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指的是哪种方言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作者:杨炎锴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吴方言即“吴侬软语”,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
历史上北方汉语冲击南方吴语主要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是两汉及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是东晋及南北朝时代,北方人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苏南和浙北、浙东;第三次是南宋迁都临安,开创繁华盛世长达一百余年。
其间北方移民大批南下,南北文化大融合,南北语言大渗透,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关键词:吴语;吴侬软语;吴方言;形成吴方言的特点吴语之处,诗画江南,辛弃疾云“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即吴方言、“吴侬软语”,完整保留了中国古汉语全浊音,语言特性比较接近上古雅音。
吴方言好听难学,其主要特点有:①少翘舌音而多单元音。
发音部位靠前,嘴型变动较小,听起来特别轻柔、绵软;②语调平和,语速适中,不“硬”不“侉”;③善用前后缀和叠字,如“阿囡”、“佬小”、“纸头”、“我俚”、“热拉拉”、“笃笃定定”……最让我惊艳的是吴语词汇中竟然保留了很多的古汉语元素,极具文言特色,这是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方言的一大亮点。
以无锡方言为例:“一日”(一天),“明朝”(明天),“辰光”(时间),“弗及”(不如),“弗碍”(不要紧),“面孔”(脸),“揩面”(洗脸),“里厢”(里边),“学堂”(学校),“物什”(东西),“铜钿”(钱),“几乎”(多少),“适意”(称心)……“文言痕迹”隐约可见,透出丝丝斯文之气。
吴方言如此独具特色,那它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呢?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一、“上古吴语”的形成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各地方言达数十种之多。
上古时期的江南地区属于“百越”之“扬越”,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应为原始“土著”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吴语”诞生,很大程度上与泰伯奔吴相关。
三千年前,泰伯让贤南奔至无锡梅村,这是见于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国家模式、农耕文化、房屋建筑、礼乐制度等,也带来了渭水流域的上古华夏语,并逐步植入当地的“土著”语言,于是“上古吴语”初步形成。
苏州话学习

苏州话学习简介苏州话是江苏省苏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
苏州话也被称为吴语吴侬软语(Wú Yǔ Wúnóng Ruǎn Yǔ),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吴语支。
苏州话是苏州地区的主要方言,也是苏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话因其独特的音调和发音方式而广受欢迎。
学习苏州话的意义学习苏州话有以下几个意义:1.了解苏州文化:学习苏州话可以更好地了解苏州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苏州话是苏州地区的重要语言,通过学习苏州话,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州地区的历史、民俗、饮食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2.提升交流能力:苏州话不仅在苏州地区常用,还在苏州人移民的地方或人口集中的地区广泛使用。
学习苏州话可以提升和苏州人的交流能力,进一步扩大社交圈子,并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更加顺畅地与当地人交流。
3.锻炼智力:学习苏州话可以锻炼大脑,提高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一个新的语言需要不断练习和记忆,这对大脑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学习方法学习苏州话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找一位苏州话母语者进行交流:与苏州话母语者进行交流是学习苏州话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可以通过参加苏州话学习班、与苏州人交流或找到苏州话母语者作为语言交流伙伴。
跟着母语者学习发音、词汇和语法,并尽量模仿他们的语调和口音。
2.听苏州话广播或音频:可以通过收听苏州话广播、音频课程等方式来熟悉苏州话的发音和语调。
反复听录音,尝试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和语速。
3.使用学习资料和应用程序:现在有许多学习苏州话的教材、应用程序和在线课程可以使用。
这些学习资料通常包括基础词汇、常用句型和对话训练等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学习苏州话。
4.实践运用:学习苏州话后,一定要多加实践运用。
可以尝试与苏州人交流,参加苏州方言角、话剧表演等活动,与他人进行苏州话对话或通过发表演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常用表达以下是一些在苏州话中常用的表达:•你好:奥苏(aò sū)•谢谢:撒谢(sā sói)•对不起:唉抱歉(ài bāu qiång)•请问:理个请问(lǐ gě qǐng vû)请注意,这些表达可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方言或普通话。
苏州话(吴侬软语)

苏州话(吴侬软语)投五投六——多指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愁头怪脑——没事瞎犯愁,或指不可理喻的⼈屑屑嗦嗦——偷偷摸摸;嚼⾆头⼩B样⼦——应该是:“⼩(Bi)养⼦”,骂⼈的粗话。
是指未成年妇⼥⽣的孩⼦,未成年妇⼥即为不能正式结婚的妇⼥,此话的意思和绍兴“偷⽣的⼉⼦”那句骂⼈话话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都是指⾮正当⽣⼦。
⾮来塞哉——不⾏啦野野哗哗——没边没沿,不着边际死样怪⽓——有⽓⽆⼒、装赖样盐钵头出蛆——意思是“没影的事⼉”肚肠⾻啊痒哉——指看见别⼈做事情不够⼲脆利落,⼿脚太慢,表⽰⾃⼰看不惯这样慢吞吞的样⼦。
要死快哉——要死啦!这个还要解释?搞七捻三——玩什么哩格楞,瞎搞策呢——“⾚哪”语⽓助词,⽐较粗鲁的语⽓加强词死死特算哉——死了算了出趟——上得台⾯花⾥巴啦——花⾥胡哨⾁滋滋——⾁乎乎鸭连连——鸭鸡咕咕——鸡猪噜噜——猪⽜哞哞——⽜⽺咩咩——⽺发寒热——发烧敌卫——特地、特意吃⼒得来——累死了??啥事体——什么事⽇不做夜磨嗦——该做时不做,拖到不该做时做困思懵懂——犯困⽩相——玩浑堂——澡堂⾚烂糊——敷衍了事砸墩——结实夯⼋啷打——⼀⾻脑⼉眯特歇——打个盹啊⽆乱——应为“鸭孵卵”,外⾏充内⾏铜钿——钱瞎七搭⼋——胡说⼋道草脚——菜鸟作内个⽼孽——罪过豁⼀脚——顺道戆胚——傻⽠结棍——厉害屁招精——啥也没有磨头施哦——那个磨蹭劲啊七不牢三牵——做事颠三倒四吹头怪脑——发痴×嗒嗒——蹩脚的意思⼩⾚佬——⼩⿁昏特哉——昏头了弗要⾆割乱盘哉——别瞎搞了,不要胡说⼋道了啊是要吃⽣活哉——没事找抽呢?昏说乱话——胡说⼋道?胡调——⼈云亦云、胡说⼋道⼩娘鱼——⼩⼥孩乃么豁特——这下糟了贼特兮兮——⿁⿁祟祟吹花夜咪——不认真做事,⼀边做事⼀边想⼊⾮⾮蹲坑——NN偎灶猫——病病歪歪的⼈蜡蜡黄——黄旭旭红——红碧碧绿——绿雪雪⽩ ——⽩霜霜青——青墨墨⿊——⿊冷势势——冷得缩头缩脑⽼嘎嘎——⽼三⽼四奥糟——脏兮兮或⼼⾥憋闷嘘头哗先——吹⼤⽜什捂拔嗦——莫明其妙缩胚——⼩⽓⿁门槛精——精明⿊踢嘛蹋——⿊黢黢钟⽣——畜⽣⼩巨丫头——丫头⽚⼦窝空——装腔作势远开⼋只脚——差得远呢假痴假呆——装傻充愣⽼⾥巴早——很久以前浪头⼤类——耍阔来塞格——可以,好的温吞⽔——温⽔弥了喊来——远着呢,早着呢排皂——下流嚓呱啦新——崭新啊⽊林——傻⽠⾃说⾃话——不和别⼈商量,⾃作主张弗像腔调——不像样艰惧煞哉——畏畏缩缩绳⼦夜壶——迷迷糊糊拎勿清——搞不清状况、不机灵青肚⽪猢狲——形容⼀个⼈健忘眼头⽊屑——呆头呆脑滴沥嗒啦——滴滴嗒嗒汤吾⼦——热⽔袋穷爷——本⼈,唉…… 猪头三——不识好⽍的⼈ 铁撒拉——铁栅门 事体——事情 板板——简易屋蓬 寿头活孙——没事找事的⼈ 卡嫩头——⽼⽜啃嫩草 ⾚佬——⿁魂,或多别⼈的鄙称(多指男性) 横输横——横下⼼来什么都不怕! 窝⾯——屋顶 灶下头——乡下的厨房 阿⽆卵——不明事理的⼈ 来塞——能⼲,有能⼒,⾏瘟——形容⼈或事物让你不爽(瘟⼈,瘟事体,瘟么事)罪过 狗戳——狗⽣的(禽兽!多被⽤于形容男性) Ho~——打(Ho~银,Ho~杀你个b养⼦) 跌搭⼋冲——神志不清引起的⾛路不稳 ⽪头——被⼦ 拆家牌——总把⾃⼰家财产败坏的⼈ ⼼荡——好怕怕哦! 眼乌珠荡——眼珠⼦快掉出来了(形容等得很急或美⼥⾹车巨款让你碰然⼼动) ⼀卡⼀包⽔——形容⼥⼈或⼩孩的⽪肤好,⽔灵 辣豁——刺痛 琳琅挂缀——牵牵拌拌的东西多卵⽓——不爽(多男⽤)戳⽓——不爽(多⼥⽤) 烂塘——路上的泥⽔坑(平⽽⾯积⼤的) 团团——较深的坑(挖个团团拿你葬嘞嗨) 烂泥佛佛——⼩的泥⼈ 落⾬——下⾬ 秋拉洒——秋初经常下的⼩⾬(秋天⽼天爷经常拉4撒尿) 笔⽴直——笔直 连牵——象样 差巴眼——眼睛长得歪或左右视⼒极不平衡(⽤于形容⼈看不清事物本质) 哦哟歪!——感叹词,表惊讶 HO~哟——叹词,表不情愿,不满意 真家伙——对哦,这家伙真是$#$%$#%&踞跟头——跌了但没倒,⼀般是膝盖着地(求婚不是踞跟头) 门樘⼦——门框,泛指门 窗⽙——窗户的活动部分 ⿊铁⿇踏——⿊得看不见,也形容⼈长得⿊ 黄⼘亮姜——黄⾊(多形容⼈⾯⾊发黄) 倍要——⼀定要 咕嗦~~咕嗦~~——⼈睡觉⽼是动 前呛——前段时间 滴粒头——⼩的球形物 瞎翘——瞎捣乱 搭错点——当然是说你神经搭错了 块——包,(蚊⼦块,青膀块) 吹⼦——疯⼦ 节卡⼦——指甲 远七⼋只脚——差得远哩! 滴沥滑——滑得要死 得令滚圆——圆得要死(唉……青蛙的脸) 留⽩相——开玩笑!嘿嘿~~~~⾎淋带滴——很惨!(字⾯意思就很明显哦) 策哗——打扫 扒么——掏⽿朵 磨⽺⼯——故意拖拉 额着个⽪夹⼦——拣⼩便宜 铜佃眼⾥千跟头——爱财如命 新掴马桶三⽇响——虎头蛇尾 像隔壁张⽊匠——形容⼩孩长得不象爹妈(晕,怎么他就在隔壁??) 瞎七搭⼋——乱七⼋糟 壮扑驼——肥⾁ 映特——冷了,熄了 外加——⽽且 招牌头——找事 拗(⾁)痛——⼼痛(苏州⼈好有内涵,内⼼的痛苦被巧妙的隐藏起来了。
苏州话

江北吴语方面,在毗邻片中的分布在江北的金沙话,通东话,老岸话被认为是不同时期的江南移民带去的吴语,由于和江南地理位置的隔阂,这三种吴语已经不能与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吴语交流,此三种吴语,明显的带有“南中有北”的特点,例如:吴语特有的否定词“勿”或“弗”,在这三种方言中,全部官化为“不”,具有浓重吴语特色的词汇“面孔”和“汏”,则官化为“脸”和“洗”,而由清末不断涌入的江南移民带入的海启话,仍能与江南吴语交流,两者基本一致。
隋唐宋元——平稳发展期
隋朝建立之后的700年间,由于建康等大城市相继被摧毁或衰落,苏州又再次成为江南最大的城市。苏州话在这700年间,一直在慢慢发展变化。在南宋的时候,也受到当时杭州话的影响。
明清近代——辉煌期
明代开始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 另外,当时戏剧业开始发展,苏州话成了四大白话之一: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宁波人数量大、且有社会地位,现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这样,形成以上海本地话(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共存、混杂和融合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65语言研究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杨炎锴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摘要:吴方言即“吴侬软语”,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
历史上北方汉语冲击南方吴语主要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是两汉及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是东晋及南北朝时代,北方人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苏南和浙北、浙东;第三次是南宋迁都临安,开创繁华盛世长达一百余年。
其间北方移民大批南下,南北文化大融合,南北语言大渗透,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关键词:吴语;吴侬软语;吴方言;形成吴方言的特点吴语之处,诗画江南,辛弃疾云“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即吴方言、“吴侬软语”,完整保留了中国古汉语全浊音,语言特性比较接近上古雅音。
吴方言好听难学,其主要特点有:①少翘舌音而多单元音。
发音部位靠前,嘴型变动较小,听起来特别轻柔、绵软;②语调平和,语速适中,不“硬”不“侉”;③善用前后缀和叠字,如“阿囡”、“佬小”、“纸头”、“我俚”、“热拉拉”、“笃笃定定”……最让我惊艳的是吴语词汇中竟然保留了很多的古汉语元素,极具文言特色,这是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方言的一大亮点。
以无锡方言为例:“一日”(一天),“明朝”(明天),“辰光”(时间),“弗及”(不如),“弗碍”(不要紧),“面孔”(脸),“揩面”(洗脸),“里厢”(里边),“学堂”(学校),“物什”(东西),“铜钿”(钱),“几乎”(多少),“适意”(称心)……“文言痕迹”隐约可见,透出丝丝斯文之气。
吴方言如此独具特色,那它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呢?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一、“上古吴语”的形成相传黄 帝时中原有“万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各地方言达数十种之多。
上古时期的江南地区属于“百越”之“扬越”,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应为原始“土著”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吴语”诞生,很大程度上与泰伯奔吴相关。
三千年前,泰伯让贤南奔至无锡梅村,这是见于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国家模式、农耕文化、房屋建筑、礼乐制度等,也带来了渭水流域的上古华夏语,并逐步植入当地的“土著”语言,于是“上古吴语”初步形成。
吴侬软语叫人醉

吴侬软语叫人醉——浅谈吴方言和中学语文教学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朱敏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吴方言对中学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作为文化的载体,吴方言需要我们的发扬保护,普通话和吴方言可以齐头并进。
关键词:吴方言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的家园。
”语言是文化的心脏,它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灵魂中。
我们的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言,语文教学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这是毋庸质疑的。
而吴方言是我们苏州人的生活语言,是我们最早接触和学习掌握的语言。
普通话和方言没有高下之分,对于促进词汇的丰富和自然表达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育不应当无视方言的存在。
甚至,还应该适当利用。
如果能在教学中正确利用方言的资源,能够促进我们的教学。
一、吴方言促进语文教学《旧约·创世纪》里有这样的传说:古代天下人都说一种语言,人们在迁移的过程中计划建一座叫“巴别塔”的高塔,而这事惊动了耶和华,他打乱了人们的口音,让人们不能自如沟通。
一方面,说明语言的不同阻碍了不同地域人们的交流。
但是另一方面,方言的存在也是有其自身的价值的。
就拿吴方言来说,它是汉语七大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
吴方言基本保留古汉语的声调体系。
吴方言有北方话没有的入声。
还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现象,成了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苏州地区学生会说吴方言的优势,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1)吴方言有助于掌握音韵规律比如音韵方面,吴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保留了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七种到八种声调(上海最少,合并为5个,吴江最多,共有11个),保留了北方方言区所没有的入声。
我们可以通过吴方言的经验,体会古代的“平上去入”的四声。
吴方言区区分尖音和团音,比如“眼睛”的“睛”(tsin),“前面”的“前”(zie),“新鲜”的“鲜”(sie),都是用舌尖吐字的尖音。
这也是古代文字特有的音韵学常识。
参照吴方言的语音元素,可以找到古代汉语的踪迹。
另外,像“古无轻唇音”(中古的非系是从上古的帮系分化而来的。
学说苏州话苏州方言教程教程

苏州方言教程学说苏州话苏州闲话教程
苏州是座遐迩闻名的历史文化城市;苏州园林美不胜收,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苏州话向来被称为“吴侬软语”,优美动听,颇具音乐美,给其地方曲艺如苏州评弹、昆曲等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州城区在迅速扩张,人口也急速增加,截至2008年,市区户籍登记人口已逾300万人,已登记暂住的外来人口也达到300万人,这些苏州人和非苏州人的人数比例达到1:1,而前者也并非“纯苏州人”或“纯说苏州话的人”,这比例又得打折扣。
俗话说“入乡随俗”,这些进入苏州求学、求职、经商、创业的非苏州人都亟盼迅速融入苏州本地,开始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家居生活,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自的乡音,与苏州人进行语言交流时颇显尴尬,他们不少亟待学会说一口纯正的苏州话,以利当地的人际交流,增进亲切感。
可是,到哪儿去找学习苏州话的教程呢?我来帮你解决。
图文教程 + 视频教程+音频教程让你轻松学会苏州话。
下载地址:
/s/blog_87c8908a0101h5c5. html
祝你学有所成!。
吴语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安等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如ae。有韵尾如合hep。有zh/ch/sh,如真zhen/城chin/身shin,非卷舌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而发声明显。(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的基本准则。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无bao;“辟”音pih无bi;“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单字音调之变无所谓。(3)无任何儿化音。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宁波等)]、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吾等/阿拉(上海宁波等)]、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物事、事体、搞七捻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
吴语因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
吴语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江
西东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
使用人口超过7,000万,在
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如今的吴语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越所居之地。
三国时代和两晋两宋之交,北方人民曾有三次大规模南徙吴地。
历代移民带来的方言与吴语区原住民的方言融合,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吴语音系包括28个声母,43个韵母。
声调不包括轻声在内有单字调5个。
在语音上,
吴语主要表现在: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如b-(蒲部)、d-
(徒杜)、z-(隋穗)等;多数地点不分ts-和tʂ;多数地点的单母音节丰富而复母音缺少,
普通话中ai、ei、au、ou一类的复母音,吴语大都转为单母音,如普通话中读复母音的“摆”、
“代”等字,吴语则分别读-a、-e、-ɔ、-ɤ等单母音韵母;鼻音韵尾大都只有一个[ŋ],而无
[-m]、[-n];保留古入声,古入声字的韵尾只收喉塞音韵尾。
声调数目一般8个(平上去
入各分阴阳)或7个,上海话最少5个;吴语的代表方言上海话中大约有两百多个字有文
白异读现象,即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不同的读音,例如“家庭”中的“家”则读读音[tɕia53],
在“人家”、“百家姓”中的“家”则读读音[ka53]。
在词汇上,吴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有一批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如“打烊”(商店关门,停止一天营业);外来词较多,如“那摩温”(工头)、“番斯”(脸)、“开司米”(细毛线)等;有一些特殊的量词,如“爿”(相当于“片”和“间”等。
)
在语法上,吴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名词首码“阿”的使用范围较宽,既有用于排行,如“阿大”、“阿二”,也有用于亲属称谓,如“阿哥”,还有用于姓名各字之前或名字之前,如“王福根”可以说成“阿王”;词尾“子”、“头”的使用比普通话宽,如“镬子”(锅)等;
单音形容词有特殊的重叠式(AAB式),如“血血红”(血一样的红)等;序数词“二”常用“两”,
如“两楼”(二楼);有一些语序与普通话不同,副词“快”、“交关”等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
如“到快勒”(快到了)等;表示给类意义的双宾语位置常置于表物宾语的后面,如“拨本书我”(给我一本书);动补结构前面的宾语常常提前,如“我饭点过勒”(我吃过饭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