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近五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近五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近五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2015年: 发现治疗丝虫寄生虫新疗法,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屠呦呦)[例题]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实现了中国自然科学诺奖零的突破,其率领的科研团队提取出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青蒿素被提取之前,奎宁广泛被用来治疗疟疾,治疗机理是,奎宁可以和疟原虫DNA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直接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导致疟原虫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2)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摄取方式主要是胞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参与该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3)氨基酸是组成疟原虫的营养物质,其在细胞中形成各种蛋白质.氨基酸进入疟原虫体内以脱水缩合方式形成蛋白质的肽链.

2016年: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例题]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的科学家,当自噬体形成时,它会包裹住某些细胞成分,比如那些被破坏的蛋白质和细胞器。最终,它与溶酶体融合,这些细胞成分便会降解为更小成分。这一过程为细胞的更新提供了养分和构建基础。细胞自噬有着广泛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如饥饿和组织缺血时,细胞通过自噬提供营养,维持细胞存活。细胞自噬存在图中A微自噬、B巨自噬和C分子伴侣介导的三种自噬方式。

(1)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是通过B过程来实现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一定的流动性_____的特点。若线粒体被吞噬,有氧呼吸的第_二、三_阶段会受影响。

(2)细胞内变性的蛋白质的降解通过C过程完成,该过程中的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与变性的蛋白质结合,然后与溶酶体膜上的_膜蛋白_结合,在其作用下转运入溶酶体体腔。据研究,癌细胞能在体内“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关键是其内部的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这给我们研发增强化疗和放疗效果药物的启示是_抑制热休克蛋白的活性(表达、含量)_。

(3)下图表示溶酶体能与进入细胞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结合并使之分解,它也能分解细菌内衰老的细胞器。①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②过程与膜上的某些_糖蛋白(物质)的功能有关;③过程的进行是否说明个体产生了自身免疫病?_否_(是,否);正常条件下溶酶体内的酶_不能(能,不能)透出膜外。2017年: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2018年: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2019年: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

[例题]201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揭示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机制所做的贡献。研究发现正常氧气条件下,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IF)会被蛋白酶体降解,低氧环境下,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该研究有望为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希望。

(1)组成HIF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低氧环境下HIF的含量上升。

(2)氧气参与了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场所在线粒体内膜。

(3)据图分析HIF被降解需要O2、VHL 、脯氨酰羟化酶、蛋白酶体(条件)。

(4)未来科学家可以研制药物降低癌细胞内的含量,抑制肿瘤增殖达到治疗的低氧诱导因子(HIF)或HIF-1α目的。

(5)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能较好适应低氧环境,科学家在研究某高原动物适应机制时发现与其线粒体中的COX基因有关,这属于分子水平的研究。

考查高中生物知识:

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人的绝大部分细胞都采用有氧呼吸提供能量,特殊细胞如成熟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特殊时候如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辅助供能。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能产生38mol的ATP,而1mol 葡萄糖无氧呼吸只能产生2molATP。

必修二:基因的表达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环节,基因表

达的产物是蛋白质(多肽)。

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

动物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其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全身,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EPO(促红细胞生成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1901-201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聚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囊泡出问题小命或不保 ————解密“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日前,斯德哥尔摩传来消息,美德三名科学家因“囊泡”共享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囊泡”是什么?它们的运输调控机制究竟怎样?这个基础领域的研究为何得到诺奖的青睐? 昨日,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罗深秋教授表示,囊泡运输是生命活动中非常基础而重要的一种存在形式,囊泡运输发生障碍会导致细胞甚至整个生命出现很多功能障碍。若看得长远一点,细胞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很可能让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研究有所突破。 1 “指挥交通” 兰迪·谢克曼发现了控制囊泡运输的蛋白质是哪些基因表达的。囊泡运输的过程是否正常,与这组基因是否正常表达有直接关系 2 “收信地址” 詹姆斯·罗斯曼发现一种蛋白质化合物,可以让囊泡实现与目标细胞膜的准确结合 3 “送货时间” 托马斯·祖德霍夫探索细胞内囊泡在指令来了以后如何准确、有效地释放内容物 囊泡很忙 细胞里有不计其数形似皮球的囊泡,这些囊泡通过将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分子与物质包裹起来进行传送,以满足生命活动。 要说囊泡,首先得讲讲细胞。 “我们每个人身体内大概有1×1014—1×1015个数量级的细胞,这么多细胞活动的总和就是我们生命的表现,包括人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衰老、死亡等。”罗深秋说,完成这个复杂的生命过程,需要不同细胞的分工合作,“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细胞,它们的一些基本活动是一致的,如细胞内部及彼此间的一些物质交换。而在很多时候,这些物质交换就是通过细胞内的囊泡来实现。” “囊泡就像一个皮球。”罗深秋形容,它的“皮”就是所谓的生物膜。在细胞这个繁忙的“工厂”中,不计其数的囊泡通过将细胞本身产生或从外面进来的一些分子与物质包裹起来进行传送,以满足生命活动。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 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 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法国 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东·冯·莱纳德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 巴恩 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 能 专属的研究 斯佩里Roger W. Sperry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 究所 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 处理的研究 休贝尔 David H. Hubel 美国 哈佛医学 院 1926年— 威塞尔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哈佛医学院 1924年—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汇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 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 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 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 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 治疗价值”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 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 罗伯特·科赫 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罗伯特·巴拉尼 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子的发现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子的发现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柏林大学的普朗克(Max Karl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以承认他发现能量子对物理学的进展所作的贡献。 1895年前后,普朗克正在德国柏林大学当理论物理学教授,由于鲁本斯(H.Rubens )的介绍,经常参加以基本量度基准为主要任务的德国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Physikalisch Technische Reichsanstalt ,简称PTR )有关热辐射的讨论。这时PTR 的理论核心人物维恩(W.Wien )因故离开PTR ,PTR 的实验研究成果需要有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配合,普朗克正好补了这个空缺。 维恩在1893年提出了关于辐射能量分布的定律,即著名的维恩分布定律: T a e b u --=5λ 其中u 表示能量随波长λ分布的函数,也叫能量密度,T 表示绝对温度,a ,b 是两个任意常数。 维恩分布定律发表后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注意。实验物理学家力图用更精确的实验予以检验;理论物理学家则希望把它纳入热力学的理论体系。普朗克认为维恩的推导过程不大令人信服,假设太多,似乎是凑出来的。于是从1897年起,普朗克就投身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他企图用更系统的方法以尽量少的假设从基本理论推出维恩公式。经过二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899年达到了目的。他把电磁理论用于热辐射和谐振子的相互作用,通过熵的计算,得到了维恩分布定律,从而使这个定律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然而就在这时,PTR 成员的实验结果表明维恩分布定律与实验有偏差。1899年卢梅尔(O.R.Lummer )与普林舍姆(E.Pringsheim )向德国物理学会报告说,他们把空腔加热到800K ~1400K ,所测波长为0.2μm ~6μm ,得到的能量分布曲线基本上与维恩公式相符,但公式中的常数,似乎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加。第二年2月,他们再次报告,在长波方向(他们的实验测得8μm )有系统偏差。 根据维恩公式,应有:lnu=ln (bλ-5)T a λ- 从而lnu ~T 1曲线应为一根直线。但是,他们却发现温度越高,偏离得越厉害。 接着,鲁本斯和库尔班(F.Kurlbaum )将长波测量扩展到5.2μm 。他们发现在长波区域辐射能量分布函数(即能量密度)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普朗克刚刚从经典理论推导出的辐射能量分布定律,看来又需作某些修正。正在这时,瑞利(Lord Rayleigh )从另一途径也提出了能量分布定律。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简介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von n g),1854年~1917年,?, ??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罗纳 ·罗斯(d Ross),1857年~1932年,? , ? ?? 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或 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1860年?~1904年?,丹麦 ?, ???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伊凡·彼 罗维奇·巴甫洛夫(v ich v),1849年~1936年, 生理 ? 、心理 , 生?理 ??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年?~1910年?, ? , ?? 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 或 ? 奖。 卡米洛·戈尔吉(l),1844年~1926年,? ,? ? 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1852年?~1934年?, 理? 、组织 、 , ?? 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夏尔·路易·阿 斯·拉韦朗(a n),1845年~1922年, ?, 生 ?物 致 中作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i kov),1845年~1916年, 微生物 、免疫 , 免疫 ? 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保罗·埃尔 希(Paul Ehrli?ch),1854年?~1915年?, ? 、免疫 , 明“606” 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r),1841年~1917年, 科 ?, ?生理、 理 科??而获得19?09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l),1853年~1927年, 生 , 胞 蛋 质 酸 工作而获得910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阿尔 · 尔斯特 ?(),1862年~1930年, 科 ?, ? 中 ? 献而?获得191?1年诺贝尔?生理 或 ? 奖。 亚历克 ·卡雷尔(l),1873年~1944年?, ?, ?以 器官移植 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生理 或 ? 奖。 夏尔·罗贝尔·里歇(t),1850年~1935年, 生理 , ?应 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生理 或 ? 奖。 罗伯特·巴拉尼(t y),1876年~1936年,奥地 生理 , ? 生理 ? 理 ? 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朱尔·博尔代(t),1870年~1961年,比 时免疫 、微生物 , 免疫?力, ?免疫 ? 而获得1?919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氧气决定命运2019 年10 月7 日,北京时间17 时30 分许,美国癌症学家小威廉·G·凯林(William G。Kaelin Jr。),英国临床医学家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Ratcliffe)和美国临床医学家格雷格·L·塞门扎(Gregg L。Semenza)因为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oxygen availability)的机制,荣获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小威廉·G·凯林(William G。Kaelin Jr。) 小威廉·乔治·凯林是美国癌症学家、哈佛医学院教授。他1957 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9 年获杜克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82 获得杜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8 年,凯林成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凯林是哈佛医学院丹纳-法伯研究所基础科学部副主任、布莱根妇女医院高级内科医师。 凯林的工作为理解与癌症发生有关的细胞信号传导做出了贡献。他的团队的研究对象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简称VHL),抑癌基因RB-1 以及p53 等。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是因位于3号染色体短臂(3P25-26)的VHL抑癌基因突变所致。凯林发现,VHL 蛋白通过参与缺氧诱导因子(HIF)的标记而抑制它:如果氧气不足,则HIF 的羟基化程度降低,因此无法正常被VHL 蛋白标记,从而启动血管的生长。

2010 年,凯林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获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 年凯林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目前,凯林的研究兴趣聚焦在于理解抑癌基因的突变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即为什么影响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癌症。凯林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为基于特定肿瘤抑制蛋白的生化功能的新抗癌疗法奠定基础。 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Ratcliffe) 彼得·J·拉特克利夫先后求学于剑桥大学和圣巴多罗买医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后来在牛津大学研究肾循环生理学。随后他开始研究造血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这种物质由肾脏产生,是对血氧水平下降的响应机制。1990年,作为惠康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他在牛津大学韦瑟罗尔分子医学研究所(Weatherall 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成立了缺氧生物学实验室(Hypoxia Biology laboratory)。 这项研究工作开启了对氧气感知过程的发现,这一过程不仅决定了肾脏和肝脏如何调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更是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无论细胞是否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这一过程都在其中主导了众多细胞和系统过程,对缺氧作出响应。 拉特克利夫于2002年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医学科学院。他也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成员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AAS)外籍荣誉成员。他对氧气感知的研究工作已经获得多项大奖,包括2016年拉斯克奖。他于2016年5月起担任弗朗西斯·克里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3年物理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昌德拉塞卡因对恒星结构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学家福勒因与元素有关的核电应方面的重要实验和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一位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与另一位美国体物理学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钱德拉塞卡从193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为止。他在1953年成为美国的公民。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人物简介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 —1995年8月15日),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青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1937年起钱德拉塞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3年取得美国国籍。晚年他曾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写了《Newton'sPrincipiafortheCommonReader》。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逝世了。 他算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即钱德拉塞卡极限。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是指一颗白矮星能拥有的最大质量,任何超过这一质量的恒星将以中子星或黑洞的形式结束它们的命运。 人物生平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家中排名第3,父亲为印度会计暨审计部门的高阶官员。 钱德拉塞卡的父亲也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卡纳蒂克音乐(Carnaticmusic)演奏者与一些音乐学著作的作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知识份子,并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钱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学习,后来则进入清奈的高中就读(1922年至1925年间)。他在1925年至1930年进入了清奈的院长学院(PresidencyCollege),并获得学士学位。钱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于是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后来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就读,并成为劳夫·哈沃德·福勒(RalphHowardFowler)的学生。在保罗·狄拉克的建议下,钱德拉塞卡花费一年的时间在哥本哈根进行研究,并且认识了尼尔斯·玻尔。 钱德拉塞卡在1933年夏天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当年十月成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33年-1937年),他在这段时期认识了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与爱德华·亚瑟·米尔恩(EdwardArthurMilne)。 钱德拉塞卡在1936年与LalithaDoraiswamy结婚。 学术生涯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193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 1930~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

最新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汇总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维生素K 达姆Henrik Carl Peter Dam 丹麦 哥本哈根工艺研究 所 1895年—1976年发现了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多伊西 Edward Adelbert Doisy 美国 圣陆易斯大学 1893年—1986年 1929年达姆研究母鸡是如何合成胆固醇的问题。在实验中,他用合成的食物来喂养母鸡,在这种条件下,母鸡的皮下和肌肉内出现了细小的出血点。这种出血现象似乎表明母鸡得了坏血病,因此他在食料中添加了柠檬汁,他所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是一个半世纪前由林德首先提出的。但这无济于事。于是,达姆试用别的食物添加剂,他把各种维生素分别加入食料中,这些维生素自从艾克曼时代以来,已被发现是食物中的痕量重要成分。结果毫无作用,因此他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一种迄今未知的维生素。因为这种维生素似乎是血液凝结所必需的,所以他称之为“维生素K”,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在德文中“凝结”一词的拼法为“Koagulation”。多伊西由于进一步发现维生素K以及其结构和生理作用,而与亨利克·达姆共同获得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单根神经纤维截然不同的功能研究

厄兰格 Joseph Erlanger 美国 华盛顿大学1874年—1965年 伽赛尔Herbert Spencer Gasser 美国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1888年—1963年 1900年厄兰格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理教研室,之后他又到威斯康星大学新建的医学院任生理系主任。伽赛尔即是他的学生之一,并在此与他协作。20世纪20年代他们研究神经纤维的电学性能,得出了非常精确的数据。他们并未采用艾因托文所应用的高敏感度示波器,而是应用布劳恩的示波器来放大所检测的电流。他们应用这种方法测出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速度来传导冲动,传导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青霉素以及它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弗莱明Sir Alexander Fleming 英国 伦敦大学1881年—1955 年 钱恩 Ernst Boris Chain 英国 牛津大学 1906年— 1979年 弗洛里 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英国 牛津大学 1898年—1968年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大学的钱德拉塞卡尔(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l0—1995),以表彰他对恒星结构和演变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另一半授予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W.A.福勒(William AlfredFowler,1911—1995),以表彰他对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钱德拉塞卡尔是另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的外甥,1910年10月19日出生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任教。1937年移居美国。 钱德拉塞卡尔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白矮星①理论。 白矮星的特性是大约在1915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S.Adams)发现的。1925年英国物理学家R.H.福勒(R.H.Fowler)用物质简并假说解释了白矮星的巨大密度。物质简并假说称,电子和电离的核在极大的压力下组成高度密集的物质。1926年爱丁顿(A.S.Eddington )建议,氢转变为氦是恒星能量的可能泉源,这就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年—1936年,钱德拉塞卡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工作期间,就投入到了白矮星的研究之中。他找到了决定恒星生命的基本参数,通过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简并电子气体的物态方程,为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模型,并作出了如下预测: 1.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半径越小; 2.白矮星的质量不会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这个值被称为钱德拉塞卡尔极限); 3.质量更大的恒星必须通过某些形式的质量转化,也许要经过大爆炸,才能最后归宿为白矮星。 钱德拉塞卡尔的理论解释了恒星演化的最后过程,因此对宇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1939年他在全面研究了恒星结构的基础上出版了《恒星结构研究导论》一书,系统总结了他的白矮星理论。他还在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 钱德拉塞卡尔1995年8月21日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84岁。他在晚年时潜心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995年3月20日他还在美国物理学会圣何塞年会上做过题为“牛顿…原理?的一些命题”的特邀报告。当时他正在写一本有关牛顿的书。 W.A.福勒1911年8月9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由于从事与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百科知识一览表》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百科知识一览表》 布莱恩·施密特 获奖时间:2011亚当·里斯 获奖时间:2011萨尔·波尔马特 获奖时间:2011安德烈·盖姆 获奖时间:2010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获奖时间:2010高锟 获奖时间:2009乔治·史密斯 获奖时间:2009韦拉德·博伊尔 获奖时间:2009南部阳一郎 获奖时间:2008小林诚 获奖时间:2008益川敏英 获奖时间:2008艾尔伯·费尔 获奖时间:2007皮特·克鲁伯格 获奖时间:2007约翰·马瑟 获奖时间:2006乔治·斯穆特 获奖时间:2006罗伊·格劳伯 获奖时间:2005约翰·霍尔 获奖时间:2005特奥多尔·亨施 获奖时间:2005戴维·格罗斯 获奖时间:2004戴维·普利策

获奖时间:2004弗兰克·维尔泽克 获奖时间:2004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获奖时间:2003安东尼·莱格特 获奖时间:2003维塔利·金茨堡 获奖时间:2003雷蒙德·戴维斯 获奖时间:2002里卡尔多·贾科尼 获奖时间:2002小柴昌俊 获奖时间:2002埃里克·康奈尔 获奖时间:2001沃尔夫冈·凯特纳 获奖时间:2001卡尔·威依迈 获奖时间:2001阿尔费罗夫 获奖时间:2000杰克·基尔比 获奖时间:2000赫拉尔杜斯·霍夫特 获奖时间:1999韦尔特曼 获奖时间:1999劳克林 获奖时间:1998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获奖时间:1998崔琦 获奖时间:1998朱棣文 获奖时间:1997W.D.菲利普斯 获奖时间:1997科昂·塔努吉 获奖时间:1997戴维·莫里斯·李 获奖时间:1996道格拉斯·D·奥谢罗夫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名单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名单(1901—2013)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1年未颁奖 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未颁奖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完整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doc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 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 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 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 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1903 年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玛丽·居里法国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 1904 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 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 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东·冯·莱纳德 1906 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 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 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 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 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 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 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 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 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 X 射线衍射现象” 1915 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 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 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 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 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 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 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 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 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 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 瑞典“他在 X 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3] 巴恩”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名单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名单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未颁奖 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未颁奖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1942年未颁奖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第一届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资料

威廉·康拉德·伦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X 射线,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文名: 威廉·康拉德·伦琴 外文名: Wilhelm Conrad Röntgen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莱纳普(Lennep) 出生日期: 1845年3月27日 逝世日期: 1923年2月10日 职业: 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发现X 射线并获1901年诺贝尔奖 目录

伦琴近照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威尔姆·康拉德·伦琴(WilhelmKonradRontgen),德国物理学家。1845年3月27日生于德国莱纳普(Lennep)。3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迁居瑞士苏黎世,伦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物理学教授A·孔脱的助手;1870年随同孔脱返回德国,1871年随他到维尔茨堡大学和1872年又随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1894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00年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1923年2月10日在慕尼黑逝世。 编辑本段人物贡献 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释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他发现X射线而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以致这些贡献大多不为人所注意。 伦琴正面近照 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第一次注意到放在射线管附近的氰亚铂酸钡小屏上发出微光。经过几天废寝忘食的研究,他确定了荧光屏的发光是由于射线管中发出的某种射线所致。因为当时对于这种射线的本质和属性还了解得很少,所以他称它为X射线,表示未知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