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10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1005019119 姓名:张亮

摘要:

民族共同语指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基础方言。什麼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方言,取决於那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口等各方面条件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

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

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

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词:汉民族共同语北方方言官话普通话口语书面语汉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古代汉语共同语。春秋时期,这种共同语称为“雅言”(《论语/述而》),汉代称为“通语”(杨雄《方言》),明代改称“官话”,辛

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

相传黄帝部落的史官仓颉创制了汉字。这套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最大区别,是依据

东方「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不是单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脱离了语言

羁绊的、能够控制语言的文字系统」。(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随着汉字的产生,汉语便形成了与口语相辅相成的书面语。当口语交际发生障

碍时,操不同方言的人便不约而同地借助於书面语。而书面语的作用一旦得到公认,

人们便会想方设法为其汉字「正音」,即确定一种公认的标准读音。这种标准读音一

经推广,书面语便成为部落的共同语。

汉语最早的书面语和共同语称为「雅言」。它形成於西周,以其国都王畿一带的方

言即「夏语」为基础。春秋战国,诸侯割据,雅言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不仅官方交往如此,当时文人讲学也都使用雅言。孔子就对学生说:「诗书执礼皆雅

言也。」(《论语》)他日常使用鲁语,而诵诗书和参加祭祀时则用雅言。教育的发

展促进了雅言的推广,使它逐步成为社会各界交际的共同语。

汉朝,扬雄著《方言》,将非地区性的普通词语称为「通语」。有的语言学者以为「通语」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其实它只是就词汇方面而言,跟音系没有关系;同时,扬雄将几个地区内都使用的词语也称为「通语」。可见「通语」并非当时民族共

同语的名称,当时的民族共同语仍然是雅言。到了东汉时期,政治经济中心由长安转

移到洛阳,朝廷和文人都以河洛雅言为标准音。为了跟长安音区别,人们称之为「洛

生咏」。

东晋至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这一带的汉语受游牧民族语言的冲击而发

生变化。尤其是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鼓励鲜卑人学习汉语,中原汉语融入了

不少鲜卑语的成分。与此同时,大批士人南迁,东晋和宋、齐、梁、陈的京师金陵

(南京)成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其语言沿袭河洛雅言,称为「士音」;当地原居民的

语言称为「庶音」或「吴音」。隋朝,南北统一,但两地士音差异不小。开皇初年,

刘臻、颜之推等八位学者有感於此,经过讨论确定审音原则,由陆法言执笔,编写

出我国第一本音韵学著作——《切韵》。编著者宣称「酌古沿今」,「兼包南北」,实际上以南方士音为主,酌取北方士音,因而所记述的是隋朝以前的雅言音系。与现

代汉语音系对比,这一音系主要特点是:有一整套全浊塞音和全浊塞擦音;「见」组

声母均发为牙音(舌根音);「知」组声母发为舌上音,与「端」组接近;「影」母

发为喉音;有舌叶音;没有翘舌音;有一整套鼻音韵母和塞音韵母;有平、上、去、

入声调。纵观今天汉语七大方言,最接近《切韵》音系的是粤语,上述大多数特点,

包括「见」组声母均发牙音,没有翘舌音,有一整套鼻音韵母和塞音韵母,有舌叶音,有平、上、去、入声调等,在普通话和北方各大方言中已经找不到,而在今天粤

语中却完整保存。今天广东封开一带的粤语,保存着全浊塞音及全浊塞擦音声母;还

有个别地区的粤语次方言保存着《切韵》「知」组声母及「影」母的发音特点。这些

都充分说明了粤语与雅言的传承关系。

隋唐时期,政治文化中心重返长安一带,同时以洛阳为东都。朝廷通行秦音,而河

洛音也占有重要地位。不过此时的河洛音已经不是当年的「洛生咏」而融入了不少鲜

卑等游牧民族语言成分,以「洛生咏」为基础的《切韵》反而被指「多吴音」,进行

多次删改。北宋建都汴京(开封),河洛音成为标准音,陈彭年、丘雍奉旨编著《大

宋重修广韵》,作为「官韵」颁行,为了跟雅言音系区别,称为「中原雅音」,又称「中原正音」。与雅言对照,中原正音有以下主要变化:全浊塞音和全浊塞擦音消失;

舌叶音消失;舌上音「知」组声母与「精」组合流,发为齿音(平舌音)。在汉语七

大方言中,比较接近这个音系的是客家话。客家人自称「不忘祖宗言」,其「祖宗言」便是中原正音。

但到了隋唐时期,言文不一的状况更加严重,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古人的作品,严

重削弱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于是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形式就开始在民间产生了,这

就是早期的白话文。宋元以后一直到五四,虽然文言文一直占据着书面语的统治地位,但较能反映口语的“白话文”一直在民间流传发展着,并最终走向成熟取代文言文的

正统地位。

唐宋时代,产生了接近口语的文学语言——白话。白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

成的。宋元以来,由于印刷术的发展,用白话写的文学作品大大增加,话本、戏曲、

小说等讲唱文学形式传播到各地,这样就推广了北方话。

金、元、明、清四代,除明初一个短时期建都金陵(南京)以外,其他时期都建

都北京。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

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

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

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元明清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等都是用北方话写的;其中红楼梦还是用北京话写的。这些作品不但流行于北方话地区,而且往往在非北方话地区刊印。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

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也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五四”

运动以后,出现了“废文言,兴白话”的响亮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和“国

语运动”,使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国语”获得了更广阔的使用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高度统一,各民族空前大团结,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都要求无论在书面形式还是口头形式都具有明确规范的民族共同语。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1956

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确定了“普通话”这一

名称,并且明确规定了它的三大要素特色,那就是: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词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