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遍身诊脉法

老中医:遍身诊脉法
老中医:遍身诊脉法

中医的診法,切脉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自秦汉以后,以独取寸口为主。对于内、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中有关遍身診脉法,日益疏远,深为可惜。其实切脉应以遍身診法較为全面,内、难、伤寒、金匱等巨著屡见不鮮。仲景对此尤为重视,如伤寒論序言里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决診,九候曾无彷彿,…夫欲视死別生,实为难矣…”至于《内经》有关遍診法的記載,更不胜枚举。可惜日久失传,沒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今天在党的伟大而正确的中医政策感召下,我們应积极钻研,努力发掘祖国医学中所有的宝藏,不断进行整理提高,为創造祖国新医学派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診脉部位

人体各个关节附近或肌肉浅薄的部位,大都有大小不同的脉搏可診,所以《内经》診脉,以全身遍診为主。如《素問》三部九候论說:“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歧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額之动脉,上部地,两頰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膏,人

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候奈何?……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以何候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遍診法的定位,主要以经絡学說为依据,与針灸分经取穴是相互关联的。不过,針灸取穴注重一点,即俞穴定位;而遍身診脉,注重经线,不完全局限于俞穴的一点,有时甚至无俞穴名称,仅指出某处有脉。根据经脉发源于藏府以及經脉本身通内达外的生理特点,无論邪从外来或病由内生,都能从脉上反映出来,所以《难經》58难說:“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經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經脉流注的面积广,切脉的部位多,究竟根据什么原則,切診那些部位呢?根据《灵枢》記述,能够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为十二原穴,因此,十二原既是針治的要穴,也是遍身診脉的主要部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說:“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观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于鳩尾(一名尾翳,在鸠尾骨尖下端),鳩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一名下气海,脐下一寸半),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也”。临床所见,十二原中,除太白、鳩尾、脖胦較少运用外,其他都可以診脉。十二经的原穴,实际上不止十二,他如手阳明经的合谷、足阳

明經的冲阳、手少阴经的神門、手太阳經的腕骨、手少阳经的阳池,都是遍診取位的原穴。

现根据《素問》三部九候論分部的原則,分述如下:

1.中部:手为三部的中部,是診脉的主要地方。因为手有六条经脉分布,手之三阴在手内側,下承足之三阴;手之三阳在手外侧,上通足之三阳,居于十二經脉交接的中枢,整体代表性最强,故手腕附近手六经所属的原穴,都有診断意义。手六经中,以手太阴经原穴太渊穴的脉动最显著,故以此作为中部診脉的代表。但是临床实践証明,很多疾病,太渊脉虽有所变化,不一定十分明显,必須分线診脉,以经辨証较为可靠,所以手阳经的阳谿至合谷一线,手少阴经的神門前后一线,以及手少阳经的阳池至外关一线,手太阳经的腕骨前后一线,手厥阴经的大陵至内关一线等,都是診断各经病变的主要处所。不过这些切脉部位,以经络学說为依据,不一定处处内有动脉跳动,我們所診者,是经脉之气,(当然极大部分是动脉),所以平人经气平靜,某些部位不易切得脉动,即是指下稍有感觉,也动象微弱,如手厥阴、少阳等便是。正因为如此,某经有病,某经之脉才变大易診。据此,由平人不大之脉,診得脉动变大,肯定該经有病,所以《难经》十八难指出:“温病之脉,行在諸经,不知何经之动,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而断定病所。

2.下部:足为三部的下部,診脉部位,以踝、趾关节附近的经脉原穴为主。如足厥阴的太冲,足少阴的太谿,足太阴的太白,足阳明的冲阳以及足太阳的昆仑等便是。不过,足太阴的太白,脉动太弱,少人运用,经常診冲阳脉代診脾經的病,因为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仲景在《金匮》黄疸病脉并治中說:“趺阳脉紧为伤脾”。跌阳脉即是冲阳脉。胃气的多少存亡,关系于人的疾病輕重安危,故診冲阳,可以决断吉凶。如《难经》十四难說:“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下部脉就是指以冲阳为代表的足部脉。至于王冰谓“足厥阴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脾脉也,在魚腹上趋筋間直五里下箕門之分”等說,虽然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診脉,但在一般情况下,既不方便,也不合乎实用。

3.上部:上部診脉,有头面和頸項二部分:

头面部:头面部经脉分布极多,且为手足阳经交会之所,五官七窍俱在头面,故头面部诸脉之診,主要診候官窍病变。例如头角前额有病,可直接診察两額之动脉太阳至头维一线;耳目有病,診候耳前之动脉听会、听宮至目銳眥一线;口齿有病,診候两頰之动脉,如人迎至地仓、巨髎等一线。这种診脉法,是根据那里有病,那里就有脉动反常的道理决定的。

頸項部:手之三阳经脉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脉从头走足,都要经过頸項,故頸項动脉能診断诸阳经脉的病变。具体的診脉部位,有足少阳经的风池,督脉经的风府,足阳明经的人迎。其中以人迎为中心,因为足阳明脉行身之前。阳明者胃也,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经脉之气常旺,且阳明者二阳合明,是阳証的典型,所以人迎有代表頸項诸脉的作用。《内经》中的人迎寸口診法,就是以人迎代表諸阳,寸口代表諸阴。《灵枢》禁服篇說:“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素問》阴阳别論說:“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王冰对此作了注释。“头谓人迎,手謂气口”。

头、手、足三部以外,还有胸部的虚里,在左乳下,属足阳明經大絡,为脉之宗气,所以当暴病假死、手足无脉时,診断这里以决死生,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腹股沟处的气冲,也属足阳明經,是经脉上下的要冲,故名气冲,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診候阳明之气。可是比其他地方更不方便,运用更少,仅提出以供参考。

总之,全身診脉部位很多,但经常取用的以头、手、足三部各脉为主,每部各有三处以上可以候脉,所以称为三部九候脉法,至于奇经八脉之診,因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俞穴外,其他六脉的俞穴都寄寓于十二正经之中,沒有另診奇经的必要。例如冲脉,其气則出于气冲,下合委中,又合少阴经下行至足,别繞跗上,至大指之间。《灵枢》动输篇有详細的記載:“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经之

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股内廉,并少阴之經,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可见冲脉有病,可以診气冲、委中、太冲等脉而得之。其他带、蹻、维等脉也是如此。

二、操作手法

遍身診法,由于要循經脉上下左右同时切診,故有捫、循、按、切四法。

(1)捫:遍診诸脉,相互对照,以便发现何经脉搏的变异較大,証明病在何經。举中部为例,以寸口为中心,左右可以同时診断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或手厥阴。这种以一点为中心,左右同时診断诸经的操作法,謂之橫捫法。

(2)循:在一条脉线上,直上直下的切診法,謂之循法。因为經气有虛实,脉动有长短,如手太阴肺經脉,壮年气血方刚,或火热实証的患者,脉长可达魚际;如果久病或天行疫癘的暴病,肺經病重,太阴气虛,脉动不及寸口,甚至要診肘窝尺泽或更上一些的天府。如果天府、尺泽脉絕,那就难于挽救了。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少阴之复,……甚則入肺,欬而鼻渊,天府絕,死不治,……少阳之复,甚則入肺,欬而血泄,尺泽絕,死不治”。

(3)按:以医生的掌心或四指并攏,按撫病者的肢体,診断病者皮肤寒热荣枯,謂之按診。《灵枢》经中的尺肤診,就是这种診法。《灵枢》論疾診尺篇說:“黄帝問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脉,独調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歧伯曰:审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更具体地指出:“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緩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又《素問》通评虛实論說:“絡气不足,經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經虛絡滿者,尺热滿,脉口寒涩也”。由此可见,脉象与尺肤是内外相应的,按診尺肤和切脉有同等作用。

(4)切:遍診法中的切診,主要是指以医生的指头,在固定的部位,由輕而重,探讨脉波变化的診法。切者近也,广义的切診,凡是接触患者的肢体的各种診断都可叫切,故独取寸口脉法的切,实际上包括了按法在内。而遍診法的切,是和捫、按、循诸法同等并列的,因而也称为四診,如《灵枢》经水篇說:“审切、循、捫、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

总之,切、循、捫、按,是四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診法,是古人的经驗总结,我們必須继承下来,并加以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三、临床运用

辨証施治,是中医診疗的至高原則,診断准确,辨証才不致誤,所以掌握正确的診断方法,才能很好的为临床服务。遍診法的分经診脉,为我們正确辨証提供了既简便又可靠的依据,现根据我們的临床经驗,把如何运用这种診法作原則性的介紹。

(1)分经診脉,以脉証病: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脏腑经脉气血。生理反常便是病理,故百病都离不开脏腑經脉气血的反常。经脉通内达外,診察經脉的变化,能知脏腑气血的病变,这就是分經诊脉、以脉証病的理論根据。例如温热病,初起于卫分时,手少阳經的阳池至外关一线的脉动而数。因手少阳属三焦水府,热病耗津,所以溫病脉变由此开始。温病由阳入阴,首先犯肺,这时手太阴寸口一线,脉必洪大而数。叶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既传心包,必见手厥阴心包絡的大陵至内关一线脉动而数。此为热入血分,病透心包,直犯心主,已成水火失济,势轉危重了。伤寒与溫病不能绝对分开,所不同者,伤寒初起,恶寒甚,或发热,或未发热,診手少阳经脉,則不见动数,而寸口与人迎脉俱浮而紧,风府之脉,变异尤为显著。如診得人迎寸口脉阴阳俱浮而循之长大(指脉形长粗而有力,本文指人迎长大,上可至头维,下可至冲阳;寸口长大可出魚际)有力,或微恶寒,或不恶寒,已为热化之温病了。《伤寒論》载:“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証不见者,为不传也”。反

之,阳明少阳証见,或少阳、阳明经诸脉(本文指少阳上行之脉的风池,下行之脉的丘墟,和阳明經的头维冲阳等脉)变大而数,病已传变无疑。同理,伤寒二三日,当传少阳或阳明,而少阳、阳明之脉,如风池、丘墟、头维、冲阳等脉沒有变异,病未传也,故有“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的記載。

临床上用遍診法分辨寒热的真假,也比較可靠。例如手阳明的阳谿,手太阴的寸口以及足厥阴太冲,足少阴的太谿和足阳明的冲阳等诸阴阳脉俱小者,面虽微赤,此为真寒假热;如果以上诸脉滑大,虽手足厥冷,此为真热假寒,所以《伤寒論》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湯主之”。

遍診法在杂病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如診妇人手少阴神門脉,滑数者为有妊,《素問》平人气象論說:“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涩小为白带崩漏等血虚之候(太冲脉小亦同);診产妇临盆时,手指中冲脉动甚者为将产之兆;诊小儿热病,十指尖跳动(尤其中冲),必发惊风。遍診部位,有时可兼作針治穴位。例如眼病初起,可診瞳子髎太阳穴一线或睛明穴动脉,如瞳子髎一线脉动而数,目疾的发展趋势,必由内而向下外方布散赤翳,可针刺睛明或捣刺内迎香出血;如診得瞳子髎及太阳穴一线脉动而数,其发展趋勢,多由上而外而下,可針刺瞳子髎或搗刺太阳穴出血。这种診断并治之法,

能收立竿见影之效。他如小儿顖门之診,也是属于遍診法范围,众所皆知,故不赘述。

(2)脉有靜躁,证分輕重:脉形的大小,动势的快慢,可以分別病型的寒热虛实,在遍診法中,除此与独取寸口脉法相同外,还有靜躁之分。《灵枢》热病篇:“热病三日,而气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以泻其热,…身热甚,阴阳皆靜者,勿刺也……”。所謂靜躁,是指皮肤与脉、肉、筋等的动势而言。溫病初起,不仅手少阳外关一线脉搏变大,如果用极輕手法按診皮肤,定有瞤动的躁象,虽病者自觉热势并不太高,容易誤断为一般外感,其实皮躁即是脉躁的先兆,肯定此为溫病,轉瞬即发高热,仲景經常采用这种方法,故《金匱》中有“皮瞤”或漸次深层的“筋惕肉瞤”的記載。如果溫病进入营分血分,高热已极,不仅皮躁,必见脉、肉、筋一齐躁动,且手之六经皆然,但视何经皮、脉、肉、筋躁甚,則病在何經,所以皮、脉的靜躁,能証实病証的輕重和热势的进退,如《伤寒論》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頗欲吐,若躁煩,脉数急者为传也”。

(3)躁动过关,热势加重:独取寸口脉法的“关”,是指掌后高骨;而遍診法的“关”,泛指所有关节或诸经之間的关界。热病的皮脉动躁,因热势的加重,常见以原穴为起点,向前后左右扩展。如温病初起,病在手少阳,則阳池至外关一线的皮脉动躁,由微而甚,漸

次透过腕关节而向指尖发展;溫邪由三焦上犯于肺,則皮、脉躁动,由少阳而阳明而太阴。这种皮、脉躁动的扩展和越经,概称过关。据此,在临床上,不同的时間,診得皮、脉躁动发现于不同部位,尽管証候变化不大,也可以断定热势进退的真象。

(4)阴阳交争,病危将死:热病的传变,由卫分气分而入营分血分,是由外而内的发展过程;診手六经的脉动,也是由三阳经脉的躁动而漸见三阴经脉由变大而动躁。这就是說,如果热病由三阳经脉动躁发展到三阴经脉也俱动而躁,已是热入血分,水不济火,必见舌裂及唇齿枯槁,病危将死之候。这种三阳三阴经脉争相躁动之象,謂之“阴阳交”。《素問》評热病論說:“有病溫者,汗出輒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病名曰阴阳交,交者死”。所謂阴阳交者,从病理上說,就是热(阳)入血分(阴),水不济火之死証;从脉理来說,便是以阴阳经脉交相躁动作为依据。

(5)胃、神、根之辨,与独取寸口脉法不同:独取寸口脉法辨有无胃气,只能从脉的动态来决定,初学者很难分辨,而遍診法辨胃气的有无,既准确可靠,又簡而易行。例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至头维,下至足趾。診察部位,下有冲阳,中有气冲、虛里,上有人迎、头维等,病危診断有无胃气,可直診本经足部的冲阳,因为此处称为脉根,如此部无脉,乃人未死而根先坏,此为危候。同理,手足阳明之府,同属仓廪之官,故診手阳明阳谿、合谷等脉的强弱,也可作为辨胃气

强弱的依据。至于胸部的虛里,就更重要了,如虛里脉小而弱,已是垂危之候。因为虛里既是胃之大絡,大絡脉絕,胃气敗絕无疑。

脉之有根与有胃气,在某些情况下有相同意义,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独取寸口脉的无根脉,是指尺部无脉或六脉重按不应指者而言;而遍診法中的无根之脉,一方面指足部冲阳脉絕,另方面也是指手太阴尺脉,不过这里的尺脉,不是独取寸口脉法的尺部,而是指上肢肘窝的尺泽,所以《素問》有“尺泽絕,死不治”的記載。手太阴肺本以寸口一线为主要診位,但当战汗前或暴发剧烈腹疼,寸口往往无脉,这时必須診尺泽,乃至更上一些的天府,尺泽有脉者为有根可治,无脉者为无根之死候。

遍診辨脉之有神无神,也与独取寸口脉法不同,它是根据心藏神,心者手少阴之脉也。故診手少阴之神門有脉无脉,作为有神无神的依据。

总之,独取寸口脉法,在一經线上辨別脉的胃、神、根,而遍診法以心胃二藏有关之經脉的有无辨胃、神、根,既是理所当然,更是合乎实用,便于掌握,应加以大力提倡。

(6)三部合参,四診并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得病之后,証候的反应十分复杂,为了診断确切,必須进行全身遍診,相互对照,

发现何经变异較大,即可証实病在何经,属于何脏何腑。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全身经脉遍布,既有阴经阳经之别,更有显露的浅深不同,同时也受自然界气候阴阳变化的影响。正常人的经脉之动,有显著的大小之分,如《灵枢》禁服篇說:“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如果阴阳脉大小不分,或俱大或俱小,都是反常的病象。如《灵枢》动輸篇說:故阴阳俱靜俱动,若引绳相傾者病”。人迎寸口,有代表诸阴諸阳的意思,所以临床上,病在阳分或阳性的热性病,诸阳经脉首先变大,甚則动躁;病传入里,或热入营分血分,诸阴经脉亦动而躁。《灵枢》四时气篇說:“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軟者病将下”。如病属虛寒,不仅阴經脉小,諸阳經脉亦变小而动弱。脉軟与小弱不同,是針对盛、坚、滑而言,坚盛为病进,脉軟即和緩将愈之征,故曰“脉軟者病将下”。因此,我們在临床运用时,必須遍診全身,三部合参,根据以常測变的原則,才能达到以脉証病的目的。

遍診的操作手法即捫、循、按、切,簡称四診,各有不同的作用,必須随时注意合理的运用,同时对望闻問切四診也要同时并重,决不能强調遍身診脉便忽视了望聞問方面的診法。

老中医号脉大法

老中医: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几种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 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艾灸名媛课堂想说的是,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多因肝、胃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必有脾虚,多有四肢无力,女性月经偏多。如轻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小肠有火,小便多数黄赤。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但感冒发烧,全身有炎症也会出现三部脉顶指,可试血压鉴定。如轻摸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指,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少数左肺有火、咽干;如摸不到,多数心脏弱,心脏或心血管有病。深压只关脉顶指,说明胃有火,食欲正常。如深压摸不到,则是胃寒,食欲不佳,或有各种胃病。如深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左肾虚,多数有腿痛、无力等症状;如摸不到,则腿通气不畅。重压两膝眼痛不可触,如果按摩的双足有了凉感,说明气已通,再压两膝痛立止。如深压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低压低或是阴虚体弱;如深压三部脉都顶指,则低压偏高。(二) 诊右手轻压只寸脉顶指,绝大多数有头晕、头痛以及咽喉痛或耳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多数胆有火、口苦,如不苦,食无味也系轻度口苦;或者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可做B超检查。如只尺脉顶指,多数是大肠有火,大便不成形,有结肠炎,少数便秘次数多;如摸不到,则为大肠寒,多数便秘或肠感冒。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或有感冒发烧及全身有炎症。如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阳虚、怕冷或是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手,说明多数右肺热,多有咽喉干渴。如深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肝火盛,易怒,易发脾

气。如只有右手尺脉顶手,不是腰痛(检查多数血沉快或有肾炎如抗连O高则是风湿腰痛)。如不腰痛,就是背部有压迫感,胃有病。如深压寸脉摸不到,多数肺弱或肺有病。如关脉摸不到,多数肝有病。如只尺脉摸不到,则是腰通气不好,如掐压后溪双足有凉感腰痛立止。如三部脉深压都摸不到,多低压低或身体虚弱。如三部脉深压都顶指,则低压偏高。脉70次左右为特别正常,但快不超90次,慢不低于60次都属正常范围,超过则为不正常。注:l、如深压只双手尺脉顶指,则为气血双亏。古人讲气血双亏不能补,一见补药立即影响食欲。如深压只双手尺脉摸不到,则为底脉断,不治,卧床病人多数近日可死。如十二部脉都摸不到随时可死(无脉症例外)。如按摩调不过来,请快速送医院,以免出现危险,慎之慎之。如果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煤气中毒猝死,如体温正常,用心脑肺复苏法90%可抢救活,如体温已降速送医院,随时有危险。2、老有少脉者死,如老年人十二部脉重压还跳动顶指,说明其生命不久矣。如能调过来可继续治疗,可延长生命时间:如调不过来就让人家另请高明。 3、三跳一停一年必死,两跳一停随时可死,慎之慎之。所以要特别注意,对重病人看着很危险,只要脉搏正常、有力,体温也正常,看着有危险实际危险很小;如果脉搏无力、体温又不正常,看着没危险实际危险很大。如果在按摩中出现休克,四肢抽动,速向中指方向重补内关十八下,重拨合谷,

张震教你学号脉

号脉其实并不神秘 中医里头有一个比较玄虚的就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我就问他们说:“咱们这个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功”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只不过,后来的人把它无限神话了,搞得它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神秘。很多人到了医院,碰到一个白胡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给自己号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用说,一号就什么病都能号出来了。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是用来判断一下你是虚寒,还是实热的体质,以及你的脏腑功能是强是弱,如此而已。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学号脉就要避开花里胡哨的东西 号脉这东西,可能有的人在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也不见得能学会,就跟有的人只学了一天似的没多大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怎么实践过,也不知道真正的号脉是怎么一回事。相反,您如果一天内就领会了号脉的意思,并勤加练习,又何须学上五年呢?

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

养生揭秘:中医号脉有诀窍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图)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脉决

中医把脉口诀 一:浮脉类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二:沉脉类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三:迟脉类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四:数脉类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五:虚脉类

中医把脉歌诀.

中医把脉歌诀,郎朗上口,太好记了!赶紧收好! 一、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二、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三、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四、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五、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六、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七、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八、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 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 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 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中医里的两大养胎实用方法

中医里的两大养胎实用方法 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妇女怀孕后,一要注意根据妊娠的月份不同,随时更换食谱;二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在饮食上有所差异。 1、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 中医学历来把形、神、脏腑视为合一的整体,从而创立了精神致病理论。《内经》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就是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的病因学一直认为七情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即使六淫为患也常有精神因素掺合在内。针对这一发病环节,中医学相应地创立了调神理论,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色之一,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养胎——孕妇须调神。中医的养胎之说始于《内经》。至北齐,徐之才已有专著《逐月养胎法》问世,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对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及孕期卫生保健和孕期疾病的防治等问题。其基本内容与现代医学的“胚胎学”和“围产医学”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书中提出“外象而内感”的论点,强调母体的精神心理变化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及生后小儿的性格特征的形成。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孙思邈等人将其发挥成“胎教”学说,所论颇详。历代医家均把调治心神视作养胎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始至终贯穿于种子(受孕)、胎前(妊娠)、临产、产后诸过程中。 胎前(妊娠)——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由受精卵发育成胎儿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古人已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孕妇的精神因素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如《产孕集》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致子疾。”又曰:“气主于心,心之神主内而应外,外有所接则神动而气随之……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认为孕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气血息息相通,七情能影响孕妇气血,继则可影响胎儿。因此孕妇养胎必须调神,这是在妊娠期,中医心身医学的基本思想。为此,历代医著对孕妇调神养胎的内容论述较广,大致可概括为节欲、怡情、胎教三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各有侧重。 节欲。偏重于性的心理调节,这对养胎极为重要。《达生篇》云:“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严正指出了孕期交合的危害性。《幼幼集成》也说:“妇人怀孕……以淫欲最所当禁;盖胎在胞中全赖气血育养,静则神藏,若情欲一动,火扰于中,血气沸腾,三月以前犯之则易动胎小产。”临床早孕流产病例中与受孕后不注意节欲有关者颇多。 怡情。侧重于稳定情感。孕期“静形体,和心态”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古人主张孕妇应做到“无悲哀,无思虑惊

中医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口诀记住您也能号脉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就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就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就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与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就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与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与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与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就是代脉,代就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把脉口诀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来源:名师与高徒 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 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 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调理1周后出院。通过这一病例,我深深体会到,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确实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认识到老师说的“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救之所在。”真是独具只眼。 二、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 我因长期从事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接触众多中医界人士,其中不乏精英者。从他们的医疗实践,我感到当前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不足,仅举以下两点说明之。 (一)昧于脉诊医道之大失 我社曾出版过一本《肿瘤治验录》一书,作者梁秀清是一位祖传九代老中医。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他相识,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侯马村一间普通的农村小屋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时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简图,然后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乃至肿瘤的大小良恶部位,身上几处刀口,妇女生育几胎、流产几次,等等,皆一一标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由于语语切中要害,

老中医诊脉学.

2011-4-4 16:04 满意回答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 以探查脉象, 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 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 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 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 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 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 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 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 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 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 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 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 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气血不足, 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 脐上属胃, 脐下属肠, 大腹属脾, 脐腹属肾, 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 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 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 【卷上】 【一】指法总义 【二】八法总义 【三】微甚兼独 【四】二十四象会通 【五】位数形势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 【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 【四】初诊久按不同 【五】脉有两侧 【六】脉有动摇 【七】脉有内曲外曲 【八】脉有变易无定 【九】外诊撮要 【十】三关脉体通考 【十一】左右表里直解 【十二】辨止 【十三】单诊总按不同 【十四】脉有头本 【十五】脉有俯仰 【十六】脉有无数细丝 【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

2 【卷上】 【一】指法总义 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 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 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 (二)数者:迟、数、促、结也 (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 敛舒成形于广狭, 伸缩成形于长短, 进退成形于前后, 3 起伏成形于高下, 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 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 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 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

中医把脉口诀(古法)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 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 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

龚廷贤双手诊脉第九代传人——龚洪海。

其实“双手号脉”,就是医者用右手的食、中、无名指诊病人的左寸、关、尺脉位候心、肝、肾;同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寸、关、尺脉位候肺、脾、命门,分别是用浮、中、沉三种指力,在短时一气呵成九候”,这样便变成“一个枕头,三个指头”为六个指头,同一时间内完成了“六部一十八候”,达到了时间上省了一半,工效上增加了一倍。同时,双手把脉可对一种微妙的所谓“阴阳脉”即时做出诊断,即患者的左手与右手的脉强弱不一等微妙变化,古代名中医多是从读书人转行而来,确实是“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 前人把脉象分为28 种,现人归纳为 6 纲脉即 6 类脉,其中浮脉类包括浮、洪、濡、乾、革 5 种;沉脉类包括沉、伏、弱、牢 4 种二数脉类包括数、疾、促、动 4 种;退脉类包括迟、缓、涩、结、代 5 种;实脉包括实、滑、弦、紧、长5 种;虚脉包括虚、细、微、短、散 5 种。服胃双手把脉,就是医者用右手的食、中、无名指诊病人的左寸、关、尺脉位候心、肝、肾;同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寸、关、尺脉位候肺、脾、命门,分别是用浮、中、沉三种指力,在短时一左却可成九候“,这样便变成‘’一个枕头,三个指头”为六个指头,同一时间内完成了‘’六部一十八候”,达到了时间上省了一半,工效上增加了一倍。 明万历二十一年(巧93 )冬,鲁藩王的妃子突患重病,胁下疼痛,腹胀咳喘,坐卧不宁,苦不堪言,经御医多方施治都没有效果。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际。有人向鲁王举荐了龚廷贤。龚廷贤运用双手号脉的手法,明确诊断鲁王妃患的是胸痹之症,也就是冠心病。对症用药不久即得痊愈,龚廷贤从此名震天下。 当时治疗鲁王妃龚廷贤也只运用了两味中药,这两味药其实很简单,药店我们都能够买到,一个叫淫羊蕾。它的性味辛甘无毒,它是温性的,治疗阴萎矍伤,L 以口小便不利,益气,争执,它效果很好,现代医学研究它有淫羊霍酮,对冠心病治疗非常好。小偏方圳门虚火牙疼,牙根有炎症,淫羊蕾为粗末,煎汤漱口撇于了,三五分钟吐出来要大效,效果非薄籽。第二昧药,叫太子参,性甘微苦无毒。主治气虚肺燥,辛卜脾气,利棚中,它主要是,一个是辛卜脾的元阳,因为后天之本在于脾,这个药就是补脾的元阳,止渴,止汗,生津,定虚,虚悸,小偏方,小儿就体虚多汗,拟门用它五六钱,就是煎水喝,如果汗出的多了,盗汗,自汗,圳门加点浮小麦,这个加五钱,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是说比较鉴别、通常达变是辨析脉象的最佳方法。许多脉象都是相对的,浮与沉,迟与数,滑与涩,虚与实,长与短,洪与微,紧与缓,弦与濡等等,太过抑或不及,只要一比,自然径渭分明,了然于指下:因此,两手同时诊脉,便于左右对照比较,不失为简捷明了、行之有效的诊脉方法。 左右对比之后即可分部对比按脉:这是进行脏腑辨证的中心环节。两手用相同手指、相同力度分按左右同一部脉(其它两部的手指稍稍抬起),先寸,后关,再按尺,每一部均要举、按、寻,边仔细体察,边左右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患病脏腑,抓住病因病机。再以此为根据,确定治则治法,遣方用药。以漫性病毒性肝炎为例:同属肝郁脾虚证,其脉左关弦盛而右关不足者,肝区胀痛常较突出,每因情志过激而加重,常伴心烦易怒,胸闷太息,卧寐不安,口苦厌食,其病机重点在肝,肝气郁滞而后乘脾,即《金匿要略》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 肝郁是因,脾虚是果,其证多属实,治宜疏肝解郁佐以健脾,方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其脉左关弦细而右关细弱无力,或两关均弦细者,肝区痛多不重,或仅在劳累时始觉隐痛,常伴口淡纳差,腹胀便洁,面黄肌瘦,倦怠乏力,其病机重点在脾,脾气素虚,肝气相对偏旺而乘脾,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其不及,则已所不胜海而乘之”,脾虚是因,肝郁是果,其证多属虚,治宜健脾益气佐以疏肝,方用柴芍六君汤加减。再如同属寮血阻络型漫性肝炎,其脉左关沉弦而右寸有力者,肝区痛常伴胀闷不适,时作太息,多属气滞而致癖,治宜行气散癣,方用血府逐寮汤加减;其脉左关沉涩而右寸关细弱无力者,肝区痛常较轻,常伴困倦无力,少气懒言,多属气虚而致癖,治宜益气化痪,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其脉细涩,尤以左寸关沉细无力者,肝区刺痛昼轻夜重,常伴心悸征忡,失眠多梦,手足不温,多属血虚寒凝而致癖,治宜养血温经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可见,脉象反映出病机侧重不同,治法方药必随之而变:只有凭脉辨证,据理立法,才能避免实实虚虚的错误,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