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 物种保护:保护生物学主要关注物种的保护问题,包括物种灭绝、濒危物种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物种的生存环境、演化历史、生态功能等,来评估物种的保护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学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依存性。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3. 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生物学还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平衡等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平衡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4.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护生物学也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人类的农业、工业化、城市化等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些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来提出应对这些活动的措施。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保护生物学还包括许多其他研究内容,例如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教育等。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旨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保护生物学

一、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该门科学将首先研究生物多样性原理、现状和丧失的原因,然后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并从国际间的公约、保护法律、政府部门的政策、基层保护区的管理、社区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多方面入手促进和保障保护措施的实施。
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目标:弄清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压力下被破坏的过程和程度;提出保护和管理的措施。
其目的是遏制并扭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和自然资源过度破坏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危机状况。
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系统与进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诸多自然科学。
目前地球上很难找到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需要人们直接干预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的影响,因此需要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
因此,保护生物学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要求保护生物学者具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要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的价值,借以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保护生物学具有价值取向。
保护生物学涉及的保护对象是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持续、成功保护的标准,不只是某一个物种的数量的简单增加或者保护区的扩大,而应该是长时间尺度上保护,至少是进化时间尺度上的保护,即保护的目标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结构、功能的长期保持,并使其进化的历程得以保持。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
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内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创始者效应:一个大的种群中的部分个体,从原物种中分离出来,建立一个新种群。
建立新种群的几个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成为新种群的遗传瓶颈,这种现象叫做创始者效应。
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内,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内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论述转基因生物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
1.基因污染如:1998年加拿大Alberta的一种Canola油菜中发现有抗草甘磷、固杀草(草铵磷)、咪脞磷等除草剂的光谱抗除草剂的基因;2001、2002年Natural,墨西哥玉米。
2.转基因植物杂草化(1)自身转化成杂草(抗性)(转基因刺激变异、增加不确定性-出现杂草);(2)破坏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3)使野生近缘种转化成杂草;(4)产生“超级杂草”;3.增加杀虫剂除草剂的用量;破坏环境;4.产生新病毒(不同病毒与转基因作物病毒外壳蛋白重组产生新病毒);5.对非目标本土生物的伤害美国-大斑蝶(黑斑金翅粉蝶)-马利筋-转基因玉米-花粉-44%;6.侵入新栖息地通过竞争、环境胁迫等危害生物多样性;7.造成营养循环、环境、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的改变,如转基因植物与根瘤固氮系统的转变;8.初级生产力的改变(改变物种的组成和结构);9.食物链断、协同灭绝,破坏生态平衡如给蚜虫饲喂GMO马铃薯后,造成蚜虫天敌瓢虫提前死亡,生殖率降低38%。
保护生物学例子

保护生物学例子《保护生物学例子:那些与动物们的故事》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宝贵的财富,而保护生物学就是在努力守护这笔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充满趣味又引人深思的保护生物学例子。
就拿大熊猫来说吧,这圆滚滚黑白相间的团子,可算是保护生物学界的大明星。
曾经,大熊猫因为栖息地破坏、食物短缺等原因,变得十分濒危。
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它们,而是开启了超级暖心的保护之旅。
为了给大熊猫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人们大兴植树造林,把那些曾经被砍伐的竹林逐渐恢复起来。
工作人员们,就像一群超级保姆,不但精心照顾大熊猫的起居饮食,还操心它们的“终身大事”,也就是繁殖问题。
大熊猫有多难繁殖呢?就像一个超级挑剔的食客,对环境、对谈恋爱的对象要求都极高。
可是科研人员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根据大熊猫的生物学特性,发明了各种办法来提高繁殖率。
如今,大熊猫的数量开始慢慢增加,它们的形象也成为全球环保的标志,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我们不能让这些可爱的家伙从地球上消失。
再看朱鹮的故事,那也是十分传奇。
朱鹮在它最濒危的时候,可以说全世界仅仅剩下几只了。
它们就像遗落世间的珍宝,但是保护它们的难度却超乎想象。
刚发现存活朱鹮的时候,人们对它们的习性等还不是特别了解。
但就像寻宝者谨慎地守护宝藏一样,保护者们小心翼翼地在朱鹮栖息地周围开展工作。
他们要操心朱鹮吃什么,会不会有新的天敌,适合朱鹮栖息的环境怎么扩大。
而且,朱鹮比大熊猫似乎还要“娇贵”一些,在保护它们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生态环境的各种微妙平衡。
不过后来呢?经过不懈的努力,朱鹮的种群慢慢开始复苏。
当看到一群白色的身影在天空飞过的时候,那些保护者们肯定超级有成就感。
可有时候,保护生物也会面临一些好笑又头疼的问题。
比如说,很多地方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实施禁渔期。
但是总有一些人啊,像是调皮捣蛋的孩子,非要偷偷摸摸去捕鱼。
他们可能不理解,这禁渔可不是要剥夺他们吃鱼的权利,而是为了以后有更多鱼可以吃呢。
这就像家里家长要把糖果先收起来,等到有更多糖果的时候再分给大家,可孩子就是不听,光想着眼前这一点甜。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态系统)。
3、遗传多样性:广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4、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形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的多样性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的(1)状况(如受威胁和特有性等)、(2)形成、(3)演化、(4)分布格局及其(5)维持机制等。
5、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6、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7、栖息地: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总和。
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8、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且特有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8、濒危物种: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
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9、生态恢复: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10、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10、自然保护区的分类:1)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1、保护对象: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保护生物学:一门为了保护物种及其生境和生态系统,防止物种超速灭绝而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现状、自然保护的科学。
灭绝:指某支生物谱系的演化终结或整支谱系的消亡。
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称该物种灭绝。
物种: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极其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生物类群。
性状分歧:指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里,向不同方向变异和发展,形成多种性状的现象。
中间类型:指性状分歧不大,介于较早发生和较晚发生的之间的类型。
地理隔离也称空间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生殖隔离:物种由于群体间基因型上的差异而使其之间的基因交换受到限制或抑制。
生态隔离:指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他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隔离。
杂种不活:是指杂种接合子不能存活,或者是接合子在适应性上比亲代差很多而造成的隔离;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个基因组不协调或生理失调等。
杂种个体不育:是指杂种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的染色体组的、有正常受精功能的性细胞而造成的隔离。
杂种个体生活力低:是指杂种子二代(F2)或回交杂种世代的全部或部分个体不能生活或适应性低下的现象。
渐变式物种形成:主要是通过突变、选择、隔离等过程,从一个种先形成若干地理亚种,然后建立起一套生殖隔离机制,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种。
继承式:指一个种在同一地区内逐渐演变成另一个种;分化式:指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逐渐分化成两个以上的物种。
骤变式物种形成:物种以相当迅速的变化爆发式地变成不同的物种,而不是缓慢地变成不同物种,一般不通过亚种的阶梯。
小进化:以现代生物个体和种群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即某种群从一代到下一代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大进化:是长期(几千年至几百万年)的基因变异方式及物种形成的过程。
适应辐射:指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保护生物学 研究方法 综述

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综述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旨在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学科。
本文将综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综述和具体内容阐述两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综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的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保护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生态调查和物种调查。
生态调查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气候等;物种调查则主要关注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等。
通过野外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基础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保护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实验室研究和野外实验。
实验室研究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模拟自然环境,探究生物的生理、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野外实验则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探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的内在机制和适应性,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保护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数理统计分析和系统分析。
数理统计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究生物数量和生态因子的关系;系统分析则可以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探究不同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具体内容阐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物种鉴定与编目物种鉴定与编目是保护生物学中的基础工作之一,主要包括物种的分类、鉴定和编目等。
通过物种鉴定与编目,可以确定物种的分布范围、数量和生存状况等信息,为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该项工作也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发展。
2.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动态研究是保护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动态趋势。
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可以了解种群的繁殖、迁徙和死亡等方面的规律,为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创新技术应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手段,提高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为保护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国际合作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和实施保
护策略。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境改造是指通过工程和技术手段,改 变生境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更适宜生物 的生存和繁衍。
种群恢复技术
种群恢复技术包括种群生态学、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管理等手段, 旨在保护和恢复种群多样性,维 护生态平衡。
种群遗传学是指通过研究种群的 遗传学特征和规律,了解种群的 遗传变异和进化潜力,为种群恢 复提供遗传资源。
3
保护生物学关注物种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以 及如何平衡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 系。
保护生物学的目标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 物多样性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利
用。
它致力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 样性的负面影响,恢复和重建受 损生态系统,以及提高公众对生
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生物学还关注制定和实施有 效的保护策略,以确保生态系统 服务的持续供给和生态平衡的维
生境恢复技术
生境恢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恢 复和重建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生 境的技术。
生境监测是指对生境的质量、变化和影 响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为生境恢复 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 段,对生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保 持生境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生境恢复技术包括生境改造、生境管理 和生境监测等手段,旨在保护和恢复生 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1.1.1保护生物学的定义
● 本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Soule(1985) 指出,
“保护生物学是应用科学解决由于人类干 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 问题的新途径,其目的是提供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原理和工具”。 ●保护生物学包含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评估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 灭绝的具体措施,拯救濒危物种,研究生 物多样性和提出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持续、 合理地利用的科学方案。
1.1.1保护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 ,即研究从保护生 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的科学。
1.1.2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 ● 保护生物学是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高 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对自然 资源的开发和对自然界的改造与日俱增,同 时,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全世 界面临着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 粮食不足、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的挑战。保 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保护自然或保护地球中的 一个重要部分。
1.2.3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虽然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5-10年来发展较快。 与我国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相似, 保护生物学教育工作起步于 20世纪90年 代中期,但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
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概况 两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起步较晚,力量薄弱,大多数物种受 威胁状态不明,重点保护动植物缺乏长期 的、系统的有效监测;许多新方法和新技 术还没有应用;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 立,但是其设计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积 极努力,在许多保护领域已开始取得了显著 成效。
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和树木园是目
前圈养繁殖的主要场所,也是物种迁地保护 普遍采用的形式。
1.3.6 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对未知物种进行定名和描述,完成物种的调 查和编目工作; ●可解决小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和近交衰退问 题; ●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潜力的分析; ●物种和群落的长期保存; ●生物安全问题 。
程和促进多样性和持续性。
1.3.4 生境的恢复
自然生境的丧失,会引起生物群落的结 构功能的一系列变化。修复退化的土地和枯
竭的生物群落生境,是保护生物学的一项重
要的工作。
1.3.4
生境的恢复
包括:①土地退耕; ②土地的合理使用。
1.3.4 生境的恢复
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的生境能恢复到 原始状态。
● 广泛开展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调查工作。 国家各有关机构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完 成的较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就达近百次 , 积 累了一定的资料。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物 种动态的长期监测体系 , 资料的分析研究 工作还有待深入 , 调查范围和内容还需进 一步完善;
●建成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新的保护区的规 划和建设正在进行之中。目前我国各类 型的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1146个,约占国 土总面积的10%,就这点而言,我国的发展 步伐比较迅速。但一些保护区面积过小, 管理水平偏低,受过专门教育的技术人员 不足,这些问题还急待解决。
进化的潜能 种群为什么会灭绝?一种简单而 直接的回答是所有的物种个体被消 灭了。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很 多研究表明灭绝是种群丧失了进化 潜能(evolutionary potential)。
1.3.2
1.3.3 群落和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和持 久性比单一性好。人类必须尽力保护那些复 杂的生态系统,使许多物种能够共同生存。 好的保护管理应该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内部过
●一些保护生物学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专门的组 织协调机构一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已经 率先建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1992 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保护生物学中心";四川 师范学院生物系随后也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研 究中心";一些分工更专一的研究机构也相继出 现,如"川西北保护大熊猫教育研究中心"。
因为,人口在增加且人类要有一个较高
的生活水平,因此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也随之
增加。
1.3.5 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
人工饲养繁殖一些濒危物种,是迁地 (异地)(ex situ)保护的一种方法,其目的
是为了物种的复壮甚至重建野生生物种群。
然而,重建野生生物种群(物种回归自
然)并非易事。
1.3.5 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
1.3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两个目的: ●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
主要关注到6个方面: 1.3.1 物种灭绝 灭绝(extinction)是保护生物学的 主要研究内容,灭绝的研究目的是要预 测生物多样性灭绝的趋势,阐明灭绝的 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灭绝现象的发生。
1.2.3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保护生物学是由多门学科综合而成的新 学科。它以资源学科和生物学科为主,也涉 及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目的是为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 原理和方法。自1985年美国成立了保护生物 学学会以来,该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 仅在规模上得到了迅速的扩充,而且成为当 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然保护的科研、教育、宣传、立法和国际合 作等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最为急需的是培养 一批训练有素的保护生物学家。据初步调查 , 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物系 ,尚未把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有关生态学列入课程计划 , 这显然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进程。
●部分珍稀物种保护和引种驯养工作已积极开展起 来,建立了一批各种类型的动植物园,拯救中心等。 对现有的人工饲养种群的机构,应在新的保护思想 指导下,进行改进,防止这些机构成为消耗野生动 物的地方。
l.2 保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2.l 保护生物学思想的形成
●国外保护思想的形成 现代保护生物学的许多论点在 100 多年前的欧 洲科学著作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中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与西方保护思想相比较,我国自然保护意识的 萌芽产生的更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春秋战国时代。
1.2.2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