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篇一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最近读了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这感觉就像是独自走进了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迷茫、困惑,又带着点好奇和期待。
书里的女主角多米,她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却又让人捉摸不透。
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战争吧,和自己内心的欲望、恐惧、迷茫作战。
我觉得多米就像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影子,她那种渴望被爱、被关注,却又总是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的状态,真的太真实了。
有时候我都在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可能每个人都有吧,谁没有在内心深处和自己较过劲呢?书中多米的那些经历,夸张点说,就像是一场场疯狂的冒险。
她在爱情里的那种执着和盲目,让我忍不住想问:“这样真的值得吗?” 但反过来又一想,爱情这东西,哪有什么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林白的文字,细腻得让人惊叹。
她把多米的每一个心思,每一个小动作都描写得那么生动,仿佛多米就站在我面前。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多米的世界,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
这书读完,我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觉得多米的生活太不容易了,另一方面又佩服她的勇气,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战斗。
我在想,如果是我,能像她那样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总之,《一个人的战争》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挣扎和希望的内心世界。
篇二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这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啊!一开始,我被书名吸引,心想:“一个人的战争,这得多孤独、多激烈啊!”果不其然,书中的多米就像是在独自冲锋陷阵的战士。
多米这个人物,怎么说呢?她有时候坚强得让我佩服,有时候又脆弱得让我心疼。
她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时,那股子劲儿,就像是打了鸡血,谁也拦不住。
可当她面对挫折和伤害时,又哭得稀里哗啦,让我忍不住想说:“姑娘,振作点啊!”不过仔细想想,这才是真实的人啊!谁能一直坚强,没有脆弱的时候呢?也许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场属于自己的战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读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心情集聚成块垒,世间所有的温情和依靠都轰然倒塌,什么情了爱了都是生命的劫难,而这一切的劫难的发源地就是自己。
一个人一生其实都是在和自己较量,起争端,言和,再起争端,再言和,如此无数次的纠结纠葛,最终将生命耗尽。
有人在生命的沿途醒悟了,有人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没有意识到没有明白过来。
生命中有了太多的唏嘘与叹息,都源自于自身的战争,既然是战争,结果都是两败俱伤,没有任何第二种结果,即使一方大获全胜,也是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所以依然是受伤者,这伤像深埋在人体中不好的病源,只要有导火索,便会引爆。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孤独的,之所以和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只不过是自找的枷锁,套着难受,卸下一样难受。
这些是命运和别人强加的,可以看作是宿命。
但是在这宿命的悲剧中,自己似乎甘心做着主角。
其实宿命也是可以去改观的,还原罪以广博以及阳光普照——如果够勇敢大气够智慧。
而一个人往往就会在安于命运的小我中浮浮沉沉颠簸一生。
一个人在战争在抵触在逃避在纠结中了却短短的一生。
读《一个人的战争》,读的是人心百态,读的是人性。
阅读书籍阅读人生阅读自己。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读后感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读后感战争一个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早上起来,我忽然很想要看一会儿书,因而,意林里面一篇文章《一个人的战争》吸引了我的留意力,看完那篇文章以后,我那是深有感慨啊!我在心里面暗暗为迈克尔科布暗暗喝彩,现在,就让我来讲一讲吧!战争,是一群人的事情,但是,一个更多相干范文>>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早上起来,我忽然很想要看一会儿书,因而,意林里面一篇文章《一个人的战争》吸引了我的留意力,看完那篇文章以后,我那是深有感慨啊!我在心里面暗暗为迈克尔科布暗暗喝彩,现在,就让我来讲一讲吧!战争,是一群人的事情,但是,一个人的战争是怎样打赢的呢?迈克尔科布从小立志把整个英国的最具体的铁路图画出来。
固然后面家境清贫,但是父亲还是把他送到了学校去学习,很快,他以优良的成绩被保送到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机械化专业学习,并顺利毕业。
正当他雄心勃勃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二战爆发了。
他靠自己的专业让部队屡次化险为夷,并且荣立三次一等功。
成了上校军官。
战争结束以后,他就利用生意淡季,徒步走完了五百多千米的铁线路,绘制出德文郡的全部铁线路,而且不顾妻子的劝阻,天天奔走于图书馆和铁线路上,他说这是他一个人的战争,十分艰巨,十分孤独,但一定要打赢这场战争,终究,他绘制出了所有的铁线路,被剑桥大学授与地理博士学位,英国的《逐日电讯》是这么评价他的:迈克尔科布以他九十一岁的高龄和矢志不渝的求知精神,完全打胜了英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人的战争。
他是学到老,活到?{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ht tp:.fWji 欢迎您访问范--文.之.家} ?rdq uo;的真正典范。
看完以后,我觉得逆境经常是通过成功的重要道路这句话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面,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时期,他就一个人呆在家里面,不顾外面的***,开始研究哥德***的料想,关是草稿纸就用了几***袋,固然说终究没有研究出来哥德***的料想,但是,他也证明了一加二,在***时期,那个时候察的是多么的严格,可是陈景润还是几年如一日的在为自己所爱的数学努力,那种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我不由在脑海里面感叹道。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但他却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毅力走出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他在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面对困境时是否也能像主人公一样坚强和勇敢。
另外,小说中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人际关系等。
主人公在小说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些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原因,有些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复杂。
这让人不禁思考,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通过阅读《一个人的战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不易和困难,也明白了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去适应和改变这个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都会像主人公一样坚韧和勇敢地面对,相信自己,坚持走下去。
这就是我从《一个人的战争》中所得到的启示,也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愿我们都能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坚持走下去。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90年代女性文学典范,林白女士的《一个人的战争》当有一席之地。
此书在那个年代大胆地深层次地触及了女性复杂的心灵世界,走进了一个女人的世界,观她所观,思她所思,感她所感。
《一个人的战争》被称为一曲青春之歌,但这曲青春之歌并不是很美好,主角成长道路上的斗争更多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是长期缺爱而引发的心理不健康。
缺爱的童年使人变得坚强且冷漠。
书中主角林多米是一个外人看来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是却无人可知她内心的恐惧与特孤单,早逝的父亲,忙碌的母亲,温馨美满家庭生活的确实使得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独自面对漫长的黑夜,无聊的生活,面对那些恐惧,她不哭不闹,因为并没有人会哄她,只是一个人面对。
因为没有被爱,所以不懂怎么去爱,也觉得没必要去爱别人。
在缺爱环境下长大的女孩,不会撒娇,不会叫苦,她们懂事且冷漠,她们总会一个人包揽一切,因为她们潜意识认为,没有人会帮助她们。
缺爱的女孩,活的很独立,也活的很累,但从来不会说出来。
《一个人的战争》中,林多米是不快乐的,作者对多米的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进入了一个缺爱少女的内心世界,感受多米的思维方式,使读者体会缺爱对人的影响。
缺爱的人生导致人不能很好理解人什么是爱。
什么是爱呢?主角多米一生中只有一场恋爱,是在做编辑时与导演N的一段地下恋情。
在这段恋情中多米陷入了自我感动的陷阱,她盼望着N会娶她,她为N而处处迁就,担惊受怕,意外怀孕后,N强迫她打胎,多米担心被抛弃就妥协,之后N仍让多米为他写片子歌词,署名却不想写多米名字,多米也妥协了,以后才发现,在多米打胎的时候,N就已经勾搭上了其他女人并且要结婚。
其实在这段恋情中,多米不知道N并不爱她么?她是知道的,她是聪明的,她从小成绩就名列前茅,创作水平也曾被领导高度赞扬。
但她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不是因为她有多爱N,而是因为她爱的是她自己在这段感情的中的付出,她爱的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而男主角是谁,其实不是很重要。
《一个人的战争》的感悟和体会作文

《一个人的战争》的感悟和体会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一个人的战争》。
这本书让我有了好多好多的想法。
书里的主人公一个人面对了好多困难和挑战,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那些难题一样。
比如说,有一次我参加跑步比赛,周围没有小伙伴给我加油,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人的战场上,心里特别紧张。
但是我想到了书里的主人公,她那么勇敢,我也不能害怕。
于是我咬咬牙,使劲跑,居然跑了个不错的成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就算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要勇敢,不能轻易放弃。
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小英雄!
作文二
小朋友们,我要跟你们说一说《一个人的战争》这本书。
这本书呀,讲了好多让人感动的事儿。
主人公一个人面对好多麻烦,可她一直都不认输。
这让我想起我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老是摔倒,疼得我都想哭了。
但是我想到书里的主人公那么坚强,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
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不管遇到啥困难,我们都得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去面对,不能害怕,这样才能成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杂感

这两天,在改完了一篇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后,因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关系,匆匆忙忙地把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读了一遍。
之前就曾听说,这是中国女性主义小说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就因为这个特定的词,情绪上颇有些抵触。
等到读了进去,一开始也确实感觉这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叙事很女性化,很自我,一味沉浸在自我内心的感受和挣扎中,有点婆婆妈妈,有点颠三倒四,还有点神经兮兮,不知道为什么,那种感受总会让我联想到另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笔下那湿漉漉的弄堂和小屋……其实,小说中那种女性的自我感觉还是很独特很有起伏变化的,外在的背景,比如上山下乡,比如上大学,比如电影的梦想,比如对于同性的痴迷,比如四处的漫游,比如……都显得淡淡的,模糊而且不确定,只有那个在夜晚才变得神采奕奕的女性——多米,用自我倾诉的方式,用自言自语的方式,用缠来绕去的方式,“真切”地流淌出所谓女性成长的经历和心绪。
我看的本子是学生自己打印的,共60余页,前20页看得很慢,用了近一个上午的时间,这包括着中间的不耐烦,和偶尔上网溜达溜达,和偶尔到阳台上抽根烟……再往后就变得迅速起来,1个多小时之后,我开始陷入另一种颇有抵触性的沉思状态,对于这样一部充满了女人感性的作品,在我的感觉里是不应该运用理性的理论的方式来分析的,因为这样一来,那些在天上在一个特定空间里飘来飘去的奇异感觉就要遭殃了,这部作品可以冠以“女性主义”之名吗?似乎可以,又似乎不那么确切。
这种感觉,在我走上阳台,沉浸于被作品勾起的胡思乱想中变得越发强烈,这些胡思乱想来自很久以前,仿佛是被作品中那个相信魔法的多米给施了法,我开始想起很多以前的所谓辉煌的往事,曾经的学生时代,曾经的天高地阔,曾经的一切皆有可能,曾经的情绪激昂目光远大……可是,我现在只能用叙事学的方式来把这部作品加以分析。
我开始反思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前后的转折何尝不是生活状态的某种折射呢?或许,自己现在的阅读喜好已经无意之间被影视给简单化了,已经缺少那些沉浸的、自我的、想象的、不着边际的……的体验了;或许,这只是一个所谓文学制造的幻影罢了,那个多米,或者是林白,所讲的那些没头没脑的话,其实只是为了制造某个“真实”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越真实,也便越具有修辞性的效果,假如不是那几段大胆的然而隐晦的性描写,或者还缺乏贴上某某主义标签的力量。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艰辛和挣扎。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人无私奉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本书描绘了主人公在战争中的孤独和困境。
他被迫离开家人和朋友,独自面对危险和死亡。
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他必须学会独立生存和保护自己。
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困难和挫折,但从未放弃希望和梦想。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战胜了困境,最终找到了希望的彼岸。
这本书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不仅仅是武器和战士之间的对抗,还演绎着无数个家庭的悲剧和破碎。
在战争的阴影下,人们失去了生命、亲人和幸福。
这本书通过一个人的经历,告诉了我战争的无情和荒谬。
这本书带给我很深的思考。
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平凡的生活中,一个人都需要勇气和坚持。
我们都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一个人的战争》告诉了我,只要有梦想和目标,我们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我们可以像主人公一样,独自面对一切挑战,找到希望的彼岸。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也教会了我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体会到其中的力量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一)初读《一个人的战争》是在朱成碧的QQ空间,我为她另类的创作思路在午夜时分笑出声来。
再读此文,不由心生怜爱。
这是怎样的一种母女之深情?没有一个赞美之词,唯有咬牙切齿的痛恨。
或许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宠爱,在反复读着这样一篇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的散文,我竟然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读文的感受。
对于“母亲”这个词多年来我始终保持沉默。
我是家里的三女,父亲特别宠爱我。
母亲虽然没读过几年书,思想却非常开明。
小时候我长得特别可爱,父亲的朋友虎叔家三个男孩,每天叨叨着让我给他家做女儿或者直接做媳妇,妈妈都笑着征求我的意见。
那时年纪小不懂事不愿意离开家,虎叔很失望。
后来也没能当成他媳妇,到现在虎叔还拿我调侃着。
其实虎叔家的男孩个个帅气,而且家底很厚实,但要想成一家人还是需要缘分的。
《一个人的战争》中的“我”并不是因为母亲要拿她去换儿子而生气,是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而伤了自尊心。
从此埋下了“恨”。
母亲的形象在作者笔下“丑”到无与伦比,倔强的性格随着成长而根深蒂固。
其实,在母亲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宝贝,即使换到了别人家,我相信母亲会多了更多的惦念和牵挂。
我是家里唯一自由恋爱的女孩而且属于早恋,也许是我爱上的男孩特别斯文特别优秀,父母像疼爱我一样疼他,直到我们结了婚生活在一起,依然照顾着我们。
我们一直在母亲身边生活,可以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即使买了房子也没离开父母。
直到我36岁离开家,母亲的惦念更深,到现在还少不了给我们送这送那的。
弟弟心疼母亲,跟我开玩笑说:“姐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每次听到这话,心底总会有不可名状的滋味涌起。
这点恰恰与《一个人的战争》中所描述的截然相反,而我却能感受文中“我”在逆反心理下的叛逆行为。
读着一句句“憎恨”,我的眼角终于滴下了泪水。
我没想过要恨,只是那些世俗的眼光与做法让我浪费了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硬生生让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少女演变成“忧虑”青年。
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挣扎。
因我早恋,生活的不稳定让外界多了许多的谗言,致使我们的恋爱婚姻走了长长的八年时间才有了结果。
青春有多少个八年?也正是外界的压力迫使我产生“逆反”心理,非要证明自己不是生活的弱者,从娇生惯养到自尊自强自食其力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多么的艰难,以至于回首往事依然会泪流满面。
就为了争这一口气,我一意孤行,不顾父母的理解、叹息与安慰,姐姐们的规劝、阻拦,最终让羡慕的眼光围绕着我。
而我失去的永远都不可能再要回来,青春、容颜、无忧无虑……母亲退休后帮我养孩子,我不需要操一份心。
母亲爱干净,会织漂亮的毛衣。
在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连门卫都认识我女儿,一个星期六天没有重复的穿着,让可爱的女儿更加漂亮惹人喜爱。
邻居都说我只生了孩子没养过孩子,这话一点都不假。
在我坐月子的时候,我还放不下没人能接替的生意,坐在床上偷偷干活。
母亲除了叹息也拿我没辙。
我没有为命运而屈服,失去的同时得到了我所想要的一切。
然而,权衡一下得失,又能怎样?只不过争回了一口气而已。
我们最终为这一切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一个人的战争》中无奈下走进了母亲精心设置的婚姻圈套,此“恨”绵绵无绝期,却是母亲对女儿未来的期盼。
女儿的不理解,女儿的报复,母亲眼里的女儿,疼痛的同时她又会如何面对?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我所能理解的母爱就是默默的,不需要只言片语,或许一个言神一句责备一个行为就可以表示出来。
这种痛彻心扉的自责,在女儿憎恨之下,又一次淋漓地表达了出来。
最让我内疚的是,在母亲生病卧床不起时没能照顾过她一天。
当时的工作性质特殊,我只能匆匆忙忙骑车去看望母亲一眼就得走。
都是二姐忙里偷闲照顾着母亲,病人的情绪不稳定,有时候刚好遇上内向的二姐被母亲气得流泪,我都特别的难受。
读着《一个人的战争》中,为母亲的担忧,不由升腾起许多的歉疚。
一场母女的较量最终在一个人的战争中宣告结束,动情之处震撼着我们这些同样做着母亲的儿女们。
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儿女们将会以怎样的目光对待我们给予他们的“爱”。
即将老去的我们,真正领悟到母爱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情感,我们又将如何去面对。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请关爱每一位爱我们以及我们爱着的人吧。
本意只是写点读后感,没想到竟然口罗嗦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只因太多的场景牵起我内心那片不愿意触碰的柔软的情愫。
《一个人的战争》细腻的笔调丰富的情感把女儿对母亲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表露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光辉,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与祝福。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二)这两天,在改完了一篇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后,因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关系,匆匆忙忙地把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读了一遍。
之前就曾听说,这是中国女性主义小说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就因为这个特定的词,情绪上颇有些抵触。
等到读了进去,一开始也确实感觉这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叙事很女性化,很自我,一味沉浸在自我内心的感受和挣扎中,有点婆婆妈妈,有点颠三倒四,还有点神经兮兮,不知道为什么,那种感受总会让我联想到另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笔下那湿漉漉的弄堂和小屋……其实,小说中那种女性的自我感觉还是很独特很有起伏变化的,外在的背景,比如上山下乡,比如上大学,比如电影的梦想,比如对于同性的痴迷,比如四处的漫游,比如……都显得淡淡的,模糊而且不确定,只有那个在夜晚才变得神采奕奕的女性;;多米,用自我倾诉的方式,用自言自语的方式,用缠来绕去的方式,“真切”地流淌出所谓女性成长的经历和心绪。
我看的本子是学生自己打印的,共60余页,前20页看得很慢,用了近一个上午的时间,这包括着中间的不耐烦,和偶尔上网溜达溜达,和偶尔到阳台上抽根烟……再往后就变得迅速起来,1个多小时之后,我开始陷入另一种颇有抵触性的沉思状态,对于这样一部充满了女人感性的作品,在我的感觉里是不应该运用理性的理论的方式来分析的,因为这样一来,那些在天上在一个特定空间里飘来飘去的奇异感觉就要遭殃了,这部作品可以冠以“女性主义”之名吗?似乎可以,又似乎不那么确切。
这种感觉,在我走上阳台,沉浸于被作品勾起的胡思乱想中变得越发强烈,这些胡思乱想来自很久以前,仿佛是被作品中那个相信魔法的多米给施了法,我开始想起很多以前的所谓辉煌的往事,曾经的学生时代,曾经的天高地阔,曾经的一切皆有可能,曾经的情绪激昂目光远大……可是,我现在只能用叙事学的方式来把这部作品加以分析。
我开始反思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前后的转折何尝不是生活状态的某种折射呢?或许,自己现在的阅读喜好已经无意之间被影视给简单化了,已经缺少那些沉浸的、自我的、想象的、不着边际的……的体验了;或许,这只是一个所谓文学制造的幻影罢了,那个多米,或者是林白,所讲的那些没头没脑的话,其实只是为了制造某个“真实”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越真实,也便越具有修辞性的效果,假如不是那几段大胆的然而隐晦的性描写,或者还缺乏贴上某某主义标签的力量。
理论是抽象的,可是生活异常纯粹,纯粹到让人迷惑的程度,那个多米,或者是林白,小心翼翼地避免着各种敏感词汇的陷阱,结果还是一不小心便让理论家们给陷进去了,于是,颠来倒去的生活,颠来倒去的感受只剩下一个明确激昂然而空洞虚无的字眼。
文学诉诸于内在的感觉,敏锐纤柔,甚至隔离尘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很不后现代的,当我在某个采访记录中看到林白的照片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当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位师妹的博文时,又开始深深地为这种感觉的迟钝而一声叹息:出站前夕,曾幻想出站后要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教几节课,随情适性写几篇散淡的文章,做个普通的大学老师。
引壶觞以对酌,眄庭柯以怡颜。
不承想,日子更加忙碌琐碎,于学问更见荒疏。
一个天性追求自由和浪漫的人要循规蹈矩、要谨慎忍让、要利他无私、要事无巨细。
它几乎格式化了我的生存样态。
老板与张总的会谈,千呼万唤,左右逢源,观色察颜,惴惴不安。
深深领教了做个中间人有多么艰难。
况且,我的自我中心和强势霸道很容易让第三方觉得受到鄙视和薄待。
我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
师妹在党报工作,因为口无遮拦,睚眦必报,老板告诫她:设若你手中有十块石头,不要都扔出去,要捏几块在手里,或许更有威慑力。
这对我同样是启示和忠告。
师兄稳重深沉,内敛博学,对我的性情颇为了解,我跟他诉说我的苦恼,说要自缚,要革面,师兄说,我还是喜欢天真坦率的你。
我何尝不愿如此,可是角色不容人啊。
师兄一声叹息。
我素所尊敬的一位教授,谆谆地告诫我:随变所适,不荷其累,外合而内不訾……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三)《一个人的战争》是我读过的林白的第一部作品。
虽然只读过她这一部作品,但仍能感觉到她作品中的独特气息,以及一些很激进的思想,这可能与她出生成长的地方有关,她生在广西的广西的一个小县城里,远离了中国中心地带的正统文学,使她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南国风情。
小说的第一感觉是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很强,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得到体现,在小说里面自始自终都是女主人公“一个人”在战斗着。
《一个人的战争》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多米的成长的历程。
她自小由母亲抚养长大,而母亲再用心,也难免不让幼小的多米觉得孤独,甚至可以说是孤僻。
但也让她学会了独立,当别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一个人舔舐伤口,当别的孩子还在因为疼痛而哭哭啼啼的时候,多米早就流干了眼泪。
所以从小到大都很独立,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没有别人,甚至连母亲都没有。
除开几个有些关心她的人外,她没有长辈的引导,她的路都是自己走的的,()也正因此她做过很多在我们看来十分荒唐的事。
不过换做我们,如果没有父母、老师的引导我们说不定会做得比她还傻。
在无亲无故无友的状态下,她就这样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磕磕碰碰的前行,摔倒了爬起,摔倒了再爬起。
第二个比较让人感兴趣的是它的贞洁观。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在我看来是十分有趣的,这部小说应该算是悲剧吧,因为多米经历的事情真的没有几件算的上是好事,然而多米对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总是后知后觉,总是靠感觉行事,比如她因为很可笑的船上的骗局而失贞的事情。
她的朋友还有老师都紧张得不得了,而当她知道真相后反而很镇静,像个没事人一样,她把她当做了一种人生体验,甚至是旅途上的一段小插曲一段颇为艳丽的风景。
我最开始是感到奇怪的,因为这太不符合一般常理了,哪一个失贞的女人会是这般镇定的,哪一个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
后来想想这或许是对封建观念的一种强烈冲击吧。
从中国古人一直到今天的现代人,对贞洁看得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中国的男人们,他们或许天生就有一种洁癖,东西不想用二手的,不管爱不爱的深,一旦妻子的身体被别人掠夺了,第一件事不是去找那个罪魁祸首,而是先把笔纸墨砚摆上来写一首漂亮的休书了事,这样不就是对那个罪犯的默许吗,动了你的女人之后还让其逍遥法外,我真想说真的是绿帽子戴上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