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电子版

广播电视概论电子版
广播电视概论电子版

广播电视概论电子版

授课内容:第一章广播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1、使学生们了解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重点、难点:1、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案例的方法。教学过程:

广播的诞生:

一、电磁学理论

1、迈克尔?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定律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2、麦克斯韦与电磁学

1855年到1864年,麦克斯韦证明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真空中的

光速是相同的,光是频率介于某一范围之内的电磁波,为无线电

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石。

3、海因里希?赫兹

1886年到1889年间,赫兹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电流可以通过

电波载空中传递,证明了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的正确性。二、无线电通讯技术

1、古格列莫?马可尼

1990年,马可尼试验成功了再加拿大的纽芬兰与英国的昆沃尔之间横跨

1

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通讯。

2、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

1889年,开始重复赫兹的实验,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发明无线电广播,使无线电进入千家万户。

三、无线电传声实验

1、雷金纳德?费森登

1900年提出:交流发电机所产生的电磁波能够传递人的声音和音乐。 2、李?德福雷斯特

发明了三级真空电子管,不仅可以用来检测无线电波,还可以增强和生成无线

电波。

四、收音机的发明与推广

191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成立。

五、正式的广播电台出现

KDKA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商务部颁发营业执照并批准呼号的电台。电视的诞生:

一、光电效应:电视传播的理论基础

1865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在测定电缆性能时发现了硒,把光的变化变成

电信号传送出去成为可能。

二、机械电视

2

1、世界上第一个机械电视扫描装置:尼普科夫盘

2、贝尔德与机械电视系统

三、电子电视

法恩斯沃斯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放大管、阴极射线管、电子扫描管等。

四、杜蒙:让电视机进入家庭

1937年,杜蒙开始批量制造电视接收机,并成功推向市场。广播的发展

一、广播时代的到来

1924年,美国已有超过1400家广播电台,收音机约300万台。1922年,8月1日,WEAF播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条商业广告。1927年哥伦比亚----《广播法案》。广播公司(CBS),1927年

二、广播的黄金时代

20世纪30、40年代,广播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1、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2、火星人的入侵:广播使美国陷入恐慌

3、“这里是伦敦”:默罗在二战中的广播报道

三、广播的衰落和重生

原因:电视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成为了广播的强劲对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播在变革中逐渐摸索出新的发展方向,这就

3

是“专门化”和“本地化”。

电视的发展:

一、电视技术的发展

1、从黑白到彩色

194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首先制成彩色电视。 NTSC制、SECAM制和PALH制均可采用。 2、有线电视

3、卫星电视

80年代以后进入卫星直播,即DBS阶段。

4、采录设备的改进

、数字技术 5

二、电视新闻

1、1953年。BBC直播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礼。

2、1960年,美国总统辩论第一次进行电视转播。

3、1969年,阿波罗号登月

4、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作业:1、谈谈“专门化”和“本地化”身边的例子。

4

后记:

授课内容: 第二章电视新闻节目教学目的: 使学生们掌握消息类新闻节目的特点。重点、难点:如何写消息类新闻节目及不同消息的应用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法,并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学生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二、消息类新闻节目特点:

1、快时效性是其重要的衡量指标。

实现时效的方法:

(1) 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何事”是最核心的,记者的首要

任务就是要把这个核心信息报道出去。

(2) 编排手段

(3) 技术手段包括:直播: 要求记者尽量选择靠近新闻现

场的地方进行出镜报道,还可以引入其它媒体关于此事

的直接报道信号,同步解说。

口播报道:由于技术限制无法获得图像信号或来不及取

得信号,可由主持人或播音员进行口播报道。

5

飞字幕:最新消息或消息最新进展可以采取飞字幕的形

式,先把消息的核心内容抢先报道出去。

(4) 报道手段要善于变结论式报道为进程序报道。 3、短短小精悍是电视消息的一个重要特点。“短消息”时间在1分30

秒; “长消息”时间在1分30秒至4分钟之间。

短消息需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1)集中主题

(2)巧选角度受众感兴趣的信息有:A 反映事件核心进程的信息。

B 富于故事性的信息。

C 有视听冲击力的信息。

(3)精练语言体现在:A 开门见山,忌写套话。

B 文字精练,多用短句。

4、活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报道形式。常见的形式有:

(1)导语+图像新闻

由播音员或主持人口播导语,消息的主体部分则是配上解说的图像新闻。

(2)图像新闻

这种形式多出现在成组的简讯集纳中,去掉导语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报道更多条信息。这种简讯式的消息每条都不长,多在20到30秒左右。

(3)口播新闻

6

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口播新闻是报道消息的常用方式,特别是一些来自文字媒体的消息,往往只能以口播的方式报道,如电视报道中经常采用的“新华社消息:…”。

(5) 主持人+现场记者(或新闻人物)

在报道中加入了很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因素,更容易感染观众。

电视消息应当注意精选图像(画面语言)和声音(包括现场环

境声和人物同期声),以增强现场感和信息的权威性。

1971年,佩维奥提出双通道编码理论。他认为:记忆由两个既

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信息信息编码系统组成,一个用于处理

语言信息,另一个用于处理视觉信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

系使得二者之间能够相互提示,更加有利于人们识别环境。该

理论认为,在人类获取知识方面,图像有着独特的作用: 三新闻专题

就某一新闻题材所做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而且有深度。

电视新闻专题可分为三大类:

(一)综述式主要功能为:1、梳理(时间、主题) 2、分析(社

会背景、历史背景) 3、预测

(二)调查式要把握好两个因素:1、选好调查的对象 2、注意调

查的严谨 3、展示调查过程的生动

(三)专访式可分为人物专访、时态性专访和观念性专访

7

四新闻评论

(一)源于报刊的评论形式

1、本台评论和本台评论员文章

2、编前话与编后话

(二)电视评论的特殊形式

1、谈话体评论:一般以主持人(或记者)主持,嘉宾或现场观众参与,在演播室或其它固定的场景,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心的话题,通过访谈、讨论等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进行。

2、主持人评论:由主持人参与策划、写作、播出的全过程,并以与观众直接交谈的方式出现,融叙事件与哲理性、个性化与人格化于一体的评论形式。

3、电视述评:它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以表情达意、叙事分析,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述评,也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评论形式。

作业:举例说明:电视消息如何体现报道时效的“快”,

8

后记:

授课内容: 第三章广播电视新闻教学目的:1、了解广播新闻的特点。

2、记者在广播报道中应具备的能力。

3、掌握广播新闻的不同报道形式。

4、了解广播的新闻报道形式。重点、难点:1、如何突出广播消息特点。

2、现场报道的技巧。

3、口播新闻与节目主持人的区别。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观察、演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

1、广播的发展轨迹

2、“音乐+新闻+谈话”是广播最基本也是最具生命力的节目形态。

3、“收缩节目战线,实行节目整体的低成本战略”是广播不得不走

的道路。

一、广播消息最突出的特点是“短”。

(一)、精练的导语精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短,二是富于表现

9

力。

1、突出主题

2、抓住事件核心

3、短而有味道,要用精简的文字营造生动的意境。对广播导语的要求:

1、摒弃概念化的语言,从听众关心的角度切入。

2、借用俗语,使新闻活起来。

3、提出问题,给人以悬念。

导语就是把新闻事实中最核心的部分用最闪光的语言呈现给受

众。

(二)、集中的主题

、“小题大做”,以小见大 1

所谓“小题大做”,就是把微观活动放在全国宏观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对比并形成能反映规律或本质的深度报道来,以小见大。 2、“大题小做”,具体而微

所谓“大题小做”,就是把一个大题目的内涵浓缩在一个小的点上进行表现,使抽象的主题有一个具体生动的载体。

(三)、典型的素材

1、选取能反映宏观的微观素材

广播新闻写作的要领就在于,取材于微观。从微观之点上取材,

10

从宏观之点着笔,才有针对性。

2、巧用新闻背景材料

广播新闻选材还要注意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二、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边解说、边录音制作的,以现场感和时效性见长。

直播节目在广播中日渐普遍,直播节目的时效性使得现场报道这一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特有的活力,它以广播特有的“绘声绘色”及时生动地传递着“此时此刻”所发生的某些事件,给听众如临其境,确闻其声之感。

(一)、最大限度地利用声音优势

广播的长处是声音,广播中现场的根本要求也是声音,报道中听众最感兴趣的还是声音。而广播现场报道首先要强调的是能传达现场情境的声音。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快速的特点

广播的长处是快。

其次,记者还必须有较好的组织语言的能力,能在纷繁的素材中以最快的速度去粗取精,决断取舍,并用最精炼的语言驾驭时间。 (三)、最大限度地营造现场形象

现场报道要善于营造“形象”,让听众用耳朵来“看”现场。

11

也就是要利用语言、音响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听众感受到现场。

首先,现场报道要有层次。

报道首先是给听众一个记者的“近景画面”,向听众交待现场报道的时间、地点及记者本人;接下来记者给出了一个“全景画面”。

其次,现场报道要掌握好音响,让每一组“画面”又不同的音响。

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要对报道内容进行现场音响策划。如进行现场描述时应该在现场的什么位置,采访时应该在什么位置,让听众通过音响结合记者描述感觉到“画面”在变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受。

最后,记者解说要与“画面”协调一致,记者解说的情绪、语气要与现场相吻合。

三、录音报道:是一种具有广播特点的新闻报道形式,是把新闻事实的音响,经过选择录制而成的报道。

录音报道的音响部分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物讲话;一类新闻事

件的实况音响。还有文字解说。

在录音报道中,音响要尽早出现,从一开始就出现新闻音响往往

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但是,对音响的使用切忌程序化。

音响的质量也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12

最后,录音报道还要注意音响与文字解说的配合,在录音报道中,

音响是主体,凡是音响能直接表现的就不用文字,凡是音响已

经表达清楚的,文字就不要重复。但是,也决不能忽视文字对

音响三补充、说明和串联作用。

四、记者口播新闻

口播新闻由播音员、主持人逐渐向编辑、记者发展,它以更快的速度、更生动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给广播新闻报道带来了活力。记者口播新闻的运用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真正体现对时效的追求:

讲究时效是所有新闻的特征,记者口播新闻则是提高新闻时效的有效手段。但是记者口播新闻的时效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主要原因是:

、记者口播的文字新闻传到编辑部后,往往要等编辑部编辑,审定1

后才能安排录制,很难发挥其快速灵活的优势。

2、其次,没有把播音员播出的新闻与记者口播的新闻严格区别开

来。

3、最后,有的记者口播新闻缺乏动态感,没有把新闻现场的氛围与

口播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应当尽快建立“采编播”一条龙的运作机制,设立记者口播新闻的“快速通道”,让记者口播新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在新闻

13

节目播出。

(二)、发挥记者口播新闻的特点

记者口播不同于节目主持的播报,主要差别在:

1、播音员播报新闻,在语言上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从发声,

运气,吐字到声音的虚实、腔调的把握,好比“美声唱法”,比

较规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播音腔”。

2、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讲”而不是“播”。所谓“讲”,

就是面对听众的情绪和需求,可以随时变化声音的语气及节奏,

使听众产生一种亲近感。

3、对记者来说,对口播新闻的身份要有个正确的定位,记者是记录

新闻的当事人,记者口播新闻既不能“播”也不能“讲”,而是

侧重于“说”。“说”应该是记者口播新闻听觉形象的落脚点。记

者口播新闻要“说”得平实,大方自然。“说”得明白,在文字、

语法和结构上要符合“说”的特点。

(三)、记者口播要从新闻现场动态切入

把新闻现场动态和记者口播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 (1) 要有明确的新闻时效,不能以“近年来”等模糊语言替代; (2) 要有记者的所见、所闻,不能单一地进行概括式的叙说; (3) 要注意反映新闻现场的人或物;

(4) 要播报记者所在的区域。记者所在的区域、方位离新闻现

14

场越近越好。

作业:1、举例分析广播消息如何做到“短”。

2、广播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如何体现。

后记:

授课内容:第四章新闻的价值

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新闻价值的构成。

2、掌握绝对新闻价值和其相对性。重点、难点:绝对新闻价值与相对新闻价值关系。

教学方法:详细讲解,和学生互动,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

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构成

新闻信息的三个层次

新闻信息由六大要素构成

五个W(当/哪里/谁/什么/为什么)和一个H(如何):

15

时间-------when 地点--------where 人物---------who

事件-------what 原因--------- why 过程---------how 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关系:

其一,透过新闻事实本身所传达出来的原生信息考察其作为“新闻”所具有三基本价值,这是一种绝对价值。

其二,将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整体的传播环境中去考察,衡量其在整个传播环境中所具有的价值,这是一种相对价值。

绝对价值是相对价值的基础,相对价值是绝对价值的最终体现,二者的互动构成新闻在实际传播所体现的价值。

三、绝对新闻价值

判断绝对新闻价值标准:

(一)时效性:时效性表示新闻事实发生时间与传播时间的接近程度。“事实发生的时刻与新闻见报(广播)的时刻之间的差距称作时距,时距越小,新闻价值越大。

(二)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变动的影响,意义和重要程度。事件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与受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涉及范围越广,影响程度越深就越重要。

(三)趣味性

1、求同心理

2、求异心理

二、新闻价值相对性的构成

16

对新闻的相对价值产生修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受众、目的、语境。 (一) 受众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利用电视和其它大众传媒来满足个体需求的。可以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吧其收视行为分为以下五类:

(1) 习惯型 (2)理智型 (3)冲动型 (4)认同型 (5)不定型 1、受众与重要性

对于受众而言,重要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 地域。地域是影响受众对一条新闻重要程度认识的重要因素。一

般来说,受众对发生在本地(或本国)的新闻会给予特别的重视。 (2) 利益关系。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是否与自己有利益关系、这种利益

关系是深还是浅,这是受众在判断新闻重要性是经常会考虑的,

尽管这种考虑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3) 需求的层次。一条新闻是否重要和有多么重要,和受众是否需要

和有多么需要它有密切关系。

马斯洛提出需求的5个层次:

(1) 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电视受众的收视动机提供了依据。受众由于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引发的收视动机主要有:

17

(1) 求实动机 (2)求名动机 (3)求美动机 (4)求新动机 (5)

求方便动机 (6)好胜动机 (7)满足嗜好动机 (8)从众收视

动机

2、受众与趣味性

高中以上学历者更倾向于因为喜欢节目类型而收看电视,学历越高者比率越大。随着年龄增长,受访者愈加关注情节是否符合自己的胃口,而对形势是否新颖愈不在意。

(二)目的

新闻传播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告知:报道新闻,提供信息;

(2) 说服:发表言论,强化或改变受众的态度。

、目的与时效性:对于以告知为目的的新闻,时效的要求会更强一些,1

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受众是对这类新闻的基本要求;而以说明为

目的的新闻,要求更多的是论理的严密和说服的技巧,时效上的“快”

并不是重要的。

2、目的与趣味性:对于以告知为目的的新闻,人们感兴趣的是你提供

的事实信息是否丰富、图像是否好看、情节是否吸引人;而对于以

说明为目的的新闻,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媒介对事实信息的理解,

是否提出对事件的图的认识。

(三)语境

18

“语境”的第一层含义是:受众在怎样的转态下接收你的节目,

“语境”的第一层含义是:你的节目传播的外部环境怎样,这里的

外部环境既包括竞争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以及传播制度与传播

政策。

1、语境与时效

2、语境与重要性

作业:1、复习本课所讲过内容。

2、预习下一课。后记:

授课内容: 第五章采访与拍摄教学目的:1、掌握日常采访的基本过程。

2、了解画面拍摄和剪辑的基本技巧。

重点、难点:抓住新闻的细节和背景,准确有效的表达电视新闻教学方法:详细讲解,和学生互动,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

理解。

19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学生新闻绝对价值的特点。二、日常采访的策划

采访的流程(GGSR)

1、选题:是记者采访活动的目标

2、信息获取的过程是记者采访的过程

3、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报道。

(一)选题的确定

一般而言,记者的信息网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层、外围层、游离层。

1、核心层

这是记者日常获取选题线索的主要信息来源。构成这个核心层的主要

有:

(1) 编辑部

(2) 对口领域

(3) 例行的信息发布渠道

2、外围层

(1) 记者的耳闻木睹

(2) 受众反馈

(3) 已报道的信息

20

3、游离层

指不固定、无法预测的偶得性信息源,通常表现为突发新闻。

三采访对象的确定

采访对象的选择从几个方面着手:

1、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是新闻采访的首选对象。当事人是事件的亲

历者,他的视角、他的切身体验、他的真实性是任何人都无法替

代的。

2、新闻事件的知情者:在无法采访到当事人的情况下,现场目击者

或者知情者能够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因而也是被采访者的当

然人选。

3、权威人士: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权威人士由于掌握与所传播信息相关的丰富知识、信息或者相关的权力,又独立见解,因而

对相关问题的判断一般而言会更准确、更深刻。此外,依赖权威

的社会心理也会使传播收到更好的效果。

a) 采访前的准备

1、资料准备:记者明确了采访目的,确定了采访范围,选择好采访对象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背景研究。

2、问题准备:提问基本原则有(1)提问要有针对性。

(2)提问要具体。

(3)提问要简洁。

21

3、物质准备:(1)采访设备

(2)传送设备

(3)后勤保障

第二节采访的手段与方式

一、现场采访

1、现场观察

观察的方法大体有两大类:

(1) 非参加性观察。在这种观察形式中,记者到现场,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事件的发展。

(2) 参加性观察。记者同采访对象一道进行相同的活动,一边体验感受一边观察,因而也称“体验式报道”。

、现场提问 2

二、专访

专访即使有预约的专门采访。专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提问的艺术。提问的艺术包括态度、技巧和规则等内容。三、调查采访调查采访时一种深度采访,适用于复杂事件或处于发展阶段争议较大的事件。西方记者把调查采访喻为侦探式采访。

四、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是记者以书信形式将问题写下来,寄给霍面交给采访对象,然

22

后根据对方的回信或面谈进行报道。

五、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时一种非常简便易行的采访手段。它的显着特点就是跨越空间而又能直接沟通。

第三节画面拍摄与剪辑

一、电视拍摄

电视拍摄的基础是对电视画面特性的把握,景别、运动、角度是电视画面特性的三个方面,也是电视构图的基本依据。

二、电视画面剪辑

1、蒙太奇的形成与发展:格里菲斯、普多夫金、爱森斯坦

2、蒙太奇的表现形式: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复现式蒙太奇、交

叉蒙太奇、象征蒙太奇、错觉式蒙太奇

作业:1、找一则电视新闻节目,分析该新闻的主题,细节,背景和观点。后记:

授课内容: 第六章新闻的表达

教学目的:1、了解新闻主体的构成元素。

2、掌握新闻信息的细节。

23

3 、了解观点的表现方式。

重点、难点:新闻细节的表现。怎样抓住新闻有用的信息。

教学方法:详细讲解,和学生互动,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新闻采访的步骤。

二、新闻信息的层次:

主体(第一层次):新闻事件的过程、程度

细节/背景(第二层次):构成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

观点(第三层次):新闻事件的原因、影响、意义

三、主体:新闻的主体指构成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是处于第一

层次的表层信息。其主要元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

(一)时间

1、精确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有在认为某件事情很重要的

时候才会留意它的准确时间。

2、模糊的时间:对于那些动态性不是很强的新闻而言,准确的时间并不能增强其传播的效果,甚至反而会多了些煞有介事的做作。

3、地点 1、新闻发生地:对于那些受众熟悉的地点,新闻报道中可

以交代得简洁一些,反之,则需要加以必要的解释。

24

2、对那些可能对观众有特殊意义的地点,新闻报道中可以交待得精

确一些,反之,则可以模糊一些。

4、新闻信息发出的场合:有时候,新闻中“地点”表现为新闻信息发

出的场合,正式或可信的场合会强化新闻信息的权威性。 5、人物:“人”是一切新闻报道的落脚点。

1、个人化:个人或小群体故事的富于人情味的角度能够生动地阐释

任何一条新闻的影响。

2、群体化:但是,新闻报道中的“个人化”表述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

题。

6、事件

如果按照动态程度来划分的话,可以把新闻分为事件性和非事件性

两大类。

事件性新闻------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

道,其事物变动三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行的。

非事件性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所做三概括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

对非事件性新闻进行“事件化”报道的“事件”有三个来源 1、背景对比出“事件”

2、因果联系出“事件”

25

3、记者参与出“事件”

四细节和背景

(一)细节

细节,顾名思义,是指作品中与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生活情境等产生有机联系的局部或细小的环节,是丰富情节、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传神的细节是电视新闻片成功的基础。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个台的体制、系列台的建设、广播的发展总体方向上的全新探索。它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被成为“珠江模式”。 四、信息污染 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激增,同时出现了信息污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受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全、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五、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1、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亦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它有四个特点:第一,高质量的图像接受;第二、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试题

考生信息:(学号,专业,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6分) 1、谈话节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以及() A、节目的前期策划 B、谈话现场的氛围 C、主持人驾驭现场的能力 D、节目导演对现场的控制 2、深度报道是() A、一种新闻体裁 B、一种报道方式 C、一种评论形式 D、一种报道理念 3、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和() A、新闻事件结束的地方 B、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C、新闻人物出现的现场 D、广播电视记者所在的地方 4、民间的谚语、民谣等在新闻评论中经常作为()论据来使用 A、概括性论据 B、事实性论据 C、理论性论据 D、规律性论据 5、最为常见的广播消息结构形式是() A、倒金字塔结构 B、时序结构 C、引导结构 D、逻辑结构 6、无论哪篇消息,绝不能缺少的部分是() A、导语 B、主体 C、背景 D、结尾 7、述评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即事明理,所以讲道理要() A、实事求是 B、观点鲜明 C、缘事而发,注重分析 D、有丰富的材料 8、以下哪种景别方式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 A、近景 B、特写 C、中景 D、全景 9、在广播中,音响包括() A、节目音乐 B、实况音乐 C、实况语言 D、实况音响 10、在新闻五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 A、何时 B、何人 C、何事 D、何地 11、新闻采访的难点尤其体现在() A、求新性 B、突击性 C、灵活性 D、持续性 12、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还包括() A、现场参与者 B、现场解说者 C、现场引导者 D、现场目击者 13、为获得最佳效果,记者在采访中应如何提问() A、多提开放型问题 B、多提闭合型问题 C、尽量减少提问,由被访者主动阐述 D、根据采访对象和采访阶段选择 14、广播电视评论中最富有依附性的一种评论类型是() A、本台评论 B、编后话 C、本台短评 D、新闻评述 15、()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 A、实况语言 B、广播音乐 C、音响 D、广播语言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 1、广播电视的定义: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2、广播电视分类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无线广播、有线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 3、电视节目的创作也显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电视纪实创作、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到栏目化的阶段、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崛起、1998年岁末起,由湖南卫视发轫,一大批电视游戏娱乐节目走红中国、电视直播。 第二章 1、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2、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3、1906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宣告了广播的诞生。 4、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KDKA。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 取营业执照的电台。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5、广播的发展: 1)、开办广播:1920年前后,广播在各国普遍出现。(如:1919年英国、1920年美国、1923年德国、中国,1925年日本)初期的广播电台规模小,设备简陋,发射功率低,广播时间短,主要是对国内广播。 2)、对外广播: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开始利用对国外广播。 3)、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播: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苏、美、英、等国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电波战”(广播战)。各国的广播电台迅速及时地报道战争消息,有的广播电台派出记者(默罗)到前线采访,播出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报道。一些国家元首(丘吉尔、罗斯福)多次到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动员鼓舞人民同法西斯斗争到底。 4)、调频广播的诞生:1923年美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开始研究调频广播,1933年达到实际应用地步,1935年建立了最早的调频广播。因为战争,政府暂停发放执照。战后,美国于40年代建立了一批调频电台。50年代,英国、日本及其他国家也办起调频广播。70年代以后调频广播电台广泛兴起。 5)、数字广播:80年代,出现了数字广播,90年代出现网络广播NJ (Net Jockey)。 6、调频广播的优点:(1)、频带宽,容纳的电台数量多; (2)、音质好,广播质量高; (3)、抗干扰能力强,调频广播工作于超短波频段,超短波是直接波,电波传播稳定,可稳定收听。(4)、发射距离与地理条件有关,可控制、调节,既解决了覆盖问题又不“外溢”; (5)、建设维护费用低,不需要大功率发射机。 7、1884年,德国23岁的保罗·尼普科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利用硒光电池发明了机械电视扫描盘(尼普科圆盘)。保罗·尼普科被誉为“电视鼻祖”。 8、1925年第一次显示出一个木偶的眼睛和鼻子;1926年1月26日在伦敦为英皇室作了公开示范表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 9、贝尔德也由于第一次完成长距离短波传送图像而被后人称为“电视之父”。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电视制式:电视制式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目时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在电视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将彩色的三基色红绿蓝分解与组合为电信号时,一些国家各自采用了不相同的方式,这便导致了彩色电视制式的不同。目前,世界上用于广播的彩色电视制式有三种:NTSC制、帕尔制、塞康制。 2、广播电视数字化浪潮: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就是在节目制作、传输、接受着三个重要环节用数字字节信号取代模拟信号在这三个环节中流动。采用数字技术后,家庭电视机不仅能看到几百套电视频道,看到DVD般清晰的电视图像,听到数字广播节目,享受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还可以获得如电视政务、电子商务、即使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等大量的资讯信息和服务。 3、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者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4、文化的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原理是指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一种选择和自我保护的作用,当所传播的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让容易被接受,并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中;而如果外来的文化对原有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作用时,便会竭力阻止。 5、文化优势扩散原理:是指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相对优越性的文化其核心是创意,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也就说优势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反之亦然。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6、广播电视语言:凡是在广播电视上运用的,能够表达出思想或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方法,如口头语言、屏幕文字、各色音响等,都属于我们所说的广播电视的语言系统,正是由于这些语言元素的存在,准确地表达了广播电视的信息,使广播电视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集散地。 7、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指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队列,他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有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所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 8、界面人物:是指经常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以自己的声音或图像直接与受众见面的传播者,通过其报道、播讲、解说和串联等工作,实现媒介和受众的沟通和交流。其中主要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以及代表媒介经常出外从事采访报道的记者。 9、一体化采访:一体化采访是指记者将幕后采访与录音、镜前采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同一时段内即完成幕后采访的任务,又完成录音、镜前采访的任务。一体化采访是一种快捷、高效的采访方式,它适应于一般性的动态新闻,尤其突发性事件新闻的采访。 10、分期式采访:分期式采访是指将记者前期采访和录音采访、镜前采访分阶段进行,先进行前期采访,在掌握了新闻的基本情况后,再拟定报道计划和录音、拍摄提纲,进行录音、镜前采访。这一采访方式适合于非事件性新闻及新闻专题报道。他的优点是:报到时间上较为宽裕,能对新闻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因而有利于新闻向深度开掘。 11、蒙太奇:在各类影视摄制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铺陈、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

广播电视概论知识重点总结

1、主持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作为主持者和播出者。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观众主持固定节目的人。 2、彩色电视制:美国最先,法国在美国恩NTSC制的基础上研制的塞康SECAM 制,德国在美国的基础上研制的帕尔PAL制,我国就用的PAL制。 3、地球村的概念是麦克卢汉提出的。 4、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是社会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广播电视人的不断需求。内因是内在核心本身行业发展运营是推动力,外因是技术。 5、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电台在总统大选日正式开播,呼号为KDKA. 6、美国的CBS,NBC,ABC三大广播网;全球第一个全天播放新闻的是CNN;, 7、30年代一系列重大事件成就了广播电台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 8、收视率调查有美国的尼尔森媒介调查公司,央视的索伏瑞调查公司。 9、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人刘翰在1926年10月创办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呼号XOH民营广播;1927年我国上海新新公司创办我国第一家私营广播电台。 10、抗战相持阶段,1939年2月6日在重庆建成中央短波广播电台,194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中国之声VOC;1940年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呼号XNCR,后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更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同年12月5日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1、20世纪80年代北徐南李,即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主持人徐曼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大众信箱>>主持人李一萍;1983年确定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对内广播网发展方针,这是主领方针。12、我国第一座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的北京的北京电视台,它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于9月2日正式开播;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正式创立,标志着广播网的初步形成;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开办,是央视第一个新闻评论性专栏节目;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问世,这是当时国内最长的调查性深度报道和栏目;<<望长城>>纪录片,1993年,上海纪录片编辑室问世,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纪录片来命名的电视节目。 13、深入报道是一种报道方式,并不是新闻体裁; 14、广播语言的三大元素音乐(渲染气氛),音响(营造真实环境),人声语言。 15、广播电视人声语言的要求有口语化,规范化(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优美化。 16、景别有远景(场面),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表现情绪)。 17、电视画面的特性与功能有电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电视画面具有现场感;电视画面具有客观性,电视画面具有主观性,电视画面具有表意不确定性(纪实和形象传播)。 18、蒙太奇:它原是一个建筑业的一个术语,它又称镜头语言,即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将一个一个的镜头,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之间的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形成一个含义相对完整的表意整体。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 传播媒介: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设备传递信息,传播手段隐藏于传播方式和传播符号中。传播时效:本质性含义(时间性),延伸性含义(时新性、时空性)事实本源: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新闻本源和灵魂;强调新闻的意义,即新闻价值。传播意义:扬长避短,真正起到“中介”和“纽带”作用。 广播时效性最强(制作周期短) 二、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 (1)传递通道的单一性 (2)音响的现场感 (3)传播过程的排他性 (4)制作过程简单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现场的证实价值 (2)画面情节的片段性 (3)现场的制约1、时间制约2、对人事制约3、对环境制约 (4)内容的易受性 四、“电传输”条件下的声音特点 (1)有声语言失去了非语言(表情、体语)的辅助手段 (2)听话人不直接面对说话人,一般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收听的状态 (3)失去了直接反馈,因声音固有的劣势出现的听知障碍就不能通过改善表达,得到及时克服和消除 五、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解释的多样性 2、情感的无意识宣泄 3、范围狭小 4、对语言符号的纠正 六、广播语言 1、播音语言:指在写作广播稿件时使用的一种独特的专为口语传播而写作的语言,是用笔写下来的,但其目的是要读给人听的

2、报道语言(解说语言):指没有完整广播稿件的情况下主持人通过谈话解说,讲述以第人称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语言,其目的是说给人听的。 七、广播记者如何在采访中发挥媒介优势 1、快速优势:提高采访效率,力争实现与事件发展同步或几乎同步进行采访,充分的访前准备 2、音响优势:运用精湛的录音技术采集现场事件发展中的典型音响,使人产生如身临其境的联想和感受 3、工具优势:电话、录音笔为广播记者采访提供了新的活动天地 八、解说的作用 1、叙述事实,说明音响 (1)交代新闻要素 (2)解释说明音响 2、补充音响 3、概括音响 4、连缀音响组成报道 九、解说的写作要求(操作) 1、写作解说要兼顾音响内容:解说应该是在音响采录后写作 2、解说与音响要和谐统一 (1)与音响内容一致,不要脱离音响 (2)与音响同步 (3)与音响的情绪,风格一致 (4)不要简单地重复音箱内容 十、伞形导语(软导语) 第一句主要提示内容方向 第二句主要讲述核心事实 十一、音响报道 运用新闻事物和人物自身声音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形式,它一般是由实况音响与解说共同构成,是广播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 十二、字幕的应用形式和功能 (1)标题式字幕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 1 、广播电视的定义: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 媒介。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2、广播电视分类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 :“声音广播” 、“电视广播”;无线广播、有线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 3、电视节目的创作也显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电视纪实创作、1993 年5 月1 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到栏目化的阶段、1996 年3 月 16 日,《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崛起、1998 年岁末起,由湖南卫视发轫,一大批电视游戏娱乐节目走红中国、电视直播。 第二章 1、1873 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2、1895 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3、1906 年12 月24 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宣告了广播的诞生。 4、1920 年10 月27 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KDKA 。这是第一个向政府 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1920 年11 月2 日,KDKA 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5、广播的发展: 1)、开办广播:1920 年前后,广播在各国普遍出现。(如:1919 年英国、1920 年美国、1923 年德国、中国,

广播电视概论 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系统:通过无线点播、线缆系统向广大地域或一定区域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 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 2.彩色电视制式:即彩色电视图像扫描、传输与接收的技术制式,具体是根据发送、接收 端对红、绿、蓝三基色信号的不同编码、解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彩色电视标准。 3.电视真人秀:主要指普通人而非扮演者根据电视制作机构预先设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到 一个竞技类的活动当中并根据规则完成这个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没有剧本约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和目标自由发挥和表现,电视治国机构则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节目播出。 4.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 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称为“杂志型节目”。 5.(1)内容集约模式:指将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集 中统一编排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 (2)对象集约模式:指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要来集中编排内容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 (3)混合模式:一般以时段为标志,以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受众的需求,是介于内容集约模式和对象集约模式之间的一种板块式节目编排的结构模式。 (4)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指的是广播电视机构以频率和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划 分,以满足特定的市场和受众需要。 6.广播电视新闻:作为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公开传播的正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 息,则是广播电视的特性导入新闻定义的结果。 7.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 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8.视听率(Rating):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广播听众) 总人数的百分比。 9.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x AI):是测量观众对电视节目喜好与评价的一项指标,测 量出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满意程度。 10.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 CATV):也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光光缆组成的分配系 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

广播电视概论重点

一填空题。 1文字分镜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大致的分镜,要求(“简单、明了、准确”),。 2细节包括哪两个方面:(情节细节),(动作细节) 3用(最简练、最归纳、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来刻画角色造型。 4角色设计需要在组合关系中获得形象的(节奏变化与和谐)。 5(内容形式)和(画面形式)需要设计风格相协调,这样沟通营造出来的作品,才是为主题服务的。 6在镜头剪辑蒙太奇中很重要的原则是(轴线原则)。 7 1926年1月26日,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举行第一次电视公开示范表演,映出了一个办公室勤杂工的活动影像。由于他的的贡献,英国人自豪地称他为“电视之父”。同样被美国人誉为电视之父的是(法恩斯沃思)。 8 1980年,美国(国际卫视)的成立,对其传统的三大网,即NBC, (ABC ) 和CBS 构成了巨大冲击。 9目前各国的彩色电视主要采用(nastc制式、PAL制式、SECAM制式; 10 声音与画面的组合方式有三种(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 12“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最早提出的是清初()。 13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制度大体有三种类型(私营商业制、公共服务制、公共国有制.. 14世界上第一座公认的广播电台是(KDKA电台),第一座公认的电视台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36年建立的。 16(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说:“所以的戏剧就是一个冲突。” 17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有(ENG,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EFP,即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ESP,亦即“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 18内容形式从故事框架上来讲,分两种形式(情景剧和非情景剧)。 19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包括(前期创作),(拍摄采访),(后期制作)。 20以接受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将广播电视的受众划分为(网络),(纸媒),(手机),(广播)。 二判断题。 1电影是细节的艺术。动画片是细节的艺术 2角色设计与场景设计是不可以同步进行的。角色设计与场景设计可以是同步进行的 3角色造型设计越复杂就好。简练、归纳 4画面分镜头是对未来动画片基础画面蓝图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 5情节的内部节奏与镜头衔接的外部节奏是相辅相成的。 三名词解释。 1文字分镜 文字分镜的要求:文字分镜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大致的分镜,要求“简单、明了、准确”。~是画面分镜创作的依据,~不用像画面分镜一样将镜头组织得很细腻,考虑到每个镜头间的组织关系或设计镜头的具体位置和运动。“突出主题、突出人物”是~的首要任务 二文字分镜的基本格式:A场地B内容 C镜头描述 2性格刻画 性格刻画:动画片的角色设计往往是非常类型化的.”类型化”指具备典型的性格和外型.动画片的角色设计就像故事片的选演员.角色的形象设计就是需要造型是设计出一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读书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基础阅读书目 一、专业类 1.《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 2.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3.《百年中国新闻人》李彬、涂鸣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美]彼得"兰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6.《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 7.《名记者清华演讲录》方芳、乔申颖遍,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8..《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乌拉圭]加莱亚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9.《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德]茨威格,三联书店,1986. 10.《西行漫记》[美]斯诺,三联书店,1979. 11..《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美]索尔兹伯里,解放军出版社,1986. 12.《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13.《混沌:开创新科学》[美]格雷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巴黎烧了吗》[美]克林斯、[法]拉皮埃尔,董乐山译,译林出版社,2002. 15.《新闻:政治的幻象》[美]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6.《关于电视》[法]布尔迪尼,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7.《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8.《东方学》[美]萨义德,三联书店,1999. 19.《麦克卢汉:媒介与信使》[加]马尔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组织传播》[美]米勒,华夏出版社,2000. 21.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英]威廉斯,三联书店,2005. 22.《人类传播理论》[美]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3.《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2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6.《传播政治经济学》,[加]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27.《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28.《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9.《娱乐至死》[美] 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0.《富媒体穷民主》[美] 麦克切斯尼,新华出版社,2004. 二、通识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三国演义》罗贯中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水浒传》施耐庵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 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第三,成本低。第四,接收方便。 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报纸: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6、传播费用较低。 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 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 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前提)第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构思,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是一致的,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局观念。(过程)第三新闻报道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提倡还是反对,都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效果)第四宣传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与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侵蚀(方式)第五注意保密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那三个? 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二真实性原则。三思想性原则。四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五为受众服务原则 14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一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二传播顺序的制约性(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三传播信息的多元性(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四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画面)

广播电视概论期末复习(自己总结)

四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1、印刷媒介:优点:(1)读者拥有主动权。(2)媒介可以有效的保存,信息不易丢失, 印刷媒介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3)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不同的印刷媒介往往具有针对性而拥有特定的读者群,适应专业化和专门化受众的特殊需要,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不足: (1)时效性不强,制作周期长(2)使用印刷媒介需要识字能力,因而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文盲和文化程度低的人无法或不能充分使用。2、广播媒介:优点:(1)跨时空性。(2)即时性。(3)较强的亲和力。(4)他可以真 实而逼真的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的声音可以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的声音传播。(5)声音传比一听就懂,易于沟通,因而也就较能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受众。(6)多功能性。不足:过耳不留,稍纵即逝,无法重复,不容细想,受众较为被动。 3、电视媒介:优点: (1)声像并茂,视听兼容。(2)电视媒介的覆盖范围广,公众的接触面 高。(3)画面传播,一看就懂。(4)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缺点:不变重复,影响逻辑思维,已造成负面效果。 4、网络媒介(新媒体): 优点: 1.互动性强,受众可主动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2.媒体个性 化突出3.受众选择性增多4.表现形式多样5.信息发布实时。缺点:(1)信息的选择困难。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3)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媒介发展方向 1、互联网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数字视频新媒体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空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在内的各种视频媒体。未来,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变革,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进程。 3、媒介融合由浅入深,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注重多种传播手段并列应用的全媒体新闻将发展为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融合新闻;各种媒体机构的简单叠加、组合将发展为真正的有利于融合媒介运作的新型机构组织;全媒体记者将与细分专业记者分工合作;媒介机构也将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构建适应全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 4、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发展,在融合的同时,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细分。一方面表现在媒介形态的分化。单一的印刷报纸已经分化成了印刷报纸、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多种产品形态,广播电视分化成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更丰富的产品形态。此外,媒体终端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传播网络的分化,如手机媒体、电子阅读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分别依赖不同的传输网络。另一方面是媒介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在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生产复杂度的提高,更有可能导致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和再造,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提供者走向专业化的趋向。现在,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手机媒体领域,专业化的趋向已经显现。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产生的影响 1、新媒体的开拓创新给广播电视带来压力。 2、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争夺受众优势明显。 3、新媒体抢夺广播电视广告市场加剧。 4、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更能吸引投资商。 5、新媒体多方挤压迫使广播电视改革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 1.发扬广播媒体的传统优势。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 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 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 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 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 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 的目标。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四)没有商业广告或商业广告比例较小。 十二、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缺点 (一)严肃庄重有余,生动活泼不够 (二)信息来源单一 (三)有些节目说教味浓 (四)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不足 (五)节目更新慢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简答题 1.简述现场直播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 答: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推进,媒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传播的内容上越来越广泛,而且在传播的手段上也有了新的提升,特别是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更使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从另一面看,新闻宣传在局部范围内也出现了偏离方向、脱离群众的倾向。所以这也群众的知情权受到损害。因而,现场直播作为一种尊重受众知情权的有效的形式,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重视。 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广播或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 知情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所享有的对于国家机关、公共机构或者其他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要求公开信息的权利,以及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不受妨害地获得各类信息的自由。 首先,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也可以说是互动性。在所有节目中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传收双方互动的形式之一。电视现场直播气氛浓烈,真实感强,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参与意识。现在谈话节目、游戏节目、竞赛节目火爆,既是观众踊跃参与的成果,也体现观众对电视节目参与的热情。其次,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在现场直播中,除了进行视频的转播外,还有记者在现场的报道,记者把在现场通过五官体验到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也能获得在现场一样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依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所有的经验积累进行提取和综合,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由于现场直播的真实感比较强,因此与其他媒体和其他播出方式相比,观众更倾向于通过现场直播来修正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甚至对社会的刻板印象。然后,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激发了集体想象力和集体情绪。现场直播的内容一般比较重大,观众注意程度高,收看人数众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集体行为,有某种集体凝聚力。最后,满足了受众迅速获得信息的需要。而现场直播传递信息的快速、准确,成为这种人群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切实把尊重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及时报道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大情况、重要活动及其它新闻信息,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向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同时,生动、多样地阐述党的意图和主张,从而让百姓明事实之巨细,解问题之深浅,辨传言之真假,知事态之缓急。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宣传报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谣言止于公开、阳光化解疑惑。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各大媒体快速反应,将真实、具体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或全程直播、或多側面展示,有效地消除了各种“杂音”、“噪音”,国家也显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强大。 2.从张越和张绍刚看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答:在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因为其低成本和深度,广受业界重视与观众欢迎。但是在目前庞大的主持人队伍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不少,优秀人才却一直属于“稀缺商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否成功地主持一档谈话节目已经成为衡量一位主持人“含金量”多少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对一个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 《半边天:张越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她本人是观众最喜欢的主持人之一,她还获得了播音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然而,张越不像其他主持人那样有着甜美的笑容、苗条的身材,受过严格的播音训练,可她非常受欢迎。首先,亲切、平和、机智,以及与众多女主持人相比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平民生活的热切关注,是张越成功的重要原因。看她主持的节目,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