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施肥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配方施肥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配方施肥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配方施肥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实施配方施肥必须以生物菌有机肥料为基础。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

增施生物菌有机肥料不但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而且可显著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增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繁育,减少病害发生,促进蔬菜根系发达和化肥利用率的提高。

蔬菜施肥必须坚持多种形式的有机肥料投入,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氮、磷、钾配合。

氮、磷、钾配合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在土壤被高强度利用下,必须强调氮、磷、钾的相互配合,并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

要使作物一土壤一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

破坏或消耗了土壤,意味着降低了农业再生产的能力。

配方施肥必须遵循养分归还学说原理,不断补充和提高土壤肥力,才能达到稳产高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施肥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

科学施肥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

科学施肥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科学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

(一)养分平衡原则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养分,就像人类的饮食需要均衡一样。

土壤中的养分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施肥来补充。

在施肥时,不能只关注一种或几种主要养分,如氮、磷、钾,还要考虑到中量元素(钙、镁、硫等)和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等)。

例如,在一些土壤中,可能氮元素含量充足,但缺乏锌元素,那么作物就可能出现生长不良的症状,即使大量施用氮肥也无法改善。

只有确保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作物才能健康生长,实现高产优质。

(二)因土施肥原则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肥力特性。

比如,砂土通气性好,但保肥能力差;黏土保肥能力强,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

对于砂土,施肥时应少量多次,以减少养分的流失;而对于黏土,可以适当增加单次施肥量,但施肥频率可以相对较低。

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在酸性土壤中,铁、铝等元素的有效性较高,但磷容易被固定,这时候就需要施用一些碱性肥料来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磷的有效性。

(三)因作物施肥原则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叶菜类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因为氮肥能促进叶片的生长和叶绿素的合成;而豆科作物自身能够固氮,所以对氮肥的需求相对较少,更需要磷、钾等其他养分。

再如,果树在结果期对钾肥的需求量显著增加,钾肥能够提高果实的品质和甜度。

了解作物的营养特性,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来施肥,是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

(四)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原则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如农家肥(堆肥、厩肥等),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还能提供一些缓效养分。

无机肥(化肥)则养分含量高,肥效快。

将两者配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微生物对无机肥的分解和转化,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无机肥的施用可以及时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考试大纲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考试大纲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烟草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的重要性、施肥科学的发展趋势,系统掌握施肥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为指导农业生产中的肥料资源的合理施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要求学生具有作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学习过程中能够积级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1.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施肥科学发展概况,施肥的效应,施肥科学的体系、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以加强对合理施肥概念的认识,初步了解施肥科学研究方法。

要求阅读绪论后所列参考书。

2.课程内容(1)施肥的效应(2)世界施肥科学的发展历史(3)当前施肥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施肥科学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3.考核知识点(1)施肥可能产生的良好效应与不良效应(2)施肥科学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4.考核要求(1)掌握施肥的效应(2)了解世界施肥科学的发展历史(3)了解当前施肥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掌握施肥科学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5)了解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1.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养分归还学说等施肥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以及这些原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自觉运用这些原理指导施肥实践。

2.课程内容第一节养分归还学说第二节最小养分律第三节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第四节因子综合作用律3.考核知识点(1)养分归还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发展(2)最小养分律的基本内容与发展(3)报酬递减律的基本内容(4)米采利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发展(5)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内容与发展(6)上述施肥基本原理在指导施肥方面的意义4.考核要求(1)掌握考核知识点中的全部内容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与依据1.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与依据,以便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应用这些基本原则与依据指进行施肥决策。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根据植物的需求施肥: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区别,应根据植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施肥。

比如,叶菜类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较高,花卉类植物则对磷、钾的需求较大。

2. 适量施肥,避免过量:施肥过量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环境污染、植物易患病虫害等问题。

因此,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质地、植物生长情况和养分含量等因素,合理控制施肥量。

3. 分时施肥,降低肥料浪费:将肥料的施用时间分散,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分批施肥。

例如,在苗期和大量生长期适当增施氮肥,而在开花和结果期则增施磷、钾肥。

4. 配合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料的保水保肥能力。

合理配合有机肥料与化肥的施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施肥效果。

5. 遵守施肥原则:包括恰当的施用方法、施肥的时机和施肥技术等。

要使用适当的施肥器具,避免肥料损失和浪费;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和气温适宜的时候施肥;注意施肥的技术要点,如避免烧根、蒸发和养分流失等。

通过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可以实现合理施肥,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村施肥管理制度范文

农村施肥管理制度范文

农村施肥管理制度范文农村施肥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施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施肥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二条农村施肥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因地制宜、分类施肥、科学施肥、循环利用、有机结合。

第三章施肥管理的目标第三条农村施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土壤养分供给,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施肥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四章施肥品种的选择第四条农村施肥管理应根据农作物需求和农田土壤性质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

施肥品种的选择应经过科学试验证明,并通过农技人员的指导和推广。

第五章施肥剂的配制和搭配第五条农村施肥管理应根据农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配制合理的施肥剂。

施肥剂的配制应经过科学试验和实际应用验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六章施肥的时间和方法第六条农村施肥管理应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确定合适的施肥时间和方法。

施肥的时间应与农作物生育期相匹配,施肥方法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七章施肥的量第七条农村施肥管理应根据农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适宜的施肥量。

施肥量的确定应遵循科学施肥原则,合理利用施肥资源,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八章施肥后的管理第八条农村施肥管理应加强对施肥后的农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变化的监测和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肥方案,提高施肥效果和土壤肥力。

第九章施肥管理的责任和监督第九条农村施肥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农民和农技人员,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对施肥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农民在施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十章农村施肥管理的奖惩措施第十条对于农村施肥管理中存在违规行为或违法行为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保证施肥管理的有效实施和落地。

第十一章附则第十一条本制度由农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以上为农村施肥管理制度范文,仅供参考。

实际施肥管理需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和农作物情况进行详细制定,确保施肥效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合理施肥的六大基本原则

合理施肥的六大基本原则

合理施肥的六大基本原则合理施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下面是合理施肥的六大基本原则:1.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等。

这有助于合理调整施肥措施,为农作物提供适合的养分。

2.遵循农作物需求:不同的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施肥时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求进行施肥。

一般来说,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较大,但不同农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施肥。

3.进行准确施肥:准确施肥是指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和时机。

通常情况下,农作物生长最需要氮肥的期间是生长期,磷肥尤其是在营养扩展期和花芽分化期需要较多,而钾肥主要在成熟期需要。

此外,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可进行基础施肥和追肥的组合施肥。

4.科学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对土壤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水分。

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对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功效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在施肥中适量添加有机肥料,对土壤的调理效果十分明显。

5.注意施肥方式和施肥技术:施肥方式和施肥技术对于养分的有效利用和农作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农作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因此浅层施肥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另外,采用人工控制灌溉,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

6.注意肥料的选择和合理搭配: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养分搭配,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仅包括一种养分的需求,还涉及到多种养分的协同作用。

因此,要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情况进行合理的肥料选择和配比,充分利用养分资源,提高施肥效果。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

只有了解土壤性质和农作物需求,进行准确施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料,注意施肥方式和施肥技术,以及合理搭配肥料,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施肥作业指导书

施肥作业指导书

施肥作业指导书一、任务描述本文档旨在提供施肥作业的详细指导,确保农作物能够获得适量的养分,促进健康生长和丰收。

本指导书将涵盖施肥的基本原则、施肥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施肥基本原则1.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确定肥料种类和用量。

通过土壤样品分析,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pH值,以便选择适当的肥料种类和施肥计划。

2. 分析作物的养分需求。

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不同,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要的养分,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3. 均匀施肥。

确保肥料均匀分布在作物根系范围内,避免局部过量或不足。

4. 分阶段施肥。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要的养分,将施肥过程分为不同阶段,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5. 配合灌溉施肥。

施肥时应结合灌溉,确保肥料充分溶解和吸收。

三、施肥方法1. 基础施肥:在耕地准备阶段,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施加适量的基础肥料。

将肥料均匀撒在整个耕地上,并与土壤混合。

2. 追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在生长季节中适时进行追肥。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追肥:a. 土壤施肥:将肥料均匀撒在作物根系周围,然后用耙子或锄头轻轻埋入土壤中。

b. 叶面喷施:将肥料溶解在水中,使用喷雾器将肥料均匀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

注意避免喷洒到作物的花朵或果实上。

c. 滴灌施肥: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通过滴灌系统将肥料均匀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

3. 小面积试验:对于新品种或新的施肥方法,建议在小面积进行试验,观察作物的反应和效果,以便调整施肥方案。

四、施肥注意事项1. 避免过量施肥。

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和作物生长不良。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求,合理控制施肥量。

2. 避免施肥时间不当。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施肥,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施肥效果。

避免在干旱或雨季施肥,以免肥料被冲刷或稀释。

3. 注意肥料保存。

肥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和避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浸泡,以免影响肥料的质量和效果。

4. 定期检查作物生长情况。

定期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叶片颜色,根据需要进行及时的追肥或调整施肥方案。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0绪论一、名词解释1.合理浇水:合理浇水就是同时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关键措施。

必须努力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2.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指营养物质的天然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就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浇水产生的较好效应:①浇水的减产效应;②浇水能够改进土壤和提升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浇水引发的不当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减少及由此增添的养分非常大溶解损失、外流,有毒元素在土壤的累积可以引致土壤质量上升;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发大气污染,还可以引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浇水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浇水理论研究;②浇水效应研究;③浇水技术研究。

浇水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数据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后交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斩获,必然必须从土壤中偷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斩获次数的减少,土壤中养分含量可以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交还作物从土壤中丧失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上升而且产量可以越来越低3、为了维持元素均衡和提高产量必须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浇水的意义:就是浇水的基本原理,就是维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领域:指导浇水推动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产量与品质相统一原则
一、施肥与作物产量 (一)化肥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999)资料,1957~1998 年间全国化肥(纯养分)年投入量与粮食年总产量 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81)对62个主要谷 物生产国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单位面积施肥量和单 位面积谷物产量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
英国洛桑试验站Broadbalk长期(18501992)小麦施肥试验结果:
试验前期化肥区小麦产量略超过厩肥区, 但在试验后期(1930年以后)厩肥区小麦产 量在多数年份超过化肥区(Jenkinson, 1994)。因而,从长期的增产效应来看,有 机肥的作用绝不逊于化肥甚至可超过之。
厩肥对春小麦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的影响 (据武美燕论文整理得出)
6.35 14.81 0.429 490 4.0
处理
养分配比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kg/亩)
NPK NP N NK P
(郜翻身,高炳德)
KP CK K
平均产量 345.7 316.8 235.7 234.7 132.3 123.4 108.9 106.7
显著性检验 A A B B C C C C
(二)有机肥对提高产量的作用
面粉 湿面筋 (%)
33.6 30.8 2.8 3.3 3.814** 21
面包 烘焙品质 评分值
70 66 4 4 3.607** 21
自然肥力:是土壤在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发育 形成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工肥力:是土壤在人为耕作熟化过程中培育形成 的肥力,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在自然肥力基础上发展 形成的。
2.耕地地力的变化 自然因素
受影响因素 人为因素
变化方向
提高 降低
3.耕地地力的重要性
➢ 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780
25
1952
735
20
1980
1,890
1990
3,225
15
2000
3,738
10
50 1900191019209301940 195019601970198019902000
Year
x
氮肥施用量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施氮量 (kg/hm2)
N0
N75
N150
N225
N300
N375
出量基本相等的状态(应用学科: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定义2:植物最大生长速率和产量必需的各种养分浓度间的
最佳比例和收支平衡(应用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一、通过平衡施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1.通过施肥使植物体内的养分达到适宜的含量水平 2.通过施肥使作物体内不同养分的比例趋于平衡
常规施肥
Chemical fertilizer Consumption in China from 1902 to 2000
Fertilizers (N+P2O5+K2O,Mt)
45
Dynasty
40
year Wheat yield, kg.ha-1
35
Qin
(221-206BC) 793
30
Song (960-1279)
763 786 –23 32 2.458* 12
籽粒
千粒重 (g)
粗蛋白质 (%)
39.4
13.4
40.0
11.3
–0.6
2.1
2.9
0.9
0.911
10.452**
20
20
降落数值 (S) 333 310 23 29 3.590 21
面团 稳定时间
(min)
5.8 4.1 1.7 1.7 4.260** 21
种植绿肥培肥地力
秸秆还田以草换肥培肥地力
施用农家肥培肥地力
(二)化肥在培肥地力中的作用
1.直接作用 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
(1)氮肥 (2)磷肥 (3)钾肥
2.间接作用
无中生有 以无机促有机
施用化肥提高地力
第二节 养分平衡原则
养分平衡 (Nutrient Balance ) 定义1:生态系统在某一时间,养分(单种或多种)输入与输
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则
➢培肥地力原则 ➢协调营养平衡原则 ➢产量与品质统一原则 ➢提高肥料利用率原则 ➢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原则
第一节 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
一、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 概念 地力:是土地能够生长植物的能力。
培肥地力: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成果,采取各种措施, 保护自然肥力,增加人工肥力,使土壤肥力水平不断提 高,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皮子不存,毛将焉附
二、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

耕作


灌溉


轮作


施肥
(一)有机肥在培肥地力中的作用
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 协调了土壤水、肥、气、热之间的矛盾; ➢ 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 可以调节土壤pH的变化和减轻一些有害元素的活性
和危害。
2.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 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处理
不施厩肥 施厩肥 增量 增幅(%)
经济产量 (kg/hm2) 4518.67 4972.67 454.00 10.05
生物产量(kg/hm2) 经济系数
12573.00 14113.00 3415.50 16.95
0.37 0.36 -0.01 -1.85
二、施肥与作物品质
作物品质
形态品质
营养品质
CK
NPK
-P
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二、通过施肥调控土壤养分平衡
1.通过施肥调节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各种养 分的比例使之满足作物需要
2.通过施肥来修复土壤供肥的能力
来自土壤自身矿化释放和来自环境输入的养 分量约为每年每公顷氮(N)20~60kg、磷(P) 4~13kg、钾(K)20~100kg。
经济产量(t/hm2) 生物产量(t/hm2) 经济系数 纯收益(元/hm2)
每公斤氮素增产(kg)
4.83 6.03 10.36 13.52 0.466 0.446
/ 1354 / 16.0
6.41 14.31 0.448 1553 10.5
6.89 15.21 0.453 1898 9.1
6.95 15.44 0.450 1656 7.1
加工品质
贮藏品质
(一)氮肥对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1、粮食作物:增加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 2、蔬菜、水果:过量供应糖/酸 降低、 耐储性下降、硝态氮积累增加
氮肥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2002年~2004年 河套、土默川) 高炳德(2005)
氮肥 对照 差异 标准差(S) t值 样本数(n)
容重 (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