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头道河小学的贡洁冰,我的说课内容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声音的产生》。(点击课件出现声音的产生)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教材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入手,设计了三部分内容:。1.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2.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用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第二个活动为不借助其他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3.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就这样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正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三、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四、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建立起联系。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不适合大步子教学,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设计。学法:合作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实验教学准备

课件、乒乓球、尺子、音叉、橡皮筋、保鲜袋、气球\装水的容器、实验报告单等。

七、实验内容设计

设计的活动环节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制造声音,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让保鲜袋发出声音。第二个环节是观察状态,在活动中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他们的状态,活动三一锤定音:利用音叉设计三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八、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三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初步感知,思维碰撞3、建构概念,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良好的导入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时我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上课了,你们都听到哪些声音?学生会把他们听到的声音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声音,不同的声音向我们传递不同的信息,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句话既点明了主题同时又能把这节课最主要的问题展开。活动一:制造声音,活动前提出两个问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气球发出声音?2声音的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活动(出示活动图片)活动之后学生会把他们潜概念暴露出来。他们认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拍、打、敲、弹、压等这些动作造成的,这是不准确的概念,要想转变学生原有的错误的认知就必须在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原有认知相冲突的矛盾,

接下来2、初步感知,思维碰撞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小实验,玩气球。拨小尺和弹皮筋目的是观察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表面变化的共同特点。

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因为有了进一步的指导就会比较明确整个过程方法。那么在弹皮筋的活动中,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一步的展开活动。拨小尺这活动就可以每个人单独进行活动。。那么玩气球的实验学生实际上仅仅能感受到气球口的颤动和声音好像是有关系的。弹皮筋是隐隐感觉到,看得到不是特别的明显,而拨小尺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感觉到声音的产生和振动时有关系的。三个小实验,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实际上是分层的。第一个实验是老师领着学生做,第二个实验室学生以组为单位商量着做,第三个实验是学生独立着做。在三个小实验完成之后i,教师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思维碰撞,通过对实验规律的查找,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把气球口的颤动,皮筋的弹动,小尺的跳动统称为振动。因为我们苏教版对于“振动”这个词是在四年级下册出现的,所以我们整个设计意图是通过这个学生的体验对于振动这个词有一个感受。

三、建构概念,拓展延伸

这个活动就是利用音叉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敲击音叉,贴近耳朵听一听(演示)可以听到持久悠长的声音,同时手上有麻麻的感觉,实际就是振动给人带来的感觉。第二个敲击音叉迅速把前端靠近乒乓球看一看(演示)会看到敲击的音叉碰到乒乓球时,乒乓球会迅速弹开。第三个敲击音叉,迅速把前端插入水中,玩一玩(演示)观察现象,在这里会非常清晰看到放入水中的时候音叉会迅速把水面荡出波纹,同时水花四溅,效果非常明显,清晰可见。通过这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听、看、玩让他们亲身体验,清晰地观察,充分感受到振动带来的震撼。让振动这种现象不仅能体验得到更能看得到,对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反思与评价

科学课是以感知事实,寻找规律,提升思维,建构概念为主要活动目标的。小学

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实验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建构严谨规范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发散、提升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科学思考问题。本节课的实验活动,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实验设计。这些实验,使学生原有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概念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建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科学概念,同时经过可视化的实验活动,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展,提升思维的同时,科学概念在他们头脑中更加牢固、清晰。通过这些有层次的支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由一个平台顺利迈向更高的平台,由此岸到达彼岸。

谢谢大家.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头道河小学贡洁冰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7课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八课学习《谁能传播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说教材、学生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共分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实践性较强,主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他听到的,看到的实例来探究声音的基本现象,因此没有过多的物理理论和物理规律,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通过科学探究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及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思维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重视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学科渗透,科技新成果的纳入。教材在内容上注意学习过程中与学生融合、互动,不是直接呈现所有结论,每章节开始都安插一幅反映章节主题的醒目图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教材的物理特性;每小节内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安排了“讨论与交流”栏目,沪科版教材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动脑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对声音有一定认识 2.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充满活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 3.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气体、液体、固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研 究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逐步养成探索自然现

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难点: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验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师生合作实验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二)学法:探究、观察、讨论 五、教学资源 (一)教具:小发声器、小音箱、蜡烛、分贝仪、音叉、钥匙扣、激光笔、水槽、塑料水杯、塑料玩具弹簧 (二)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播放钢琴曲和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生活中的图片 六、实验改进要点 (一)声音不仅要听到,还要让学生看到物体的振动,这里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所以声音在气、液、固中的传播都会以这种思路来探究。每组要做两个实验,一个是听到的,另一个是看到物体的振动。 1.气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利用蜡烛烛焰的晃动来实现,这里不仅解释了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更能解释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液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光之舞”实验:激光笔对准水面,观察白屏上的光点晃动,放大的思想。 3.固体中可以传播声音:观察塑料玩具弹簧的振动,都是利用身边的小物品,学生们会觉得物理贴近生活,从而对物理更感兴趣。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随着播放优美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播放几组生活中熟悉的声:小提琴、鸟叫、电话铃声闪电声等使学生感受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这些声音例子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①说教材;②说教法和学法;③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各种各样的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和学生做一个“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一游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游戏结束后,问学生对于声音你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初中物理科___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及声速 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对声的利用知识的延续,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是声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说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__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特征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我将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一)导入新课 3分钟时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或动画),通过对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 的声音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探索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新知 准备用5分钟做教材12面实验,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声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做 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思考,讨论后归纳结论: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分钟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3面想想议议,首先教师提问:蝉是怎样发声的? 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能答出:没有镜膜的蝉,不能发声,有镜膜的蝉能发声然后老师做出总结,蝉是利用镜膜的振动发生的。 我准备用10分钟组织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按照实验提出问题,猜想, 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针对用课桌实验,老师先提出问题:课桌能传声吗?。让学生思考,在老师播放有关的动画课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10分钟的时间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真空中的闹钟”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空气也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理想化推理法。 关于声速,老师先引导学生知道,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达,接下来提问:声速的大 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范文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三、说学情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1]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范文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 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 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精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将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 教材简析 众所周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本课内容是北师大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是在学习了认识物质的知识后,进一步展开对有声有色的物质世界的学习,是对物质世界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学习光现象等后续知识的铺垫,本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教材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安排了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大量生活中的声现象,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活泼好动,善于质疑是他们最大的优点,对新物理知识有极强的求知欲,期望动手实验,企盼获得成功的欢乐。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肤浅性、片面性,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还不能构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身边的声现象,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明白物理在实际生活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当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本课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初步认识和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现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组

《声音的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的说课稿 说教材: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材实行了有机整合: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进而民主地确定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确立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出探究程序,并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自行经历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利用桌上材料去进一步充分感知体验“物体不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最后引导学生使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尝试创新,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噪音”这个公害。 说三维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实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实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钢皮尺、豆子、音叉、皮筋、鼓 教师准备:钢尺、直尺、皮筋、鼓、音叉能制造声音物品。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听声音,谈声音 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一起来聆听美妙的音乐(电脑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雷声、小河流水声、、国歌、鸟叫,大海波涛、等)用心去听,等会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师:谁愿意说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交流(在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随机对学生实行评价如:你听的真仔细等) 2、制造声音 师:各种声音汇聚在一起成了一支美妙的曲子,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许很多多的声音?想不想利用自己的身体(如手、嘴)在我们的课堂里制造一些声音。 生: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费江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新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声音是人及一些动物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本套教材把“声现象”作为第一章的初衷。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让学生感悟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加深对探究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更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对于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学生们较难理解,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为了突破难点,我用水波类比声波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准备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课的两个中心环节,围绕这两个中心环节,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年龄段,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所以,我在备课中突出“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这三个基本轨道上有效地进行物理学习活动”的教学理念。我让学生准备一些能够找到的器材,自己则准备一些实验室中能够提供的器材,并查找相关资料及相关素材,尽量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准备的事物当中,自己去探索生意的奥秘。 三、教学结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学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再总结”的教学结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动手实验,探索新知(20分钟)——尝试小结,体验收获(3分钟)——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5分钟)——布置作业,升华新知(2分钟)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为了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我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如人们的谈话声、铃声、蛙鸣声、机器的运转声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然后设问:你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 2、动手实验,探索新知 (1)声音的产生 让学生利用身边或随手可得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橡皮筋、钢笔帽”等,使其发声,并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发声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发声物体都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声音的特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的内容,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三个二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声现象》这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但也颇具特色。同时也为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学习作好准备。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教材特点:(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梳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叩诊、听漏等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3)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有关知识,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有能量,声速的有关知识。具有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 年龄特点: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了音的特征。 结合学情、课程内容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别为: 教学目标:

四年级上科学专项说课稿系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科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从容说课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 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

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 课稿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马街中学李文顺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五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

人教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说课人:大方县鸡场中学李果说课时间:2013年9月15日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社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三、说学情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然后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