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2014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现途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它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和素养。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本解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策略能力、思维品质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力。
接下来本文将分别说明这些能力的具体内涵和实现途径。
一、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各种文本类型的主旨、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文化背景等,从而进行思考、评价和应用的能力。
这个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理解文本的含义,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2.文本分析能力:能够分析文本的结构、句式、修辞手法等,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了解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等背景信息。
3.文本评价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评价,包括对文本的内容、语言、结构和价值观的评价,以及对文本的发表背景和社会影响等的评价。
实现途径: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实现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以及通过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与分析来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例如朗读、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
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这个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流畅、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和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并能够与他人进行互动。
2.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准确、连贯地书写和表达思想和情感,有效地运用句子结构、语言符号和格式来增强表达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例如安排演讲、辩论、写作及分享等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積极的引导和评估,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着重发扬和表彰优秀的表达能力。
三、学习策略能力学习策略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自主地制定和实施学习计划和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的能力。
文本解读: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向度

文本解读: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向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如何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向度进行教育呢?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
语言运用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准确地、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文学鉴赏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指的是学生对各类文本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和解读的能力;写作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在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向度的教育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只有掌握了准确、流利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意图。
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的方式,只有掌握了准确、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类考试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注重阅读课程、教授阅读技巧和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
只有掌握了准确、凝练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才能在文字中体现个性和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向度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社会和家庭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和机会,共同努力推动学生的语文教育水平。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积极学习,积淀文化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罗德辉2014、10、31 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它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
老一批特级教师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背后,则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支撑。
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解读文本存在四种状态: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
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
最糟糕的状态是:浅入深出。
如何高质量地解读文本,力求课堂上披沙拾金,深入浅出。
这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需要教师不懈地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
一、正确处理应试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关系。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趋向单一化、绝对化、简单化、概念化,解读得很单一,很绝对。
或因为课程改来改去由原来的热闹到如今的返扑归真,弄得教师有时不知该怎么教了。
一线教师考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暂时的高分,一辈子要掌握的方法,大火烘烤,追求快,慢火烘烤,追求透。
切合点:轻负担,高质量,有后劲儿。
考试前要快速训练,两条腿走路,应试也是中国人具备的一项很重要能力,不能为了得分而牺牲学生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得不偿失。
二、丰富语文专业知识结构水平。
对基础学科如语言学、文章学的一些知识学得比较少、比较浅,以后系统接触少,造成应对一些具体问题时的捉襟见肘。
比如语文课文涉及到很多文体,如通用文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艺类、故事类、场面类)、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
每一种文体因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
像记叙文的技法如:白描、波澜(抑扬、张弛、曲折、断续、动静、疏密)文脉、意境等,这些我们知道多少呢?尽管小学阶段我们不需要让学生了解技法术语,但我们教师还是要了解的。
再如理解人物形象的两种思路:演绎法和归纳法。
三、多向名家学习。
名家课堂异彩纷呈,一线教师学什么:学习时仰望星空,平视环宇,俯视脚下。
浅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因素

浅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因素作者:陶峰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6期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依据自己的研究阐发了诸多见解,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梳理研读,发现多数的研究者都把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焦点集中于教师,这是不全面的。
文章全面分析了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因素语文课堂教学关涉许多方面,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依据对一线语文教师的访谈和对语文课堂的实际调研,发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方面:一、语文教师的素养教师素养是指教师依据职业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所必备的身体的、心理的品质。
本文所说的语文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对文本解读的能力语文课堂以文本为主要教学载体,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将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握不准文体,导致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方法不得当,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有些老师自感对文本解读能力较差,则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教学,无可争议,教学参考书对教学有一定帮助,但即为参考,就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能生搬硬套地直接引用,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势必会束缚思想,造成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内容讲解固定而又单调、讲解生硬,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
高明的教师往往会依据文本体式和学情对文本进行解读,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引导能力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真正起到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获得相当的知识储备。
语文教师的学习能力直接关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异常,所以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有些教师不善于钻研业务,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也就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语文课堂教学。
2014年学科素养考试资料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应用水平的试题如:
) )
3.作业设计与命题
能力测试题举例:
抽象与概括: a c a c 用字母表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b b b 分析与综合: 测量、比较并写出右面两个三角形的共同点 空间观念与想象: 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图形,从前面看到的是 , 从左面看到的是 。至多需要( )个小正方体。 合情推理: 连减可以这样算,a b c d a b c d 连除呢? a b c d a b c d
样题3: 有一堆钢管堆成了右图所示的形状。 最上层有6根,最下层有10根,一共堆了5层, 这堆钢管共有( )根。 样题4: 如图,有A、B两块梯形的草地, 中间有一条平行四边形的小路。请问: 这两块草地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样题5: 在平行线间有三个图形(如图), 它们的面积相比( )。 ① 三角形面积大 ② 梯形面积大 ③ 一样大 4
(2) 28÷7=4 (3) 32÷5=6……2 (4) 1.8÷0.9=2
选⑸, 35.90%
全正确, 15.38% 选⑴, 66.67%
(5) 0.5×24=12
选⑷, 69.23% 选⑶, 10.26% 选⑵, 76.92%
4.教学诊断分析与评价
学情分析
4.教学诊断分析与评价
学情分析
4.教学诊断分析与评价
应用——实 施
4m 小 A 路 5m 6m B 6m
应用——实 施
2
8
6
分析——组 织
3.作业设计与命题
新课标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
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了解”“理
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
3.作业设计与命题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一、提高教师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素养,不断掌握最新的语文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文本的精华,可以借助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二、提高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在理解文本时,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把握主要、次要信息,如果文本涉及哲理、文学话语则要能分析领会其它次级信息,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以及文本的情节、现象、问题、结构等等。
三、提高教师对文本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讲解文本时,可以同时运用比较法和反身法来综合分析文本,分析文本的学术价值,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
四、提高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能力
除了分析一般文本内容之外,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运用推理分析法来解读文本,挖掘事物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
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文本解读能力。
深入解读文本 提高核心素养——“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切性运用”研究例谈

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核心素养——“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切性运用”研究例谈陈东方【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0)006【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故事教学; 小学语文; 引领【作者】陈东方【作者单位】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福建泉州36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0反观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故事教学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出共性要求后,即让学生去阅读,而没有及时细化的方法引领,阅读指导过程中又没有准确到位的价值评价和改进提示,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茫然无措。
那么,怎样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引领、组织调控和价值判断作用呢?一、读懂故事文本,灵活用好“例子”我们不断呼吁阅读的重要性,仅仅是对学生而言吗?非也。
教师的阅读,特别是教师对文本(教材)的阅读是否到位,更是能否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前提。
(一)“精准而有个性”地解读文本1.看准故事价值。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举一反三”的功能,作为“例子”的教材应该“侧重文章形式,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成的文章”。
关于文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散发出语言表达的学习价值,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比如《修鞋姑娘》的外貌描写,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矮,看出生活的艰辛”,对吗?错!笔者不禁要反问“那么胖呢,秀眉、圆眼呢?也是生活艰辛的表现吗?”我们细加分析,是错误的。
这里完全可以解读为“我”对修鞋姑娘的第一印象:还可爱,很耐看!教师有了这个信息储存,课上就能追问:“这些没有直接与生活艰辛有关的描写可以删掉吗?为什么?”当然,如果再细读文本,这段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请看字面上的“矮、胖”是整体感觉,“秀眉、圆眼(一眼不眨地盯着手上),再到冻肿的手背”,让学生悟出局部描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另外,从中明白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情感递进也有顺序:从喜欢(可爱、专注)到同情。
2.触摸故事意趣。
一篇故事性文章的学习,仅仅明白主旨内容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景意趣。
为素养而教的时代,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

为素养而教的时代,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否能够有效的开展,不但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还要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较高,那么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够清晰地解读文本内容,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处于为素养而教的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所以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展开一定的探讨,希望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重要性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于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一些教师致力于研究各种改革,但是也不乏有一些教师还在参考着以往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意识到课文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使得在对文本解读时往往比较浅显,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只是借助相应的参考书进行讲解,不能与文本作者的思想发生碰撞,没有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可以一味地依赖教学参考书,它会使得教师的语文思想被禁锢,进而无法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这也就使得语文教学失去相应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从而使得语文课堂的开展更加高效。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一)文本解读是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我国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学生、教师与编者及文本之间的对话,首先需要教师可以读懂文本,通过自身仔细地研究进而领会作者写作的思想内涵,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所以可以看出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是否能够有效开展的关键,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文本的解读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最简单的途径,教师通过对于文本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思想,并且进入作者所表达出的意境,学生在文本中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也是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灵感,进而应用到写作过程中,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时,有很多的基础知识都源于文本本身,所以可以看出进行文本解读工作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
西南大学附中张爱明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
孙绍振:“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
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袁枚)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懂点训诂学
(1)因形识意,发挥汉字的表意功能。
如:孝、教、学、企、武、干、辐、砭、祖。
(2)打通训诂与义理
经典中的几处训诂:
乃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诗经·褰裳》)
乘彼垝垣
..。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以望复关
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诗经·氓》)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
2.加强文艺学、美学修养
(1)以康德崇高美观照山水诗词
① 崇高美界定
② 示例
曹操《观沧海》、李白《蜀道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
中国山水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被强大的自然所征服。
优点:通过研究作者与自然的关系,洞察主体心灵的强悍或孱弱。
(2)原型批评
① 概说
② 示例
《诗经·木瓜》
→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晋书·潘岳传》)→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皇甫松《采莲子》)
→?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
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
”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
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相思之名,起于此也。
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搜神记•韩凭夫妇》结尾)→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
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
母问其故,具以启母。
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
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
少日果差。
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
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
”母从其意。
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
女曰:“且待
须臾。
”妆点沐浴,既而出。
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乐府诗集》引自《古今乐录》)
原型链分析:《孔雀东南飞》结尾﹙合葬、盘错的梧桐、相向悲鸣的鸳鸯﹚→《搜神记·韩凭夫妇》结尾﹙求合葬而不得,冲破阻隔、屈体相就的红豆树,交颈悲鸣的鸳鸯﹚→南朝乐府《华山畿》所本故事﹙女唱歌,棺应声开,女跃入棺中;合葬﹚→《梁祝》﹙男哭坟,坟应声开,男跃入坟中;合葬;化蝶﹚。
蝴蝶翩翩飞舞,翱翔各处,不受空间的限制;它优游自在,不受时间的催促;飘然而飞,没有陈规的制约,也无戒律的重压。
同时,蝶儿逍遥自适于阳光、空气、花朵、果园之中——这象征着人生如蝶儿般活跃于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并且,在和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花朵以及芬芳的果园之间,可任意地自我吸取,自我选择——这意味着人类意志的自由可羡。
(陈鼓应《庄子浅说·蝴蝶梦》)原型批评的优点:①通过原型链条的展示,拓宽学生知识面;②通过原型链条的比较,懂得文学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③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主题;④观照社会、文化的演进轨迹。
3.冶文史哲于一炉
(1)《曹刿论战》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士崛起的宣言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孟子》)
②第一个军事天才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左传》)
(2)莫泊桑《项链》主题新解:命运无常、造化弄人;人的异化。
语文教师如果有了宏博深厚的知识背景,既能独具只眼地发现文本解读的生长点,又能在带领学生解读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为学生开一扇知识之窗,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八面来风,实现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的皇皇理想。
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杨修为何会被杀?
引进法家“术”的概念。
他揭穿了曹操的骗术,一则使其恼羞成怒,一则威胁其“潜御群臣”之效。
2.失街亭,谁之过?
王夫之“勤于耕战,察于名法,而于长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
”
王芸生:“诸葛亮本非常人,掌非常事,图非常功,而细碎如此,怎样可以?”
主簿杨颙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
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
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
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孔明泣曰:“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三国演义》)
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细节魅力
①赎身时为何让李甲受尽磨难?(见其智慧)
②杜十娘向李甲隐瞒过百宝箱吗?她为什么要假托众姐妹相赠?(见其心细如发,体贴入微)
4.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人生感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
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①成长就是磨损感性、走向麻木的过程!
三层悲感②时间会谋杀掉生命中的一切美好(黛玉、杜丽娘之悲)
③迈过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编集目的(对抗上述之悲):生命的本体就是情感!
王真乃“古今第一情种”(金圣叹)!可比“绝代情痴”贾宝玉。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能别具只眼,自出机杼。
叶燮在《原诗》中说:“惟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不但不随世人脚跟,并亦不随古人脚跟。
”
三、才:一半是天赋,一半靠勤奋。
才一半源于天赋,一半源于勤奋。
我们在解读经典文本时,要孜孜以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发人之所未发,道人之所未道,务求有会心、独到之处,这样日积月累,我们鲁钝的天性就会变得分外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