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从教师做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文本解读从教师做起

文本解读从教师做起作为教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必须去深钻教材,把握教材的尺度,灵活处理教材。

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会厚积勃发,游刃有余。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

一、教师缺乏对文本深刻解读的原因原因一:

对文本的钻研意识不强依赖教参:

由于课改前后语文教材体系基本不变,内容变动也较小,我们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沿袭自己以往对教材的解读,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方面思考得很少,习惯上依赖教学参考书来替代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原因二:

对文本的研究能力不够 1、缺乏学习:

由于语文教师一般都身兼班主任,头绪多,很多时候都忙于事务性工作。

除学业进修的必修内容外,平时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经常性研读,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思想、

1 / 5

观念、文化意识更新也不快。

这些都影响着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

2、底蕴不足:

语文教师对学生各阶段能力发展要求的模糊认识导致对文本价值认识的不到位。

教材文本的解读具有其特殊性。

只有当教师立足学生对文本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有恰当的解读。

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加上教师缺乏高屋建瓴的系统性,所以教师解读文本能力不够。

二、怎样对文本进行正确地解读:

1、要准确把握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例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燕子说:

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

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

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来读的:

师:

读了这段话,大家想象一下,小燕子在南方生活得怎么样?生:

---------------------------------------------------------------最新资料推荐------------------------------------------------------ 很快乐。

师:

是啊,多开心的小燕子啊!谁能开心地读一读?(指名读)师:

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安排这一段的本意是让学生了解小燕子的过冬方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训练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

整体上看,这一段只是小燕子在讲述自己的过冬方式,并没有流露出小燕子的高兴、激动与快乐的情绪。

所以,这位教师的引导偏离了文本内容的主题,这也说明教师对文们的解读是不够的。

2、了解文章背景,深入解读文本。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

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

然而,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化为泥土。

这篇寓言仅仅让学生理解到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不嘲笑别人是不够的,如果老师了解一下《陶罐和铁罐》的写作背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篇寓言写于文革期间,文人受到歧视和排挤,但文化大革

3 / 5

命结束之后,文人又受到拥护和爱戴,这不就是陶罐的命运吗。

所以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感悟到两点:

1、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2、罐子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的。

如果教师没有对文章进行认真的解读,是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的,也不会引领学生理解到这个层面上。

3、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鼓励个性化解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以广阔的阅读思维空间,由此激发学生多元化解读、个性阅读。

《玲玲的画》这是一个温馨的小故事。

文本文字浅显,语言简单,以对话为主,其中爸爸的话揭示了本文的阅读主题:

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肯动脑筋,坏中也可能转化为好事。

文本的重点句就是爸爸的话: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句话的解读有三点:

一是坏事并不一定坏,能变成好事;二是坏事变成好事要肯动脑筋,善于思考;三是并不一定所有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所以文本用的是往往,而不是一定能变成好事。

---------------------------------------------------------------最新资料推荐------------------------------------------------------ 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哲学理念在其中的。

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玲玲的心情变化为教学线索:

满意(高兴) 哭(着急) 满意(喜悦) ,体会玲玲前后的变化,体会和理解爸爸的这句话的含意。

其实文本还应包含着另一条暗线:

好事坏事好事,与玲玲心情的变化一一对应。

于是文本并不是一味的体现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也在体现着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适度把握文本的解读,不能过度强调或只强调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不以强加的方式给学生,而将其中的解读建构和渗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去体会与感悟。

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

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越深入,真切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切实地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迁安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申报表姓名单位学科论文题目学校意见年月日中心校意见年月日评审结果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