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泽贤治童话中宗教思想的体现
宫泽贤治:日本昭和时代早期的诗人

宫泽贤治:日本昭和时代早期的诗人本文导读:在他短暂的有生之年,那超越常识的人生选择为亲友及当地农民所难以理解,无人赞许,更谈不上反响。
他创作了94篇童话和一千多首诗歌,在世时只有一篇童话《渡过雪原》获得过稿费,童话集《花样翻新的饭店》和诗集《春与修罗》均系他28岁时自费出版。
摆在书店无人问津,中央文坛更忽视了这个身在北方落后农村默默无闻的诗人。
在当时当地的人们眼中,他不过是一名充满了幻想和热情但又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小有才气却生不逢时,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不得志的文学青年。
然而,宫泽贤冶逝世不久,人们终于发现了他独居时孤苦岁月里在病床上写下的零乱书稿。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竟是那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此后,他的作品才被文坛所重视,引起世人瞩目,现已译成14种文字。
他的作品被收入教科书,改编成电影、电视,以他作品主人公命名的食品、商品数不胜数。
热衷于宫泽贤治的研究家和热情的读者与日俱增。
参观访问宫泽贤治纪念馆、资料馆的观众络绎不绝。
已有13个国家翻译出版了他的作品,他的名字通过其作品、影视正在悄悄地走向世界。
大概很多国家的国民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毫无印象,但却了解宫泽贤治。
宫泽贤治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散布在英国、德国、瑞典、印度、中国、韩国、北朝鲜等各地,这些国家的学者还时常赴日进行宫泽贤治研究。
日本国内的宫泽贤治研究团体则无计其数。
全国各地的小学、国中的国语课本都可见他的作品,高中国文教材则可见他的诗歌,日本不论哪一个阶层哪一个年代的人,均能朗颂他那首“不怕风雨”诗歌,也或多或少读过他的作品。
这种奇特的反差更加深了宫泽贤治的神秘色彩,在迎接宫泽贤治诞辰100周年之际,宫泽贤治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浪潮。
短短三十七年生命的宫泽贤治,以其敏锐洗练的笔,以及慈悲无私的心,在世的生命确实灿烂如花。
而死后,因文学作品长活人间,则不仅仅只艳若秋叶,更是依然绚丽如夏花,甚且凝住刹那,成为永恒了。
宫泽贤治,一八九六年生于日本岩手县花卷,毕业于盛冈高等农林学校。
浅析《银河铁道之夜》

浅析《银河铁道之夜》作者:马骎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2期《银河铁道之夜》是日本作家宫泽贤治所写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孤独的少年焦班尼在梦中和好友在银河铁道里的旅程。
最初我也是把它当作一个童话故事来读的,读完才明白,这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童话故事,作为给孩子看的东西,这部作品充满了太多的未解之谜,未免太过于深奥了。
我是在知道柯贝内拉身亡这个事实的前提下开始阅读的。
最开始吸引我注意力的就是焦班尼刚坐上银河铁道时,作者对柯贝内拉的描写——“ぬれたようにまっ黒な上着を着た(穿着仿佛湿透般漆黑的上衣)”。
原来早在这里,作者就暗示了柯贝内拉溺水身亡的结局。
还有柯贝内拉的话“ザネリもね、ずいぶん走ったけれども追いつかなかった(扎内利他啊,也拼命跑了,但还是没能追上)”。
柯贝内拉将扎内利从死神那里救了回来,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是他没有这么说。
作者用“扎内利也跑了好久却没赶上”这种仿佛扎内利吃了亏一般的口吻,将柯贝内拉的温柔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研究《银河铁道之夜》的学者认为故事的主人公焦班尼的原型就是宫泽贤治本人,而柯贝内拉的原型就是他的妹妹。
因为宫泽贤治一生不被世人理解,唯一理解他的妹妹也因病去世,就像焦班尼也同样怀抱着不为人理解的孤独,而唯一的好友柯贝内拉也为了救人而溺水身亡一样。
然而我却认为,不仅是焦班尼,柯贝内拉的身上也有宫泽贤治的投影。
宫泽贤治和文中的柯贝内拉一样,出生于优越的家庭,在学校里担任级长,在他人眼中是一个十分羡慕的对象,可是他本人却因此而感到矛盾和痛苦,内心无比孤独。
为什么说柯贝内拉孤独呢。
首先要谈谈文中一个争议很大的地方:关于柯贝内拉的妈妈。
我们都知道,银河铁道是一辆将死者送往天上的列车。
列车到达石炭袋后,柯贝内拉说,自己的妈妈在“天上”。
从这话我们可以判断,柯贝内拉的妈妈应该已经不在人世了。
而且,在柯贝内拉为救扎内利溺水身亡的现场,只有他的爸爸出现了,最应该出现的担心孩子的妈妈却不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柯贝内拉的妈妈极有可能是不在人世了。
燃烧的_丑小鸭_试析宫泽贤治的_夜鹰星座_唐宇香

/2011.12下半月wai guo wen xue yan jiu外国文学研究燃烧的“丑小鸭”———试析宫泽贤治的《夜鹰星座》唐宇香摘要:日本近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宫泽贤治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故事《夜鹰星座》中的主人公夜鹰形象刻画生动,寓意深刻,像丑小鸭一样历经磨难后实现了梦想,在浴火后重生,永远燃烧在天际。
关键词:夜鹰;丑小鸭;孤独;信念宫泽贤治(1896-1933)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童话家。
据朝日新闻2000年6月29日公布的“千年日本文学家读者人气投票”结果,宫泽贤治位居第4,可以说贤治是代表大正时期的日本国民作家。
[1]这位文学巨匠创作的众多作品虽在生前没有发表,但在他逝世后不久,人们发现了他撰写的缤纷童话世界好似璀璨的宝石,时至今日仍旧熠熠生辉。
本文拟从宫泽贤治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夜鹰星座》出发,剖析其蕴含的深层意义。
一、孤高浪漫的儿童文学巨匠宫泽贤治生平宫泽贤治1896年出生于日本东北部贫瘠地区岩手县的富商之家,是家中的长子。
岩手县自古就是地震、海啸等灾害频发地区,在他出生前大约2个月前就发生了“三陆地震海啸”,在其出生5天后又发生了“陆羽地震”,地震给岩手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据说当时宫泽贤治的母亲一边抱着他一边念佛。
宫泽贤治自幼目睹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对农民生活寄予无限的同情。
这在他之后的文学创作中多有体现。
1918年3月他向盛冈高等农林学校(现在的岩手大学)提交了“腐殖质中的无机物对植物的作用”的毕业论文,同年4月从该校毕业。
就在这一年他被查出患有胸膜炎,他曾经向朋友说过自己只有不到15年的时间了。
据他的亲人回忆,他的童话创作可能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揭开了序幕。
1921年宫泽贤治因信仰与就业等问题与父亲分歧加大,不告而别来到东京,在这一年他创作了众多童话作品。
但有生之年,他的作品无人问津,只是在1924年,他自费出版了诗集《春天和阿修罗》与童话故事《花样繁多的饭店》,但这两本书在书店乏人问津。
论宫泽贤治的宗教观_以_夜鹰星座_为中心_靳婧

文史哲
大众文艺
论宫泽贤治的宗教观
——以《夜鹰星座》为中心
靳婧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夜鹰星座》这部作品故事内容的分析,特 别是“夜鹰”这个形象的分析,从中发掘出宫泽贤治的宗教观。生命 永恒的原理,超越修罗世界的思想,牺牲自我利他行的菩萨行的精 神,通过这三种宗教观来分析深受法华经思想影响的宫泽贤治是如何 通过法华文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将其思想渗透到 《夜鹰星座》这部 作品当中的。
的在佛面前众生平等的思想,贤治便在《夜鹰之星》的这部作品 当中,寄托了自己对大乘佛教思想的理解。那就是让夜鹰这个弱 者在面临欺辱,选择自救的方式,就是通过死亡找到解脱。其实 在整个过程当中,它既是被动体又是主动体。靠吞食虫子而谋生 ,以大欺小,就如鹰总凌辱它一样,厌倦了这样的生存模式,让 它坚信了对理想的追求。多少次它坠下云朵,几乎被寒冷的大气 所吞噬;多少次它遭到冷嘲热讽,几乎丧失了自尊心。可它终于 挣扎着展开了翅膀,向那不可能的世界飞去。终于,当夜鹰睁开 眼睛时,发现自己的身子像磷火一样,全身放射出美丽的蓝色光 辉。这种无私伟大的精神,正是贤治一直崇尚的宗教信仰,佛家 讲究的是菩萨心肠,牺牲自我利他行。
读《宫泽贤治童话》有感善良与纯真的永恒追求

读《宫泽贤治童话》有感善良与纯真的永恒追求在这个喧嚣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但无论何时何地,善良与纯真都是我们心灵最纯粹的追求。
而在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中,这种永恒的追求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宫泽贤治是日本著名童话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温暖和人性的光芒。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善良与纯真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那么伟大,那么深沉,让人感到震撼。
在《宫泽贤治童话》中,有一篇名为《XXX》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
在故事中,小男孩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但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内心的善良与纯真,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获得了最终的幸福。
这个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坚守自己的善良与纯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中,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体悟和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童话这种简单而又直白的文字形式,表达了他对善良与纯真的理解和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好,一种不受现实拘束的崇高思想。
读完《宫泽贤治童话》,我深深体会到善良与纯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遭遇何种困难,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忘初心,守护内心的善良和纯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
宫泽贤治的作品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在迷茫时,从他的童话中找到力量和勇气,不断向善良与纯真的境界追求,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和阳光。
读《宫泽贤治童话》,让我更加坚信:善良与纯真是永恒的追求,是我们心灵最美好的归宿。
愿我们永远怀抱善良与纯真,让这份纯净之心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语:在这个喧嚣繁杂的社会,让我们学会保持善良与纯真,让这份美好的追求成为我们心灵的指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这就是读《宫泽贤治童话》的感悟,这就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宫泽贤治童话的诗意表达与情感共鸣

宫泽贤治童话的诗意表达与情感共鸣
宫泽贤治(1872-1933)是日本近代童话文学的著名作家,他创作的童话作品以其独特的诗意表达和深刻的情感共鸣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寓言般的故事情节讲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引导读者反思生活、人性及世界的意义。
本文将从宫泽贤治童话作品的诗意表达与情感共鸣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诗意表达
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常常展现出强烈的诗意表达,他善于
借助精细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来营造出一种奇幻而绚丽的氛围。
在《雨后的彩虹》中,宫泽贤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想象力丰富的场景,将雨后的彩虹描绘得如梦如幻,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感觉。
他的文字常常流畅如诗,展现出对自然、对生命、对爱情的热情和赞美,让读者在阅读中陶醉于诗意的世界之中。
情感共鸣
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不仅在诗意表达上具有独特魅力,更
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情感共鸣。
他常常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使人们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小桥流水人家》中,主人公小女孩和小男孩之间的纯洁友谊以及对自然的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真挚的情感共鸣,引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以其独特的诗意表达和深刻的情感共鸣,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文学影响。
他以童话这种平实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文体,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美好的追求,启迪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到诗意的魅力,与作者心灵相通,共鸣生活的情感。
读《宫泽贤治童话》有感寻找内心的净土

读《宫泽贤治童话》有感寻找内心的净土
宫泽贤治,一位享誉日本文坛的童话作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童心和温暖,读他的童话就像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让人心灵得到了治愈和升华。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会迷失在各种琐碎的事务中,常常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
读宫泽贤治的童话,就像是在寻找一片内心的净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感动。
童话故事的温暖
宫泽贤治的童话故事总是充满着温暖和关爱。
在他笔下,小动物、小孩子、自然景色都有了生命和灵魂,它们展现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美好的追求,这种温暖的感触如同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寻找内心的净土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重压之下,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很难得到满足。
而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就像是一剂静心的良药,带领我们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净土。
通过故事中的小细节和情感的表达,我们被唤醒了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种种,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总结
读《宫泽贤治童话》,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美好和内心的深藏。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关爱和对生命的珍视,也找到了内心的净土,让我们重新发现了内心的平静
与感动。
愿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初心,寻找内心的净土,重新审视生命,感受生命的真谛和美好。
浅论宫泽贤治文学中的“乌托邦”意象

116浅论宫泽贤治文学中的“乌托邦”意象唐利容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的诗人、童话作家,他毕生追求人世间的美好,这种追求深刻体现在他的文学中。
本文从自然、人物形象、社会这三方面分析其文学中美好的“乌托邦”意象,探讨贤治心中的理想世界。
关键词:宫泽贤治;乌托邦;生存斗争;幸福观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它代表着美好、和平、平等、自由。
一直以来,文学作为乌托邦的重要载体,让乌托邦得到伸张和形象化。
考察作家宫泽贤治,其大多作品中都有乌托邦的情结。
他把文学的舞台搭建在家乡的一隅,诗情画意地描写家乡的自然,表现自然的生命;倾心塑造善良坚忍的人物形象;刻画时代背景下的苦难生存。
通过这些描写,既体现了宫泽贤治的乌托邦意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暗淡世界中他心灵的皈依。
一、自然生长于岩手县的宫泽贤治,从小就热爱亲近自然,他的作品充满自然气息。
在作品中呈现的大都是原始纯粹的自然,那里有茂密的森林、碧蓝的天空、清澈的风、粉色的朝阳,沁人心脾。
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更是天上地下,种类繁多。
它们是岩手县的岩手山,是当地传说中的妖怪精灵;是随处可见的植物,也是寄存于森林中的各种动物;是银河星座,也是不起眼的瀑布河川。
无一例外,宫泽贤治在作品中都赋予了它们生命。
《橡子和山猫》中,清晨铁青的天空下,雾气朦胧的山中,瀑布吹着笛;蘑菇奏着乐曲;栗鼠跳跃着忙这忙那,一派生机勃勃有序和谐的景象。
然而作品中和谐的自然景象之外,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的生存斗争。
《布兰顿农学校的猪》中的猪因为处于食物链的下端,不得不献身。
《夜鹰星座》中的夜鹰因丑陋弱小被动物们嘲笑讥讽,更被鹰以性命勒索其改名,它对这种弱肉强食痛恨却又无奈。
《滑床山的熊》中,善良的主人公小十郎尽管内心怀有杀生的罪恶感,却又不得不靠猎杀熊来换取生存物资。
由此可以看出,在宫泽贤治的文学中,他赋予自然万物生命,揭示生存斗争的残酷;他主张万物平等,靠生存斗争而存活的个体本身带有原罪,必须要意识到这种原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泽贤治童话中宗教思想的体现
作者:李仪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一、作家简介
宫泽贤治是日本近代诗人、儿童文学家,虽是富商之子,却不甘继承家业,自得丁务农的乐趣之中。
宫泽贤治的一生对日莲宗都有极大的信仰。
“初次接触日莲宗是18岁的1914年。
父亲的教友高桥太郎赠送给他一本同年8月出版的岛地大等编的《汉和对照妙法莲华经》,宫泽贤治阅读后深受感动。
”[1]宫泽贤治为了弘扬佛法,坚持素食生活,寒夜修行,传教务农,最终积劳成疾而死。
毕生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做出了贡献。
二、童话《夜鹰之星》中的宗教思想
1.《夜鹰之星是》中的生命思想
宫泽贤治的童话中的生命思想包含人与动物的实质是平等的观念。
《夜鹰之星》中的夜鹰其实是人类的化身。
宫泽贤治的童话与寓言是不同的,寓言中的动物是对人的比喻,是用动物来讽刺人而己;作者的童话中的动物与人对等,表现了以人为首的动物与自然生命的密切关系。
夜鹰本是美丽的翠鸟和蜂鸟的兄长,却没有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鹰还很讨厌夜鹰,“一看到夜鹰的脸就会愤怒地耸起肩膀,一个劲地催促夜鹰快点改名。
”[2]
宫泽贤治的生命思想中包含宇宙生死观。
这种宇宙生死观是大乘佛教的宇宙观。
这种观念崇尚生与死不过是佛的两种存在形式,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死不过只是佛主向众生展示人的真实,是为了更好地重生和涅粱。
“夜鹰之星不停地燃烧着,一直燃烧着,一直……如今依旧燃烧着。
”[2]夜鹰最终燃烧了自己,变成了一颗星星,这正是重生的体现,夜鹰并没有死,而是到了另外一个美好的天地之中。
2.《夜鹰之星》中的修罗思想
佛教中修罗的世界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相互残杀的世界。
修罗是六道中的一个世界。
“在修罗的世界里,一种生物要想生存,就要注定背负捕食其他生物的宿命。
”[3]修罗的世界中,生物为了满足其生理需求而对其他动植物进行捕食,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为,但是正是在这种伤害他人来满足自身欲求的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罪恶感,进行自我反思。
“啊,甲壳虫也好,飞蚁也好,每晚我都杀害那么多生命。
……这居然这么痛苦,真痛苦啊,痛苦,我就此不吃虫子,饿死算了。
不,在饿死之前,恐怕早就被鹰杀死了吧。
不,在这之前我要飞到远方的那一边。
”。
[2]夜鹰深深感到了自己的痛苦,他想逃避,对自己的行径进行了极大的反省。
3.《夜鹰之星》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佛教中一贯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生前行善,死后将上天堂;如果生前行恶,死后将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之中。
在夜鹰的自述中“我活到现在可没有做过一件坏事啊。
绣眼鸟的宝宝从巢里掉下来的时候,我救了它们并把它们带回原来的巢。
结果,绣眼鸟就好像从小偷手里抢回了自己的宝宝一般,一把将自己的孩子从我身边拉走,之后好像还狠狠地笑话了我一番。
”乜1夜鹰认为,做坏事才会遭到惩罚,可自己做好事也没有好报,这令夜鹰是十分郁闷的。
三、童话《贝宝珠的火焰》中的宗教思想
1.《贝宝珠的火焰》中的菩萨思想
佛教中的菩萨思想,弘扬的是为了宣扬佛法,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并且要为他人造福的思想也包含其中。
“可他还是拼命拖住小云雀不放。
……好毛使出浑身的劲儿,把小云雀抛到河边软软的草地上,接着,自己也纵身一跳,上了岸。
”[4]虽然兔子好毛看到长相丑陋的小云雀落水之事,但它并没有见死不救,而是见义勇为。
好毛虽然刚开始有点犹豫,不过心中的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达到了菩萨思想。
最终,好毛受到了云雀母子的致谢,得到了无价之宝“贝之火”的宝珠。
2.《贝宝珠的火焰》中的劝善惩恶思想
佛教虽然是宗教的一种,但是它宣扬正义的精神又是值得赞颂的。
好毛由最初的善良朴实到最终的高傲自大,不是一步造成的,而是越陷越深的,对好毛的惩罚是通过贝宝珠的破裂,好毛失明而达成的。
好毛的行为一步一步恶化.贝宝珠也一步一步变化,最终好毛受到了惩罚。
宫泽贤治的童话中的宗教思想十分浓厚。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也致力丁宣扬佛法,为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信宫泽贤治悲天悯人之心会被世人所理解,其正义思想相信也会得到喜爱他作品的读者的传播。
【参考文献】[1]堀尾青史编.宫泽贤治年谱[M].筑摩书房,1991.[2]宫泽贤治著.宫泽贤治童话集[M].天津:新蕾出版社,2 011.[3]田口昭典.贤治童韶の生と死[M].东京:洋洋社,1987.[4]宫泽贤治童话选.腾瑞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日语硕士,研究方向:文学)
(责任编辑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