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言语行为理论评述
[VIP专享]言语行为理论
![[VIP专享]言语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6d6cf8afad6195f312ba6b2.png)
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2019年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doc

2019年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篇一:言语行为理论中英文言语行为理论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展开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陈述愿望Iwouldlikeyoutopassmethesalt.b)询问愿望*WouldIlikeyoutopassmethe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1a)陈述能力Youcanpassmethesalt.1b)询问能力Canyoupassmethesalt?2a)陈述意愿Youwanttopassmethesalt.2b)询问意愿Wouldyoumindpassingmethesalt?3a)陈述将来的动作Youwillpassmethesalt.3b)询问将来的动作Willyoupassmethesalt?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Thesoupisnotsaltyenough.b)询问理由Wouldn titbeagoodideaifweaddsomesalttothe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

john scarle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哲学学说。
英国Austin提出,美国Searle等人加以发展。
Austin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
语言分析哲学的中心课题应该是研究这种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内部逻辑构造。
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有三种类型:语谓行为,即用词来表达某种思想;语旨行为,即说出的语句带有某种力量;语效行为,即利用说出一个语句来产生一定效果。
要完成一个语旨行为必须通过完成一个语谓行为,因此语旨行为和语谓行为既交织在一起,又存在着界限,因为许多语谓行为并不同时起着语旨行为的作用。
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亦有明显区别,前者产生的效果是劝说性的,后者产生的效果是强制性的。
Searle在Austin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对言内行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言语行为必然涉及到说话人、听者、语境和句子的说出等要素,即命题内容。
该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并已成为当今语言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述评

( 1 ) 说话行为 ( L o c u t i o n a r y a c t ) 奥斯汀 f 1 9 6 2 1 将说话行为定义 为“ 说话 本身这个行为 ” ( t h e a c t o f 。 y i g s o me t h i n 。 换言之 , 说 话 人通 过 发 出语 音 、 音节 、 说 出单 词 , 并且
根据一定 的语法规则组成短语 和句子来表达句子 字面意义的行为 . 其 功能是以言指 事。 在实施说 话行 为的同时. 也在完成如下 三个子行 为: 发声行为 ( p h o n e t i c a c t ) 、 发音行 为 ( p h a t i c a c t )和表 意行 为 ( r h e t i c a c t ) 。 ( 2 ) 施 事行为 ( I l l o c u t i o n a r y a c t ) 施事行为 ( t h e a c t i n s a y i n g s o me 【 h i n g )是说话这 个动作引发的行 为。可用公式解释如下 : I n s a y i n g x , 1 w a s d o i n g Y 。其功能 是以言行 相 匹配 。 ③ 该程序必须由交际双方正确完善地执行。 ④该程序 的目的 事。 是, 让 具有一定想法 或感受 的人 实现某种意 图 , 或引起交 际各方的某 ( 3 ) 取效 行为 ( P e r l o e u t i o n a y r a c t ) 种行 为。 因此 , 参 与者必须存在某种想法或感受 , 且具有实施该行为 的 “ 说话这种行 为经常 . 或者通常对 听话人或其他 说话 人的感情 、 思 打算 . 并将该打算付诸实施 想或者行 动产 生一定 的影 响” .这种行 为被 奥斯汀叫做 “ 取效 行 为” “ 施 为句 ”如果违反上述 “ 适切 ”条件 的任何一条 .都是不适切 ( p e r l o e u t i o n a r y a c t )( A u s t i n ,1 9 6 2 : 1 0 1 ) , 可 以用 如 下 公 式 表 示 : B y s a y i n g ( u n h a p p y ) 的, 而不适切的施为句亦是无法实施行为的。 例如, 一个没有 X a n d d o i n g Y , I d i d z。其功能是 以言成事。举 例而言 : 权力 宣布 大会开幕 的人 说“ 我宣 布大会正式 开幕” . 一个没有手机 的人 闭嘴 ! 说“ 我把手机借 给你 打电话 ” 说话行为 : 张三说出“ 闭嘴” 。 奥斯 汀后来又意识 到 . “ 适 切条 件” 同样适 用于“ 表述 句” . 表述句 施 事行为 : 张三通过说 出“ 闭嘴 ” 来实施 “ 命令 ” 。 如果 违反 了“ 适切条件 ” 中的任何一 条 . 该表述 也是不恰 当的。例如 . 取效行为 : 听者李 四不说话 了 “ 书架上有很 多语 言学方 面的书. 但是 书架上 没有书” . “ 老张 的儿子 多 说话人通过 发出声音 、 构 成单词和句子来 表达字面 意义 , 从而 实 才 多艺 . 但是老张没 有儿子 ” 。所 以是否符合 “ 适切条件 ” 不足 以区分 施说话 行为 : 而在 执行说话行 为的同时 . 又承载 了相应 的施事行为 ( 诸 “ 表述句 ” 和“ 施为句 ” 如“ 建议” “ 命 令” “ 许诺 ” 等) : 承载 了特定施事行为 的话语一经说 出, 听 奥斯汀试图找到“ 施为句 ” 区别于“ 表述句” 的特有 的语言特征 通 话 人必然会受 到影 响 . 这就体现 了取效行为 。 过分析一些典型 的施为句 , 发现施为句 的语法结构 可归纳如下 : “ 第一 奥斯汀还提 出了“ 语 力” ( i l i a c u t i a n a y r f o r c e 1 这一概念 . 用来解释 同 人称单数 + 现在时态+ 陈述语气+ 主动语 态的谓语 动词 ” : 以及 与其相对 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施事行为。 语力决定了有些话 具 应 的被动语 态形式 “ 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现在时态+ 陈述语气+ 被 动 有“ 许诺” 的力量 . 有的话 则具有“ 警 告” 的力量 。 语态 的谓语 动词 ” 例 如: 奥斯汀指出 . 言语行 为理论关 注的重点是 “ 施 事行为 ” . 并将 “ 施 事 I p r o mi s e t o h e l p y o u p r e p a r e f o r t h e e x a m. 行为” 与其 他两种行 为加 以比较 . 而 当时的哲 学家们只是注意到 了“ 说 P a s s e n g e r s a r e wa r n e d t o c r o s s t h e t r a c k b y t h e b r i dg e o n l y . 话行 为 ” 和“ 取效行 为 ” . 却 忽视 了“ 施 为行 为 ” 的存在 ( A u s t i n ,1 9 6 2 : 但是, 根据这种描述 , 有些表述句也落人 了施为句 的范畴 , 例如 1 0 3 ) 。 I e a t a n a p p l e e v e r y d a y . 1 - 3 划 分施 事 行 为 为此 , 奥斯汀特 意增 补 了一 条原则 : 施 为句不仅要符 合上述语言 在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 之后 . 奥斯 汀将施 事行为分为如下五大类 特征 , 而且整句话加上 h e r e b y ( 特 此) 一词后也 是通 顺合理的 。 上面举 别 ( A u s t i n ,1 9 6 2 : 1 5 1 — 1 5 2 ) : 的三个例子 中, 第三句加上 h e r e b v 就显得拗 口了。 ( 1 ) 评判行 为类 ( v e r d i c t i v e s ) : 这类行 为通常是 一种裁 定 , 一般 由 可 即使 这样 , 还是存 在一些 言语 . 虽然不符 合奥斯汀 提出的语言 法官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说话来实施某一行动,即以言行事,这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哲学研究、语言研究还是对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功能分析一、引言从广义角度看,言语行为理论讨论的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的关系,这个话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言”和“行”区别对待,这在中西方的语言中都能找到例证。
如《论语》中关于孔子见其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而表达气愤的记载:“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孔子看来,“言”是“言”,“行”是“行”。
西方有一句谚语“Action speaks than words”,这反映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言”与“行”也是对立的。
然而,1955年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面世给语言学界带来了新的冲击,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
但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当时的学术氛围,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同样有其理论渊源。
二、理论渊源(一)日常语言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奥斯汀赞同语言进化观点,他认为现存的语言形式是语言进化过程中幸存的强者,其中蕴藏着人们认为值得加以区分的所有差异和值得保存的种种关系,这些差异和诸种关系是任何一个坐在书斋里的教授冥思苦想不出来的。
因此,奥斯汀假定,在被证伪之前,自然语言保存下来的区别与关系都是有价值的,可作为研究哲学问题的起点。
(二)行为研究的方法论奥斯汀认为传统的行为理论抽象、空洞、过于简单化。
以“行事”为例,奥斯汀指出“行事”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常用来指实际上不同的行为。
他提倡逐一分析具体行为,而不应满足于泛谈“行事”这个笼统的模糊概念。
(三)奥斯汀关于“叙述句”和“施为句”的划分奥斯汀提出了陈述语句和实施行为语句的概念。
他认为陈述语句的功能是陈述事实、描述过程或状态,它具有或真或假的性质。
言语行为理论介绍 PPT

2
基本观点
• 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家把语言研究以句子本身 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
1 • 塞尔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 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 则和分类标准,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 型。并且由此建 立比较系统的语言理论。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 行为三分法”,并提出了“说出行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 以言取效行为。”塞尔在分析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时都 涉及到了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意向,所以塞尔进一步地深入到了意 向性问题的探究上。他通过将言语视为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可以赋 予许多哲学上的老问题以新的意义。
3
国内研究
1 • 1、1979--1989年: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 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
• 2、1990年至今: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 域的学者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4 国外研究
70年代
80年代
4 ➢70年代
国外研究
Ross(1970)注意到言语行为句中的简单陈述句和显性施为 句有着共同的句法特性,并加以讨论;
闲话,说万历朝有位景妃,最喜欢利用亲子争宠,甚至不惜让
怀中小儿发热,引皇帝注意,你怎么看?
7 案例分析1:《甄嬛传》
• 曹贵人: 臣妾若是万历帝,必定杀死景妃以正宫闱,十月怀胎一朝临产 之苦,非为人母不能体会,景妃她身为人母却害其子,除非不 是生母,景妃若不是有难言之隐,那么便是连为人都不配了,
怎还配活着? • 皇上: 你一向温顺寡言,难得这么激愤。 • 曹贵人: 臣妾失言了,只是臣妾也身为人母,一时有感而发。 • 皇上: 怜子之心,不仅母亲有,父亲也有,难为你剥了这么久,你既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逻辑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
本文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内容,并重,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家对语言的认识既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又将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来对待,于是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其学生塞尔修正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
在他们之前,弗雷格、马林诺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等先驱已对该理论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断。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首先发起此次转向,罗素继承并发展,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度。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到来,从内涵上看分析哲学指“把哲学问题置于语言领域并在分析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哲学问题”。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逻辑分析学派和日常分析学派。
前者主张应发明一种其语法形式在逻辑上是完善的语言,后者则侧重分析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
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把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从奥斯汀开始的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在《如何用语词做事》中,奥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
他认为,言语是人在特定场合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运用语言的说话行为和所说的话。
因此,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奥斯汀区分了两类不同的话语: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并用“适当与否”、“真假与否”两个评价标准来区分这两类话语。
之后,他又尝试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来处理“说话就是做事”的问题。
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
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表意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发出一段声音,组词成句,音义结合;以言行事行为指在完成“说什么”这一行为的同时,所表达的说话者说出这个话语的“用意”,产生的某种语力,如某人说:“出去!”这句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命令”的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行为指说话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自己的用意之后,在听话者身上(也可能是说话者自己)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出现的一定效果。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理论评述申开敏 (昭通师专外语系,云南昭通 657000)一、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Saussure,1857-1913)指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而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进行认真研究的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他在《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是一种行动。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取效不仅是文字句法的语义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语用问题。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来源于以下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
奥斯汀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顾芸英,1986),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或说话行为)即以言指事、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即以言行事、语导行动(或取效行为)即以言成事。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通过协定的步骤与协定的力而取得效果,所以言外行为是协定的(conventional)(王正元,1996)。
而言后行为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因此是不确定的。
由于“言内行为”属于语言体系的范围,“言后行为”本身又不是语言行动,而且听者的反应也不是一个语言过程,而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语言学家过去不大讨论“言后行为”,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只是最近,一些学者才将语言问题与认知心理相结合,写出了颇具价值的文章,从而拓宽了语言的研究领域。
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即,判定语、裁定语、承诺语、阐述语和行为语(behabitives)。
(奥斯汀把语用行为分为判定式(verdictives)、执行式(exercitives)、承诺式(commissives)、表态式(behabitives)和阐述式(expositives)等五类。
)后来,塞尔(J.R.Searle)批评了这一分类,把言外行为分为“新五类”:即,断言、指令、承诺语、表情语和宣布。
二、关于间接言语行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
其中美国哲学家塞尔的影响最大,他将言语系统化,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正是通过他的努力,才使言语行为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的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
简单地讲,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做某一言外行为来做另一件言外行为(顾曰国,1994),也可以说成是:“通过施行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
”(J.R.Searle,1975)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问句不是疑问的情况比比皆是。
有时候,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示该句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之外的其他意思,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
如:“Can you give me the book?”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
该请求是以询问形式发出的,但还要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
至于如何理解像“It’s cold in here.(这儿很冷)”这类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句,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发话者可能真的是陈述这一事实,也可能是请求对方关上窗或门,或打开电暖气。
遇到这种情况时,听话者需依赖语境、双方共知或语用推理等等才能奏效。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Mary:What I would like to eat tonight is an osso-bucco.(玛丽:今晚我想吃osso - bucco。
)Peter: I had a long day. I’m tired.(彼得:我有一个漫长的一天。
我累了。
)(D.Sperber & D. Wilson, 1986)先不说如何猜出“osso-bucco(红烩牛膝)”是什么,因为“eat(吃)”一词可提供线索。
如何理解彼得的话,我们可以依赖以下推理:1)Peter is tired.(彼得累了。
)2) If Peter is tired, he wishes Mary would make the dinner.(如果彼得累了,他希望玛丽会做晚饭。
)3) Peter wishes Mary would make the dinner.(彼得希望玛丽做晚饭。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彼得所说的话理解为“要玛丽自己做饭”。
由此可见,间接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时取决于语境,有时取决于听话人的身份、背景等,有的还取决于听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
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句的理解已不单纯是语义范畴,而是语用范畴。
再请看下列间接言语行为句:a) I want you to take notes.(我要你做笔记。
)b) I would be happy if you take notes.(如果你做笔记的话我会很高兴)c) Can you take notes?(你能做笔记吗?)d) Are you able to take notes by any chance?(你能利用任何机会做笔记吗?)e) Would you take notes?(你愿意做笔记吗?)f) Won’t you take notes?(你不愿意做笔记吗?)g) Would you mind taking notes?(你介意做笔记吗?)h)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ake notes?(你有去做笔记的意愿吗?)这些句子之所以是间接言语行为,是因为在句子字面意义之外包含有隐含意义,而达到让听者“take notes”的效果。
(在语气上,有所不同)根据以上论述,Can you +VP不仅具有提出问题的文字力(literal force),还有转化表示要求的间接的力(indirect force),因此,我们说“Can you pass me the pencil”,不是在问你的“能力”、“能否”,而是请你施以一个“pass me the pencil”的行为。
同样,“Haven’t you seen filthy socks on the floor?”不是在问你“看没有看见”,而是要求你“把脏袜子弄走”。
显然,隐含意义的获取是推导出来的,或者是听者理解出来的。
这种推导与听者的具体条件有关——适当的语境条件。
根据推导理论(inference theory),任何时候,话语的隐含意义都是语境决定的,语境制约着语力。
三、言语行为理论所存在的问题起初,奥斯汀认为行为句须具备三种句法特征,即主语必须是第一个称单数,动词必须是行为动词,必须是现在时和主动语态。
概括起来可用I(hereby)VP+you(that)S这一公式来表示行为句的句法结构。
但随着奥斯汀对行为句的深入研究,发现该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例如,“You may come(你可以进来)”也可表示“I permit you to come(我允许你来)”,“Open the pencil-box(打开铅笔盒)”也可表达“I ask you to open the pencil-box(我请你打开铅笔盒)”。
由此看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行为句,行为动词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充足的条件。
于是,奥斯汀进一步将行为句分为显性(explicitness)和隐性( implicitness)两种,提出了言语行为这一普遍理论来代替行为句。
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和如何大量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使得我们不仅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和交际的内容,还了解说话人的目的。
这对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启示。
然而,正像其他新兴学科一样,言语行为理论也有不足之处。
其一,这一理论局限于人际交往的只言片语,这些零星的言语在不同程度上孤立于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活动之外。
如果把这些言语变成话语,我们必须考虑制约言语行为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其二,尽管“问候”、“告别”、“邀请”、“恭维”、“赞赏”、“拒绝”等言语行为几乎为各种文化所共有,但由于它们各自毕竟受到本文化的制约,势必因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总之,由于话语发生在一定数量与交往双方相关的个人、社会以及文化等因素在内的一定情景中,因此,单一化的理论、一元化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涉及社会语言学、民族交际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研究领域,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话语含义。
四、结论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学家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它使学者们在有关方面的研究从以语法或语言形式为中心转向以言语功能为中心;从以单句为中心转向以语篇为中心;从以语言本身为中心转向以语言使用者、社团以及语言环境等为中心;另一方面,言语行为理论使诸多研究从以语言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交际功能为中心;也使外语教学从以语言形式和教学方法为中心转向以语言功能和教学内容为中心。
这样,使得学习者不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知道了正确的句子结构,而且还学会了如何适当地使用语言以避免出现语用错误。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应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1] 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J.O. Urmson, New York, OUP, 1962.[2] Berg,J. The Relevant Relevance, 16,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3] 何自然,“推理和关联”,载《外语教学》,1997(4)。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 李力,陈治安,《语言·文化·外语教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Searle, J. R. Speech Acts, Cambridge, Cambridge VP, 1979.[7]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