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创造性论文

合集下载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巨大。

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

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要求相适应的。

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精品源自数学科摘要:文学的翻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厡作者的意图艺术地传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作者那样如身临其景,有同感同悟,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与可接受性必须符合以下及格标准:符合知识的客观性,遵守理解的合理性、文本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可接受性一、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其实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但是文学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文学翻译不是机械的去堆砌语言,而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能够领略异国风情和不同民族文学的“创作”工作。

然而,已有的翻译实践表明,现有的文学翻译作品和文学翻译要达到的要求始终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二)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应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翻译因为通常被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意。

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看法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

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

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大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

在谈论翻译的创造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界定什么是创造性。

该书中有关文章对创造性行为的认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性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O。

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这样一种构想,它是"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

2.创造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它指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

3.一种学科的规则与约束,不仅不与创造性对立,而且还使创造性成为可能。

每一件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不能超出音符系统的范畴。

一个文学作品,即使它是标新立异之作,也总是要符合它所成文语言的语法规则。

但须在掌握了某一学科规则之后,方有可能来打破这种规则,这又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方式。

4.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式。

5.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成为目的语的过程。

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

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

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信息的结果。

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意便越大。

应该说,以上五点对创造性与翻译关系的看法是相当有道理的。

其中第三点与第五点更有说服力。

笔者还在另一本欧洲最新出版的翻译研究的论文集中看到对这两点的扩展性讨论,而且似乎可以说是对翻译创造性本质迄今为止最具揭示性的讨论,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将其核心内容作如下陈述:提起翻译与原著创作,一般人会产生两种想法。

浅谈翻译中译者需发挥创造性

浅谈翻译中译者需发挥创造性

四 、 语 结
通过研究中西方主张忠实 的代表性翻译理论 , 发现它们并没有将忠 实与创造对立起来 , 肯定 了泽者创造性 的重要性 , 面是 以及 二者在 翻译 实践 中的共存关系O因此 , 论是从 比较文学研 究 的角度 看 , 无 还是从指 导翻译实践的角度看, 将遵循 忠实原则与创造原则有意识的相结合都具 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译者在遵循 忠实原则 的前提下所反 映在译作 中的 创造性才能真正反映两种 文化 的碰撞与差异 ; 译者认识到忠实与创造相 辅相成这一点 , 则能够更客观 的看待忠实与创造 。 综上所述 。 遵循 忠实的原则与发挥译 者的创 造性并不冲突 , 而是相 辅相成的 , 中西方主张忠实的传 统翻译理论对 创造性都有 所涉及 , 对两 者 的关系也都有过论述 。译 者要 模仿 , 要创 造 , 在忠实 于原 文意义 的基 础上 , 出一种接近原 文的风 格。“ 译 忠实于 源语文本 ” 是翻译 的立足之 本, 但请记住“ 忠实于源语 文本” 础之上 的创造性亦 是翻译 不可或缺 基 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 2 张南峰. 中西译 学批评[ ] 北京: M. 清华大学 出版社, 0 :1 一 2 4 10 0
l 3 1.
【] 3 孙致 礼. 中国 的文 学翻 译: 归化 趋 向异 化 [ ] 中国翻 译 , 从 J.
20 ,1. 0 2 ( )
作者简介 : 田志伟 , 齐齐哈尔 医学院外语部讲 师。
2 1 0 中墨电子商务 . 2 9 00・ 5 I 4
“ 创造性叛逆 ” 这一术 语是法 国文学社会 家埃斯 卡皮最先 提出 的, 指的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忠实在译 文中的反映 。比较 文学家们 将翻译丽 成的文学作品视为 目标语 文学 的一部分 , 为“ 认 创造性 叛逆 ” 这一文学 现象一方面是作为第一读者的译 者对原语文化的误解 。 反映了穗种文化 在译 者头脑 中的碰撞 ; 另一方 面, 正是许多译作 中的创造性叛 逆引发 了 目 标语文化中的文学运动 , 促进 了该文学的进步与多样性 发展。 文学翻译比大多数非文学翻译要复杂得多 , 它所使用的语言不仅仅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翻译的创造性。

我们将首先界定“创造性叛逆”的概念,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创造性叛逆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如增强译文的表达力、丰富译文的文化内涵等。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译的创造性。

我们将总结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创造性叛逆是一种独特且必要的现象。

这并非是对原文的背叛,而是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融入自身理解、审美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这种叛逆,实际上是翻译者对原文的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表达,使得译文在保持原文精神的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创造性叛逆体现在翻译者对原文语言、结构、风格、意象等多个方面的处理上。

在语言层面,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转换,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在结构和风格层面,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在逻辑和风格特点,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原文的精神和韵味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在意象层面,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对原文中的意象进行恰当的转换和再现,使得译文在保持原文意象的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审美体验。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体现了翻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然而,这种叛逆并非无章可循,它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以及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新与自我表达当我们探讨文学翻译时,我们不仅要语言的转换,还要其中所涉及的创造性叛逆。

这种叛逆性并非对原作的背叛,而是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的创新和个性化。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翻译者,理解,表达文学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要求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展现出独特的创新。

创造性叛逆,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允许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创造性叛逆的背景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奥·布奇奥里提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会受到个人背景、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

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翻译者。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作,还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原作的意义和精神。

创造性叛逆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理解,从而使译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造性叛逆的结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鼓励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通过创造性叛逆,翻译者不仅可以传递原作的意义和精神,还可以通过译文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视野。

然而,创造性叛逆并不意味着随意篡改原作。

翻译者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仍需尊重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以避免对原作的误解或歪曲。

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翻译者应尝试找到一种既能表达原作精神又能体现自己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创造性叛逆还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翻译者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在总结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翻译策略。

它鼓励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从而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

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

论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创造性翻译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艺术。

之所以说它是一门艺术,和翻译本身具有创造性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发扌车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的创造性阐释和再现。

旨在通过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中的精神内涵与意境风貌。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写道: “翻译与其说是出自原作之生命,不如说是出自其生命的延续。

”。

“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

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将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翻译具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翻译并不是对原文进行随意的更改和延伸。

翻译的创造性要始终以原作为依据。

因此翻译中的创造也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创造。

正如英国诗人莱德顿所比喻的那样,文学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翻译的创造性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一)词义的延伸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词语在词典中的意思放到另一种语言中,原封不动地照搬翻译过来, 放到具体语境中,会出现意思不通的情况。

这时候就要求对英语某些词语的语义进行适度的延伸。

如以下的情况:例1: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人员短缺的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

名词deficit 在词典上意思是“赤字”,“亏损”或“逆差”。

但放在上面的句子中,显得很生硬,读起来很拗口。

因此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在句中译为“短缺”。

例2:The man was lured to north London house and secretly filmed in a compromising position with the woman.这位男子被(一女人)引诱到北部伦敦的一所房子里。

他与这个女子在一起有卿卿我我之嫌的情景被人偷偷地拍录下来。

英语中单词compromise 常常可以作“妥协”,“损害”讲,也可以表示“放弃”,“改变”,“修正”,“修改”的意思。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Robert Escarpit 提出的。

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统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此前,法国文学家瓦莱里用“创造性误解”一词指出过这种想象,“允许对作品作千种解释”。

更甚的是早在1917年,文学史家朗松就在“在法国文学发展中的外国的影响作用”一文里提出“重要的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外国文学及其思想,而只是汲取于我们有用之处。

至于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理解正确与否,这无关紧要”。

将创造性叛逆的命题介绍到中国的是谢天振教授于1992年撰写的《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在2000年出版的《译介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明确提出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本文根据谢天振在《译介学》里提出的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分析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从符号学,文化语言以及译者的主体性这三方面阐述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

正确理解了创造性叛逆,译者就能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文学翻译的定义和过程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拟对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从符号学和文化差异这两方面分析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

根据相关学者在这一命题上的研究,结合各种题材的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创造性叛逆四种类型的正反面作用。

通过对比忠实和主体性,论述译者要如何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

AbstractThe term “creative treason”was first coined by Robert Escarpit, the French sociologist, who st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always a kind of creative treaso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ng is complicated and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teps: comprehending and expressing. These two processes are creative, which determine the unavoidability of creative treason.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unavoidability from two angles: semiolog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reative treason is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y Professor Xie Tianzhen: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omission, and translation editing.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includ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mistranslation consists of unconscious mistranslation and conscious mis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diting, to some extent, is a kind of omission. Faithfulness is the first principle that the translator has to consider; however, creative treason is a conscious conduct made by translator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 either for 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or for satisfying the target reader.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the author will illustrate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conclude the methods to control the limit of creative treason.“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尔皮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创造性论文
摘要:古今中外的翻译实践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制模人,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凭着自己对两种文化的驾驭,为我们呈现出充满活力、赋予原作第二次生命的作品。

翻译要尽量读透两种文化,尊重原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一.引言
人们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所以翻译活动没有什么创造性。

然而由于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符号,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所以简单的文字转换和复制根本不可能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这一目的。

因此,翻译的创造性这一理论应运而生。

当代翻译研究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还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二.创造性理论的提出
1.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翻译的创造性性质不同于原作的创造性性质,它属于二度创造,即再创造。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为译者组织译文、谴词造句的过程是有意识的、积极的过程。

翻译的创造性,即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多种表达方
法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去再现原作的内容及风格、神态和意境。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文化领域的活动。

各个民族在其各自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里创造出来的文化各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

把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文字翻译出来,供不同文化族群交流与传播,是翻译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

也是翻译创造性之所在。

三.创造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3.1.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
语言转换主要体现在词义的引申中。

在翻译过程中,词义的对应和语法结构的对应是使英汉两种语言对应的关键因素。

这两种对应又都要服从于两种语言的最终对应——语义对应。

翻译的实践证明,仅仅停留在两种语言语法结构上的对应是不能成为翻译的。

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要在译文中对原文个别词或词组给予语义上必要的“创造”。

翻译过程词义的对应正确与否却直接影响着句义的对应。

英译时常常不可以将词典中的意思照搬下来,不然就会产生歧义。

至于一个英语词或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究竟应该怎样对应,往往需要译者在根据这个词的词典释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这个词实际所处的语境来敲定。

敲定词义的过程就是词义的引申。

例如:The EEC’s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is a dinosaur which is adding $ 13150 a week to the food bill of the average British family.(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农业共同政策早已不合时宜,它要使英国家庭平均每周在食品开销上多支出13.50英镑。


“dinosaur”原意为“恐龙”,在这句译文中引申为“不合时宜的东西”。

3.2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文化差异中的体现
在翻译一些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时,也只能采用释义或添加注释之类的方法,来深入诠释该词的语用含义,才有可能使读者了解源语独特的文化现象。

如:中国最著名的酒“茅台”,就可译为(Mou Tai)。

这对西方人来说,只是字母的组合,不产生任何联想。

中国人看到“茅台”商标,会联想起酒的发源地,再联想到好酒。

如何使西方人也产生类似的联想呢?是否可译为MouTai——Chinese Bacchus(中国酒神)。

Bacchus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的名字,它易使西方人联想起美酒。

这样,“茅台”一词所起到的示意性作用——好酒,就由商标的注释Chinese Bacchus担任了。

西方人看到它时的反应,与中国人看到“茅台”时的反应就基本一致,这就能消除文化背景带来的隔阂。

再如,从字面理解,汉语中“个人主义”的英语对应词应该是“individualism”,可实际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却有很大反差。

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理解“individualism”这个词应该是“主张个人正直和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所指导的实践活动。

”从这个角度理解,它可以被视为汉语“拼搏进取”的同义语,积极的褒义性非常明显。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理解“个人主义”,则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甚至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
地信奉个人主义至上,消极的贬义性非常强烈。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各个民族都有一个思维方式的共性,就是触景生情,借物喻义。

但是,由于不同族群所处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使各个族群对同一事物,就可能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情感反应或不同的语义联想。

比如,凤凰(phoenix)一词,汉语表述为“Chinese phoenix”,加这个限定词“Chinese”是为了与西方的“phoenix”相区别。

凤凰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不死鸟(immortal bird),五百年一个轮回,生生相息,轮回不死。

中国文化中,凤凰则是百鸟之王(Queen of all birds),是华贵的象征。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将凤凰细化为雌雄之分:雌为凤(feng),雄为凰(huang)。

四.结语
古今中外的翻译实践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制模人,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凭着自己对两种文化的驾驭,为我们呈现出充满活力、赋予原作第二次生命的作品。

翻译要尽量读透两种文化,尊重原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许钧.翻译[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