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步骤)

辅导员工作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具有引导学生发展完善、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代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常见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 3%有心理问题。有关调查显示,在广东高校中,每一所高校几乎每年都有3-5

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三大诱因的第一位是就业、经济、学业各个方面压力;第二位是人际关系处理失当造成心理失衡;第三位是情感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呢?如何才能有效的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为了提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

在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人因素方面主要归结为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在心理因素方面表现形式很多。其中,自我评价存在偏差,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大学阶段,学生个体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看问题往往存在片面性。对周围的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评价,却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而痛苦;还有大学生意志薄弱、心理耐挫能力差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在许多学生感情脆弱,喜欢表扬,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锻炼,经不起挫折,如考试失败,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同学关系出现紧张等等,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随之而来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大学生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陷,这种学生往往心绪压抑,行为消极, 觉得生活缺乏意义, 使学生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严重时出现伤人或自杀行为。

2.环境因素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

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当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思想教育轻心理引导;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重于整体,针对个体进行个体化教育远远不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加之大多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分析能力,必然产生失望与迷茫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对个体打下深深烙印。家庭教育过分重视子女学业,对孩子的心灵关爱及对孩子尊重过少,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品德规范教育放松,造成孩子心理脆弱,行为放纵;特别是家庭不和, 甚至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会使孩子造成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

在社会因素环境方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成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杠杆,不少学生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去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短期目标,注重现实,讲求实效,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滋长了学生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导致学生意志消沉,甚至堕落。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不断加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疑惑、混乱,心理失衡再所难免。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而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心理不适。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入学后的大学生,心理上呈现“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变化,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生活要自己料理、每天宿舍——教室——饭堂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以及大学学习上自主性强的特点等,都易使一些大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

2.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这一切将导致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把自己真正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伪装起来,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交往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于有些同学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由于一方面要求开放自我,还我真实,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为文饰,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症和自卑感。

3.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这种愿望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强。许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这种场合、这种活动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大学生毕竟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免患有一种“社会经验缺乏症”。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所谓“自我实现”,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尽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对待,总感怀才不遇;有些人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只看到别人身上缺点,却不正视自己的不足,一味地用美好的形容词虚饰自己,理想主义地要求别人,现实主义地要求自己,形成了对自己过分美好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见到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大家的好评,而自己却相形见绌,就埋怨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甚至认为老师、同学有自己过不去,因而感到压抑。

4.对感情认识的肤浅,迷失在情网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倍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有的为单相思或暗恋某人而茶饭不香;有的为失恋而萌发报复或自杀念头。

5.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困扰贫困生

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过着衣食无忧甚至非常舒适、“潇洒”的日子。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常常紧锁眉头,难以舒展。这就是大学生中的另一个阶层一一贫困生。家庭的窘境在他们心里留下深深的血印,而学校的生活又让他们无奈和难堪,姑且不谈他们吃穿住用的简朴,有时还为生活发愁,为买不起学习资料、学习用品难受,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遭到同学的嘲笑和不理解。这些情况会使他们的自尊受创,造成性格孤僻、心情忧郁、烦躁不安,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还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生乙,家境贫寒,考上大学本来非常高兴,好不容易凑够学费入了学,到校后却因经济困难,觉得自己穿得太寒酸,参加集体活动又要花钱,就很少参加,遭到同学的嘲笑。他觉得同学们伤害了他的自尊,慢慢地疏远了集体,想以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委屈、烦躁、苦闷、孤独、自卑常常侵扰着他,结果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四肢无力、胸闷心悸,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得了神经衰弱。

6.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

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冲突往往出现在高年级学生中,经过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练,总希望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会考虑个人理想、收入多少、社会声望、工作条件、发展前途等因素,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随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虑。

三、辅导员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辅导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意识。辅导员要有自觉进行心理教育的意识;有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坚信人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心理发展是无止境的,人人都可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自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调动学生心理自主构建的积极性。另外,学生有很强的封闭性,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告诉老师,老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2. 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自身主观和能动性,正确的对待问题,寻求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多与人交流沟通,感到郁闷的时候就试着告诉自己,世界还是美好的,通过这些方式把问题转移。心理咨询老师应该就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向学生做一个很好的说明,打消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顾虑,认识到看心理医生就像是感冒了要去看医生一样的平常,能够在心理不平衡时候通过心理老师的帮助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

3.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类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并进行归纳、整理,主动的采取办法和措施,预防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对男、女生应放在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等特点,女生则相对温和、性格内向等特点。而且要加强交流,特别是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采取的应变措施和方法。同时,形成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以院系基层学生管理干部为主体、学生干部为信息渠道的管理体系。

4.正确指导和帮助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恋爱等问题。大学生的问题大多与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一般的心理卫生知识。所以应大力开展以校园为中心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正确处理与异性的交往和恋爱问题,掌握挫折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处理及其预防的方法,帮助他们确定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自信、勇气、坚强、自制的性格。

5.设立多种沟通渠道。当某些学生有找心理医生的想法时,由于时间、面子等问题,又打了退堂鼓,所以除心理咨询外学校必须为学生设立多种渠道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如可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网络平台、书信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及时解决问题。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在活动中体现的团结精神,可以使学生注重集体荣誉,可以防止学生的自我主义意识的形成,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 文丰安.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 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8,(2).

[3] 李淑芬.大学生心理问题之我见[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5).

[4] 慕淑珍.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策[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

[5] 腰秀平.当代大学生的突出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6] 李双,杜蕾.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及对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