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B.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仞”“钧”“樽”等。

C.山东省别称“齐”“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D.古人以九为阳。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盛装名酒的专用木容器”。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2.下面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元年”中“至和”是宋神宗的年号。

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C.“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

D.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A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C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D望月,满月。月满之时,通常在月半,故亦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4.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其他造型成分等艺术手段,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综合性艺术。

B、《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C.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艺术宝库的明珠,包括杂剧和正剧两部分。

D.京剧已经同国画、中医一起,并称我国的三大国粹。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又称为悲喜剧。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是指:稷、麦、黍、麻、豆。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称,称呼别人的父母则为“尊”。

C.“金榜”是指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D.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豆改为菽。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B.“赤字”原指原初生的婴儿,后多用于比喻怀有一颗纯洁的爱国心的人。

C.我国的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西游记》。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礼》已经失传,其他五部称“五经”。

B.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

C.“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些。

D.六书是专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法。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经》、《周易》和《春秋》。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战国时孙膑所著。

C.“三五月明之夜”是指农历八月十五。

D.古代贫民百姓多穿戴麻布服饰,所以“布衣”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A崤山以东的地区C农历每月十五月圆之夜D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并非贫民白子百姓。

9.常识的连线错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故都的秋》

B、柳永--------宋朝著名词人---------《雨霖铃》

C、贾谊-----------西汉文学家-------------《六国论》

D、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巨匠-------《项链》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 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6.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17.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8.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19.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20.“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 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1.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2.“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23.“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 氓等。(√) 24.“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 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25.《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6.“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 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27.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8.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29.“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30.“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31.“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3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34.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 理重大司法案件。(√) 35.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36.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37.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38.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治事,任职,多指政事言。 39.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2020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2020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1.我国古代文学名作《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 A.屈原,陶渊明 B.陶渊明,陶渊明 C.杜甫,李白 D.陆游,苏轼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B.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 C.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3.下列诗句描述的情景,发生在冬季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 (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三国志》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 )。 A.《大学》 B.《论语》 C.《中庸》 D.《孟子》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解析: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答案: C 解析:无《儒林外史》,应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答案: C 解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选项A描述的情景是秋天,B 描述的情景是初夏;D描述的情景是秋天。 4.答案: B 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中,《三国志》属于史书,它是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都属于章回小说,其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故正确答案为B。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大全文化常识素材

高考必备语文文化常识大全: 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1 - 靠着信念坚持着,不管有没有未来,都想为青春拼一把,当时我非常喜欢俞敏洪的演讲,特别是那一段“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怜悯你,因为你是一棵草,人们根本就没有看见你。”正是因为憋着这样一种改变命运的一口气,最终我考进了大学,去了那个一直梦想的城市。高考是残酷的,是百万人超越梦想一齐

高中语文必修所涉与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所涉及的文化文学常识 一、《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我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年年间各国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 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晋侯、秦伯围郑。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二、《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时期刘向编订。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其中 的一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巧妙的用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去讽喻指出齐威王受蒙蔽更严重,劝说其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为变徵之声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变徵是徵声的变调,声调悲凉。 复为慷慨羽声。 声调激愤的羽声。 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祀路神。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乃朝服,设九宾。 “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 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 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宫迁侍卫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答案:D 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 A、天涯涕泪一身遥。(唐·杜甫) B、与尔同消万古愁。(唐·李白) C、八骏日行三万里。(唐·李商隐) D、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答案:B 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 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 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 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 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 答案:C 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5、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

高中语文必考文学常识200题

高中语文必考文学常识200题!你能答对几道?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 A ) 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 C )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C )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 )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 A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B )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C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 A )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B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B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 C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 D )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13、《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 C ) A、乌 B、巫 C、肖 D、萧 14、“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 A ) A、男角 B、女角 15、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 A )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十八种武术动作 16、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 ( B ) A、50元 B、100元 C、200元 17、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 ) A、戊 B、戍 C、戌 18、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 A )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 B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 A、《孟子》 B、《庄子》 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 B )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 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 “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 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笄(jī)年】指女子15岁。 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来结缡。(《对酒示行简》) 【束发、成童】指男子15岁。 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60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 60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 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艾】古称60岁为耆,50岁为艾。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 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 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 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容都以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 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 而得名。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参考答案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参考 1.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A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A “左迁”必是降职。 10.D 皇帝的庙号。 11.B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 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 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6. 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 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 时至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 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 17.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21. 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5. C“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6.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高中语文精选文化常识50题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50题(一)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导读: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B.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仞”“钧”“樽”等。 C.山东省别称“齐”“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D.古人以九为阳。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盛装名酒的专用木容器”。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2.下面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元年”中“至和”是宋神宗的年号。 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C.“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 D.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A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C《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D望月,满月。月满之时,通常在月半,故亦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

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4.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其他造型成分等艺术手段,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综合性艺术。 B、《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C.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艺术宝库的明珠,包括杂剧和正剧两部分。 D.京剧已经同国画、中医一起,并称我国的三大国粹。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又称为悲喜剧。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是指:稷、麦、黍、麻、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最近几年,网络盛传新高考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也确实印证了这个说法,语文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考查。为了减轻大家备战高考的压力,万朋教育给2018届高考生汇总了语文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文化常识内容。 必修一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

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籍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 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 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 “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 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10. 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 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 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 14. 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 15. 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 中时。( ×)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6. 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17. 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8. 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 19. 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 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20.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 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1.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2. “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 23.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4. “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 案解析 【导语】高考语文,增考古代文化常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变为必考。今天为大家推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及练习题带答案解析,一起了解吧。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大全(按必修五册整理150项)

|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1—4《烛之武退秦师》) 2、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4《烛之武退秦师》)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1—4《烛之武退秦师》)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1—4《烛之武退秦师》) 5、行李:出使的人。原写做“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1—4《烛之武退秦师》) 6、卿:古代对人的敬称。(1—5《荆轲刺秦王》) 7、竖子:对人的蔑称。(1—5《荆轲刺秦王》) : 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1—5《荆轲刺秦王》) 9、七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1—5《荆轲刺秦王》) 10、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1—5《荆轲刺秦王》) 11、陛:殿前的台阶。(1—5《荆轲刺秦王》) 12、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1—5《荆轲刺秦王》) 13、郎中:宫廷的侍卫。(1—5《荆轲刺秦王》) 14、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视傲慢对方的姿态。(1—5《荆轲刺秦王》) 15、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1—6《鸿门宴》) \ 16、关中: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1—6《鸿门宴》) 17、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1—6《鸿门宴》) 18、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1—6《鸿门宴》) 19、季父:叔父。(1—6《鸿门宴》) 20、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留,地名,在今江苏沛县东南。(1—6《鸿门宴》) 21、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1—6《鸿门宴》) 22、河:黄河。(1—6《鸿门宴》) 23、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1—6《鸿门宴》) 、 24、跽:跪直身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1—6《鸿门宴》)

(完整版)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练习题及 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305篇,按内容分为 “风”“雅”“颂”三类。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B.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再别康桥》《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 C.王实甫是明朝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代表作《西厢记》是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改编的,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D.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他在他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戏剧作品中大力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2、下列有关文句依次出自哪部作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④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A.《红楼梦》《论语》《三国演义》《哈姆莱特》B.《西厢记》《庄子》《三国演义》《窦娥冤》 C.《西厢记》《论语》《水浒传》《窦娥冤》 D.《红楼梦》《庄子》《水浒传》《哈姆莱特》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二十世纪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 B、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家》《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D、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虽体例不同,前者是编年体,后者是纪传体,但都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学常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1.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本文节选自第三回。《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 2.祝福:《祝福》写于1924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老人与海:海明威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问世,使海明威成了欧美文坛上的新秀。另有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1940)。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永不服输的“硬汉子”形象。 4.蜀道难:《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自《诗经》《楚辞》以至六朝诗歌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歌行所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李白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则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感情真率,语言生动,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标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和王昌龄的七绝,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他是继屈原而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魑魅丑怪,淋漓尽致,真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