 『 I j 达 到增 产增 收 的 日的 , 我们 现 应 H J 防 治 米 螟 的赤 眼蜂 足松 毛虫 赤 眼蜂 ,它 是 人 工释放 赤 眼 蜂寄 玉 米螟 最 高 的蜂 种 , ・ 般 征玉 米 螟 成 虫 产 卵始 期 , 向田 人 ] : 释 放 赤 眼蜂 ,释 放 J F r I f l I 】 的赤 眼蜂 经过 1 0~ 1 2 d予 代 蜂习 习 化 后 ,继 续 寻找新 的 玉 米螟 卵寄牛 , 一 般予 代办眼蜂 田『 『 1 J 控制 K 米螟 的作川
1 7 8头 、 1 6 4 头 ,发生严重地块百株有 虫高达 3 2 8 头、 3 9 4头 、
3 1 2头 。
d 1 下玉米蜞 发生 为古严 重 ,每 年给 上米 生产造 成产量 损失 1 0 %~l 5 %,导致伞县每 年 米减 产达 1亿 k g以 卜,
减少收入 L { L 元。
中国园艺文摘
2 0 1 3 年第7 期
赤 眼蜂 防治玉米螟 生物 技术
董艳娟
( 黑龙江省泰来县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 ,黑龙江 泰来 1 6 2 4 0 0 ) 摘 要 :结合 泰来县 玉米螟 发生 与危 害情 况,探 讨赤 眼蜂 防治玉米螟 的原理及优 点 ,分析 其经济、 生态和社会 效
益 ,并提 出具 体 防 治技 术和 注 意 事 项 。
关 键 词 :玉 米 螟 ;赤 眼蜂 ; 防 治技 术 ;注 意 事项 赤 眼 蜂 防 治 米 螟 足 :・ 项 物 l 衙{ 上 术, ・ 般 f 米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蚁的优点
3 . 1 成 本 低
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 6 6 7 m 成本 2允 ,与使用化
米螟 卯f ~,f 止K 米螟 的即 1 能 化 成 幼 虫 ,达 到 防 治
玉米 的 t j 的。 i 么 J 则£ 术c J J 十 { : 绝 或减少 高毒农 药的使 用和 戏 留,足 1 I 前人 提 倡的 环保 、经济 、安全 、高 效生物 防
治农 、 】 虫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