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品牌电脑修改硬盘模式为IDE的操作方法

各品牌电脑修改硬盘模式为IDE的操作方法
各品牌电脑修改硬盘模式为IDE的操作方法

各品牌电脑修改硬盘模式为IDE的操作方法

如果在安装系统后,重启开始进入系统时出现蓝屏问题,那么有可能是硬盘模式出错,特别是XP系统,需要把硬盘模式从AHCI模式改为IDE模式,那么电脑如何修改硬盘模式?BIOS怎么设置硬盘模式?下面就给大家分享各品牌电脑修改硬盘模式为IDE的操作方法。

设置方法:

戴尔笔记本(DELL)

在开机的过程中不断的按下F2进入到BIOS页面,按序到Onboard Devices-SATA Operation,选择ATA,按下回车键,接着按ESC键,最后选择Save/Exit,按下回车。

宏碁笔记本(ACER)

在开机的时候,我们按F2进入BIOS页面,右键选择MAIN,再用下键选择到SATA mode,按下回车键,接着选择IDE,ing按F10,按下回车键。

华硕笔记本(ASUS)

在开机的时候,按F2,进入BIOS设置页面,并在“Advanced-IDE Configuration-SATA Operation Mode”中选择Compatible,最后按F10,并按下回车键就可以了。

惠普笔记本(HP)

按下惠普的快捷键是F10,进入bios页面,并在“S ystem Configuration-SATA Device Mode”,用鼠标直接选择AHCI或IDE。如果选择为IDE,直接按下左下角的“X”按钮,选“YES”就可以了。

神舟笔记本

神舟笔记本我们按下F2,进入BIOS设置页面,在Advanced中,我们把光标指向HDC Configure AS 这一行,并按下回车键,选择IDE。再次按回车键,按F10,最后按一下回车键。

东芝笔记本(toshiba)

在开机的时候,我们按下F2进入BIOS设置页面,并在Advanced-SATA Controller MODE中选择compatibility,最后按F10,再按下回车键。

1

硬盘接口类型简介(图例版)

串口和并口: 计算机上有串口和并口的地方应该有:硬盘、主板、还有打印机等。串口一般用于接一些特殊的外接设备。比如通讯方面的设备。并口通常用于连接打印设备。串口比较小,有突出的针露在外面。并口一般比串口要大,通常是红色的,有两排小孔; 串口形容一下就是一条车道,而并口就是有8个车道同一时刻能传送8位(一个字节)数据。但是并不是并口快,由于8位通道之间的互相干扰。传输受速度就受到了限制。而且当传输出错时,要同时重新传8个位的数据。串口没有干扰,传输出错后重发一位就可以了。所以快比并口快。串口硬盘就是这样被人们重视的; 串口和并口是连接外设的不同端口。这两种端口的外形、传输速度和可以连接的设备都有所不同; 串口传输是一位接一位的,象串起的珠子一样,并口是可以并发数据的可以同时传输多位; 现在有串行的硬盘SATA接口,是一样的道理,它之所以可以150MB/s的速度传输,得益于其串行的方式,并行的几路信号在比较高的频率下不能很好的解决他们之间的干扰,所以现在ATA 13MBb/s的并行硬盘已走到极限,取而代之的是STAT。另80 channel 的ATA100的并口硬盘数据线,其中有40根是地线,是用来防止并行信号之间的干扰的; STAT那个速度标称的bit/s,实际就是150M/300M的速度,现在最快的单块硬盘的速度也不足100MB/s ,常见的都在40-60MB/s的速度; 切记!!!接口不是瓶颈

硬盘接口常用的分为四种 1、SATA 接口硬盘 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SATA接口主板

IDE接口标准(定义)

IDE接口标准 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集成设备电子部件。它是由Compaq开发并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的控制器接口。IDE是在ST506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内。因此在硬盘适配卡中,不再有控制器这一部分了。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消除驱动器和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丢失问题,使数据传输十分可靠。这就可以提高每磁道的扇区数到30以上,从而增大容量。由于控制器电路并入驱动器内,因此从驱动器中引出的信号线已不是控制器和驱动器之间的接口信号线,而是通过简单处理后可与主系统连接的接口信号线,这种接口方式是与ST506接口不同的。IDE采用了40线的单组电缆连接。在IDE的接口中,除了对AT总线上的信号作必要的控制之外,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送往硬盘驱动器。由此可见,IDE实际上是系统级的接口,而 ST506、ESDI属于设备级接口。因此,在有的资料上也称IDE为ATA接口(AT-Attachment:AT嵌入式接口)。由于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之中,适配卡已变得十分简单,现在的微机系统中已不再使用适配卡,而把适配电路集成到系统主板上,并留有专门的IDE连接器插口。IDE由于具有多种优点,且成本低廉,在个人微机系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二、增强型IDE(EIDE)接口标准 增强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为取代IDE而开发的接口标准。在采用EIDE接口的微机系统中,EIDE接口已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因此不必再购买单独的适配卡。与IDE相比,EIDE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支持大容量硬盘,最大容量可达8.4GB。而原有的IDE标准,因受到硬盘磁头数(最大为16)的限制,其管理的最大硬盘容量不超过528MB。 2.EIDE标准支持除硬盘以外的其它外设。旧的IDE标准只支持硬盘,因此它只是一个硬盘标准。而EIDE支持符合ATAPI接口(AT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标准的磁带驱动器和CD-ROM驱动器。因此我们在谈到IDE连接的对象时,只能说硬盘,而谈到EIDE连接的对象时就可笼统地说EIDE设备。 3.可连接更多的外设,最多可连接四台EIDE设备。原有IDE只提供一个IDE插座,最多只能挂接两个硬盘。EIDE提供了两个接口插座,分别称为第一 IDE(Primary)接口插座和第二IDE(Secondary)接口插座。每个插座又可连接两个设备,分别称为主(Master)和从(Slave)设备。因此一共可连接四台设备。第一IDE接口也称为主通道,它通常与高速的局部总线相连,用于挂接硬盘等高速的主IDE设备(Primary IDE Device)。第二IDE接口称为辅通道,一般与ISA总线相连,可挂接CD-ROM或磁带机等辅IDE设备(Secondary IDE Device)。在BIOS设置中,要求用户对Secondary IDE Device的数量、主从设备的工作模式进行设置。

电脑设置硬盘为兼容模式(IDE)的方法

电脑设置硬盘为兼容模式(IDE)的方法 很多笔记本电脑的硬盘都是SATA硬盘,在安排XP时需要通过外接软驱加载硬盘的驱动程序,而USB软驱和软件现在都不容易找到,即使找到,从官方网站下载驱动程序,再拷贝到软盘上,然后再把软驱接到笔记本电脑上,启动XP 安装程序时还要迅速的按F6,然后再在一堆驱动程序中找出对应的一个,也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有没有一种方法来简化这个操作呢?答案是有的,这就需要把SATA模式改成IDE模式,下面是各品牌笔记本电脑的设置方法:戴尔(DELL): 开机后不断按F2进入CMOS设置,找到Onboard Devices→SATA Operation,选择ATA。 宏?(ACER)、易美迅(eMachines)、捷威(GATEWAY): 开机后按F2进CMOS设置,用键盘上的向右箭头选择MAIN,然后用向下键选择到SATA mode,然后按一下回车键,然后选择IDE,然后按F10,再按一下回车键。 华硕(ASUS): 开机后按F2进CMOS设置,找到Advanced→IDE

Configuration→SATA Operation Mode,选择Compatible,然后按F10再按回车。 惠普(HP): HP 的新机器是图形版BIOS,用鼠标就可以操作。开机后按F10进入CMOS设置,找到System Configuration→SATA Device Mode,选择AHCI或IDE,用鼠标就可以点击,选择为IDE。 或者是开机时按F10进入CMOS设置,把“Enable Native Sata Support”这一项设为disable。 或者是开机时按F10进入CMOS设置,找到System Configurat ion→Device Configurations→SATA Native Mode,设置为Disabled。 神舟: 开机后按F2进入CMOS设置,找到Advanced→HDC Configure AS,选择IDE。 联想(THINKPAD:): 开机后按F1进入CMOS设置,依次到Config----Serial ATA(SATA)----SATA Controller MODE Option(在这里选择为compatibility),然后按F10然后按回车。 联想:

怎样把已安装好的IDE硬盘模式改成AHCI模式 格式已整理 可直接下载打印

怎样把已安装好的IDE硬盘模式改成AHCI模式 虽然现在有了WINDOWS7、VISTA,但仍有许多朋友喜欢经典的XP系统。众所周知,系统要安装在SATA硬盘上,需要整合了对应SATA驱动的系统安装盘。但找不到这样的安装盘或整合的SATA驱动不对路怎么办?------只好进BIOS改SATA模式为IDE了。不过这样安装后,硬盘就以模拟IDE模式运行了。不少朋友会心有不甘:我的SATA硬盘就只能运行在IDE模式上?性能受影响是肯定的,况且多没面子啊。其实,这样安装后是可以将SATA模式改回AHCI模式的,以gateway NV系列为例: 1、解压下载的SATA驱动压缩包到硬盘。设文件夹为X:\YYY; 2、右键点击“我的电脑”,选属性-> 硬件-> 设备管理器-> IDE A TA/ATAPI 控制器-> INTEL XXXXXXXXXX(共有2项),右键点选其中1项-> 更新驱动程序-> 出现硬件更新向导界面-> 点选“否,暂时不”选项-> 下一步-> 选从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装(高级)(S)-> 下一步-> 选不要搜索,我要自己选择要安装的驱动程序(D)-> 下一步-> 选从磁盘安装-> 浏览-> 打开X:\YYY文件夹-> 打开iaStor.inf -> 选Intel(r) ICH9M-E/M SATA AHCI Controller -> 下一步-> 出现更新驱动程序警告框-> 不管他,选确定。 3、重复第2步的操作,不过要选其中未改的那项,一直到完成。 4、重新启动,F2进BIOS,将SATA模式改为AHCI,F10存盘重启即可。 看,我的笔记本就运行在AHCI 模式了! 看到了好多XP下开启AHCI模式进不去系统(蓝屏、重启)的问题,搜索了很多相关知识,不是写的太深奥,就是要改什么硬盘接口。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总结归纳出以下简单易学的办法。 首先正常安装XP(在IDE模式下)进入系统,安装完所有驱动并重启电脑。(当然原来在IDE模式下正常启动的XP系统只要你的主板支持AHCI模式也可以更改,一般不会造成蓝屏。但是每个人的机子配置不一样,任何办法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有效。) 进入系统以后请下载附件并解压到任意位置,运行PREPARE下面的install.cmd 。 然后重启电脑,重启时按DEL(机器不一样可能按键不同)进入bios菜单,在硬盘存储模式选项里面设置为AHCI,保存并退出BIOS。 如果以上操作都正常的话,应该可以在AHCI模式下正常进入WINDOWS XP了,进入系统后如果提示发现新硬件,请手动指向刚才解压的文件夹搜索驱动,完成后重启就一切OK了。 据说用AHCI模式运行可以提高20%的效率。但是经本人测试开启AHCI模式XP启动读条会变慢,关于AHCI利弊的问题请自行百度一下。

IDE接口针脚定义(可做参考~GB)

IDE接口及针脚定义 目前硬盘接口常见的就三种:IDE、SATA、SCSI。IDE是比较老的接口了,现在基本上使用SATA接口,现在很多新主板上都找不到IDE接口了,市面上的硬盘也清一色的SATA接口的。当然,我们说的是民用市场,像超市收款机等专门的设备上很多还是用的IDE的。SCSI是面向服务器的,产品是价高稳定。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串行接口(注意不是串口)。由Compaq 和Western Digital 公司开发,新版的IDE 命名为A TA 即AT bus Attachment,IDE 接口在设备和主板侧的外观为40 脚插针。 IDE数据线:IDE数据线是扁平的40针或者80针的,可以连接两个IDE设备。 IDE数据线的接口是公头,主板上的IDE接口是母头(这个公母应该还是很好区分)。IDE数据线第一根针是连接红线或者黑线,就是一排线中最边上颜色不一样的那一根。 IDE针脚定义: Pin 1 Reset 复位硬盘(就是硬盘重启) Pin 2 Ground 接地 Data 这几个接口传输数据信号 Pin 3-18 Pin 19 Ground 接地 Pin 20 空空,什么也不接 Pin 21 DMARQ DMA Request-DMA请求信号 Pin 22 Ground 接地 Pin 23 I/O write 写选通信号 Pin 24 Ground 接地 Pin 25 I/O read 读选通信号 Pin 26 Ground 接地 Pin 27 IOCHRDY I/O Channel Ready-设备就绪信号 Pin 28 Cable select 主从设备选择 Pin 29 DMAACK DMA Acknowledge-DMA响应信号 Pin 30 Ground 接地 Pin 31 IRQ Interrupt request-中断请求信号 Pin 32 IOCS16 为IO片选16 Pin 33 Addr 1 地址1 Pin 34 GPIO_DMA66_Detect Passed diagnostics 通过诊断 Pin 35 Addr 0 地址0 Pin 36 Addr 2 地址2 Pin 37 Chip select 1P 命令寄存器组选择信号 Pin 38 Chip select 3P 控制寄存器组选择信号 Pin 39 Activity 一般是作为检测硬盘是否在运行指令的信号针脚。 通常,这个针脚和+5v之间串联300欧电阻和LED 发光二级管),作为硬盘指示灯 Pin 40 Ground 接地 关于IDE接口更详尽的文档见WikiPedia条目:Integrated_Drive_Electronics

SATA接口,IDE接口的区别和特点

硬件知识:SATA接口,IDE接口的区别和特点 很多朋友们可能都听过SA TA接口,IDE接口,而根据硬盘使用接口的不同,硬盘也分为串口硬盘和并口硬盘,对于这些关于硬盘的不同名词,大家肯定都很迷惑,对其区别,我们可能只了解大概,却不能明白其中具体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其实直到刚刚我也很迷惑,不过经过一番查阅,目前已经清楚了,在这儿将查阅研究的结果分享给朋友们! 关于SATA接口 SATA接口(Serial ATA)又称为串行A TA,是一种接口技术,使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其最终将取代使用IDE接口的并口硬盘! SATA接口的历史: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 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PA 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一,传输速率高(最大的优势) 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最快的并行ATA(即A 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二,数据更可靠 在校验方面,并行A TA总线只是简单的CRC校验,一旦接收方发现数据传输出现问题,就会自行将这些数据丢弃、然后要求重发,如果数据信号相互干扰过大,就会严重影响硬盘的性能。而串行ATA既对命令进行CRC校验,也对数据分组进行CRC校验,以此提高总线的可靠性。

移动硬盘数据恢复方法(入门教程)

移动硬盘数据恢复方法(入门教程) 一个完整硬盘的数据应该包括五部分:MBR,DBR,FAT,DIR区和DATA区。其中只有主引导扇区是唯一的,其它的随你的分区数的增加而增加。 1、主引导扇区 主引导扇区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包括硬盘主引导记录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 其中主引导记录的作用就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以及确定哪个分区为引导分区,并在程序结束时把该分区的启动程序(也就是操作系统引导扇区)调入内存加以执行。 至于分区表,很多人都知道,以80H或00H为开始标志,以55AAH为结束标志,共64字节,位于本扇区的最末端。 值得一提的是,MBR是由分区程序(例如DOS 的Fdisk.exe)产生的,不同的操作系统可能这个扇区是不尽相同。 如果你有这个意向也可以自己去编写一个,只要它能完成前述的任务即可,这也是为什么能实现多系统启动的原因(说句题外话:正因为这个主引导记录容易编写,所以才出现了很多的引导区病毒)。 2、操作系统引导扇区 OBR(OS Boot Record)即操作系统引导扇区,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这是对于DOS来说的,对于那些以多重引导方式启动的系统则位于相应的主分区/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是操作系统可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它也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区参数记录表。 其实每个逻辑分区都有一个OBR,其参数视分区的大小、操作系统的类别而有所不同。 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判断本分区根目录前两个文件是否为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于是,就把第一个文件读入内存,并把控制权交予该文件。 BPB参数块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数、分配单元(Allocation Unit,以前也称之为簇)的大小等重要参数。OBR由高级格式化程序产生(例如DOS 的https://www.360docs.net/doc/953362344.html,)。 3、文件分配表 FAT(File Allocation Table)即文件分配表,是系统的文件寻址系统,为了数据安全起见,FAT一般做两个,第二FAT为第一FAT的备份, FAT区紧接在OBR之后,其大小由本分区的大小及

硬盘接口技术详解

硬盘接口技术详解 1、IDE/ATA 1.1 概述 IDE即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它的本意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 IDE接口是由Western Digital与COMPAQ Computer两家公司所共同发展出来的接口。因为技术不断改进,新一代Enhanced IDE(加强型IDE,简称为EIDE)最高传输速度可高达100MB/秒(Ultra ATA/100)。 IDE接口有两大优点:易于使用与价格低廉,问世后成为最为普及的磁盘接口。但是随着CPU速度的增快以及应用软件与环境的日趋复杂,IDE的缺点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Enhanced IDE就是Western Digital公司针对传统IDE接口的缺点加以改进之后所推出的新接口。Enhanced IDE使用扩充CHS(Cylinder-Head-Sector)或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寻址的方式,突破528MB的容量限制,可以顺利地使使用容量达到数十GB等级的IDE硬盘。 在PC中,I/O设备,如硬盘驱动,不是直接与系统中央总线连接的(AT总线在AT系统,或PCI总线在之后的系统)。而I/O设备与接口芯片相连,而接口芯片与系统总线连接。 接口芯片组成了I/O设备与系统总线的桥,在系统总线协议(PCI或AT)与I/O设备协议(如IDE或SCSI)之间进行翻译。这使I /O设备可以独立于系统总线协议。 下图展示了PC工作站的基本系统结构,展示了IDE设备与系统余下部分的关系。 1.2 IDE传输模式 IDE硬盘接口的几种传输模式有明显区别。IDE接口硬盘的传输模式,经历过三个不同的技术变化,由PIO(Programmed I/O)模式,DMA(Direct Memory Access)模式,直至现今的Ultra DMA模式(简称UDMA)。 PIO(Programmed I/O)模式的最大弊端是耗用极大量的中央处理器资源,在以前还未有DMA模式光驱的时候,光驱都是以PIO 模式运行。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用光驱播放VCD光盘,再配以软件解压,就算使用Pentium 166,其流畅度也不理想,这就是处理器被长期大量占用的缘故。以PIO模式运行的IDE接口,数据传输率达3.3MB/秒(PIO mode 0)至16.MB/秒(PIO mode 4)不等。后

找不到IDE硬盘的解决方法

找不到IDE硬盘的解决方法 1、将主板上IDE2接口与PATA硬盘进行连接,注意数据线两端的“Master”端分别连接硬盘与主板,并将PATA硬盘的跳线设置为默认(主盘),连接好电源线; 2、将SATA硬盘的数据接口与主板上SATA1接口进行连接,连接好电源线; 3、将光驱的跳线设置为“从盘”,并与连接硬盘与主板数据线的“Slave”端进行连接,接好电源线。 通过以上设置,我们便完成了主板、光驱、两个硬盘的连接过程。接下来开机,按DEL键进入主板的BIOS设置项,进行设置,设置过程如下: 1、选择并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设置窗口,进入“OnChip IDE Device”设置画面。在该画面中,除了将“IDE HDD Block Mode”、“On-Chip Primary PCI IDE”、“On-Chip Secondary PCI IDE”三个选项设置为“Enabled”外,其他8个选项全部设置为“Auto"。 2、将光标移动到窗口下方的“On-Chip Serial ATA”选项上按回车键,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Combined Mode”后按回车键; 3、将光标移动到“Serial ATA Port0 Mode”上按回车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Primary Master”并回车。此时“On-Chip Serial ATA”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选项的设置分别为“Combined Mode”和“Primary Master"。 4、按“F10”键保存BIOS设置,按“Y”键保存并退出。 以上设置完成后,电脑自动重启。重新启动电脑后,再次按“DEL”键进入BIOS,在“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我们看到,SATA硬盘占据了“IDE Channel 0 Master”通道,而PATA硬盘则占据了“IDE Channel 1 Master”通道,光驱占据“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 经过以上设置后,SATA硬盘的优先级就会高于PATA硬盘,我们便可以使用SATA 硬盘安装系统。系统的安装过程完全像单独使用PATA硬盘一样。 如果有些用户不想将SATA硬盘作为系统盘,而想把操作系统安装在PATA硬盘上,则可以在BIOS中将PATA硬盘的启动优先级提高: 1、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窗口,选择“Hard Disk Boot Priority”并进入硬盘启动优先顺序设置窗口。 2、在该窗口中,默认是SATA硬盘排在PATA硬盘的前面,此时可以选中PATA 硬盘,然后按“Page Up”键,使PATA硬盘排在SATA硬盘的前面。 最后保存BIOS设置并重新启动电脑,这样P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在DOS下便成了“C”盘。 有些用户有多个光驱,如DVD-ROM和DVD刻录机,这种情况下,如何同时使用双光驱呢,我们可以做以下设置。 <2>1个PATA硬盘+1个SATA硬盘+2个光驱的设置方法 首先,硬盘、光驱的物理安装过程需要进行一下改变。 1、将SATA硬盘的数据线连接到主板的“SATA1”接口中; 2、将PATA硬盘设置为“从盘”,然后用1根IDE数据线将它连接到主板的“IDE1”接口上; 3、将两个光驱分别设置为“主盘”和“从盘”,然后利用一根IDE数据线将这两个光驱连接到主板的“IDE2”接口上。 注意,在连接硬盘及光驱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线端口的选择。

固态硬盘使用AHCI模式安装WIN7系统的方法

固态硬盘使用AHCI模式安装WIN7系统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机械硬盘由IDE模式开启为AHCI模式和固态硬盘使用AHCI 模式安装WIN7系统的方法,和传统安装方法相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便快捷。该方法用修改注册表来开启AHCI,用软件升级来更新AHCI驱动,GHOST系统后用修复MBR的方法,来保证固态硬盘的可靠启动。经过实际安装验证,效果良好。 1、硬盘SATA接口的AHCI模式 AHCI(Serial ATA 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串行ATA高级主控接口(高级主机控制器接口),是在Intel的指导下,由多家公司联合研发的接口标准,它允许存储驱动程序启用高级串行 ATA 功能,如本机命令队列和热插拔,还可以实现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在内的诸多功能。硬盘使用AHCI 模式,比使用IDE模式运行性能可以大幅度提高。 2、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 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采用FLASH 芯片作为存储介质,没有运动部件,通常我们称之为SSD。以SLC(Single Layer Cell 单层单元)为存储单元的SSD,运行速度快,复写次数高达100000次,加上控制芯片的校验和智能磨损采用平衡技术算法,使得每个存储单元的写入次数可以平均分摊,达到100万小时故障间隔时间(MTBF)。 为提高固态硬盘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通常要求固态硬盘的SATA接口以AHCI模式运行。在运行系统方面的最佳搭配通常为WIN7系统。 3、AHCI模式的WIN7系统的通常安装步骤 在IDE模式下安装Win7后,再到BIOS中开启SATA硬盘的AHCI功能时,会出现无法启动(屏幕出现蓝屏)的情况,只有改回IDE(ATA)模式后,系统才恢复正常。而如果是在IDE模式下安装了Windows系统,要在BIOS中将硬盘更改为AHCI模式,通常需要重新安装系统才行。 常规安装系统前,要先进BIOS,将SATA的模式设置为AHCI,然后重新安装系统,安装时不能用GHOST系统盘,只能用微软的常规安装盘,或用下载的“Windows7集成SP1微软原版镜像光盘”,而且要在操作系统加载前安装AHCI 驱动,在进入安装界面后按“F6”,插入装有驱动程序的盘后,按“S”进行安装。不允许在装完操作系统后再安装AHCI驱动,否则安装中就会直接蓝屏,无法继续。具体可参阅百度文库.这样重装系统非常麻烦,对于原来已经安装好IDE模式的用户来说是非常不便,不光是安装时间长,还有重装各种驱动和相关的应用程序,而且一旦有操作失误,又得重来.麻烦透了! 4、以IDE模式安装系统然后用修改注册表的方法开启AHCI

换硬盘不再愁 装系统、备份数据全攻略

单碟1TB硬盘的性能自诞生以来,带给网友一个又一个惊喜,无论是作为主盘,还是作为高清硬盘,单碟1TB硬盘比老款硬盘的性能有明显提升。特别是近期硬盘大打价格战,心仪已久的网友出手购买。 换盘不再愁装系统、备份数据全攻略 单碟1TB硬盘的持续读写速度在140-160MB/秒,最大读写速度超过200MB/秒,秒杀老款硬盘绰绰有余。不少网友一度担心新单碟1TB硬盘的速度太快,老主板发挥不出来。武汉网友用6年前的945GC主板将单碟1TB硬盘的性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P4 506+945GC平台测试的单碟1TB硬盘成绩(点击可放大) 不过网友们在实际应用中迎来新难题。我们购买新硬盘回去后,发现单单是转移数据就消耗了大量时间,而且部分数据在转移过程中,还遭遇文件保护或者提示文件是否需要复制等等,尤其是1TB以上的数据转移时间能消耗大半天。 有什么办法能够一劳永逸,全盘接收老硬盘的数据呢?这正是本次话题的重点内容。 蓝屏崩溃?一招搞定硬盘模式设定 网友购买新电脑,将原来老硬盘的数据对拷,全盘接收原有硬盘的数据,包括操作系统一起移植到新硬盘。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硬盘工作模式。如果切换不当容易发生蓝屏或者多次重启后系统崩溃。 硬盘工作模式起冲突导致蓝屏 老平台时代尚无硬盘工作模式一说,比如早期的945平台没有AHCI/IDE/RAID模式。或者装机商图省事,将老平台的硬盘工作模式选择为IDE兼容模式。目前的单碟1TB硬盘的速度快,AHCI可以较好的发挥其性能,并且主板厂商将AHCI作为默认硬盘工作模式。 硬盘工作模式起冲突还会造成频繁重启电脑 如果原有硬盘的操作系统工作在IDE模式,而新电脑的主板设置为AHCI模式,容易出现蓝屏或者多次重启后系统崩溃。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我们将新电脑的主板设置调整为IDE模式,进入操作系统,修改注册表让操作系统和AHCI匹配: 运行中输入regedit界面

win7系统下开启AHCI模式的具体方法(使用固态硬盘必须开启)

win7系统下开启AHCI模式的具体方法 第一次用固态硬盘安装win7系统需要查看一下是不是开启了AHCI模式,如果没有开启的话严重影响固态硬盘性能,在安装win7系统之前就需要开启AHCI模式,如果安装win7系统之后,在进入BIOS设置开启AHCI模式的话就会出现蓝屏,电脑系统就进不去了。所以必须要先开启AHCI模式然后再装win7系统,开启AHCI模式的具体方法请参考以下内容: 在win7系统下开启AHCI模式首先需要更改注册表,具体操作方法:按下Windows键+R键输入“regedit”回车进入到注册表编辑器。2.在“注册表编辑器”窗口左侧标题栏定位至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msahci分支,然后在右侧窗口,双击“Start”。3.在弹出的“编辑DWORD值”对话框,将“数值数据”框中的值由3改为数字0(如下图),单击“确定”按钮。并关闭“注册表编辑器”窗口并重新启动电脑。

更改完注册表就可以重启系统了,在系统启动时连续按3-5下Delete进入bios,选择Integrated Peripherals回车进入。

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页面之后选择PCH SATA Control Mode回车进入,默认显示是IDE模式的,选择第三个选项AHCI然后回车。按F10保存重启系统。 重启出来之后,系统会默认为你安装AHCI驱动,一般进入桌面后30秒左右就会提示重启,照办吧。重启出来之后,再去主板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的AHCI驱动(win7自带的那个是千年老妖了,果断的换掉)。下图以我的主板为例

换1t硬盘转移数据装系统备份数据全攻略教程(2)

换1T硬盘转移数据装系统、备份数据全攻略教程(2) 我们需要将系统备份到具体的硬盘分区(注:特定的隐藏分区)Win7备份/还原系统的备份过程Win7的高级恢复备份方法(使用系统映像)Win7备份还原功能不可谓不强大。但是它并不适合家用,原因如下。1、需要专门开辟隐藏分区,设置复杂2、仅限于同一块硬盘备份还原3、无法备份除了C盘之外的其他分区。正是考虑到这些不利因素,不少企业/单位以及资深玩家采用Ghost“镜像备份/还原”工具为主,Ghost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硬盘对拷功能。系统安装必备优盘启动制作工具Ghost软件问世已经有很长时间,大家对此也并不陌生。但是会用Ghost的人却不是很多,大多数用户仍然是用Winows7安装光盘/优盘来安装系统。Ghost软件的操作并不复杂,实际操作步骤寥寥几步。●Ghost备份还原/对拷的原理简单说,Ghost就是将硬盘分区表信息和硬盘数据打包备份,在恢复的时候先恢复硬盘分区表信息然后再恢复硬盘数据,已达到和备份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Ghost能恢复操作系统,而不能通过简单的硬盘对拷来重新作系统。其对拷功能更是深得广大网站/企业/网站用户的喜爱,它可以全盘全区,并且连带操作系统一起完整拷贝到指定硬盘。其工作原理相当于将硬盘的分区表信息以及

硬盘数据通过专用通道完全复制到指定硬盘。●Ghost 备份的准备工作我们需要下载好内置Ghost软件的工具,目前主要两种工具含有Ghost软件:“大白菜”和“老毛桃”, 这两个工具均带有优盘启动制作功能,笔者建议采用4GB 以上优盘;此外Ghost版本的Win7安装光盘/优盘均集成Ghost工具。相关软件下载:1、大白菜U盘启动盘制 作工具2、老毛桃优盘启动制造工具大白菜安装优盘启动盘制作工具的界面大白菜安装优盘启动盘制作完毕 大白菜U盘启动工具制作只需要轻轻一按“一键制作USB启动盘”选项,即可完成优盘启动盘制造。这款优盘启动盘制造工具内嵌Windows PE系统,集成DOS工具箱、分区等多种工具,功能全面。大白菜U盘启动工具的操作主界面我们将优盘作为第一启动项,进入大白菜优盘工具的主界面,点击运行“一键还原系统”选项。大白菜U盘启动工具的Ghost版本选择随后我们进入Ghost版本选择界面,选择第5项“Ghost 11.5”,进入Ghost操作主界面。详解Ghost安装Win7步骤用户使用Ghost软件安装Win7,首先需要下载Win7镜像文件,容量不足4GB,可以放在“大白菜”或者“老毛桃”启动优盘的副盘,用户也可以放在硬盘上。步骤一:打开“From Image”选项(1) 首选打开Ghost工具,进入界面后,选择“Local”→“Partition”→“From Image”。步骤二:选择Win7镜像文件(2)用户从Look in寻找

IDE硬盘的主从盘跳线设置教程

IDE硬盘的主从盘跳线设置教程 一般来说,硬盘出厂时默认的设置是作为主盘,当只安装一个硬盘时是不需要改动的;但当安装多个硬盘时,就需要对硬盘跳线重新设置了。硬盘上的跳线比较简单,其跳线位置多在硬盘后面数据线接口和电源线接口之间(如图7)。 图7 硬盘跳线图8 硬盘表面的跳线说明 在硬盘表面还有关于跳线设置的说明,以希捷硬盘为例(如图8), 主要有四种设置方式:“Master or Single drive”(表示设置硬盘为主盘或该通道上只单独连接一个硬盘,即该硬盘独占一个IDE通道,这个通道上不能有从盘)、 “Drive is Slave”(表示当前硬盘为从盘)、 “Master with a non-ATA compatible slave”(表示存在一个主盘,而从盘是不与ATA接口硬盘兼容的硬盘,这包括老式的不支持DMA33的硬盘或SCSI 接口硬盘)、 “Cable Select”(使用数据线选择硬盘主从,此方式利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数据线来设定主盘和从盘,第28根数据线为选择线,有则为主盘,无则为从盘。真正支持这种功能的数据线,市场很少见到) 小提示:硬盘跳线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品牌的硬盘,跳线的设置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通常我们都可以在硬盘的线路板上、硬盘正面或IDE接口旁边上找到跳线说明图示 光驱跳线图解光驱在出厂后默认被设为从盘。光驱跳线与硬盘跳线很类似,其跳线位置多在光驱后面,数据线接口和电源线接口之间。一般只有Master(主盘)、Slave(从盘)、Cable Select(线缆选择)三种,很少有其他情况,各个品牌的光驱几乎都是这样,相对来说很规范,使得设置比较简单。通常我们可以在IDE接口上部找到跳线说明图示(如图9)。

完整的硬盘数据恢复方法

完整的硬盘数据恢复方法 不小心将自己电脑硬盘之内的重要文件和数据,以及重要的工作资料等删除,你会怎么办?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六成以上的电脑玩家会选择放弃这批数据,不管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和价值有多高。其中,绝大多数用户都并不了解其实硬盘数据丢失之后,选择网络上一些数据恢复软件,就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地找回这些文件。 选择哪款数据恢复软件比较好也是目前不少电脑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有的数据恢复软件恢复功能薄弱,有的数据恢复软件恢复出来的文件无法打开,甚至还有部分数据恢复软件其本身扫描出来的数据和文件都不齐全,结果就是用户以为该恢复软件已经找到了所有删除的文件,但是最终发现其实只是恢复出来30%~45%左右的数据和资料。实际上,根据行业之内的恢复技术专家介绍,恢复软件恢复出来的数据完整程度和质量,主要还是依靠软件本身的技术核心决定,如果该软件本身的技术核心体系不足,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上述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已经遭遇数据资料丢失的用户一定更愿意选择一款能够实现百分之百数据恢复的软件。从目前来说,专门针对存储设备数据扫描和恢复技术较为先进的领域之内,顶尖数据恢复软件作为国内首款率先实现百分之百数据恢复能力的恢复工具,自从发布之日起就一直受到不少用户的肯定与支持。截至9月份,顶尖数据恢复软件总体下载量和使用数量已经成为目前数据恢复行业之内的领先恢复工具。 顶尖数据恢复软件全面支持FAT16/32和NTFS,恢复完全删除的数据和目录,恢复主引导扇区和FAT表损坏丢失的数据,恢复快速格式化的硬盘和软盘中的数据,恢复CIH破坏的数据,恢复硬盘损坏丢失的数据,通过超线程技术数据恢复等等。利用这种原理可在回收站被清空之后进行数据恢复。可以恢复被删除的文件,也可以恢复病毒或者硬盘格式化所破坏的硬盘信息。即使目录结构已经部分破坏,只要实际数据仍保留在硬盘上该数据恢复软件都可以将它们恢复出来。

进入BIOS后如何把硬盘模式改成IDE兼容模式

进入BIOS后如何把硬盘模式改成IDE兼容模式? (2012-04-09 22:35:06) 转载▼ 分类:电脑问题 标签: 硬盘兼容模式 it 笔记本BIOS设置硬盘为兼容模式 各品牌笔记本的设置方法 戴尔(DELL): 开机过程中不断按F2到BIOS,依次到Onboard Devices-------SATA Operation,在这里选ATA,按回车键后选YES。然后按ESC键,然后选择Save/Exit后按回车。 宏碁(ACER),易美迅(eMachines),捷威(GATEWAY、奶牛): 开机按F2进BIOS,用键盘的右键选择MAIN,然后用下键选择到SATA mode,然后按一下回车键,然后选择IDE,然后按F10,再按一下回车键 华硕(ASUS): 开机按F2进入BIOS,在Advanced-----IDE Configuration------SATA Operation Mode 这里选Compatible,然后按F10再按回车。 惠普(HP): HP 的新机器是图形版BIOS,用鼠标就可以操作。开机按F10进入bios,在System Configuration------SATA Device Mode,在这里可以选AHCI或IDE,用鼠标就可以点击,选择为IDE,然后按左下角的“X”按钮,选YES。 或者是开机时按F10进入BIOS,把“Enable Native Sata Support”这一项设为disable ,按F10保存退出。 或者是开机时按F10进入BIOS,在 System Configuration --------Device Configurations中找到SATA Native Mode,将它设置为Disabled ;按F10保存退出。 神舟: 开机按F2到BIOS,在Advanced中把光标指向HDC Configure AS这一行,按回车键,选择IDE,按回车键,按F10,再按一下回车键。

win7系统下开启AHCI模式,提升机械硬盘性能,让硬盘更好的为咱服务!已补充AMD平台!

win7系统下开启AHCI模式,提升机械硬盘性能,让硬盘更好的为咱服务!已补充AMD平台! 关于如何开启硬盘AHCI模式的帖子,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过,AMD,intel平台的都有,前些天马版还发过一篇“AHCI模式U盘装系统教程”,但是intel平台在win7系统下开启硬盘AHCI模式的详细教程帖子貌似还没有见到,所以今天我来补充一下。因为开启AHCI也是第一次弄,肯定会有不足之处,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发现了,希望可以在回帖中补充、我会及时更正。 首先,咱们作为喜欢折腾的DIY爱好者一族,咱们的折腾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让咱们的宝贝机器更美观、更好用、达到更高的性能而去折腾。今天这个话题也一样,了解过AHCI模式的朋友都知道,硬盘开启AHCI模式后,除了支持硬盘热插拔这个最明显的便利功能之外,还多了一个NCQ功能。说到这个NCQ,可能会有不少的朋友不知道,这里就为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是SATA规范支持的一种新功能,它是一种使硬盘内部优化工作负荷执行顺序,通过对内部队列中的命令进行重新排序实现智能数据管理,改善硬盘因机械部件而受到的各种性能制约,以发挥硬盘最高的效率、使延迟最小化的技术。NCQ技术是SATAⅡ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SA TAⅡ规范唯一与硬盘性能相关的技术。简单一点来说,NCQ只是SA TA硬盘上的一个附加装置而已,作用就是对取得一堆数据的时候先计算一个较好的途径再去拿

而不是像IDE一样按部就班的一个一个拿。所以,打开NCQ,磁盘读写的出错机会相对会降低很多,可以减少磁盘碎片的产生。开启AHCI后,硬盘的持续读写性能会略微下降,但随机读写性能会提高一些。通俗一点说就是拷贝一个大文件的速度会稍微降低。但是拷贝大量小文件、软件启动、系统启动的速度会加快。对硬盘的使用寿命会有好处。硬盘有价数据无价,既然可以更好的保护硬盘,延长硬盘的寿命,又可以支持热插拔,可以减少磁盘碎片的产生,可以在在复制大量小文件以及软件启动和系统启动时减少一些时间,那我们为什 么不去改善一下,让硬盘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呢? ====================================== =====分隔一下,马上开始===================================== 在win7系统下开启AHCI模式首先需要更改注册表,具体操作方法:按下Windows键+R键输入“regedit”回车进入到注册表编辑器。 2.在“注册表编辑器”窗口左侧标题栏定位至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msahci分支,然后在右侧窗口,双击“Start”。 3.在弹出的“编辑DWORD值”对话框,将“数值数据”框中的值由3改为数字0(如下图),单击“确定”按钮。并关闭“注册表编辑器”窗口并重新启动电脑。

SAS SATA SSD IDE硬盘介绍区别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SAS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SATA。具体来说,二者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协议层的兼容。在物理层,SAS接口和SATA接口完全兼容,SATA硬盘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环境中,从接口标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个子标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盘,但是SAS却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环境中,因为SATA控制器并不能对SAS硬盘进行控制;在协议层,SAS由3种类型协议组成,根据连接的不同设备使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串行SCSI协议(SSP)用于传输SCSI命令;SCSI管理协议(SMP)用于对连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SATA通道协议(STP)用于SAS和SATA之间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这3种协议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设备无缝结合。 SAS的连接器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巧妙的设计增加了一个数据端口,在确保兼容SATA的前提下完成了双端口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SAS硬盘驱动器的双端口连接器(上-中)与SATA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下)对比 众所周知,SATA硬盘驱动器的SATA端口和电源供应是分离的,两个连接器之间有大约2个(SATA或电源)引脚宽度的间隙。SAS的做法是将二者连为一体,第二端口就位于这个4~5个SATA信号引脚宽度的“桥”的背面。虽然空间利用得很充分,可毕竟也要布置7个信号引脚,所以从端口(Secondary Port,SAS②)和主端口(Primary Port,SAS①)的“个头”在上面的实物对比图中看起来就像武大郎和武松一样差别明显——当然,仅是针对宽度而言,引脚定义及传递信号的能力是没有区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