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之第一单元课件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科学科教版 四年级上册
科学聚焦
观 看 视 频
生活中的声音
科学聚焦
说一说你知6)树上鸟儿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3)电话铃声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9)歌声、肚子咕叫声、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10)拍手声、跺脚声
闹钟指针撞击闹钟 鼓棰(chuí)撞击鼓面
嘴巴吹,手指按
很响(强),比较刺耳
很响(强),比较沉(低)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 流。 活动手册
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拓展:识音符,辨高低
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 符,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
乐曲的音符 音符的高低顺序(由高到低)
.
1. do 5. sou
⑥ ②
6. la
①
4. fa
3. 2
mi re
③ ④ ⑤
总结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 生产生活的声音等;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强、有的 声音弱;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敲击音叉
轻轻触摸音叉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科学探索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 出声音。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 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 不会听到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PPT课件(共28课,478页)

• 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 个地方的温度能反映当地气温。
• 3、量气温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 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通常情况 下,一天午后2时的气温最高,凌晨气温最 低。
.
•.
风
风速和风向
风 向 风吹来的方向
西北 西
北 东北
北风
由北向南吹的风
东风
东 由东向西吹的风
东南风
二、判断
1.适宜的天气会让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同时使人心
情舒畅。(√ ) 2.天气预报只报道阴、晴、雨、雪的天气情况。(×)
3.留心天气变化可以减少生活中的损失和麻烦,还可
以保证身体健康。(√ )
4.我们可以从一些植物的行为变化中觉察天气的变化
信息。(√ ) 5.即将下雨时松果的鳞片会紧闭。(√ )
•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 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作业
•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____ 。
• 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____和 ___、____和____情况,___、___和 _____。
• 3、一个月的天气变化___代表这一个季节的气候。
•。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 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 上所有的生物。天气是指我们居住 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我们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 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
晴
多云
雨
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晴
多云
雨
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雪
雾
沙尘暴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天气的变化?
• 3、量气温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 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通常情况 下,一天午后2时的气温最高,凌晨气温最 低。
.
•.
风
风速和风向
风 向 风吹来的方向
西北 西
北 东北
北风
由北向南吹的风
东风
东 由东向西吹的风
东南风
二、判断
1.适宜的天气会让我们的工作顺利展开,同时使人心
情舒畅。(√ ) 2.天气预报只报道阴、晴、雨、雪的天气情况。(×)
3.留心天气变化可以减少生活中的损失和麻烦,还可
以保证身体健康。(√ )
4.我们可以从一些植物的行为变化中觉察天气的变化
信息。(√ ) 5.即将下雨时松果的鳞片会紧闭。(√ )
•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 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作业
•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____ 。
• 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____和 ___、____和____情况,___、___和 _____。
• 3、一个月的天气变化___代表这一个季节的气候。
•。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 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 上所有的生物。天气是指我们居住 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我们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 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
晴
多云
雨
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晴
多云
雨
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雪
雾
沙尘暴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天气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品课件

常用 天气 符号
作业检测(作业本第1面)
1.我知道的天气现象。
下雨、刮风、有霜、多云等
2.描述今天的天气。
描述今天的天气,首先要进行观察。
想一想: 你能用什么方法观察天气?你能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
2.描述今天的天气。
今天是晴天,天边有一些淡淡的云。早上到学校 就觉得比较热。有微风,看见国旗在飘动。
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防止损坏
科学实验室内外的温度一样吗?说说你的理由。
在同个时间内,每组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测量。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温度测量
时间:
测量点 气温℃
教室里
走廊上
阳光下
大树旁
每个小组测量的温度一样吗?你能解释一下吗?
教室里
阳光下
室内外温 度的比较
走廊上
大树旁
1.同一时间,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红旗被吹向东方,请 问这时候吹什么风? 西风
我们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北 西北
西 西南 东北 东 东南
南
北风 由北向南吹的风
我们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北 西北
西 西南 东北 东 东南
南
东风 由东向西吹的风
我们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北 西北
西 西南 东北 东 东南
你觉得,这属于什么天气?
多云
用一个简图符号来表示多云,你会怎么画?
这是阴天,天灰蒙蒙的,不见太阳。 用一个简图符号来表示,你会怎么画?
下雨了…… 这时天气叫什么?
雨
用一个简图符号来表示,你会怎么画?
降水量不一样,雨的天气符号也不同:
这时属于什么天气? 雪 用一个简图符号来表示
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课 第一单元《天气》.共45页PPT

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课 第一单元 《天气》.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声音的高与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PPT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声音
第6课时 声音的高与低
聚焦 声音有高有低,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
钢 片 琴
敲一敲铝片琴,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口 琴
吹一吹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
拆开口琴看一看,再吹一吹,有什么发现? 簧片
观察并思考:声音的高低与铝片、簧片有什么关系?
用“高、较高、较低、 低”来描述。
观察比较水杯声音高低变化
杯号
预测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1 满杯水
2 大半杯水
3 半杯水
我的发现
4 少量水
研讨
1.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振动有什么关系 ?
我发现: 钢尺伸出越长,声音越( 低 ),振动越( 慢 );钢尺伸出越短, 声音越( 高 ),振动越( 快 )。
2.观察下图中的物体,推测他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 怎样变化?
( 低→高 )
( 低→高 ) ( 低→高 )
拓展 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预测它们 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我们发现:铝片、簧片 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高低不同的声音与振动有什么关系? 用钢尺该如何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
振动情况又会怎样变化?
14cm 10cm
12cm 8cm
实验要求
• 按长度变化顺序依次拨动钢尺。 • 从侧面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长度的钢尺振动快慢不一样。 究竟谁振动得更快呢?
第一单元 声音
第6课时 声音的高与低
聚焦 声音有高有低,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
钢 片 琴
敲一敲铝片琴,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口 琴
吹一吹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
拆开口琴看一看,再吹一吹,有什么发现? 簧片
观察并思考:声音的高低与铝片、簧片有什么关系?
用“高、较高、较低、 低”来描述。
观察比较水杯声音高低变化
杯号
预测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1 满杯水
2 大半杯水
3 半杯水
我的发现
4 少量水
研讨
1.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振动有什么关系 ?
我发现: 钢尺伸出越长,声音越( 低 ),振动越( 慢 );钢尺伸出越短, 声音越( 高 ),振动越( 快 )。
2.观察下图中的物体,推测他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 怎样变化?
( 低→高 )
( 低→高 ) ( 低→高 )
拓展 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预测它们 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我们发现:铝片、簧片 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高低不同的声音与振动有什么关系? 用钢尺该如何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
振动情况又会怎样变化?
14cm 10cm
12cm 8cm
实验要求
• 按长度变化顺序依次拨动钢尺。 • 从侧面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长度的钢尺振动快慢不一样。 究竟谁振动得更快呢?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PPT课件

操作条件
直接敲击
在鼓面上放 盐粒
我看到的现象
鼓面上下振 动但不明显
盐粒上下 跳动明显
探索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如何让音叉发声?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
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
发声物体 操作条件 我看到的现象
直接敲击 音叉左右振动
但不明显
敲击音叉
在音叉旁用细 线悬挂一个乒
乒乓球振动
乓球
明显
探索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振动
专 有名词
振动
在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 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你有什么感觉?
它们在
振动
1.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 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橡皮筋发声时在振动! 尺子发声时在振动! 鼓面和音叉在发声时在振动!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当吹奏竖笛时,竖 笛内的空气柱在力的 作用下就会振动,发出 声音,从不同笛孔中流 出的空气柱的长短不 同,振动频率也就不同, 音调高低也就不同。
探索一: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下列行为让橡皮筋发声了吗?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未发未声发声 未发声
未发声
发声
探索一: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橡皮筋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
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
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
弹拨橡皮筋 橡皮筋来回多次摆动
探索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 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新教材 教科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之第一单元课件

听到的声音 鸟叫声 喇叭声 音乐声 市场里的声音
我对这些声音的描述 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很响,比较刺耳 悦耳动听 刺耳、比较嘈杂
新知探究 探索 一 3、描述声音的词汇。
(1)声音高或低是指声音的音调,如尖锐的声音听起来高,粗的声音听起来就低沉。 (2)声音强或弱是指声音的响度,也就是我们主观上感觉到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 (3)悦耳或动听是指比较优美、让人愉悦的声音。如安静的音乐等。
生气等心情。
非洲草原上的热带草原猴会用不同的叫声呼唤猴群中的其他成员,向它们报警:
2020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5.运动与摩擦力 6.运动的小车 7.设计制作小车 (一) 8.设计制作小车 (二)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对我们来说是再熟 悉不过的。回忆一下你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把你知 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和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然后把你的 记录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为什么
新知探究 聚焦
仔细聆听分辨,无论是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还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 音,它们都是种有特点,各不相同的。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高,有的 声音低,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我们可以将这些声音分成不同的类别。
《物体的运动》PPT教学课文课件

提问: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通过刚才的思考、讨论,我们知道了运动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我们刚才说的跳远是曲线运动,我们再来想一想,跳远除了曲线运动, 你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跳起来之前的助跑是直线运动。)
生活中很多物体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谁来找个例子? 例如:400 米跑的时候……
有的小组用绘画的方法,有的小组用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有的小组 是用手比划出来的,这叫肢体语言,表达的都不错。我们观察讨论的信 息,可以用多种方式记录下来、表达出来,科学学习需要随时记录和表 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发现其中一个同学参加的 100 米赛跑的运动 轨迹是直线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直线运动;而另外一个同学 的跳远,他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这样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三、说教学目标
1.会科学、准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并结合位置是否变化判断 物体是否运动。 2.通过观察,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符号、图示记录和整理信息,有效表 达自己的想法。 3.知道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别。 4.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物体的运动》是大象版最新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起 始课。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展开,阐述“位置”的内涵,认识 “位置的变化”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从观察入手,充分比较、 有效描述,突出“什么是运动”这一重点,再结合学生的画、说、 做呈现运动的轨迹,突出运动的方式。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有一定的热 情程度,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并且能很好 的进行小组合作。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随处可见,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 了年富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了运动、力、能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 以对物体的运动具备初步的分类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变化进行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溶液 溶解 蒸发
溶液的概念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以分子、 原子或离子形式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 合物
• 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
化合物与混合物区别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或化合 物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各 成分仍保持各自原有的性质。
•
……
物理性质
• 1、经过物理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
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 导热性……
化学变化
• 产生了新的物质。
• 如:木炭燃烧
•
高温煅烧石灰石
•
加热高锰酸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
木炭燃烧
• 伴随现象 :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性 质改变
37.2 31.6
相同温度下,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
同一种物质,在 不同的温度下, 溶解度也不一样, 大多数物质的溶 解度会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
蒸发
• 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 蒸发过程液体要吸收热量,从而液体的
温度要降低。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概念
•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也就是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例如空 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 铁和铜、铝,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 塑料等等,都是物质。世界上,我们周 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人体本身 也是物质。除这些实物之外,光、电磁 场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出现 的物质。
•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液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过滤实验
1、用到的器材名称 2、过滤时要做到:
“一贴,二低,三靠”
烧杯 玻璃棒 漏斗 铁架台
过滤实验
•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
• 二低:一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
二低:液体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 三靠:一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内焰
蒸发皿
蒸发皿是陶瓷的,可 以耐高温.,但不能 骤冷,液体量多时 可直接在火焰上加 热蒸发。液体量少 或粘稠时,要隔着 石棉网加热。 而垫
石棉网是为了受热 均匀,散热快,防 高温 。
食盐溶液的蒸发的注意点
• 1、食盐的溶解 玻璃棒的正确使用 • 2、盐水还没有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
灯,为了防止把蒸发皿中的食盐烧焦影 响后面的观察活动,同时避免食盐晶体 飞溅出来,造成烫伤。
等,这些是由于最原始物质运动而产生出来 的物质; • 第三类是形象类的物质:如石头,树木,水 等,人们一般所认识的是指第三类的物质.
• 物质是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物质的变 化是有规律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会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 如:水结冰 液态——固态 • 水蒸发 液态——气态 • 易拉罐压扁 形状的改变 • 弯折铁丝 形状的改变 • 混合沙和豆 基本不变
•
Fe+CuSO4=FeSO4+Cu
• 将碘酒滴入含淀粉的物质中、,生成一 种了一种新的物质(包合物),呈蓝色
• 所以这是化学变化
铁和铁锈的比较
颜 光 空 手感 敲 磁 导
色泽隙
击铁电
铁 灰 有 无 光滑 较 能 能
白
韧吸导
色
引电
铁 红 无 有 粗糙 较 不 不
锈褐
脆能导
色
吸电
引
加热白糖
• C12H22O11+12O2=12CO2+11H2O •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 • 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 • 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炭化, • 在白糖炭化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
• 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且已有部分溶质沉降。可 以通过加溶剂或过滤的方法,使得过饱和溶液 变为饱和溶液。
溶解
•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 也可以说: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 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 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食盐溶液、蔗糖溶 液。
• 伴随现象 :产生气体、性质改变
• 反应类型 :复分解反应
•
AB+CD=AD+BC
• 反应方程式:
•
3NaHCO3+CH3COOH=
•
CH3COONa+Na2CO3+2H2O+2CO2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伴随现象 :颜色改变、沉淀产生、性 质改变
• 反应类型 :置换反应
•
A+BC=AC+B
• 反应方程式:
•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A+B=AB
• 反应方程式:
•
C+O2=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 加热高锰酸钾
• 伴随现象 : 气体的产生,性质等改变 • 反应类型 : 分解反应 AB=A+B • 反应方程式: • Ca CO3=CaO+CO2 • 2KMnO4 = K2MnO4+MnO2+O2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物质与物体的区别
• 物质构成物体,物质的范围更广。 • 物体只是通过人类感觉器官可感觉到它
存在的客观现实的东西。 • 物质包括能量类物质、时空类物质、形
象类的物质。
物质的分类
• 物质按其发展形态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能量类物质:如光,磁场,电场等,
这些是最原始的物质; • 第二类是时空类物质:如时间,空间,虫洞
二靠:玻璃棒紧靠在三层滤纸处
三靠: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
溶解度
•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克数 。
在温度为20摄氏度下,常见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 氯化钠 氢氧 蔗糖 氯酸钾 氯化铵 硝酸
名称
化钙
钾
溶解 36.0 度
\克
0.165 203.9 74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组 成的纯净物。是指从化学反应之中所产生 的纯净物(区别于单质)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者
溶液的分类
•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 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溶液 溶解 蒸发
溶液的概念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以分子、 原子或离子形式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 合物
• 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
化合物与混合物区别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或化合 物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各 成分仍保持各自原有的性质。
•
……
物理性质
• 1、经过物理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
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 导热性……
化学变化
• 产生了新的物质。
• 如:木炭燃烧
•
高温煅烧石灰石
•
加热高锰酸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
木炭燃烧
• 伴随现象 :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性 质改变
37.2 31.6
相同温度下,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
同一种物质,在 不同的温度下, 溶解度也不一样, 大多数物质的溶 解度会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
蒸发
• 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 蒸发过程液体要吸收热量,从而液体的
温度要降低。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概念
•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也就是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例如空 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 铁和铜、铝,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 塑料等等,都是物质。世界上,我们周 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人体本身 也是物质。除这些实物之外,光、电磁 场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出现 的物质。
•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液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过滤实验
1、用到的器材名称 2、过滤时要做到:
“一贴,二低,三靠”
烧杯 玻璃棒 漏斗 铁架台
过滤实验
•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
• 二低:一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
二低:液体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 三靠:一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内焰
蒸发皿
蒸发皿是陶瓷的,可 以耐高温.,但不能 骤冷,液体量多时 可直接在火焰上加 热蒸发。液体量少 或粘稠时,要隔着 石棉网加热。 而垫
石棉网是为了受热 均匀,散热快,防 高温 。
食盐溶液的蒸发的注意点
• 1、食盐的溶解 玻璃棒的正确使用 • 2、盐水还没有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
灯,为了防止把蒸发皿中的食盐烧焦影 响后面的观察活动,同时避免食盐晶体 飞溅出来,造成烫伤。
等,这些是由于最原始物质运动而产生出来 的物质; • 第三类是形象类的物质:如石头,树木,水 等,人们一般所认识的是指第三类的物质.
• 物质是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物质的变 化是有规律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会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 如:水结冰 液态——固态 • 水蒸发 液态——气态 • 易拉罐压扁 形状的改变 • 弯折铁丝 形状的改变 • 混合沙和豆 基本不变
•
Fe+CuSO4=FeSO4+Cu
• 将碘酒滴入含淀粉的物质中、,生成一 种了一种新的物质(包合物),呈蓝色
• 所以这是化学变化
铁和铁锈的比较
颜 光 空 手感 敲 磁 导
色泽隙
击铁电
铁 灰 有 无 光滑 较 能 能
白
韧吸导
色
引电
铁 红 无 有 粗糙 较 不 不
锈褐
脆能导
色
吸电
引
加热白糖
• C12H22O11+12O2=12CO2+11H2O •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 • 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 • 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炭化, • 在白糖炭化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
• 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且已有部分溶质沉降。可 以通过加溶剂或过滤的方法,使得过饱和溶液 变为饱和溶液。
溶解
•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 也可以说: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 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 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食盐溶液、蔗糖溶 液。
• 伴随现象 :产生气体、性质改变
• 反应类型 :复分解反应
•
AB+CD=AD+BC
• 反应方程式:
•
3NaHCO3+CH3COOH=
•
CH3COONa+Na2CO3+2H2O+2CO2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伴随现象 :颜色改变、沉淀产生、性 质改变
• 反应类型 :置换反应
•
A+BC=AC+B
• 反应方程式:
•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A+B=AB
• 反应方程式:
•
C+O2=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 加热高锰酸钾
• 伴随现象 : 气体的产生,性质等改变 • 反应类型 : 分解反应 AB=A+B • 反应方程式: • Ca CO3=CaO+CO2 • 2KMnO4 = K2MnO4+MnO2+O2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物质与物体的区别
• 物质构成物体,物质的范围更广。 • 物体只是通过人类感觉器官可感觉到它
存在的客观现实的东西。 • 物质包括能量类物质、时空类物质、形
象类的物质。
物质的分类
• 物质按其发展形态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能量类物质:如光,磁场,电场等,
这些是最原始的物质; • 第二类是时空类物质:如时间,空间,虫洞
二靠:玻璃棒紧靠在三层滤纸处
三靠: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
溶解度
•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克数 。
在温度为20摄氏度下,常见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 氯化钠 氢氧 蔗糖 氯酸钾 氯化铵 硝酸
名称
化钙
钾
溶解 36.0 度
\克
0.165 203.9 74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组 成的纯净物。是指从化学反应之中所产生 的纯净物(区别于单质)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者
溶液的分类
•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 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