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域文化资料

合集下载

秋季青海电大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

秋季青海电大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

青海电大7814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国开平台。

各省网电大网上作业形成性考核:.一、单选题(共25题)1. 《格萨尔》史诗是著名的()族英雄史诗。

A. 蒙古族B. 土族C. 藏族D. 撒拉族2. 每年(),塔尔寺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

A. 腊八B. 正月十五C. 二月二D. 六月六3. 在昆仑神话中最有影响的是有关()的神话故事。

A. 青海B. 黄帝和西王C. 夸D. 黄帝4. 青海()的服饰所体现的宗教色彩就比较浓厚。

其强调必须用服饰将其严密地包裹遮蔽起来,并以遮盖全身为美,反对裸露羞体的行为,尤其是女性。

A. 土族B. 藏族C. 回族D. 撒拉族5. 截至2008年,()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单,18位民间艺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A. 9B. 10C. 11D. 126. 故事画以《猴子变人》最为著名,传说在古代西藏,一只猕猴与岩魔女结为伉俪,生下六个猴儿,后繁衍至五百,得以神粮饲之,“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就成为()的祖先。

A. 汉族B. 藏族C. 蒙古族D. 土族7. 青海地区()构成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行为观点。

A. 经济B. 民族C. 地区D. 社会8. 在青海地方性知识的理解中,()是农牧区的天然分水岭。

A. 青海湖B. 祁连山C. 日月山(古代称赤岭)D. 昆仑山9. 撒拉族主要从事()。

A. 商业B. 农业C. 牧业D. 园艺业10. 乐都话共有()个声调。

A. 3B. 4C. 5D. 611. 汉代以前,青海基本上为()独居。

A. 土蕃B. 藏人C. 羌人D. 蒙古人12. 明代屯军的江浙()一带的能工巧匠,留居热贡一带,与当地人相互融合,艺术上相互吸收、取舍、创新,成就了“奇美天下”的堆绣艺术。

A. 中原B. 江浙C. 江淮D. 北京13. 马厂类型的各种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

青海历史文物展板块分类及优势特点

青海历史文物展板块分类及优势特点

探索研究作者简介:龚锐(1989—),女,藏族,陕西汉中人,大学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展览策划与实施。

[摘 要]以“千水之源、万山之宗,多元共生、人文河湟、大美青海”为办展理念,以打造黄河文明、河湟文化为核心开展历史文物展,展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打造定位准确的展览体系,确保全方位、多角度地将青海历史文化用可知可感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从而在展览中展现出青海的中华文明进程,证明其拥有重要的地位,利用这条时空隧道带领人们走入不朽的青海历史文化中。

[关键词]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创新理念[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2-006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龚锐.青海历史文物展板块分类及优势特点分析[J].天工,2022(32):67-69.龚 锐 青海省博物馆对于文物本身而言,其具有不可再生性,且展现出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价值。

文物具有传承历史的意义,能够更好地见证历史发展。

青海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古以来,各民族聚居于此,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的文化纽带,青海文化尤为重要。

在不断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青海各族人民跟随历史发展脚步,创造了不朽的民族文化,在青海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印记。

结合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青海本地留下了众多历史发展的遗迹,创造了繁多的历史遗物,这都归功于古代青海的先民们。

青海先祖通过长时间的辛勤劳作,利用智慧开创了众多文明产物。

青海文物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文物凝结了先人的智慧,延续了祖宗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不仅记录了历史发展进程,更延续了中华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青海省博物馆建馆以来,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发展任务,坚持为民服务,以民生作为建馆理念,通过搭建公共文化平台,更好地传承青海省优秀文化,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同时也能够推动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文化强省的主要建设动力。

青海方言胡汉三

青海方言胡汉三

青海方言胡汉三胡汉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

他出生在青海,也是青海方言的代表人物之一。

青海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与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特点。

而胡汉三作为青海方言的使用者,他的故事也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方言的独特魅力。

首先,青海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区别。

中原地区的普通话以平声为主,而青海方言则偏重于三声的使用。

这对于说普通话的人来说,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

胡汉三作为一个精通青海方言的人,他的发音也自然与普通话不同。

他的语调抑扬顿挫,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更具有乡土气息。

其次,青海方言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也有着与普通话截然不同的特点。

青海方言更加注重口语表达,几乎每个词语都有对应的方言表达。

例如,在普通话中,“你好”对应的是“你好”,而在青海方言中,可能会说成“阿客哇”或者“阿左哇”。

这样独特的表达方式,让青海方言变得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胡汉三作为青海方言的使用者,在他的故事中也展现了方言的魅力。

他善于利用方言与人交流,尤其擅长用方言调侃和戏弄他人。

有一次,胡汉三在与敌人交手时,敌人用标准的普通话向他喊话。

胡汉三毫不示弱地用青海方言回应,让敌人一时无言以对。

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方言的独特力量,不仅可以沟通交流,更可以巧妙运用,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那么,青海方言与普通话相比,究竟哪种更好呢?每种方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

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语言,方便沟通和交流。

而方言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面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选择时,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是一种互补关系,各有所长,共同发展。

因此,胡汉三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青海方言的特点和魅力,更引发了对方言文化的思考。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应该被更多地关注和尊重。

它们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风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最后,作为一个精通青海方言的人,胡汉三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英雄传奇。

青海区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青海区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事实上 , 文化并不 是随经济 亦步 亦趋地 发展 , 文化有 自己 的独立
“ 文化中心户 文化大院、 、 文化经 纪机构等载 体 , 通过启 动实施非物质 性 , 一旦形成 , 就有其相对 稳定性。文化 除受经济 的根本作 用外 , 受 还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 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节 厌活动 、 参加各种展 示会等 历史积淀 、 传统演化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作为非上层建筑层 面的文化 , 方式 , 不断丰富内容 、 拓展 范围、 创新形势 , 充分 挖掘、 利用蕴 藏 丰厚 的 属 于非正 式规则的文化 , 它经历 了数百年 , 至数千年 , 历了一代 又 甚 经 民族 民间文化资源 , 黄河奇石 、 绣、 便 刺 剪纸 、 唐卡、 根雕 、 民族歌舞 、 民
当今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文 化经济发展 8代 , 寸 文化 在经济发 展中 占 动作用 。保护文化就是促 进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 区域特色文 化也正在
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 文化 与经济的相 互融合 、 互渗透 , 成了经济 成为拉动旅游业的引擎。保 持各地的民间艺术有利于维 持更多 人的长 相 形
涵和独特魅力的文化产业项 目和 文化旅游产 品 , 已经形 成或正在 形成 发展过程中 , 具有稳定 、 平衡、 协调 的作用 。 亮点和品牌 。全省以政府 投入 为主 , 力实施 “ 大 百县 千乡 宣传文 化工 尽管青海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个好 的发展 势头 , 探索了路子 , 但也 程 “ 、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 、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两馆建设项 要看到 , “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 一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 提供了阵地和场所 , 为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
区域 经 济
青海区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青海房屋类型

青海房屋类型

青海房屋类型
青海是一个自然秀美的地方,其建筑也不例外。

青海的建筑构成了独特的苍茫
风景线,充满了浓浓的地域特色。

青海的房屋建筑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

青海的房屋类型主要分为砖瓦房和木材房,其中砖瓦房类型的更多,以隆力奇,葱郁格和回罘这三种主要类型为代表。

隆力奇是由林心家具制作的用砖瓦砌成的房子,底座由砖、石灰和泥浆砌成,顶部由瓦片保护,用水泥一级;林心家具以“牢固”和“易于修缮”的特点而享誉全国。

葱郁格是山东木板和平砖结合的民居,多见于青海的大山深处,地下的基体由木板搭建而成,上面是砖瓣,更显坚固和实用;回罘式房屋多木板搭建,双层屋顶采用深夜砖砌成,这么搭建也使其具有抗风性强,特别有助于减少污染,它也是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

反映出青海民族独特文化的房屋建筑包括彩铜文明、藏式房屋、内蒙古窑洞、
瓦布房等。

藏式房屋因墙壁较低而比较节省材料,多半由混凝土搭建而成,且有鲜艳的彩旗装饰,其独特的布局也使它成为地区建筑的重要宣传点;受罗斯派房屋的影响,内蒙古窑洞拥有特殊的花窗装饰,屋顶采用彩铜瓦,既坚实又耐用,空气流动良好,营造出非凡的舒适性;瓦布房也是受瓦斯和米笠的影响,其面部由木材组成,墙壁立面则由竹编成,贴上瓦布,把室内室外划分开来,具有独特的装饰形式。

勃艮第省枫叶红,青海剑锋相对,它不仅仅是一个因自然而美丽,还因独特的
文化建筑格调而著称。

青海的房屋类型定义了其地域文化的景色,它既保留了砖瓦房屋的抗风性和实用性,更强调了藏式房屋、内蒙古窑洞和瓦布房等传统建筑的中式艺术特点,使得青海建筑始终保持一贯的国。

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美共荣发展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研究

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美共荣发展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研究

青海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 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美共荣发展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研究赵宗福 鄂崇荣摘 要:青海多民族文化的发展特点是“和美共荣”,其模式表现为:一元主导、多元共生,自我认知、相互尊重,互动交流、团结进步,和美发展、共同繁荣。

青海多民族共荣发展现状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现状场景的微缩景观,是凸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重要展示区和先进区。

关键词:青海 多民族文化 和美共荣 团结进步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1-0063-07作者简介:赵宗福,男,民俗学博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艺学。

鄂崇荣,男,土族,宗教学博士,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民族学、宗教学。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是西通新疆、南接西藏、北去内蒙古、东往中原的中间站,是连接祖国边疆与内地的重要孔道。

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频繁迁徙交往,曾相互精诚团结、同舟共济,也曾因资源利益、信仰差异等原因发生过冲突。

但发展的主流是各民族和谐共处。

特别是青海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以来,更加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共荣、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

一、青海多民族文化共荣发展的基本状态青海处于中原儒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北方草原萨满文化的交融地带,属多元文化汇集地、多个文明叠合区。

当代青海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历史上多民族或多地域文化的层层累加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在历史长河中,古羌人、月氏、突厥、匈奴、党项、回鹘、鲜卑、吐谷浑、吐蕃等族先后驻足青海,频繁迁徙,交流交融。

元明清以来形成了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和撒拉族六个世居民族为主的儒释道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三大文化圈”格局。

儒释道文化圈以汉民族为主,也有一小部分土族、藏族、蒙古族等群众也接受该文化的影响,主要分布于河湟流域和牧区城镇地方。

青海平弦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青海平弦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青海平弦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作者:马桂花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3期在各种戏曲艺术类型中,青海平弦戏以它独有的地方方言,及由地方语音生发出的独特的音乐旋律,使得青海平弦打有清晰的地域文化印痕,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感情力量和艺术魅力,是青海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活态博物馆。

青海平弦戏脱胎于青海平弦曲艺,于1958年搬上舞台,成为青海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也是唯一形成专业剧团的青海地方剧种。

青海平弦戏的前身,青海平弦早期称作平调、西宁曲子、西宁赋子、西宁赋子腔,因为其主调“赋子腔”主要流行于西宁地区而得名。

平弦主要流传在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湟水流域农业区。

平弦音乐属于曲牌联套体结构,是一种比较高雅的音乐曲调,分为赋子腔、背宫调、杂腔、小点、下背宫五类,唱腔委婉绮丽,优美动听;唱词对仗工整、严谨典雅,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

平弦何时传入青海,其年代无确切记载。

关于它的渊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明初从南京传来;有说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流入;有说是北曲当由北方传来;有说平弦曲调温柔典雅,接近南曲风格,当由南方传来;有的则从曲牌名称来源上分析,认为青海平弦是唐代变文演变发展而来;有的则“审其曲调,查其内容”,认为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青海资本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长,外地官员、军队以及京津、直隶、山陕商人来青海,才将当地的民歌、牌子曲、杂曲带入青海,并逐渐演变为青海平弦。

据平弦老艺人王善卿、秦印堂等人讲,青海平弦是清代中叶从内地传入青海的,以上说法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均无文字记载,我们看到的最早平弦唱词手抄本是清咸丰(公元1851—公元1861年)年间成册的,收录了赋子腔、背宫腔等数十段唱词。

从平弦的联曲结构、词本中可以看到其渊源来自多种渠道。

青海平弦的曲调原来只有赋子腔和背宫腔两种,赋子腔为主,民国十八年(公元1926年)青海建省后,平弦爱好者广泛吸引本地和外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及宗教音乐,将这些音乐融入平弦,逐步发展和丰富,并形成了更能体现情感多变、色彩鲜明的联曲体形式的“杂腔”。

青海眉户六十年

青海眉户六十年

青海眉户六十年作者:石永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9期眉户戏,青海地方剧种之一。

广泛流行在西宁地区及海东诸县的民间,牧区州县的汉族聚居地区也有流布。

约在清代咸、同年间陕西曲子西延,传入青海。

先在西宁地区流行,后来逐步普及到西宁周边诸县。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受当地语音、民间音乐、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步发生变异,具有了青海地方特色而成为青海眉户。

它不但在唱腔曲牌上与陕西眉户具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演出的剧目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青海眉户中的许多唱腔曲牌除了少数几支外,其余的在陕西眉户中找不到相应的曲牌,就是弦乐曲牌在两者之间也少有共同之处。

在总体的曲牌构成上青海眉户有其自己的体系,两者相去甚远。

独有的眉户音乐,表现出浓浓的地方风味,为青海民间广大群众所喜爱。

眉户戏从传统剧目上看,它擅演三小角色(小生、小旦、小丑)被称之为三小戏,而秦腔则称之为大戏。

初具型态先天不足眉户戏从传入青海的早期到逐步形成为具有青海特色的地方剧种,以至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大约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

它在传入我省的初期,完全照搬陕西眉户的原样,其剧目内容和语言都是陕西眉户。

《张连卖布》、《花亭相会》、《李彦贵卖水》、《王妈问病》等都按传播者的排练并演出,或从别处观摩学得都不改陕西味。

人们认为只要按陕西口音演唱,才是戏,才够味。

演员化妆因陋就简,非常简单。

穿一件褂子,戴一顶小礼帽或小帽儿,手持折扇,就是小生;穿上女人们的花裤子和花袄儿,头上包一块羊肚儿手巾,就是非常漂亮的小旦。

须知那时羊肚儿手巾在农村是非常稀罕的奢侈品。

戴一顶破草帽,腰勒一条腰带,鼻梁上画一豆腐块,小丑是也。

至于脚上穿什么呢,大体上附合人物的身份即可。

乐队更加简单,小鼓、小钗、小锣。

此小三件即为乐队武场;三弦、板胡、竹笛即为乐队文场。

板胡往往是自己动手制作的纸壳板胡,扬琴很少有。

有能工巧匠偶而为之简易的两排码的小扬琴出现在某个眉户戏班,那便是非常阔气的乐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单项选择题(20个)
1、( )是青海省人口最多的民族。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
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汉族
答案:D
2、青海汉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汉代 B、唐代
C、秦代 D、魏晋南北朝
答案:A
3、青海汉族文化体系是以( )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儒、释、道,
杂揉,各取所需的文化局面。
A、道家 B、儒家伦理
C、佛教 D、宗教
答案:B
4、藏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游牧为主的( ),因此有着丰富的
( )生产经验。
A、畜牧业 B、农业
C、商业 D、手工业
答案:A
5、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不捕杀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保护森
林和草原资源,具有很强的( )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
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A、生态文化 B、游牧文化
C、农耕文化 D、商业文化
答案:A
6、藏族的居住因地而宜,各不相同,以游牧为主的一般住在( )。
A、“碉房” B、帐篷或毡房
C、平房 D、庄廓
答案:B
7、 ( ) 大量伊斯兰信仰者集体移居青海,经过长期同当地各
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
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青海回族文化的宗教属性,是( )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A、佛教文化 B、道教文化
C、伊斯兰教文化 D、儒家文化
答案:C
9、青海的( )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
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A、传统建筑 B、清真寺
C、学校 D、以上均不对
答案:B
10、撒拉族在历史上曾使用以( )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
之为“土尔克文”。
A、英文字母 B、汉语拼音
C、青海方言 D、阿拉伯文字母歌舞
答案:D
11、青海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
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 )。
A、三合院 B、“庄廓”
C、院子 D、四合院
答案:B
12、青海撒拉族信仰( )。
A、伊斯兰教 B、藏传佛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A
13、( )是青海省在全国唯一设有自治县的民族。
A、藏族 B、土族
C、回族 D、撒拉族
答案:B
14、青海蒙古族有着悠久的独特的( )传统,表现在人们日常生
活的各方面,诸如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喜庆、宗教活动、生产
劳动等方面。
A、造型艺术 B、服饰修饰
C、建筑艺术 D、饮食文化
答案:A
15、青海土族人的民间( )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
大方,朴素耐久,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
A、绘画 B、服饰
C、雕刻 D、刺绣
答案:D
16、( )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演唱的一种抒情民,由许多具
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
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B
17、青海的回族在喜庆宴席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歌唱艺术——。
A、“花儿” B、“撒拉曲”
C、“宴席曲” D、口弦
答案:C
18、青海藏族中,以玉树、( )、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
A、黄南 B、海西
C、果洛 D、海北
答案:C
19、青海汉族民间文艺从形式分,大致可分为唱、( )、说三
个系列。
A、弹 B、诵
C、歌 D、对白
答案:B
20、在节日方面,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汉族相比,青海汉族有一些
独特的习俗,如海东农村,除夕有( )的习俗
A、“躲灯” B、贴春联
C、拜年 D、燃“松蓬”
答案:C
二、 多项选择题(10个)
1、由于青海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因而在各种文化的融合中,
也形成并创造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种和现象。如( )
A、“花儿” B、社火 C、地方曲艺 D、青海方言 E、眉户
答案:ABCDE
2、藏族信奉的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 )等博采众
长,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
A、汉文化 B、印度文化 C、伊斯兰文化
D、羌文化 E、以上均不对
答案: AB
3、青海撒拉族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 )等。
A、故事 B、谚语和笑话C、神话 D、传说 E、寓言
答案: ABCDE
4、在蒙古族的节日中,蒙古族的( )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
A、祭海 B、赛马会 C、那达慕大会 D、祭俄博 E、古尔邦节
答案: ACD
5、青海蒙古族群众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包括( )寓言等,
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A、民歌 B、颂辞 C、英雄史诗 D、谚语 E、故事
答案:ABCDE
6、蒙古族自古至今即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的舞蹈分( )。
A、单人舞 B、双人舞 C、多人集体舞 D、骆驼舞 E、伊舞
答案: ABC
7、青海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具有( )等多方面的价值。
A、历史价值 B、 文化科学价值C、文化教育传承价值 D、经济
价值 E、重要价值
答案: ABCD
8、青海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宗教节日和民族节日,如( )
A、赛马节 B、古尔邦节 C、开斋节 D、那达慕大会 E、雪顿

答案:A BCDE
9、土族在文化上受( )族的影响较大。
A、藏 B、汉 C、 回 D、撒拉
答案:AB
10、土族的歌曲种类繁多,有( )等,分家曲和山歌。
A、 “安昭” B、 拉伊 C、宴席曲 D、“花儿” E、叙事歌
答案: AD
三、 判断分析题(10个)
1、除尊崇儒家思想之外,青海汉族还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
主教等。( )
答案:√
2、青海汉族地区的花儿为河湟花儿,其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
有,无所不包。可以说,花儿是一部民族风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 )
答案:√
3、“西宁贤孝”主要曲目源于明清两代讲唱民间故事的“宝卷”。
( )
答案:√
4、青海方言中存在一些古语词和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借来之词。
( )
答案:

5、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其祖源属于古代游牧民族匈奴。( )。
答案:×
6、藏族喜爱体育活动,赛马、赛耗牛、射箭、登山等传统的民族体
育活动十分普遍。( )
答案:√
7、藏传佛教对回族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对穆斯林民族行
为和道德上的规范,对礼仪、礼俗、节日、生活习惯的影响,都发生
着全面的核心作用。( )
答案:
×

8、青海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可炒出上百种
美味佳肴,尤其是当地各种"清真"小吃以其独具的风味而深受人们赞
赏。( )
答案:

9、青海撒拉族妇女的刺绣十分精美,剪纸、窗花也是妇女擅长的一
种装饰艺术。( )
答案:√
10、蒙古族的饮食与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面和牛羊肉。。 ( )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