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试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试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摘要】汉民族共同语它的形成有着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等历史 原因。

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字】 汉民族共同语 北方方言 白话 官话 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分为标准语和次标准语,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次标准语就是以标准语为摹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成因汉民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殷商时代,甲骨刻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种书面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虽然这种书面语言当时通行的范围很小,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汉语的作用,这也就是发展沿用下来的文言。

春秋战国时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由于诸侯分封,群雄割据,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当时王畿一代(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这就是当时的“雅言”。

《辞海》解“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雅’有雅正的意思。

”“《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1]。

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据张德鑫先生考证,雅言“实指周朝国都丰镐(今西安南沣水东岸)地区的语言。

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丰镐话被视为典雅、规范、纯正的语言”“正是借助这镐京雅言,全国才能方便沟通交际,‘中央’才能有效控制地方。

在我国语言史上,以首都方言做标准语音,此时已开先河。

”[2]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有弟子三千,分别来自四面八方,其语言各异,孔子讲学是就用雅言而不用鲁国方言,可以说,孔子是推广民族共同语的伟大先驱。

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doc

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doc

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话”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

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都来源于上古汉语,同出一源。

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咱们的汉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普通话已于1982年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从此,普通话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话”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谈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变迁下

谈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变迁下

鉴于各地官员各操乡音而“ 不可通晓”为官则难 、
越来越大,文” 言” “ 与“ 日渐脱离 , 隋唐时代产生 了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 白话” 白话反映了当时 , 口语的实际面貌, 它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 的, 唐五代的变文、 宋代的话本都是用“ 白话” 写
成的。这些通俗的文学读物流行广泛 , 对汉 民族
Key words: standard spoken Chinese ; Chinese ; histor f ux y l (接上期)
(四 )隋唐宋时期— 中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
语“ 正音”
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之后, 隋唐时 代终于实现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 封建统治者为了
巩固自己的统治 , 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收稿 日 期:2005- 04- 13 作者简介 : 肖永凤( 1969- )女 , 贵州六枝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一 44 一
韵》到了宋代重新修订, ; 名为《 广韵》 。由于隋唐 宋时期科举用韵标准的规范统一, 使得全国各地
的文人士子提高了对汉民族共同语的认识 , 意义 深远、 影响很大。 魏晋以前的上古汉语, 书面语和 口语是统一的; 魏晋以后 , 书面语和 口语的差别
关键词: 共同语; 汉语; 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 055X (2006)02- 0044- 02
On The Historic Flux of Standard Spoken Chinese Language ( part two)
XIAO Yong- feng
措施, 使封建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 为中古时代 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隋、 唐都建都长安, 北宋建都汁梁(今开封) , 都以中原洛阳一带语音为共同语的基础, 当时称 为“ 中原正音” 中原雅音”洛阳的政治 、 或“ ; 经济 地位一直都很受统治者重视。例如, 隋场帝为了

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

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

1.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

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

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重镇。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

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它作为官府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

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乃至典范性的书面语。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以后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国语运动”的开展,又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在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下,口语和书面语就彼此接近起来,逐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

1.2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一个民族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

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

共同语形成以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并渗透到各个方言中。

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进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以此同时,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

1.3现代汉语形成的历程怎么样?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经过近代汉语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书面汉语的文体形式经历了从方言——近代白话——现代白话的一系列变革。

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意义深远。

汉字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是非常完善的文字体系了。

但是中间经历了2000多年诸多朝代的变迁,最后冠以“汉”名,至今仍称之为“汉字”,足以说明汉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中原文明与周边其他并存的文明之间,互相接触和渗透,配合和冲突,归化与流散。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

”“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

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

浅析古今汉语的发展演变【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

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认识中国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言语义语法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学习和使用语言。

但是对于语言的概念,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有人把语言理解为认知的工具,有人把语言理解为文化的镜子,还有人把语言理解艺术媒介等。

虽然语言的性质十分复杂,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许多差异,但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复杂性中找出本质的东西。

根据邢福义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来看,它主要是从性质和功能两方面对语言下的定义: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但是,要全面深入的认识语言,还需要了解语言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功能,不仅要从内涵上把握语言的特征,而且需要从外延上把握语言的范围;不仅要了解语言的现状,而且要了解语言的历史。

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认识一下汉语言的发展演变。

二、汉语言的发展概况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她“海纳百川”吸纳融入了国内外不少其他民族的语言,因此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加成熟完美,汉文也得益于汉语的发展而发展。

在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就产生了各自的原始语言,但是后来语言随着社会的动荡瓦解而分化,又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融合,所以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语言的统一过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外,还有异族的语言交融。

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经历了语言的交融和统一历史的过程。

首先,汉族的形成过程是漫长复杂的,其语言的发展过程也同样如此。

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看,社会的动荡分化、统一过程中许多华夏境内的诸族分分合合,逐渐融合,汉族成了最大的民族。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摘要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是现代汉语的狭义含义,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在中国,使用现代汉语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0%以上。

在世界各地,有一千多万华侨、华裔使用汉语,它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现代汉民族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历史等因素。

1955年10月,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拟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含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分为标准语和次标准语,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次标准语就是以标准语委模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殷商时代,甲骨刻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种书面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虽然这种书面语言当时通行的范围很小,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汉语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由于诸侯分封,群雄割据,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当时王畿一代(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这就是当时的“雅言”。

雅言实指周朝国都丰镐(今西安南沣水东岸)地区的语言。

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丰镐话被视为当时的官方语言,以首都方言做标准语音即由此开始。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各异,他讲学就是用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家。

他推行了“书同文”政策,消灭了文字异形的现象,使统一了的书面语言得到巩固和发展。

到了汉代,封建经济有了飞跃发展,汉语也有了显著变化。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简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10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1005019119 姓名:张亮摘要:民族共同语指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基础方言。

什麼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取决於那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口等各方面条件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

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词:汉民族共同语北方方言官话普通话口语书面语汉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古代汉语共同语。

春秋时期,这种共同语称为“雅言”(《论语/述而》),汉代称为“通语”(杨雄《方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

相传黄帝部落的史官仓颉创制了汉字。

这套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最大区别,是依据东方「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不是单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脱离了语言羁绊的、能够控制语言的文字系统」。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随着汉字的产生,汉语便形成了与口语相辅相成的书面语。

当口语交际发生障碍时,操不同方言的人便不约而同地借助於书面语。

而书面语的作用一旦得到公认,人们便会想方设法为其汉字「正音」,即确定一种公认的标准读音。

这种标准读音一经推广,书面语便成为部落的共同语。

汉语最早的书面语和共同语称为「雅言」。

它形成於西周,以其国都王畿一带的方言即「夏语」为基础。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雅言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

不仅官方交往如此,当时文人讲学也都使用雅言。

孔子就对学生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