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的基本能力
基础写作 简答题背诵重点

基础写作一.绪论一什么是写作性质: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用文字符号传达有创造意义的制作行为。
而文章则是组成篇章的语言,是精神生产的成品,是写作的结果。
属性:文童是静态的,而写隹则是作为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发展的。
范畴:写作既包括了制作的成品文章,又包括了制作成品的过程,二者有种、属之差。
含义:写作,就其过程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
从形式上看,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从本质上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作性劳动过程。
二写作的特性1 .个体创造性A.个体性:写作活动中,任何社会生活、客观事理等客体内容,都必须经过作者头脑的整理、加工后才能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任何写作活动都要受到作者本人情感、意志、兴趣的支配。
B.创造性: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不同于物质生产的复制、批量生产,没有符号的制作如制衣、制图,不属于写作范畴,而没有创造性的书写如记录、誉写、抄袭,也不是写作。
2.实践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写”上,还体现在劳动的性质上A.实践性:以写为主。
叶圣陶说过:写作能力的养成,一耍得其道,二耍常历练。
B.操作性(技能性):写作有一定的规矩、技巧和程序,通过培训和练习能够获得一般的操作能力。
3.动态综合性A.动态性: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体现。
这些又都是变量因素,经常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
如果从单个的一次写作行为来看,每一次具体的写作行为必然经历三个阶段:“内化”——“意化”——“外化”。
“内化”:变外物为内物,变身外之物为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之物,并使之被写作主体化融、吸纳,是准备即感知的积累阶段。
“意化即写作主体在心理操作下,将感知之物意态化,使之转化为意念和形象。
是写作的设计即孕育阶段。
“外化”:将孕育成型的意象,通过语言符号定型于身外,使思维成果物态化,是写作的完成亦即表意行文阶段。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A、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作者要有“蜗牛般的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 (沈从文) B、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
C、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闻一多的《黄昏》: 太阳辛苦了一天
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பைடு நூலகம்
喜得满脸通红 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1)感受——
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 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 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
2)感受不同于观察——
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着眼于捕捉客体的具体形象;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 着眼于主体的情感活动。感受总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3)感受在写作中起的作用 激发写作的热情 捕捉写作的“契机” 积累写作的材料。
第三章-写作主体的基本能力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创造性思维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1、扩散思维 是从事物的某一中心或定点出发,向四周进行发散
性思考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辐射型思维,它 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被传统和陈规所限,无拘无 束,自由驰骋,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以求 得与众不同的思维结果。其优点是能够使文章思路开阔、 表现独特。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是想像和联想。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2、抽象思维 也称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而
进行的思维活动。其特点与形象思维相反,它舍弃了具体的 感性形象,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 象的原则,对感性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加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联想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四、想像与联想能力的培养 想像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积累经验、丰富知识; (二)体验情感、勤于思考; (三)理性指导,科学思维。
思考题
1. 什么是观察能力? 2. 主要的阅读方法有哪几种? 3. 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 人的思维形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5. 名词解释: 再造想像、幻想、五步阅读法、思维
抽象思维的基本方式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 与演绎。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3、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人们在科学或文艺创作中,由于外物的触发
突然出现的、稍纵即逝的、豁然开朗的思维方式,是写作中 主体创造力、发现力、想像力的集中表现。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突破已有的思维定 势与方法,能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提供异于他人 并优于他人的新的思路、方法的思维。它是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的有机综合。
应用文写作主体要具备哪些能力

应用文写作主体要具备哪些能力
1. 内容组织能力:应用文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够清晰地表达信息和意图。
写作者需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将材料分类、排序、整合和归纳,使文章更加易读、易懂。
2. 表达能力:应用文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写作者需要有丰富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文章更具魅力。
3. 知识储备能力:应用文面向各领域不同的读者,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积累和学术素养,能够以专业、客观、中肯的态度处理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信息和建议。
4. 视野拓展能力:应用文需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
写作者需要有较广阔的视野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关注和理解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5. 独立思考能力:应用文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写作者需要具备分析和综合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能够推理和辨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6. 与人沟通能力:应用文需要面向不同的读者,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定的社交和沟通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方式,与读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任。
写作主体的定义写作主体

写作主体的定义写作主体: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真正的写作主体,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有明确的写作主体意识;能够自主的驾驭写作行为写作行为系统的构成要素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辨析:“作者”与“写作主体”作者——一直存在;写作主体——只存在于写作行为过程中作者——范围,可能是机关、法人、组织;写作主体——只能是实际写作人员写作主体的动力系统人的写作行为,是由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构成的。
动力系统是个体有效进行、顺利完成写作活动的推动力。
动力系统的构成:动机:既指某一具体的写作动机,也指主体从事写作活动的整体动机。
前者常常表现为写作冲动,后者表现为写作主体对写作活动的兴趣、信念、理想、意向及定势等。
意志:进入活动的心理保障。
如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大胆无畏、勇敢等等,保证或制约着主体的写作行为。
写作意识——文章图式文章图式:人在对文章的接触中(如阅读、写作、分析等),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关于文章的外在结构、内在结构和审美规范等种种特征的印象、感觉、知觉的表象的总和。
文章图式,是对文章最终本质、本体的感性把握、心理经验,是文章特征知识的不断建构。
写作中主体的思维过程:触发思维继发思维完型思维写作客体:当写作行为发生时,人类以主体的身份观照世界,在主体观照下,与主体发生某种作用的那部分“世界”。
写作客体特征♦客观性♦对象性♦动态性♦历史性写作材料: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体进行选择,有的客体可以成为材料,有的不能。
认识客体在前,获得材料在后。
写作客体中那些可能、可以或者已经派上用场的,称为“写作材料”写作题材:从材料中提取题材(从物质转化为观念),前面的世界、客体、对象、材料,都是认知事物。
而“写作题材”,思维指向是“写什么”。
写作题材,就是主体经过分析研究、加工提炼筛选出来的使用在文章中的写作受体的定义照传播学的说法,信息传播的过程,有三个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接收器,三者构成一个反馈系统。
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教学文案

对比鲁迅先生的《在酒楼上》对吕纬甫的描 写:
第二十六页,共85页。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有段描写:
太阳升到斜岸的上空来了。太阳的光芒 (guāngmáng)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 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色的,因为一动 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 恶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 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太阳。
第六页,共85页。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一、观察能力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píngjiè )五官对客 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自觉认知过
程。
第七页,共85页。
(二)观察能力的构成(gò uché ng)要素 第一,集中注意力,凝神细看。
第二,有鉴别力,捕捉特征,有所发现。 第三,观察时要加入分析、综合、联想等能力。
2.片断练习。重点观察以下几个场景:
①起床瞬间②食堂大观③打水趣事④自修室的 第十九页,共85页。
观察具体(jùtǐ)物体,要特细致而准确, 既要抓住外形特征,又要了解它的内部构 造和性质功用;还要按一定顺序从各个不 同角度去观察。为下列物件各写一段观察 文字。
1.我的床铺 2.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3.一台电脑
第四页,共85页。
思考: 生活经验(jīngyàn)和写作主体对
写作的成败来讲哪个是关键?
第五页,共85页。
决定写作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 是写作主体,是写作主体的修养、能力、 学识、思维、情感、审美、经验、体验 等各种因素形成的一种合力的大小,这 才是写作活动真正(zhēnzhèng)的成败 关键。
将一棵树分解为枝、叶、干、花、果等 部分,由局部到整体进行细致而深入的 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要求准 确具体,有分有总,能够体现出观察顺 序。
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

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能力作为一个概念来解说,指的是人以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为前提,并用以决定实践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他的智慧、言语、行为能够胜任和完成某种任职和任务,它是以其综合素质(心理学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特质;这里的“素质”乃是教育学和人才学的“素质”,包括人的后天修养。
)为条件,因之人的能力可以说是其综合素质——各方面修养的反映。
美国的现代人素质观中,提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其中基本技能的素质当中就强调了书写能力。
在世界所公认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八种素质或七种能力之中,都包括文字写作或写作表达能力。
这些现代人才学的科学理论足以说明人的写作能力在人的整体能力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现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确定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一个人写作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差,往往直接影响他的素质形象,比如说你交出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人们往往就此下了结论,这个学生素质不高,你说了几句不得体的粗俗的话,也常会让人们说你素质太差。
为什么?这是因为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它关系到一个人方方面面的修养,以至于可以说是一件展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衣裳。
这件衣裳穿得不怎么样,往往就影响了你的整体形象,影响人们对你整体素质的评价。
封建社会以文取仕,现在招聘人材往往要让写一篇文章,选拔公务员的最重要的一项考试是“申论”写作,这些都说明著文立说,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
就这种通常的反映而言,也可以反转过来说明,一个人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方方面面的修养,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生活阅历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水平如何。
写作主体是社会的人,他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站在这个立足点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从而反映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世界,传播作者由感性提升到理性的思想信息。
因此没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修养,这一写作的全高过程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勉强搞完了,那也只能是歪曲的抑或肤浅的反映。
基础写作

填空题:1现代写作的特性:个体创造性,实践操作性,动态综合性。
2写作主体的素质包括: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味,审美理想。
3写作主体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感受力。
4感受分为:直接感受,间接感受。
5人的思维形式主要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
6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7中介有:感觉、表象、语言文字,三种形式。
8写作载体的四要素是:材料,主题,结构,语言。
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我们称之为内质,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我们称之为外形。
9结构的基本要求是:形式匀称,衔接紧密,节奏鲜明。
10语体可分为4种类型:新闻语体,文学语体,理论语体,应用语体。
11语言的要求:准确,简洁,生动。
12良好的身心感觉素质主要表现在:五官感觉正常,具有正确的文章解读态度,养成较好的解读习惯。
13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表象在求知性,交际性,创造性。
14写作受体解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类型性原则,三思性原则。
解读的方法有:笔读法,声读法,分类法,比较法,圆识法。
15写作感知的特性包括:个体差异性,对象选择性,审美性。
写作感知的方法包括:开放感官观察体验,走向社会调查采访,手脑并用阅读集录。
16写作运思的特性包括:目的指向性,内向凝聚性,动态多变性,个体创造性。
方式包括:发散型运思(想象,联想),收敛型运思,突出型运思。
17写作行文的特性:操作性和外化性。
18叙述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9以描写的风格手法分,有白描,工笔;以描写角度分,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20议论的4大要素:论题,论点,论据,论证。
21常见的立论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
22常见的驳论方法有当头棒喝法,归谬法,釜底抽薪法,逻辑错误指正。
23立骨的方式常见的有:一字立骨,一句立骨,一段立骨。
24反讽的方式通常有:言语反讽,情境反讽,阅读反讽,互文反讽。
25象征的表现方式从形式方面看可分为:明喻式象征,暗语式象征;从它在文章中使用的范围来看可分为:余部象征,整体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一、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能 动的反映。它以语言为工具,以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等)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一)思维的形式 人的思维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 灵感思维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1、形象思维 又称艺术思维,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形式,其特点是: (1)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把能
体现事物共同本质的个别、特殊的现象集中起来,构成艺术 形象
(2)在思维过程中经常运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创造 出新的形象。
(3)形象思维总是伴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活动和审美 体验
第二节 阅读与积累能力
一、 阅读能力 (一)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对生活的一种补充,很多知识是从书中得来的, 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还可以了解和认识世界,获得那些不 曾经历的生活与人生经验。阅读还可以提高写作者的思想水 平和认识能力。
第二节 阅读与积累能力
(二)掌握阅读方法 1、精读法 精读法是一种研究式的阅读方法。精读的目的是对所读 之物进行充分理解,精读的主要任务是对读物内容在深刻理 解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新的启发和思考。因此,精读重在 阅读质量的高低,而不在阅读数量的多少,要求阅读时逐章 逐段、逐字逐句地研究,要深入、细致、反复地阅读,以达 到对读物的深度理解。
第三章 写作主体的基本能力
写作主体的基本能力
写作能力是在写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 一种特殊能力,是写作主体从事写作应具 备的各种能力的总称。
写作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感受能 力、阅读能力、积累能力、思维能力、想 像能力、表达能力等。
写作主体的基本能力
第一节 观察与感受能力 第二节 阅读与积累能力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第二节 阅读与积累能力
(三)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选择地阅读 2、要做好读书笔记 3、在动笔之前,对写作素材、生活经验、 语言词汇、文化知识、写作技巧等的吸收和储备。 积累可分为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 直接积累指作者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所进行的生活阅历、 生活经验的积累,要求作者深入深入生活、热爱生活; 间接积累指写作者通过阅读、交谈等途径进行的积累。
第二节 阅读与积累能力
2、泛读法 泛读法是与精读法相反的阅读方法。它讲求的是阅读的 速度而不是阅读的质量,旨在了解读物大意,把握主要内容, 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并节省阅读时间。 精读法和泛读法经常结合起来使用。
第二节 阅读与积累能力
3、五步阅读法 它由“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步骤组成。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全面浏览,着重看读物的序言、内容提要、目 录、大小标题、后记等,对读物获得大体印象,以确定阅读 重点; 第二步,发问,对浏览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提出 问题,使阅读变成主动的、有准备的批评过程;
第一节 观察与感受能力
二、感受能力 感受是指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 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感受过程要经历感 觉、知觉、表象三个心理阶段,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综合 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分析,进入高级认识阶 段的前提和基础。 感受和观察有着明显的区别: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着 眼于捕捉事物的具体形貌;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着眼于主 体的内在情感活动。感受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观察 的进一步深化。 感受能激发写作的热情,捕捉写作的“契机”,积累写 作材料。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是想像和联想。
第三节 思维与想像、联想能力
2、抽象思维 也称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而
进行的思维活动。其特点与形象思维相反,它舍弃了具体的 感性形象,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 象的原则,对感性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加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一节 观察与感受能力
一、观察能力 所谓观察是指有目的地认识、理解外在事物的感知活动。 从“写作”角度看,观察就是写作者为了写作这一特定目的, 感知外物,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行为,有人称其为“前写作 行为”。 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激发写 作灵感和动机的前提。观察还是提高写作者基本素养的重要 方面。 培养观察能力,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 捕捉对象的特征;其次要讲究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选 择观察角度。既要有总体观察、综合观察,又要进行局部观 察和比较观察。
第一节 观察与感受能力
二、感受能力 感受分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直接感受指写作者深入现 实社会,亲身体验生活,获取材料。间接感受指写作者借助 阅读等方式,间接获取材料。 从感受器官分,又可分为视觉感受、听觉感受、触觉感 受等个体感受,和将各种器官感受交叉、融合运用的综合感 受。 感受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训练敏锐的感知力。主要是各种 感观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其次要培养丰富的情感趣味,要专 心致志于捕捉客观对象的内涵。
第二节 阅读与积累能力
积累的范围大致可分为: (一)生活经验的积累 包括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前者指写作者在现
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生活素材,以及 由此而产生的感受与认识;后者指写作者从书本和他人的言 谈中所获得的经验。
(二)书本知识的积累 (三)语言材料的积累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写作必须积累语言。其途径主要有 二:一是直接从生活中吸取人民群众的语言词汇,包括新鲜 生动的口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二是从经典名著中吸 收精彩的语句和词汇。
第二节 阅读与积累能力
第三步,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对读物中的专门术语、关 键性文字和重点段落,通过做记号、写批语、记笔记等,加 强记忆;
第四步,对读物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对阅读中提出 的问题进行解答,以检查阅读效果;
第五步,在复述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再有重点地 复习,以巩固阅读效果。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使得整个阅读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并带有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