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的基本素养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写作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 写作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养 一、生活实践素养
一是作者所具有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别人的生活中汲取和获得独特的体味、有益的 滋养和借鉴的意识及能力。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养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 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 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 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 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 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 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 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 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一、观察力
“如果用我所喜欢的语言,观察力不如说是发现力,为 什么叫发现力呢?它是指一种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之中,发现新 事物,发现特别强烈,很奇妙的东西的这样一种能力;是从平 淡的生活当中,发现起所有的惊心动魄的或感人肺腑的东西的 这样一种能力;是从一些细枝末节当中,发现那些具有重大的 时代意义的事物的一种能力,从这些很细小的事物是能够感受 到时代的脉搏,能够看到社会生活,能够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放生了变化的征兆。我为什么说是一种发现力呢?因为生活 就好象大海一样,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会终结的,我们需要 时时刻刻对生活有新的发现。指的就是这种能力。”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养 四、情感意志素养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灵魂,也是一切文章的重要内容;情 感又是形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使文章产生美感并具感染力的重 要因素。 意志则能增强写作热情、信心与毅力。

写作主体的修养

写作主体的修养

2.提高审美修养的途径
(1)多阅读美学理论方面的书籍。
学写作的人还应当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美 学常识和美学理论。有了丰富的美学常识 和美学理论,无论是创造作品还是分析作 品都容易进入艺术的境界,也容易透过现 象抓住美的本质所在。
(2) 另一个途径是多进行审美实践。
多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多欣赏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多到千 姿百态的大自然中去陶冶审美情趣,是提 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必然途径。
(3) 尝试进行审美的创造。
按美的规律创造美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体 现着作者创造美的意图和创造美的能力, 以审美为本位的审美类的文体,如诗歌、 小说、散文,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实 用文也包含着美的属性,是写作主体“按 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果,写作活动的过 程也就是创造美的过程。
四、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二、文化修养
1. 文化含义 广义 狭义 旅游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企 业文化、校园文化 、课桌文化、厕所文化 2..着重谈狭义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越高,越有利于写作。 例:《红楼梦》——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 会的百科全书
因为这部巨著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 识,除了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医药占卜、官场皇室、酒 家商肆、三教九流,无不应有尽有。没有深厚的 文化知识素养,曹雪芹就无法写出这样的皇皇巨 著。
(一)生活素养的源泉
社会生活是写作活动的源泉,生活素养是 人们从事写作的根基。
许多成功的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 金的《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表 现的都是作家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 自己的经历。
(二)生活素养的升华
写作主体只有带着一颗热爱生活、关注社 会的心灵去看、去听、去感觉,才能够扩 大视野、丰富阅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使感性和理性的积累得到充实,写起文章 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基本素养

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基本素养
其二,人生经历相同的生存环境,而如何生活的态度不同, 则生命阅历不同。
其三,接受学校教育的经历和走进大自然的游历的不同,对 写作者的写作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精选可编辑ppt
4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阅历素养
二、精神阅历 人的精神阅历的基本形式和要素主要有:阅读、观察、生存
体验等。 阅读是人有意识地延长自己的生命阅历。深广而开放的阅读
经历,是铸造博大精深的写作睿智与情感的源泉。
精选可编辑ppt
5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学识素养
一、学识是写作的基础 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 “见多识广”对写作者而言,即指其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 写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识的组合和应用的过程。
精选可编辑ppt
6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学识素养
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人们将大量的一般知识经过归纳 抽象,得出普遍性结论,就成为理论知识。
精选可编辑ppt
8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学识素养
二、知识是文章内容的组成部分 知识不仅是文章写作的基础,还是文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的贫乏,必然带来文章内容的空洞。
三、知识的更新与运用
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地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 新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 的写作“积蓄”,提高写作水平。
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在日常生活中培 养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我们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摒弃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才 能使我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精选可编辑ppt
18
作业
??
1. 每天写100个字; 2. 每天写一篇日记。
精选可编辑ppt
19
精选可编辑ppt

写作主体的基本素养

写作主体的基本素养

一、什么叫写作主体?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养。

二、什么叫写作素养?素养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

写作素养就是作者围绕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见解和能力等多层含义。

生活素养与写作活动有何关系呢?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

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

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比如,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活的深刻反思。

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

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

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能力作为一个概念来解说,指的是人以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为前提,并用以决定实践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他的智慧、言语、行为能够胜任和完成某种任职和任务,它是以其综合素质(心理学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特质;这里的“素质”乃是教育学和人才学的“素质”,包括人的后天修养。

)为条件,因之人的能力可以说是其综合素质——各方面修养的反映。

美国的现代人素质观中,提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其中基本技能的素质当中就强调了书写能力。

在世界所公认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八种素质或七种能力之中,都包括文字写作或写作表达能力。

这些现代人才学的科学理论足以说明人的写作能力在人的整体能力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现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确定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一个人写作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差,往往直接影响他的素质形象,比如说你交出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人们往往就此下了结论,这个学生素质不高,你说了几句不得体的粗俗的话,也常会让人们说你素质太差。

为什么?这是因为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它关系到一个人方方面面的修养,以至于可以说是一件展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衣裳。

这件衣裳穿得不怎么样,往往就影响了你的整体形象,影响人们对你整体素质的评价。

封建社会以文取仕,现在招聘人材往往要让写一篇文章,选拔公务员的最重要的一项考试是“申论”写作,这些都说明著文立说,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

就这种通常的反映而言,也可以反转过来说明,一个人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方方面面的修养,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生活阅历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水平如何。

写作主体是社会的人,他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站在这个立足点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从而反映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世界,传播作者由感性提升到理性的思想信息。

因此没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修养,这一写作的全高过程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勉强搞完了,那也只能是歪曲的抑或肤浅的反映。

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质

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质

上编写作原理论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教学提示〕1. 了解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认识写作客体的作用及构成。

3.弄清写作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质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质。

素质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

写作素质就是作者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一)生活素养的源泉生活素养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创造活动的“根须”。

它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一定接纳条件刺激物的总和规律,这一规律来自条件刺激物的有效信息,随着刺激信息的不断传入,信息总量在积累,表现为算术和式的递增。

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多见世面,广开视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会得到不断的递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厚,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

古人说:“见得真,方道得出。

”有丰富的积累,就有选择的余地。

(二)生活素养的升华生活素养,还来自作者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

生活素养,固然包括了见多识广,但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感受真切。

茅盾在论创造时,特别强调广度、深度和密度的三位一体化。

他说:广博与深入,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很难想象,一个埋头在生活的一角,而对一角以外的生活全无所知的作者,怎能够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具有普遍性。

我们所要表现的,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能使广大读者感到身入其境,发生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所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不可能不是具体环境中的故事和人物。

写作的基本素养

写作的基本素养

写作的基本素养写作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下:一是要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

对于很多人来说,提笔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考作文很可能就是人生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更遑论时评写作这种专业性强、逻辑思维要求高、视角独特的文章写作。

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也多是先跃跃欲试,真到落笔成文的时候,看到成果总觉得自己有词藻掌控能力不足、文章结构不合理、论据难以支持论点、论点不全面等诸多问题。

有人抓耳挠腮写了半天,东拼西凑写出来一篇文章,细细品来觉得语句不通、破绽百出。

有人兴致勃勃,觉得自己笔下生花、行云流水,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文章,回头深究一下却又觉得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有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摩拳擦掌、不觉技痒。

看到专业话题,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便退避三舍。

这些都是我们写时评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克服时评写作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克服畏难心理。

从短评开始,字数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辞藻不断精进,视角不断开拓,坚持探索新领域、坚持了解新行业、坚持打开新视野,逐步锻炼自己的时评写作能力。

所谓“积少成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便是这个道理。

二是要有过硬的文笔功夫。

时评写作要求作者对词藻、语言有足够的掌控能力,能够遵循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熟练地运用相应的表达方式清晰流利地表达个人观点。

准确地向读者表达个人观点是是信息船舶的编码环节,也是信息传播到读者的第一步。

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传播衰减现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信息通过特定的信息传播渠道传递到信息接受者中衰减程度是固定的,要想保证读者能够准确接收到读者所想表达的信息,对评论员的表达的精准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类现象,文章写出来以后,发现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和写作的出来的文章所表达的含义有着天壤之别。

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掌控能力不足的日常体现。

此外,时评写作不是写诗,可以精雕细琢、千锤百炼,而是在新闻时间发生的较短时间内,形成公正全面、有深度、有洞察力、有正面社会引导性的观点,这是时评写作对作者文笔能力的重大考验。

《写作主体的素质》课件

《写作主体的素质》课件

02
写作主体的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写作主体在特定领域内的知识储备,包 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术语、学科前沿动态等。
专业知识有助于写作主体在特定领域内深入挖掘信 息,准确表达观点,提高文章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写作主体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以保证所写内容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
人文知识
社会知识有助于写作主体理解 社会现象,分析人际关系,评 估公共政策,使文章更具现实 意义和社会价值。
写作主体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了解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趋 势,以增强文章的社会责任感 和实用性。
03
写作主体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总结词
创新思维是写作主体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它能够推动写作主 体在创作过程中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
详细描述
创新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寻求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在写作中,创新思维能够帮助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 题,提出独特的见解,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创新方法
总结词
创新方法是写作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所形成的有效 的工作方式和技巧。
详细描述
创新方法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以实现作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通 过创新方法,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作 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表达能力
总结词
表达能力是写作主体将思想、情感和观点通过文字传达 给读者的能力,它要求写作主体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和 文字组织能力。
详细描述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 的能力。在写作中,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素质之一。 它要求写作主体具备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及逻辑严谨、条理分明的文字组织能力。良好的表 达能力能够让作品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作品的传 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叫写作主体?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养。

二、什么叫写作素养?素养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写作素养就是作者围绕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见解和能力等多层含义.生活素养与写作活动有何关系呢?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

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比如,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活的深刻反思.因此,我们说写作是需要生活储备的。

如果脱离了生活或者在某些方面生活储备不足,会是怎么样呢?①五十年代《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诗作。

其中一句是:“熊熊的高炉迸射出钢花”。

过了三天,《人民日报》刊出一封技术员的来信,指出:高炉并不炼钢,炼的是铁;炼钢的是平炉或转炉。

②郭雪波的小说《沙狐》开篇渲染科尔沁的荒凉,说“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瀚海”,他忘了,编辑也没记住,整个中国的版图才只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③张抗抗在《去远方》里写到黑龙江那座远方城市里的夏天,“蝉声"叫得人心烦——黑龙江根本没有“蝉”这种动物.④1981年红学家吴世昌先生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批评该报一篇文章和一篇报道有问题,并建议提高编辑人员的写作水平。

中央负责同志就此作了批示,要求《人民日报》改进文字工作。

一篇占了整整一版的大通讯赞扬一位军医为了探索新的针灸穴位,先在自己身上试针,既用针扎了子宫韧带又扎了前列腺.吴先生问:这位军医到底是男是女,怎么能够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器官?⑤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写到,“天凉了,小鸡都不爱下蛋了”--小鸡在伏天才不爱下蛋呢,要“歇伏”;一立秋,就爱下蛋了。

⑥王阿城在《东北人的食物》中写到,东北的先民以渔猎为生,在他们的食谱中不但有獐狍野鹿,野猪等,居然还有“狐狸,狼,老虎”——从来没有哪个民族以这几种动物为食物的.而且,东北先民一向尊敬老虎,以其为“山神爷”,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违背生活常识的“作品”不能取信于人,如果不以丰厚的生活积累作支撑,写出的作品可能会内容干瘪失实,缺乏生活深度,或根本无法进行写作。

即便名作家也是如此.古人说:“见得真,方道得出。

"有丰厚的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

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多见世面,广开视听,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得以丰富和递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越丰厚,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生活素养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创造活动的“根须”,它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写作主体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这不仅要求写作主体有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更要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

2、写作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写作一方面源于时代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时代社会生活。

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不是镜子式反映外物的被动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具有能动效应的关系。

如果说文章是一把火炬,那么它的燃料来自于生活,而它的光芒又在照亮着生活。

白居易提出一个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应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写作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影响。

文章价值大小,同对社会生活积极影响的程度成正比。

那么,怎样提高生活的素养呢?1、投身生活,投身实践,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

2、扩大生活阅历:古人:“阅万卷书,走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增加阅历的主要途径.据《外国名作家传》统计:最能出文学家的职业要数:当兵和记者.其重要原因其经历和阅历丰富.海明威既是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邱吉尔,从小也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日本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强调了经历和阅历的重要性.要形成良好的生活素养,就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潜心探究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1。

什么叫学识?所谓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它既包括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主体思维所使用的语言概念及其思维程序、规则方面的知识。

文章写作同作者的学识修养密不可分.写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识的组合和应用的过程.写作需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

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

写作是一种智能劳动,必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丰厚的知识是任何类型的文章写作所必备的基础。

科技文章、科普小品、产品说明书,是相关知识的直接体现。

学术论文、专著反映的是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财务文书、法律文书、医务文书,反映的是行业知识。

杂文、随笔、评论、散文等文体,间接地包含着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知识。

文学作品往往把知识融化到艺术形象的创造之中,是各种知识的融合。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这部巨著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医药占卜、官场皇室、酒家商肆、三教九流,无不应有尽有.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曹雪芹就无法写出这样的皇皇巨著。

这些知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大致有这三大类:(1)一般性知识指普通的常见的零散的各种知识。

如有关科学原理、科学定义、科学命题,有关历史(典故、常识、事件),文化(名人、常识、名诗、名言);有关的公理、俗语、成语、谚语、格言,有关民族、国家、天文、地理、自然、人文方面的常见知识。

有关科学、艺术、文学方面的普通常识等.我们平常说的广泛采集、广泛阅读,大多是指这些一般性知识的掌握。

(2)专业知识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象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学术专著等属于专业写作.财务文书、法律文书、金融文书、医药文书的写作也很专业,需要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对于从事非专业写作的人员,同样需要掌握专业知识。

比如:从事文学创作,需要懂得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物理学、化学、电脑科技等相关知识,否则就说外行话,甚至闹笑话。

(3)理论知识指概括性强,抽象性高的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人们将大量的一般知识经过归纳抽象,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就会成为理论性知识。

理论造诣会对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修养高,就有整体的思维能力和深锐的洞察力。

这在理论性文章写作中显得特别重要。

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修养,往往只能就事论事,说理不透,更谈不上真知灼见了。

2、学识修养与写作的关系1、写作是文字知识和语言知识作为媒体和工具。

2、知识也文章内容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写作都需要一般性的、综合性的知识,有甚至需要专业知识.比如:在记实性的文章,象通讯。

美国记者威·劳伦斯为了报道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令人吃惊地了解了有关原子弹的原理,为此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新闻最高奖)。

我们现代作家徐迟,为了写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便钻研有关数学理论,终于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有名的报告文学。

思考:缺乏学识有什么后果?1、《读书》杂志上一位前辈作家著文把“光年”当做时间单位使用.2、某杂志刊登了一篇谈杜鹃花的散文,开头便引用了李白的绝句《宣城见杜鹃花》:“蜀中才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接着写道:“那时诗人谢朓正做宣城太守,李白同他登高饮酒,纵情唱和,看见安徽的杜鹃花,忆起四川的杜鹃鸟,恋念起那里的山川风物来了。

”有个叫诸葛穗的写了篇批评文章叫《谢脁和李白联合声明》,发表在北京晚报上,说:“稍微熟悉一点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谢脁(464—499)是南朝人,李白(701—762)是唐朝人。

两位诗人前后相隔两百多年,怎么能够一起‘登高饮酒,纵情唱和'呢?总结以上,如果缺少了学识修养会:1 、使你的作品信息量少,空洞无物,干瘪。

如白开水。

2、使你成为井底之蛙,立意偏执、错误乃至反动.3、使你的作品错误百出,硬伤累累.结论:必须尽可能多地用人类各方面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鲁迅:“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地钻在文学里。

”(《鲁迅全集•书信》第13卷,第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如何培养学识修养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充满热忱潜心钻研从点到面(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大家思考:人品与文品有何关系?常态:文如其人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山唱什么歌”。

又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漂亮妈妈才会生个漂亮女儿。

邹韬奋三十年代旅欧见闻中写道:宫廷中的孩子们个个英俊美丽,是因为他们的贵族母亲美丽,历代筛选积累所致。

品格高尚的作者才会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这是古今中外占压倒多数的观点.“文如其人"一词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答张文潜书》中评价他的弟弟苏辙的话:“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后人常用来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所表现的风格,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或风格一样,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并开辟了“以人论文”(评价“建安七子”)的先例.*鲁迅总是说得最简洁最深刻:“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革命文学》)*法捷耶夫在《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说:“毋庸争辩,个人品质——作家的才力、修养、智力的发展的趋向、气质、意志以及其它的个人特征,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都起着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