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实验中学张彬

教育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教育被界定为民生工程,是因为教育也承载者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在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所说,过去我们贫穷但是我们有理想、有信念,我们豪情万丈,今天的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孩子们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他们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树立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教育要担负的重要责任

德育教育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要不断探索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使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让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师苏德矿参加全国第三届优秀教师的评选。他参选的理由是在学生看来晦涩难懂的高数中他让学生懂得数学原来是可以体会生活的真谛。他用数学的语言来诠释生活,他的“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坚持下去,必将走向成功”被网友不断的转发。课程是理念的载体,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场所,利用课堂教学教师巧妙的把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让学生感受课程学习的意义。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富有情感的,单调的知识传授无意与知识的生成与理解。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开展时事宣讲,了解国家政策、了解国际形势,了解科技发展的动向,在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价值判断与选择。语文学科利用名篇经典,挖掘作品中积极向上的能量,陶冶学生情操。理科教学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结合学科内容,学生开展环保活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培养学生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同时,学生们对生命有了不同的理解。

二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德育教育常态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通过规范日常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对学生日常行为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矫正,

在包容中引导,在细微处指导。学生在成长中,不肯能所有的行为都是循规蹈矩的,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他们在长大,但是社会是有规则的,规则是大家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集体利益的保证。要从学生的仪表、着装、语言的文明、行为的规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检查和指导。有人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三周。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也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

有人说,理想、信念和学生的高考甚至成长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每一个成长中的学生,都在追求幸福,渴望成功,并且为此付出努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更会质疑自己。这就关乎学生的理想、信念、信仰。这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第一位的问题。所谓的信仰就是对确定目标永恒的追求,又对当下生活的深深关怀。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意志力顽强、学习和生活有良好的习惯,懂得爱护集体,理解他人的学生,成绩也往往比较优秀。而意志薄弱,没有远大目标的学生在学生和生活中都对自己放松要求。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幸福有尊严的生活奠基,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学校德育

体系,侧重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展教育,对于学生来讲,爱国、敬业就表现在努力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热爱集体,努力为集体贡献力量,诚信、友善就是要友善的与人相处,树立基本的道德遵循和道德约束,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与渴望。

四以班会、团活和重大节日、重要新闻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学校要将班会和团活纳入课程计划,系统开展班团会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安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重大节日的纪念,重大时政学习和宣传。重要节日或纪念日以活动为载体,形成学校德育特色,积淀校园文化。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由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以传统的升旗仪式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利用校园广播站传递学生心声,宣传学生当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用学生们身边的事迹影响和感染成长中的学生。

五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带着历史的体温滋润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在德育教育中善于利用“我们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寒假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春

节,收集春节的习俗,清明节我们会带领学生扫墓祭祖,祭扫英灵,感恩自然,感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当圣诞节遇上传统的冬至节,引导学生既开放包容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我们的节日”的活动开展,学生们懂得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我们有义务传承优秀文化

道德教育像春雨无声,像春雨滋润人的心灵。道德的力量,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有道德感的人,是能自我约束,能内心安静,又能诚信友善,关爱自然、温暖他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德育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构建和谐社会助力。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小陈小学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首先要抓好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开好每周的班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 二、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 1、利用午读对学生进行教育。每天下午上课之前每个班级进行10分钟的午读,各级午读的内容各不相同,通过短短的10分钟,渗透德育教育,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他们从小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人,学会怎样做好事,做好人,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利用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对照进行教育训练,使其言行举止受到约束,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3、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教育。每天早上上操之前和每天下午上课之前,学校广播室会播放一首感恩歌曲和一首励志歌曲,通过听这些歌曲,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有远大志向的目的。 三、加强班级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1、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争创班级特色。 3、以活动为载体,在班级、年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感。在班级中开展做文明事、说文明话、争当文明小学生的活动。活动中要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创造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体系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即:学校——德育教育机构网络;家庭——学生家长和家长学校;社会——各级关工委组织和相关执法部门。 (二)开辟两块阵地,即:学校、家庭 1、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培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杨寨中心小学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德育体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内容,努力拓展德育渠道,科学实施德育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我校重点突出养成教育,学习和践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了解乡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逐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 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在目前国家开设的课程中,小学只有“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属德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开发并实施了每周一课时的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由课程部牵头的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制定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各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原则,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提交课程专题及研发设想,然后由政教处组织研发小组进行选题,细化了对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的德育课前置作业,需要家长的协助完成,不但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亲近,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

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 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首先要抓好队伍建设。 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值日值班领导和对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的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班主任、年级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开好每周的班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本学期将开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二、德育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开学第一个月,各班要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以学校、班级管理为一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加强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常规检查反馈、督促作用,使常规管理达到精细化。 三、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

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上好“文明礼仪第一课”。通过举行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手拉手、一帮一,大手牵小手”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和衣着打扮的良好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讲过头话,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的放矢抓好年级学生管理。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学生不同阶段的管理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要求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制定循序渐进的德育养成程序,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及诚实守信、自立自爱的意识。 五、加强班级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1、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政教处要利用主题班会、推门班会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并把评比结果列入对班主任的评价中。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争创班级特色。 3、以活动为载体,在班级、年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感。在班级中开展做文明事、说文明话、争当文明中学生的活动。活动中要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创造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六、加强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继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瑞山联办小学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讨论稿)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多年来,我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让学生实现心中的梦想?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逐年发展,德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已经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我校开展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现结合《指导纲要》和市教育局下发的《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进一步丰富我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一)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二)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

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三)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同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校各年级、各班;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董鹏程 组员:张继业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 组长:刘彦浩 组员:全体教师家长委员会 四、实施内容 1.以《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新泰市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为纲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在落实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当前使用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衔接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一体化课程系

德润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构建(瑾2012年12月31日)

德润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构建(瑾2012年12月31日)

系统思考整体构建追求实效 —-德润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德润园小学是一所新建的于2010年才投入使用的学校。“德润园”取自《大学》中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和《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重品行修养,人格完善的特点。由此,学校办学特色定位为:以德育人,德润童心;学校的校训是:做最好的自己;努力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自信,培养健康、文明的社会人。 德润园小学学校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就是根据这样的顶层设计,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思考,纵横交错,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保证整个德育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有效性,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具体构思如下: 一、目标体系: 德润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具体构思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德润园小学校训是“做最好的自己”,学校的德育目标体系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来构建。 点面结合:围绕“做最好的自己”这条主线,我们的德育目标从“文明”“健康”“乐学”“感恩”“自信”“创新”这六个点切入,希望学生能“知回报,做懂感恩的自己”;“爱科学,做会创新的自己”;

“展特长,做有自信的自己”;“习礼仪做讲文明的自己”;“会读书,做最乐学的自己”;“常运动,做最健康的自己”。 螺旋上升:德育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反复,即使是同一德育目标也应该在反复中递进。我们根据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小学六个年级进行分阶段确定德育目标,每一个目标又从知行两方面进行具化。后一阶段的目标是前一阶段目标的巩固和提升。这样的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呈螺旋式上升形态,让学生的品德与生命实现和谐成长。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螺旋上升”的构建模式既关注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又让每个德育点有侧重和突破;既尊重每个年龄阶段学生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又引领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质。 附:目标体系表格:

(完整版)高阳小学构建德育体系实施方案(一年级)

高阳小学一年级德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落实临淄区德育体系构建,推行五四三德育行动计划(即五个主题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四项基础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三个优化:德育现代化、德育特色化、德育社区化),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德育工作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设计,力求达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构建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体系,增强德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德育总体目标: 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总体目标:初步培养起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三、一年级主要德育目标: 培养小学生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他人、爱父母的情感;具有基本的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养成规范的读书写字、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养成洗脸、刷牙,注意饮食卫生等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积极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认真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的健体习惯。懂得升旗礼仪、餐桌礼仪,尊重家长、老师、同学,会使用你好、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形成能在家叠被、洗简单衣物的劳动观念。形成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受人喜欢的小学生。

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材料(小学版)

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 评价体系(试行) 根据《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现制定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如下。 第一章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凸显德育生活化、体验化、地域化等特点,科学构建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第二章德育目标体系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的中小学生。 (二)学段目标 1.小学。培养具有团结友爱的情感、文明有礼的习惯、安全自护的意识、诚实守纪的品质、乐学向上的志趣的小学生。 第三章德育内容体系 (一)小学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爱的情感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学会感恩教育、激趣砺志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等八个系列。 1.爱的情感教育系列 (1)爱自己、爱亲人、悦纳他人的教育。 (2)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的教育。 (3)知晓荆楚文化、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地域风情、感受武汉精神的教育。 (4)敬国旗、唱国歌、初步知晓祖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5)诵读经典、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2.习惯养成教育系列 (6)学会自理、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1-

(7)遵章守纪、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8)规范书写、专心倾听、积极思考、认真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诚实守信教育系列 (9)学习信义典范、树立诚信意识的教育。 (10)诚实自律、守时守约美德的教育。 (11)遵守基本规则、社会公德的教育。 4.责任担当教育系列 (12)了解责任、乐于为集体服务的教育。 (13)初步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5.学会感恩教育系列 (14)感恩父母的教育。 (15)感恩他人的教育 (16)感恩社会的教育。 6.激趣砺志教育系列 (17)激趣乐学、会学乐思的教育。 (18)勤奋向上、磨炼意志的教育。 (19)怀抱理想、立志成才的教育。 7.环境保护教育系列 (20)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21)不攀比消费、不浪费资源、勤俭节约品质的教育。 8.珍爱生命教育系列 (22)健康生活、科学运动的教育。 (23)安全自护自救的教育。 (24)心理疏导、学会适应的教育。 第四章德育路径体系 围绕有效德育目标、内容,按照“全员参与,便于操作”的工作思路架构,有针对性地选择七条路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 1.提升教师学科德育意识与能力。引导教师提高道德素养和育人水平, -2-

小学德育构建体系资料讲解

小学德育构建体系

小学德育构建体系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 (一)德育内容构建: 1、根据小学德育应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一共识,我们提出了“五会”目标(会走、会坐、会扫地、会活动、会做操),并细化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小要求、小标准,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2、根据当前社会状况及独生子女的教育缺陷,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有人情味的人,作为我校各项德育活动目标之二。 (二)德育课程构建: 1、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基础课,主要有各门知识课程的学科育德、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主要通过班(队)会课、“两操”、心理健康教育课、法制课实施。 (1)班(队)会课。每周一节的班(队)会课由班主任(中队辅导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专题教育,同时针对性地指导由学生主持召开主题班(队)会。学校每学期进行班级主题班(团)会的观摩活动,使主题班(队)会真正成为塑造优良班、学风的有力载体。 (2)两操。即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制定标准,每天坚持,要求班主任、教师加强管理、指导,形成良好习惯。 (3)法纪法规教育课。每学期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宣讲法制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守法的自觉性。 2、活动课程 活动是生活体验呈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创新各类活动并以此为载体,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拓宽学校的德育视野。 (1) “感恩培情”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这是我校德育活动一大特色。内容包括: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体会亲情;感谢老师培育之恩,体验师生情;感受同学互相帮助之情,体验同学的友情。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现代社会中有人情味儿的人。 (2)读书活动——包括各班有组织地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和学校每学年一次大型读书节活动。形式包括:主题班(队)会评比、校园好书推荐、“和好书交朋友”征文活动、辩论赛、演讲赛、课本剧比赛、英语展示表演等。 (3)传统节日庆祝、纪念活动——结合节假日,开展传统性教育活动,把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等情感落实在活动过程的体验中。 3、隐性课程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体现现代与传统结合。体现功能布局合理化,环境绿化美化,操场楼道净化。 师生精神文化建设:在教师间营造和谐、合作、竞争的工作氛围的基础上,倡导教师做到“敬业四育人”:榜样动人,态度暖人,智慧引人,共进育人。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明习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多年来,我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文修身,以诚待人”的办学理念,忠实践行学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逐年发展,德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已经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高中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现结合《指导纲要》,在进一步丰富我校“‘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一)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二)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三)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同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培育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课堂,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校各年级、各班;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 组长: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含教育是什么)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含教育是什么)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了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教育的定义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是“引出”或者“导出”,意识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面对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对照中西方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明了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而后是使其掌握技能。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教育的现状似乎变得本末倒置了,几十年前我们就曾经高喊全员德育和全面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是渐渐地这些声音都淡了下来,都被成绩的呼声淹没,而今,当人们重新认识到学生阶段德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是有鉴于一批批有问题的或者有争议的教育成品走向社会的不协调与强烈呼喊教育回归根本的呼声。这也就是近些年有些地方教育者把我们以前丢弃的认知又重新以科研的形式拿出来的作为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形式进行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的缘由。(个人见解) 一、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相关基本概念 (1)课程设置: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中开设《思想

政治》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力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 (2)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现行德育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以下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3)课程内容: 生活化 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综合化 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本性 课程内容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开放性 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2、德育课程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德育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了学校育人的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体系,就是说让学生从进入校园,从对学校环境、管理、制度的感受,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这

德育课程计划

德育课程计划 德育课程计划 篇一: 德育课程计划花园屯小学德育课程工作计划本学年我校德育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部门总体工作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创建良好班集体为基础,在德育管理、学生教育中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工作目标及思路: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创建良好班集体为基础,在德育管理、学生教育中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工作目标及思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培养学生“十个好习 惯”,加强班级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努力达到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学困生有进步。

14、重视学生入队入团的申请、考查等工作。 15、加强对留守学生、学困生的关心。正确对待问题学生,及时教育和引 导。 16、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篇二:中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培养学生“十个好习惯”,加强班级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努力达到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学困生有进步。 14、重视学生入队入团的申请、考查等工作。 15、加强对留守学生、学困生的关心。正确对待问题学生,及时教育和引导。 16、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篇二》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2017学年学校德育课程围绕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系统规划学校德育课程计划。 一、健康课程进课堂

建设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建设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有效、有序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建设科学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德育内容不随意、德育措施不盲从,德育方向不冲突。 一、学校德育体系化的目标 1.建设科学的德育目标内容体系; 2.建设序列化的德育措施方法; 3.建设德育实施主体能力提升工作体系。 二、德育目标内容体系化 (一)理想信念教育 1.低段(一二年级) (1)国家认同教育: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的内容和意义;知晓党的名称、党的生日;建立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军队的基本认知和亲近感。 (2)英雄模范教育: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了解爱国志士革命故事;了解人民军队的建国功勋;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3)中国梦教育:初步感知什么是中国梦;了解实现中国梦与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家庭幸福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树立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中段(三四年级) (1)国家认同教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基

本性质和奋斗目标。 (2)英雄模范教育:知道一些战斗英雄的事迹;学习革命烈士身上的优秀品质,树立鲜明的学习榜样。 (3)中国梦教育:了解为什么提出中国梦;了解中国梦与自己努力学习知识和学会学习方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3.高段(五六年级) (1)国家认同教育:了解我国自然地理情况、国家政权构成的基本情况及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国家机构,认知国家主权与领土,认识国防的意义。 (2)英雄模范教育: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富强、民族团结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学习革命烈士的集体意识、组织观念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3)中国梦教育:了解中国梦的具体内容;树立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低段(一二年级) (1)家国教育: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 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2)集体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案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案 (试行) 我校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动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二是实验性、示范性、带动性的学校定位;三是九年一贯制办学体系的需求;四是生源区域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为指导,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二、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工作原则 1、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2、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3、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学科教学与德育专业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存4

在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5、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包含所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部分为纬,以低年段(小学1——3年级)、中年段(小学4——6年级)、高年段(7——8年级)三个学段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目标体系 1、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者在将来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奠定基础。 目标体系要体现学校特色。我校以“弘公养正、开明启智”为校训,必须使“公正坦荡、正大光明”成为学生的德性标志。要重点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关注人文精神的建构,关注美好心灵的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使工作、学习在公明实验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公实特色”。

【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小学德育体系构建思路

【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小学德育体系构建思路 [摘要] 如何构建与实施德育课程,是当前学校面临的紧迫而 重要的新课题。笔者立足小学德育课程的理论构架和教学实践,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经典教案为一体,对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和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意义。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理解德育课程,深入研究开发和构建德育课程,了解掌握德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和动态,不断 提高德育的功能和实效。 [关键词] 德育课程构建实施 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在学校德育工 作中的重要功能,我们借助学校改革的东风,结合自身的事迹和发展 需要,建立了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发展思路,全面拉开了整体构建 学校德育体系工作的帷幕。 一、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 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离不开相关的保障措施,我校从组织,制度,师资,社区课程资源等方面入手,逐渐建立德育课程的保障措施。

1.建立辐射学校全盘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以校级领导,科室负责人,及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德育课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对学校德育课程做出正确决策与部署。 2.制定相关制度,我校非常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了上至学校课程发展规划,下至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促进了学校德育课程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个体需求着眼,满足教师专业化需求,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实施有效德育课程管理的基石。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德育课程教学管理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养。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德育课程的管理中意识到了要满足教师个体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专业化需求,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才能把德育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那么,如何抓好抓实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呢?我区从人性化管理制度建设、学习性教研组建设、个性化德育课堂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尝试。 4.整合资源,多边合作,实施三级管理制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及制度与管理体系建设也进入全面探索阶段,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一直是我区

德育课程一体化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案 (试行) 我校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动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二是实验性、示范性、带动性的学校定位;三是九年一贯制办学体系的需求;四是生源区域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为指导,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工作原则 1、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2、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3、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 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 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4、学科教学与德育专业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存在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 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 守与承诺等。 5、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包含所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部分为纬,以低年段(小学1——3 年级)、中年段(小学4——6年 级)、高年段(7——8年级)三个学段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目标体系 1、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 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者在将来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奠定基础。

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材料(小学版)汇编

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 系(试行) 根据《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现制定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如下。 第一章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凸显德育生活化、体验化、地域化等特点,科学构建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第二章德育目标体系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的中小学生。 (二)学段目标 1.小学。培养具有团结友爱的情感、文明有礼的习惯、安全自护的意识、诚实守纪的品质、乐学向上的志趣的小学生。 第三章德育内容体系 (一)小学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爱的情感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责任担当教育、学会感恩教育、激趣砺志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等八个系列。 1.爱的情感教育系列 (1)爱自己、爱亲人、悦纳他人的教育。 (2)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的教育。 (3)知晓荆楚文化、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地域风情、感受武汉精神的教育。 (4)敬国旗、唱国歌、初步知晓祖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精品文档

(5)诵读经典、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2.习惯养成教育系列 (6)学会自理、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7)遵章守纪、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8)规范书写、专心倾听、积极思考、认真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诚实守信教育系列 (9)学习信义典范、树立诚信意识的教育。 (10)诚实自律、守时守约美德的教育。 (11)遵守基本规则、社会公德的教育。 4.责任担当教育系列 (12)了解责任、乐于为集体服务的教育。 (13)初步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5.学会感恩教育系列 (14)感恩父母的教育。 (15)感恩他人的教育 (16)感恩社会的教育。 6.激趣砺志教育系列 (17)激趣乐学、会学乐思的教育。 (18)勤奋向上、磨炼意志的教育。 (19)怀抱理想、立志成才的教育。 7.环境保护教育系列 (20)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21)不攀比消费、不浪费资源、勤俭节约品质的教育。 8.珍爱生命教育系列 (22)健康生活、科学运动的教育。 (23)安全自护自救的教育。 (24)心理疏导、学会适应的教育。 第四章德育路径体系 围绕有效德育目标、内容,按照“全员参与,便于操作”的工作思路架构,有针对性地选择七条路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更多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