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个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在对这两个问题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它们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统一、互相作用的。因此,两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统一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这样的文本传递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Andre Lefevere 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文化交融(acculturation)”,而Shaw Daniel则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跨文化交际)”这个词。不同语言之间的区别除了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如此类的形式上,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然而,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文化冲突又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缓和这种文化冲突难度的主要方法,也是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有效方法。本文试分析归化和异化出现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并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要取得翻译的最佳效果就应将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归化法更重视源语文化,而忽视借鉴译语文化,从表面上来看使得这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可能性降低了,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归化的优势在于使译文读

来比较地道和生动,将译语文化作为归宿点,同时又试图将源语文本完全纳入译语文化体系,这带来的直接受益就是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跨文化交流。

汉语里有许多成语或者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与之完全对应的翻译方法其实是很难的。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表达不一、内涵一致。我们在翻译这些成语俗语的时候,应注意比较二者之间的内涵意义,用归化法来翻译则易于被读者理解,读起来比较地道、生动,同时可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境。举一些例子,例如:“太阳从西边出来”——Pigs might fly;“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守口如瓶”——As stubborn as an oyster;“一日之计在于晨”——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还有就是在一些英语惯用语常出现的一些比喻形象。那么我们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其实也是遵从相同的道理。例如,我们来看一下一组例子。这是一组英语里有关于“狗”的成语,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如果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直接把dog异化翻译为“狗”,那这样的翻译就太失败了。这其中原因就要从两种语言文化之差别说起。dog(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其实是相差甚远的。在西方国家,狗总是被认

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所以用狗来和人同时作比较并没有什么不妥,而是使语言更加形象和生活化,易为大众老百姓所接受;相反在汉语文化中,狗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和“势利”挂钩,含有明显的贬义。更有甚者,把人比做狗来作为骂人的污言。若此处“dog”译为“狗”,源语的幽默没被人们体会到,反被误认为是辱人之语。

而汉语成语中也不乏这样的翻译例子。如汉语成语“狐假虎威”。中国文化中对于狐狸与老虎这两种动物是有特殊的民族心理感受及认知的,这一定是根植于汉族文化的。老虎被认为是森林之王,而狐狸却是一种狡猾,奸诈的代名词。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并不存在着对这两种动物形象有着相同于中国文化的定位,所以英语中就没有关于狐狸和老虎这种文化内涵相近的词语。若我们硬译为“The fox is false, while the tiger is mighty,”英文读者对这样的译文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反之,若在翻译的时候,将有关形象转换成英语民族熟悉会更好,如:“an ass in a lion’s skin”, 这样的译文就显得更加地道生动,并且易为读者所接受。

这样的翻译处理,既传达了意义,译文也顺畅。因此,这样的译文很受读者的青睐。长期以来,在翻译领域中“归化”译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因为用与源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又带着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的一大优势在于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异化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异化法翻译则是正视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

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异化”翻译作为一种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的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异化”翻译者总是试图寻找一些不同于母语的新的表现形式,但是同时又所附载的文化内涵的词语来处理原文中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因素。事实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需要充分联合外界的力量以达到丰富强大自身语言这样一个目的。我们一直在强调语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千万杜绝相互隔绝的现象。语言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包容和吸收的能力,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加深。所以就这样的社会意义来说,而“异化”无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一些具有中国政治和社会背景色彩较浓厚的词语,在英文翻译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异化”翻译的手段。例如:“打破铁饭碗”被译为“to break the “iron rice bowl”。这里的“铁饭碗”是中国的一句习语。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语里用“饭碗”比喻职业,而“铁饭碗”则是指稳固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种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语,很难通过“归化”的方法将其转换为译入语,而“异化”翻译不仅保留了源语的意象,同时也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

甚至一些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事件中出现的专有名词。翻译者们也越来越倾向用“异化”的方法,向全世界传播自己本国的文化。如中国奥组委在决定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国际译名的时候,经过最终考量还是决定将福娃的翻译变更为“Fuwa”,而舍弃了一开始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