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下肢骨折

合集下载

下肢骨折ppt课件

下肢骨折ppt课件
全身骨折的4-6% 男性多于女性,约2.8:1 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占1/2
44
病因与分类
直接暴力
重物击伤 车轮辗压 火器伤等
粉碎、碟 形或横行
骨折
间接暴力
高处坠落 机器绞伤
斜形或螺 旋形骨折
45
骨折移位机理
以股骨干中下1/3交界处为最多,上 1/3或下1/3次之。
骨折端因受暴力作用的方向,肌群的 收缩,下肢本身重力的牵拉和不适当 的搬运与手法整复,可能发生各种不 同的移位。
36
Evans' classification
Type I: Undis: Displaced 2-fragment fracture
Type III: 3-fragment fracture without posterolateral support
23
内固定
滑动式内固定:压缩钉 或针可在套筒内滑动, 早期承重更利于骨折端 的嵌插。
Smith-Petersen三刃钉 破坏血运 无菌坏死 无加压作用 骨不连
24
内固定
加压式内固定 多针(或钉)内固定
固定牢靠,减少对股骨 头的损伤。
25
人工关节置换术
老年人头下型骨折、 陈旧性骨折、骨折不 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 坏死。
进行理疗及髌骨切除术
69
第五节 胫腓骨骨干骨折
70
胫、腓骨骨折特点
(一)常为开放性,合并感染 (二)胫骨下1/3骨折:骨折延迟/不连接 (三)腓骨:骨折较少,较易愈合。
71
致伤原因及骨折类型
约占四肢骨折10-15% 直接暴力:横断或粉碎型,
胫腓骨多在同一平面骨折 间接暴力:骨折线为长斜

下肢骨折健康教育

下肢骨折健康教育

下肢骨折健康教育什么是下肢骨折?下肢骨折是指腿部或脚部骨骼的断裂或折断。

常见的下肢骨折包括股骨、胫骨和踝骨的骨折。

下肢骨折通常是由剧烈的外力造成的,如车祸、跌倒或运动伤害。

骨折可能导致严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下肢骨折的症状和体征下肢骨折的症状和体征包括:1. 疼痛和肿胀:由于骨折引起的组织损伤,患者常常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并且出现局部肿胀和淤血。

2. 畸形:骨折部位可能出现明显的畸形,如肢体弯曲或错位。

3. 呼吸困难:当股骨骨折扩展到骨盆区域时,可能造成骨碎片压迫腹腔器官,导致呼吸困难。

4. 失血和休克:严重的骨折可能伴随出血,导致患者出现失血和休克的症状。

下肢骨折的处理和康复下肢骨折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适当康复,以促进骨骼的愈合和恢复功能。

处理和康复的步骤包括:1. 急救措施:对于严重的骨折,需要进行急救措施,如止血、固定骨折部位、及时送医。

2. 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的程度和类型,医生可能选择进行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骨折复位和内固定,保守治疗包括石膏固定和功能锻炼。

3. 康复锻炼:在骨折愈合后,康复锻炼是恢复下肢功能的关键。

康复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包括肌肉力量练习、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

4. 饮食调理:在康复期间,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5. 心理支持:骨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预防下肢骨折的措施预防下肢骨折的措施涉及以下方面:1. 减少跌倒风险:保持家居环境的整洁和安全,使用防滑材料,保证室内外的光线充足,尽量避免走在不平整或湿滑的地面。

2. 运动安全:在进行高风险运动或活动时,如滑雪、登山等,应保证个人技能和装备的安全,严格遵守相关规则和要求。

3. 身体平衡锻炼:通过均衡的饮食、适量的锻炼和维持正常体重,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有助于预防骨折。

下肢骨折的护理

下肢骨折的护理

⑴外展型: ⑵内收型:
Linton角<30°。
Linton角>50°。
EXIT BACK NEXT
Linton角
Linton角> 50°
Linton角< 30°
一般而言,外展型骨折局部的剪切力小,骨折断端较稳 定,血运破坏少,骨折易于愈合;内收型骨折局部的剪 切力大,骨折断端不稳定,血运破坏大,骨折难于愈合。
3.出院指导
1
继续加强功能 锻炼,正确使 用双拐,教会 患者膝关节功 能锻炼方法。
3
2
股骨中段以上骨 折,下床活动时 始终应注意保持 患肢的外展体 位, 以免因负重 和内 收肌的作用 而发 生继发性向 外成 角突起畸形。
功能锻炼用力 应 适度,活动 范围 应由小到 大、循 序渐进, 切不可 操之过 急,每次 应以 不感到疲劳 为 度,以免给骨 折愈合带来不 良 影响。
人工关节置换术: >65岁,有慢性疾 病, 骨质条件不佳, 股 骨头下型骨折
内固定
滑动式内固定
加压式内固定
儿童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高能量损伤 以低位经颈骨折为主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复位+螺丝钉内固定 儿童股骨头血供 与成人不同,很容易缺血坏死,故内 固定后,不宜过早负重。
合并症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深静脉血栓
手术治疗
内固定
早期活动、减少合并 症、预防髋内翻、损 伤小、时间短、安全 可靠
护理
同术股前骨护颈理术前护理 术后护理
1.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1)原因:患肢足趾的感觉和血运能够反映患肢血管和神经有无受 损。 (2)具体措施 1)看患者患肢的肿胀程度、血液循环情况,注意观 察足趾末梢皮肤的 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足趾的感觉、屈伸活动情况。 2)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发现渗血较多时,及时通知医生。 3)伤口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如伤口引流每小时>100ml时 应及时通知医生。 2.疼痛管理 3.预防术后并发症

下肢骨折的护理ppt课件

下肢骨折的护理ppt课件
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1
案例导入
患者,女,50岁,因“摔怎伤致左下肢疼痛活动受限一 小P8时请0输次”入文/急分本 诊,平BP车1入25病/7房0 ,m入mH院g时,么神左志下清肢,肿痛胀苦明貌显,,测成T缩36短.5、, 成角畸形,触之有骨擦感,左足办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左足趾 活动好,末梢血循好,诉感觉无?麻木。X片示:左胫腓骨粉
发热
7
局部表现
临床表现
疼痛和压痛
肿胀和瘀斑
8
临床表现
特有体征
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改变,多表现为缩短、成角或 旋转畸形。
反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于关节部位的活 动。
骨擦感或骨擦音: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感或骨擦音。
注:具有以上三者之一即可诊断为骨折,但三者都不出现不能 排除骨折,如裂缝骨折。
9
并发症
2 压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
坠积性肺炎 1
1 创伤性关节炎 0
9 损伤性骨化
晚期并发 症
4 感染 5 缺血性骨坏死 6 缺血性肌痉挛
8 关节僵硬
7 急性骨萎缩
10
并发症
脂肪栓塞综合征 1
重要内脏器损伤
5
休克 3
早期并发症
2 重要周围组织
损伤
4 骨筋膜室综合

11
治疗原则
复位
功能锻 炼
固定
22
23
外固定 内固定
夹板 石膏绷带 外展架 皮牵引和骨牵引
不超过5kg
12
主要内容
01 骨折的分类 02 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03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04 康复及功能锻炼
13
护理诊断/问题

下肢骨折护理

下肢骨折护理

下肢骨折护理【主要护理问题】1.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进食、洗漱、如厕等)与骨折造成患肢活动受限有关。

2.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术后患肢肌力未恢复有关。

4.焦虑与担心手术效果有关。

5.知识缺乏与缺乏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有关。

6.潜在并发症——出血与手术方式,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凝血功能低下有关。

7.潜在并发症——感染与受伤机制、病人机体抵抗力及高龄有关。

8.潜在并发症——血栓形成与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1.心理护理给予耐心的开导,介绍骨折的特殊性及治疗方法,并给予悉心的照顾与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

2.饮食护理饮食宜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

品种多样,色、香、味俱全,且易消化。

3.体位护理①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保持正确体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取得配合。

②股骨颈骨折病人需协助维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患肢置于软枕或布朗架上,行牵引维持之,并穿防旋鞋;忌外旋、内收,以免重复受伤机制而加重骨折移位。

在调整牵引、松开皮套检查足跟及内外踝等部位有无压疮时,或去手术室的途中,均应妥善牵拉以固定肢体。

4.严格备皮切口局部皮肤有炎症、破损需治愈后再手术;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全身检查并积极治疗糖尿病及牙龈炎、气管炎等合并症。

5.加强巡视及时满足病人生活需求。

1.体位股骨颈骨折病人行假体置换术后肢体仍为外展中立位,其他下肢手术通常需患肢抬高,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活动时间下肢骨折病人坐起、下地、负重时间均根据各类手术有特殊要求,常需复查X线片,酌情由轻到重负重行走。

3.密切观察病情(1)出血:应严密观察局部和全身情况。

①了解术中情况,尤其是出血量。

②术后24小时内患肢局部制动,以免加重出血;严密观察切口出血量(尤其是术后6小时内),注意切口敷料有无渗血迹象及引流液的颜色、量,确保引流管不受压、不扭曲,以防积血残留在关节内。

(2)切口感染:①术后充分引流。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及注意事项ppt课件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及注意事项ppt课件

A
10
一、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它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
A
11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者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3
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治疗原则:
一、恢复肢体长度
二、保持良好的力线
三、消除任何的旋转畸形。
A
4
治疗方法: (1)手法整复固定(石膏托固定、皮 牵引、骨牵引)
(2)手术治疗。
A
5
石膏托固定的护理
(1)置病人于正确体位,避免旋转扭曲,在翻身或搬动时必 须保持固定位置不变,防止石膏断裂、变形等意外情况发生。
(2)做好床头交接,正常情况下,患肢末端温暖、红润、感觉灵 敏、活动自如,如趾、指端苍白或青紫、麻木、活动无力或痉 挛、肢体高度肿胀,则疑有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压迫,应及时 报告医师给于减压处理。
(3)术后石膏外固定者,须将患肢抬高,减轻肿胀。
(4)石膏干固后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未固定关节的功能 锻炼,如足部屈曲。
A
1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 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自理。
3、给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贴敷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及时 揭去,并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A
13
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5、情志护理 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中医正骨学 下肢骨折1T

中医正骨学 下肢骨折1T
(四)药物治疗
早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田三七 等。若有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等症,可酌加枳实、大黄等通 腑泄热。中期宜舒筋活络,补养气血,方用舒筋活血汤。后 期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用壮筋养血汤。
(五)其他疗法
三翼钉
加压螺丝钉



多根克氏针

带血管植骨
人工髋关节
注意事项
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20~40%) 骨折不愈合率高
中医正骨学
第三章 下肢骨折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骨伤教研室
股骨
下 肢
髌骨

的 构
胫骨

腓骨
距骨 中跗骨 足跖趾骨
下肢功能: 负重,行走
条件:
良好稳定性 双下肢等长
下肢骨折治疗问题 : 成角畸形(影响承重)
肢体短缩(跛行)
要求良好的对位对线
第一节 股骨颈骨折 解剖特点
部位:股骨颈位于股骨头与粗隆间线之间, 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
发病率:占全身骨折6%-10% 发病人群:多见60岁以上老人,女略多于男
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
颈干角:股骨颈与股骨干之 间的内倾角。
正常值:110º~140º
前倾角:颈中轴线与股骨 两髁中点连线所成夹角。 正常值:12~15º
股骨头血供的三个途径 圆韧带动脉(营养头下小部分)
关节囊小动脉 (营养颈、大部分头)
病因病机
间接暴力:扭转暴力,高坠下,跌倒 骨折特点:
1、斜形,螺旋形 2、骨折不在同一平面(胫骨低,腓骨高) 3、骨锋刺破源自肤可致开放性骨折 4、软组织损伤轻
骨折特点:横形、短斜 形、粉碎形;胫腓骨干折 线在同一水平面,软组织 伤严重,开放性骨折

理论要点之外科学:下肢骨折

理论要点之外科学:下肢骨折

理论要点之外科学:下肢骨折理论要点之外科学:下肢骨折概述:1.下肢骨每侧31块,包括髋骨1、股骨1、髌骨1、胫骨1、腓骨1、跗骨7、跖骨5、趾骨14。

(1)髋骨:(2)股骨:是人体最粗大的长骨。

主要结构有股骨头、股骨颈、股骨体、大转子、小转子、内侧髁、外侧髁等。

(3)髌骨:略呈三角形。

位于股骨下端前方。

(4)小腿骨:包括内侧的胫骨和外侧的腓骨,习惯称为内胫外腓。

1)胫骨:较粗大,主要结构有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等。

2)腓骨:较细小,主要结构有腓骨头、外踝等。

(5)足骨:包括跗骨、跖骨、趾骨。

1)跗骨:共七块。

最上方的是距骨,距骨下为跟骨,距骨前有足舟骨。

跟骨前接骰(音tou)骨,足舟骨前接内、中、外侧三块楔(音xie )骨。

跗骨名称距下有跟前接舟舟前三楔跟前骰2)跖骨:由内向外依次为1、2、3、4、5跖骨。

3)趾骨:趾2块,其余各趾均三块。

第一节股骨颈骨折一、解剖概要(一)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但也见于中年或儿童。

老年病人的骨质疏松,很小的扭转暴力就可引起骨折;而中青年病人,则需较大的暴力才会引起骨折,所以骨折不愈合和合并股骨头坏死的机会较多。

(二)股骨颈的轴心线与股骨干的纵轴线形成颈干角,正常范围是110°~140°,平均为127°,大于引角称为髋外翻,小于引角为髋内翻。

在矢状面上,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的额状面又形成一个角度,称为前倾角。

成人约为12°~15°。

(三)关节囊与髂股韧带包裹髋关节的前、上方。

一般头下、经颈和基底的股骨颈骨折属囊内骨折,而转子骨折则属囊外骨折。

(四)成人股骨头的血供有3个来源:1.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它只供应股骨头少量血液,局限于股骨头的凹窝部。

2.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对股骨颈血液供应很少。

3.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股骨颈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

二、分类(一)按骨折线的部位分类: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股内、外侧动脉的营养支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下肢骨折下肢因走路和负重,需要高度的稳定性。

两下肢应等长,若长度相差2厘米以上,就会影响走路,相差愈大,影响愈严重。

因此,在治疗下肢骨折时应注意以下特点:一、对复位的要求要高,轴线对位力争接近正常。

因为成角畸形愈大,对关节活动,承重力线和肢体长度影响愈大。

二、固定时间较长,待骨愈合牢固后才开始负重,防止因过早负重发生畸形和再次骨折。

三、因股部肌肉较发达,收缩力强,股骨骨折在手法整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不易维持对位,需要持续牵引治疗。

第一节股骨颈骨折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

尤以老年女性较多。

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所以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

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几乎全由间接暴力引起,主要为外旋暴力,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转等皆可引起骨折。

少数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则由强大的直接暴力致伤,如车辆撞击或高处坠落造成骨折,甚至同时有多发性损伤。

一、解剖特点股骨颈长约5厘米,中段细,基底部粗。

股骨颈与股骨干构成的角度叫颈干角或称内倾角,约为125°~130°。

颈干角大于正常为髋外翻,小于正常为髋内翻。

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的冠状面形成的角度称为前倾角,正常为12°~15°,股骨头的血液供给有三个来源:①园韧带支:园韧带内小动脉,来自闭孔动脉,供应头内下小部分血运,又称内上骺动脉,在老年人此动脉逐渐退变而闭锁。

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对股骨颈血液供给很少,仅及股骨颈基部。

③关节囊支:来自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主要血液供给来源。

旋股内侧动脉来自股深动脉,在股骨颈基部关节囊滑膜反折处,分成三组血管进入股骨头,即骺外侧动脉、干骺端上侧动脉及干骺端下侧动脉分别由上下方距离股骨头边缘下0.5厘米处进入股骨头,在股骨头内互相交通,骺外侧动脉供应股骨头4/5~2/3区域血运(图3-52)。

旋股外侧动脉也来自股深动脉,它的血供量少于旋股内侧动脉。

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在股骨颈基底组成一个动脉环。

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图3-53)。

所以股骨颈骨折,必须尽早解剖复位,良好的固定,才有可能从股骨颈基部重建骨内血液循环,使股骨头颈连接,恢复股骨头内血液供给,减少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二、骨折类型及移位股骨颈骨折大多数是外旋暴力所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随着受伤姿式,外力方向及程度不同,在X线投影上出现不同部位、角度和移位。

股骨颈骨折可区分为四种类型,与治疗和预后有较密切的关系。

(一)按骨折两端的关系分为:外展型,股骨头外展,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正位片同外展型,而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两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

(二)按骨折部位分为:①头下型,全部骨折面均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近端不带颈部,此型较少见。

②头颈型,骨折面的外上部分通过头下,而内下方带有部分颈内侧皮质,呈鸟嘴状,此型最多见。

③经颈型,骨折面完全通过颈部,此型甚为少见,有人认为在老年病人中几乎不存在这种类型。

④基底型,骨折面接近转子间线。

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均系囊内骨折;基氏型系囊外骨折,因其血运好,愈合佳,与囊内骨折性质不同,故应列入股骨粗隆部骨折。

(三)Pauwels分类法:依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分为:Ⅰ型,<30°;Ⅱ型,30°~50°,>50°。

骨折线之倾斜度愈大,愈不稳定。

小于30°,骨折面互相嵌压,位置稳定,易愈合;大于50°者,承受剪式应力较大,位置不稳,预后不佳。

但此角度的测量应将骨折远端置于内旋位,消除前倾角之后,才能准确测量,故在复位前应用价值不大。

(四)Garden分类法:依错位程度分为:Ⅰ型,无错位;Ⅱ型,轻度错位;Ⅲ型,头外展,远端上移并轻度外旋;Ⅳ型,远端明显上移并外旋。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一)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应首先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

(二)体征方面有以下几种表现:1.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图3-54)。

图3-54股骨颈骨折伤肢的典型外旋畸形2.疼痛:髋部除有自发疼痛外,活动患肢时疼痛较明显。

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叩打时,髋部也感疼痛。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下方常有压痛。

3.肿胀:股骨颈骨折多系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又有关节囊和丰厚肌群的包围,因此,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

4.功能障碍:移位骨折病人在伤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

但也有一些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人,在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

对这些病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因遗漏诊断而使无移全的稳定骨折变为移位的不稳定骨折。

这样的例子在临床上还是不少的。

5.患肢短缩:在移位骨折,远段受肌群牵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变短。

四、其他检查方法患侧大粗隆升高,表现在:1.大粗隆在髂一坐骨结节联线之上;2.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缩短,短于腱侧。

X线照片能明确诊断。

特别是髋坐关节正、侧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情况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五、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法以前,首先要了解伤者的全身情况,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全面检查,血压、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结合骨折全面考虑。

股骨颈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1.外固定:适用于外展型和中间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牵引或抗足外旋鞋8~12周,防止患肢外旋和内收,约需3~4个月愈合,极少发生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

但骨折在早期有错位的可能,故有人主张以采用内固定为妥。

至于石膏外固定已很少应用,仅限于较小的儿童。

内固定适应证最广。

对绝大部分内收型骨折均适用。

一般约需4~6个月愈合,骨折愈合后仍应继续观察直至术后五年,便于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

2.内固定:目前有条件的医院在电视X光机的配合下,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如无X光机设备,亦可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

在内固定术之前先行手法复位(图3-55),证实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后再行内固定术。

内固定的形式很多,归纳约有以下几种类型:①Smith-Petersen三刃钉内固定(图3-56):自1929年Smith-Petersen首次创用三刃钉以来,使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提高,至今仍为常用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②滑动式内固定(图3-56):现有各种不同式样的压缩钉或针。

压缩钉或针可在套筒内滑动,当骨折线两侧有吸收时,钉向套筒内滑动缩短以保持骨折端密切接触,早期承重更利于骨折端的嵌插。

③加压式内固定(图3-56):此种内固定物带有压缩装置,能使骨折端互相嵌紧以利愈合。

常用的有Charnley带有弹簧的压缩螺丝钉和Siffert使用的螺丝栓(Corkscrew Bolt)等。

④多针(或钉)内固定(图3-56):根据股骨上端骨结构和生物力学原则分别插入2~4根螺丝钉或钢钉,不但固定牢靠,而且可减少对股骨头的损伤。

如Moore或Hagia针等。

总之,目前的内固定形式多种多样。

1 屈髋及至90°,沿股骨干纵轴向上牵引;2内旋、外展患肢3 保持内旋外展,将下肢伸直;4骨折复位后,下肢不外旋图3-55 股骨颈骨折复位手法三刃钉内固定滑动式内固定加压式内固定多针内固定图3-56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3.内固定同时植骨:对于愈合较困难或陈旧性骨折,为了促进其愈合,于内固定同时植骨,植骨方法有两种:①游离植骨:如取腓骨或胫骨条由大转子下插入股骨头,或用松质骨填充骨缺损等。

②带蒂植骨:较常用的是缝匠肌蒂骨瓣植骨术。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已开展带血管蒂植骨术。

如旋髂深动脉骨瓣的骨移植术。

4.截骨术:对于愈合较为困难或一些陈旧骨折可有选择施行截骨术,如转子间截骨术或转子下截骨术。

截骨术具有手术操作易,患肢缩短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等优点。

5.人工关节置换术:适应于老年人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如病变局限在头或颈部,可行股骨头置换术,如病变已损坏髋臼,需行全髋置换术。

目前较少常用的人工髋关节类型有钴合金珍珠面人工股骨头,注氮钛合金微孔面人工股骨头,双动中心锁环型人工股骨头等,髋臼损害的用高分子聚乙烯人工臼置换,临床应用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颈后(一)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问题股骨颈骨折愈合较慢,平均需5~6个月,而且骨折不愈合率较高,平均为15%左右。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和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和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内固定坚强度有关。

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在临床上表现为患部疼痛,患肢无力和不敢负重。

在X线上则有下列表现:(1)骨折线清晰可见;(2)骨折线两边骨质内有囊性改变;(3)有的病人,骨折线虽看不见,但在连续照片过程中,股骨颈继续吸收变短,以致三翼钉向内突入髋臼或尾部向外退出;(4)股骨头逐渐变位,股骨颈内倾角逐渐增加。

已发现有不愈合现象的病人,经过适当保护和处理,如限制患肢负重,减少患肢活动等,骨折仍有愈合可能。

(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问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仍然是一个严重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无论骨折是否愈合,均可发生坏死。

根据文献统计,坏死率一般在20~35%。

坏死的范围可能累及股骨头的大部或一小部分。

初期多发生在股骨头的外上方,其他坏死区的骨质则保持相对致密,或因受压而变扁塌陷,甚至碎裂。

股骨头坏死出现的时间最早在伤后2~3个月,最迟可达5年,一般认为术后继续观察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年。

股骨头是否会发生缺血性坏死,主要决定于股骨头血管的破坏程度,和侧枝循环的代偿能力(经过圆韧带内骺动脉的代偿作用)。

股骨干滋养血管中断,但因来自关节囊的血运存在,也不致发生坏死。

头下及头颈骨折移位较多者,以上两条血管都已遭到破坏,因此坏死率较高。

(三)股骨颈骨折功能恢复情况股骨颈骨折功能恢复情况不如其他骨折。

一般说来,虽经妥善的治疗,只有约一半(50%)的病人,能够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一走路方便,不痛、蹲坐自如。

约有15%的病骨折不愈合。

约20~35%的病人股骨头发生坏死。

还有一部分病人伤后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改变。

第二节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1,属于关节囊外骨折。

由于股骨粗隆部位的血液供应丰富,很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一、病因与分类: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

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击均可发生。

因局部骨质疏松脆弱,骨折多为粉碎性。

粗隆间骨折分类的目的在于表示其稳定性。

一般多按骨折线走行方向分为:顺粗隆间线型,即骨折线由大粗隆向下至小粗隆,其走行与粗隆间线平行,称为稳定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