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死
历史趣谈: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导语: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可谓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
袁崇焕弃笔从戎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官场黑暗,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泱泱大明朝已是千疮百孔。
而袁崇焕凭其文弱书生之身,在皇帝刚愎自用,朝廷奸党遍布时,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最终因此死去。
又凭自己将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阻挡在关外,却又无可奈何。
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
试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疲敝极弱的明朝,袁崇焕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是现今人们所不敢想的。
《崇祯实录》卷八记载:“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
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亦但是置将与卒耳。
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
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
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
贼直到沙窝门。
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
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生活常识分享。
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之死作者/炎子一时间,已经过得太久了。
当年长城之外枯了又青,青了又枯的漫天的索漠景像,让越来越多的公路和房舍割裂得面目全非,许多那时候叫得天响的地名也变得遥远而陌生,只有风,依然刮着,雪和雨交替着洒落这里的世界。
那时候,这里只能让雪雨泥泞着,不远处的窑洞里烧着尸首的木碳冒着戗人的青烟。
城外濠沟里冻结着血的冰陀。
那种情景尽管真实,但离现在真的太久了,久的不愿令人相信。
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也许得从这里说起,因为,不论一个人如何可笑的奋争过,如何担负过一个王朝的兴亡荣辱,担负过天下的悬垂倒置,无论事情如何荒诞和可悲,也算得上英雄了。
这里厚重的城墙历经了沧桑,它显得古老而拙朴,嵯峨而伟岸,这个城墙和它的隘口,曾是华夏家族的最大院墙和门洞。
历史一再凿穿着这个深沉的木门,一再打破城墙的禁锢,穿透着民族之间的篱樊。
家国的方院和游猎民族弓箭射程的版图,在这里随着她庭院深处的轻重呼吸而不断游移、变形、走样。
家园和国度,这样形容古中国的形象也许会真实一些。
后来,只有城墙还在,但它决不是铁定的疆界,而是一道护卫家国内脏的人力屏障。
一个家族,众多的系脉,睨墙纷争着那个庭院的腹心,跳梁相逐,沸反盈天。
这个背景之下,必然倾轧着如蚁的生灵,活生生的人物,还有惊世颏俗的英雄们。
关于英雄的话题,历史说得太多了。
那么,我们就尽可能迥避这个让人用得有些过滥的词汇,只汲取其内在的灵气,讲一个令人黯然的故事。
离那个故事再早四百多年,还有一个人物跟他的命运很相似,那个人又比他有些幸运。
这点幸运,就是这个世界都知他死的冤屈。
那个人,就是名扬四海的岳飞。
比较起来,他的生死都显得窝囊得多。
他守过这段长城,后来,离开了,死了,好像天生就是为城墙活着的。
他的光荣与屈辱都维系一墙。
死的时候,让许多人误解着,诅咒着。
好像死有余辜地欠着别人的。
一切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的酝酿,似乎都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
一切都是那么意味深长,还是让我们耐心一点吧,故事毕竟久远。
历史趣闻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崇祯杀袁崇焕是找“替罪羊”吗?
导语: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他比前任几位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都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向上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他比前任几位皇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都更加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不仅颇有中兴之志,也做过诸多实践之为。
只可惜,他从前辈手中继承来的宝座还是那个宝座,但江山社稷已经千疮百孔,就像一座即将倾圮的大厦,任他再努力、再能力,也挽救不了坍塌的结局。
崇祯即位之初,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连天,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又是将骄兵惰,真可谓是一副烂摊子。
按说,崇祯帝不仅自己勤勉努力,也治国有方,才登基就拿魏忠贤阉党开刀,有力地打击了乱政势力,有力地整顿了官场风气。
然而,由于后金在万历后期迅速崛起,蚕食辽东,而朝廷却节节败退,防线不断收缩,尤其是辽东防线已退到山海关一带,几乎到了不能再退的地步。
崇祯帝为解决辽东问题,不得不重新启用袁崇焕。
事实上,这项决定是英明的,正确的。
但到了后来,政治局势愈加紧张,军事局面愈加严峻,崇祯帝把治国不利、军事失利的怨恨,一股脑都发泄在怪罪于大臣无为无能上,加上袁崇焕阵前斩杀毛文龙、私下与满清议和、承诺无法兑现等,很容易就让崇祯帝把所有矛头对准袁崇焕身上,从而上演了一幕活剐袁崇焕的悲剧。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袁崇焕之死是否就是崇祯帝找他当了“替罪羊”呢?纵观中国古代封建史,无胸襟、无担待、无魄力的帝王大有人在,。
袁崇焕之死惨状:被大卸八块还被啃肉的明末英雄

袁崇焕之死惨状:被大卸八块还被啃肉的明末英雄本文导读:袁崇焕(1584--1630) 字元素,号自如,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员猛将。
袁崇焕为广西藤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开始步入仕途。
袁崇焕自幼胸怀大志,最关注的是当时并不为当权者重视的辽东边事,那时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力量已经开始崛起,数次率领八旗劲旅攻击明朝,成为明王朝在北方边境的心腹大患。
但是,此时的明朝,上到皇帝,下到群臣整天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要么醉生梦死不问时事,要么勾心斗角,党争不断。
弄得满朝上下乌烟瘴气、一片混乱。
网络配图袁崇焕虽然是一介寒士,却从小关注边疆战事,他熟读兵书,精于布阵之道,希望将来能在边疆为国尽忠效力。
当了邵武知县后,袁崇焕还经常地在日常政务之余,找来曾经在辽东边镇当过兵的退伍老兵了解一些辽东边境的具体情况。
他虽然38岁之前,没有到过辽东,却对边地的地势、战事、人事却了如指掌。
为他日后在辽东的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朝见皇帝,向朝廷提出了许多靖边之策,受到皇帝的赏识,破格提升他为兵部侍郎,负责掌管策应辽东的防务。
为了进一步了解劳动边境的实际情况,袁崇焕曾冒着被后金军队俘虏的危险,单枪匹马在山海关外考察了十几天。
经过这十几天的考察,袁崇焕更加加深了对辽东防务的了解。
并胸有成竹的对其他官员说只要给他足够的兵马粮草,他就可以固守关外。
后来,辽东边事告急,袁崇焕自告奋勇要前往辽东前线。
后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佥事,专门负责关外的军事活动,从此,袁崇焕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身负重任的袁崇焕来到山海关以后,马上到各个城口实地考察。
寻找防务上的漏洞,按照实地调查的结果重新布置防务。
要守住山海关,就必须固守关外的宁远新城。
宁远同山海关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所以,他上任之后,就集中全部人力物力,修筑宁远城。
在他的精心修筑下,宁远成为山海关外的最坚固的一座军事重镇。
袁崇焕看到现存的助手部队由于长年征战,大都变得老弱病残,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袁崇焕着手招募了一支新的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对原驻守军队也进行大力整顿,杀了几个虚报兵额的军官,拒止了军队中纲纪败坏的势头。
这才是真正的死无全尸,袁崇焕死后竟被万千百姓分而食之

在我国的历史上,袁崇焕可以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将领。
就是放到现在,关于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奸臣的探讨还有很多。
因为叛国罪,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判了死刑,凌迟处死之后又被明朝的百姓们分而食之,真的是太惨了。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为袁崇焕洗刷冤屈,但在人们的心中还是有很多疑惑。
首先我们要肯定袁崇焕的才华,他的军师才能当时在明朝是无人能比的。
而他的政治素养也相当高,袁崇焕初入官场的时候,两袖清风,从来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为管理地区的百姓做了很多贡献。
因为自己的才能和他人的重视,袁崇焕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袁崇焕就从七品小官走到了正二品的兵部侍郎位置,最终担任了兵部尚书,官居一品大员。
当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对于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素养更是重视,将督师一职交给了袁崇焕,管理明朝边境,并且负责收复被清军占领的辽境。
袁崇焕十分感激崇祯皇帝的赏识,在崇祯皇帝前面许下了承诺,说自己可以在五年后收复辽境。
其实这个承诺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清军的将领是努尔哈赤,袁崇焕对努尔哈赤的战法很了解,每一次进攻都是针对他们的弱点去的,因此拿下很多胜利。
在袁崇焕担任督师期间,接连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保卫了宁远地区,在天启三年到天启六年这四年间,东北地区没有发生过战事。
那时,皇太极上位之后,使用了不同的战争打法,让袁崇焕疲于奔波,明朝的统治也岌岌可危。
时间不断地过去,战事也开始吃紧,袁崇焕看五年收复辽境无望,并且当前清军势力强劲,便提出了议和。
但是却只有袁崇焕一人主张议和,朝堂当中无人主张议和。
再加上后来的党派之争,袁崇焕为了排除异己,杀了毛文龙;清军使用反间计,挑拨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关系,使得袁崇焕被扣上了一定叛国的帽子皇上非常生气,加上百姓们也相信了袁崇焕真的叛国,最后皇帝下令处死袁崇焕,百姓们为了泄愤还将袁崇焕的身体分而食之。
历史趣谈袁崇焕死后明朝百姓为何争相抢食他的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死后明朝百姓为何争相抢食他的肉?导语:作为元朝之后建立的汉人天下,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以来无不受到百姓之拥护和爱戴,然而,这个政权在存在300多年后又迅速走向了灭亡,从之前的作为元朝之后建立的汉人天下,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以来无不受到百姓之拥护和爱戴,然而,这个政权在存在300多年后又迅速走向了灭亡,从之前的百姓爱戴拥护到百姓嫉恶如仇,百姓反差如此之大。
而明朝大将也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又悲惨的人物。
袁崇焕,明末爱国将领。
万历四十七年第四十名进士,可谓文武兼备。
在任县令期间兢兢业业深得百姓爱戴。
然而,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与清军交战,明军在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替国家镇守辽东。
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第一次尝到了败仗滋味,并且在那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郁郁而终。
袁崇焕可谓一朝成名天下知,凭借着宁远大捷袁崇焕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在许多次战役中大败清军,清军闻风丧胆。
然而,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位了,此人是个极其有计谋的人,他发誓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皇太极上位不久后,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却不曾想几天几夜攻城不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
再次威震清军,真乃英雄也,历史上文人将军有如此战绩的没有几个。
可是,最后怪只怪在崇祯帝生性多疑,对于功高盖主的袁崇焕并没有好待遇。
皇太极一使出离间计便奏效,崇祯仅仅是听信了两位太监的话,就把本可以挽救大明的一代名将以通敌叛国罪被捕下狱。
生活常识分享。
如何评价明末著名军事家袁崇焕?

如何评价明末著名军事家袁崇焕?个人看来,评价袁崇焕其人,虽然说的确应当给他定一个性质,但是去其个人也确实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价。
首先袁崇焕此人,绝对是一等一的将才。
否则以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也不至于最后遗憾而死,死得推翻明朝,进入中原的志向,一直到清顺治帝时期才最终实现。
努尔哈赤作为后金的开国皇帝,清朝的太祖皇帝,其个人能力无需多说。
以十三副铠甲骑兵,最终使得建州女真发扬光大,统一草原,建立后金,成为明朝北方最大之患。
在明朝末年,国力衰微,国家大权由奸臣奸宦掌控之际,最终却未能成功入主中原,其中少不了袁崇焕的功劳。
我们看现在的许多电视剧中,努尔哈赤将袁崇焕视为自己最大的祸患,认为正是有此人在,所以使后金骑兵不能踏入中原。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这儿的时候同样如此,皇太极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将袁崇焕给除掉。
说袁崇焕一人,阻挡了女真铁骑入关,确实有些夸大,但是不能否认,袁崇焕的确颇受努尔哈赤重视,并且将其视为人生大敌。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
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的袁崇焕,确实当得起努尔哈赤的赞叹。
袁崇焕是一个生性倔强的人,这一个性特点有时是优点,有时则成为致命的缺点。
孙承宗作为袁崇焕的老师和伯乐,曾经对于袁崇焕此个性颇有告诫。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哪里是那么容易改正的。
毛文龙作为袁崇焕手下大将,为袁崇焕助益良多,可以说袁崇焕获得宁锦大捷,少不了毛文龙在其中出力。
但是后来袁崇焕说杀就将人给杀了,并且还丝毫不听周围人的劝告。
就连他的恩师孙承恩也是时候得知,此前毫不知情。
也就说袁崇焕是狠了心要将毛文龙处死,以至丝毫消息都未泄露。
可是也正是因为毛文龙的事,成为他日后通敌卖国罪名的另一巨大佐证。
也正是有毛文龙之死在前,崇祯皇帝才对袁崇焕背主之事生信不疑。
王在晋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
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世人对于毛文龙之死,同样存在争议。
袁崇焕之死山寨版蒋干盗书

赤壁之战,孙权、刘备两家联手大败曹操,从此三国鼎立。
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再现了不少经典三国故事。
曹操派蒋干前去劝降周瑜,不料周瑜将计就计,反借蒋干之手除掉了曹营水军将领蔡瑁、张允。
无往而不败之蒋干,沦为千古笑谈,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的是,在明朝历史上,竟上演了一出真实的“蒋干盗书”。
公元1629年冬,皇太极统率三路大军,绕过长城防线,直扑北京。
形势万分危急,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得知军情,亲率九千骑兵从山海关星夜驰援,人不吃饭,马不喂草,终于赶在后金军队之前到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
北京保卫战打响,袁崇焕督军死战,身先士卒,后金军队大败,只好撤兵。
皇太极不由得慨叹,十余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将领,英勇善战,曾数次打败皇太极父子。
1626年,皇太极和父亲努尔哈赤进攻宁远,结果惨败而归,努尔哈赤被炮火击伤,半年后不治而死,当时镇守宁远城的正是袁崇焕。
这次,袁崇焕又大败皇太极,立下奇功,按说应该受到隆重表彰,出人意料的是,几天之后,这位大功臣却被崇祯皇帝关进了死牢。
事情的原由,要从两个太监说起。
北京保卫战时,后金军队俘虏了两个明朝太监,皇太极撤兵后,就将这个两个太监随军关押。
当天晚上,两个太监睡在囚室,忽然听到隔壁房间有人说话,仔细倾听,原来是皇太极手下的两名汉人将领在交谈。
一个说:“知道皇上今天为什么撤兵吗?”另一个得意地说:“你不知道吧,这是皇上的妙计,嘘,小声点,千万别让人听见……”声音不大不小,隔壁刚好能听见,两个太监假装熟睡,屏气凝息竖起耳朵偷听。
那两人不知隔墙有耳,又继续交谈了一阵,大意是说,皇太极与袁崇焕将军已订好密约,今天是诈败,等到时机成熟,便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北京城。
没想到袁崇焕竟已投敌卖国,两个太监听得心惊肉跳,逐字逐句牢记于心,生怕漏掉一个字。
说来凑巧,次日深夜,伸手不见五指,一个明朝降卒悄悄潜入囚室,慌慌张张地朝其中一个姓杨的太监招手:“现在四周没人,你赶紧跟我逃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崇焕之死“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
明末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
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
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
《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据百度百科袁崇焕曾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他还有狱中诗作传世:入狱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
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袁崇焕之死非但是明代一起最大冤案,是袁崇焕的个人悲剧,更还由此导致大明江山亡国之惨的悲剧。
所以还可以说是那个曾想励精图治、重整大明昔日雄风的亡国之君——崇祯帝也即是朱由检同志的最大悲剧!有网作对袁崇焕之死的论述虽因了情绪化宣泄而有失之偏颇,但却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镜鉴作用。
是以择录如下:“悲剧是喜剧的另一面。
两股政治势力相争的最终结局必然是一方的悲剧而另一方的喜剧。
如果袁崇焕之死是大明王朝的悲剧的话,那么他的敌对一方大清的庆功宴上皇太极最兴奋而又不愿提起的事情,应该是这个曾令他最为头疼的对手终于死在了他的反间计下。
中国历史上不缺少的就是这种悲喜剧。
”“只是袁崇焕之死远远不能以一个悲剧来概括那么简单。
有人将袁崇焕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冤案,那是因为他相比起岳飞以及大家很熟知的六月飞雪的窦娥来说,显得更冤。
岳飞之冤不但宋高宗与秦桧知道,时人与世人都知道。
所以宋高宗只能在风波亭秘密杀死岳飞父子。
窦娥被冤杀,连老天都知道用六月飞雪这种奇异的天象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袁崇焕的被杀,天下人(至少是北京人)都认为他该杀,连明辨忠奸的老天居然也没有半点表示,由此看来,袁崇焕比岳飞与窦娥冤得多。
”“明末清初文史大家张岱所著的明史著作《石匮书》中曾记载了袁崇焕伏刑的惨情,令人毛骨悚然。
但更令人发指的却是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崇焕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
顷间肉已沽清。
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
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这种恨,甚至甚于中国历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他们的恨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因为忠君爱国吗?是因为痛恨汉奸吗?”“事实恐怕不是这样的。
皇太极的反间计里的一个步骤是这样的,当清军围攻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城外大肆的掠夺,并且扬言是袁崇焕将清兵引来的,而北京居民的产业恰恰大多都在京郊。
还有的就是,明朝虽然奉行的是天子御敌于国门的政策,但真正北京城所遇到的威胁大约只有于谦的那一次。
其余的数百年间,天子脚下,王化之地,从任何一个角度上讲都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而清兵居然打到了家门口,让这些本来应该安居乐业的良民居然受到了刀兵之苦,袁崇焕简直罪不容诛!”“十四年后,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当年生吞袁崇焕肉的这些百姓,打开了城门迎接李自成入城,这姑且可以认为是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但仅仅几个月后,他们又同样打开了城门迎接了清兵——当然,他们也是率先留起辫子,成为大清皇帝圣容庇护之下的最早的顺民。
”“此时,他们恐怕早已忘记了当年是曾经怀着怎样的愤恨去对待一个在他们看来通敌卖国的人。
而且还极有可能会在酒足饭饱之后,口沫横飞地讲述当年刑场之上的精彩以及袁崇焕的该死。
”“他的确该死。
袁崇焕的悲哀就在于他爱他的大明王朝,爱大明王朝的人民,而他的人民,他的大明王朝,却根本不爱他。
不但不爱他,还要生吞他的血肉……所以,当他手下的将领买通狱卒给他送去用以减少受刑痛苦的鸦片时,他断然拒绝了。
哀莫大于心死。
肉体上的痛苦,永远也无法超越心灵上的剧痛。
”“凌迟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的痛苦,无法想象袁崇焕是如何面对的。
有资料证明袁崇焕自始至终没有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但却有人听到从他胸中所传来的呻吟,这呻吟绝对不是来自肉体上的折磨,而是一声长长的无法形容的叹息!”“公元1630年的北京闹市街头,这一幕惨剧正在上演。
深宫中的崇祯不知作何感想?但他一定在等待。
因为按照惯例,他要等待监刑官向他报告袁崇焕被剐的刀数以及他受刑的情况,此外,他还要将袁崇焕的首级传首九边,就像当年他的兄长天启对待熊廷弼那样。
”“这是崇祯三年的八月,按现行公历应是九月,其时秋风萧瑟,一派肃杀之象……”“最终,大明王朝已不得不准备谢幕,因为再没有谁有能力或者有胆量去承担这个破碎的山河了。
虽然,关宁锦防线其后又存在了十四年,虽然,那支袁崇焕亲自训练的关宁铁骑依然能征惯战。
但大明王朝的倒下,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还是将目光拉回至三百多年前的明王朝。
据《二十四史,明史》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
授任邵武知县。
为人慷慨有胆识,喜好谈论军事。
遇到年老的军官、退役的老兵,就和他们谈论边塞的事情,了解守卫边塞的情形,认为自己是治理边关的人才。
天启二年正月在京都朝觐,御史侯恂要求朝廷破格任用他,于是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
不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马上单人匹马到关内外察看。
兵部里不见了袁主事,觉得奇怪,家里的人也不知他去了哪里。
察看之后,他回到朝上,详细说明了关上的情势。
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带兵就足以守住那里。
”大臣们更加称道他的才能,于是越级提升他为佥事,监关外军,拨国库银两二十万,给他招募军队。
从上述可以得知,袁崇焕虽是出身进士,是习文的,但却钟爱军事,在当时明王朝被后金(大清)觊觎、屡蒙进犯而自保乏力的国难当头之时,袁崇焕即能锐身自任,不惜涉险历难,以国家危难为己任,此诚属难能可贵了。
但我们又说,面对斯时情势,袁崇焕的报国之心只是一方面,既有了此心,还要看是否还有此能耐了。
但在袁崇焕接下来出任边关职务宁前兵备佥事一职时,即为时任大学士之职并坐镇山海关的孙承宗所倚重。
因为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治边塞防务,成绩非常显著。
可以举出一例以示袁崇焕的整军举措与为政方略:崇焕曾经核查出虚报军卒名册的情况,即时杀了一名校官。
为此孙承宗发怒说:“监军可以擅自杀人的吗?”崇焕叩头认错,他执法的果敢决断与此相类似。
由于袁崇焕在边关的卓异表现,朝廷对他的借重由以下可见一斑:天启四年,袁崇焕父亲死了,但朝廷命他不必去职回家守制,而是素服办公,继续管理政事。
不久他凭着五防的功劳,升为兵备副使,再升为右参政。
袁崇焕东巡的时候,要求马上收复锦州、右屯等城,孙承宗认为时机未成熟,没有进行。
至天启五年春天,孙承宗和崇焕商议,派部属分别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的大、小凌河,修缮城廓进驻。
从这时起宁远也成为内地,恢复了二百里国土。
十月,孙承宗被罢免,由高第来代替。
认为关外必定守不住,命令全部撤回锦州、右屯等城的守备,将那里的将士移入关内。
督屯通判金启倧就此事写信给崇焕说:“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都是前锋要塞。
倘若撤兵,已经安定的民众又再搬迁,已经取得的疆土又再沦丧,关内关外经得起几次退守呢!”崇焕也力争不能退兵。
说:“用兵应该有进有退,三座城池已经收复,怎可以轻易撤出?锦州、右屯不稳固,宁远、前屯就会震动惊慌,山海关也失去了保障。
如今只要选派良将驻守那里,一定不会有什么可担心的。
”但高第的意见很坚决,而且想一并撤掉宁远、前屯两城。
崇焕说:“我是宁前道,在这里做官,应该死在这里,我一定不撤走。
”高第无法责难他,就撤走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和松山、杏山、塔山的守备,将屯兵都赶入关内,抛弃米、粟十多万担。
兵、民沿途死去、逃亡的不少,哭喊声震动旷野,民众怨恨而军队的士气更加不振。
为此崇焕曾要求免职,未许。
由于高第这样的经略胆怯无能,更加助长了大清军队的气焰。
天启六年正月派大军向西渡过辽河,二十三日抵达宁远。
崇焕得知,与守将召集将士发誓死守宁远。
崇焕更刺出血来写血书,用忠义来激励士气,向将士下拜,将士们也都请求不惜以死来报效国家。
在崇焕如此激励与亲率下,清军对宁远的进攻终于被解围。
起初,朝廷知道边关警报,兵部尚书广泛召集大臣们商议攻防策略,但没有好办法。
经略高第与总兵杨麒都佣兵在山海关却不去救援。
朝廷内外都认为宁远一定守不住。
当崇焕上书报告战果,朝廷上下非常欢喜,马上提升崇焕为右佥都御使。
在此之前大清用兵,所到之处没有不被攻破的,明朝各将军都不敢议论攻防的事。
而议论攻防,还是从袁崇焕开始。
虽是袁崇焕如此戍边之功,但他也深知官场之险恶复杂。
恐怕朝廷大臣猜忌自己,曾上书道:“陛下把关内外分由两位大臣管治,用辽人住守辽地,边防守边进攻,边筑城边屯田,屯种的收入,可以稍为减少海运军粮。
主要以坚壁清野为根本,有机会就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虽然兵力不足以进攻,但防守就有余;防守的兵力有余了,进攻的力量就不会不够。
但是勇猛地进攻敌人,敌人一定痛恨,很快地立功,众人一定妒忌。
任劳就一定招怨,带罪才可以立功。
被怨得不深功劳就不会显著,带的罪不够大就立不了功。
诽谤的奏章装满了箱子,诋毁的言辞每日里都传来,从古以来都是这样,希望圣上和大臣们对我能有始有终。
”那一年冬天,袁崇焕等巡视锦州,大、小凌河,大兴屯田,逐渐收复了高第放弃的土地。
这里有必要说起袁崇焕所谓的通敌、议和之罪了。
在大清太祖高皇帝死的时候,崇焕曾派使者吊丧,并且试探其虚实。
清太宗文皇帝派使者回复他,崇焕想议和,将书信托使者带回。
由于当时大清军队准备征讨朝鲜,便想借议和阻挡袁崇焕的军队,从而一心一意南下而无旁顾之忧。
崇焕开始议和的时候,明廷并不知道。
及至奏报,下旨批准了。
后来又认为不合适,频频下旨禁止。
因为袁崇焕想利用议和修复以前的疆土,所以坚持的更加厉害。
为此袁崇焕曾上书:“关外四城虽然南北绵延二百里,北靠着山,南到达海,东西才阔四十里。
现在屯兵六万,商户平民数十万,地方狭窄人口稠密,哪里去找口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筑一定不能停止。
已经迁来的商户平民,广泛开展的吞种,倘若城池未完工而敌人攻到,势必要撤回,这样就功败垂成了。
所以趁敌人在江东有战事,姑且用议和的讲法拖延他们。
等敌人知道,那三城已完工,战与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城池更加稳固了。
”……后人论及袁崇焕被杀,有说是崇祯中了清的离间计,有说是由于魏忠贤余党政治陷害,等等,无论什么释义推测,似乎都有一定的理由依据。
但熹宗之因说被忽视,却不免要流于片面。
不久熹宗驾崩了。
而在封建王朝,决定官员命运的最不可猜测与起最关键作用的还是皇帝。
而熹宗驾崩,庄烈帝即位。
正是由于这个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被时论称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朱由检同志的导致下,袁崇焕的命运就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