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之战:一个人的战争
家事国事宁远事

家事国事宁远事 周建新一推开姥姥家的后门,青灰色的城墙,扑面而来,视野被完全遮挡,我渺小无比。
掠过层层叠叠的条石和青砖,仰头向上瞭望,天被挤得很窄。
头向东甩过去,眼光顺着城墙奔跑,被凸显的延辉门(南城门)和浑圆的瓮城截住,那种苍凉的坚强,便停留在眼中。
城门楼上没有门窗,只剩下斑驳的红门框,南北风畅行无阻,呼啸着冬天的声音。
人字形屋脊上,枯黄的茅草,一簇接一簇地扎在瓦缝间,在风中左右摇摆。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宁远古城,那时,兴城还是座小城,城里人仅局限城墙以内,方圆不到两公里。
城门之外,称为四关,房屋稀稀落落,居住着非农、菜农和庄稼人。
尽管姥姥家紧贴城墙,一墙之隔,却把我们隔成乡下。
那时称进城,是实实在在地走进城门以里。
那时,我刚刚脱离童年,成长为初生牛犊的少年,常和歧视我们的城里孩子发生冲突。
他们手持红缨枪,在城门洞子里站岗,阻止我们进城,好像我们的脚会把城里踩脏。
于是,我们这群乡下孩子扮演起了小八路,以攀爬十米高的城墙为乐,偷袭到城里孩子的背后,里外夹击,一举拿下城门。
许多年后,我已成年,望着高耸的城墙,盯着细小的墙缝,头发忽然直立,后惊无比,一旦掉下,肯定命丧黄泉。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居然无所畏惧。
有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少年手脚未成,很容易插进墙缝里,更何况城墙还有枪林弹雨留下的孔洞。
姥爷看到我冒险,吓傻了,想喊我下来,却被姥姥堵住了嘴,怕吓到我,出了意外。
在此之前,我曾多次爬过城墙,都在两米高时,半途而废,姥姥看到过,未置可否。
那一次和伙伴们在一起,心高气盛,我一鼓作气,成功登顶。
然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傲视城里城外,以王者的风范,指点着城里的鼓楼、牌楼、文庙,还有一幢将军府,然后,从马道上冲杀下去……我红着脸,拎着缴获的红缨枪,跑回家中,姥爷举着巴掌,以示警戒。
姥姥却袒护我,称赞我不愧流有显祖宣皇帝的骨血,是男儿,就该这么干,攻下宁远城。
我不知道显祖宣皇帝是怎么一回事儿,我只知道,姥姥生着大脚片子,喊着大嗓门,经常把姥爷训得一无是处。
军事小故事一百字

军事小故事一百字【篇一:军事小故事一百字】1997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时任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县长的刘建军,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
根据刘建军说,当时的电话是从北京打来的,对方说他是一个日本人,想到这儿来,希望刘建军去北京接他。
接到电话的第二天上午九点左右,刘建军来到了易县和来源县的交界处——门墩山。
不久,刘建军看到有一辆黑色的奔驰车向他驰来,停在了他的身边。
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个老人,一米七多一点,个子不高,但是看上去很精神,一头白发,穿得也很整齐,下来以后就给刘建军鞠了一个很深的躬。
日本老人告诉刘建军,开车的是他的儿子,车是从北京租来的,寒暄之后,老人向刘建军提出了一个请求。
他希望刘建军坐上他的车,让司机回去。
出于对客人的礼貌,和对一位年逾古稀老人的尊重,刘建军尽管心里很疑惑,但还是答应了老人的请求,上了他的车。
上车后老人告诉刘建军,他这次来是来谢罪的,他对这个地方有罪。
这是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狼牙山就座落在今天的保定市易县境内。
由于易县在抗战时期是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在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惨烈的战斗。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常常有当年在这里打过仗的日本军人,来这里忏悔谢罪。
但当那位日本老人向刘建军表明自己的身份时,刘建军还是吃了一惊。
他说他就是追杀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个小头目。
这是当年电影再现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壮烈一幕,但刘建军仍无法相信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会是那场惨剧的直接制造者。
按照日本老人的要求,车子直接向狼牙山的方向开去,当车子来到狼牙山脚下的一个拐弯处,老人突然要求停车。
下车后,他面对着狼牙山,笔直笔直地站着,随后用日语大喊了一声,随后笔直地跪下了,趴在地上号啕大哭。
狼牙山距离易县县城36公里,海拔1105米,因山峰挺拔,形势险峻,状似狼牙,故而得名。
八路军五壮士在这里跳崖之后,这里已成为后人瞻仰的一个圣地,每年都有众多敬仰英雄的人来到这里。
中国 历代 战争故事

中国历代战争故事中国历代战争故事中国历代战争故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自古以来,中国众多历代王朝在为了领土扩张、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而进行了战争。
这些战争故事涵盖了不同的时期,涉及到多个王朝和朝代。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中国历代的战争故事。
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争时期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且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学派竞争和国家统一的时期。
七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军事竞争激烈,为了争夺领土,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最著名的战争故事之一是楚国的三大战役,分别是楚国和齐国的淮阴之战、楚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楚国和秦国的巨鹿之战。
楚国先后在这三场战斗中获胜,但最终被秦国所灭,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战争时期。
这个时期是由三个国家(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政治争斗和战争所定义的。
三国时期的战争故事非常多,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赤壁之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208年,是刘备与孙权成功合作,联合击败了曹操的一支大军。
通过火攻等策略,他们成功地摧毁了曹操的水上战船,成为中国历史上战争策略的经典之一。
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时期(公元1271年至1368年)。
元朝时期经历了多次外族侵略和内部斗争。
元朝的建立与战争故事密不可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朝的第二代皇帝忽必烈率领的对南宋王朝的南征战争。
这场战争从1276年持续到1279年,元朝最终攻占了南宋的首都临安,并结束了南宋王朝的统治,统一了中国。
以上只是中国历代战争故事中的几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其他战争,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
这些战争故事代表着中国人民勇敢和坚韧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军事格局。
通过了解这些战争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借刀杀人的故事

借刀杀人的故事借刀杀人的故事(一):借刀杀人的故事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
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
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
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
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
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
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
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
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
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
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
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
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借刀杀人的故事(二):借刀杀人的故事36计第3计借刀杀人的由来借刀杀人,比喻自己并不出面,二十利用他人去害人。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但是作为一个计名,借刀杀人的故事出自明代戏剧《三祝记》。
借刀杀人的故事说的是宋仁宗年间,想过吕夷简、谏议夏竦、御史韩渎等人结党营私,把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视为生死仇敌,密谋将他除掉。
韩渎说,要杀范仲淹并不难,只是恐怕朝廷的大臣们不服。
夏竦向相国吕夷简献计说:“下官已经仔细谋划出了一个计谋。
眼下赵元昊谋反,势头极其猖獗,朝廷正要选派将领,兴师出征。
关于战争的人物故事

关于战争的人物故事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关于战争的人物故事。
关于战争的人物故事1:山海关大战这一站中来讲述一下清军入关的山海关之战。
明末,吴三桂所率明军联合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此战,清朝正式进入中原,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明朝末年,明军、清军以及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队三方势力激烈角逐。
明朝统治者一方面要应付盘踞东北的满洲铁骑,一面还要在中原与农民起义军苦战。
1644年三月,明崇祯帝朱由检调在山海关外抵御清军的吴三桂率部队入京,清军趁此机会占领了明在关外的全部土地。
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起义军攻陷明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战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明、清、大顺的三方角逐变成了清、大顺两方面的直接战争。
四月初九日,清廷摄政王多尔衮率领10万大军挥师南下攻明。
十一日,清军抵达辽河得知大顺农民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北京。
多尔衮召集众将商议,明降将洪承畴认为应该出其不意接近北京的蓟州、密云,急行赶往北京,在大顺尚未站稳脚跟前攻其不备,夺得天下。
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仍把战略的重点放在了与明的战争上,而对清军没有足够的重视。
此时,山海关作为割断清、顺两方的屏障,显得尤为重要。
山海关作为明长城东段的重要关口,是连接冀、辽的咽喉之地。
关城背靠燕山山脉,南至渤海之滨,城墙高峻,属于易守难攻的要塞。
为了争夺山海关,清军曾经与明军作战十多年,始终没能攻破。
从关外赶回保卫京师的宁远总兵吴三桂于三月下旬抵达玉田时,得到北京已被大顺军攻陷的消息,遂撤兵屯居山海关。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派居庸降将唐通率部前往招降吴三桂以及山海关总兵高第。
吴三桂准备投奔大顺。
四月初,吴三桂得知大顺军在北京逮捕拷问其父亲吴襄并拘留家眷的消息后,便赶走唐通,部署防御工事,并致书清军请求和兵攻打大顺。
袁崇焕与宁远城之战

袁崇焕与宁远城之战在历史上,袁崇焕争议巨⼤,主要是因为他擅⾃杀掉了⽑⽂龙,以及他是否和后⾦,也即是清朝的前⾝密谋谈判叛国。
这两点到现在都有争议,所以对于袁崇焕是忠还是奸我们暂且不论,今天要说的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宁远城之战。
⼀、我是进⼠,我是超级军事迷。
袁崇焕是⼴东东莞⼈,明朝万历年间的进⼠,他出⽣于公元1584年,到了公元1619年考上进⼠的时候都已经30多岁了。
⽽在宁远之战的时候,他已经年过40。
所以,他的⼤好青春年华应该都耗在了考试上了。
袁崇焕袁崇焕考上进⼠之后,最初在福建的邵武担任知县,他虽然是⽂官但是对研究军事⾮常有兴趣。
在明朝重⽂轻武的风⽓下明朝的皇帝能捡到袁崇焕这样会打仗的⽂官也真的是他们的运⽓。
当然袁崇焕的兴趣也反映在他的个性上。
资料上说,这个⼈有胆有谋,喜欢找⼀些退伍军⼈聊天,个性⽕爆,说⾛就⾛,绝不回头。
很快就有⼈发现了他的才华,把袁崇焕提拔到了中央的兵部任职。
当时明朝军队在⼴宁吃了⼀场⼤败仗,防线退缩到了⼭海关,京城之内⼈⼼惶惶。
在这个⾮常紧张的时刻,有⼀天兵部的长官突然发现袁崇焕没有来上班。
问他的家⼈和同事都不知道他的去向。
后来才知道袁崇焕竟然单枪匹马跑出⼭海关考察。
回到兵部之后就向他的上级主管做了⼀份简报,简报⾮常的狂,⽤两句话来形容就是只要给我兵马粮⾷,我⼀个⼈就能守住⼭海关!⼆、辽西⾛廊,我的底盘我做主只要你全⼼全意相信⼀件事情,满朝的⽂武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天启皇帝决定采纳了袁崇焕的建议,派他前往⼭海关⽀援当时的辽东指挥官王在晋。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海关外有⼀条狭长的平原地带,东临燕⼭西临渤海,这就是著名的辽西⾛廊。
辽西⾛廊地形图这条⾛廊就是明朝对抗外患的必争之地。
然⽽袁崇焕到⼭海关报到之后,你要去的⾛廊已经由蒙古部落哈剌慎占据。
但是袁崇焕根本就不怕,他带领部下慢慢地从⼭海关往前收复战线,另⼀边也收容因战争⽽逃亡的难民。
在那个随时可能被敌军发现的战场上,袁崇焕跟⽼天爷抢时间,甚⾄半夜急⾏军最后总算把防线推到了前屯卫这个据点。
兴城让人扼腕的断臂之痛

兴城让人扼腕的断臂之痛今天的兴城,是一座并不起眼的海滨小城,但是在很多喜欢历史的人眼中,在兴城小小的四方街上,蕴涵着一段波涛汹涌的大历史。
这段历史早已经被尘封在了岁月的记忆中,但是只要来到了兴城,你就会发现,它在这座城市里,如今依旧是鲜活的。
在中国现今保存比较好的几座古城中,丽江古城以它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来自各方的游客:凤凰古城则因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意境而引人遐想;西安古城则因为它丰富的历史底蕴闻名于世,唯有宁远古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兴城,是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被历史所牢记,这个人,就是明朝的著名军事家袁崇焕。
今天的辽宁兴城,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去旅游,这些来到兴城的人,大都是冲着它的另一个名字――宁远古城来的。
仅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这座古城没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景致,它不过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占地面积很小,城墙高八米,宽六米,周长三千多米。
城墙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并建有箭楼,城墙四角高筑炮台。
城中央有钟鼓楼,东西南北贯穿四条大街,是一座典型的防卫性古城。
虽经岁月的考验但是城楼和城墙保留得比较完好。
在古城的中央鼓楼,如今是一座蜡像馆,里面塑造的人物都和袁崇焕有关。
如果这座古城里缺少了袁崇焕,兴城也不过是一座平凡的海滨小城。
宁远古城中所有有价值的历史遗迹都和袁崇焕有关。
在古城的城楼上,四角都有袁崇焕所架设的红夷大炮,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大军,就在红夷大炮的攻击下吃尽了苦头。
古城中还有罕见的巨型牛皮战鼓,城中也耸立着袁崇焕的雕像。
说起这座古城和袁崇焕的关系,还得从五百多年前说起。
兴城古称宁远,它始建于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
隆庆二年(1568年),这座小城曾经在自然灾害中损毁,天启三年(1623年)修复重建,当时主持修复、重建宁远城的便是时任明朝兵部主事的袁崇焕。
此时,曾经无比强大的明王朝已经像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朱元璋亲手缔造的王朝已经腐朽不堪了,而在明朝的东北方,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却日渐强大,后金军队开始对明朝的土地虎视眈眈,屡屡进犯明朝边境成了经常发生的事情。
一位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作文的结尾

一位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作文的结尾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刘胡兰同志的英雄事迹让我深有感触。
她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黑夜,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勇气。
刘胡兰同志从小就很爱学习,长大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那时的旧社会,女孩子上学很不容易,有很多人认为女孩只要会做家务就行了。
但是刘胡兰同志坚持读书,她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抗日战争开始后,刘胡兰同志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加入了革命队伍。
她白天在学校教书育人,晚上就去秘密地点学习革命理论。
有一次,她被日本鬼子抓住,受尽了折磨,但她从没透露过一点革命机密。
刘胡兰同志就是这样,宁死不屈!1944年,刘胡兰同志奉命率领一支游击队伍,打击日本侵略者。
可是敌人的兵力太强大了,刘胡兰同志和战士们被包围了。
她命令战士们突围,自己却掩护他们撤退。
最后刘胡兰同志孤身一人,和敌人英勇顽抗。
刘胡兰同志用手枪射击敌人,直到子弹打光。
敌人举起白旗,骗她投降,她才发现自己中弹受伤了。
可是她仍然不屈不挠,最后含恨牺牲了。
敌人把刘胡兰同志的尸体吊在树上示众,可是刘胡兰同志的英雄事迹却永远被人们铭记。
刘胡兰同志是我们伟大的革命英雄,她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虽然她年纪不大,但她拥有巍巍不惧的革命气概。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发扬刘胡兰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篇2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她的故事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1927年,刘胡兰才14岁,就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成为一名英勇的小战士。
那年冬天,敌人的军队包围了南岗村,刘胡兰奉命当起了向导。
她带领大家翻山越岭,一路走一路打游击战。
可是敌人的军队太多太厉害了,革命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刘胡兰毫不犹豫地牺牲了自己,为大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转移阵地。
刘胡兰临终前对战友们说:"我这次去了,你们要紧紧地跟着党走,千万不要放弃革命事业啊!"说完,她就壮烈牺牲了。
虽然刘胡兰小小年纪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她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屈不挠、勇敢战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远之战:一个人的战争摄影、撰文/立山北京南城广渠门内,一方小小的墓园隐身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显得冷清而又怪异。
这里埋葬的是一个名叫袁崇焕的人,他出生于1584年,死于1630年。
袁崇焕短暂一生所贯穿的四十七个年头,正值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末季。
那是一个大厦将倾、呼唤英雄的时代,他从遥远的福建来到帝国的首都,登上了一生事业的巅峰。
但这个时代送给他的不仅有权势、荣誉和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还有不可预测的种种危险。
最后,他死在了这里。
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如此描述袁崇焕之死:“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
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
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袁崇焕死于“磔”刑,一种将肢体分裂的残酷刑罚。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之所以对袁崇焕施以如此酷刑,理由列了一大堆,但核心罪名只有一个:通敌。
敌即后金,明帝国晚期最危险的敌人。
在朱由检看来,正是袁崇焕的阴谋,导致后金军队长驱直入,直抵北京城下,差点把自己提前变成亡国之君。
袁崇焕果真通敌卖国么?几百年来,此一问题争议不断,围绕着对袁崇焕的评价,形成截然相反的两个集团。
一方认为他死得冤枉,另一方则说其万死不赦。
直至今日,各色人等依然为此争吵不已,甚至不惜大骂出口。
纷纷扰攘之下,要想解开其中疑惑,须从山海关外的一座小城宁远说起。
(宁远之晨)进京与出关袁崇焕能和宁远联系在一起,多少要拜莫测命运的安排。
因为他原本在福建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任知县,芝麻大的官,而且离京师万里之遥,似乎根本没有机会和辽东抗后金前线的宁远发生关系。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622年,即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登基的第二年,袁崇焕到北京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
他的成绩不错,而且大概还对当时紧张万分的辽东战局提出了不少建议,因此受到御史侯恂的青睐,遂奏请皇帝破格擢升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
侯恂即明代著名才子侯方域之父,东林党人。
1622年前后,明朝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件事:宦官魏忠贤得势。
1620年10月底,朱由校即位仅仅一个月,就把魏忠贤从一个无足轻重的职位提拔至司礼监秉笔太监。
司礼监系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其职权原本不过是掌管宫廷礼仪,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至17世纪初,它的权力已经得到巨大提升,堪比宰相。
魏忠贤这一番凌空跳跃,使他在此后近八年的岁月中权势熏天,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形势。
袁崇焕当然也无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影响的冲击。
第二件事:明朝军队在辽东遭遇到了后金军队的第三次重创。
第一次重创是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以少胜多,斩杀明军将卒四万多人,并攻陷了开原和铁岭,明朝举国震惊;第二次是在1621年,后金军队在是年5月先后攻陷了明朝的战略城市沈阳和辽阳,将辽河以东的土地从明军手中尽数夺走;第三次则是在1622年春天,辽东巡抚王化贞不顾辽东经略熊廷弼的竭力劝阻,贸然出击迎战后金,结果惨败于广宁(今辽宁北镇)。
广宁失陷,王化贞仓惶南奔,熊廷弼手无兵权,只好以剩下的军队护送关外难民撤入山海关。
作为天启朝(1621~1627年)最优秀的军事统帅,熊廷弼早在1619年就被任命为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辽东经略。
他是在“萨尔浒之战”后临危受命的,上任之后,他立即整顿军纪、修城筑堡、安定民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熊廷弼采取的基本战略方针是以守为主,绝不轻易出兵,避免与擅长野战的后金军队发生大规模战斗。
应该说,在明军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最明智的策略,所以将近一年时间,后金军队都不敢轻易进犯。
(祖氏牌坊)但是一向直率的熊廷弼也因为这一战略方针遭到朝中反对者的诋毁,他们向皇帝进言,说熊廷弼胆小怯懦,不敢进兵。
熊廷弼无奈,只好自动请辞,取代他的是一个名叫袁应泰的文官。
袁应泰是个不错的官员,但在军事经验上却严重缺乏,这导致他在1621年的5月接连丢掉了沈阳和辽阳,最后自缢身亡。
沈阳和辽阳的沦陷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事件,北京宣布戒严,朝廷几乎陷入崩溃的状态。
7月,熊廷弼在呼唤和反对的激烈声浪中再次被任命为辽东经略,赶赴山海关上任。
这一次,他打算继续执行自己以守为主的战略方针,但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身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手中却只有区区数千兵力,而辽东巡抚王化贞却手握重兵六万,跃跃欲试,扬言主动出击,一举荡平后金。
熊廷弼坚决反对王化贞的策略,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朝廷被失败的耻辱淹没已久,他们迫切想要得到前方胜利的消息。
结果却正如前面所说,王化贞的六万大军在1622年的春天被后金一击而溃,明朝的防线再次向南退缩。
熊廷弼成为第三次溃败的牺牲品,他被捕入狱,并在三年后的1625年被杀,“传首九边”。
而王化贞虽然也被关进了监狱,却神奇地一直活到了1632年,原因是许多高官接受了他的贿赂,纷纷为他说话,其中应该有魏忠贤。
熊廷弼和魏忠贤,作为天启朝两股势力的代表,将在此后的岁月中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袁崇焕的命运。
但在1622年之初,袁崇焕无从预料这一切。
那时,他三十八岁,正值人生壮年,恰巧又被破格提升,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满怀着对皇帝的感恩之情,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献出生命。
就在广宁失陷的消息传来不久,袁崇焕忽然神秘地消失了,这让他的同事和家人惊讶不已。
数日之后,当他风尘仆仆回到京城,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单人匹马赶赴山海关,去察看关内外形势去了。
这次单独行动,遭到袁崇焕日后的同僚王在晋的奚落:“其去不奉旨,不辞朝,鲁莽如此,可用当关否?”王在晋之所以如此批评袁崇焕,不仅因为袁崇焕的行为不合体统,更因为他一还朝就口出狂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这一句话,将袁崇焕性格中张扬和自负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必须承认,一个刚从偏僻外省调来的位卑言轻的小官,要想在公卿满街走的京师受到关注,张扬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他随即再获提拔,被擢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从此以后,袁崇焕的命运开始与抗击后金的战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出发前往山海关之前,袁崇焕曾经拜谒过熊廷弼,那时熊廷弼尚未入狱,处于罢职听勘的状态。
熊廷弼问袁崇焕:“操何策以往?”袁崇焕答曰:“主守而后战。
”熊廷弼感到十分欣慰。
这次会面,二人相谈甚欢,袁崇焕倍感鼓舞,在一首题为《边中送别》的诗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满腔豪情: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如果他能穿越时空,看到三年后熊廷弼的凄惨下场,以及自己八年后几乎完全相同的结局,是否还会留下“何用安危问去留”的豪言?1622年的春天,山海关外,袁崇焕的脚步逐渐接近了一片蛮荒的宁远。
(晨光里遛狗的老人)宁远何以必守?熊廷弼被革职以后,辽东经略换成了王在晋。
尽管很多年以后,王在晋在自己所写的《三朝辽事实录》中对袁崇焕多有恶评,但在1622年,他却对这个雄心勃勃的下属十分看重,不久就提请擢升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出乎王在晋意料的是,袁崇焕似乎并不买他的帐,在一些问题上常常与自己作对。
其中双方矛盾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主守何处。
王在晋认为明军在关外已不能有所作为,因此力主据守山海关。
而且为了增加山海关的可靠性,他又奏请在关外八里之处加筑一座重城。
按照王在晋的计划,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费白银一百万两。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整个天启朝的大多时候,明帝国的经济状况都不如人意。
从外部环境来说,美洲大陆白银出口急速下降,已经严重阻滞了明朝的经济发展;而国内更是一团糟,各地频发的战乱以及官僚机构日益严重的腐败,早已把经济和社会拖入了混乱的泥沼。
在这种情况下,王在晋的筑城计划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广泛质疑。
但袁崇焕之所以反对这个计划,另有其他考虑。
当时,宁远之北有十三山(今辽宁锦县东)难民约十余万被后金围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袁崇焕认为,“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
宁远去山(即山海关)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在袁崇焕看来,驻守宁远,至少有三个好处:救援十三山难民,伺机进占锦州,当然最重要的是避免山海关直接面对后金的冲击。
宁远,即今辽宁省兴城市,辽宁南部一个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
兴城依山傍海,是连接东北与华北地区的交通要塞。
后金大军要想从沈阳直扑北京,兴城乃必经之途。
当然,他们也可以绕道西行,横穿辽宁西北,进入内蒙境内,再从内蒙折向西南,进逼北京,只不过这是一条过于遥远而曲折的道路。
因此,袁崇焕力主守宁远,可谓颇具战略眼光。
但眼光归眼光,在处事的方法上,袁崇焕并非没有问题。
他见自己反对无效,遂直接将意见报告给了当朝首辅叶向高。
此事一经传出,袁崇焕与王在晋的矛盾遂致不可收拾。
此后,大学士孙承宗自请出边考察,否决了王在晋的计划,并奏请皇帝,免去王在晋辽东经略的职务。
孙承宗综合各方意见,加之亲历考察,决定采纳袁崇焕等人的建议,力守宁远。
(兴城中心的鼓楼)今日到兴城旅行的人,一定会登上宁远古城,俯瞰城中风景。
从规模而言,这座城并不大,即便绕城一周,需时也不过四五十分钟,但它却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几座古城之一,四面城墙、瓮城以及城中心的鼓楼都基本完好;城墙上,经年风雨侵蚀后留下的痕迹和偶尔随风摇摆的荒草提示游人,在茫茫渤海之滨,古城已经度过久远的岁月。
但袁崇焕初抵此地,所见到的宁远却是一番凄凉景象。
据兴城县志记载,“兴城”之名虽然早在辽代就已出现,但“宁远”的命名却已迟至1428年(明宣德三年),当时总兵巫凯和都御史包怀德上书请求在此地设“卫”,皇帝赐名曰“宁远”。
这个宁远卫城呈正方形,有四门,周长七里八步,不过一个方寸之地。
17世纪20年代初,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后金军队的不断南侵,宁远卫城坍塌荒败,实际上已徒有虚名。
1623年秋天,当孙承宗获得皇帝的赞许,以辽东经略的身份开始积极经营宁远防线时,袁崇焕随即得到了重用。
孙承宗很喜欢袁崇焕,一则是袁崇焕在安抚军民、整饬边备方面功绩显著,再则是袁崇焕表现出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当时大多数朝廷官员都视关外为死地,费尽心机逃避出关,袁崇焕却抱着必死之心,强烈要求到宁远服役。
修筑宁远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起初,孙承宗将筑城的任务交给了祖大寿。
祖大寿是宁远本地人,系明晚期一员名将。
但他不相信朝廷真的会坚守宁远,所以执行不力,不过对付而已。
及至袁崇焕抵宁远,宁远才仅仅修筑了不到十分之一,而且疏薄不合规范。
袁崇焕立即制定了新的筑城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
”在袁崇焕严格的要求和监督之下,越明年,宁远筑成,遂成关外重镇。
应该说,无论孙承宗还是袁崇焕,在此时都算是幸运的,因为后金在击破王化贞之后,将近四年的时光,一直没有大规模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