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试验室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
罗氏乳杆菌无细胞上清培养液移除胆固醇能力的研究

罗氏乳杆菌无细胞上清培养液移除胆固醇能力的研究于瑞莉;郭本恒;张灏;吴正钧;王荫榆【摘要】本文探讨了罗氏乳杆菌DSM122460无细胞上清培养液(Cell-Free Supernatant,CFS)移除胆固醇的能力.采用邻苯二甲醛法测定DSM122460和对照菌株ST-Ⅲ发酵过程中及其CFS对胆固醇的移除能力,并研究不同CFS浓度下的移除能力.并采用HPLC法测定CFS对照、热处理组和pH7.0组的胆盐水解酶活力,同时测定其移除胆固醇能力.结果显示,DSM122460不仅在发酵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移除胆固醇能力,其CFS也表现出较高的移除能力,CFS中含有除胆盐水解酶以外的可移除胆固醇的蛋白类成分.这提示可能存在一种乳酸菌移除胆固醇的新机制.%The cholesterol removal ability of cell-free supernatant (CFS) produced by growth of Lactobacllus reuteri DSM122460 in MRS broth was investigated. The cholesterol removal ability of L reuteri train DSM122460 as well as L. plantarum strain ST-III during growth in MRS and the resulted CFS was assayed by o-phthalaldehyde method,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eluci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SH activity and the cholesterol removal ability of the LactobacUlus strains, BSH roles in cholesterol removal were measured by heat treatment and pH adjustment. The remaining BSH activities after various treatments were measured by HPL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 reuteri strain DSM122460 not only had a high a-bility to remove cholesterol during its growth in MRS broth, it aslo demonstrated high cholesterol reduction activity in the CFS. Beside the BSH.it was speculated there may be another effective component in the CFS with theability to remove cholesterol. It suggested that there might be a new mechanism underlying cholesterol reduction by lactic acid bacteria.【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2(024)001【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罗氏乳杆菌;CFS;移除胆固醇;BSH;HPLC【作者】于瑞莉;郭本恒;张灏;吴正钧;王荫榆【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6;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6;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人体血清中胆固醇含量过高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国际食品胶体学会 -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着二十年历史的亲水胶体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主题一般为生物大分子亲水胶体的研究及其在食品、医药和生物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体现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并重,学科交叉特别是高分子科学和食品科学的交叉,生物大分子亲水胶体功能性与人类健康关系是历届大会的鲜明特色。
本次大会共有9个议题,与会代表重点报道了膳食纤维—血糖与饱食感的控制,蛋白质为基础的功能性成份,传递用的水合胶质—胶囊包埋与控制释放,胶质的功能性—流变性质、乳化性质、成膜性等,妆药用的生物材料,亲水胶体新来源、新材料、新科技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
我国亲水胶体,特别是生物大分子亲水胶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近些年有了令世界同行瞩目的发展,此次会议在台湾台北召开,由台湾大学承办。
2012年第11届大会由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承办,下届2016年第13届大会将于加拿大举行。
此International Hydrocolloids Conference会议与Gums and Stabilisers for the Food Industry Conference交迭隔年举行,为亲水胶体界的姐妹研讨会。
5月6日上午,国际食品胶体学会(The Food Hydrocolloids Trust)——举行亲水胶体基金会大奖(Food Hydrocolloids Trust medal)颁奖仪式,国际亲水胶体基金会主席Sworn博士将2014年度亲水胶体基金会大奖颁发给了南昌大学副校长谢明勇教授。
国际食品胶体学会设立的亲水胶体基金会大奖,每年只颁发给一位在亲水胶体,特别是生物大分子亲水胶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专业人士,获奖者是由评选委员会基于一套严格的推荐和评审程序评选出来的,都是在该领域被国际上认可的著名科学家。
谢明勇教授是该奖项设立以来获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历界获奖者(/Winners.aspx)包括Peter A. Williams (2013), Mike Gidley (2012), Ian T. Norton (2011), Katsuyoshi Nishinari (2010), Edwin R. Morris (2009), John Mitchell (2008), Glyn O. Phillips (2007), Olav Smidsrod (2006), Vic Morris (2005)皆为该领域国际上著名科学家。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国家及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来源】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作者】【发布日期】2009-06-30 15:26到2008年底,经批准,农业领域有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主要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
详见重点实验室名单。
附件:1、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2、第五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名单附件一: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稻所、浙江大学农业部2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南京农业大学教育部3验室4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厅中国农科院畜牧所5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农业部6 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7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所农业部验室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业部8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9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0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南昌大学教育部11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12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13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中国科学院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教育部附件二:第五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第一类:作物种质资源(7个)1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2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3农业部华南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4农业部西南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5农业部闽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6农业部果树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7农业部西北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二类:作物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22个)8 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中国农业大学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开放实验室9 农业部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10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11农业部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2农业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3农业部东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吉林省农业科学院14农业部黄淮海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大学青岛市农业科学院15农业部华东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6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南大学17农业部寒地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18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室19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20 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21 农业部果树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22 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3 农业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24农业部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南大学25 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26农业部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7农业部南方蔬菜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28 农业部牧草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29农业部小浆果遗传改良及高效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第三类: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耕作(15个)30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31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32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沈阳农业大学33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34农业部华中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35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扬州大学36农业部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37农业部双季稻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38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大学39 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40农业部多熟制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41农业部绿洲作物高产生理与高效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石河子大学42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农业科学院43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4农业部茶及药用植物安全生产重点开放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第四类:作物营养与施肥和节水(8个)45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46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47农业部南方土壤与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48 农业部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49 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50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51 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续发展研究所52农业部西部旱区节水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五类:有害生物防控(10个)53 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54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55 农业部植物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省农业科学院56农业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大学57农业部作物病虫害检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58农业部作物病虫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9农业部亚热带农业生物灾害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60 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61农业部热带农林有害生物入侵监测与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62 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室中国农业大学第六类:动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6个)63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64 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65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66农业部草食家畜繁育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67 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68农业部动物生殖生理和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七类:动物生理与营养和饲料(6个)69 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70农业部动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71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华东)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大学序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号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华南)重点7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放实验室73 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74室第八类:动物疾病(13个)75 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扬州大学76 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77 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78 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所农业部动物疫病与人畜共患传染病重79华中农业大学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南京农业大学80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学与免疫控制重81浙江大学点开放实验室82 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83 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84 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85 农业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86农业部兽用化药和中草药创制与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87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创制与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第九类:水产与海洋资源(8个)88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水产大学89 农业部水产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90农业部淡水鱼类遗传育种与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91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92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93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点开放实验室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4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95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大连水产学院第十类:农业微生物(5个)96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97农业部应用真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98农业部能源微生物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科学研究所99农业部茎纤维生物质与工程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100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第十一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加工(11个)101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放实验室所102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103 农业部功能食品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104农业部热带作物产品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105农业部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重点开放实验室天津市农业科学院106 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107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08 农业部食品安全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109 农业部食品安全监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110农业部园艺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111农业部烟草类作物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第十二类:农业资源与环境(10个)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12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113 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114农业部东北土壤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沈阳农业大学115农业部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16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117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大学118农业部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119农业部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120 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大学121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第十三类:农业装备与信息技术(8个)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22 农业部农业机械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23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124农业部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重点开放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125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126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127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128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129农业部农业环境工程与智能化设备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大学第十四类:其他(3个)130 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大学131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序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号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开放实上海交通大学132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89 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90 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及新技术 重庆大学
91 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重庆大学
92 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 云南大学
93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94 电子陶瓷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10 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 上海交通大学
11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天津大学
12 固体力学 同济大学
13 光电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
14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15 海洋地质 同济大学
16 海洋环境科学 厦门大学
17 海洋遥感信息处理 青岛海洋大学
72 工业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
73 生物医学工程 浙江大学
74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 浙江大学
75 动物分子营养学 浙江大学
76 海水养殖 青岛海洋大学
77 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 山东大学
78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 安徽大学
79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武汉大学
80 植物发育生物学 武汉大学
81 华中科技大学
83 硅酸盐材料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84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南大学
85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86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华南理工大学
87 基因工程 中山大学
134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 湖南师范大学
135 微生物与植物遗传工程 广西大学
136 智能制造技术 汕头大学
137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北工学院
103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北京大学
104 生物信息学 清华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一、自然科学领域
1. 北京矿冶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矿冶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6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固体力学等。
2.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致力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工程技术领域
1.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8年,专注于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2.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致力于航天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
三、医学领域
1. 北京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
2. 广州人类健康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人类健康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人类健康领域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研究。
以上是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单,这些实验室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食品加工与组分变化、食品安全性检测与控制、食品配料与添加剂的生物制
造以及食品加工新技术原理及应用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20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
与技术创新奖 1 项;在 Chemical Reviewss Nature Chemistry、Nature
頁
O
Communications、Advane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等国际重要期刊共发表SCI (SCIE)收录论文1634篇,其中IF大于10.0
共36篇,1区论文368篇。
a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
ETATE KEY LAB □ RATO RY DF FO □ D SCIENCE & TECHNOLnGY
食
品
■
发展
•在中国代表国际食品科技发展趋势
与 生 物
目标 A
•在国际代表中国食品科技发展水平
技 术
学
报
第 四 十 卷
第 三 期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安全和南昌大
学食品科学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内食品科学领域的国
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9月通过专家论证,2007年10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
(
总
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了 2011年和2016年两次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
评估。实验室主任为江南大学原副校长金征宇教授,孙宝国院士任学术委员会
二
主任。
五
二
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98人(研究人员92人、技术人员5人、管理人
高压微通道超细微粉碎技术制备糯米粉及性质研究

高压微通道超细微粉碎技术制备糯米粉及性质研究李娟;许雪儿;陈正行;王昕月;尹仁文;王韧;王莉【摘要】针对传统糯米粉制备工艺中存在加工技术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和含铁含沙量超标等问题,采用高压微通道超细微粉碎技术,制备无沙和无金属残留的超细微粉碎糯米粉并对其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高压微通道超细微粉碎技术20 MPa处理后,糯米粉平均粒径(D50)显著降低至6.53 μm,且糯米粉的冻融稳定性和溶解度都得到显著改善.所制得的糯米粉不仅口感细腻,而且加工能耗低、加工效率高、污染少,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且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In thisstudy,high-pressure microchannel fludizer was adopted to ultrafine gyinding sticky rice without sands and metal.This technology can solve th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process of the sticky rice flour:low in processing technology,less products with high quality,and poor processing condition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D50) of the sticky rice was reduced to 6.53 μm after the high-pressure microchannel fludizer treatment with 20 MPa.Its particle siz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mmercial control sample.The freeze-thaw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 of sticky rice flour have been improved.This sticky rice flour not only has a delicate taste but also has a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rocessing efficiency,which is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Preparation of high quality sticky rice flour,it is conductive to improve people's dietary nutrition structure and meet the people's pursuit of healthy diet.【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年(卷),期】2017(032)010【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高压微通道超细微粉碎技术(HMUG);白糯米粉;理化性质【作者】李娟;许雪儿;陈正行;王昕月;尹仁文;王韧;王莉【作者单位】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南大学,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11糯米是脱壳的糯稻,在我国种植范围广且发展前景广阔。
大学_南昌大学专业排名_1

南昌大学专业排名南昌大学专业设置:南昌大学是一所综合类重点本科院校,拥有共9个最好专业(特色专业)。
南昌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医学影像学、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可以说是南昌大学最好最有特色的专业了,这些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是由我国著名的材料工程科学家与教育家、两院院士潘际銮教授当年从清华大学来赣组建南昌大学并出任校长时亲自率领组建的材料学科,他指导扶持了材料学科的建设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南昌大学的材料学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还被评为该学科七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学院本科阶段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在高年级阶段这两个专业还分别设“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向。
在学习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方向。
化工过程机械是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下设的一门学科,属于江西省重点学科。
为南昌大学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学科生态与资源重点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
是一门横跨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计算机技术和智能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新闻学新闻学专业是南昌大学的颇为著名的优势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专业的各种技能,还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宽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就业更加具有优势。
该专业还被评为江西省的省级品牌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与江南大学合建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品科学重点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归国留学人员。
历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着因材施教和注重发挥个人才能和特长的原则,培养了一大批食品领域的优秀人才。
此外,机电工程学院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五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根据食品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基于缩短我国在食品科学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加快食品工业进步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遵照“有限目标”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结合两校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凝练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以及中长期战略目标,确定在食品加工与组分变化、食品安全性检测与控制、食品配料与添加剂的生物制造以及食品加工新技术原理及应用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立足食品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研究,逐步构建食品加工过程控制新理论与新方法体系,从而达到控制食品及配料的品质,消除不安全因素,增进人体健康。
近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食品加工与组分变化
围绕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组分及功能因子的变化、变化对于加工性能、食品品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近期将开展以下的研究工作:
食品组分结构与变化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方面重点研究油脂氧化理论及其在不同体系中的氧化规律、原料贮存和加工过程的条件和
环节对于食品组分的结构、风味、营养素以及功能的影响;蛋白质及其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结构变化对于其加工功能的影响以及食品品质的影响;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多糖在加工中的功能及应用。
功能因子的作用方面重点探讨食品或者天然产物中的功能因子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与食品中的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结构变化或者形成复合物后功能性质是否变化?与其他食品成分或者功能因子组合后功能性质是否改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改造。
组分、功能因子与健康的相关性方面以组分及其变化在生理代谢过程中结构与功能及构效关系研究为核心,在分子、细胞及整体动物等不同水平上,探讨食物以及功能因子与健康相关性的作用机制,为健康食品的研制和生产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食品安全性检测与控制
未来围绕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食品中各类生物以及化学污染物的产生及控制机制、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等展开研究。
近期将开展以下的研究工作:
在食源病菌的致病机理方面,针对食品中的几类关键病原菌,通过分析其细胞结构、遗传特征、生理与代谢特征、对环境及宿主的适应机制及相互作用等,确定或发掘其关键毒力因子(可能是代谢产物,也可能是特定基因或结构成分),研究毒力因子的合成途
径及其进入人体后的迁移及致病机制。
在食品中生物及化学污染物的产生及控制机制方面,研究几种典型食品从原料、加工到流通环节中病原微生物、腐败微生物、或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蓄积、传递及扩增规律,分析各类危害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生原因,建立避免或减缓食品加工中有害物质(病原菌、真菌毒素、化学毒素)产生的有效控制方法。
在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方面,针对食品中的生物危害,应用高效富集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及化学分析方法、基因芯片技术等,快速检测特定基因或特定生物分子并提高检测灵敏度,以开发新型检测技术;针对食品中的化学危害,以农药与兽药残留、违禁化学品和环境污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化学性质,结合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建立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高灵敏检测技术和多残留分析检测技术。
(3) 食品配料与添加剂的生物制造
未来围绕食品配料与添加剂生物制造过程特点,研究菌种筛选与构建技术、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技术、以及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技术。
近期的工作重点包括:
在菌种筛选与构建方面,利用我国特色的食品发酵和酿造微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研究野生菌筛选与功能基因鉴定技术;基因工程高效表达技术;通过阻断代谢产物的降解、强化代谢产物的生物
合成、解除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调节等手段,研究代谢产物生化合成途径的改造,提高目标代谢产物的合成。
在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技术方面,研究胁迫下的基因转录和表达的调控、胁迫应答中的信号产生及传递机制、以及胁迫对代谢流的定向调控;研究微生物代谢产物积累过程中的碳物质和辅因子代谢网络模型、代谢流调控机理、辅因子在控制代谢流方向和流量分配的作用机制。
通过这些研究,使细胞代谢流最大化、快速化地导向目标代谢产物,最终发展出发酵过程优化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在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方面,采用蛋白质分子设计与定向改造手段,筛选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或者高稳定性特征的酶;通过对不对称转化、拆分、去消旋立体异构机理的研究,提高生物催化转化效率; 开展非水相生物催化反应介质体系、辅酶再生高效耦联体系、生物催化过程工程体系的构建,为食品配料和添加剂的绿色生物制造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4)食品加工新技术原理及应用
本方向着重进行食品加工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对新技术对组分的影响、营养素与功能因子的保持和增效、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新资源新技术利用以及新型食品的制造技术展开研究。
工作重点包括:
在新技术对组分的影响方面,重点探讨非热加工技术和新型杀
菌技术对食品体系中典型组分、微生物及酶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阐述重要理化因子对这些典型食品组分及其所构建的食品体系特性影响的内在规律;研究非热加工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对于中国传统食品大规模制造过程中的微生物、酶、营养组分和风味的影响。
营养素与功能因子的保持和增效方面,重点探讨生物催化修饰增效、微胶囊技术、新型缓释技术等各种新加工技术的特征以及对复杂食品体系中营养素和功能因子的影响,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新资源新技术利用以及新型食品的制造技术方面,重点探讨植物资源的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等;研究酶的高效筛选、分子改造和固定化技术,利用生物催化和转化技术、生物发酵技术及新型提取分离技术生产和分离新资源食品及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