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课程教学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课设报告

《地震勘探原理》课设报告

目录一、工区概况 (2)二、完成工作量 (2)三、成果(资料)解释 (3)四、成果分析 (5)五、收获与建议 (5)一、本次设计的目的及意义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野外工作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

野外工作主要是通过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来记录地面震动情况。

室内资料处理就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灯,以获取各种资料。

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就是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上的许多现象可以反映地下的真实情况,而地震资料的解释是三者里面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工作站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操作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和地震解释软件Landmark来进行地震书籍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地层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情况和构造运动作出必要的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报告。

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Landmark的使用,让学生对工作站和地震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区概况1、工区位置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东经124°18'—124°24'北纬46°09'—46°14'原点位置:439.5/99.3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

二、解释方法1、工区建立在这一步,将用ProjectExplorer建立和激活一个GeoGraphix Discovery工区。

工区的建立包括为工区命名、进行说明、分配存储位置(在计算机上或在网络硬盘驱动器上)、规定数据库和地图坐标系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及任意初始南北和东西范围(边界)。

我们一般习惯把Discovery工区放在一个文件夹下,这样可方便进行工区管理。

首先在桌面上点击GeoGraphix Discovery图标建立一个工区,按以下步骤使用ProjectExplorer:。

ProjectExplorer窗口打开。

如果是第一次启动ProjectExplorer,只有实例工区列出。

进入ProjectExplorer>>File>>New>>Home通过浏览器确定你所建的新文件夹,点击确定按钮,点击下一步按钮,直至完成。

然后从菜单条选File >>New>>Project。

出现New Project Wizard(新工区向导)的工区对话框,或者在ProjectExplorer窗口左侧中,选择你所建工区,按右键使用Activate命令。

即可激活工区,如下图一般来说,地球科学解释工作流程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一个勘探/开发区和建立一个项目工区文件2、资料加载数据输入是任何软件操作运行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输入数据那么后面的步骤都无法进行。

点击图标,然后点击File >> Import >> Spreadsheet。

出现Open对话框, 选择Excel文件,核对后点击分别导入井头数据、井斜数据、分层和时深数据。

点击calculate计算后点击viever即可得到下图(输入井)对话框,找到指定文件,全部选择并打开即下图3、合成记录制作点击图标,首先选择3D,后选择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Manager菜单,利用Add按钮选择第一步所形成的hxl3d.3dx文件。

地震勘探教案熊章强

地震勘探教案熊章强

《地震勘探》教案班级:20131-2班教师:熊章强时间:2003.4-7月第一堂课教学内容:绪论1.地震勘探方法简介2.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展望教学要求:使学生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三种方法有概要了解,掌握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1. 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本章重点;2. 讲清浅层地震勘探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的特点。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二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 弹性理论概述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以及各种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动方程及初始条件中各物理含义。

2.了解地震波动的形成,掌握纵、横、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1. 纵、横、面波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三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2.折射波的形成教学要求:掌握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了解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教学过程:重点讲授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四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2.地震波的衰减3.地震波的频谱教学要求:掌握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频谱和地震波的衰减。

本章理论及公式推导较多,讲解时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五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地震勘探的分辩率教学要求: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5.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建议:第六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1.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2. 地震介质的划分3. 地震地质条件教学要求:1.了解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和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2. 掌握均匀介质、均匀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的概念3. 了解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教学建议: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及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是本章重点.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和应用;2. 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中反射、折射和衍射等关键概念,了解地下构造的识别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下构造;2. 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见解并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勘探领域的国家战略和环保要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注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特性,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以及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概述)2. 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设备与流程,包括地震源、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数据采集)3.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预处理、噪声压制、波形整形、速度分析等。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剖面图的识别与解释,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对应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解释)5. 实践活动: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操训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对应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勘探软件应用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5个课时。

地震勘探仪器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仪器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仪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勘探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2. 学生能描述地震勘探中常用的仪器设备,了解其功能、特点及操作要求。

3. 学生能解释地震波在勘探过程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仪器数据进行地震构造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地震勘探仪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震勘探数据,识别地质构造特征。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地震勘探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和地震勘探领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地震勘探在资源勘探和地震预测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关注地震勘探对环境的影响。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仪器的学科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勘探仪器及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介绍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及接收原理,包括反射波、折射波、绕射波等概念,以及相应的仪器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勘探原理2. 常见地震勘探仪器设备:讲解地震勘探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如地震仪、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等,及其功能、特点和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勘探仪器设备3.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包括地震资料预处理、地震事件识别、地震剖面绘制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4. 地震勘探应用实例:分析地震勘探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震勘探应用5. 实践操作与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地震勘探仪器的实际操作,学习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长江大学(武汉)地震课程设计报告书

长江大学(武汉)地震课程设计报告书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汪昊班级:勘工(卓越)21301班学号: 201300550目录....................1、实验目的.................... ....................2、实验容.................... ....................3、软件介绍.................... ................4、主要步骤及软件操作.............. ....................5、成果分析.................... ......................6、体会......................1、实验目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及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2)了解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4)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5)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成果。

2、实验容:(1)学习discovery软件的功能特色,掌握discovery软件的基本操作;图1 GeoGraphix Discovery软件(2)建立工区,完成地震、测井等数据的加载;(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合成地震记录制作;(4)层位标定与追踪对比,着重学习层位、断层的解释与追踪及速度场、等T0图、深度构造图的绘制;(5)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6)掌握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的方法与能力。

3、软件介绍:本次地震解释使用软件为GeoGraphix Discovery - GESXplorer、PRIZE、SeisVision、Data Manager、GMAplus。

tesseral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tesseral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tesseral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特别是tesseral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以及在地球内部探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tesseral地震勘探方法,分析和解读地震数据,以识别地下构造和资源。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对地震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可视化。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地震勘探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勘探在资源探测、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地震勘探项目的实践,培养科学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地震勘探技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教学设计和评估更具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原理: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重点关注tesseral地震勘探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基础2. 地震波类型与传播特性:介绍纵波、横波和面波等地震波的类型,分析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性和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及其传播3.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地震数据采集的设备、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软件工具。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与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地震数据解释的方法,了解其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等方面的应用。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和传播规律。

2.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对地球物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1.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讲解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和传播规律,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如何被地面上的地震仪接收。

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和地震波的衍射等,以及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如地震折射法、地震反射法和地震tomography等。

3.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教授如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提取地下地质信息,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讲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勘探的应用和效果。

3.实验法:安排地震波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增强对地震勘探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正规出版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震勘探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震勘探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地震波传播、地震勘探方法和地震剖面图的图像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震勘探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
项目: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姓名:陈绩
学号:0802030416
指导老师:朱仕军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2011/6/28—2011/7/8
目录
第一章目的
第二章资料情况及底层情况说明
第三章说明解释三个层位的波形特征
第四章成果图地质图分析
第一节综述
第二节第一层(A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
第三节第二层(B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
第四节第三层(C层(顶界面))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第五章结论
第一章目的
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野外工作、室内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

野外工作主要是通过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来记录地面振动情况。

室内资料处理就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等,以获取各种资料。

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就是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上的许多现象可以反映地下的真实情况。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所给定的一个3D地震资料去解释一个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来解释勘探远景区得优点。

实习中使用三维偏移数据来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典型的北海地区地层层序。

本次所采用的时间切片剖面技术去实现解释。

课程设计工作表明垂直切片和综合测井都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解释。

本次课程设计就是由对解释的三个层位了解其波形特征,并追踪而后由得到成果图,对工区的地质状况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最终用于确定钻井的井位。

为了在这些钻井位置中决定最佳井位。

需要利用地震和测井数据来解释BRENT 和STATJFORD沙层的构造解释特征和区域展布。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整个工区中钻探的最佳位置。

第二章资料情况及地层层说明
本次所采用的资料是北海的3D偏移剖面资料。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于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本次实习采用的资料是北海地区的地震资料,其地震数据是根据北海一典型地质构造,用物理模型模拟得到的三维数据体。

该构造根据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原则布设,所有测线均由计算机统一处理成偏移剖面本次所用的资料会给我们展示垂直和水平剖面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于解释复杂地质结构的共同作用。

实习的重点是垂直剖面与水平切片之间是如何综合解释复杂地质现的
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底层经过剖蚀具有不整合面,且这个地区还有断层发育,并含有可以聚集油气的沙体,并且经过再次下沉,经过沉积对油气进行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以statfjord地层为标准层来看,它与brent地层之间的厚度基本保持一致,在断层面上下地层看来,上盘地层下降,下盘上升,所以该区发育正断层,受拉张应力作用明显。

根据两套地层的形状,可以判断在发生断裂以前,沉积是相当稳定安静的,具有良好的水平层理。

且statfjord和brent都是能够储集油气的砂岩。

各层地层组合使得该区生储盖条件发育完全,图2-4中X处泥岩层作为此区的生油层厚度大,有机质丰富,BRENT和STATFJORD层两套砂岩,在BRENT砂层之上,发育一不整合面,为区域盖层,控制着油气的区域性运移,对油气的储集有着良好的封堵作用。

除了不整合面有封闭作用外,有些封闭型断层面也对油气有封堵作用,从而形成断层油气藏
第三章说明解释的三个层位的波形(波组)特征反射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通过如下的时间剖面来实现。

时间剖面对比的主要任务:确定反射标准层;选择对比相位,进行相位对比和相位闭合;识别时间剖面上各种波的类型,分析波与波之间的关系等。

在如下的时间剖面中,通过反射波的特征来确定反射标准层A、B、C。

反射波的特征包括波形特征和波组特征。

波形特征即标准反射层得相位数、视周期、视振幅及其相互关系。

波组特征即标准反射波与前后反射波之间的关系。

1
A
B
C
图3-1 时间剖面图
其中A.B.C三个地层就是我们所追踪的地层。

地层A没有错断连续性好振幅较强同相轴完全在同一直线上,波形特征明显,可作为标准层。

B层上方紧挨反射弱的地层。

其连续性差。

在该层位下方为断块区域。

B层上下方反射波起伏变化大。

C层存在一系列正断层,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且断距不大,断层两侧波组关系稳定,特征清楚。

第四章
成果图的地质分析
第一节综述
运用LANDNMARK软件来完成恢复工区、建立地震测量系统、建立地震工区、进入其SEISWORKS建立解释SESSION等工作。

最后在如下时间剖面上通过追踪三个标准反射层(A、B、C)得到反映每个剖面地质情况的成果图
第二节第一层(A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
图4-1
图4-2
解释:
在4-1图中,右边map color bar 中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反射波到达界面的双程旅行时
间。

所以时间越大,那么埋藏在地下的深度越深!
该层形成于不整合界面以后,且沉积过程稳定安静,形成近似水平的层理
在4-3中等值线越稀疏,表明该处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值差异不大,地层起伏不大,较平缓;等值线越密集,表明该处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异大,地层高低起伏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沉积面下不整合界面的情况。

例如:在等值线稀疏的地方,也间接的反映不整合界面的平缓;在等值线越密集的地方,反映下面的不整合界面起伏变化大。

第三节第二层(地层B)自动追踪所得结果及分析
图4-3
图4-4
1.从图4-3可以看到不整合界面的起伏变化很大。

反映了剥蚀作用的强烈
2.从4-3可看出不整合界面从左往右看,基本上呈现左边埋藏更浅,右边埋藏更深,即剥蚀面向右(东)倾斜。

在T100连线上,看出两个浅蓝色带中间的绿色带,由于绿色反映了反射波双程旅行时间更短,所以这里的绿色带是一个很明显的凸起构造,是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

进而,反映了通过不整合面的彩色图可以有利于找到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

3.从4-4中值线图比较密集,反映了剥蚀面各点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异较大,进而反映了反射界面起伏不平的现象。

图名 Cretaceous 地层
自动追踪图
制图人 陈绩
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软件 LandMark
日期 2011/6/30
第四节第三层(C层(顶界面))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
图4-5
图4-6
1.从4-5可以看出该区域发育断层。

如图中的断层1,在断层线左侧地层埋藏更深,右侧地层埋藏更浅。

再结合断层两侧等值线和剖面图,该区域为张性正断层。

2.从4-5和4-6可以看出除断层1以外,其余断层线基本平行,且走向、倾向相同。

断距基本相同。

第五章结论
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学习利用了地震勘探的软件做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图,让我们了解了如何去解释地震资料,如何去分析地震资料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工作站中,更给予了我提示,那就是我学的知识还远远的不够!还需要继续加强学习。

通过分析这次的地震资料,我认识到该区断层发育多,在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发育的角度不整合,时间上晚于断层的发育,由此可知,在侏罗纪后期,地壳整体抬升遭受侵蚀,再整体沉降,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这次课程设计经过朱教授和师姐指导让我更加了解和认识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在这里要特别的感谢他们两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