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学案 苏教版必修31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习重点: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数学模型的建构);2.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1. 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意义;2. 群落的演替三、学习过程【知识点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本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以上特征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常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时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N(该种群的个体数量)= n(重捕个体数)×M(标记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有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N =200只(二)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指导意义,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苏教版(新)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群落 学案 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一)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自主学习】1.群落的概念:特定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所构成的集合。
2.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种群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群落结构。
(1)水平结构①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______方向上的____________或______称为该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表现:多数情况下呈现____________分布,形成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______特征。
③影响因素:植物个体因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度的不同和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垂直结构①概念:指群落____________形成的群落______现象。
②表现:动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③影响因素:植物分层主要受到______的影响,与____________有关;而动物分层现象主要与群落的不同层次可提供不同的______和特定的____________等有关。
3.生态位和优势物种(1)生态位概念: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____________上所占据的______及其与__________________称为生态位。
(2)优势物种:在一个群落中,往往有一些种群在____________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3)生态位的重叠: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种群之间常存在______关系。
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其中一个种群____________,也可能是通过____________而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使不同种群共存下来。
(4)生态位的意义: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____________的能力。
4.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 ______对群落结构的形成也有作用。
通过捕食可以提高或降低生物的多样性和____________。
(2)生物群落的______ ______ (非均匀一致)也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影响。
【优化方案】江苏专用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章第2、3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课件 苏教版必修3

年份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种类 豚草 龙葵 狗尾草 0.3 6.2 10.0 0.6 3.8 9.2 1.0 1.5 8.0 1.6 0.3 6.8 2.3 0.1 5.5
分析:通过比较2004~2008年间豚草的种群密度
(数值变化),得出它的种群密度持续增加,其种群
3.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 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 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 还湖,封山育林等。 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 造地、过度放牧等。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000
25.0
900
49.1
200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选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
关系 名称
数量 坐标 能量关系图 图
特点
对寄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 有利。如果 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 单独生存, 而寄主会生 活得更好
举例
寄生
无
蛔虫与 人;噬 菌体与 被侵染 的细菌
关系名 数量坐 能量关系 称 标图 图
特点 (1)一般生态需求越 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 (2)数量上呈现出“ 你死我活”的“同 步性变化” (1)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为食 (2)数量上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
3-4.3 生物必修3课堂教学课件—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 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 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两个条件)。 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 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演替与演化。 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动物的分层现象(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
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常常呈现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2)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 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到北极 依次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种内互助
营群体生活的生物在群体生活中分工合作,互 相帮助的现象。
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采集方法: 取样器取样
例题1: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丰富度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丰富度调查的结果分析
例题2:(09江苏多选)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 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 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 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 述,正确的有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针叶林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 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 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 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 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位置不能构成垂直结构 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 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
2023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生物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4课时生物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
2.简述群落的季相。
考点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提醒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结构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模型表现呈现不均匀的片状分布,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镶嵌特征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和动物的活动植物:主要受到阳光的影响;动物: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生态位(2)捕食例如,野兔往往捕食竞争力强的植物,这样的捕食提高了草原上草的多样性和草原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之亦然。
(3)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①阳光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影响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阳光也是影响池塘中动物昼夜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③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不同,也会引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发生变化。
4.群落随时间而改变(1)区分群落的标志群落的外貌是区分不同群落结构及类型的主要标志。
(2)群落结构的特征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3)群落的季相随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延伸应用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群落的结构(教师版)-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二)

第1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2.研究的问题:①群落的范围和边界;②群落组成、优势种;③各种群占据的位置;④种间关系;⑤群落的空间结构;⑥群落的演替3.研究基础: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1.作用: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2.衡量标准: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有差异,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物种组成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5.优势种:①不仅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②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种间关系含义实例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档都收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海葵和寄居蟹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草与羊、翠鸟捕鱼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种获取营养并通过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马蛔虫与马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思维导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结构。
类型:(1)垂直结构现象:垂直分层;①植物分层:植物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a.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b.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
②动物分层:动物分层分布与其食物条件及栖息空间等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现象:镶嵌分布;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1.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群落的物种组成、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及种间关系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物种组成、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及种间关系[学习目标] 1.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优势种:在群落中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4)物种组成的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4.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⑤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判断正误(1)池塘中的全部鱼构成一个群落()(2)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3)调查草原上某牧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答案(1)×(2)√(3)√任务一:土壤小动物的采集和统计1.诱虫器的选择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根据这个习性,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诱虫器呢?提示选择A项的诱虫器。
2.采集小动物(1)用诱虫器采集(如图所示)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间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提示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空隙是为了使空气流通。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

①“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甲②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因竞争力弱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③2.正确认识群落空间结构(1)高山地区不同海拔处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该现象是温度影响所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海洋中随水深不同分布着不同的藻类,该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对生态位的理解(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
①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
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曲线。
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图A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狭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种间竞争激烈。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比较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
5.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和。
2.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生物对环境的和生物种群之间的阶段。
3.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重大成就系统中,在、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一般地说,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的激烈。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和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4.分析下图,图中的捕食者应该是谁?为什么?
提示:B,先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后减少。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往往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
追问:B减少后A如何变化?“大鱼吃小鱼”,是否为捕食?
提示:先 增加后稳定。“大鱼吃小鱼”同种鱼不是捕食关系,不同种鱼则为捕食关系。
(2)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它不是种群的简单组合,生物群落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如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等,这些特征不是由单一的种群所能体现的,只有在群落的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
(3)三者相互联系
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有机单元,而群落则是不同种群在一定生态因素作用下的集合体。在群落的内部,不同种群的个体间为种间关系,而种群内部的不同个体间则为种内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2.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探究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阅读课本P73-P74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与根瘤菌共生的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举例说明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提示:
2.为什么适量饮用添加了有益菌群的奶制品可以防止维生素缺乏症?有益菌群与人体是什么关系?
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
互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
捕食
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 ,结果是:常表现为相互抑制。a生存能力不同,b生存能力相同。
寄生
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高效导航】
1.学习目标:
(1)描述生物群落的组成。
(2)说出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3)描述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2.学习重点:
(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生物群落的结构
3.学习难点:
(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比较表中裸露泥滩与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可判断A正确,B错误。C错误,D正确,物种数和个体总数与常用底泥采样器的规格无关,但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有关。
【答案】AD
【变式训练】
1.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实践活动
“看”——知识经纬
生物群落的构成
“导”—自主预习
一、生物群落
1.群落的概念:
群落由一定的、、种群组成的。
2.物种丰富度:。
3.生态学上用来表示物种丰富度。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群落的种间关系(表4—7)
提示:有益菌群在人体肠道中阻止和抑制外来致病菌群的入侵,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人体肠道可以为有益菌群提供营养物质。因此,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3.单独培养两种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
混合培养时,二者是否会相互影响?为什么?
种群之间竞争的资源包括哪些?
提示:单独培养生长良好,因为二者不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混合培养时,二者因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竞争的资源可以是食物、水分、空间,也可以是阳光、无机盐等。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强度因亲缘关系的远近、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差异。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物种
数
个体
总数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提示: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生态学上用物种丰富度指数来表示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公式:
【经典回眸】
(2009江苏,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 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
“学”—互动探究
探究一 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物种丰富度
阅读课本P71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个体、种群、群落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1)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①种群是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互助又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续有利。
个体 种群 群落
2.群落的组成是怎样的?
提示: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3.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数量动态,包括?
提示: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4.若要你研究池塘生物群落,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
提示:
5.不同的群落的不同是靠什么来区别的呢?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表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