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各旅沿革

合集下载

保卫繁昌——1939年11月新四军在皖南

保卫繁昌——1939年11月新四军在皖南

从闽北到皖南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历史背景下,继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这是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支抗日武装。

新四军成立之初,下辖4个支队(旅级),即第1、2、3、4支队。

第3支队由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组成,支队司令员张云逸(新四军参谋长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第5、6团,共2200余人。

第5团团长饶守坤(后孙仲德)、副团长曾昭铭,下辖3个营,分别以闽东北红军游击队、闽北红军游击队、中共闽赣省委机关直属部队和崇安、建阳游击队为主编成,开动时全团900余人。

第6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下辖3个营,以闽东红军独立师为基础编成,开动时全团1300余人。

尽管第3支队部队人数不多,装备落后,但他们是经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磨练和考验而保存下来的精华,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优秀儿女,抗战意志特别坚定,战斗力很强。

1938年2月,第5团在江西铅山石塘镇编成后,即从弋阳、横峰间越浙赣铁路,经怀玉山区、乐平、白沙关进入浙江开化华埠镇。

第6团从福建屏南双溪、棠口出发,经政和、松溪、浦城翻越仙霞岭进入浙赣边界,当月下旬到达江西玉山,向北奔赴浙江开化华埠。

3月中旬,两团会师,正式建立了第3支队司政机关。

然后全支队继续北上过白际山,于4月初到达皖南歙县岩寺砖桥、西溪南地区驻扎。

新四军各支队除第4支队在皖西集结外,其余均在皖南歙县岩寺集结,与从南昌转移来的军部会合。

1938年夏,新四军第1、2、4支队向苏南、皖中敌后挺进之后,第3支队奉命留在皖南,在东起芜湖、西至铜陵的长江以南地区,同敌人作英勇的斗争,先后取得了马家园、红杨树、湾沚等战斗的胜利。

但日军的不断南犯,使驻防皖南的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

是年12月,设在皖南屯溪的国民党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急令第3支队开赴皖南前线——铜(陵)繁(昌)地区,加强防务。

新四军

新四军

一、烽烟滚滚举大旗1937年春夏之交,华北地区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

从4月下旬起,日本在中国的驻军开始在平津近郊举行战斗演习。

进入6月,演习更为频繁。

尤其是驻丰台的日军河边旅第1团,竟以攻夺卢沟桥、宛平城为目标,不分昼夜地进行演习。

当时,北平已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西南方向的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是第29军。

7月7日夜,日军驻丰台的第1团,又在卢沟桥东北龙王庙附近举行军事演习。

10时左右,突然听到日军演习位置响起一阵阵激烈的枪声,少顷,几名丧心病狂的日军来到城下,声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查,遭到守军的拒绝。

日军第八连连长清水节郎一面派兵包围宛平城,一面派人去丰台请求援兵。

20分钟后,因解手而离队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清水并不报告。

8日凌晨,营长一木清直率领援兵赶到现场,并指挥部队占领了宛平城外的沙岗。

5时半左右,日军团长明知失踪士兵已归队,却下令向宛平城发动攻击。

守军奋起反击。

炮火连天,枪声不绝,弹片横飞,战斗非常激烈,双方激战约1小时,互有伤亡。

下午5时,牟田口发出通谍,限中国守军于当天下午8时前撤至永定河西岸。

刚到下午6时,疯狂的日军即炮轰宛平城发动攻击,城内军民死伤甚众。

9日凌晨,我军突击队夜袭铁路桥,全歼了日军一个连,收复了永定河东岸阵地。

几小时后,中日双方代表达成口头停战协议。

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次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生路!”9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并代表全体红军将士请缨杀敌。

共产党积极抗日的主张,搏得全国同胞的赞许,蒋介石迫于压力,在万般无奈之下,终于接受了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

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后,蒋介石公开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的谈话。

黄克诚:新四军三师战斗历程和苏北根据地的创建

黄克诚:新四军三师战斗历程和苏北根据地的创建

新四军第三师的战斗历程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一九八五年)黄克诚一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坚持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是由八路军一部分南下部队为主加新四军一部分部队合编发展起来的。

中共中央于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一月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一九三九年五月,中共中央在致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指出,今后八路军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华中。

一九四○年春,中共中央作出八路军一部分主力南下,新四军一部分主力北上,控制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打开华中抗战局面的战略部署。

一九四○年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二纵队,任命我为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我向中央建议另选派司令员,我只担任政委。

中央旋派左权同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

后左权同志回到八路军总部工作,由杨得志同志任司令员。

第二纵队辖八路军一一五之三四四旅、河北民军一旅新编第二、第三旅,共约二万余人。

我考虑两万余部队集中在冀鲁豫,回旋余地不大,不利于发展,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建议,将第二纵队分出一部分部队,越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

四月十七日,中央电示:“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共一万二千人,由太行出发,在冀鲁豫边界设法消灭石友三部后,准备随时调往陇海路南,配合彭雪枫部行动。

”五月五日中央又指示:“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

在可能发生全国性的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在黄河以北不入中原。

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

”遵照中央指示,我于一九四○年三月将河北民军一旅留下坚持太行山斗争,自率纵队直属队和三四四旅,越过平汉路,到冀鲁豫与新二、新三旅部队会合。

第二纵队于五月中旬将向我根据地进犯的叛逆顽军石友三部大部歼灭之后,杨得志同志继续留在冀鲁豫,我率三四四旅(辖六八七、六八八、六八九团)、新二旅(辖四、五、六团)过陇海路南下。

三四四旅由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领,于五月下旬先头出发,我与纵队参谋长韩振纪率纵队部、教导营及新二旅(由政委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率领)于六月初出发。

八路军新四军所有部队及番号

八路军新四军所有部队及番号

八路军新四军所有部队及番号八路军:正规编制有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总部特务团。

115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 343旅 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 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王麓水、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一营营长刘德元、副营长胡炳云、二营营长曾国华、教导员袁子清、副营长陈祖林、参谋长杨承德、三营营长梁兴初;四连连长龙宗义、指导员陈德、五连连长曾贤生(后任谭端志)、指导员杨俊生、六连连长周志辉(后任王志华)、七连连长匡斌、八连连长龙书金(后升任副营长)、齐钉根;特务队队长夏德胜; 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 344旅 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 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赵凌波、田守尧、常玉清、参谋长兰国清、政训处主任崔田民;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副主任吴信泉、参谋长卢绍武;一连指导员:黄薇; 689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1937年底组建)、参谋长胡继成(37年底组建); 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营长一营曾保堂、二营季光顺、三营黄寿发;教导员一营张文松、二营张襄国、三营李水清;副营长一营袁升平、二营肖思明、三营邱蔚;连长李湘 115师随营学校校长孙毅 115师补充团团长彭雄、政委符竹庭(37年底组建); 115师骑兵营营长刘云彪、参谋长李钟奇;二连指导员蔡顺礼(不久任骑兵营教导员);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委兼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参谋处长彭绍辉; 358旅 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 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政训处主任黄延卿; 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来古、政训处主任伍云甫;三营营长王祥发; 714团团长顿星云、政委彭德大(38年1月组建); 359旅 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唐子奇、政训处主任袁任远; 717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陈宗尧、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刘理明; 718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贺庆积,参谋长帅荣,政训处主任罗志敏(该团转隶留守兵团);新718团团长陈宗尧,政委刘子奇(38年1月组建); 719团团长贺庆积,政委陈文彬(38年1月组建);教导团团长彭绍辉(兼)、政委苏启胜;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 385旅 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唐天际(该旅旅直转隶留守兵团); 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政训处主任丁先国;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该团转隶留守兵团); 386旅 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许世友、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 771团团长徐深吉、政训处主任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 772团团长叶成焕、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教导团团长张贤约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留守兵团辖:第1、2、3、4、5、6、770团和保安部队。

新四军的故事

新四军的故事

新四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

以下是关于新四军故事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一、成立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省红军游击队正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打压和内部矛盾,这些游击队缺乏统一指挥和有效整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开始积极寻求改编和联合。

1937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以国民党军中的共产党员为骨干力量,同时吸收了许多原红军游击队员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

二、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迅速投入抗日战争中。

在战争初期,新四军在南方各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

随着战争的深入,新四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著名战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桥战役。

1940年春,国民党政府调集重兵进攻新四军在江苏泰兴黄桥的驻地。

新四军在陈毅等人的领导下,奋勇抵抗,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也使得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地位得以巩固。

三、国共合作与分裂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与国民党的军队曾有过一段时期的合作。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共关系的复杂化,国共合作逐渐破裂。

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得新四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后,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的限制和打压不断加剧,两党关系逐渐恶化。

尽管面临困境,新四军仍坚持抗战到底。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与国民党的军队展开了新一轮的斗争。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四、英雄人物和故事新四军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为掩护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

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

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

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目录:•第一部分在全国抗日高潮中诞生•一、新四军组建的历史背景•二、组成新四军的南方红军游击队•三、南方红军游击队实行战略任务转变•(一)国民党的“北和南剿”和南方游击区的策略转变•(二)南方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的谈判•(三)中共中央指导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改编•四、新四军军部成立、部队整编•(一)军部成立•(二)部队整编•(三)向皖南、皖西集结•(四)短期整训与接受“点验”•五、新四军驻各地的办事机构•(一)办事机构的工作•(二)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办事机构的破坏••第二部分在实施战略展开中迅速发展•一、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一)《五四指示》确定方针•(二)先遣支队进入敌后实施侦察•(三)第4支队挺进皖中、皖东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四)第1、第2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五)游击支队的组建,开展豫皖苏边区游击战争•(六)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的组建,开展武汉外围游击战争•二、军部和第3支队战斗在皖南•(一)第3支队战斗在皖南抗日前线•(二)军部的工作•三、贯彻“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一)发展方针的再商定•(二)苏南部队东进北上•(三)江北部队整编•(四)中共中央中原局进入华中敌后•(五)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华中•(六)第二个《五四指示》明确策略方针•(七)由新四军第6支队到八路军第4纵队•(八)豫鄂挺进纵队成立和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九)反“扫荡”,反摩擦,创建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十)打开苏北抗战局面•四、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第三部分在粉碎日伪顽夹击中巩固壮大•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一)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及中共中央的对策•(二)中共中央关于皖南部队北移的指示及项英的态度•(三)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在北移途中遭•国民党军围歼•(四)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五)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失败的主要教训•二、重建军部,整编部队,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一)重建军部,对抗国民党的反动通令•(二)整编部队,统一编制•(三)成立军区、军分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四)三次重要会议,统一领导思想•(五)全面加强部队建设,提高军政素质•(六)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第四部分在反攻作战中恢复与再发晨•第五部分在解放战争中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后记。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高一(13)班沈屹、任奇凡整理1、简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些,军装为德式军装,军帽上有青天白日徽,新四军军官服饰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服饰基本相同,部分军服由国民军提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共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2、发展成立: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军队的一部分成功逃脱,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华野雄师之“百旅之杰”传奇

华野雄师之“百旅之杰”传奇

华野雄师之“百旅之杰”传奇作者:朱晓明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1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 军58 师是新四军王牌劲旅,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中的第一师,享有“百旅之杰”的美誉,现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曾在80 年代担任过该师师长。

新四军甲等旅58 师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战绩的英雄部队,该师所属团队最早起源于1932 年9 月的福建“兰田暴动”,抗战时期改编为新四军,弯弓射日,浴血江南。

师建制前身为1939 年11 月由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和丹阳游击纵队合编成立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下辖4 个团。

1940年7月改编为苏北指挥部1 纵,下辖3 个团。

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1 师1旅,旅长兼政委叶飞,下辖3 个团。

1942 年4 月,1 旅兼苏中3 分区。

1945 年3 月,组建新四军1 师教导旅。

1945 年4 月,南下苏浙,改编为苏浙军区第4 纵队。

1945 年8 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共有26 个机动作战旅,其中军部确定苏浙4 纵与其他10 个旅(纵队)为甲等旅。

1945 年11 月,4 纵北撤,于涟水改为新四军1 纵1 旅,开赴山东作战。

1946 年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1 纵1 旅,仍辖3 个团。

同年11 月,所属第2、3团合并为第2 团。

1947 年2 月,1旅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 纵1 师,师长廖政国,政委曾如清。

5 月,从胶东军区调1 个团编入1 师,补齐了建制。

1949 年2 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 军58 师,师长兼政委曾如清,原属各团依次改称为第172、58 师是有红军基础的新四军老部队,华野头等主力师,著名的“叶(飞)、王(必成)、陶(勇)部队”的中坚力量。

战争年代打了不少恶仗硬仗,在多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师战斗作风顽强,革命意志坚定,善长野战条件下的攻防作战,尤以长于穿插和顾全大局、勇挑重担著称。

抗战时期,参加了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车桥战斗、进军浙西等战役战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四军各旅沿革第一师第1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l纵队改称。

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

11月张藩任副旅长兼参谋长,阮英平任政治部主任,李一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辖第1、第2、第3团和特务营。

同年4月,兼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

1942年9月,将第l、第2团与特务营合编为第1团,从原第l团抽调1个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将第3团与泰东警卫团合编为泰东警卫团,归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指挥;另成立特务营和教导队。

第1旅在苏中进行了反击日伪军"扫荡"、"清乡"的斗争,1944年3月参加车桥战役。

12月,以第l团、特务2团(原挺纵2团)、江高独立团编成第1旅,后改称1师教导旅,由叶飞率领南下,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

第2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改称。

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对夫。

辖第4、第5、第6团和特务营。

1942年9月,兼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将第4、第5团和特务营合编为第4团,第6团第1营改为特务营,第6团其余部队与台北、兴化地方武装合编为台北独立团和兴化独立团。

同年12月3l日,第2旅旅部率第4团渡江南下,免兼第2军分区。

1943年1月16日在苏南与第16旅合编,仍称第16旅。

第3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改称。

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后吉洛,即姬鹏飞),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

辖第7、第8、第9团和特务营。

1942年10月,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以第7、第8团各两个营与特务营合编为第7团,以第9团和第7、第8团各1个营充实地方武装。

1944年底,以第7团和特务第1、第4团编成第3旅,渡长江南下,1945年1月改称苏浙军区第3纵队。

第二师第4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4支队改编。

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王集成(后张劲夫),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詹化雨(后黄序周),政治主任王集成兼(后李世焱)。

辖第10、第11、第12团。

1942年2月,撤销第12团,所属3个营分别编入第11团和第5旅第14团、第6旅第17团。

1943年9月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陈光任政治委员,高志荣任副政治委员,朱绍清任副旅长兼参谋长。

1944年6月,免兼路东军分区,先后由梁从学、朱绍清任旅长,高志荣任政治委员,秦贤安任参谋长,徐海珊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初恢复第12团。

1945年l0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仍称第4旅。

第5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5支队改编。

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旅长詹化雨,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主任侯政。

辖第13、第14、第15团。

1942年春,撤销第15团,其第l、第3营分别编入第13、第14团,第2营编入第6旅第17团。

1943年2月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

9月回到路西,改兼津浦路西军分区,第6旅的第17团改为第5旅的第15团。

此时张翼翔任副旅长,黄岩任副政治委员,邓少东任政治部主任。

1944年13月免兼路西军分区。

1945年10月北上鲁南,改编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

1946年6月返回淮南,与第6旅、淮南军区独立旅组成新的第2师,参加解放战争。

第6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改编。

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副旅长张翼翔,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亨。

辖第16、第17、第18团。

年底,第18团调归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建制。

1943年2月,第6旅兼淮南军区津浦路西军分区,黄岩任副政治委员,邓少东任政治部主任。

9月,第16团调归第7师,第17团改为第5旅第15团,第6旅番号撤销。

1944年12月,重建第6旅,并兼路西军分区,旅长陈庆先,政治委员黄岩,副旅长李国厚,副政治委员刘额标,参谋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汪少川。

辖第17、第18团和淮西独立团、巢北支队、定合总队、定凤怀总队、定远总队、定凤嘉总队、滁县总队、全椒总队。

1945年10月第2师师部北上鲁南,第6旅隶属淮南军区。

1946年6月与第5旅、淮南军区独立旅组成新的第2师,参加解放战争.第三师第7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编成。

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维扬,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

辖第19、第20、第2l团。

4月,汪克明任政治委员。

7月,田维扬兼参谋长。

10月,参加程道口战役。

1942年冬,配合第8旅粉碎日伪军对盐阜区的"扫荡"。

1943年春,将第21团1个营编入淮海军分区第4支队,其余两个营及团直属队分散编人盐东、盐城、建阳总队,加强地方武装。

9月,胡炳云任副旅长。

12月,郭成柱代政治委员。

1944年春,取得合顺昌等地作战胜利。

10月,西调参加涡北反顽作战。

1945年4月,配合第7师和第2师一部取得津浦路西反顽作战胜利。

9月28日,恢复3个团的建制,开赴东北,并于11月编人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8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编成。

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兼参谋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辖第22、第23、第24团。

1942年4月,李雪三任政治委员,第24团分编为射阳、阜宁、涟东大队。

10月,胡继成任参谋长。

11月,第8旅兼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

1943年3月18日,旅长田守尧在赴延安途中与日军战斗牺牲,第3师副师长张爱萍兼第8旅旅长、政治委员。

9月,张天云任副旅长,第23团开赴山东省赣榆(今属江苏省)地区活动。

l 2月,向明任政治委员。

1944年9月,张爱萍调任第4师师长,张天云任旅长,李雪三任政治委员,陈志方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8月,第8旅免兼盐阜军分区。

9月,第23团留在山东作战,将盐阜军分区射阳警卫团编为第23团,全旅开赴东北。

同年11月编人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9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编成。

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

辖第25、第26、第27团。

9月,调归第4师建制。

韦国清任旅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

10月,参加程道口战役。

1942年冬,参加淮北反"扫荡"作战。

12月,兼淮北军区第1军分区。

1942年以后,张震球任副旅长,刘清明任参谋长,张震寰任政治部主任。

1943年3月,参加山子头战役。

1944年9月,韦国清调任第4师副师长,滕海清任旅长。

12月,免兼第1军分区。

1945年10月北上山东,改编为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第9旅。

独立旅新四军为加强皖江地区组建的机动部队。

1945年4月由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第2、第3支队编成。

旅长覃健,副旅长冯志湘,政治部主任石涣。

随后南下皖江地区,配合新四军第7师作战。

9月,独立旅调归第3师建制,吴信泉任旅长兼政治委员。

11月,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四师第10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4旅编成。

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

辖第28、第29团。

9月,划归第3师建制,由皖东进入淮海地区。

lo月,兼淮海军区,金明任政治委员,参加程道口战役。

1942年实行主力地方化,将第28团第l、第3营并入第29团,第2营充实到淮海独立团、滨海大队和沭河大队。

11月,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将第29团及第7旅第2l团与地方武装整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小g:第1支队辖第1、第2、第3团,第2支队辖第4、第5、第6团,第3支队辖第7、第8、第9团,第4支队辖第lo、第ll、第12团。

1945年4月,第2、第3支队合编成第3师独立旅,第l、第4支队一部与地方武装合编成新1、新2团。

8月,免兼淮海军分区。

9月,新2团调归独立旅建制。

9月28日,钟伟任旅长,王凤梧任政治委员,辖第28、第29、第30团,全旅开赴东北,并于11月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11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5旅改称。

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

辖第31、第32、第33团。

4至6月间,第33团编入第10旅,第12旅第35团编散补充第31,32两团。

1942年12月,第11旅兼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

1944年1月,以原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第2、第3营与陇海大队舍编为旅独立团。

1945年11月,第11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

第12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改称。

代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兼参谋长黄思沛,政治部主任刘作孚。

辖第34、第35团。

4至6月间,萧县独立旅编入第12旅;第34团归师部直接指挥,第35团编散补充第11旅。

7月,第12旅番号撤销。

1945年8月13日重建第12旅,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张太生,参谋长张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学武。

辖第34、第35团(由宿东游击队改编)、第36团(由萧县、铜山县两个独立团合编)。

11月第34、第36团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第35团开往津浦路西,接替原第11旅担任坚持路西地区的战斗任务,后扩大成为独立旅。

第五师第13旅:1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1支队改编。

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副旅长萧远久(后黄林),政治部主任栗在山。

所辖第2、第3团依次改番号为第37、第38团.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5团改番号为第39团。

参加了白兆山作战和礼(山)北战斗。

参与粉碎日伪军1942年冬季"扫荡"。

1942年12月周志刚任旅长。

1944年夏,主力保卫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以西大悟山,一部向河南挺进,转战豫南和豫中。

1945年4月,参加白兆山战斗。

10月,攻克桐柏县城,并编为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3旅。

第14旅:1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一部改编。

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副旅长吴林焕,政治部主任夏农苔。

原平汉支队第1团改番号为第40团,黄冈地方武装合编为第4l团,第9团改番号为第42团。

11月,吴林焕任旅长,第40团编入第5师特务旅第1团,广济独立团改称第40团。

1942年4月,撤销第14旅番号,部队以团为单位相对固定在第5军分区活动,属第5军分区指挥。

1945年10月,原第14旅一部编人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一部编入鄂东军区独立第2旅。

第15旅新四军主力旅之一,隶属新四军第5师。

1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一部改编。

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副旅长朱立文,参谋长张文津。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6、第10、第8团依次改番号为第43、第44、第45团。

7月,张执一任政治部主任。

8月,与第5师第1游击纵队合编,原纵队司令员杨经曲任第15旅旅长,王海山任副旅长。

12月至翌年2月,参加诛儒山战役,在第13旅配合下,全歼伪定国军第l师5000余人。

1942年4月,以第15旅部队和活动区域成立第3军分区,第15旅番号撤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