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练的故事

勤学苦练的故事
勤学苦练的故事

勤学苦练的故事

篇一: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

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练字十分刻苦,十分用心。连走着、坐着、睡着,都想着如何把字写好。他多年如一日,临帖不止。临谁的帖,字就写得象谁的字,真是做到了临摩得惟妙惟肖。一天晚上,他又练字练到很晚。他夫人多次催他休息,他才上床睡觉;到了床上,躺在被窝里,他满脑子还是字帖,就不由自主地在他夫人的肚皮上,用手指当笔,不停地写了起来。

他夫人正闭着眼睛睡觉,被他手指划来划去,怎么也睡不着。就推开他的手,生气地说:“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想写就往自己身体上写

吧。”

王羲之听了夫人的话,心里一动:“对,对,你有你体,我有我体。我不能老照着人家的葫芦画飘,我要创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关于勤奋的名人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庸人自扰 唐睿(ruì)宗时,有个叫陆象先的人。他为人宽容,才学很高, 办事干练,素有威名。有一年,陆象先出任益州剑南道按察使。到 任后,对百姓十分宽厚仁慈。即使对于犯罪的人,也不轻易动刑, 而是讲道理以德服人。他的助手司马韦劝他说:你应该用严厉的刑 罚建立自己的威望。 不然,这里的百姓就会轻慢你,就没有人怕你了!陆象先听了, 摇摇头说:老百姓的事情在于道德教化和治理,只要社会安定,百 姓安居乐业,他们便会服从你,谁说只有用严刑才能树立自己的威 望呢?又有一次,一个小吏犯了错,陆象先只是批评了他一顿,劝他 以后不要重犯。而一个属下认为处理太轻,应该用棍子重重责打那 个小吏一顿。陆象先严肃地对他说:人情都是相通的。我责备了他,他难道会不理解我的话吗?他是你的手下,他犯了罪你也有责任,如 果一定要用刑的话,是不是应该先从你开始呀?这么一来,那个属下 不敢说话了,满脸羞惭地退了下去。 后来人们就用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 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 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 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

历史故事书籍里的故事1:颜真卿勤学苦练书

历史故事书籍里的故事1:颜真卿勤学苦练书 历史故事书籍里的故事1: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有一年,酷爱练字的颜真卿弃官投到张旭门下学习书法。他原以为在名师的门下学习,很快就能够掌握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告诉他练字的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简单地指点一下字帖的特点,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张旭喝上点酒后,就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去看戏,回到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让颜真卿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间,过了几个月。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十分着急。他决定亲自向老师讨教。 有一次,张旭又兴冲冲地拿起了笔,颜真卿趁机走上前去,深施一礼,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 张旭抬起头看着颜真卿,关切地问道:“有事吗?” 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我想让老师传授给我书法秘诀。” 听了他的话,张旭又好气又好笑,但念颜真卿为人忠厚耿直,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学习书法,要勤学苦练,同时还要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为师不是多次给你讲过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还有所保留,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老师所说的这些道理我都已经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将字写好的秘方。学生弃官从师,就是为了这个,还望老师多

多赐教。” 张旭听了,眉头紧皱,但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只有通过苦练,才能够写一手好字,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对于老师的开导,颜真卿仍认为是推托之词,于是双膝跪地,继续苦苦哀求。 张旭见这个学生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话,一心只想要秘诀,心中十分不快。为了能让他醒悟,他终于沉下脸来,厉声喝道:“你想要秘诀是吧?好的,我现在就告诉你:凡是一心寻求什么诀窍,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是不会取得任何成就的。” 张旭说完,便挥毫写自己的字,不再理他了。 颜真卿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学习之道。之后他勤学苦练,潜心揣摩前辈笔法,从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象中领悟运笔的神韵,进步很快。后来他写的字端庄雄伟。 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着名的书法家。 历史故事书籍里的故事2:朱熹教子的故事南宋着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在听后,大惑不解,就说:“我经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我还需要离开家另求老师呢?” 朱熹说:“你还年轻,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让我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原来,朱熹的父亲朱松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朱熹刚会说话

一支铅笔的故事

一支铅笔的故事 我是一支铅笔。有一天,工人叔叔把两片木头,一根铅芯,送上了机器,在天旋地转中,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我醒来,发现自己穿着花衣服,戴着粉红色的帽子,正躺在一个大仓库里。旁边还有许多兄弟姐妹。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你一句我一句地交谈起来,欢笑声在屋里回荡...... 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有一天,仓库的门开了,我被装上了车。这辆车在街道上开呀,开呀最后在一家超市前停了下来。我被送进去,放在了柜台上。哇,这里的朋友真多呀!有橡皮妹妹、尺子叔叔、纸伯伯......它们都热情

地跟我打招呼。 一天,一对父母购物时看见了我,便爱不释手,决定把我当作礼物送给儿子。我高高兴兴地和他们走了。我的小主人是一个小男孩儿。他刚看到我时很高兴,在手里玩来玩去,还把我放进了一个小方盒里,当我从盒子里出来时,我的头变得尖尖的,铅芯也吐了出来。小男孩儿用手紧紧握着我,在纸伯伯身上写出了一个个美观端正的字。我和小男孩儿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乐趣无穷。 可是,几天后,小男孩儿的父母又给他买了一套新文具。它们比我还漂亮。于是,小主人就把饿哦仍进了一个圆圆的笔筒里,再也不理我了。那里有许多

跟我一样的铅笔。它们都没写多少字。大家都在抱怨小男孩儿喜新厌旧,纸伯伯也气得面红耳赤。我一定要改掉小男孩儿浪费东西的坏习惯!想到这里,我从笔筒里跳到了纸伯伯身上,写下了一行字:“我们每支铅笔都是工人叔叔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也是大树的一部分,不让我们工作,就是不尊重工人叔叔的和、劳动,也是浪费宝贵的资源!”小男孩儿看了以后,十分感动,把我们从笔筒里倒出来,重新和我们做起了朋友。

三个的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成语故事(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铅笔盒上的故事》

幼儿教育:________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铅笔盒上的故事》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铅笔盒上的故事》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铅笔盒上的故事 设计意图: 铅笔盒——是幼儿生活中常用的学习用具,它具有设计巧妙、拿取方便的特点,而且铅笔盒上面的图画丰富有趣,能引起幼儿联想,扩散幼儿思维,因此,我们以铅笔盒为素材,精心设计了本次语言讲述活动——“铅笔盒上的故事”。活动中我们希望通过讲述、做推销员等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乐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铅笔盒上的图画,通过想象,创编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2、通过讲述活动和做推销员等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及乐于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爱护文具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铅笔盒,布置铅笔盒展销会会场。 2、幼儿课前设计制作购物券若干。 3、投影仪与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参观铅笔盒展销会,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嘿,小朋友,铅笔盒展销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到里面参观吧。” 2、交代参观要求,幼儿自由参观,教师巡回指导。 第 2 页共 6 页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铅笔盒。 二、教师引入课题。 师:“这些好看的铅笔盒里,每个都藏着动听而美妙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投影仪展示铅笔画面,教师示范讲述故事。 三、幼儿观察、想象,讲述铅笔盒上的故事。 师:“你们也想为铅笔盒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吗?请你认真观察铅笔盒上的图画,想一想,把它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吧!” 1.提示幼儿根据自己的铅笔盒上的图画展开想象,编讲故事,教师巡回指导。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交流,讲述自编故事。 3.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字编故事,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四、推销铅笔盒。 师:“展销活动开始啦!学派台,把我们的铅笔盒介绍给客人吧!”幼儿邀请客人参观并向他们推销铅笔盒。 五、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推销活动可成功啦,卖出了好多铅笔盒。我们大家一起去庆祝吧!”播放欢快音乐,结束活动。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长大真好》 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故事,比高矮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已长 第 3 页共 6 页

一支铅笔的梦想-教学设计

《一支铅笔的梦想》教学设计 和布克赛尔县城关小学——巴德玛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 2、能听懂课文录音及话题“想象无限”的谈话。教学重难点:能围绕话题,陈述自己想象出来的事物和事情。 教学教具:教科书插图 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组讨论:关于铅笔的故事。想象一下用铅笔可以干什么,围绕铅笔发生了哪些事。 2、小组讨论:什么是梦想呢?你的梦想是什么?(理想,愿望)学生畅所欲言,谈论自己的理想。(没想到我们的孩子们的心中藏着这么多这么大的志向啊!)今天,我们这儿也请来一位小朋友,它叫“铅笔”。听一听,在它小小的心灵深处藏着怎样的梦想,怎样的愿望呢? 2、小组汇报,老师总结。书写课题:一支铅笔的梦想。一支铅笔能有什么梦想啊?果真如此吗?它

是怎么编织梦想的?什么原因让他编织这些美丽纯真的梦想? 二、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当铅笔经常闷在抽屉里,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很寂寞,孤独,郁闷时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溜出教室。(逃出教室)。 (2)我们一起随着铅笔到山坡上。(她想到山坡上开出一朵漂亮的花儿!)蝴蝶呀蜜蜂呀,就猜不出我是谁了!哈,多么好玩儿,多么开心! (3)铅笔又钻进了池塘里,发生了什么?它想来到荷塘,用自己的大伞为小鱼、青蛙助兴。(喜欢与别人分享快乐) (4)铅笔还去果园里,参加小兔子他们的派对,铅笔化身成了豆角,丝瓜。这样就没人发现了!(多么聪明的铅笔) (5)它还想来到小溪边,一会儿玩水的鸟儿当船桨,一会儿为搬家过河的蚂蚁做船。(乐于助人) (6)它想跑到运动场上,成为小动物们的运动工具。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边读边理解。 3、老师通过一问一答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小铅笔头的故事

一天早上,思佳上学去了,爸爸妈妈也上班去了,屋里静悄悄的。 突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一阵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只听到一个细声细气的声音说道:看,小主人多喜欢我啊,因为我省得最少,所以使用我的次数最多了。原来说话的声音是从桌子上的一个木盒里传出来的,说这话的是一个大红色,有这漂亮花纹的小铅笔。这时,另一个瓮声翁气的声音传来:看样子,小主人一点都不喜欢一身灰色的我,我还剩这么多,她都不用我,直接就把我仍这儿了,唉,太可惜了!话音刚落,角落里一声清脆的声音传来:就是,你们看我,不但没把我用完,而且还把我的脑袋咬的伤痕累累。这时,另外一个声音说道:其实,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小主人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老是喜欢把手里的东西咬在嘴里,尤其是我们经常用的铅笔,大家看自己,我们每个铅笔头上面都有她咬过的痕迹。大家一看,可不是吗,没有一个不咬的,怪不得有的铅笔没用完,因为小主人把铅笔头咬的太厉害了,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那在手里写字,所以才不用了,早早就淘汰了我们。 其实,小主人这样做,对健康是没有好处的,因为我们铅笔的外面是用木头做的,里面的铅笔芯含有铅,而这是一种对人健康有害的物质,经常接触到嘴里,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就是,小主人老是喜欢在写作业的时候,或是思考作业题的时候,把我们铅笔头咬在嘴里,啃来啃去的,有时候把外面的一层木头都啃掉了,这样就不小心会把铅芯迟到嘴里。 再说,在咬铅笔的过程中,也会把手上的细菌给带到嘴里,因为主人的小手一天接触的东西多,一会儿翻书,一会儿下课和同学们打沙包、做游戏,一会儿又在吃东西,这样会生病的。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 咦,那我们怎么办呢,怎样才能不让小主人既不浪费铅笔,又不会把细菌吃到嘴里呢?一只黄色的有小树苗图案的小铅笔头着急的说道。 我们得想一个办法,大家思考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有了,有办法了,蓝色的小铅笔头高兴的跳了起来,大家急忙凑了过来。正在这时,小红铅笔好像听到了小主人上楼梯的声音。大家快点,小主人回来了一会儿功夫,屋子里变得又静悄悄的了。 思佳放学回来了,她打开家门,习惯性的把书包放到了桌子上。咦,我放小铅笔头的木盒怎么打开了,早上我走的时候还是合着的埃她往前一看,不禁呆住了,继而眼睛湿润了。 原来在打开的盒子上面,许多用剩的铅笔头用胶带粘在一张纸上,拼出了这样一行字:宝贝,为了你的健康成长,请珍惜我们吧!一定是妈妈为我做的,真是我的好妈妈,我一定会改掉这个咬铅笔的坏毛病的,妈妈,你等着看吧!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大部分人应该都是从未想象过制造一根小小的铅笔竟然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力,所涉及的行业领域竟如此之多,并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用他的知识完整地描述出铅笔的整个出生过程。伦纳德·里德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铅笔的制造从原材料的采集到运输,再到生产,整个过程的纷繁复杂,包含了无数人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的行业,除了铅笔制造厂的工人外,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为制造铅笔出了力,而铅笔制造厂不过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小部分而已。一根小小的铅笔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了庞大的产业链条,所有人进行分工劳作。然而这一庞大的过程中,人们并不是因为本人需要铅笔而从事自己的工作,但是大家都被“无形的手”所均衡统和,使自身的体力和智力有效地自主地结合,从而带来高效、均衡的社会生产。作者试图通过一支铅笔的制造告诉人们人类社会可以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自由运转,甚至能带来更高效的运转,而“看不见的手”在均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主要是强调“看不见的手”,即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经济。在完全竞争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确实可以自由的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可以自由的交易这些产品,并且当人们有购买力作为支持的时候,人们的欲望通过社会来形成并以客观物体形式来满足需要,这就形成了需求。那么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的需求自然的要求人们均衡产品的质量、数量和价格三方面的关系,即需求决定质量,数量和价格。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分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不断的调节供求状况,直至达到供求平衡。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即为:经济主体有需求,人们对这些需求做出反应,进行分工合作,将各种实践技术整合起来,分工合作促进社会发展,人类需求也在同时进步,这就促进更多的分工与整合,人类社会也就不断的、螺旋式的发展下去。文中也以美国邮递为例,强调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社会能够自发的以最好的方式、最优的形式和最快的速率去运转。如果某一政府以任何形式去干预这种环境,都会阻碍这种最优的社会运转方式。 对于作者自由市场观点中对政府作用的无视我却不能认同。纵观历史,1929—1933年的美国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到现在仍在持续发挥影响的次贷危机,这些例子都能说明市场的调节也有着局限的地方,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局限性和滞后性。同时,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与分配分工,对于人性的贪婪却无能为力,人的利己意识极有可能为均衡的市场带来巨大变数。 一根铅笔的整个制造过程确实是人们自由的利用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但这也是铅笔的领域,不见得就可以扩大到整个市场中各个产品的领域。虽然按照这种思考方式,每一种商品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2)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书法更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无数优秀书法作品把我国历史天空装点得绚烂辉煌! 80后励志网整理了几个关于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励志小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一、【钟繇八十勤练字】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

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二、【张芝练字不择纸笔】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

铅笔的故事

铅笔的故事 你好: 今天我给你们讲铅笔的故事。我们生活在城里的人,都喜欢大自然,一看到大自然就赞叹、敬畏,觉得大自然真美,真厉害。对于咱们自己身边的生活,却觉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但其实大自然没什么新奇的,500年前是这个样子,5000年前是这个样子,也许5万年前也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人类社会,它有许多精彩、神奇的地方,只是你没发现而已。不信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拿我们身边一支简单的铅笔来说吧。 神奇的铅笔 你看它挺简单的,一根木杆里面有个笔芯,上面有个铁圈,捆着一块橡皮。这么一支简单的铅笔,它的故事可多,可神奇了。 首先,它的原料就非常复杂。这个木杆不是普通的木杆,它是专门用一种叫做雪松木的木材做的。它上面的油漆不是一层,而是6层,这漆是蓖麻油做的,深究起来,它还不仅仅是蓖麻油,它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元素,我也说不清楚。 这笔芯里的石墨,还要加上黏土和石蜡,再往细,我也说不清楚了;你看上面那铁圈,据说是用黄铜做的,今天的技术是不是还用黄铜,我也不知道;还有那橡皮,它是红色的,红色的颜料,据说是硫化镉,为什么要用硫化镉来做?我也不知道。 不管怎样,它的原料非常复杂,它的产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

再有就是它的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细细地深究下去,一支铅笔的生产规模,你说有多大?有多少人曾经参与生产一支铅笔?10人,100人,1000人?都不对,是成千上万的人。 你想想看,要生产木杆就要锯树,要锯树就要有钢铁,要有钢铁就得炼钢,要炼钢就得挖矿,要挖矿工人就得吃饭。工人不仅要吃饭,还得喝咖啡,要喝咖啡,咖啡得航运,要航运就得有人造船,船只要远航得先发明一个精确的时钟。这涉及多少人?这涉及成千上万人一代一代的努力。 市场力量造就铅笔神话 一支铅笔如此神奇,它到底有几个意思?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了制造一支铅笔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怎么样才能造一支铅笔,这些知识从来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大脑里面。没有单个人知道怎么做铅笔,但是这支铅笔却做出来了。这是它神奇的第一个地方。 每一个参与生产铅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导致一支铅笔的产生,每个人只是做他手头上的事情。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铅笔是什么,有些人根本就不需要铅笔,但是他们的努力,却使得铅笔能够自动自觉地生产出来了。 生产铅笔的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他们互相不认识,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互相不理解,有时候互相看不起,有时候互相敌视,甚至可能互相打过仗。但这没关系,他们能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⑴心无旁骛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教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教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仿佛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异想天开心不在焉,教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⑵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快乐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慨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⑶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规定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⑷布鼓雷门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古人勤奋好学的小故事

古人勤奋好学的小故事 【篇一:古人勤奋好学的小故事】 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呢?以下是小编整 理了一些名人刻苦读书的,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 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 间学习。有一年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 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 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 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迅猛发展,使知识 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 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 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 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 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 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 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 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 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 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 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 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

铅笔的故事读书报告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邬成桂2010301117 国际法学院辅修生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铅笔的故事》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铅笔的故事》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而内涵深刻。作者伦纳德·里德从一支我们平时最熟悉不过的铅笔入手,层层剖析其制作工艺过程,文章浅入深出,逸趣横生,让我们津津有味拜读的同时也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最最普通的铅笔竟是如此多的人共同制作出来,经过了这么多道程序。小铅笔中竟包含着大科学: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声无形的指挥着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各个产业部门的合作,从而运转着社会这个大机器。而“看不见的手”也只是一个经济规律,真正在幕后推动经济运行,社会机器运作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每个进行某一种社会生产的人。是我们富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是每个成员创造性的活力如同累积金字塔一样一分一毫的成就了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也就是一支普通的铅笔的故事。首先对人们将铅笔归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大路货”进行反驳:铅笔不是凭空出现的,铅笔不同于树木、闪电、日落。这是因为铅笔是人们制作出来的一种用来交换的商品,是有复杂家庭背景的。而树木闪电则是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并非人力所创造的。 作者选择了铅笔这种产品,巧妙而深刻,原因有二,其一,铅笔简单而常见,它远比汽车电脑更让人们熟悉,它的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陈述起来人们容易理解。这种简单的产品一出场就自诩“神秘有趣,值得你去探索和敬畏”,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人入胜。其二,作者说了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以小见大,一支平凡的铅笔就已经蕴含了那么多人的汗水和智慧,那么整个社会大生产中林林总总的产品,则都是我们自由创造的结果,人们必然会对“正在不幸地失去的自由”产生自信,从而如作者所愿,自信自由去创造。 当读者带着怀疑和兴趣和铅笔一起去感受它产生的过程,才发现果然铅笔所言不虚:铅笔有数不尽的前身,一棵树的成长到砍伐,砍伐整个过程中,伐木工具的制作,伐木场的建设,竟然都间接的决定

古代经典的成语故事七篇

古代经典的成语故事七篇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 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 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 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不过,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 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不过,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 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 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 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 深厚,不但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 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 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即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

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

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练字十分刻苦,十分用心。连走着、坐着、睡着,都想着如何把字写好。他多年如一日,临帖不止。临谁的帖,字就写得象谁的字,真是做到了临摩得惟妙惟肖。一天晚上,他又练字练到很晚。他夫人多次催他休息,他才上床睡觉;到了床上,躺在被窝里,他满脑子还是字帖,就不由自主地在他夫人的肚皮上,用手指当笔,不停地写了起来。

他夫人正闭着眼睛睡觉,被他手指划来划去,怎么也睡不着。就推开他的手,生气地说:“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想写就往自己身体上写吧。” 王羲之听了夫人的话,心里一动:“对,对,你有你体,我有我体。我不能老照着人家的葫芦画飘,我要创出自己的字体来。” 从此,他刻苦练字,不断创新,终于创出了自己的字体,成了中国的一代书圣。 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