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

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东床快婿

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郗鉴是金乡县人,少年时家中贫寒,连饭也吃不上,可为人聪慧好学,加上他贤达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乡里。大家伙都想让他成才成名,就自愿献粮献钱资助他,于是他便刻苦地习文练武,奋进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当皇上时,郗鉴被诏为龙骧将军兼兖州刺史。后来司马绍登基又升他为东骑大将军,督都徐、兖、青三州军事。咸和年间,郗鉴奉旨平叛叛党,立了大功,又加封他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

官太尉了。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女儿尚未婚配,要为女择婿,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可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羲之换鹅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

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

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

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子换父字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

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三年级书法家的故事

1.天才源于勤奋——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好: 天才源于勤奋,“清风入袖,明月入怀”,人们用绝妙的比喻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他作品的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不为后人赞叹景仰。后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却是推崇备至,如痴如醉。今天我讲的故事是《王羲之换鹅》他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王羲之能成为后人敬仰的人,离不开他的勤奋。

最后,我想用《周易》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故事是“欧阳通学书买父字”的故事。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欧阳通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关于欧阳通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你想知道还可以去查询。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3. “草圣”张旭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好: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 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 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 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 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 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 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 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 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 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 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 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 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 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 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

王羲之的主要事迹 王羲之的主要事迹简介

王羲之的主要事迹王羲之的主要事迹简介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人生经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人生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书法小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书法家王羲之的7个故事

目录 1、吃饺子 2、王羲之卖当 3、今天的蒜泥可真香 4、入木三分 5、王羲之书竹扇 6、王羲之写字换鹅 7、王羲之教子书法 1、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

书法小故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 篇一 一、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天下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一名中的“羲”内容很丰富。“羲”字常作为古时对贤人用字,如上古的伏羲,尧时掌管天文的官吏羲仲、羲叔以及传说中的太阳神羲和等。“羲”又专指太阳。如唐韩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可以看出,“羲”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字。王羲之的父亲在他的名字中使用这个字,包括了以上几层意思,希望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个类似于伏羲的圣人、贤人。至于“之”字,为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在古人尤其是两晋人看来,名字后加一个“之”字是高雅的。两晋时期,一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特别是当时一些显宦、士人的名字中不乏“之”字。在两晋琅王牙王氏家族中,一连几代人都喜欢用这个字。如王羲之的5个儿子

分别名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及王献之,王羲之的孙子辈以至10代之后的后人,名字中还有用“之”字的。 据学者考证,取名避讳的风俗开始于东周,下至清末。王羲之家族几代人都打破了避讳的规矩,多用“之”字的原因大概与五斗米道有关。五斗米道为东汉人张陵所创,该教对道徒规定名字中要用“之”字作为暗记。王羲之一家信奉五斗米道,所以家族中人多用“之”字。 有人认为,王羲之名字中带“之”的另一个原因是,两晋及南北朝时,名字避讳这一习俗逐渐严格起来。取名时,皇帝、父母及祖父母、圣人的名字都要避讳,要取个好名字很不容易。而“道”和“之”两字不在家讳之列,所以文人名士都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七个儿子,每一个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七子都擅书法,但以老七王献之最出名。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 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几年的时光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还是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 王羲之书法故事一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 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 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 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 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 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 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 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 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 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 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 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 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 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书法故事二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书法更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无数优秀书法作品把我国历史天空装点得绚烂辉煌! 80后励志网整理了几个关于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励志小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一、【钟繇八十勤练字】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

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二、【张芝练字不择纸笔】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

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

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

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 钟繇[yáo](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

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 ------------ 欧阳通,唐代大臣、书法家。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 欧阳通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

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 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 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1、 李邕重义爱士 李邕重义气爱人才,作文 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 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 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 2、 徐浩八体皆备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 把笔法传给了徐浩, 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 好。徐浩曾经写了 42 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世人形 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 3、 郑虔红叶学书 郑虔在广文馆博士, 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 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 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 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 和画一起并成一卷, 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 “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 4、 李阳冰观《碧落碑》 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 观赏,好几天不离开。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因碑上有 “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 5、 钟绍京破产求王书 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 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 总计用去几 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 6、 卢弘宣临小王帖 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卢弘宣 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 件书迹,请他观看。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 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李德裕从此更加看重他了。 故事来源:《太平广记》
1/5

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汉武帝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听力和视力都有所下降,精神恍惚。他认为这是有人在暗中诅咒他,因此对“巫蛊”一类的妖术非常反感,一旦发现便严厉惩办。于是,不少小人借此大做文章,陷害无辜。佞臣江充是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平日里为非作歹,肆意妄为。正直的太子刘据对他的所作所为一直非常不满。江充担心太子即位后会惩办自己,便向汉武帝进谗言道:“您的病不见好转,是因为宫里有‘巫蛊’之气诅咒您。”愤怒的汉武帝立刻派江充去调查,并下

令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一干小人协助江充。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歇后语《王羲之写字歇后语》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建议:在选择美国研究生专业时,应尽量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及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具有国际教育优势、在实际生活中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行业相关专业。我们在选择专业时基本要符合两点原则:其一,该专业要与自己的兴趣与专长相结合;其二,选择的专业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近几年就业市场的需要。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

书法名人故事

书法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一】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如果一个人心里如果承载着太多消极、琐碎、卑鄙、肮脏的想法,自身也会变得阴暗,从而失去致富的基础,而感恩能够将这些想法从内心驱除。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

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 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同时代的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和《》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虞世南[1]初唐着名、 虞世南是跟从的七世孙、书法家禅师学习书法的。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唐

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写成以后,让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等。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和薛稷。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名人的成长小故事大全

名人的成长小故事大全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 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 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 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 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 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 好心的老婆婆,不但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很多读书和 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 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 《茶经》,把祖国的茶艺传统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 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很多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 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 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奋斗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成长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 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 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因为贪玩, 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 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 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 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有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 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因为沈周的称赞,这次 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逐步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 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 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 林则徐不但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受到 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协助下 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书法历史小故事图文稿

书法历史小故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

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词即由此而来,成为理想女婿的代称。后来又衍生出“东床驸马”、“东床娇婿”等。(摘自家庭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