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患者拐杖的选择与应用
《康复工程技术》课件——拐杖的选配和使用

单足手杖长度测量
自然战立位(可佩带支具), 地面至尺骨茎突的垂直距离为手杖的长度(h)
站立有困难者可仰卧位,测量尺骨茎突至足跟 的距离再加2.5cm即为手杖的长度(h)
使用方法
1 手杖三点步行 2 手杖两点步行 3 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下楼梯
手杖三点步行
伸出手杖→迈出患足→迈出健足 手杖三点步行分三型:
老年人 单侧下肢截肢或配戴假肢
偏盲或全盲等
单足手杖
适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患者 易于携带 3 上下楼梯方便等
1 稳定性较差
三足手杖
适用于平衡能 力稍欠佳、使 用单足手杖不 安全的患者。
1 易于携带 2 上下楼梯方便等
1 稳定性比单脚手 杖好但比臂杖差
四足手杖
1 后型 2 并列型 3 前型
手杖三点步行
手杖三点步行分型:后型
健足迈出的步幅较小,健足 落地后足尖在患足尖之后。
步行稳定性好,恢复早期 患者常用此种步行方式。
手杖三点步行 手杖三点步行分型:并列型
健足落地后足尖与患 足尖在一条横线上。
手杖三点步行 手杖三点步行分型:前型
健足迈出的步幅较大,健 足落地后足尖超过患足尖。 此种步行稳定性最差。
适用于平衡能 力欠佳、臂力 较弱或上肢患 有震颤麻痹、 用三足手杖不 够安全的患者
测量与使用
助行杖的测量主要是长度(高度)的测量,选择合适长度的 杖是保证患者安全,最大限度发挥杖的功能的关键。
单足手杖长度测量
无直立困难患者 直立困难患者
单足手杖长度测量 站立 大转子的高度 手杖的长度及把手的位置
《拐杖的选配和使用》
Selection and use of crutches
种类与结构
拐杖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

拐杖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拐杖是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由于下肢骨伤患者术后需要功能锻炼以及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发生的需求,患肢不能负重或部分负重,需要借助拐杖行走,故拐杖在骨伤科患者治疗、康复期间应用广泛。
但大多数患者并不清楚怎样使用这些装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度不合适(太高)、维护不良(橡皮垫或把手松动)以及姿势或使用不正确(不正确步态或装置持于错误一侧),由于使用不当或训练不足,导致患者疗效不佳。
对此类患者我们做法是:(1)开展健康教育,包括训练前护理(使用拐杖的目的、意义,肌力的训练)、单双拐杖的应用、扶拐注意事项、弃拐时间的把握、不良反应及对策;(2)不同患者扶拐需求,防止因拐杖使用不当发生并发症,由于方法得当,临床效果较好,促进了患者顺利康复。
[Abstract] Crutch is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as a supplementary medical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 limb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cure,it is necessary encourage the patient leave bed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move the injured limb without weight bearing or part weight bearing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crutch.But most patients are not sure how to use this device,follow problems may exist:unsuitable height(too high)of crutch,badness safeguard of crutch(rubber mat or handle),incorrect posture or usage.Above unsuitable using or training may affect clinical effects.A brief introduction to our experience and methods are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1)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objective significant of crutch use,the training of muscle strength,the application notice of single and double crutches,the schedule of application,undesirable reaction and countermeasure.(2)Requirement of crutch use in different patients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The correct use of crutch lead to a better clinical effects,and promote patients recovering.[Key words] Crutch;Supplementary medical device;Recure拐杖是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1]。
拐杖手杖助行器使用教程单拐要置于健侧

拐杖、手杖、助行器使用教程:单拐要置于健侧《外科护理学》明确指出:理疗师和临床护士应指导病人使用拐杖。
可是,翻开护理人员手头的护理教科书中,关于使用拐杖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护理中,术后康复一段时间,需要使用到一些助行器,助行器中,最常用到的助行器械是拐杖。
可是拐杖的使用,并不像你想当然的那样,跟平常走路一样。
拐杖应该拄在哪侧?行走时先迈哪条腿?如何用力?怎么上下楼?拄拐都有哪些注意事项?腋拐的组成与使用拐杖使用的目的是使患肢不负重或轻负重行走,这时就需要健侧肢体负重,所以在进行拄拐前,最好进行上肢肌力的训练,如使用拉力器、哑铃、练习扩胸、徒手出拳等。
一般来说,拐杖腋托应距腋窝下 1.5 ~ 2 个手指宽度,拐杖长度应为身高减去 41 cm 的长度;握柄高度为双臂自然下垂时的手腕水平,当使用拐杖支撑时,肘关节应可以适当弯曲。
不同情况,需用不同的行走方法(1)一侧下肢损伤,部分负重:采用单拐,健侧拐杖与患肢等幅、同步运动。
特别注意:单拐要置于健侧!必须注意的是,单拐应该用在患側的对面,即健侧。
这样能帮着患肢承受重量,目的是与患肢共同受力,感觉也舒适些,还能避免把拐用在患側不小心敲到患处,起到保护患肢的作用。
而不是像通常想象中那样「哪边腿坏了把拐拄在哪边,把拐当腿用」。
因为把单拐拄在患側时,为减轻患肢的负重,必须歪斜身体才能使拐更多的支撑体重,容易摔倒,同时如果患肢不能负重,就只能在患側负重支撑跨步时,用拐支撑全部体重跨越一步,更为危险,且不利于正常步态的恢复。
(2)一侧下肢损伤,不负重:采用双拐,双拐应与患肢等幅、同步运动,即双拐 / 患腿→正常腿。
(3)双下肢损伤,均部分负重:采用双拐,双拐按照右拐→左腿→左拐→右腿的顺序。
动作熟练后,可按照右拐左腿→左拐右腿的顺序,分别与双下肢等幅同步交替伸出。
(4)双下肢损伤,不负重。
上下楼应该怎么做?身体尽量靠近楼梯扶手,一手握拐杖,一手扶楼梯扶手,两手和健侧腿同时支撑体重,按照健肢→患肢→双拐的顺序逐级上楼。
拐杖,你用对了吗

2022.0549祝您健康拐杖,你用对了吗很多老年人会因脑卒中后肢体偏瘫、骨折、关节病变、踝扭伤等原因,使用拐杖作为支撑工具辅助行走。
拄拐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使用不当不仅发挥不出拐杖的作用,严重者还会造成身体损伤。
为何拐杖要有这么多种类?那是因为患者的病情不同,需求自然不同。
虽然拐杖各式各样,但归根结底都是助行设备,当使用这些器具时,无外乎以下目的。
● 支持患侧肢体,加速患肢康复。
● 补偿运动功能障碍,提高运动能力,尽早恢复正常步态。
● 增加支撑点,从而增加重心面积,可增加稳定性。
● 减少躯体代偿引起的运动损伤和多余能量消耗。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在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下选择使用拐杖,毕竟,选择和使用不当的话,适得其反。
◎ 侯立皓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康复中心 主任中医师2022.0550祝您健康● 助行架适用人群:需要很强稳定性和支持的患者;患侧下肢零负重或部分负重的患者。
特点:有多种款式可供选择,多数都有四个支撑腿或脚,有些可能有两个或四个轮子;多数助行架较轻,可折叠存放。
类型:标准版、儿童版、加强版(适用于肥胖患者,更宽,可承载更多的重量),轮式、折叠式、单手式(偏瘫患者)等。
缺点:体积大,难以存放或搬运;难以在楼梯上使用;限制步行速度;限制正常步态;狭小空间内不方便使用。
高度调整:患者直立于平坦地面,穿鞋,双手自然下垂,助行器置于患者身前,调整其高度,使得助行器手握持处与腕横纹平齐。
使用要点:首先,患侧下肢与助行架同时向前移动,双手握紧助行架把手,身体重心前移,在双上肢的辅助支撑下,健侧下肢向前迈步。
如此反复。
注:此步行方式要求患者有足够的双上肢、躯干以及健侧下肢力量。
● 腋拐适用人群:需要较强稳定性和支持的患者。
特点:多数腋拐是铝制或木制,容易调节到合适的高度;方便存放和搬运;允许在狭小、拥挤的空间使用;可以在楼梯上使用。
类型:标准版(可调节或不可调节),肘部支架版等。
缺点:和助行架相比,腋拐提供的稳定性和支持减少;若使用不当,会造成腋窝神经、血管损伤;对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要求高;老年使用者有跌倒恐惧心理;对患者上肢及躯干肌力、功能要求高。
骨科助行器使用指南

骨科助行器使用指南骨科助行器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用于帮助患有骨科疾病或手术后需要恢复行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行走和活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科助行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正确、安全地使用助行器,提高恢复效果。
一、助行器的种类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助行器有拐杖、助行架、助行车等多种类型。
选择合适的助行器应根据个体的具体状况和需求来决定。
1. 拐杖:适用于轻度行动不便的患者,如膝关节活动较为自如的老年人或临时需要辅助行走的患者。
它能分散身体重量,减轻关节负担,提供支撑和平衡。
2. 助行架:适用于需要较大支持的患者。
它通常由两个或四个脚,提供更稳定的支持,适合需要长时间依赖外部支持的患者。
3. 助行车:适用于下肢功能较差、行动能力严重受限的患者。
它可以提供一个稳定平台,让患者坐在上面推动,用于长距离移动或户外活动。
二、使用方法1. 使用拐杖:(1)正确的选择拐杖:选择适合自己身高的拐杖,拐杖顶部应与手腕弯曲的位置相当,且能保持肩部放松。
(2)正确站立和走动的姿势:将拐杖握紧,手肘弯曲约30度,松开腋窝,将拐杖放置于身体的一侧。
站立时,先抓好扶手,然后用健康一侧的腿迈出一小步,再用拐杖支撑起身体,最后再迈出受伤的一侧腿。
(3)上下楼梯的使用:上楼梯时,先将健康一侧的脚踩上去,然后将拐杖和受伤一侧的脚一起放在上面。
下楼梯时,则是先将拐杖和受伤一侧的脚放在下面,再将健康一侧的脚放下去。
2. 使用助行架:(1)正确选择助行架:根据自己的身高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助行架。
(2)正确站立和走动的姿势:保持正直的身体姿势,将助行架放在身体的一侧,牢牢地握住扶手。
站立时,先将健康一侧的脚迈出一小步,然后将助行架和受伤一侧的脚一起放在前面。
走动时,以助行架为支撑,迈步前进。
(3)上下楼梯的使用:使用助行架上下楼梯时要格外小心。
上楼梯时,先将健康一侧的脚踩上去,再将助行架和受伤一侧的脚一起放在上面。
下楼梯时,则是先将助行架和受伤一侧的脚放在下面,再将健康一侧的脚放下去。
下肢骨折病人下床与扶拐

下肢骨折病人下床及扶拐拐杖是骨科患者离床活动进行锻炼的支撑工具,使用拐杖不当可导致腋窝疼痛、压疮、臂丛神经麻痹和摔伤等,影响骨折愈合及顺利康复。
下肢骨折拐杖置于腋下一般可支撑80%的体重。
1骨折患者扶拐下地的标准及时间选择拄拐行走时机非常重要,下地时间过早会导致创口出血,过晚则会影响患者骨折愈合及康复。
鼓励年长患者在疾病允许情况下尽早离床拄拐行走,避免长期卧床引发并发症;下肢骨折患者在X线摄片提示骨痂形成后下床进行拄拐练习,可加速骨折愈合。
双下肢骨折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期(一般在术后8周左右),可下床拄拐活动,且下地活动时有外固定保护。
下肢骨折患者下地的标准及时间要根据内、外固定种类、骨折临床愈合、骨痂生长、骨折对位对线的情况而异。
一般骨折后下地时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骨折类型(1)不稳定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短斜面骨折、一般下地时间宜略晚(2)骨折部位:大腿骨折患者比胫腓骨患者下地时间要晚,而后者要比踝部骨折患者下地时间要晚;(3)骨折对位情况:骨折复位对位良好、临床愈合快的患者可早期下地,如骨折对位不良,重叠畸形或成角畸形时,过早下地易导致畸形加大,影响骨折愈合(4)骨痂生长情况:骨折部已有足够骨痂,骨折断端已相当稳定,在石膏固定下也不致移位时,可考虑下地活动。
2 拄拐方法拄拐步法首先指导患者使用双拐,不负重或轻负重行走,逐步过渡到使用单拐。
用拐步态的练习及选择:开始下地患肢完全不负重,先练习慢移步态:即右拐——左拐前移,慢慢移动患肢,再健肢向前,以等时短步慢慢行走,逐渐加快。
上楼时,健侧下肢应先上然后上患肢,最后上双拐。
下楼时应先下双拐然后患肢,最后下健肢,随着用拐的熟练及患肢肌力的增加,可以加快步伐。
当患肢关节活动正常、骨折对位线良好、骨折端有均匀的骨痂生长、密度一致或骨折切开复位牢靠时,可以部分负重,但尚需保护时可以单拐行走。
先去患侧拐杖,单拐必须置于健侧腋下与患肢前行,这样重心支持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稳定性。
下肢骨折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拐杖

养生圈康护姻欧丽娟(南充市中医医院)【摘要】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
”下肢意外受伤骨折后不仅需要马上急救,还要注意恢复期的康复训练。
患者需要听取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拐杖下床行走,预防压疮等疾病。
只要遵照使用拐杖的规定和原则,就可以加快肢体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下肢骨折;拐杖;使用原则下肢骨折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拐杖1.拐杖的选择与使用拐杖是下肢骨折患者下床活动主要使用的支撑工具,最好选择质量好、扶手牢固且能够灵活调节高度、拐头有防滑装置的轻便拐杖,一般情况下选择铝合金类制品最好。
拄拐的用法也直接影响着骨折部位的愈合,护理人员要给患者示范正确拄拐的方法和姿势。
拐杖的高度需要根据患者的身高调节,通常高度以患者双手能够扶拐为标准。
拐顶与腋窝的规范距离为5~10厘米,能够防止架拐时体重压到拐杖顶端,给腋窝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
患者的手臂要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扶手高度要与臀围线高度持平,抑或站立时保持双手下垂。
拄拐时,要注意双手同时用力,而非腋窝,以防臂丛神经麻痹。
如果出现该症状要马上停止拄拐,休息一段时间,防止延误功能锻炼。
患者双手握住扶手时,肘关节需要保持轻微的弯曲。
拄拐的步法也有规定,患者要站立时,身体需要先向前轻轻移动,将拐杖放在患侧腿的手上,然后手用力撑起身体,用健侧腿进行支撑。
患者行走时身体要微微前倾,双拐需要向前移动30厘米左右,最开始要试着用患腿前行,慢慢将体重转移到双拐上,身体保持在两拐之间前移的状态,然后健侧腿要支撑着地面。
待站稳后,双拐向前移动开始准备下一步。
患者拄拐行走时需要保持目视前方,不要看脚下。
患者想要坐下时,需要背对一把稳固的椅子,最好选择带扶手的椅子,将双拐交给一只手,另一只手则向后摸椅子,然后缓慢地坐下。
患者可以将拐杖倒过来放在方便拿到的地方,注意不要让拐杖滑倒,方便起立时能够拿到拐杖。
患者上下楼梯时,一只手要扶住楼梯的扶手,另一只手握住双拐,如果是没有扶手的楼梯,那就只能双拐蹦跳着上下楼了。
拐杖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拐杖的分类及临床应用拐杖是一种辅助行走的器具,主要用于帮助行走困难、力量不足或受伤患者维持平衡。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具体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拐杖。
常见的拐杖分类有:普通拐杖、四点拐杖、腋下拐杖、前臂拐杖和步态拐杖等。
1. 普通拐杖:普通拐杖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拐杖类型,由一个手柄、一根杆和一个垫脚的橡胶塞组成。
患者可以把重量放在拐杖上,以减轻受伤部位的负担。
普通拐杖适用于行走能力尚好,但需要一定辅助的患者。
2. 四点拐杖:四点拐杖是由两根前臂拐杖和两根普通拐杖组成,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支撑。
四点拐杖适用于需要较大支撑面积的患者,如二期半身不遂患者、老年人等。
3. 腋下拐杖:腋下拐杖是一种在腋下垫脚,手柄与地面平行的拐杖。
患者将腋下拐杖夹在腋下,用手抓住手柄进行支撑。
腋下拐杖适用于下肢功能无力或行走困难的患者,但需注意腋下的力量是否足够支撑身体重量。
4. 前臂拐杖:前臂拐杖是一种长杆,一端有手柄,另一端有一个环状支撑装置。
患者将前臂放入支撑装置中,手柄在手掌中,以前臂为支撑进行行走。
前臂拐杖适用于上肢力量充沛、下肢功能较差的患者。
5. 步态拐杖:步态拐杖也称为特殊型拐杖,如H型拐杖、L型拐杖等,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定制。
步态拐杖适用于需要特殊步态支持的患者,如下肢瘫痪患者或截肢患者。
拐杖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行走:拐杖在患者行走过程中提供支撑,分散上肢和下肢的负重,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提高行走稳定性。
对于步行能力受限、肌力减退、关节炎等患者,拐杖可以起到辅助行走的作用,增加行走距离和机动性。
2. 保护受伤部位:拐杖可以减轻受伤部位的负担,降低关节和骨骼的应力,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对于骨折、关节置换术后等手术患者,拐杖可以提供支撑,减少受伤部位的移位和二次损伤。
3. 平衡调节:拐杖可以提供平衡支撑,帮助行走不稳定或脱力部位较多的患者保持平衡,预防跌倒和摔伤。
4. 步态矫正:步态拐杖可以纠正患者的步态异常,提供特殊的步态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5
Dee,14(24)
・3257・
后上双拐。下楼时先下双拐,然后患肢,最后健肢。④双下肢 骨折患者拄拐下床应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期,一般在8周左 右,而且下地活动最好有外固定保护,弃拐时间也相应后延。
[中图分类号]R683.42
下肢骨折患者科学地选择及使用拐杖下地活动,对加速 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防止和纠正骨折畸形等至关重要。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拐杖的选择 1.1拐杖的类型
作的拐杖,既轻便灵活,又可调节。依使用着力点来分,还可 分为腋下拐杖与前臂拐杖2种,置于腋下一般可支撑80%的 体重,用前臂托支撑可支撑50%的体重…。前臂拐杖适用于 步行不稳定,且手杖或四脚手杖无法提供足够稳定度的患者, 它对于减少下肢负重并提供较好的腕部稳定度有明显的优 势。本文主要对腋下拐杖进行分析。 1.2拐杖长度的选择 成人拐杖长度的确定可以选用下列
文 献
原则是骨折部位达到骨性愈合,患肢肌力达4~5级,一 般为8周。弃拐应及时,但不宜过早,否则会导致骨折畸形甚 至内固定折弯、断裂,严重时需再次手术。亦不能过晚,部分 患者对骨折愈合存在顾虑,不敢弃拐,可造成双下肢肌力不平 衡而构复杂,就人体下肢功能来讲,主要分负重和行走 2方面,这就要求全身各关节保持充分的稳定。人体在站立 负重时稳定的程度受3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承重面面积的大 小、重心的高低以及重心线与承重面的关系。承重面大、重心 低、重心线落点接近承重面的中心,其稳定性强。由于人体承
3.1重视落枕的治疗时机落枕是颈部常见病和多发病,因 起病有轻重,在1周内多可自愈_3 J,因此未能引起人们的重 视。落枕可以引起颈部内部应力的失衡,不仅给患者造成痛 苦,更会引起或加重颈椎的退行性变,从而诱发或加重颈椎 病。从落枕的分型表现和治疗效果分析看,落枕早期容易治 疗,而迁延不愈则治疗困难。因此,需要积极早期防治。 3.2诊断分型落枕的诊断有3点:①无外伤史,多因睡姿 不良或感受风寒后引起;②急性起病;③颈部疼痛、活动障碍,
几种方法:①身长减去40 cm;②自腋窝至离足外缘20 cm(儿
童15 cm)处地面;③自腋窝至足底的长度加5 cm。握手柄高
度一般为腋窝至腕部的距离,如用双手负重时可调节至屈肘 30。,这样身体重量便由双手支撑。 2患者扶拐下地的标准及时闻 骨折一旦充分愈合,尤其是骨骼正常的患者,应当尽快指 导患者扶拐下床,以保证日常活动产生的应力经过骨骼断端 并刺激再塑型,减少因应力保护引起的局部骨质松变、骨强度 下降及骨折愈合延缓,这符合“新骨形成取决于对承受应力的 反应”的定律[2]。掌握扶拐下地的时机很重要,临床上必须根 据骨折部位、类型、治疗方法及骨折端骨痂生长情况而定,下 地过早过晚都会对骨折的愈合及康复造成不良影响。关节内 骨折及承重部位骨折如跟骨、距骨等宜推迟下地负重;不稳定 骨折较稳定骨折下地时间应相应延迟;手术患者内固定牢靠 者比保守治疗者可以提前下地。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 者,切口缝线拆除后即可拄双拐下地进行不负重活动。保守 治疗者早期由于骨折断端不稳定,下地后骨折端受地心引力 作用易致两骨折端分离。故宜在骨折端稳定且有一定的骨痂 生长,并有外固定保护的情况下持双拐下地活动。
本组患者平均2.53 d治愈(颈部疼痛、活动障碍完全缓 解),其中关节错乱型1 d内治愈10例,2 d内治愈15例,3
d
内治愈4例,平均1.80 d治愈;风寒阻滞型1 d内治愈3例,2 d内治愈6例,3 d内治愈10例,≥3 d治愈3例,平均2.55
d
治愈;郁而化热型1 d内治愈0例,2 d内治愈2例,3 d内治愈 4例,≥3 d治愈3例,平均4.89 d治愈。 3讨 论
d。
辨证分型:关节错乱型29例,风寒阻滞型22例,郁而化热型 9例。所有病例均排除颈部其他急、慢性疾病。 1.2分型标准关节错乱型:起病急,多于晨起或因颈部活 动不当起病,以颈部活动障碍为主,疼痛与颈部位置和活动方 向有关,常呈强迫体位。体检示活动障碍以某一特定位置为 主,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点明确。舌质色青,苔薄白,脉弦。风 寒阻滞型: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受寒史,颈部畏寒、僵硬感,疼痛 和活动障碍可轻可重。体检示颈部活动度可,被动活动阻力 较大,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点不明确。舌质青,苔白或厚腻,脉 弦紧。郁而化热型:为前两型发展而来,病程长,有颈部灼热感。 体检示局部皮肤温度较高。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细数。 1.3治疗方法根据患者耐受和舒适程度选坐位、俯卧位或 仰卧位,或在手法不同阶段选用不同体位,使患者足够舒适、 放松;放松颈、肩、背部,按揉风府、风池、颈夹脊穴、大椎、天 宗、肩井、曲池、列缺、合谷等穴。关节错乱型侧重穴位按压和 颈被动活动手法,穴位按压手法宜偏重(以耐受为度),同时嘱 患者自主活动颈部;被动活动手法主要有坐位斜扳、俯卧斜
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端有均匀梭形骨痂生长、密 度一致或骨折切开复位牢靠、可部分负重时,可以改双拐为单 拐保护行走。 3.2.1置健侧(去患侧)股骨中上段、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 有轻度向外成角者,需先去患侧拐,单拐置于健侧腋下与患肢 前行,如此重心支持面积增加,从而增强了稳定性。在行走时 保持患肢外展,可纠正和防止成角加大,这是由于股内收肌群 合力较股外展肌群合力大,且止点多位于股骨下段或其远侧, 而臀中肌、臀小肌(属外展肌)止点位于骨折线近端外侧(大转 子),且股骨外侧属张力侧,因此股骨中上段骨折有一向外成 角倾向。为保持身体平衡,股外侧肌群主动收缩,纠正成角, 保持术后骨折端对线稳定。此外,将拐杖置于健侧还有避免 妨碍患肢外展的作用。 3.2.2置患侧(去健侧)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无明显向外 成角者。 3.2.3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为下肢骨折特殊类型,其单 拐使用方法可因骨折类型、术式、内固定物等的不同而不尽相 同。时下老年患者以换髋治疗居多,若先去患侧拐,行走时患 髋抬高,重力作用于患肢致其有内收倾向,易脱位。因此原则 上应先去健侧拐。 4注意事项 ①患者因长期卧床或其他原因致上肢肌力下降,需先进 行上肢肌力锻炼,进行患侧下肢部分负重练习,至少需3级以 上肌力,完全负重则需4级以上。因此在患者拄双拐下地前 应首先指导其进行少量增强四肢肌力的训练。②行走时患肢 不能悬空,足底要放平,不要脚尖着地,以免致远折端受力引 起旋转或成角移位。③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开始练习 只可步行,并有护士在旁指导与保护。先练习平地行走,熟练 后再过渡到上下台阶。上台阶时健侧下肢先上,患肢后上,最
5弃拐时机
重面积小、重心偏高(相当于骶2水平),所以身体的稳定性较 差,而人体的平衡受到破坏后,更加重了这种不稳定性。拐杖 作为助行器中的一种,不仅有减轻疼痛、维持平衡及助行的作 用,而且可增加承重面积,降低重心,使重心落点接近承重面 中心,增加身体的稳定性。此外,还不能忽视拐杖在对患者的 心理保护、依托、信任感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拐杖的选择应 根据患者需要、负重量的大小、平衡情况及上肢功能而定。因 此,作为医务工作者还应从康复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综合考 虑拐杖对骨折愈合康复的影响,否则会导致以偏概全,对患者 发出错误指导,延缓患者的康复。 [ 参考
万方数据
3拐杖的应用
3.1双拐的应用一般骨折、脱位、骨关节疾病恢复期即骨 痂形成期,患者开始练习下地时均用双拐,原则为患肢不负重 或轻负重行走。由于增加了两点身体与地面的接触,使身体 稳定性增加。拐杖用力应是上肢及腋窝各承担一定体质量为 宜,但以利用臂力支撑为主,避免腋部受力过大使臂丛神经受 压,或擦伤腋部皮肤并有悬空感。扶拐站立时,患者要抬头、 前视、挺胸、收腹,保持身体挺直,使身体重心保持在两拐与双
・325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tionM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5 Dec,14(24)
下肢骨折患者拐杖的选择与应用
王 华1,彭
震2
(1.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
[1]王天龙.浅谈便秘施治[J].陕西中医,1999,20(4):172—173 [2]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59
[收稿日期]2005—03—24
辨证分型手法治疗落枕60例
梁 力,丁 柱
(解放军第421医院,广东广州510318)
[关键词】辨证分型;手法;落枕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5)24—3257—02 扳、牵引活动,一般坐位斜扳较难作用到下位颈椎,俯卧斜扳 则作用较全面[2],操作时间10~15 min。风寒阻滞型侧重弹 拨、按揉颈部肌肉和穴位,手法强度中等,操作时间20~30 min,以达到温经通络、宣散寒邪的目的,并嘱患者避风寒。郁 而化热型颈部手法宜轻,主要侧重按揉天宗、肩井、益池、列 缺、合谷,配合颈部适度被动牵引活动,以达到解郁散热、调和 阴阳目的,操作时间15~20min。
[关键词] 下肢骨折;拐杖;选择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5)24—3256—02 下肢合理负重范围内。如果为股骨中上段骨折,患肢保持外 展30。;若为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患肢保持中立位。 应用拐杖后的步态形式有①慢行步态。开始下地患肢完 全不负重时先练习此种步态:右拐一左拐一患肢一健肢。② 有木制、竹制、金属制,临床首选铝合金制 四点步态。此种步态最简单,随时有三点着地,患者下肢不能 负重时可采用此法,行走步态是:右拐一左足一左拐一右足。 ③三点步态。双拐、患肢一健肢,常被应用于双足不能或只能 部分负重时。④两点步态。右拐左足一左拐右足,行走速度 快且安全,因为同时只有两点在支撑身体。 3.2单拐的应用 在临床愈合期后,当患肢关节活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