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

合集下载

战丽彬“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与癌症共病经验总结-岳晓青

战丽彬“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与癌症共病经验总结-岳晓青

74第25卷 第1期 2023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5 No. 1 Jan .,2023战丽彬“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与癌症共病经验总结岳晓青1,路童2,战丽彬3(1.禹城市人民医院,山东 禹城 251200;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3.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6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资助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6号)作者简介:岳晓青(1991-),女,河南濮阳人,主治医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战丽彬(1964-),女,辽宁大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临床研究;脾脏象理论及 其应用。

摘要:2型糖尿病(T2DM)与癌症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可促进多种癌症的发生,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与癌症共病的治疗目前西医还是对症治疗为主。

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观念”,擅长以患者整体作为辨证的对象,通过对体质偏颇、阴阳失衡的调整,从疾病的根本上进行治疗。

该文概述了2型糖尿病及癌症病因病机的相关中医理论记载,并收集了战丽彬教授2008年以来治疗2型糖尿病与癌症共病的病历,提炼出战教授对2型糖尿病与不同种类癌症(结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共病病机的认识,并总结其“从脾论治”该病的诊治思想与用药经验,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 与癌症共病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T2DM;癌症;共病;战丽彬中图分类号:R587.1;R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3) 01- 0074- 05Professor ZHAN Libin'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omorbidity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ncers Based on “Treatment from Spleen”YUE Xiaoqing 1,LU Tong 2,ZHAN Libin 3(1.Yucheng People's Hospital,Yucheng 251200,Shando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3.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There is a 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andcancer.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ype 2 diabetes can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cancers,but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ncer comorbidity is still mainly symptomatic treatment. TCM treatment pays attention to the“whole concept”,and is good at taking the whole patient as the objec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by adjusting the biased constitution and the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the treatment is performed from the root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ated TCM theoretical records of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ncer,and collects Professor ZHAN Libin's medical record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ncer comorbidity since 2008,and extracts Professor ZHAN's analysi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cancer(colon cancer,breast cancer,endometrial cancer,cervical cancer,etc.)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comorbidities,and summed up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and medication experience of“from the spleen to treat”the disease,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T2DM and cancer comorbidities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Keywords:type 2 diabetes;cancer;comorbidity;ZHAN Libin 导师战丽彬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岐黄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辽宁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中药治疗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

中药治疗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

DOI:10.16658/ki.1672-4062.2023.13.177中药治疗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王宪林,刘青,柳银萍乡市湘东区中医院药剂科,江西萍乡337000[摘要]目的分析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中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萍乡市湘东区中医院收治的80例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疗法上联合健脾益肾固精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及肾功能等临床指标。

结果治疗前,两组餐前、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肾脏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肾脏功能指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乏力、尿频、浮肿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脾肾气虚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中医治疗可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及肾脏功能,提升疾病治疗的总体效果。

[关键词] 健脾益肾固精方;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疗效[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3)07(a)-0177-04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Diabetic Ne⁃phropathy with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QiWANG Xianlin, LIU Qing, LIU YinDepartment of Pharmacy, Xiangdong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ingxiang, Jiangxi Province, 337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of spleen-kidney qi deficiency typ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with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qi were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22 to February 2023 in the Xiangdong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Pingxiang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drawing method, each with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formula of Jianpi Yishen Guj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indexes such as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renal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glucos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before and 2 h after meal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nal func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renal function indicator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s of fatigue, urinary frequency, and edem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ith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qi can improve patients'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kidney function,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effect of disease treatment.[作者简介]王宪林(1984-),女,本科,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学。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



从气血论治



补气扶正法为治疗糖尿病的总纲。糖尿 病与遗传关系密切,遗传因素则显示先 天不足(元气虚); 糖尿病患者多有疲倦无力,乏力者,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虚也。 糖尿病久邪恋,往往导致气血双虚,气 虚者血行无力,驱邪无能。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故扶正的重点要放 在补气上。益气扶正的目的在于使气旺 血充。血充则精足,精足则津复,消渴 自除。 补气的重点应着眼于健脾补肾,临床上 多用滋阴润燥,壮水以制阳光,此固为 消渴治肾的常用大法,然而阴阳互根, 阴病及阳,则温补肾阳,并阴中求阳, 尤当以重视。

三、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的 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 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 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和 康复。


四、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的 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 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 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应病情多方 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辩证和西医的辩病相结合。 在临床上,对初诊患者我们首先把糖尿病的自 我保健措施交给他,要求饮食控制1~2个月, 配合运动疗法。若血尿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 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一般分为 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的正常 运行,并调节脏腑的气机升降,以协助完成对 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出,不至于在 体内蓄积而导致病理改变。长期过度的精神刺 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火热 炽盛等均可导致肝失疏泄,则影响到脏腑的功 能和全身的气机,气机升降失常,中焦不利, 运化失职,气郁不行,瘀血内停,郁火内生, 暗耗阴津,木郁不达,复生兼证等一系列的病 理改变,导致消渴病的产生。

从中医角度看糖病人如何调理脾肾

从中医角度看糖病人如何调理脾肾

从中医角度看糖病人如何调理脾肾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人如何调理脾肾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功能障碍导致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虚弱、肾气虚损有关。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调理脾肾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糖尿病人如何调理脾肾。

一、糖尿病与脾肾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主要功能是将进入体内的水湿运化成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如果脾虚,则运化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湿气积聚。

肾主津液代谢,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如果肾虚,则体内废物排泄不畅,导致湿气滞留。

脾虚与肾虚的共同作用会导致体内水湿聚积,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代谢,形成糖尿病。

二、调理脾肾的中医方法1. 调理脾气: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宜养脾气。

饮食宜健脾化湿,避免过食油腻、生冷、辛辣等食物,多食用易消化、温热的食物,如山药、红薯、鸡肉等。

此外,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增强脾气功能。

2. 补肾固本:中医认为,肾主生殖和水液代谢,肾虚则可导致湿气滞留。

因此,调理肾气十分重要。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可以煮汤或煮粥食用。

此外,中医强调养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调理肾气。

3. 针灸和推拿疗法:中医针灸和推拿疗法对调理脾肾功能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可以调整脾肾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和代谢。

4. 中医草药调理:中医草药是调理脾肾的有效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党参、熟地黄等,可以煎汤或配制成药膳进行调理。

三、饮食调理注意事项1. 控制食物摄入:糖尿病患者饮食要低糖、低脂,限制糖类、油脂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

多食用粗粮、杂粮,避免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

2. 合理搭配饮食:饮食应均衡,合理搭配主食、蔬菜、水果和蛋白质食物。

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有助于调理脾肾功能。

3. 定时定量进食:固定的饮食时间和定量的进食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消化吸收和代谢食物,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中医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中医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中医病机的认识作者:端木晶黄树明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1期摘要:糖尿病越来越呈现普遍和低龄化的趋势,我国已经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

从古至今,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糖尿病的病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本文结合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做一综述,研究中医对糖尿病病机认识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中医病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相当于中医之消渴病,是一种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亦有患者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混浊,或如脂膏等症。

消渴病日久不愈,常可并发多种兼症,如痈疽、眼疾、劳咳等。

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为主体。

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故又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一、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中医学对消渴的认识较早,且论述甚详。

《黄帝内经》对消渴的认识,是后世消渴理论发展的渊源。

消渴之病名,首载于《素问·奇病论篇》,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间·气厥论篇》:“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其所描述的症状与糖尿病患者多饮、多食、多尿、形瘦等症状相吻合。

总之,《黄帝内经》所记载消渴的相关论述,对现代临床颇有参考价值。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胃热肾虚是消渴的主要机制,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方剂,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中将消渴分为消渴候、渴病候、大渴后虚发候等八种证候类型。

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倡的三消燥热学说,经朱丹溪的充实与发展,形成了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体系。

明代医家赵献可主张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

徐远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临证经验

徐远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临证经验

徐远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临证经验发布时间:2021-09-08T09:10:34.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晏铭洋徐远[导读]晏铭洋1 徐远2(1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2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北京100029)【摘要】在跟师过程中,徐远老师擅用中西医优势互补诊治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尤其中医诊治糖尿病方面,重视肝脾的脏腑辩证和气血津液论治。

强调肝常旺、脾常虚,调肝健脾,调肝和胃,重视顾护肝阴、肝血,柔肝疏肝,而且全程注重理气活血通络。

【关键词】糖尿病,从肝论治,调肝健脾,调肝和胃,柔肝,通络。

恩师徐远为国医名师印会河的学术传承人,中日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临证经验丰富,广受患者、同行和学生的好评,而本人借由“双百工程”之机,有了跟随徐师学习的机会。

跟师学习三载期间,以糖尿病患者及其相关并发症为多,因此在诊治这类患者方面也跟老师学到了一些她的思想经验。

糖尿病在中医辨病范畴可归为“消渴”,提及“消渴”,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主张从肺、胃、肾“三消”论治[1]。

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工作、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肝气郁结、郁热内生、肝郁脾虚、肝气犯胃等是临床多见证型,跟随徐师门诊也常见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史,或是发病后因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血糖难以控制。

故徐师在诊治糖尿病时,一大特色是从肝论治糖尿病,注重调肝,而且,徐师的调肝并非简单的堆积一些舒肝理气之品,而是根据中医学中肝脏自身的生理特点及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辩证而调肝。

1.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理论源流。

从肝论治糖尿病(消渴)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至《灵枢·本藏》中:“肝脆善病消瘅易伤”,这里的“肝脆”后世有很多解释,个人则觉得体现了肝血、肝阴易伤的特点;仲景师在《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的首条即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此条置于消渴篇之首,消渴病之纲领,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注解中有“夫厥阴风木之气,能生阳火而烁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即肝气郁结、化火伤津,而成消渴之病机;至明清及以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有“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并在《素问微蕴·消渴解》提出:“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的论治,强调肝主疏泄、肝气条达,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中进一步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2],也是主张肝失疏泄,肝火内生,火热伤津,而生消渴。

从补虚化瘀论治糖尿病肾病及相关研究

从补虚化瘀论治糖尿病肾病及相关研究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3), 632-638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3097从补虚化瘀论治糖尿病肾病及相关研究钟欣宇1,徐洪涛2,郅扶旻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2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31日摘 要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研究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有效治疗本病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中医学认为脏腑虚损是引起糖尿病肾病的内在原因,瘀血作为糖尿病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形成瘀的关键因素是虚,涉及脏腑本虚、阴虚、气阴两虚及阳虚。

现代医学认为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也从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思路中发现中医瘀血理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阐述“虚”、“瘀”是糖尿病肾病致病因素,结合“瘀血”的现代研究,提出补虚化瘀同治的治疗原则,以及对应用补虚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补虚化瘀,脏腑,瘀血,血流动力学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from Tonifying Deficiency and Removing StasisXinyu Zhong 1, Hongtao Xu 2, Fumin Zhi 2*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Feb. 23rd , 2023; accepted: Mar. 16th , 2023; published: Mar. 31st , 2023AbstractThe incidence rate of diabetes nephropathy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tudying its complex pa-*通讯作者。

远方从脾肾入手分期论治糖尿病肾脏病经验举隅

远方从脾肾入手分期论治糖尿病肾脏病经验举隅

·10· 山 西 中 医 2021 年 7 月第 37 卷第 7 期
自生。”故治疗时亦需滋养脾阴,脾阴充足,化生津 液以滋心肾,津液生一可制内热、二补干涸之津共 解消渴之源。配合健脾益气之法、补脾养阴可谓事 半功倍。常辅以黄芪补中益气,太子参健脾益气养 阴,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陈皮调理气机以复升 降,使之补而不滞。 2.2 中期:中期DKD以GFR下降、开始出现水肿、 大量蛋白尿、高血压的典型三联症,中医辨证多属 脾肾阳虚证。吾师以为中期DKD的治则在于补肾 培元,关注湿、浊、瘀等兼证,灵活辨治,从脾切入, 兼以化湿、泄浊、祛瘀等方法。以金匮肾气丸为底, 其方中三补三泄少佐温热助阳突显“少火生气”之 意,以培补肾元。该阶段,应注重温脾助阳、健脾祛 湿、分清利浊、醒脾助运之方法。吾师常以太子参、 菟丝子、干姜之类温补脾阳助生元阳以固本。对 于水湿之证,其本在肾,其治在脾,《丹溪心法》云: “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 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 自行。”故常加以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渗湿、佐以厚 朴、苍术、陈皮健脾行气、理气化湿之品寓为气行水 不停集,合古人“治水者,先治气,益气则水自化”之 意。对于浊毒之泄,如脾气充足,精微化源充足,升 提有力,固摄不失,则尿浊得解。故以黄芪、太子参 强建中气,益智仁、金樱子、莲子、芡实益肾实脾固 精,萆薢分利清浊,佐白芍柔肝理脾。旨在升提中 气固精微,分利中焦解浊毒,临床疗效也较显著[4]。 对于血瘀之证,行气极为重要,气行则血行,常以川 芎、丹参、烫水蛭以行气活血,可缓解血液的高凝状 态。佐山楂、麦芽和胃助脾健运,缓其攻伐之力;茯 苓、益母草之类利水化湿活血而不伤正,以利水行 血。《血证论》谓:“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 兼水也”,指出瘀血可以导致水肿,两者也可同时存 在,所以瘀既从虚而来,便得从虚而解,在化瘀中注 重补虚,尤其是补脾肾之气,可谓补虚培元。 2.3 后期:后期DKD的GFR进行性下降并最终进 入ESRD,肌酐尿素氮增高,出现严重的尿毒症症 状,中医辨证多属阴阳两虚。吾师认为晚期DKD的 治则在于培补肾元,注重统调气、血、阴、阳,兼祛浊 毒。常以金匮肾气丸为基滋其元,建立中气,调补 胃气为枢要。《金匮要略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 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即为此 意,且《医宗必读·卷一》中曰:“夫脾具土德,脾安 则土为金母,金实水源。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 安则肾愈安也。”在治疗过程中,虽DKD以肾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糖尿病, 根据临床特征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 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

中医学根据本病症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多、脂膏尿, 身全消瘦, 神疲乏力等, 认为本病的发生机理, 主要为阴虚内燥, 阴津亏耗为发病之本,燥热偏盛是发病之标。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 认为糖尿病非单一疾病, 而是与肺脾肾气虚,体内阴精水液代谢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以肺脾肾气虚为发病之本, 津涸液燥为发病之标,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 益气治本, 养阴治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略陈述如下。

1糖尿病肺脾肾气虚为本津涸液燥为标的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素向》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医门法律》中亦说:“气聚则形成, 气散则形亡”。

简而言之,“气者, 生之根本也”。

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与糖尿病的关系主要体现于: ①气的推动作用。

气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 血和津液的生成运行, 以及代谢物的排泄。

若因于气虚, 脏腑功能低下, 就有可能出现如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 由此而引起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

②气的固摄作用。

气能固摄人体内精血津液, 维持精血津液的正常循环, 控制其分泌排泄量, 气虚固摄无节制, 则清浊不分, 尿频、尿量增多、脂膏尿, 由此而引起阴虚阳亢, 津涸液燥之病证。

③气化作用。

气有促进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如饮食物消化吸收, 精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转化, 以及汗、尿液、粪便糟粕排泄等, 都是由气化来体现, 若脏腑气化失司, 肺失通调水道, 脾失“散精”, 肾失“蒸腾气化”, 便会出现体内精血津液亏少之内燥病症。

④气的温煦与防御机能。

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精血津液液态物质的循行, 全身肌表抗御外邪的侵袭,均依赖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功能活动。

如果气的温煦与防御功能低下, 便会出现四肢不温, 畏寒肢冷, 血脉凝滞, 易招致外邪入侵而病。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 皮肤干燥骚痒, 感邪致皮肤溃疡难易愈合, 肢体不温怕冷等症, 均与气虚脏腑功能低下不能温养肌肤, 抗御病邪所致。

同时, 从气的生成来源, 是禀受父母先天之精气, 后天脾胃水谷精气, 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而成。

但是, 人出生后主要依赖肺脾(胃) 肾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平衡, 任何一脏功能低下异常, 都会影响气的生成不足而出现气虚, 导致体内精血津液物质代谢异常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所以, 糖尿病并非单一而孤立的疾病, 而是与肺脾肾三焦多脏腑多系统有关的综合病症, 脏腑功能盛衰, 尤其是肺脾肾气虚在糖尿病的发生与转归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贯穿其全过程。

2肺脾肾气虚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2. 1肺失敷布治节无权口渴多饮肺位于上焦,主宣发与肃降, 通调水道, 主治节。

肺具有将脾胃转输的水谷精微物质或人体内水津代谢过程中,浊中之清敷布于皮毛, 内而脏腑组织器官以得润养, 若肺气虚, 敷布治节无权, 则津液直趋膀胱而为小便排出体外, 由于水津排出增多, 故有口渴多饮, 虽饮水多, 终不得用。

2. 2脾失运化消谷善机消瘦神疲脾(胃) 位于中焦, 为气机升降枢纽, 主运化水谷精微, 气血生化与营养物质的重要源泉, 为后天之本, 脾又主运化水湿, 为“胃行其津液。

”饮食(水谷) 入胃后, 经脾胃消化吸收, 精微物质首先上输于肺, 肺气宣发肃降,“清”者布散于全身, 以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浊”者经皮毛与肾膀胱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体液的动态平衡, 若脾气虚, 不仅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 且致胃纳代偿性亢, 则多食善饥, 因脾气虚, 失于运化, 则纳呆, 不能“散精”于肌肉四肢, 而消瘦神疲。

2. 3肾失蒸腾气化尿频、脂膏肾位于下焦, 先天之本,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主持全身水液代谢, 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

如李延《脉诀汇辨》曰:“肾属下焦, 统摄阴液。

”何梦瑶在《医碥》中亦说:“精髓血乳津液泪皆水也, 并于肾。

”故有“肾者主水”。

体内阴精水液的代谢过程中, 清者上升, 浊者下降, 皆离不开肾气蒸腾气化,若肾气(阳) 虚, 失于蒸腾气化, 或失于固摄, 便可出现小便频频, 或尿中脂膏。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机理, 关键是因于肺脾肾气虚, 三焦元真固摄无力, 体内阴精水液代谢失于动态平衡, 最终形成阴虚阳亢, 津涸液燥之病症。

3糖尿病的治疗益气为本养阴为标本标兼治糖尿病的治疗, 传统医学多数强调首先辨别上、中、下消的主次, 分别论治, 但从临床实践观察, 本病证有上消口渴多饮, 必然有下消多尿或脂膏尿; 中消多食, 多有善饥, 消瘦、神疲乏力, 三消病症往往同时兼见, 或同时减弱, 尤其发病及病机转归中均程度不同存在或潜在着肺脾肾气虚的主要矛盾, 被临床所忽视, 所以, 认为三消分别论治, 以及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 多有不符合临床实际。

从整体观辨论治, 始终着眼于从肺脾肾气虚为主论治, 益气为本, 养阴为标, 本标兼治, 以恢复肺脾肾及三焦对精血津液代谢功能, 对糖、脂肪、蛋白质精微物代谢平衡。

自拟具有补益肺脾肾之气,滋养其阴, 本标兼治的益气养阴平消汤为基本方。

本方由生黄芪、太子参、山萸肉、山药、茯苓、葛根、泽泻、生地、花粉、玄参、五味、丹参、苍术、麦冬组成。

本方中以黄芪、太子参、山药、山萸肉为君, 肺脾肾之气同补, 恢复对精血津液的生成敷布治节,蒸腾气化功能, 治其本, 在《千金方》黄耆汤中以黄芪为君配伍治消渴,《方龙谭家秘》中以山萸肉伍人参治“小水不节, 自遗不禁”; 以生地、五味、花粉、玄参、麦冬养阴生津、润燥止渴为臣, 以治其标, 花粉入肺胃而生津润燥止渴之要药, 有治“消渴之圣药”美名; 葛根、茯苓、泽泻为佐, 以升阳生津, 益脾和胃利窍, 且有小便多能止, 涩者能通的双向调节作用; 苍术、丹参为使, 以苍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 芳香醒脾助运, 不致生地、玄麦等养阴滋腻之味碍脾胃之运化, 丹参活血通络, 以防气虚血瘀之兼证或并发症。

总之, 本方具有肺脾肾之气同补, 其阴同滋, 健脾渗湿利窍, 芳香悦脾助运, 活血通络防瘀。

从现代医学研究, 方中苍、玄、泽、茯等味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参芪等味既能降低血糖, 又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临床辨证随症加减: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者, 酌加生牡蛎、杜仲、夏枯草、怀牛膝、钩藤; 伴有胃瘫纳呆加炒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 伴肌肤疼痛瘙痒者, 酌加白蒺藜、白鲜皮、银花、蝉蜕以祛风止痒; 胸闷心悸酌加郁金、菖莆; 口渴较甚加芦根、知母以生津止渴; 大便秘结酌加牛蒡子、火麻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糖尿病日久, 脏腑功能失调, 津液代谢障碍, 水浊内停, 瘀血内生, 发为水肿者, 本方去生地、麦冬、玄参, 加熟地、益母草、玉米须、巴戟天等以温阳益气, 活血利水; 伴皮肤溃疡加银花、野菊花、鹿角霜、穿山甲之类以清热解毒生肌。

总之, 糖尿病对患者最有威助之处, 并不在于糖尿病本身, 而是其众多的并发症, 是防治的重点, 从中医整观辨证论治, 以中医中药治疗的优势, 在于不仅疗效确切, 降糖效果明显, 且稳定持久, 不易反弹优点,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 益气为本, 使肺气宣降治节, 脾气健运, 肾气蒸腾气化固摄, 三焦气机枢纽调畅, 升降有序, 则津液自生, 消渴乃愈。

4病例冉某, 男, 63 岁, 退休干部。

初诊: 2000 年7 月12 日。

自述近1 月以来, 口渴欲饮水, 小便较前明显增多, 夜间更著, 食欲量较前增多, 却渐渐消瘦, 神疲乏力, 体重原99kg, 现在79. 5kg, 因患有脉管炎, 曾于2000 年4 月31 日查血糖为6. 2mmo l?l , 肝功、肾功、血脂均正常。

刻诊: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 体虽胖但较患病前明显消瘦, 舌质淡边有齿痕, 苔薄腻白, 脉沉缓。

化验血糖18. 1mmo l?l , 尿糖+ + + + , 肝功、肾功正常, 血压130?80mmhg。

诊断: 糖尿病(中医: 消渴)。

中医辨证分析, 此肺脾肾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

治法: 益气养阴润燥, 佐以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生黄芪、花粉、生地、丹参各30g, 山萸肉、芦根各20g, 山药、葛根各18g, 太子参、麦冬、苍术、泽泻、五味、知母、茯苓各15g。

用法: 5 剂水煎服, 每日1 剂。

2 诊: 7 月18 日。

自述服上药后, 神疲乏力、口渴、尿频明显好转, 食欲量较前减少, 体重78kg, 大便正常, 舌体边有齿痕、舌淡苔薄腻, 脉沉缓。

以上方加水蛭10g。

每日1 剂水煎服。

3 诊:7 月27 日。

自述精神好, 基本不觉乏力, 休息好,无明显口渴, 小便平常, 体重79kg, 舌淡苔薄,脉沉细。

化验血糖12. 8mmo l?l , 尿糖(+ + )。

继续服用上方药, 每日1 剂水煎服。

4 诊: 8 月22 日。

精神好, 无明显神疲乏力, 无口渴多饮, 小便正常, 化验血糖6. 75mmol?l 。

仍继续服用上方药。

于10月16 日化验血糖6. 13mmo l?l , 尿糖(一)。

血脂、肝肾功均正常, 无神疲乏力, 大便正常, 体重82.5kg。

停服中药煎剂, 以基础方加减制成散剂冲服以资巩固疗效。

巩固治疗2 个月余无任何不适而停服药治疗。

于2001 年5 月12 日化验血糖为5.12mmo l?l , 肝肾功均正常, 体重基本恢复病前体重, 一切安好。

(王建华)------------糖尿病多关乎肺、脾、肾、肝运用“气立、升降”理论治疗糖尿病肾病近年来,笔者以加减升降散化裁治疗糖尿病肾病(dn)32例,取得较好疗效,兹作一小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5岁,平均45.5岁;病程最长9年,最短24个月。

均为ⅱ型糖尿病患者,而且均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高血压16例,冠心病11例,肾功能不全8例,住院14例,门诊10例,家庭病床8例。

1.2诊断标准①本组dn均有明确的糖&gt;&gt;更多内容从肝论治糖尿病探讨&gt;&gt;更多内容所谓脾气虚、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脾气虚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gt;&gt;更多内容便秘从肺脾论治便秘虽属肠道病变,中医认为与肺脾等脏器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